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β_(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激活对心室空间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
1
作者 杨娜 汤宝鹏 +6 位作者 孙华鑫 喜林强 商鲁翔 王倩辉 迪拉热·太外库力 宋洁 周贤惠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7期654-660,共7页
目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β_(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_(1)AAbs)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β_(1)AAbs对大鼠心室空间电生理特性的作用及干预效果。方法将30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3组(每组n=10):对照组、β_(1)AAbs... 目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β_(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_(1)AAbs)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β_(1)AAbs对大鼠心室空间电生理特性的作用及干预效果。方法将30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3组(每组n=10):对照组、β_(1)AAbs组和比索洛尔组。在0、2、4、6周经背部多点注射β_(1)肾上腺素受体第二细胞外环抗原肽建立主动免疫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模型。测定不同时间节点的血清β_(1)AAbs水平验证模型。在心室不同区域测量电生理参数心室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离散度、传导速度和传导异质性。马松染色检测心室组织不同区域的纤维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β_(1)AAbs组与比索洛尔组自第2~8周β_(1)AAbs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和比索洛尔组相比,β_(1)AAbs组的心率显著增加,RR间期、QT间期和QTc间期明显缩短(P<0.05);不同区域心室有效不应期均明显缩短,有效不应期离散度显著增加(P<0.05),不同区域传导速度减慢、传导异质性增加(P<0.05),不同部位胶原容积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以上参数改变在中间部最为明显,均可被比索洛尔逆转(P<0.05)。结论β_(1)AAbs可增加心室空间电生理特性改变,其潜在机制可能与不同区域纤维化程度有关,比索洛尔具有潜在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_(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 室性心律失常 空间电生理特性 纤维化 比索洛尔
下载PDF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阈值变化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能 邢强 汤宝鹏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25年第2期97-101,共5页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阈值升高会缩短起搏器寿命或使设备无法运行。文献表明,固定牢靠是获得良好阈值的前提条件,炎症和纤维化可能是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阈值升高的原因。心脏延迟钆增强核磁显像是定量和定性心肌瘢痕和纤维化的非侵入...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阈值升高会缩短起搏器寿命或使设备无法运行。文献表明,固定牢靠是获得良好阈值的前提条件,炎症和纤维化可能是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阈值升高的原因。心脏延迟钆增强核磁显像是定量和定性心肌瘢痕和纤维化的非侵入性金标准,研究显示使用心脏延迟钆增强核磁显像可以改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心脏延迟钆增强核磁显像有望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过程相结合,指导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最佳部位,避免植于瘢痕及纤维化心肌区域,以期获得良好电学参数,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导线起搏器 起搏阈值 心脏延迟钆增强核磁显像 炎症 心肌纤维化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的预测因素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晓彤 芦颜美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25年第3期210-214,共5页
尽管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治疗电学失同步心力衰竭方面的有效性已被公认,但一部分患者仍未能达到当前手术指征所预期的结果。为了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同时减少医疗不必要的支出,通过术前基线指标筛选出更适合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 尽管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治疗电学失同步心力衰竭方面的有效性已被公认,但一部分患者仍未能达到当前手术指征所预期的结果。为了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同时减少医疗不必要的支出,通过术前基线指标筛选出更适合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至关重要。现综合分析和总结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反应性 预后 预测因素
下载PDF
不同类型起搏模式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周贤惠 汤宝鹏 +6 位作者 马建华 赵阳 韩瑞梅 李晋新 马依彤 匡政宇 张燕一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起搏模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方法将以心动过缓为主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298例,择期置入心房按需型起搏(AAI,31例)、心室按需型起搏(VVI,35例)、房室全能型起搏(DDD,126例)和房室全...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起搏模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方法将以心动过缓为主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298例,择期置入心房按需型起搏(AAI,31例)、心室按需型起搏(VVI,35例)、房室全能型起搏(DDD,126例)和房室全能型频率应答起搏(DDDR,106例)模式的起搏器。起搏器置入即刻及随后每6个月进行定期随访,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动态ECG、症状限制性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298例患者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提高(P<0.05)。AAI和DDDR模式下,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提高(P<0.05);DDD和VVI模式下,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有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起搏器可以改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器 人工 生活质量 随访研究
下载PDF
心脏起搏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疆华 汤宝鹏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6期554-556,共3页
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可以使起搏器以既安全又有效的低能量起搏心脏,从而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延长起搏器的寿命。自动阈值夺获功能起搏器的电极已具备相当的兼容性。自动阈值夺获功能也被应用于ICD、CRT、心房自动阈值夺获等领域中的研究,均... 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可以使起搏器以既安全又有效的低能量起搏心脏,从而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延长起搏器的寿命。自动阈值夺获功能起搏器的电极已具备相当的兼容性。自动阈值夺获功能也被应用于ICD、CRT、心房自动阈值夺获等领域中的研究,均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自动阈值夺获 刺激除极波 起搏电极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双心室同步起博
下载PDF
心电图P波参数联合体质量指数在阵发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冰心 宋雪 +2 位作者 古力努尔·依明 芦颜美 范平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18-522,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参数联合体质量指数(BMI)在阵发性房颤(P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收治PAF消融术后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年内复发情...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参数联合体质量指数(BMI)在阵发性房颤(P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收治PAF消融术后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年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24)和未复发组(n=85)。109例PAF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24 h内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收集患者术前BMI、左心房内径(LAD)等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F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P波参数联合BMI对PAF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109例PAF患者中术后1年内复发24例,复发率22.02%。复发组房颤病程、高血压占比、LAD、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以及BMI均高于未复发组(t/χ^(2)/P=2.559/0.012、5.827/0.016、4.557/<0.001、5.254/<0.001、4.436/<0.001)。复发组术前P波时限(PWD)、最大PWD(Pmax)及P波离散度(Pd)均较未复发组显著升高(t=5.617、4.005、9.078,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BMI、LAD、NLR、高血压、PWD、Pmax及Pd均为PAF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95%CI)=1.163(1.008~1.342)、1.256(1.024~1.540)、1.458(1.106~1.922)、1.435(1.045~1.971)、1.509(1.136~2.005)、1.157(1.005~1.332)、1.714(1.308~2.246)]。四者联合预测PAF患者术后复发的AUC优于PWD、Pmax、BMI各自单独预测效能(Z/P=2.017/0.044、2.476/0.013、2.788/0.005),而与Pd单独预测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P=1.946/0.052)。结论BMI、LAD、NLR、高血压、PWD、Pmax及Pd是PAF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术前PWD、Pmax和Pd联合BMI对PAF患者术后复发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房颤 术后复发 心电图P波参数 体质量指数 预测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起搏器植入构建犬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的方法
7
作者 王清 马学龄 +2 位作者 梁小燕 美迪娜·叶尔肯 芦颜美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5期466-46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起搏器植入构建犬慢性心力衰竭(CHF)模型的方法。方法随机选择健康犬5只,在超声引导下,将人用起搏电极经颈外静脉植入右心室心尖部,连接人用起搏器后,将其放置在右侧颈部囊袋中,采用心室非同步起搏模式,180次/min(3 d...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起搏器植入构建犬慢性心力衰竭(CHF)模型的方法。方法随机选择健康犬5只,在超声引导下,将人用起搏电极经颈外静脉植入右心室心尖部,连接人用起搏器后,将其放置在右侧颈部囊袋中,采用心室非同步起搏模式,180次/min(3 d),220次/min(3 d),250次/min(3周),输出电压4.0 V,脉宽0.5 ms。通过观察起搏前后犬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血浆脑钠肽水平以及心脏形态学变化来评价犬CHF模型构建的成效。结果5只犬经右心室起搏4周后均出现食欲减退、呼吸困难、活动量减少等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证实左室射血分数降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脑钠肽水平升高,病理染色结果显示胶原纤维增多,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心肌肌原纤维断裂、肌节损伤、Z线消失、线粒体溶解和破碎。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经颈外静脉植入人用起搏器建立的犬CHF模型操作方便,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高效的CHF模型构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起搏器 慢性心力衰竭
下载PDF
不同起搏模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入源 周贤惠 +5 位作者 张燕一 张宇 李晋新 李耀东 张疆华 邢强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年第4期547-549,552,共4页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长期随访观察,评价双腔起搏(DDD)与单腔心室起搏(VVI)对起搏器植入患者长期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1年1月~2010年12月之间因心脏传导系统疾病而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245...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长期随访观察,评价双腔起搏(DDD)与单腔心室起搏(VVI)对起搏器植入患者长期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1年1月~2010年12月之间因心脏传导系统疾病而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245例,植入DDD起搏器915例(73.49%),VVI起搏器330例(26.51%)。从起搏器植入后进行连续随访,收集患者起搏器植入后的随访数据直至观察终点。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者生存率。采用log Rank检验评价不同起搏模式之间患者的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245例患者中,植入DDD起搏器患者存活846例,存活率92.5%,植入VVI起搏器存活291例,存活率88.2%,不同起搏模式对患者的生存预后无影响(χ2=3.248,P〉0.05);植入时的年龄(RR=1.987,P〈0.001),植入时合并缺血性心肌病(RR=8.418,P〈0.001),合并扩张型心肌病(RR=45.332,P〈0.001)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结论 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与植入起搏器的起搏模式无关,而植入时年龄、合并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扩张型心肌病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起搏模式 生存预后
下载PDF
影响起搏器植入患者生存率的预后因素
9
作者 刘入源 周贤惠 +4 位作者 张燕一 李晋新 李耀东 邢强 汤宝鹏 《心脏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690-694,共5页
目的通过连续随访起搏器植入患者,观察长期右室起搏的患者生存情况及可能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自1991年1月-2010年12月,因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III度房室阻滞、心房纤颤伴长间隙以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症状性缓慢心律失常植入永... 目的通过连续随访起搏器植入患者,观察长期右室起搏的患者生存情况及可能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自1991年1月-2010年12月,因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III度房室阻滞、心房纤颤伴长间隙以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症状性缓慢心律失常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1 245例,自植入起搏器后进行连续随访,收集患者起搏器植入时的一般信息特征及伴随的疾病。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者生存率。采用log Rank检验评价,单因素分析影响起搏器植入患者预后的危险因子,Cox多因素分析评估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3-23年的随访中,总的生存率为91.3%;5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15年生存率、〉20年生存率分别为92.9%,88.7%,81.9%和75.1%;单因素分析影响起搏器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子有:年龄、性别、起搏模式、慢性肾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Cox多因素分析,影响起搏器植入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结论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寿命显著延长,影响起搏器植入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起搏器植入时的年龄、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随访研究 生存预后 预后因素
原文传递
48 h快速起搏对老龄犬心房病理性重构的影响
10
作者 麦麦提阿卜杜拉·麦麦提敏 张玲 +3 位作者 瓦沙 曹桂秋 曹佳如 汤宝鹏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探讨48 h快速起搏对老龄犬心房病理性重构的影响。方法20只纯种比格犬根据年龄及是否行心内膜起搏分为成年窦性心律组、老龄窦性心律组、成年起搏组和老龄起搏组,模型构建成功后行电生理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心率变异性测定和透射... 目的探讨48 h快速起搏对老龄犬心房病理性重构的影响。方法20只纯种比格犬根据年龄及是否行心内膜起搏分为成年窦性心律组、老龄窦性心律组、成年起搏组和老龄起搏组,模型构建成功后行电生理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心率变异性测定和透射电镜检测以明确快速起搏诱导的老龄犬心房病理性重构。结果老龄起搏组的PR间期明显延长(P<0.05),双侧心房和4条肺静脉的有效不应期显著缩短(P<0.05),心房颤动(房颤)诱发率明显提高(P<0.05),这些不稳定的心房电生理性质伴随左心房扩张、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增大(P<0.05),以及心脏功能下降(P<0.05)。心率变异性分析显示相比于年龄增加,快速起搏将增加整体交感神经张力(P<0.05),减小副交感神经张力(P<0.05)。透射电镜显示增龄导致心房肌细胞肌节拉长,线粒体膜和嵴形态明显改变,老龄和高频起搏的双重作用加剧细胞骨架破坏和线粒体裂解。结论快速心房异位电活动显著加剧老龄犬心房电重构、结构重构表征,增加交感神经张力,加速心房肌节破坏和线粒体损伤,促进“房颤致房颤”的恶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老龄 心房重构
下载PDF
斑点追踪超声技术在新发心房颤动预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杨丽 李耀东 《现代医药卫生》 2025年第4期975-978,983,共5页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目前影响着全球3300多万人,具有极高的过早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心力衰竭、严重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生率,预计其发病率将在未来40年内加速增长。虽然确切的心房颤动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但心房...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目前影响着全球3300多万人,具有极高的过早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心力衰竭、严重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生率,预计其发病率将在未来40年内加速增长。虽然确切的心房颤动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但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没有左心房扩大的情况下,心房颤动也会发生并持续,因此早期快速、准确地对其进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斑点追踪超声成像技术在预测新发心房颤动方面显示出潜在的重要性,该文综述了该技术在心房颤动患者预测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左心房应变 心房颤动 综述
下载PDF
心功能不同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的表达水平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健 李发鹏 +6 位作者 甘天翊 许国军 何卫 周贤惠 汤宝鹏 李耀东 郭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6期3170-3172,共3页
目的:探讨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HCN4)基因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与心功能正常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2008—2011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心脏瓣膜病需... 目的:探讨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HCN4)基因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与心功能正常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2008—2011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心脏瓣膜病需接受开胸换瓣手术患者45例,根据其心功能分级,将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分级为Ⅱ~Ⅲ级者27例作为试验组,将心功能正常者1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Western-blotting)分别测定两组患者HCN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HCN4 mRNA表达水平为(1.12±0.69),低于试验组的(4.91±1.51)(t =0.021,P 〈0.05)。对照组 HCN4蛋白表达水平为(1.02±0.15),低于试验组的(2.01±0.92)(t=0.031,P〈0.001)。结论 HCN4在心力衰竭与心功能正常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肌中均有表达,且随着心功能不全的加重,HCN4表达水平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 心房颤动 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 心力衰竭
下载PDF
室性心律失常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评估 被引量:7
13
作者 吕文魁 汤宝鹏 +1 位作者 许国军 秦纹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8期910-912,共3页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和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9例具备2个以上冠心病前置危险因素且行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资料,其中室性心律失常127例,运动平板试验阳性...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和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9例具备2个以上冠心病前置危险因素且行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资料,其中室性心律失常127例,运动平板试验阳性合并室性心律失常7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支架术者99例。利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分别计算室性心律失常及运动平板试验阳性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患病率。采用配对卡方检验支架术前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无差别。结果 (1)室性心律失常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65%、44.76%;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4.33%、46.08%;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分别为比为1.01、0.99;患病率为52.7%。(2)运动平板试验阳性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58%、45.1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11%、60.53%;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1.36、0.56。(3)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性心律失常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有限,其诊断价值与所处医院冠心病患病率有关。运动平板试验阳性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对诊断冠心病有一定价值。冠状动脉支架术对心肌血流再灌注的改善并未显示出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以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无变化评价血管再通术后缺血区心肌组织是否受益亦较为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室性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试验
下载PDF
具有自动阈值管理和房室搜索功能起搏器Enpulse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疆华 汤宝鹏 +3 位作者 孙凌 张宇 王疆 张燕一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2-404,共3页
目的动态观察具有自动阈值管理和房室搜索功能起搏器Enpulse的临床应用。方法76例患者植入了Enpulse系列起搏器,于植入时,植入后1,6个月采用手工测试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和阻抗并与心房、心室自动阈值管理(ACM、VCM)测定的值进行比较,并... 目的动态观察具有自动阈值管理和房室搜索功能起搏器Enpulse的临床应用。方法76例患者植入了Enpulse系列起搏器,于植入时,植入后1,6个月采用手工测试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和阻抗并与心房、心室自动阈值管理(ACM、VCM)测定的值进行比较,并利用ACM、VCM进行术后阈值和阻抗的动态观察。计算术后心室起搏百分比,并与传统起搏器相比较。结果72例完成随访。手工测试的心房、心室阈值与ACM、VCM测定的无显著性差异。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均小于1 V,心房起搏阈值于植入1个月后有下降趋势,而阻抗未见有明显变化;心室起搏阈值无明显变化,但阻抗于植入2~6个月时有下降趋势。Enpulse起搏器的心室起搏比例为4.895%±9.0589%,明显小于传统起搏器(79.479%±16.159 3%,n=60)。结论Enpulse的自动阈值管理能自动测定阈值,并以较小的能量输出安全起搏,AV搜寻功能明显减少心室起搏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双腔起搏器 自动阈值管理 AV搜寻 心室起搏比例
下载PDF
基于基因多态性构建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风险模型分析
15
作者 张晨 席小青 +1 位作者 高银凤 杨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基因多态性构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风险模型。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收治的老年NVAF患者268例,均使用... 目的探讨基于基因多态性构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风险模型。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收治的老年NVAF患者268例,均使用利伐沙班治疗,根据随访观察12个月评估是否发生出血事件分为出血组47例和未出血组221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基因多态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基因多态性的出血事件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效能。结果出血组年龄明显高于未出血组,肌酐水平明显低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组三磷酸腺苷结合盒亚家族B家族成员1(ATPbinding cassette,sub-family B member 1,ABCB1)基因rs1128503位点GG基因频率、rs4148738位点TT基因频率及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2C9(Cytochrome P4502C9,CYP2C9)基因rs1057910位点AC基因频率显著低于未出血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136,95%CI:1.031~1.251),ABCB1基因rs1128503位点AA型基因(OR=15.407,95%CI:4.259~55.741)、GA型基因(OR=6.990,95%CI:1.599~30.546)为老年NVAF患者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风险的危险因素(P<0.01);肌酐(OR=0.943,95%CI:0.899~0.989)、ABCB1基因rs4148738位点TT型基因(OR=0.048,95%CI:0.009~0.242)、CYP2C9基因rs1057910位点AC型基因(OR=0.092,95%CI:0.021~0.408)为老年NVAF患者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风险的保护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基于基因多态性构建的风险模型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27(95%CI:0.776~0.870),特异性为81.90%,敏感性为76.60%。结论基于ABCB1基因、CYP2C9基因构建的老年NVAF患者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风险模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利伐沙班 出血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起源于主动脉窦与二尖瓣环交界处的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贤惠 李晋新 +5 位作者 张宇 李耀东 许国军 张疆华 张燕一 汤宝鹏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研究起源于主动脉窦与二尖瓣环交界处(AMC)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方法观察6例起源于AMC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结果 41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成功完成射频消融并且证实其起源部位,其中6例起源于AMC... 目的研究起源于主动脉窦与二尖瓣环交界处(AMC)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方法观察6例起源于AMC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结果 41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成功完成射频消融并且证实其起源部位,其中6例起源于AMC。仅有起源于AMC的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QRS波电轴右偏,V1~V6导联中见到R或Rs波形,下壁导联振幅较高,Ⅰ导联呈Rs或rs形,RⅡ/RⅢ<1。三维激动扩布图可见始于AMC的波阵扩布,随后沿AMC传导至主动脉根部及左室,成功靶点消融时间短于左、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结论室性心律失常时V1~V6出现R或Rs波形提示其起源于AMC,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主动脉窦 二尖瓣环 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与其联合复杂碎裂电位消融对不同类型心房颤动疗效的长期随访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斌 虞彬 +5 位作者 汤宝鹏 李晋新 张宇 李耀东 李菲 周贤惠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与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复杂碎裂电位(CPVI+CFAEs)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及持续性房颤疗效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209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PVI组(n=103)和CPVI+CFAEs消融组(n=106),其中阵发性房...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与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复杂碎裂电位(CPVI+CFAEs)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及持续性房颤疗效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209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PVI组(n=103)和CPVI+CFAEs消融组(n=106),其中阵发性房颤123例,持续性房颤86例。消融术后进行不少于36个月的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并发症及是否维持窦性心律等。结果 CPVI+CFAEs消融组较CPVI组消融时间、透视时间明显延长(124.3±30.9 min vs 140.3±36 min,35.4±9.1 min vs 43±11 min,P均<0.05),肺静脉隔离时间两组无差别。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6个月,阵发性房颤患者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无差异,持续性房颤患者CPVI+CFAEs消融组较CP-VI消融组6,12个月的成功率(维持窦性心律)高(73.2%vs 51.1%,65.9%vs 44.4%)。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无差别。结论 CPVI+CFAEs消融较CPVI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相似,但消融时间和透视时间明显延长;持续性房颤CPVI+CFAEs消融组12个月内维持窦性心律比例高,超过12个月的长期随访这种差异不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 复杂碎裂电位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PBL教学法在医学留学生心律失常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耀东 汤宝鹏 +5 位作者 周贤惠 芦颜美 张玲 邢强 张疆华 艾力曼.马合木提 《高教学刊》 2019年第7期90-92,共3页
目的:调查针对医学留学生在心血管内科的心律失常教学部分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进行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章节教学的新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2015-2016级留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观察组... 目的:调查针对医学留学生在心血管内科的心律失常教学部分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进行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章节教学的新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2015-2016级留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观察组研究对象采用PBL进行教学,对照组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教学法。结果:一个学期后,观察组研究对象成绩考核的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在很感兴趣和感兴趣的比例要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PBL有利于提升对医学留学生心律失常知识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 PBL 教学方法
下载PDF
三维电解剖指导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贤惠 何莉 +5 位作者 汤宝鹏 龙德勇 李晋新 张宇 许国军 张疆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1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指导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心脏超声,心脏X线检查,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器质性心脏病表现的30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分别在自身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起...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指导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心脏超声,心脏X线检查,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器质性心脏病表现的30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分别在自身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起搏标测时进行三维电解剖重建,根据三维电解剖标测激动结果进行消融。结果 30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7例即刻消融成功,消融失败3例。术后随访6个月,1例心动过速复发。未发生任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三维电解剖指导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出道 心动过速 室性 导管消融术
下载PDF
PBL教学法在医学留学生心血管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耀东 蒋冬梅 +2 位作者 汤宝鹏 李晋新 艾力曼·马合木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年第1期88-88,共1页
目的探讨新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2009级至2011级留学生全英文P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的应用。方法从2009年至2011年对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内科有关章节的留学生教学中使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以典型病例为载体,紧紧围绕疾病的诊断、鉴别诊... 目的探讨新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2009级至2011级留学生全英文P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的应用。方法从2009年至2011年对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内科有关章节的留学生教学中使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以典型病例为载体,紧紧围绕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提出若干问题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以留学生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重点,教师采用课前设问引导,课堂讨论点评和课后答疑总结三环节紧扣教学法。结果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留学生对该部分内容和此种教学方法很感兴趣、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54%、38%及8%。结论对心血管内科部分章节使用P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留学生心血管内科的教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 PBL 留学生 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