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基于基因多态性构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风险模型。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收治的老年NVAF患者268例,均使用...目的探讨基于基因多态性构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风险模型。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收治的老年NVAF患者268例,均使用利伐沙班治疗,根据随访观察12个月评估是否发生出血事件分为出血组47例和未出血组221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基因多态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基因多态性的出血事件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效能。结果出血组年龄明显高于未出血组,肌酐水平明显低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组三磷酸腺苷结合盒亚家族B家族成员1(ATPbinding cassette,sub-family B member 1,ABCB1)基因rs1128503位点GG基因频率、rs4148738位点TT基因频率及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2C9(Cytochrome P4502C9,CYP2C9)基因rs1057910位点AC基因频率显著低于未出血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136,95%CI:1.031~1.251),ABCB1基因rs1128503位点AA型基因(OR=15.407,95%CI:4.259~55.741)、GA型基因(OR=6.990,95%CI:1.599~30.546)为老年NVAF患者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风险的危险因素(P<0.01);肌酐(OR=0.943,95%CI:0.899~0.989)、ABCB1基因rs4148738位点TT型基因(OR=0.048,95%CI:0.009~0.242)、CYP2C9基因rs1057910位点AC型基因(OR=0.092,95%CI:0.021~0.408)为老年NVAF患者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风险的保护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基于基因多态性构建的风险模型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27(95%CI:0.776~0.870),特异性为81.90%,敏感性为76.60%。结论基于ABCB1基因、CYP2C9基因构建的老年NVAF患者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风险模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与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复杂碎裂电位(CPVI+CFAEs)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及持续性房颤疗效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209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PVI组(n=103)和CPVI+CFAEs消融组(n=106),其中阵发性房...目的比较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与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复杂碎裂电位(CPVI+CFAEs)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及持续性房颤疗效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209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PVI组(n=103)和CPVI+CFAEs消融组(n=106),其中阵发性房颤123例,持续性房颤86例。消融术后进行不少于36个月的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并发症及是否维持窦性心律等。结果 CPVI+CFAEs消融组较CPVI组消融时间、透视时间明显延长(124.3±30.9 min vs 140.3±36 min,35.4±9.1 min vs 43±11 min,P均<0.05),肺静脉隔离时间两组无差别。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6个月,阵发性房颤患者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无差异,持续性房颤患者CPVI+CFAEs消融组较CP-VI消融组6,12个月的成功率(维持窦性心律)高(73.2%vs 51.1%,65.9%vs 44.4%)。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无差别。结论 CPVI+CFAEs消融较CPVI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相似,但消融时间和透视时间明显延长;持续性房颤CPVI+CFAEs消融组12个月内维持窦性心律比例高,超过12个月的长期随访这种差异不再显著。展开更多
目的:调查针对医学留学生在心血管内科的心律失常教学部分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进行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章节教学的新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2015-2016级留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观察组...目的:调查针对医学留学生在心血管内科的心律失常教学部分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进行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章节教学的新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2015-2016级留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观察组研究对象采用PBL进行教学,对照组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教学法。结果:一个学期后,观察组研究对象成绩考核的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在很感兴趣和感兴趣的比例要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PBL有利于提升对医学留学生心律失常知识的教学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基于基因多态性构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风险模型。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收治的老年NVAF患者268例,均使用利伐沙班治疗,根据随访观察12个月评估是否发生出血事件分为出血组47例和未出血组221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基因多态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基因多态性的出血事件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效能。结果出血组年龄明显高于未出血组,肌酐水平明显低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组三磷酸腺苷结合盒亚家族B家族成员1(ATPbinding cassette,sub-family B member 1,ABCB1)基因rs1128503位点GG基因频率、rs4148738位点TT基因频率及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2C9(Cytochrome P4502C9,CYP2C9)基因rs1057910位点AC基因频率显著低于未出血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136,95%CI:1.031~1.251),ABCB1基因rs1128503位点AA型基因(OR=15.407,95%CI:4.259~55.741)、GA型基因(OR=6.990,95%CI:1.599~30.546)为老年NVAF患者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风险的危险因素(P<0.01);肌酐(OR=0.943,95%CI:0.899~0.989)、ABCB1基因rs4148738位点TT型基因(OR=0.048,95%CI:0.009~0.242)、CYP2C9基因rs1057910位点AC型基因(OR=0.092,95%CI:0.021~0.408)为老年NVAF患者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风险的保护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基于基因多态性构建的风险模型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27(95%CI:0.776~0.870),特异性为81.90%,敏感性为76.60%。结论基于ABCB1基因、CYP2C9基因构建的老年NVAF患者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风险模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文摘目的比较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与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复杂碎裂电位(CPVI+CFAEs)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及持续性房颤疗效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209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PVI组(n=103)和CPVI+CFAEs消融组(n=106),其中阵发性房颤123例,持续性房颤86例。消融术后进行不少于36个月的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并发症及是否维持窦性心律等。结果 CPVI+CFAEs消融组较CPVI组消融时间、透视时间明显延长(124.3±30.9 min vs 140.3±36 min,35.4±9.1 min vs 43±11 min,P均<0.05),肺静脉隔离时间两组无差别。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6个月,阵发性房颤患者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无差异,持续性房颤患者CPVI+CFAEs消融组较CP-VI消融组6,12个月的成功率(维持窦性心律)高(73.2%vs 51.1%,65.9%vs 44.4%)。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无差别。结论 CPVI+CFAEs消融较CPVI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相似,但消融时间和透视时间明显延长;持续性房颤CPVI+CFAEs消融组12个月内维持窦性心律比例高,超过12个月的长期随访这种差异不再显著。
文摘目的:调查针对医学留学生在心血管内科的心律失常教学部分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进行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章节教学的新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2015-2016级留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观察组研究对象采用PBL进行教学,对照组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教学法。结果:一个学期后,观察组研究对象成绩考核的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在很感兴趣和感兴趣的比例要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PBL有利于提升对医学留学生心律失常知识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