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链非编RNA参与生物的生理过程和疾病的病理过程,是重要的生物标志物或公认的治疗的疾病靶点。长链非编RNA通过调控两种效应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调控动脉生成和血管新生过程参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从而影响冠状动脉慢...长链非编RNA参与生物的生理过程和疾病的病理过程,是重要的生物标志物或公认的治疗的疾病靶点。长链非编RNA通过调控两种效应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调控动脉生成和血管新生过程参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从而影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 of coronary artery,CTOCA)的预后。"治疗性血管生成"作为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一种替代疗法,已被证明能显着改善CTO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通过调节血管生成过程,长链非编RNA有望成为CTO治疗的新靶点。本文综述了血管生成相关长链非编RNA的分类和功能,以及它们在调节血管生成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长链非编RNA参与生物的生理过程和疾病的病理过程,是重要的生物标志物或公认的治疗的疾病靶点。长链非编RNA通过调控两种效应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调控动脉生成和血管新生过程参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从而影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 of coronary artery,CTOCA)的预后。"治疗性血管生成"作为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一种替代疗法,已被证明能显着改善CTO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通过调节血管生成过程,长链非编RNA有望成为CTO治疗的新靶点。本文综述了血管生成相关长链非编RNA的分类和功能,以及它们在调节血管生成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作用。
文摘目的探讨“麻花辫”样冠状动脉的诊治策略及远期预后。方法纳入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麻花辫”样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及随访结果,并分析其预后。结果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10例(52.63%);PCI组患者9例(47.37%)。与单纯药物治疗组相比,PCI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75(0.64,0.99)mmol/L vs 1.11(0.83,1.30)mmol/L,P=0.037]水平降低。与单纯药物治疗组相比,PCI组患者“麻花辫”样病变支狭窄程度[(79.78±21.28)%vs(49.00±12.89)%,P=0.001]明显升高。随访期间,单纯药物治疗组和PCI组分别发生1例(10.0%)和2例(22.2%)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两组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花辫”样冠状动脉并非完全是一种良性病变,应充分评估心肌缺血,综合患者临床症状和病变程度进行治疗,并密切随访以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