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包虫病手术患者生存质量评估指标的初步构建 被引量:8
1
作者 郭敏 冉博 +3 位作者 赵萍 邵英梅 李波霖 温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9-432,共4页
目的研制包虫病手术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方法根据文献资料和前期包虫病住院患者生存质量的调查,结合专家咨询拟定包虫病手术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草案;用德尔菲法(Delphi)编制专家问卷,向18名从事包虫病研究的专家发放问卷,对... 目的研制包虫病手术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方法根据文献资料和前期包虫病住院患者生存质量的调查,结合专家咨询拟定包虫病手术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草案;用德尔菲法(Delphi)编制专家问卷,向18名从事包虫病研究的专家发放问卷,对所得数据进行积极度、协调程度、权威程度的统计与评价。结果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94%,两轮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3、0.85,两轮的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33、0.41,共确定5个维度30个评价指标。结论在两轮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包虫病手术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病 生存质量 德尔菲法
下载PDF
新疆株细粒棘球绦虫不同发育阶段95抗原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林仁勇 丁剑冰 +3 位作者 温浩 张文宝 李君 卢晓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0-172,共3页
目的 研究细粒棘球绦虫95抗原(Eg95)基因在新疆株细粒棘球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及其基因序列差异。方法 根据Eg95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PCR方法分别从新疆株细粒棘球绦虫3个不同发育阶段(原头蚴、六钩蚴和成虫)所构建的cDNA文库中克隆获... 目的 研究细粒棘球绦虫95抗原(Eg95)基因在新疆株细粒棘球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及其基因序列差异。方法 根据Eg95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PCR方法分别从新疆株细粒棘球绦虫3个不同发育阶段(原头蚴、六钩蚴和成虫)所构建的cDNA文库中克隆获得Eg95目的基因,将其克隆至pUCm-T载体、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从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新疆株细粒棘球绦虫cDNA文库中均克隆出Eg95基因,其基因片段长度为402bp,同源性比对分析(BLAST)结果表明,所克隆的新疆株Eg95基因与GenBank中的Eg95基因序列一致。结论 Eg95基因在新疆株细粒棘球绦虫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基因序列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95抗原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棘球蚴病
下载PDF
miR-106b-25基因簇在小鼠肝泡型包虫病中的表达 被引量:3
3
作者 叶建蔚 刘辉 +4 位作者 吕国栋 林仁勇 忙尼沙汗·阿不都拉 毛睿 包永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23期2296-2300,共5页
目的探讨miR-106b-25基因簇(miR-93,miR-106b)在肝泡型包虫病中的表达及靶基因预测。方法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4只(注射0.1 ml泡球蚴组织匀浆液)、对照组15只(注射0.1 ml生理盐水),正常组1只(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收集实验组和... 目的探讨miR-106b-25基因簇(miR-93,miR-106b)在肝泡型包虫病中的表达及靶基因预测。方法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4只(注射0.1 ml泡球蚴组织匀浆液)、对照组15只(注射0.1 ml生理盐水),正常组1只(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1月、3月和6月肝脏标本,提取RNA并定量测定miR-93和miR-106b的相对表达量,预测miR-93和miR-106b的靶基因。结果在感染3月实验组小鼠的肝内miR-93和miR-106b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704±1.776和5.901±2.921,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月和6月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生物信息数据库比对后可知p21可能是miR-93、miR-106b共同的目的基因,主要发挥调控细胞周期及参与细胞凋亡等功能。结论miR-93和miR-106b在肝泡型包虫病中的表达差异可能与靶基因p21有关。miR-106b-25基因簇可能参与泡球蚴肝损伤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MICRORNA miR-106b-25基因簇 泡球蚴
下载PDF
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66例人体包虫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4
作者 李海涛 柯山 +2 位作者 邵英梅 杨文光 温浩 《地方病通报》 2004年第1期16-19,F004,共5页
目的 综合评价阿苯达唑脂质体 (L -ABZ)治疗人体包虫病的疗效 ,并进行安全性考察 ,为该药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临床治疗了 66例包虫病患者 ,其中囊型包虫病 5 6例、泡型包虫病 10例 ,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 10mg·kg-1 &#... 目的 综合评价阿苯达唑脂质体 (L -ABZ)治疗人体包虫病的疗效 ,并进行安全性考察 ,为该药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临床治疗了 66例包虫病患者 ,其中囊型包虫病 5 6例、泡型包虫病 10例 ,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 10mg·kg-1 ·d-1 ,一天两次 ,连续服用 ,疗程 3~ 12个月 ,通过影像学指标观察 ,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生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动态随访 3~ 2 4个月。按治愈率、有效率、部分有效率、无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判断疗效 ,并对单囊型及与多子囊型以及原发、复发病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共治愈 2 0例 ( 2 0 /66) ,治愈率为 3 0 . 3 %;有效 2 9例 ( 2 9/66) ,有效率 43 . 9%;部分有效 10例 ( 10 /66) ,部分有效率 15 . 1%;无效 7例 ( 7/66) ,无效率 10 . 6%;总有效率为 89. 3 %( 5 9/66)。其中 ,单囊型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多子囊型 ,但二者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 1) ;而原发、复发病人的治疗阿苯达唑脂质体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P >0 . 1) ;泡型包虫病患者 ,约 5 0 %病例临床疗效明显。在安全性观察中 ,主观症状阳性率为 13 . 6%( 9/66) ,生化指标阳性率为 12 . 1%( 8/66)。结论 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是目前有效的一种抗包虫病新药剂型 ,具有疗效较高 ,低毒、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病 阿苯达唑 脂质体 药物治疗学 疗效观察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Eg95基因疫苗和重组抗原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丁剑冰 马秀敏 +4 位作者 魏晓丽 林仁勇 王俨 张静萍 温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7-351,共5页
目的观察比较细粒棘球绦虫Eg95重组抗原和基因疫苗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状况。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注射Eg95重组抗原(rEg95)、费氏佐剂(FCA)、pcDNA3-Eg95基因疫苗、pcDNA3质粒和生理盐水,收集各组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 目的观察比较细粒棘球绦虫Eg95重组抗原和基因疫苗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状况。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注射Eg95重组抗原(rEg95)、费氏佐剂(FCA)、pcDNA3-Eg95基因疫苗、pcDNA3质粒和生理盐水,收集各组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抗体IgG和IgG2a亚类水平;采集脾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试验(MTT法)检测免疫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rEg95免疫组小鼠在第二次免疫后开始检测到抗Eg95抗原的IgG,并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多,血清抗体效价升高,在第1次免疫后第10周时,免疫抗体滴度可达到1∶25,600。Eg95基因疫苗免疫的小鼠产生抗体滴度随免疫次数的增加而升高,最高可达1∶3,200,但是低于Eg95重组蛋白免疫小鼠产生的抗体滴度水平。pcDNA3-Eg95免疫组产生IgG2a亚类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rEg95组。在第四次免疫后,进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MTT法检测证实rEg95和pcD-NA3-Eg95免疫的小鼠,其脾细胞均可在体外被特异性刺激增生。结论细粒棘球绦虫Eg95重组抗原和基因疫苗均可诱发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Eg95重组抗原 基因疫苗 免疫应答 小鼠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和成虫发育调控基因Ras GTPase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吕国栋 王俊华 +2 位作者 卢晓梅 温浩 林仁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3,共3页
应用RT-PCR方法分别从新疆株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和成虫中克隆出Eg Ras GTPase基因,分别命名为Eg Ras-pro(GenBank登录号为EU560397)和Eg Ras-adult(GenBank登录号为EU560398)。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两者cDNA长度均为552bp,编码184个氨基酸... 应用RT-PCR方法分别从新疆株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和成虫中克隆出Eg Ras GTPase基因,分别命名为Eg Ras-pro(GenBank登录号为EU560397)和Eg Ras-adult(GenBank登录号为EU560398)。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两者cDNA长度均为552bp,编码184个氨基酸,等电点(pI)为6.54,彼此间仅有2个碱基和1个氨基酸的差别。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Eg Ras-pro和Eg Ras-adult与多房棘球绦虫Ras(EmRas)基因的同源性分别高达98.4%和98.9%;与其他种类的寄生虫、酵母、果蝇及人类的Ras GTPase基因的同源性为53.9%~78.8%。进化树分析发现Eg Ras-pro和EgRas-adult与EmRas和血吸虫Ras(SmRas)相聚集。本研究首次从新疆株细粒棘球绦虫两个发育阶段(原头蚴和成虫)中克隆出Eg Ras GTPase基因,其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RAS GTPASE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大鼠感染肝泡状棘球蚴不同时期超声动态演变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曾红春 王颖鑫 +2 位作者 王俊华 韩伟 刘文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5-328,共4页
目的本实验研究采用大鼠肝泡状棘球蚴模型,动态观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不同时期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总结大鼠肝泡状棘球蚴不同时期的典型超声表现,探讨超声评价不同时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价值。材料与方法超声动态监测133... 目的本实验研究采用大鼠肝泡状棘球蚴模型,动态观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不同时期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总结大鼠肝泡状棘球蚴不同时期的典型超声表现,探讨超声评价不同时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价值。材料与方法超声动态监测133只感染肝泡状棘球蚴大鼠在不同时期(9周、28周、50周)的动态演变特征,并与病理对照。结果接种9周时114个病灶(114/142,80.28%)超声表现为高回声,28个病灶(28/142,19.72%)表现为混合性。随接种时间延长,病灶体积逐渐增大,实性高回声病灶内部可出现液化坏死区、钙化灶逐渐增多;混合性病灶实性成分逐渐增多,回声杂乱,伴数量不等的钙化灶。病理结果显示早期病灶表现为针尖样/多囊泡样、乳白色囊泡样结构,内含不同比例的囊液,随病程进展,病灶内实性成分及钙化灶逐渐增多,囊液减少,镜下表现为病灶周边纤维组织逐渐增厚、内容物逐渐趋向复杂、内伴纤维组织、钙化及坏死液化。结论随着接种时间延长,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病理结构渐趋复杂,超声可以灵敏地反映不同时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的特征性表现,以期为本病的转归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超声检查 病理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Sprague-Dawley
下载PDF
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5
8
作者 曾红春 王俊华 +2 位作者 刘文亚 王颖鑫 韩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08-511,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早期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的超声特征。方法对接种肝泡状棘球蚴9周且健康存活的157只大鼠进行超声检查,记录大鼠早期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评价超声筛查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效能。结果超声筛查早... 目的探讨大鼠早期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的超声特征。方法对接种肝泡状棘球蚴9周且健康存活的157只大鼠进行超声检查,记录大鼠早期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评价超声筛查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效能。结果超声筛查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敏感度(130/139,93.53%)和特异度(15/18,83.33%)均较高。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超声主要表现为高回声(114/142,80.28%),19.72%(28/142)的病灶表现为混合性回声。病灶大体病理表现为米黄色或乳白色囊泡样结构,呈针尖样或多囊泡状,内含囊液;HE染色呈中央红染纤维结构,周边环以微小血管及炎性细胞。结论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的超声主要表现为高回声伴或不伴无回声及低回声囊泡样结构,超声筛查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具有很高的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棘球蚴 超声检查
下载PDF
CEUS评价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血流灌注的动态演变 被引量:7
9
作者 曾红春 王颖鑫 +2 位作者 王俊华 韩伟 刘文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66-570,共5页
目的探讨CEUS评价不同时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HAE)血流灌注的价值。方法采用CEUS观察70只成功感染HAE的大鼠在接种后不同时期(9、28、50周)的血流灌注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接种9周时55个(55/70,78.57%)病灶表现为高回声,15个(15... 目的探讨CEUS评价不同时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HAE)血流灌注的价值。方法采用CEUS观察70只成功感染HAE的大鼠在接种后不同时期(9、28、50周)的血流灌注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接种9周时55个(55/70,78.57%)病灶表现为高回声,15个(15/70,21.43%)病灶表现为混合性回声,病理表现为乳白色单/多囊泡样结构。随接种时间的延长(28、50周),病灶最大径逐渐增大,病灶内部实性成分及钙化灶逐渐增多,部分病灶可出现液化坏死。镜下病灶周边纤维组织逐渐增厚,周边见微血管聚集区。接种9周时CEUS显示病灶呈环状强化及分隔样强化,28周及50周时呈环状强化或伴细线样强化及无强化。CEUS后病灶边缘增强带最大宽度与病灶最大径比值随接种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P=0.02)。结论接种后不同时期大鼠HAE病灶的超声征象渐趋复杂,坏死区及钙化灶增加,CEUS可显示不同时期病灶周边及内部的血流灌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棘球蚴 超声检查
下载PDF
5对引物检测犬棘球蚴病感染方法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亚楼 温浩 +3 位作者 马旭东 苗玉清 陈雪鸿 林仁勇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7-489,共3页
目的 评估5对引物检测犬棘球蚴病感染的PCR方法并建立可将多房棘球绦虫及细粒棘球绦虫羊株(G1型)和骆驼株(G6型)区分的方法。方法 选用引物BG1/3、Bretange:1/2、Eg1f/1r、EM—H15/H17和Cabrera:1/2,扩增稀释的细粒棘球绦... 目的 评估5对引物检测犬棘球蚴病感染的PCR方法并建立可将多房棘球绦虫及细粒棘球绦虫羊株(G1型)和骆驼株(G6型)区分的方法。方法 选用引物BG1/3、Bretange:1/2、Eg1f/1r、EM—H15/H17和Cabrera:1/2,扩增稀释的细粒棘球绦虫虫卵DNA,进行敏感度测定。对水泡带绦虫、多头绦虫、羊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G1型和G6型进行PCR扩增,测定引物的特异度。结果 5对引物在体外均能检测出1个虫卵的稀释度。Cabrera:1/2引物能在6种寄生虫样本中扩增出相同片段大小的条带:Bretange:1/2引物可以扩增出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G1型和G6型;BG1/3引物可以在多房棘球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G1型中扩增出1条带,在细粒棘球绦虫G6型中扩增出2条带:Eg1f/1r可以在细粒棘球绦虫G1型和G6型中扩增出相同片段大小的条带;EM—H15/H17可以在多房棘球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G6型中扩增出相同的条带。结论 5对引物中BG1/3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其余4对引物特异性不强;利用BG1/3和Eg1f/1r、EM—H15/H17组合可以方便区分细粒棘球绦虫G1型、G6型和多房棘球绦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聚合酶链反应 敏感性与特异性
下载PDF
慢性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2、4、7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单骄宇 吐尔洪江·吐逊 +7 位作者 王俊华 张志 李亮 张雪 张传山 刘涛 林仁勇 温浩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3-278,共6页
目的 探讨慢性囊型包虫病(C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样受体(TLRs)2、4、7基因表达变化及血清IL-10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RT-PCR)法检测42例慢性CE患者与28例健康对照组(NC)外周血中TLR2、4、7 mRN... 目的 探讨慢性囊型包虫病(C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样受体(TLRs)2、4、7基因表达变化及血清IL-10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RT-PCR)法检测42例慢性CE患者与28例健康对照组(NC)外周血中TLR2、4、7 mRNA的表达,GAPDH作为内参基因;应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血清中IL-10的浓度.t检验比较两组间TLR2、4、7及IL-10的表达差异;TLR2、4、7的表达水平间及它们与血清IL-10水平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慢性CE组的TLR2、TLR4、TLR7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比NC组的表达增高,其中CE组的TLR2是NC组的7.3倍,TLR4是NC组的3.6倍,TLR7是NC组的3.6倍.CE组的TLR2、TLR4、TLR7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1.0729±0.4006、5.0976±1.6682、0.6481±0.2574;NC组的TLR2、TLR4、TLR7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1468±0.0435、1.4067 ±0.3279、0.1804±0.0568.与NC组相比,CE组的TLR2、TLR4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87、0.033),而TLR7则无统计学意义(P=0.0862).慢性CE组、NC组外周血清IL-10分别为(17.6770±1.6298)pg/ml、(9.4898±0.7049)pg/ml,且慢性CE组与NC组的IL-1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在慢性CE组中,外周血PBMC的TLR2与TLR4在mRNA相对表达水平上呈正相关(r=0.1135,P=0.036),其他均无相关.结论 TLR2、TLR4参与了慢性囊型包虫病的发生发展过程,TLR2、TLR4可作为囊型包虫抗原的受体,与不同抗原成分相互作用,调节宿主的免疫应答,同时在血清IL-10分泌增高的作用下共同促使机体向Th2型免疫应答方向发展,从而对囊型包虫感染所产生的免疫逃避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囊型包虫病 TOLL样受体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转录水平
原文传递
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的表达及其与干扰素-γ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巫姜 李涛 +5 位作者 张志 赵晋明 王俊华 张雪 林仁勇 温浩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探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及其与血清IFN-γ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及其与血清IFN-γ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包虫病专家组包虫病标准化分型原则将患者分为肝包虫活性组(38例)和肝包虫无活性组(25例),20例肝血管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L1阳性表达率,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资料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总体分布采用X2检验,PD—L1阳性表达率和IFN-γ的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肝包虫活性组、肝包虫无活性组和正常对照组PBMC表面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1%±3.8%、10.9%±2.5%和9.1%±2.5%,肝包虫活性组与正常对照组PD—L1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7,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包虫活性组、肝包虫无活性组和正常对照组PBMC涂片中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9%±3.4%、10.6%±2.9%和9.5%±3.6%,肝包虫活性组与正常对照组PD—L1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0,P〈0.05)。肝包虫活性组、肝包虫无活性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IFN—γ表达分别为(141±38)μg/L、(124±32)μg/L和(105±42)μg/L,肝包虫活性组与正常对照组IFN-γ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0,P〈0.05)。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BMC的PD-L1阳性表达率与血清IFN-γ表达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r=0.59,0.61,P〈0.05)。结论PD—L1可能在IFN-γ的作用下发挥着促进肝包虫免疫逃避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病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流式细胞术 免疫组织化学法
原文传递
包虫感染过程中Stub1负性调节Treg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单骄宇 李海涛 +4 位作者 热比亚.努力 周晓涛 林仁勇 丁剑冰 温浩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研究在包虫囊液刺激下泛素连接酶Stub1对Treg细胞转录因子Foxp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比的包虫囊液粗抗原HCF(1∶2、1∶5、1∶10、1∶100)体外刺激HA-Foxp3a-Jurkat稳转系细胞;收集细胞,进行CD4^+CD25^(hi)CD127^(lo)T细胞分... 目的研究在包虫囊液刺激下泛素连接酶Stub1对Treg细胞转录因子Foxp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比的包虫囊液粗抗原HCF(1∶2、1∶5、1∶10、1∶100)体外刺激HA-Foxp3a-Jurkat稳转系细胞;收集细胞,进行CD4^+CD25^(hi)CD127^(lo)T细胞分选,对分选的nTreg进行体外扩增,然后分别用1∶10、1∶100浓度比的HCF体外24、48h;收集nTreg细胞,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Foxp3、Stub1蛋白表达情况。将工具细胞HEK293T细胞系分为两份,均进行HA-Foxp3a、myc-Stub1两种质粒的共转染,其中一份直接于转染后36h收集并裂解细胞,另一份在转染36h后进行HCF刺激时间依赖试验(HCF干预24、48h),收集细胞。两份细胞分别用anti-HA和anti-myc抗体作双向免疫共沉淀试验并检测Foxp3与Stub1两种蛋白的相互作用有无影响。结果 HCF为1∶10、1∶100时均可检测到HAFoxp3a蛋白;HCF浓度为1∶2或1∶5时未检测到HA-Foxp3a蛋白表达;且当HCF在较低浓度时(1∶100),HAFoxp3a的蛋白表达较其它各组增强。在一定浓度HCF刺激下,nTreg细胞随着HCF干预时间的延长,Foxp3蛋白表达减弱,而Stub1的蛋白表达与Foxp3蛋白相反。干预nTreg细胞24、48h时,HCF 1∶100刺激组Foxp3蛋白表达较1∶10刺激组增强。双向免疫沉淀试验显示,HEK293T细胞共转染HA-Foxp3a、myc-Stub1质粒后,随着HCF作用细胞的延长,Foxp3和Stub1蛋白的相互作用减弱。结论在持续感染状态下,包虫囊液参与调节Foxp3蛋白的表达。HCF可减弱Foxp3与Stub1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增强Stub1蛋白的负性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转录因子FOXP3 泛素连接酶Stub1 包虫感染
原文传递
慢性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表型及其功能状态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单骄宇 李海涛 +4 位作者 吐尔洪江.吐逊 张雪 李亮 林仁勇 温浩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12期898-902,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肝囊型包虫持续感染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亚群组成及其功能状态。方法囊型包虫病患者(CE组)和健康者(NC组)各15例,采集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CD14、CD16的阳性表达率;另一部分... 目的探讨慢性肝囊型包虫持续感染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亚群组成及其功能状态。方法囊型包虫病患者(CE组)和健康者(NC组)各15例,采集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CD14、CD16的阳性表达率;另一部分分为未干预组和重组抗原B(rAgB)干预组,干预后ELISA法检测上清中IFN-γ、IL-12p70、IL-10、IL-4的浓度。结果 PBMC占外周血白细胞的比例在CE组、NC组分别为(13.42±3.90)%和(6.23±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7,P<0.05);CD1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90±6.96)%和(45.61±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P<0.05);CD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75±8.99)%和(22.83±6.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P>0.05)。除NC组rAgB干预后的IL-4与未干预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来源于NC组、CE组rAgB干预后的4种细胞因子浓度与未干预对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E组与NC组相比,rAgB干预下的IFN-γ、IL-12p70及IL-10的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80,2.745,2.213,P值均<0.05),IL-4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2,P>0.05)。结论慢性CE患者PBMC的CD14低表达致使单核细胞未能达到成熟状态,影响其分化能力,同时联合细粒棘球绦虫主要抗原成分的作用使机体倾向于Th2型反应,是囊型包虫病慢性感染引起机体免疫低下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型包虫病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 细胞表型 免疫低下
原文传递
大鼠泡型包虫病灶切除手术前后Th17细胞的变化特点及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商少华 巫姜 +3 位作者 李涛 吐尔洪江·吐逊 林仁勇 温浩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99-802,826,共5页
目的榆测包虫病灶切除术前、术后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的表达,探明包虫病灶切除术前、术后免疫状态变化情况。方法将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泡球蚴感染对照组和泡球蚴病手术组(简称手术组),分别于腹股沟注射感染泡球蚴... 目的榆测包虫病灶切除术前、术后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的表达,探明包虫病灶切除术前、术后免疫状态变化情况。方法将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泡球蚴感染对照组和泡球蚴病手术组(简称手术组),分别于腹股沟注射感染泡球蚴(健康对照组用中理盐水代替),3月后将感染成功的大鼠纳入试验。对手术组大鼠切除皮下包虫病灶,术后第1~7d各处死大鼠6只,第7d处死健康对照组和泡球蚴感染对照组大鼠各6只,采集下腔静脉血液和肝脏组纵,分别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肝匀浆组织IL-17和IL-23水平,用Real—timeRT—PCR检测肝脏IL-17mRNA和IL-23mRNA表达水平。结果包虫病大鼠血清IL-17和IL-23分别为(8.38±1.04)pg/ml和(352.69±25.04)pg/m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7.14±1.21)pg/ml和(450.05±29.3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分别于第2d和第3d开始增高,于第6d和第7d开始趋于正常。包虫病大鼠肝匀浆IIL-17和IL-23分别为(7.68±2.21)pg/ml和(336.65±28.73)pg/m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6.88±2.36)pg/ml和(446.68±24.5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术组术后分别于第3d和第4d开始增高,IL-17于第7d趋于正常,IL23第7d仍低于健康对照组。包虫病大鼠肝IL-17mRNA和IL-23mRNA分别为(0.32±0.08)pg/ml和(0.96±0.79)pg/m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73±0.97)pg/ml和(1.57±0.73)pg/ml,羞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分别于第1d和第3d开始增高.于第4d和第6d开始趋于正常。结论IL-17和IL-23为Th17细胞发挥功能的主要细胞因子。包虫病灶切除后,包虫寄生所致的IL-17和IL-23抑制状态能存较短时间内恢复并趋于正常,进而可能对其他感染或者移植器官产生趋于日常的免疫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型包虫病 辅助性T-17细胞 白介素17 白介素-23
原文传递
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及表型特点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弓伯 邵英梅 +7 位作者 单骄宇 吐尔洪江·吐逊 张雪 阿尔孜古丽·吐逊 张志 蒋铁民 林仁勇 温浩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3期177-179,I0001,I0002,共5页
目的研究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形态及其细胞表型特点。方法囊型包虫病患者组(cystic echinococcosis,CE)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healthy ... 目的研究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形态及其细胞表型特点。方法囊型包虫病患者组(cystic echinococcosis,CE)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healthy donor,HD)15例,采外周血(肝素抗凝)分离单个核细胞后贴壁培养,施加重组细胞因子培养6d,诱导成DC,采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CD86、HLA-DR、CD1a、CD80的表达情况。结果与HD组比较,CE组PBMC诱导的DC表面的树突状突起较少,且细胞表面的CD86、HLA-DR、CD1a、CD80表达降低(P<0.05)。结论CE组患者PBMC诱导的DC形态不典型,表面分子的表达降低,细胞活力降低,对T细胞的刺激能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型包虫病 肝脏 树突状细胞 形态学 细胞表型
原文传递
泡球蚴感染对Balb/c小鼠肝脏TGF-β1及其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瑶 林仁勇 +5 位作者 徐琦 魏绪法 王俊华 张传山 温浩 丁剑冰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5-220,共6页
目的观察泡球蚴(Em)感染对Balb/c小鼠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TβRⅠ/Ⅱ和信号蛋白Smad2/3表达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泡状棘球蚴原头蚴混悬液肉眼直视注射肝脏诱导小鼠肝泡球蚴感染模型,对照组... 目的观察泡球蚴(Em)感染对Balb/c小鼠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TβRⅠ/Ⅱ和信号蛋白Smad2/3表达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泡状棘球蚴原头蚴混悬液肉眼直视注射肝脏诱导小鼠肝泡球蚴感染模型,对照组以相同方法注射生理盐水。于感染第60天处死小鼠,取肝脏组织。用RT-PCR检测肝组织TGF-β1、Smad2、Smad3 mRNA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肝组织TGF-β1、TβRⅠ(TGFβⅠ型受体)、TβRⅡ(TGFβⅡ型受体)、Smad2/3在肝内的表达及定位;HE和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和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结果与对照组小鼠比较,Em感染小鼠肝组织内TGF-β1、Smad2、Smad3 mRNA表达升高。Em感染后TGF-β1、Smad2/3蛋白表达增加。TGF-β1、TβRⅠ与Smad2/3阳性反应主要位于肝细胞浆,TβRⅡ主要在肝细胞膜表达,上述指标在两组间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Em感染的肝组织中TGF-β1、TβR及Smad2/3蛋白表达均增高。TGF-β1/Smads信号蛋白参与了Em感染致肝纤维化及肝损伤过程。Em感染可能通过TGF-β1/Smads通路介导宿主与寄生虫间的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 TGF-Β1 TΒR TGF-β1/Smads信号
原文传递
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IL-10和TGF-β1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慧 白雪 +7 位作者 聂晓涵 王江涛 王西完 庞楠楠 李玉娇 马秀敏 温浩 丁剑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观察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的动态变化。方法将6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注射活原头节悬液0.2ml(约含400个原头节),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 目的观察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的动态变化。方法将6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注射活原头节悬液0.2ml(约含400个原头节),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接种后2、8、30、90、180和360d各处死5只小鼠,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IL-10和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小鼠,腹腔和肝小叶出现多处直径不等的小囊泡,随感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增大,与周围肝组织分界不明显。HE染色显示,实验组小鼠肝脏出现炎症细胞浸润,泡球蚴纤维囊壁与肝细胞和囊壁之间炎症反应带的形成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对照组小鼠肝小叶结构完整,偶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胞浆疏松化和脂肪变性。实验组小鼠肝组织表达水平随着泡球蚴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感染后90d,实验组小鼠肝组织中IL-10和TCF-β1的表达水平均达高峰,细胞阳性率分别为(16.39±1.73)%和(23.69±2.29)%,与对照组比较[(1.09±0.10)%和(0.98±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之后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小鼠泡球蚴感染中晚期,IL-10和TGF-β1表达水平均提高,其免疫抑制作用不利于清除和控制肝脏中泡球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细胞因子
下载PDF
泡球蚴18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初步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俨 林仁勇 +7 位作者 丁剑冰 卢晓梅 张静萍 王星 梁晓慧 张亚楼 张琰 温浩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克隆、分析泡球蚴 18 (Em18)抗原基因,构建 pET41a Em18 原核表达质粒,并初步诱导表达Em18重组蛋白。方法: DNAman软件设计引物,RT PCR法克隆 Em18 cDNA并构建 pMD18 T/Em18 质粒,测序确定序列,利用DNAman和BLAST软件,对其进行基... 目的: 克隆、分析泡球蚴 18 (Em18)抗原基因,构建 pET41a Em18 原核表达质粒,并初步诱导表达Em18重组蛋白。方法: DNAman软件设计引物,RT PCR法克隆 Em18 cDNA并构建 pMD18 T/Em18 质粒,测序确定序列,利用DNAman和BLAST软件,对其进行基因序列分析。构建 pET41a Em18 原核表达质粒,测序鉴定插入序列正确性。IPTG初步诱导和表达 rEm18 GST重组蛋白,SDS PAGE电泳检测。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Em18抗原基因长度为 486 bp,编码 161 个氨基酸。BLAST 比对分析表明为一新序列并被 GenBank 收录(AY513691)。构建的 pET41a Em18原核表达质粒,经 IPTG诱导后,SDS PAGE检测表明 rEm18 GST重组蛋白得到成功表达,在相对分子量为50 KDa处有表达条带。结论: 成功克隆并构建了 pET41a Em18 原核表达质粒,初步诱导表达出 rEm18 GST重组蛋白,为新一代包虫病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 Em18基因 重组蛋白
下载PDF
Em18.3重组蛋白的表达及其免疫诊断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林仁勇 张春桃 +7 位作者 温浩 王俊芳 王星 王俨 卢晓梅 张静萍 张琰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32-335,共4页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纯化截短的泡球蚴rEm18.3抗原重组蛋白,对其免疫诊断特性进行鉴定。方法:IPTG诱导pET41a-Em18.3原核表达质粒,表达和纯化rEm18.3-GST重组蛋白,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法对其进行初步鉴定,ELISA法确定其免...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纯化截短的泡球蚴rEm18.3抗原重组蛋白,对其免疫诊断特性进行鉴定。方法:IPTG诱导pET41a-Em18.3原核表达质粒,表达和纯化rEm18.3-GST重组蛋白,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法对其进行初步鉴定,ELISA法确定其免疫诊断特性。结果:rEm18.3-GST重组蛋白得到成功表达,SDS-PAGE电泳显示相对分子量为45kDa。Western blot结果表明,rEm18.3-GST重组蛋白能被AE病人阳性血清识别。对56例多房棘球蚴病(AE)、88例细粒棘球蚴病(CE)、24例其他寄生虫病、24例其他疾病和24例健康者共236份血清进行ELISA检测结果显示,对AE血清诊断的敏感性为10.7%,特异性为99.4%,阳性预测值85.7%,阴性预测值78.1%。结论:rEm18.3-GST免疫诊断价值较低,Em18抗原重要的表位可能位于1-40位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 Em18重组蛋白 免疫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