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体化时间康复训练方案对脊柱外科患者的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欢 潘兰兰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80-180,共1页
目的 探究个体化时间康复训练方案应用于脊柱外科中对患者所起的积极作用.方法 选取168例脊柱外科病例作为对象,随机分对照组与试验组各8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进行个体化时间康复训练,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训练依从性、心理... 目的 探究个体化时间康复训练方案应用于脊柱外科中对患者所起的积极作用.方法 选取168例脊柱外科病例作为对象,随机分对照组与试验组各8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进行个体化时间康复训练,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训练依从性、心理状态、功能恢复等情况加以对比.结果 两组护理前训练依从性、心理状态、功能恢复等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依从性明显提高,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理状态改善均优于护理前,试验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功能恢复两组均有所改善,试验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脊柱外科患者采取个体化时间康复训练能够大大提高患者训练依从性,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时间 康复训练 脊柱外科
下载PDF
脊柱截骨短缩致脊髓血流量变化对脊髓保护性和安全性影响的荟萃分析
2
作者 叶小龙 马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82,共13页
目的:系统评价脊柱截骨短缩导致脊髓血流量(spinal cord blood flow,SCBF)的变化及其对脊髓的影响,探究截骨短缩的安全范围。方法:计算机检索2024年5月之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CBM等数据库发表... 目的:系统评价脊柱截骨短缩导致脊髓血流量(spinal cord blood flow,SCBF)的变化及其对脊髓的影响,探究截骨短缩的安全范围。方法:计算机检索2024年5月之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CBM等数据库发表的有关脊柱截骨短缩后SCBF变化的相关研究文献,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包括研究设计、样本量及结局指标等),并综合运用改良后的Jadad评分量表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通过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的风险主要源自分配隐藏和结局盲法;综合6篇随机对照研究的Jadad量表评分和2篇队列研究NOS量表评分均≥5分,总计纳入170个研究对象,其中犬91只,兔50只,临床患者29例。在犬和兔的动物实验中,犬脊柱椎体短缩2/4较短缩1/3或1/4时SCBF有所增加[OR=-24.10,95%CI(-35.96,-12.23),Z=3.98,P<0.0001];犬脊柱椎体短缩2/3或3/4较短缩2/4时SCBF明显减少[OR=44.63,95%CI(19.16,70.09),Z=3.43,P=0.0006],且出现明显的脊髓诱发电位(spinal cord-evoked potentials,SCEP)异常;脊柱椎体短缩2/3或3/4较短缩1/3或1/4时SCEP明显异常[OR=0.03,95%CI(0.00,0.21),Z=3.55,P=0.0004];兔脊柱椎体短缩超过2/4时硬膜囊迂曲角明显增大[OR=53.51,95%CI(17.92,89.10),Z=2.95,P=0.003],进而导致SCBF急剧减少,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研究中,脊柱椎体短缩不超过2/4,即切除间隙约2/4较全脊椎切除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后SCBF略有增高[OR=43.81,95%CI(20.40,67.21),Z=3.67,P=0.002],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犬、兔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脊柱椎体短缩不超过2/4是截骨短缩的安全范围;在犬的动物实验中,短缩超过2/3或3/4时会导致SCBF急剧减少,引起明显的SCEP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截骨术 脊柱畸形 脊柱短缩 脊髓血流量 脊髓诱发电位 荟萃分析
原文传递
脊柱畸形截骨矫形引起脊髓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脊髓安全性和保护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叶小龙 田慧中 马原 《浙江医学》 2025年第3期327-332,共6页
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手术是治疗脊柱畸形的关键手段,但其对脊髓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成为临床研究的核心议题。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在手术技术、脊髓损伤风险因素、神经-血管耦合效应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与生物力学评估等方面均有显著进... 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手术是治疗脊柱畸形的关键手段,但其对脊髓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成为临床研究的核心议题。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在手术技术、脊髓损伤风险因素、神经-血管耦合效应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与生物力学评估等方面均有显著进展。手术操作可能导致脊髓动脉血流速度、阻力等关键参数变化,进而影响脊髓供血与氧合状态。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面临标准化不足、个体差异大等挑战。现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未来研究进一步优化评估手段,探索脊髓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脊髓安全性和保护性的长期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坚实理论依据,优化手术方案,提升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截骨矫形 脊髓动脉 血流动力学 影像学评估
下载PDF
外科生物补片修复退变椎间盘纤维环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旭 马原 +1 位作者 孟祥玉 田慧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324-2332,共9页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采用实验动物构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结合组织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修复退变椎间盘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目的:观察病探索外科生物补片对兔椎间盘纤维环缺损修复作用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随机选取兔的L_(3-...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采用实验动物构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结合组织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修复退变椎间盘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目的:观察病探索外科生物补片对兔椎间盘纤维环缺损修复作用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随机选取兔的L_(3-4),L_(4-5),L_(5-6)椎间盘,分别设为空白组、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做椎间盘纤维环切开造模及外科补片修补;对照组仅做椎间盘纤维环切开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空白组仅显露相应椎间盘。随机选取6只兔分别于术前,术后1,2,4,8,12周行腰椎X线及MRI检查;于术前选取1只兔,术后1,2,4,8,12周每周选取3只兔,处死后获取相应椎间盘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外科生物补片对早期椎间盘退变的干预效果。结果与结论:①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术后1,2,4周,对照组和实验组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随时间进展呈持续减小趋势;②影像学和组织学变化:术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MRI T2WI信号强度、苏木精-伊红染色分级评分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髓核细胞随术后时间推移逐渐减少,纤维环缺损处逐步被肉芽、纤维组织填充,生物膜与外层纤维环贴合紧密;③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术后随时间延长,实验组和对照组髓核组织染色逐渐由阳性转为阴性;④结果证实:纤维环切开法造模可引起椎间盘早期剧烈的退变;外科生物补片与外层纤维环组织良好的贴合并有封堵纤维环缺损阻止髓核进一步突出的作用;但该法并不能抑制椎间盘持续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椎间盘 生物相容性材料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外科生物材料 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高度指数 磁共振T2加权像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IL-23/GM-CSF抑制剂缓解强直性脊柱炎小鼠脊柱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5
作者 马俊毅 眭江涛 +3 位作者 斯刊达尔·斯依提 李栎 买买提艾力·尼亚孜 马原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8期707-713,共7页
目的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靶向抑制剂和白细胞介素(IL)-23靶向抑制剂联合使用缓解强直性脊柱炎(AS)小鼠脊柱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招募健康受试者(HC组)和AS患者(AS组)各6例,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目的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靶向抑制剂和白细胞介素(IL)-23靶向抑制剂联合使用缓解强直性脊柱炎(AS)小鼠脊柱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招募健康受试者(HC组)和AS患者(AS组)各6例,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23、IL-17和GM-CSF的水平。建立AS小鼠模型。30只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Model组、IL-17A Inh组(阳性对照组)、IL-23 Inh组、GM-CSF Inh+IL-23 Inh组,每组6只。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TNF-α、IL-23、IL-17和GM-CSF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小鼠脊柱周围肌肉/韧带组织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E-cadherin、N-cadherin、snail、Vimentin的水平以及脊柱骨组织核因子-κB配体的受体激活因子(RANKL)、骨保护素(OPG)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micro-CT测定小鼠左后爪和脊柱(L5~6脊椎骨)新生骨和成熟骨体积。结果与HC组相比,AS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23、IL-17和GM-CSF水平升高(P<0.05)。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23、IL-17和GM-CSF水平升高(P<0.05),脊柱周围肌肉/韧带组织E-cadherin的相对表达水平下调(P<0.05),N-cadherin、snail和Vimentin的相对表达水平上调(P<0.05),脊柱骨组织RANKL的相对表达水平上调(P<0.05),小鼠左后爪和L5~6脊椎新生骨体积增大(P<0.05)。与Model组相比,GM-CSF Inh+IL-23 Inh组上述指标的水平均逆转(P<0.05),IL-23 Inh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脊柱骨组织OPG和ALP的相对表达水平上调(P<0.05);与Model组相比,GM-CSF Inh+IL-23 Inh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GM-CSF靶向抑制剂和IL-23靶向抑制剂联合治疗可以降低AS小鼠炎症水平,缓解脊柱周围肌肉、韧带组织纤维化,并抑制脊柱骨组织表达RANKL,减少新生骨形成和病理性骨重塑,保护脊柱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IL-23靶向抑制剂 GM-CSF靶向抑制剂 脊柱 纤维化 骨重塑
下载PDF
磁控制生长棒治疗脊柱畸形领域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6
作者 叶小龙 马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323-2329,共7页
背景:随着磁控制生长棒技术在治疗脊柱畸形领域的不断完善进步,已有大量的研究投入到该项领域当中,但主要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尚不够明确。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探讨来自不同国家运用磁控制生长棒治疗脊柱畸形研究领域中文章的质量... 背景:随着磁控制生长棒技术在治疗脊柱畸形领域的不断完善进步,已有大量的研究投入到该项领域当中,但主要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尚不够明确。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探讨来自不同国家运用磁控制生长棒治疗脊柱畸形研究领域中文章的质量和数量,旨在阐明磁控制生长棒在全球发展趋势以及评估在世界范围内研究生产力、研究趋势与研究热点。方法:主要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对1998-2023年发表的文章进行检索。使用CiteSpace 5.8和VOSviewer 1.6.19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对所有研究进行以下参数的评估:发表论文总数、中心性、h指数、国家、作者、期刊的贡献,通过文献共被引、高被引文献和文献关键词爆发等分析来进行趋势与热点的探究。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138篇文献。在2009-2020年,该领域发表的文章数量逐渐增加。美国发文量最多(53篇,37.32%),同时美国的文章研究h指数及中心性最高。②关键词分析结果显示,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例如早发性脊柱侧弯、外科手术及并发症等,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磁控制生长棒在治疗脊柱畸形领域的现状和热点;因磁控制生长棒例如锚钉拔出、植入失败和杆断裂等风险因素而导致的治疗失效、相应医学分级的精准运用、生活质量和大脑性瘫痪等并发症的监测治疗是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③文献共被引结果显示,结合磁控制生长棒技术的创新性和有效性研究,对应脊柱畸形的分型应用以及相关并发症的监测治疗可能是该领域的研究趋势。④诸多高被引文献进一步强调了磁控制生长棒技术的治疗运用效果,为矫正脊柱畸形领域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新思路与技术支持。⑤文献关键词爆发分析结果显示,磁控制生长棒应用的风险因素、医学分级、生活质量和大脑性瘫痪可能成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⑥文章结果证实,磁控制生长棒技术对脊柱畸形的分型运用以及相关并发症的深度研究是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但要深入了解磁控制生长棒技术治疗脊柱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还需要一个长期的随访证据;该领域整体研究水平近年来稳步提升,但也存在高质量文献数量较少及各地区研究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制生长棒 磁控制脊髓棒 青少年 儿童 脊柱畸形 早发性脊柱侧弯 内固定 文献计量学分析 可视化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尔帕尼江·图荪江 库提鲁克·守克尔 阿不都乃比·艾力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9期125-127,140,共4页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多发生于老年人群的复杂脊柱疾患。当脊柱病变累及脊髓或神经时,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神经症状,影响其自理能力,降低其生活质量。本文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手术治疗 并发症 术后康复
下载PDF
去松质骨截骨与全脊柱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谢江 张玉坤 +5 位作者 李栎 马俊毅 马原 眭江涛 马涌 李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02-1107,共6页
背景:脊柱矢状面失衡对其生物力学有很大的影响,其复杂的生物力学特性对脊柱后凸截骨方案的设计影响很大。目的:应用计算机建模软件建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截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析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基... 背景:脊柱矢状面失衡对其生物力学有很大的影响,其复杂的生物力学特性对脊柱后凸截骨方案的设计影响很大。目的:应用计算机建模软件建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截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析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基于CT数据建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三维有限元模型,测量计算L2节段预截骨角度,模拟去松质骨截骨术和全脊柱截骨术进行截骨,并分析矫形后生物力学。结果与结论:(1)建立了完整强直性脊柱炎后凸截骨矫形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且模拟手术操作建立L2去松质骨截骨术式和全脊柱截骨术式两种不同术式截骨模型;(2)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 15.0,脊柱去松质骨截骨模型共划分十节点四面体单元948 874,1 564 477个节点,全脊柱切除截骨模型共划分十节点四面体单元931 969,1 548 812个节点;(3)加载载荷计算得出:去松质骨截骨术式内固定和截骨面应力高于全脊柱截骨术式,其螺钉等效应力分别为40.946,67.26,493.64,304.05,75.359,146.31 MPa,钛棒等效应力为391.01 MPa;(4)结果表明,2种不同截骨手术方式均能重建矢状面平衡,但去松质骨截骨应力高于全脊柱截骨,且差距较为明显,在相同节段、相同角度下去松质骨截骨术发生内固定失败并发症的风险高于全脊柱截骨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脊柱后凸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截骨术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螺钉置入修复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重度车轮状后凸畸形:应力分布于多节段 被引量:4
9
作者 马俊毅 杨静 +1 位作者 马原 田慧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069-2074,共6页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并发后凸畸形是病变后期出现的脊柱矢状面上的车轮状畸形,重度车轮状后凸畸形患者,行脊柱截骨矫形是惟一的治疗方法。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并发同时存在于胸段、胸腰段以及腰段重度车轮状后凸畸形的患者,单一部位截骨很难...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并发后凸畸形是病变后期出现的脊柱矢状面上的车轮状畸形,重度车轮状后凸畸形患者,行脊柱截骨矫形是惟一的治疗方法。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并发同时存在于胸段、胸腰段以及腰段重度车轮状后凸畸形的患者,单一部位截骨很难获得安全有效的矫形效果。目的:观察全脊柱截骨联合V形截骨螺钉置入内固定对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重度车轮状后凸畸形的矫正效果,并分析应力分布情况。方法:2003年5月至2012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采用全脊柱截骨联合V形截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强直性脊柱炎并发同时存在重度胸段、胸腰段以及腰段后凸的车轮状畸形患者36例,均为男性。测量脊柱后凸角、颌眉角、C7铅垂线以评价矫正效果。结果与结论:治疗后1周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由治疗前的(89.6±9.8)°矫正到(32.2±6.7)°,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矫正率64%;颌眉角平均矫正到9.6°(P<0.05),平均矫正率76%;C7铅垂线平均矫正到4.4 cm(P<0.05),平均矫正率81%。随访24-48个月,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X射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提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重度车轮状后凸畸形患者,行全脊柱截骨联合V形截骨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较好地矫正脊柱矢状面曲度还能降低矢状面成角过度的风险,使应力分布于多节段,使脊髓短缩及硬膜皱折分布于相对较长的节段,避免在短节段内脊髓短缩和硬膜皱折过度而引起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畸形 全脊柱截骨 V形截骨 螺钉置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不同截骨方式修复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马涌 斯刊达尔.斯依提 +2 位作者 欧勇 艾克热木江.木合热木 马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038-3043,共6页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后凸是一类矢状面或者冠状面失衡的脊柱畸形,目前国内外缺乏对其矫形生物力学的研究,而生物力学对矫形后重建脊柱稳定性十分重要。目的:应用计算机建模软件建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截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析其生物力学特...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后凸是一类矢状面或者冠状面失衡的脊柱畸形,目前国内外缺乏对其矫形生物力学的研究,而生物力学对矫形后重建脊柱稳定性十分重要。目的:应用计算机建模软件建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截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析其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基于CT数据建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三维有限元模型,测量计算L3节段预截骨角度,模拟去松质骨截骨术和全脊椎截骨术进行截骨,并分析矫形后的生物力学指标变化。结果与结论:(1)建立了完整强直性脊柱炎后凸截骨矫形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且模拟手术操作建立L3去松质骨截骨术和全脊椎截骨术2种不同术式截骨模型;(2)除S1节段外,L3去松质骨截骨术的各节段钉棒应力及截骨接触面应力均高于L3全脊椎切除术,两者差距明显;(3)综上,2种不同截骨手术方式均能重建矢状面平衡,但去松质骨截骨术的钉棒应力高于全脊椎截骨术,且差距较为明显;在相同节段,相同角度下去松质骨截骨术发生内固定失败并发症的风险高于全脊椎截骨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后凸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数字化骨科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 脊柱截骨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基于骨盆矢状位参数恢复强直性脊柱后凸矢状面平衡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谢江 代杰 +1 位作者 李辉 朱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0期4762-4766,共5页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后凸主要表现为矢状位畸形,截骨角度是术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矫正角度不足以及矫正过度都可能造成脊柱矢状位的二次失衡。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建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基于骨盆矢状位参数设计...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后凸主要表现为矢状位畸形,截骨角度是术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矫正角度不足以及矫正过度都可能造成脊柱矢状位的二次失衡。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建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基于骨盆矢状位参数设计个性化手术截骨方案恢复矢状面平衡,并分析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1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住院患者C1至骶尾骨的CT数据,根据301分型确定后凸畸形为ⅢA型。将CT数据导入计算机建模软件中,建立强直性脊柱后凸畸形三维有限元模型,测量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数值,并通过骨盆入射角计算出理论骨盆倾斜角角度。设计两种不同截骨方案的模型,其中模型2使用肺门-髋轴测量方法(重建矢状面平衡)测量L3预截骨角度为32.2°,模型1则在未重建矢状面平衡下设置截骨角度为40°,在构建完成的两个模型上模拟去松质骨截骨术,并对截骨矫形后模型的钉棒系统、截骨面进行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结论:(1)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在脊柱前屈工况下,6个固定节段中除S1节段外,其他5个固定节段模型1的螺钉应力均要高于模型2,钛棒和接骨面应力亦是如此;(2)在脊柱后伸工况中,由于截骨角度过大导致患者重心后移,使两者应力差异更加明显,其中差距最大的为L4节段螺钉,模型1明显高于模型2,差异为149.69 MPa;(3)截骨面的应力图显示,应力主要集中于截骨面的后方,而前方的应力普遍在12 MPa以下;(4)提示基于骨盆矢状位参数设计个性化截骨方案恢复强直性脊柱后凸矢状面平衡是合理、科学的,可在保证矫形效果的同时降低应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后凸 骨盆 矢状位参数 生物力学 矢状面平衡
下载PDF
全脊椎截骨重建强直性脊柱后凸矢状面平衡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江 郭惠丽 +2 位作者 李辉 代杰 朱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3期5259-5264,共6页
背景:过去强直性脊柱后凸矫形往往注重局部畸形的矫正,忽略对于矢状面平衡的重建。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建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基于肺门-髋轴法重建脊柱矢状面平衡,设计个性化手术截骨方案,并模拟全脊椎截骨手术操作,... 背景:过去强直性脊柱后凸矫形往往注重局部畸形的矫正,忽略对于矢状面平衡的重建。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建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基于肺门-髋轴法重建脊柱矢状面平衡,设计个性化手术截骨方案,并模拟全脊椎截骨手术操作,计算分析其生物力学特性,并与两种未重建脊柱矢状面平衡模型进行对比。方法:收集来自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1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住院患者的CT数据,根据301分型确定后凸畸形为ⅢA型,将CT数据导入计算机建模软件中,建立强直性脊柱后凸畸形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3种不同全脊椎截骨(VCR)手术方案的模型,分别为VCR30°,VCR32.2°和VCR40°,其中VCR32.2°使用肺门-髋轴测量方法测量L3预截骨角度为32.2°,另外构建2个未重建脊柱矢状面平衡模型,其中VCR30°设置为截骨角度为30°,VCR40°设置截骨角度为40°,在构建完成的3个模型上模拟全脊椎截骨术进行截骨,并对截骨矫形后3个模型的脊柱位移、钉棒系统、钛笼和截骨面进行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结论:①总位移和24个椎体位移大小排序如下:VCR40°>VCR30°>VCR32.2°,VCR40°明显高于VCR32.2°,VCR30°和VCR32.2°两者由于截骨角度差异小,位移差距不显著;椎弓根螺钉、钛棒、钛笼以及截骨接触面的应力分布趋势;②不论是钉棒应力,还是钛笼应力,VCR40°都要高于其他2个模型和平均值,并且差异明显,VCR32.3°在3种模型中应力最小,也低于平均值,并且各节段等效应力分布均匀,没有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③结果证实,基于肺门-髋轴法重建脊柱矢状面平衡能够增加术后脊柱稳定性,且内固定应力分布更低,是一种合理、科学的手术方案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后凸 全脊椎截骨 有限元分析 矢状面平衡 生物力学 模型 畸形 骨盆参数
下载PDF
两种术前宣教干预方式对缓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患者焦虑和疼痛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欢 袁丽 马原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1300-1303,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术前焦虑和疼痛宣教干预方式对缓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患者焦虑和疼痛状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外一科接受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72例患者。按术前宣教干... 目的探讨两种术前焦虑和疼痛宣教干预方式对缓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患者焦虑和疼痛状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外一科接受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72例患者。按术前宣教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术前由护理人员进行多媒体健康宣教,对照组患者进行标准的口头健康宣教。术前一天和术后第二天利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者进行焦虑和疼痛状况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一天的心率、呼吸频率、STAI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二天心率、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第二天STAI评分和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健康宣教干预在减轻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患者术后焦虑和疼痛方面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宣教 脊柱手术 焦虑状态 疼痛
下载PDF
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化疗不良反应的关系
14
作者 拜格彦 王桂玲 +2 位作者 张玉霞 马俊毅 陶应龙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14-318,324,共6页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化疗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17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情况,并对化疗不良反应进行评价,...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化疗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17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情况,并对化疗不良反应进行评价,依据化疗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分为<2级组和≥2级组。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及LDA效应尺寸分析组间肠道菌群差异,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化疗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的相关因素。结果 <2级组合并放疗占比、手术治疗占比及化疗次数与≥2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级组乳杆菌、乳酸杆菌、敖德罗杆菌和肽链球菌相对丰度明显高于≥2级组,而柠檬酸杆菌、大肠杆菌、萨特氏菌、普氏菌、放线菌相对丰度明显低于≥2级组。≥2级组患者粪便中乙酸、丁酸水平显著低于<2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化疗次数、合并放疗及手术治疗是影响化疗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的危险因素(P<0.05),而乙酸、丁酸是影响化疗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化疗不良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化疗 肠道菌群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去松质骨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有限元分析
15
作者 谢江 李栎 +3 位作者 马俊毅 眭江涛 朱旭 马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5-419,共5页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是一类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脊柱畸形,由于重心移位,脊柱的生物力学也较复杂,目前对其后凸畸形矫形后的生物力学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建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截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析其生物力...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是一类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脊柱畸形,由于重心移位,脊柱的生物力学也较复杂,目前对其后凸畸形矫形后的生物力学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建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截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析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20°,30°,40°截骨角度模拟去松质骨截骨矫形手术方案,并分析其矫形效果及生物力学。结果与结论:(1)成功建立了完整强直性脊柱炎后凸截骨矫形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且模拟手术操作建立了截骨角度分别为20°,30°,40°的去松质骨截骨模型;(2)3组不同截骨矫形方案中,去松质骨截骨30°矫形程度最佳,并且应力分布较小,其T12、L1、L2、L4、L5、S1、钉棒应力分别为7.346 1,11.952,72.783,81.368,28.144,41.114,109.69 MPa;(3)在去松质骨截骨术30°截骨方式下,术后矫正Cobb角为1.4°,既可获得较佳的矫形程度,同时也能降低由于内固定应力分布集中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脊柱后凸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多节段Ponte截骨与全脊椎截骨矫正复杂脊柱畸形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叶小龙 田慧中 马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07-916,共10页
目的:系统比较多节段Ponte截骨与全脊椎截骨(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对于矫正复杂脊柱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23年6月之前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CBM数据库收录的有关Pont... 目的:系统比较多节段Ponte截骨与全脊椎截骨(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对于矫正复杂脊柱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23年6月之前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CBM数据库收录的有关Ponte截骨和VCR矫正复杂脊柱畸形效果对比的临床研究文献,由3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综合运用改良后的Jadad评分量表和NOS评分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纳入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脊柱主弯Cobb角矫正率、脊柱后凸矫正率、SRS-22量表评分、脊柱主弯Cobb角矫正丢失、脊柱后凸畸形矫正丢失,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均为队列研究,其中1篇Jadad量表评分为3分、质量等级评为B级,5篇Jadad以及NOS量表评分均大于5分。共纳入198例复杂脊柱畸形病例,其中多节段Ponte截骨118例(Ponte截骨),VCR 80例(VCR组)。分析结果显示,Ponte截骨比VCR手术时间更短[OR=-43.08,95%CI(-58.46,-27.70),Z=5.49,P<0.00001]、术中出血量更少[OR=-214.06,95%CI(-336.10,-92.02),Z=3.44,P=0.0006]、术后并发症更少[OR=0.13,95%CI(0.05,0.31),Z=4.50,P<0.00001],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种术式在主弯Cobb角矫正率[OR=1.53,95%CI(-3.24,6.31),Z=0.63,P>0.05]、后凸矫正率[OR=6.40,95%CI(-0.35,13.15),Z=1.89,P>0.05]、SRS-22量表评分[OR=-0.06,95%CI(-0.44,0.33),Z=0.29,P>0.05]、主弯Cobb角矫正丢失[OR=0.15,95%CI(-1.08,1.38),Z=0.24,P>0.05]、脊柱后凸畸形矫正丢失[OR=0.33,95%CI(-3.44,4.10),Z=0.17,P>0.05]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多节段Ponte截骨与VCR对于矫正复杂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一致,但Ponte截骨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少于VCR,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多节段Ponte截骨 全脊椎截骨 脊柱侧凸 后凸畸形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优化脊柱外科临床护理带教过程的实践与效果研究
17
作者 王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2期143-145,共3页
通过对脊柱外科临床护理带教过程进一步优化,从而探究分析优化护理带教过程对临床实践以及护理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此段时间于我院脊柱外科实习的护生共计30人,将其视为本次研究对象且均分为对照组... 通过对脊柱外科临床护理带教过程进一步优化,从而探究分析优化护理带教过程对临床实践以及护理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此段时间于我院脊柱外科实习的护生共计30人,将其视为本次研究对象且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15人,对前者实施常规护理带教模式,对后者则实施优化护理带教模式,通过对两组护生实施不同的护理带教模式来比较其带教效果。结果:(1)就两组护生其最终实习成绩分数之比可知,观察组护士在各方面的实习成绩分数均远远高于对照组护士,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就两组护生对带教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之比可知,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3.33%,由此可见前者显著高于后者,组间对比所产生的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脊柱外科临床护理带教过程进一步优化,与常规临床护理带教模式相比,优化临床护理带教模式可以进一步优化临床实践流程的同时增加护理效果,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还可以明显的增加实习护生自身的职业素质以及临床护理水平,为此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 临床护理 优化护理带教 实践与效果
下载PDF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脊柱截骨短缩导致的脊髓血流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8
作者 叶小龙 马原 《中华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8-375,共8页
目的探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实时监测脊柱截骨短缩导致的脊髓血流量(spinal cord blood flow,SCBF)变化及其对脊髓功能安全性的影响,从而确定截骨短缩的安全范围。方法选取15只健康雄性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仅进行脊柱截骨并暴露硬脊膜)、... 目的探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实时监测脊柱截骨短缩导致的脊髓血流量(spinal cord blood flow,SCBF)变化及其对脊髓功能安全性的影响,从而确定截骨短缩的安全范围。方法选取15只健康雄性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仅进行脊柱截骨并暴露硬脊膜)、短缩1/3组(在暴露硬脊膜的基础上进行脊柱短缩1/3比例)和短缩1/2组(在暴露硬脊膜的基础上进行脊柱短缩1/2比例),每组5只。脊柱截骨短缩手术全程应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实时监测SCBF和脊髓血管管径的变化,手术结束后记录SCBF和血管管径。手术全程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评估脊髓功能。手术前后采用Reuters评分评估感觉和运动功能。结果实验过程中三组动物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均未见异常。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显示相较截骨短缩前,脊柱短缩至1/3时部分分支血管的颜色开始明显变淡,短缩至1/2时一些小分支血管在成像中消失。对照组、短缩1/3组和短缩1/2组术后SCBF分别为(229.71±139.00)PU、(296.84±118.21)PU和(168.06±76.57)P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820,P<0.001);术后脊髓血管管径分别为(215.39±118.23)μm、(276.47±96.00)μm和(350.77±90.9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50,P<0.001)。三组手术后的Reuters评分均较术前增高,对照组、短缩1/3组和短缩1/2组术后Reuters评分分别为(1.20±0.45)分、(2.40±0.55)分和(4.00±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600,P<0.001);其中短缩1/2组高于对照组和短缩1/3组(P<0.05)。脊柱截骨短缩前至短缩1/3时SCBF与脊髓血管管径(r=0.661,P=0.037)呈正相关、脊柱短缩1/3至1/2时SCBF与术后Reuters评分(r=-0.830,P=0.003)呈负相关、脊髓血管管径与术后Reuters评分(r=0.537,P=0.039)呈正相关。结论随着脊柱短缩程度的增加,脊髓血管管径逐渐增大,而SCBF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脊柱截骨后短缩前至短缩<1/3比例时血管管径与SCBF呈正相关,脊柱短缩1/3至1/2比例时SCBF与术后Reuters评分呈负相关,脊柱截骨后短缩前至短缩<1/3、再至1/2比例时血管管径与术后Reuters评分呈正相关。脊柱短缩程度不超过1/2比例时脊髓功能的安全性能得到较为有效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散斑对比成像 脊柱 截骨术 脊髓血流量 脊髓血管管径 Reuters评分
原文传递
零切迹颈前路融合钢板(Zero-P)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程俊杰 代杰 +1 位作者 马原 田慧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8期7747-7751,共5页
背景:近年来,内固定系统和技术不断改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的同时行前路钢板内固定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与之有关的并发症也不断出现。鉴于此,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钢板(Zero-P)被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目的:探讨Zero-P... 背景:近年来,内固定系统和技术不断改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的同时行前路钢板内固定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与之有关的并发症也不断出现。鉴于此,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钢板(Zero-P)被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目的:探讨Zero-P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中的早期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2至12月采用零切迹颈前路融合钢板对22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C3-4,C4-5,C5-6分别置入Zero-P为1,3,18枚。治疗后应用目测类比评分和JOA评分来评价疼痛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拍摄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侧位线片,根据测量治疗后颈椎侧位X射线片上钢板头、尾侧相邻椎间隙与椎体高度的比值(R)及相邻节段骨质增生情况来判断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根据治疗后伸屈侧位X射线片观察手术间隙有无异常活动。结果与结论:22例患者随访10-28个月,2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4天和第5天出现吞咽困难(均为轻度),均于治疗后2周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治疗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颈椎Cobb角均大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和颈椎Cobb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钢板头侧相邻椎间隙中3例(均为1级)椎体出现骨质增生,尾侧有1例(1级)出现;头、尾两侧骨质增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头、尾侧R值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期间手术间隙无异常活动,内置物无移位。提示Zero-P修复单节段椎间盘病变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颈椎曲度,建立良好的颈椎稳定性,治疗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早期不增加相邻节段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颈椎 内固定器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零切迹颈前路融合钢板 临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与前路减压融合修复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3年随访 被引量:8
20
作者 程俊杰 眭江涛 +1 位作者 马原 田慧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3期8529-8536,共8页
背景:前路减压融合是修复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突出症的良好选择,但有报道显示融合可使颈椎邻近阶段的运动受到影响。人工椎间盘置换不仅能发挥缓解颈椎病神经症状和体征的作用,还能保持颈椎的稳定和节段活动,减少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而目... 背景:前路减压融合是修复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突出症的良好选择,但有报道显示融合可使颈椎邻近阶段的运动受到影响。人工椎间盘置换不仅能发挥缓解颈椎病神经症状和体征的作用,还能保持颈椎的稳定和节段活动,减少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而目前两种方法应用于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突出症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颈椎人工间盘置换与前路减压融合修复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方法:纳入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单节段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而需手术治疗并且获得了3个月以上随访的4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修复方案分为两组,置换组21例采用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融合组27例采用强生椎间融合器或异体腓骨环行椎间盘融合。患者治疗后1周及3,6,12,24,36个月医院门诊随访,记录随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颈部和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治疗效果评价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和日常功能状态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价。结果与结论:末次随访融合组融合率为93%(25/27)。组内比较,治疗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颈部及上肢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治疗前,J O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末次随访时颈部及上肢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治疗后1周,JOA评分高于治疗后1周(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组治疗后颈椎活动度及手术节段活动度明显高于融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椎人工间盘置换与前路减压融合修复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在患者症状缓解方面效果相同。人工椎间盘置换相对于融合技术具有保持颈椎稳定和置换节段活动度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移位 脊柱融合术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