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某骨科医院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的高危因素探讨及预警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梁玲玲 李璐兵 +5 位作者 帕尔哈提.瓦哈甫 吴巧云 闫春燕 张欢 赵亚琼 王成伟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5期422-426,共5页
目的探讨新疆某骨科专科医院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ell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的高危因素,通过统计数据建立预警机制,为后期的VTE预防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使用病例-队列研究模式收集骨科手术患者共计356例... 目的探讨新疆某骨科专科医院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ell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的高危因素,通过统计数据建立预警机制,为后期的VTE预防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使用病例-队列研究模式收集骨科手术患者共计356例,根据随访2月内是否发生VTE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治疗资料等,分析高危因素。根据高危因素结果及OR值权重建立预警模型。结果 a)相对于汉族而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为骨科手术后VTE发生的高危因素(OR分别为1.844,3.569);相对于城区而言,农村居民为骨科手术后VTE发生的高危因素(OR=6.083);相对于小学文化而言,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为骨科手术后VTE发生的保护因素(OR分别为0.774,0.154,0.319);术中输液、输血为术后VTE发生高危因素(OR分别为1.642,3.833);止血药物的应用为术后VTE发生的高危因素(OR=3.884);预防性溶栓药物的应用为骨科术后VTE发生的保护因素(OR=0.266);b)病例组的年龄、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均高于对照组(P<0.05);c)骨科手术患者VTE发生的高危因素有:居住地为农村、术中有输血、有止血药物的应用、BMI大于20kg/m^2、年龄大于50岁、体重大于58kg、术中有输液者。保护性因素有患者学历为高中及以上、有预防性溶栓药物应用。d)建立预警模式后,通过ROC曲线证实模型有效,评分大于16.5分时,应评价为高风险。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建立的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在临床上加以应用,以减少患者发生VTE的概率,提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 静脉血栓栓塞 高危因素 预警模型
下载PDF
新疆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梁玲玲 郑辉 +8 位作者 王成伟 张欢 赵亚琼 吴凤琴 阎相丽 李红 张海燕 许建明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11期873-876,881,共5页
背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极易发生骨折,由于老年患者存在骨质差、年龄较大、术后恢复慢等不易愈合因素,易发生再次骨折,且存在显著的地域和种族差异。目的:探讨新疆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为减少患者二次伤害提供临床参... 背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极易发生骨折,由于老年患者存在骨质差、年龄较大、术后恢复慢等不易愈合因素,易发生再次骨折,且存在显著的地域和种族差异。目的:探讨新疆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为减少患者二次伤害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且随访超过24个月的老年患者320例。其中再次骨折128例,未再次骨折192例。比较再发骨折组与未再发骨折组患者的社会学资料、营养状况、生活饮食习惯、临床资料等,采用决策树CHAID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新疆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320例患者再次发生骨折128例(40.0%),其中髋部骨折47例,尺桡骨远端骨折22例,肱骨近端骨折18例,脊柱骨折27例,其他14例。再次骨折组与无再次骨折组患者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吸烟量、饮酒量、每天运动时间,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激素治疗,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脑血管病,骨钙素(BGP)、维生素D(Vit 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决策树CHAID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新疆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显著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抗骨质疏松治疗、合并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Vit D水平、文化程度及吸烟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抗骨质疏松治疗及Vit-D水平是新疆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新疆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再次骨折发生率较高,应当对文化程度较低、大量吸烟、脑血管病、高血压患者应积极干预,对吸烟患者进行戒烟,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才能有效减少再次骨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老年人 骨质疏松 再次骨折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评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与关节镜检查的对照分析 被引量:43
3
作者 王成伟 刘利兵 +5 位作者 贾卫东 赵博 帕尔哈提 王雪 李璐兵 郑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6期7406-7411,共6页
背景:MRI以其无创及对组织的高分辨率,对损伤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等特点已成为继膝关节疾病关节镜检查的又一重要手段。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和关节镜检查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结果进行对比,探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的有效评价方法。方法:... 背景:MRI以其无创及对组织的高分辨率,对损伤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等特点已成为继膝关节疾病关节镜检查的又一重要手段。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和关节镜检查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结果进行对比,探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的有效评价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膝关节半月板损伤2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膝均进行MRI检查及关节镜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出MRI诊断半月板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采用χ2检验分析来评价MRI与关节镜检查半月板损伤有无差异。采用Kappa值来检验MRI与关节镜诊断半月板损伤的一致性。结果与结论:MRI对半月板0级、Ⅰ级损伤与关节镜诊断的符合率为97%,对半月板Ⅱ级损伤诊断的符合率为91.1%,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MRI对半月板Ⅲ级损伤诊断的灵敏度(Sen)92.9%,特异度(Spe)94.4%,符合率为93.7%,Youden指数为87.3%,经一致性检验,两者具高度一致性(Kappa值为0.874,统计量χ2=38.182,P=0.000)。结果提示,MRI是半月板损伤很有价值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对于MRI表现为半月板损Ⅰ、Ⅱ级损伤的患者,应谨慎行关节镜检查;然而对于MRI表现为Ⅲ级信号的患者应尽早行关节镜检查,关节镜观察更直观,能对半月板的损伤作出准确的判断,降低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软骨组织工程 半月板损伤 膝关节 MRI 关节镜
下载PDF
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后的骨不连 被引量:28
4
作者 王成伟 艾尔肯.阿木冬 +4 位作者 李璐兵 阿曼 帕尔哈提 舒莉 王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67-1670,共4页
背景:骨折的愈合除了与骨折类型、骨折局部血运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内固定物的选择、使用及规范操作有着很大的关系。目的:分析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后出现骨不连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合适的内固定物选择方案。... 背景:骨折的愈合除了与骨折类型、骨折局部血运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内固定物的选择、使用及规范操作有着很大的关系。目的:分析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后出现骨不连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合适的内固定物选择方案。方法:由第一作者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0-05有关骨折内固定后骨不连及治疗骨不连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骨折,内固定,骨不连"。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5篇文献进行深入分析。结果与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后骨不连的发生率除了与骨折类型、骨折断端血运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操作技术,尤其是内固定物选择以及内固定的使用方式有直接关系。对于许多骨折,如何针对骨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以及准确的操作技术是维持内固定物长久有效性、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虽然由于受伤机制的不同,四肢骨折会有许多复杂的类型,并对骨折愈合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骨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有着越来越多针对性的固定方式。内固定物的选择及使用方式的准确与否,对于骨折内固定后的愈合有着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骨折 植入物 内固定 骨不连 愈合
下载PDF
微骨折技术与骨软骨移植治疗关节软骨缺损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利兵 王成伟 +1 位作者 高健 沈志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1期5735-5740,共6页
背景: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与骨软骨移植是关节软骨缺损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与自体和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应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清理术结合... 背景: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与骨软骨移植是关节软骨缺损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与自体和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应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清理术结合软骨缺损区微骨折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Tegner运动评级判定疗效并随访观察3-24个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关节软骨缺损的患者进行观察随访,通过评价移植后关节活动度、临床症状的改善、关节影像学检查等评估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的效果。并对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关节软骨缺损进行动物实验研究,通过对移植部位的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评估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的效果。结果与结论:关节软骨缺损应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后的患者,关节清理术结合软骨缺损区微骨折术总有效率89.7%。关节软骨缺损应用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后的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的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度正常,偶有关节静息痛或活动后轻微疼痛,影像学检查见移植骨软骨位置良好,修复愈合良好。关节软骨缺损应用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后的实验动物,关节活动度正常,移植关节面光整,关节软骨被透明软骨覆盖,细胞有序排列,软骨基质分泌,修复软骨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学术探讨 骨软骨移植 关节软骨缺损 微骨折 膝关节炎 透明软骨 软骨细胞 股骨内髁 股骨外髁 软骨下骨 省级基金
下载PDF
同种异体肌腱及自体腓骨短肌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比较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成伟 郭鹏超 +3 位作者 王雪 帕尔哈提 李璐兵 白靖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4908-4914,共7页
背景:目前临床多采用自体腓骨短肌或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但两种材料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特性不同。目的:对比自体腓骨短肌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6例陈旧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引... 背景:目前临床多采用自体腓骨短肌或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但两种材料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特性不同。目的:对比自体腓骨短肌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6例陈旧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引起的慢性外踝不稳患者,年龄15-63岁,其中34例采用自体腓骨短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32例采用深冻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后随访观察两组腓骨肌反应时间、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以及目测类比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两组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均低于治疗前(P<0.05),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自体腓骨短肌腱组末次随访腓骨肌反应时间高于治疗前(P<0.05),同种异体肌腱末次随访腓骨肌反应时间低于治疗前(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及腓骨肌反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后的踝关节功能、稳定性及运动水平与自体腓骨短肌腱重建效果相当,但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保留完整腓骨短肌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异体肌腱 自体肌腱 踝关节 外侧副韧带 腓骨短肌
下载PDF
MRI评价半月板损伤:基于SCI数据库10年的文献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成伟 李虹霖 +6 位作者 赵博 李璐兵 帕尔哈提 王雪 郑辉 阿曼 于建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12年第4期571-580,共10页
背景:磁共振成像为非侵入性直接成像评价半月板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目前已成为学科界的共识。目的:利用SCI数据库文献检索和深度分析功能,对于MRI评价半月板的10年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因素探讨。设计:文献计量学分析。资料提取:以英文&... 背景:磁共振成像为非侵入性直接成像评价半月板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目前已成为学科界的共识。目的:利用SCI数据库文献检索和深度分析功能,对于MRI评价半月板的10年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因素探讨。设计:文献计量学分析。资料提取:以英文"meniscus(半月板),damage或injury(损伤),MRI(磁共振成像)"为关键词,检索SCI数据库2001-01/2010-12的相关文献。分析检索结果,并将分析结果及资料导出,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描述。纳入标准:收集与磁共振诊断半月板损伤类型、治疗、效果和影像学表现相关的文献。文献类型包括研究原著、综述、技术研究及会议录。排除未发表的文章及会议摘要,以及需要手工检索分析和电话追踪的文献。主要数据的判定指标:以文献的国家分布、机构信息、基金资助情况、文献发表年份、学科分布情况、被引频次、发表较多文献作者和文献学科分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检索文献总量448篇,其中美国发表数最多,占文献量的43%,基金资助项目较分散,文献发表数量以及被引频次总体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结论: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来源于SCI数据库关于MRI评价半月板损伤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为了解该领域的概貌、现状和研究者进一步确定热点难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半月板 损伤 影像学 文献计量学 分析 趋势
下载PDF
实施预警机制对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梁玲玲 彭伶丽 +4 位作者 张欢 赵亚琼 李璐兵 帕尔哈提.瓦哈甫 王成伟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第1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实施预警机制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6—2017年在我院行骨科手术的患者共33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的回顾性分析,其中180例实施了预警机制的患者为试验组... 目的探讨实施预警机制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6—2017年在我院行骨科手术的患者共33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的回顾性分析,其中180例实施了预警机制的患者为试验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的150例患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等指标,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重复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和hs-C反应蛋白(hs-C reactive protein,hs-CRP)在组间、组内交互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Ⅲcomplex,TATⅢ)在组内及组间*组内交互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血管超声结果显示,试验组最大血流速度(velocity maximum of blood,Vmax)大于对照组、总静脉瘀滞指数(blood stasis index of common femoral vein,SI)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预警机制对减少骨科手术患者术后DTV形成具有一定作用,可以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警机制 深静脉血栓 凝血功能 住院时间 总静脉瘀滞指数
下载PDF
高压氧辅助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齐玲 王成伟 +5 位作者 李璐兵 古力苏木阿衣.胡加 帕尔哈提.瓦合甫 郑辉 王雪 李飞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第5期360-363,共4页
背景:高压氧辅助治疗四肢长骨骨折患者,可以减轻局部肿胀,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愈合,但是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临床报告甚少。目的:观察围手术期采用高压氧辅助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及预防股骨头坏死的临... 背景:高压氧辅助治疗四肢长骨骨折患者,可以减轻局部肿胀,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愈合,但是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临床报告甚少。目的:观察围手术期采用高压氧辅助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及预防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42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24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同一种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组在围手术期使用了高压氧的辅助治疗,其他治疗和围手术期管理与对照组一致。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术后2 d、4 d、6 d及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随访期内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两组术后7 d内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治疗组发生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照组出现3例股骨头坏死。结论:围手术期使用高压氧辅助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可提高损伤局部氧张力及弥散率,从而达到组织脱水消肿、加速骨折部位血运重建、促进软组织和骨折的愈合、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并可以预防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高压氧治疗简便易行且价格低廉,可作为股骨颈骨折的辅助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高压氧 内固定器 股骨头坏死
下载PDF
腓骨长肌及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王雪 王成伟 +2 位作者 郭鹏超 帕尔哈提 李璐兵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5年第4期314-319,共6页
背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LCAL)损伤的修复包括直接缝合、加强缝合、利用肌腱或替代物重建韧带结构,如WatsonJones术、Chrisman-Snook手术、改良方式Evans术、Elmslie术等。重建手术目的在于纠正机械不稳定,部分学者采用自体肌腱组织... 背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LCAL)损伤的修复包括直接缝合、加强缝合、利用肌腱或替代物重建韧带结构,如WatsonJones术、Chrisman-Snook手术、改良方式Evans术、Elmslie术等。重建手术目的在于纠正机械不稳定,部分学者采用自体肌腱组织重建韧带,随着经济科技发展,异体组织制备也逐渐完善其功能。目的:比较自体腓骨长肌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LCA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手术修复陈旧性LCAL损伤引起的慢性外踝不稳的病例资料,其中应用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LCAL 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15~58岁,平均(30.7±2.1)岁;同期应用深冻同种异体肌腱重LCAL 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17~63岁,平均(32.4±1.9)岁。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高年资主任医师采用WastonJones术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完成LCAL非解剖重建。术后随访测量腓骨肌反应时间、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采用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估疗效。结果:6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异体肌腱组的术后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腓骨长肌组([5.3±1.1)d vs(2.7±0.8)d,(12.2±1.9)d vs(10.3±1.2)d,P〈0.05],而手术时间明显短于腓骨长肌组([61.1±4.3)min vs(87.7±3.9)min,P〈0.05]。腓骨长肌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评分、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腓骨肌反应时间分别为(0.4±0.5)分、(95.1±1.6)分、3.7°±0.9°、(2.2±0.6)mm、(83.1±1.3)ms,与异体肌腱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0.6±0.6)分、(96.2±1.4)分、4.1°±0.8°、(2.3±0.6)mm、(63.9±2.2)ms,P〈0.05]。结论:同种异体肌腱重建LCAL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稳定性及运动水平与自体腓骨长肌肌腱重建LCAL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是重建LCAL良好的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外侧副韧带 腓骨长肌 异体肌腱 对比研究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体位对术后失血及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璐兵 梁玲玲 +2 位作者 王雪 李飞 王成伟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8期683-685,689,共4页
目的初步探索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膝关节体位对术后失血及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100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根据术后膝关节体位分为膝关节屈曲组及膝关节伸直组。屈曲组患者术后下肢抬高45°、膝关... 目的初步探索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膝关节体位对术后失血及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100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根据术后膝关节体位分为膝关节屈曲组及膝关节伸直组。屈曲组患者术后下肢抬高45°、膝关节屈曲45°,并维持48 h;伸直组维持膝关节伸直位。主要观察指标为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周径、输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屈曲组共纳入50例,女性34例,男性16例,平均年龄63.1岁;伸直组50例,女性32例,男性18例,平均年龄62.4岁。屈曲组的总失血量为(821.4±114.3)m L,较膝关节伸直组(1 008.4±102.6)m 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屈曲组隐性失血量为(637.5±173.3)m L,伸直组为(763.1±103.5)m 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屈曲组术后24 h引流量为(195.2±64.8)m L,较伸直组引流量(258.1±78.3)m 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屈曲组术后48 h血红蛋白较伸直组高,屈曲组术后48 h膝关节周径较伸直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随访时,两组活动度无明显差异。屈曲组有3例患者于术后48 h内输血,伸直组有9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屈曲组平均住院日较伸直组缩短1.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屈曲组有3例发生伤口浅表感染,伸直组有2例发生,均无深静脉血栓发生。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抬高45°、膝关节屈曲45°并维持48 h可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失血及膝关节肿胀,加快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失血 关节活动度 膝关节体位
下载PDF
2种方法治疗初、中期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璐兵 程俊杰 +2 位作者 刘利兵 王成伟 艾尔肯.阿木冬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1142-1145,共4页
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镜手术术后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和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2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就诊确诊为膝骨性关节炎1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关节镜组50例,年... 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镜手术术后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和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2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就诊确诊为膝骨性关节炎1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关节镜组50例,年龄41~70岁,平均(57.16±7.08)岁,玻璃酸钠组50例,年龄40~70岁,平均(54.76±6.72)岁。玻璃酸钠组对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肿胀情况等评分进行分析。结果关节镜组治疗前VAS评分平均(5.58±2.61)分,治疗后VAS评分平均(0.92±1.37)分;玻璃酸钠组治疗前VAS评分平均(5.40±2.27)分,治疗后VAS评分平均(1.02±1.39)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关节镜组治疗前WOMAC评分平均(32.82±7.90)分,治疗后WOMAC评分平均(3.58±5.03)分;玻璃酸钠组治疗前 WOMAC评分平均(31.54±7.44)分,治疗后WOMAC评分平均(2.76±3.51)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关节镜组治疗前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活动情况评分平均(1.50±1.09)分,治疗后(0.16±0.42)分;玻璃酸钠组治疗前评分(1.50±1.09)分,治疗后(0.20±0.45)分;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活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关节镜组治疗显效46例,有效1例,好转3例。玻璃酸钠组治疗显效47例,有效2例,无效1例。两组间的治疗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地治疗初、中期膝骨性关节炎,初期膝骨性关节炎行关节镜术无优越性,可应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治疗
下载PDF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在髋膝关节置换术贫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璐兵 韩然 +2 位作者 王雪 李飞 王成伟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0期898-901,951,共5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在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贫血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行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贫血患者,根据术前是否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分为治疗组与对... 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在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贫血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行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贫血患者,根据术前是否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术中所有患者均静脉联合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失血。主要观察指标为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及输血率,次要指标为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过敏、发热)。结果共纳入147例患者(髋关节置换术89例、膝关节置换术58例),治疗组84例,对照组63例。治疗组入院时Hb(105.38±7.57)g/L,术前Hb为(115.20±10.62)g/L;对照组入院时Hb(110.75±8.95)g/L,术前Hb为(112.30±12.62)g/L。治疗组术前Hb平均提高10 g/L,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术后第1、3、5天的H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术后第3天Hb平均降低18 g/L,对照组为22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所有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接受输血,无切口部位感染、深静脉血栓、过敏反应发生。结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可安全有效的提高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前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 贫血 血液管理 快速康复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关节置换法治疗疗效及对骨密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璐兵 韩然 +1 位作者 王成伟 艾尔肯.阿木冬 《河北医学》 CAS 2016年第9期1495-1497,共3页
目的:研究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骨折的临床疗效,而且了解关节置换法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5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及治疗情况,其中28例患者采用内固... 目的:研究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骨折的临床疗效,而且了解关节置换法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5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及治疗情况,其中28例患者采用内固定法治疗,为对照组;另28例为观察组,采用关节置换法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项指标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于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法评价其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总住院时间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7.1%,明显低于对照组35.7%,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但观察组升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强骨密度,有利于促进其下床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骨折 关节置换法 骨密度
下载PDF
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飞 李璐兵 +3 位作者 郑辉 王雪 曹明宇 王成伟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7期611-615,631,共6页
背景: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复杂,临床中常见的二维检查很难准确地显示其畸形的特点。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患者1... 背景: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复杂,临床中常见的二维检查很难准确地显示其畸形的特点。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患者10例,共15足。所有患者术前行负重位足及踝关节的正侧位X线检查,采集全足至踝关节上方10 cm的CT断层扫描数据,输入数字化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21.0重建三维模型,在3-matic软件中计算距跟角、Saltzman位胫跟角及正位距骨第1跖骨角,根据Saltzman位胫跟角的正常值模拟截骨,并打印截骨导板。术中使用截骨导板行截骨融合对马蹄内翻足进行矫形。随访记录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SF-36评分及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评分,同时行足部及踝关节X线检查,末次随访时行CT检查,测量距跟角、Saltzman位胫跟角及正位距骨第1跖骨角。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随访(13.0±2.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AOFAS评分、SF-36评分、ICFSG评分、距跟角、Saltzman位胫跟角均较术前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对成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进行矫正功能重建,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是一种能精确评价马蹄足畸形特点及准确截骨融合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 马蹄足 成人
下载PDF
阿仑膦酸钠预防妇女绝经后脆性骨折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梁玲玲 李璐兵 刘涛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460-463,共4页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在预防妇女绝经后脆性骨折中的效果。方法收集有记录以来至2015年发表在国内外的中文和英文文献,通过双人筛选,提取数据,使用Sata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数据结果进行合并。结果阿仑膦酸钠对于髋部骨折发生的预防...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在预防妇女绝经后脆性骨折中的效果。方法收集有记录以来至2015年发表在国内外的中文和英文文献,通过双人筛选,提取数据,使用Sata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数据结果进行合并。结果阿仑膦酸钠对于髋部骨折发生的预防效效果RR=0.56(95%CI=0.37~0.84);对脊柱骨折预防效果RR=0.85(95%CI=0.75-0.96);对四肢及其他部位骨折的预防效果RR=0.85(95%CI=0.75-0.95)。Begg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小组所纳入论文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P〉0.05)。结论使用阿仑膦酸钠预防妇女绝经后髋骨骨折发生的效果明显,可明显降低骨折发生率,而对脊柱及四肢骨折预防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仑膦酸钠 脆性骨折 META分析
下载PDF
术前3D数字化技术模拟对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操作、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璐兵 阿依丁·夏哈太 +1 位作者 李飞 韩然 《创伤外科杂志》 2021年第9期678-681,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3D数字化技术模拟手术复位及操作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骨病矫形外科收治的92例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探讨术前3D数字化技术模拟手术复位及操作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骨病矫形外科收治的92例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D模拟组(术前CT扫描数据导入Minics软件内进行三维重建模拟骨折复位、手术入路等操作)、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各46例。3D模拟组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6~62岁,平均42.2岁。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26~65岁,平均41.1岁。患者分别于术后4、6个月到门诊接受膝关节功能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相关指标、术后膝关节功能、胫骨平台内翻角(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A)的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3D模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均少于对照组[(108.6±16.2)min vs.(119.4±20.0)min、(180.5±36.1)mL vs.(224.3±40.6)mL、(90.6±11.7)min vs.(102.5±14.3)min,P<0.05],3D模拟组患者的解剖复位率高于对照组(93.48%vs.78.26%,P<0.05);术后4个月,3D模拟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78.33±8.61)分vs.(74.18±9.25)分,P<0.05],术后6个月,3D模拟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即刻、术后4、6个月,3D模拟组和对照组的膝关节TPA、PA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模拟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与对照组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3D数字化技术模拟手术复位及操作有利于减少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操作的难度,提高解剖复位率,促进早期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3D数字化技术 模拟复位 关节功能
下载PDF
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合并患肢短缩的足踝部畸形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成伟 帕尔哈提 +4 位作者 王雪 李璐兵 郭鹏超 刘利兵 秦泗河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4年第4期305-309,共5页
背景:传统的足踝部畸形的矫正需要通过手术来完成,术后需要“静态”的维持。Ilizarov技术遵循的“张力-应力法则”和“牵拉组织再生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矫形模式。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合并患肢短缩的足踝部畸形... 背景:传统的足踝部畸形的矫正需要通过手术来完成,术后需要“静态”的维持。Ilizarov技术遵循的“张力-应力法则”和“牵拉组织再生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矫形模式。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合并患肢短缩的足踝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8月至2012年10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17例下肢及足踝部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0~37岁,平均27.5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导致患肢短缩合并足踝负重位外翻畸形患者5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合并患肢短缩7例,高弓足合并患肢短缩3例,跟腱挛缩、仰趾畸形合并患肢短缩2例。所有患者在有限手术重建足踝部软组织平衡或者截骨矫正畸形后安装Ilizarov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同时做胫骨的延长。结果:17例患者佩戴Ilizarov支架的时间是16~44周,足踝部矫形支架在3~6个月矫形满意、骨融合确实后单独拆除,骨延长支架根据需要继续佩戴。所有患者都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患肢延长2~6 cm,延长段骨矿化满意,足踝部矫形满意。足踝功能参照AOFAS评分:术前(43±5.1)分,术后(76±7.2)分。结论: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合并下肢短缩的足踝部畸形的矫治,Ilizarov技术灵活的器械组合可同时完成多方向的畸形矫正,在矫正畸形的同时实施骨延长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踝关节 畸形 骨延长 外固定 ILIZAROV技术
下载PDF
老年髋关节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璐兵 阿依丁·夏哈太 +1 位作者 李飞 韩然 《创伤外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740-743,748,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该类型疾病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骨病矫形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且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患者25例为骨折组... 目的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该类型疾病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骨病矫形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且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患者25例为骨折组,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60~81岁,平均70.0岁。另选取同期手术且未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患者100例为配对(年龄、性别匹配)研究的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疾病、Garden分型、假体类型、手术入路、是否伴有骨质疏松、是否伴有术后髋部感染病史、股骨近端髓腔形态等资料,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BMI、Garden分型、手术入路、是否伴有术后髋部感染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贫血合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假体类型、骨质疏松、股骨近端髓腔形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伴有骨质疏松、生物型假体、股骨近端非正常髓腔形态是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较多,伴有骨质疏松、生物型假体、股骨近端非正常髓腔形态会增大患者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假体周围骨折 危险因素 老年
下载PDF
肢体自然重建理念——一种人文关怀治疗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成伟 齐玲 《医学与哲学(B)》 2014年第10期19-20,共2页
著名的医学家、哲学家Hippocrates在公元前4世纪就指出:医生的责任仅在于促进疾病的自然康复过程,而非阻拦这个过程。患者得以治愈的根据是患者自身存在的康复能力;医生首先必须清楚:自己所治疗的对象是人,是有生命的、有思想的、活在... 著名的医学家、哲学家Hippocrates在公元前4世纪就指出:医生的责任仅在于促进疾病的自然康复过程,而非阻拦这个过程。患者得以治愈的根据是患者自身存在的康复能力;医生首先必须清楚:自己所治疗的对象是人,是有生命的、有思想的、活在社会上的人,而不是被修理的物件。医生能够做到的只是为患者创造或提供一定的有利于康复的条件。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骨科专家Ilizarov发现了张力-应力法则,并因此创造出的牵拉再生、自然重建技术,正是很好地诠释了Hippocrates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张力-应力法则 自然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