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14年博斯腾湖流域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艾则孜提约麦尔.麦麦提 玉素甫江.如素力 +2 位作者 姜红 拜合提尼沙.阿不都克日木 何辉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7期1743-1753,共11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利用2000-2014年MODIS的MOD17A3、MOD12Q1产品,采用GWR(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建模法反演的近地气温数据以及TRMM降水量数据,通过...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利用2000-2014年MODIS的MOD17A3、MOD12Q1产品,采用GWR(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建模法反演的近地气温数据以及TRMM降水量数据,通过逐像元的斜率、偏相关和复相关分析,分析新疆博斯腾湖流域净初级生产力和降水、近地气温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趋势,探讨NPP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各月气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的决定系数(R2)均高于0.85,估算得到的近地表气温与实测气温的验证结果 R2均高于0.9,能满足本研究的精度需求。2)在研究时间内,博斯腾湖流域NPP的年均值在205.12~235.7g·(m2·a)^(-1)波动,多年NPP平均值为221.52g·(m2·a)^(-1),整体上NPP呈减少趋势。3)NPP变化斜率介于-18~26g·(m2·a)^(-1),减少趋势主要分布在山区,占总面积的35.23%;增长趋势主要分布在平原绿洲区,占总面积的16.99%。4)博斯腾湖流域39.81%的植被NPP的变化受气候因素影响,山区和平原区都有分布;受非气候因素影响的区域占总面积的16.57%,主要分布在人类居住的平原绿洲区域,说明研究区NPP的时空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结果,但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MOD17A3 气候变化 地理加权回归分析 TRMM 博斯腾湖流域
下载PDF
天山新疆段植被物候特征及其气候响应 被引量:7
2
作者 玛地尼亚提·地里夏提 玉素甫江·如素力 +1 位作者 海日古丽·纳麦提 肉克亚木·艾克木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24-632,共9页
基于MODIS的MCD12Q2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结合遥感降水和气温数据产品,探求了天山新疆段2001—2014年植被物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对作用。天山新疆段植被物候始期呈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特征,集中于3月10日至5月1... 基于MODIS的MCD12Q2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结合遥感降水和气温数据产品,探求了天山新疆段2001—2014年植被物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对作用。天山新疆段植被物候始期呈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特征,集中于3月10日至5月15日,全区14年平均值为3月20日;植被物候末期具有纬度地带性分布特征,集中于10月1日至10月25日。天山新疆段植被物候始期在山区呈不显著推迟趋势,绿洲和平原呈不显著提前趋势;植被物候末期主要呈不显著提前趋势;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天山植被物候期的重要因素。物候始期受当年春季气温的影响最为显著,也受到前一年冬季降水量的影响,其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夏季和秋季降水量是天山新疆段植被物候末期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时空变化 MCD12Q2 天山新疆段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00—2019年新疆大型湖泊湖冰物候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艾尔肯·图尔荪 玉素甫江·如素力 +2 位作者 崔一爽 喀迪阿依·阿力木 米日阿依·买土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40-1449,共10页
湖冰物候变化特征是全球气候变化过程的重要指示器。通过长时间序列MODIS数据、Landsat数据提取的湖泊数据集,综合分析了2000—2019年新疆大型湖泊湖冰物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20 a新疆大型湖泊的开始冻结日呈现提前和推迟2种变... 湖冰物候变化特征是全球气候变化过程的重要指示器。通过长时间序列MODIS数据、Landsat数据提取的湖泊数据集,综合分析了2000—2019年新疆大型湖泊湖冰物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20 a新疆大型湖泊的开始冻结日呈现提前和推迟2种变化趋势,开始冻结日呈现推迟趋势的湖泊分别为博斯腾湖、赛里木湖、艾比湖、吉力湖、乌伦古湖、萨利吉勒干南库勒湖和鲸鱼湖,且大部分湖泊的开始冻结日推迟趋势在0.51~1.53 d·a^(-1)之间;开始冻结日呈现提前趋势的湖泊有3个,分别为阿牙克库木湖(变化趋势为-1.04 d·a^(-1))、阿克赛钦湖(变化趋势为-0.41 d·a^(-1))、阿其克库勒湖(-0.31 d·a^(-1))。(2)湖冰完全覆盖期是重要的湖冰参数,湖冰覆盖期的延长或者缩短能够直接表示区域气候变化过程,新疆大部分湖泊湖冰覆盖期表现为缩短趋势,其中分布在新疆中北部的艾比湖、吉力湖和博斯腾湖等湖泊的湖冰覆盖期缩短较为明显,变化趋势分别为-1.76 d·a^(-1)、-2.13 d·a^(-1)和-0.81 d·a^(-1);冰完全覆盖期延长的湖泊有3个,分别为阿牙克库木湖、阿其克库勒湖和鲸鱼湖,变化趋势分别为3.51 d·a^(-1)、1.54 d·a^(-1)和1.37 d·a^(-1),这些湖泊均匀分布在昆仑山高原北翼。(3)新疆大型湖泊湖冰物候变化特征是受其自身条件(湖泊形态因子、湖泊面积等)及气候变化(气温、降水量等)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探讨了气候变化环境下的新疆大型湖泊湖冰物候的冻融趋势及其变化模式,同时应用不同遥感数据和研究方法识别了湖冰,证实了MODIS数据反演湖冰物候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湖泊 湖冰物候 变化特征 多波段阈值法 MODIS
下载PDF
博斯腾湖流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肉克亚木·艾克木 玉素甫江·如素力 玛地尼亚提·地里夏提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8,共10页
基于2001-2017年博斯腾湖流域MODIS积雪信息,探究不同海拔积雪分布及其与海拔高度、温度和降水的关系,可为新疆地区河流水资源分配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对我国气候和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有重要作用。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流域2001-2017年的月... 基于2001-2017年博斯腾湖流域MODIS积雪信息,探究不同海拔积雪分布及其与海拔高度、温度和降水的关系,可为新疆地区河流水资源分配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对我国气候和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有重要作用。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流域2001-2017年的月平均积雪覆盖年内呈"V"型变化,其中春季和夏季呈减少趋势,7月的积雪覆盖率全年最低。(2)空间分布上,海拔1500 m以下区域积雪日数为100 d以下;海拔1500~4000 m的区域积雪日数增加到200 d以上;海拔4000 m以上积雪日数增加到360 d左右。(3)博斯腾湖流域年均积雪、海拔和地表温度(LST)之间的关系表明,积雪日数和DEM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关系。(4)地表温度与积雪呈负相关关系,以春季的负相关性最强;降水与积雪呈正相关关系,以夏季的正相关性最强。(5)博斯腾湖流域积雪变化以降水为主驱动区域占总面积的24.86%,以LST为主驱动区域占总面积的2.08%,以LST和降水为共同强驱动区域占总面积的1.32%,以LST、降水为共同弱驱动区域占总面积的4.29%;非气候因子驱动区影响因素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博斯腾湖流域积雪时空分布变异不仅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受海拔高度差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腾湖 积雪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的土壤水分光学与微波遥感协同反演 被引量:18
5
作者 姜红 玉素甫江.如素力 +2 位作者 拜合提尼沙.阿不都克日木 何辉 艾则孜提约麦尔.麦麦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0-36,共7页
利用遥感技术反演土壤水分对于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干旱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新疆焉耆盆地为研究区域,分别利用微波遥感数据(Sentinel-1ASAR)和光学遥感数据(Landsat8)计算土壤后向散射系数(σ0soil)和改进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MTVD... 利用遥感技术反演土壤水分对于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干旱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新疆焉耆盆地为研究区域,分别利用微波遥感数据(Sentinel-1ASAR)和光学遥感数据(Landsat8)计算土壤后向散射系数(σ0soil)和改进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MTVDI),并将σ0soil和MTVDI参数作用于支持向量机(SVM)回归算法,探讨了不同参数条件下SVM模型在土壤水分反演中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只用单因子(σ0soil或MTVDI)作为模型参数,以σ0soil和MTVDI两者共同作为SVM模型输入参数时,土壤水分监测精度显著提高,其建模集决定系数R2=0.81,均方根误差RMSE=3.16%;验证集R2=0.89,RMSE=3.15%。最后,利用最优模型对研究区土壤水分进行了反演,并对不同土地类型含水量进行了评价,可为光学遥感与微波遥感协同反演土壤水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Sentinel-1ASAR Landsat8 MTVDI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基于Landsat数据的开都河两岸绿洲地下水遥感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姜红 玉素甫江.如素力 +1 位作者 阿迪来.乌甫 热伊莱.卡得尔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5-214,共10页
为了研究干旱区绿洲地下水位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归因,以新疆开都河两岸绿洲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测地下水埋深数据和Landsat数据计算得到的改进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MTVDI)相结合,建立了地下水位监测关系模型(R2=0.82)。对研究区1999年到2016... 为了研究干旱区绿洲地下水位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归因,以新疆开都河两岸绿洲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测地下水埋深数据和Landsat数据计算得到的改进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MTVDI)相结合,建立了地下水位监测关系模型(R2=0.82)。对研究区1999年到2016年地下水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监测,利用2005年和2003年两年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两年实测地下水位和监测水位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5和0.77,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17和0.27,平均相对误差(RME)分别为11.4%和16.7%,研究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利用MTVDI建立的地下水位监测模型对干旱区绿洲一定深度的地下水位监测是可行的;2)开都河两岸绿洲1999年到2016年地下水位年际变化逐渐降低,年内地下水位升降显著;3)地下水位年际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的增加和灌溉方式向高效节水方式转变,增加了地下水开采量和降低了补给量。在年内随着渠系灌溉水的作用,使地下水位在季节性里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干旱指数 地下水位分布 干旱区绿洲 开都河
原文传递
ERA-Interim和GHCN-CAM再分析气温数据在天山山区的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海日古丽·纳麦提 玉素甫江·如素力 +1 位作者 玛地尼亚提·地里夏提 肉克亚木·艾克木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3-621,共9页
天山山区是新疆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对该区域再分析气温数据进行适应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气温观测数据由于受到太阳辐射、海拔、大气环流和传感器角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诸多误差;在其应用之前需要验证,尤其在海拔差异较大的天山山... 天山山区是新疆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对该区域再分析气温数据进行适应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气温观测数据由于受到太阳辐射、海拔、大气环流和传感器角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诸多误差;在其应用之前需要验证,尤其在海拔差异较大的天山山区。为验证ERA-Interim和GHCN-CAM两种再分析气温数据在天山山区的适应性,本文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利用45个气象站点日平均气温数据分别计算偏差(BIAS)、相关系数(R)、均方根误差(RMSE)等统计指标,并从不同海拔、偏差的空间分布上对天山山区1984-2016年ERA-Interim和GHCN-CAM逐月平均气温数据进行了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1) GHCN-CAM(R=0. 94;BIAS=0. 55℃;RMSE=4. 08℃)气温值在天山山区的适应性强于ERA(R=0. 95;BIAS=2. 35℃;RMSE=4. 21℃)。(2)在气温的年内变化上,两种再分析数据值均低于观测值,表现为低估。(3)在季节尺度上,冬季(12月、1月和2月)表现为冷偏差,其他季节暖偏差。春秋两季模拟精度比夏冬两季高。(4)在1500~2000 m地区气温的模拟最好。从偏差的空间分布来看,天山中部、东部的再分析数据比天山南、北部能更好的反映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山区地形复杂度和气象站点的不均匀是影响再分析数据精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山区 再分析数据 ERA-INTERIM CHCN-CAM 气温
下载PDF
基于不同植被指数TVDI和VSWI模型的焉耆盆地土壤湿度反演 被引量:2
8
作者 迪里胡玛尔·阿汗木江 玉素甫江·如素力 +3 位作者 买合木提江·维吉旦 张发 陈世雪 亚夏尔·艾斯克尔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21期122-129,共8页
以新疆焉耆盆地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8 OLI数据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改进的修正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以及地表温度(Ts)等,建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模型和植被供水指数(VS... 以新疆焉耆盆地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8 OLI数据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改进的修正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以及地表温度(Ts)等,建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模型和植被供水指数(VSWI)模型反演新疆焉耆盆地的土壤湿度,比较不同土壤湿度反演模型对研究区的适应性,进一步分析焉耆盆地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构建NDVI-Ts、MSAVI-Ts、SAVI-Ts、EVI-Ts空间特征,其散点符合三角形的关系,R^(2)均0.83以上;利用不同植被指数NDVI、MSAVI、SAVI、EVI计算出的TVDI、VSWI与土壤相对湿度0~10 cm RSM数据呈现负相关关系,两种模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利用MSAVI指数反演的TVDI、VSWI决定系数最高,R^(2)分别为0.296、0.235;焉耆盆地湿度总体上以半干旱(0.6<TVDI、VSWI<0.8)为主,以干旱(TVDI、VSWI>0.8)为辅;土壤湿度空间格局,焉耆盆地中部出现正常现象,东南部和东北部出现干旱现象。TVDI、VSWI模型可以实现对焉耆盆地土壤湿度反演,为焉耆盆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提供较好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TVDI模型 VSWI模型 Landsat 8 OLI 植被指数
下载PDF
近22年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艾则孜提约麦尔.麦麦提 玉素甫江.如素力 +1 位作者 拜合提尼沙.阿不都克日木 何辉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44-255,共12页
为了探明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归因,以研究区Landsat遥感分类数据、水文和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动态度、时间序列追踪以及MK趋势检验等方法,探寻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过程和流... 为了探明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归因,以研究区Landsat遥感分类数据、水文和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动态度、时间序列追踪以及MK趋势检验等方法,探寻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过程和流向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22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其中,城镇用地、植被和湿地面积分别增加240.09、3 908.22和539.73 km2;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464.60和4 223.44 km2;各土地利用类型后10年的变化速度均大于前10年的变化速度;2)土地利用类型随时间的变化轨迹结果显示,研究区66.22%的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变化,其中稳定性最强的是未利用地,然后依次为植被、城镇用地、水域和湿地;3)在22年内,研究区的气温呈上升趋势,并达到显著水平;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达显著水平;降水量呈波动式减少趋势,未达到显著水平;人口和GDP呈不断增长趋势,但不显著;气候的暖干化、人口及GDP的急剧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研究区的城镇用地和植被面积的增加以及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三角洲绿洲 LANDSAT LUCC 时间序列追踪分析 驱动因素
下载PDF
伊犁河谷2001—2014年地表温度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热伊莱.卡得尔 玉苏甫.买买提 +3 位作者 玉素甫江.如素力 阿迪来.乌甫 艾则孜提约麦尔.麦麦提 姜红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37-644,共8页
地表温度是地表能量平衡、区域和全球尺度地表物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因子。为了辨析中国西北干旱区"天山湿岛"——伊犁河谷的地表温度时空分异,采用趋势分析法和空间数据统计法,探讨了2001—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下地表... 地表温度是地表能量平衡、区域和全球尺度地表物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因子。为了辨析中国西北干旱区"天山湿岛"——伊犁河谷的地表温度时空分异,采用趋势分析法和空间数据统计法,探讨了2001—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下地表温度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MODIS LST产品的精度(平均R^2=0.90)能够满足伊犁河谷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分析的要求;(2)空间上,地表温度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变化趋势,高温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1%,低温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时间上,伊犁河谷平均地表温度的年际波动较大,以2013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尤为突出;地表温度的年内变化呈现出单峰型分布,地表温度高值集中在3—8月,最高值出现在7月;(3)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下年均地表温度分布的总体特征为建设用地最高,稀疏草地、旱地等次之,冰川/积雪最低;(4)伊犁河谷地表温度变化趋势呈严重减少、基本不变和轻微增加区域面积分别占5%、37%和26%,以基本不变和轻微增加为主。伊犁河谷地表温度时空变化不仅受大尺度气候变化影响,还受土地类型差异影响,两者共同构成了不同地理区域及景观的温场格局,绿色植被对地表温度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伊犁河谷 MODIS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时空格局变化
原文传递
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的遥感反演及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海日古丽·纳麦提 玉素甫江·如素力 +1 位作者 玛地尼亚提·地里夏提 肉克亚木·艾克木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9-96,共8页
为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研究提供可靠、空间分辨率较高的数据源,该文以气象站气温数据、再分析气温数据以及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反演了近地表气温并进行精度验证。在此基础上,揭示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 为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研究提供可靠、空间分辨率较高的数据源,该文以气象站气温数据、再分析气温数据以及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反演了近地表气温并进行精度验证。在此基础上,揭示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反演精度与实测值相近,且精度较好。②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呈四周高,中部低,平原区高,丘陵、山区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年际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年内呈周期性单峰变化的趋势。③2001-2016年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以不显著增加为主,占显著降低的区域甚少。研究结果证明用多元回归模型可以提高近地表气温的遥感反演精度,为今后近地表气温研究提供空间分辨率较高的数据及其获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 天山中段 多元回归模型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