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干细胞经不同途径移植在创伤性脑损伤急救中的作用研究
1
作者 王晓蓓 顿晓熠 +3 位作者 赵嘉乐 哈那提·努尔兰别克 阿布都沙拉穆·孜亚吾丁 吴勤奋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255-261,共7页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经不同途径移植定向精准修复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的疗效。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只雄性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患处NSCs移植组、鼻内NSCs移植组、尾静脉NSCs移植组,采用改良式自由落体法制备...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经不同途径移植定向精准修复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的疗效。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只雄性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患处NSCs移植组、鼻内NSCs移植组、尾静脉NSCs移植组,采用改良式自由落体法制备中度TBI模型,分别以局部、经鼻内、尾静脉注射等途径给予大鼠NSCs。术后第1日及第7日通过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考察大鼠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解剖观察脑组织术后恢复情况,免疫组化比较活化的促凋亡因子(Cleaved-Caspase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SUMO特异性肽酶3(SENP3)阳性细胞数。结果(1)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结果显示,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第1日及第7日mNSS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患处NSCs移植组、鼻内NSCs移植组、尾静脉NSCs移植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解剖观察,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术后第7日各NSCs移植组大鼠脑损伤均有明显改善。(3)术后第7日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的脑组织湿重、脑脏器系数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患处NSCs移植组脑组织湿重、脑脏器系数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4)免疫组化结果提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NSCs移植组中Cleaved-Caspase3、PCNA、SENP3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尾静脉NSCs移植组相比,患处NSCs移植组和鼻内NSCs移植组的Cleaved-Caspase3、PCNA及SENP3阳性细胞数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有效促进TBI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其中经鼻内途径与患处NSCs移植途径治疗效果优于尾静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脑损伤 功能修复 移植
下载PDF
端粒长度在缺血性卒中及血管内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吴勤奋 赵嘉乐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273-276,共4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作为严重脑卒中的关键干预手段,虽能有效恢复血流,却常伴随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等并发症。本文综述了端粒长度在缺... 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作为严重脑卒中的关键干预手段,虽能有效恢复血流,却常伴随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等并发症。本文综述了端粒长度在缺血性脑卒中及EVT后HT中的作用,探讨了端粒作为细胞衰老的生物标志物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潜在影响。研究显示,端粒缩短与脑卒中风险增加、炎症反应加剧及血管修复能力下降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均可能促成HT的发生。此外,端粒酶激活剂的使用展现出其通过调节端粒长度来增强血管细胞修复能力和延缓衰老的治疗潜力,但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仍需深入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聚焦于端粒的分子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精确利用端粒作为生物标志物来指导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从而优化治疗效果并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端粒 出血转化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低灌注强度比对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出血性转化风险的预测研究
3
作者 赵嘉乐 顿晓熠 +5 位作者 王晓蓓 臧哈尔·哈布德勒 哈那提·努尔兰别克 阿布都沙拉穆·孜亚吾丁 孙懿晗 吴勤奋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262-267,共6页
目的探讨低灌注强度比值(HIR)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HT)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4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功接受血管内治疗(EVT)的194例AIS患者的相关资料,治疗前均接... 目的探讨低灌注强度比值(HIR)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HT)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4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功接受血管内治疗(EVT)的194例AIS患者的相关资料,治疗前均接受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检查获取CT灌注参数,并采用人工智能分析软件计算HIR。所有患者溶栓后7 d内接受头颅CT动态复查,依据HT发生情况分成出血转化(HT)组(n=61)和非出血转化(non-HT)组(n=13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AIS患者EVT后HT发生的风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IR对AIS患者经EVT治疗后发生HT事件的预测效能及最佳预测阈值。结果HT组房颤病史、冠心病史、入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核心梗死体积(VrCBF<30%),低灌注体积(VTmax>6 s),严重低灌注体积(VTmax>10 s)、HIR 7项指标高于non-HT组,ASPECTS评分低于non-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史[OR=2.225,95%CI(1.026~4.824)]、入院NIHSS评分[OR=1.300,95%CI(1.180~1.432)]、ASPECTS评分[OR=0.651,95%CI(0.530~0.799)]、VrCBF<30%[OR=1.023,95%CI(1.012~1.035)]、VTmax>10 s[OR=1.015,95%CI(1.008~1.022)]和HIR[OR=2.020,95%CI(1.598~2.553)]是AIS患者EVT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院NIHSS评分、VrCBF<30%、VTmax>10 s和HIR预测EVT后H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0.73、0.74、0.80,HIR的AUC明显大于入院NIHSS评分、VrCBF<30%及VTmax>10 s的AUC(P<0.05),截断值为0.40。结论CT灌注参数HIR与AIS患者EVT后HT发生紧密相关,对AIS患者EVT后HT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出血转化 低灌注强度比值
下载PDF
AURKA通过磷酸化Cofilin促脑胶质瘤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研究
4
作者 魏汝锐 张燕 +2 位作者 吴勤奋 苑杨 阿不都拉·艾沙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716-721,共6页
目的分析极光激酶A(AURKA)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h-AURKA和sh-Con(阴性对照)转染U87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细胞侵袭实验(Transwell)法分析、敲低AURKA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 目的分析极光激酶A(AURKA)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h-AURKA和sh-Con(阴性对照)转染U87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细胞侵袭实验(Transwell)法分析、敲低AURKA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蛋白印迹法检测敲低AURKA对神经胶质瘤细胞中丝切蛋白(Cofilin)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将已转染sh-AURKA或sh-Con的U87细胞注射到BALB/c裸鼠颈部皮下,定期测量肿瘤体积,收集瘤体并称重。结果与sh-Con组比,sh-AURKA组的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P<0.001);sh-AURKA组裸鼠体内的瘤体体积和瘤体质量明显降低(P<0.001),敲低AURKA后磷酸化Cofilin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敲低AURKA能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增加Cofilin的磷酸化水平从而降低非磷酸化及AURKA的上皮间质转化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极光激酶A 丝切蛋白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外周铁代谢与炎症因子、临床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姚亚妮 罗鑫宇 +3 位作者 冯婷婷 王子豪 夏欢 杨新玲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575-1579,共5页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外周血中铁代谢与炎症因子、临床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就诊的50例PD患者(PD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外周血中铁代谢与炎症因子、临床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就诊的50例PD患者(PD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并比较两组外周血中铁、铁转运蛋白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1(DMT1)、膜铁转运蛋白1(Ferroportin 1,FPN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统一帕金森病量表III(UPDRSIII)、Hoehn-Yahr(H-Y)分期、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P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临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铁代谢与PD患者炎症因子、临床症状及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PD组DM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D组FPN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D组铁水平中位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D组IL-6、IL-1β及TNF-α炎症因子水平中位数高于对照组(P<0.05)。PD患者DMT1水平与IL-6和TNF-α水平相关(P<0.05);FPN1水平与IL-6、IL-1β及TNF-α无相关性。PD患者DMT1水平与UPDRS III评分相关(r=0.454,P=0.001);PD患者IL-1β水平与UPDRS III评分相关(r=-0.288,P=0.043);PD患者IL-6水平与MoCA评分相关(r=0.420,P=0.002);PD患者中TNF-α水平与病程严重程度相关(r=0.294,P=0.038)。结论 PD患者发病可能与血清中铁代谢蛋白紊乱、炎症因子和PD运动症状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代谢 神经炎症 铁沉积 帕金森病
下载PDF
KLF15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6
作者 王晓蓓 白睿 杨新玲 《医药前沿》 2025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探讨Krüppel样因子15(KLF15)基因rs9838915位点的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新发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 目的探讨Krüppel样因子15(KLF15)基因rs9838915位点的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新发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为病例组,同期在该院体检健康者103名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并采用飞行质谱分析技术检测KLF15基因rs9838915位点的基因型。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KLF15基因rs9838915位点的基因型分别为GG、AA、GA,频率分布病例组分别为8.65%、33.65%和57.69%,对照组分别为7.00%、38.00%和55.00%。等位基因G、A在病例组的频率分布分别为74.52%和25.48%,在对照组分别为74.00%和26.00%,两组KLF15基因rs9838915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共显性模型、显性模型、隐性模型、超显性模型及加性模型分析中发现,KLF15基因rs9838915位点与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无相关性(P>0.05)。结论KLF15基因rs9838915位点多态性与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无相关性,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这一多态性的潜在机制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üppel样因子15 基因多态性 大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维生素D通过Nrf2/HO-1抑制铁死亡缓解6-羟基多巴胺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7
作者 穆清爽 李沛珊 +2 位作者 李艳霞 李瑞晟 杨新玲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580-1588,共9页
目的 探讨维生素D(VD)缓解6-羟基多巴胺(6-OHDA)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作用与铁死亡及Nrf2/HO-1通路激活的关系。方法 利用6-OHDA构建PC12细胞帕金森病(PD)模型,不同浓度的VD分别联合铁死亡激活剂(Erastin)或Nrf2抑制剂(ML385)干预后,CCK-... 目的 探讨维生素D(VD)缓解6-羟基多巴胺(6-OHDA)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作用与铁死亡及Nrf2/HO-1通路激活的关系。方法 利用6-OHDA构建PC12细胞帕金森病(PD)模型,不同浓度的VD分别联合铁死亡激活剂(Erastin)或Nrf2抑制剂(ML385)干预后,CCK-8法检测PC12细胞活力变化。将PC12细胞分成空白对照组(Control)、6-羟基多巴胺组(6-OHDA)、维生素D组(VD)、铁死亡激活剂组(Erastin)、铁死亡激活剂+维生素D组(Erastin+VD)、Nrf2抑制剂组(ML385)、Nrf2抑制剂+维生素D组(ML385+VD),对应干预结束后,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水平,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谷胱甘肽(GSH)含量,铁离子试剂盒检测铁离子含量,qRT-PCR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铁蛋白重链多肽1(FTH-1)、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蛋白(XCT,也称SLC7A11)、转铁蛋白受体(TFR-1)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rf2/HO-1通路激活情况。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6-OHDA、Erastin、ML385均显著抑制PC12细胞活力(P<0.01),促进细胞凋亡(P<0.01);LDH、MDA水平升高(P<0.01), GSH、SOD水平降低(P<0.01),铁离子含量升高(P均<0.01),GPX4、FTH-1、XCT等的表达降低(P均<0.01),TFR-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Nrf2、HO-1的表达被显著抑制(P<0.01);与6-OHDA组比较,VD可显著促进PC12细胞活力(P<0.01)、抑制细胞凋亡(P<0.01),降低LDH、MDA水平(P均<0.01),升高GSH、SOD水平(P均<0.01),抑制铁离子沉积(P均<0.01),GPX4、FTH-1、XCT等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均<0.01),TFR-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Nrf2、HO-1表达升高(P<0.01);ML385可显著抑制VD对上述指标的调控作用。结论 维生素D可激活Nrf2/HO-1通路,缓解6-OHDA所致PC12细胞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铁死亡 维生素D 6-羟基多巴胺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
下载PDF
GPX3基因缓解MPP^(+)诱导多巴胺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8
作者 夏欢 冯婷婷 +1 位作者 蔡倩 杨新玲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594-1599,共6页
目的 探讨GPX3基因缓解MPP^(+)诱导多巴胺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 用Illumina表达谱芯片筛查芯片-PD组(Chip-PD组,6例)帕金森病(PD)患者与芯片-对照组(Chip-对照组,5例)体检健康者的外周血标本中差异基因。然后在人-PD组(Hum-PD组,45例)P... 目的 探讨GPX3基因缓解MPP^(+)诱导多巴胺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 用Illumina表达谱芯片筛查芯片-PD组(Chip-PD组,6例)帕金森病(PD)患者与芯片-对照组(Chip-对照组,5例)体检健康者的外周血标本中差异基因。然后在人-PD组(Hum-PD组,45例)PD患者和人-对照组(Hum-对照组,47例)体检健康者的外周血中及细胞-PD组(Cel-PD组)和细胞-对照组(Cel-对照组)细胞模型中检测目的基因GPX3的表达差异。最后利用过表达GPX3的病毒转染MN9D细胞,比较MPP^(+)处理后细胞-GPX3过表达组(Cel-GPX3过表达组)和细胞-空载组(Cel-空载组)细胞活力及细胞计数的差异。结果 (1)基因芯片的聚类分析显示30个基因上调,52个下调,其中KEGG富集分析显示GPX3基因表达下调,并可能通过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PD的发病机制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E=11.794,P<0.05)。(2)与Hum-对照组相比,Hum-PD组GPX3基因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8,P<0.001)。(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D细胞模型中GPX3蛋白相对表达量随着MPP^(+)的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75,P<0.001)。(4)MPP^(+)处理后,Cel-GPX3过表达组的细胞活力百分比高于Cel-空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9,P=0.011)。且Cel-GPX3过表达组MN9D细胞计数较Cel-空载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7,P=0.004)。结论 GPX3表达增高可有效缓解MPP^(+)诱导的多巴胺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基因芯片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 花生四烯酸代谢
下载PDF
ADAPT与SWIM取栓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分析
9
作者 臧哈尔·哈布德勒 苑扬 +4 位作者 顿晓熠 王晓蓓 阿布都沙拉穆·孜亚吾丁 赵嘉乐 吴勤奋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268-272,276,共6页
目的探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hrombectomy,ADAPT)进行血管再通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内科2021年3月至2023年10月接受血管再通术治疗的54例... 目的探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hrombectomy,ADAPT)进行血管再通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内科2021年3月至2023年10月接受血管再通术治疗的5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取栓技术的不同,患者被分为研究组(应用ADAPT技术直接抽吸取栓,34例)和对照组[应用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术(Solitaire FR with intracranial support catheter fo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SWIM),20例]。比较两组的取栓次数、手术操作时间、血管完全再通率、术前与术后2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率。结果两组采用不同取栓技术后,研究组的取栓次数和手术操作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研究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管完全再通率分别为70.59%和75.00%,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率分别为64.71%和60.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8.82%)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与SWIM取栓技术相比,ADAPT技术在血管再通率上无显著差异,但能显著减少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取栓次数和手术操作时间,提升术后3个月的良好预后率,改善术后2周的NIHSS评分,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ADAPT技术在改善患者功能恢复和降低并发症方面显示了更大的潜力,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ADAPT技术 取栓 并发症 血管再通
下载PDF
DYRK1A调控NLRP3激活在帕金森病模型中的研究
10
作者 蔡倩 夏欢 +1 位作者 罗琴 杨新玲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568-1574,共7页
目的 通过在帕金森病模型中分析双特异性酪氨酸调控激酶1A(DYRK1A)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激活的关系,探讨帕金森病中神经炎症的治疗靶点。方法 (1)采用MPP^(+)处理BV2细胞(小鼠小胶质细胞)后,使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 目的 通过在帕金森病模型中分析双特异性酪氨酸调控激酶1A(DYRK1A)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激活的关系,探讨帕金森病中神经炎症的治疗靶点。方法 (1)采用MPP^(+)处理BV2细胞(小鼠小胶质细胞)后,使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DYRK1A及NLRP3蛋白的表达水平;加用DYRK1A抑制剂(Harmine)处理帕金森细胞模型,使用CCK8法检测小胶质细胞活性,免疫印迹法检测NLRP3蛋白表达水平。(2)MPTP慢性PD动物模型中,腹腔注射DYRK1A抑制剂(Harmine),免疫组织荧光观察小鼠中脑黑质区小胶质细胞数目,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中脑黑质区NLRP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不同浓度MPP^(+)处理小胶质细胞后,DYRK1A及NLRP3的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均有升高(P<0.05);Harmine(浓度为10、15μmol/L)时可改善MPP^(+)对BV2细胞活性的损伤(P<0.05);相比MPP^(+)组,Harmine+MPP^(+)组NLRP3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2)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中脑黑质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与模型组相比,模型中浓度抑制剂组小鼠中脑黑质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模型组小鼠中脑黑质区NLRP3的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模型中浓度及高浓度抑制剂组小鼠中脑黑质中NLRP3蛋白表达下降明显(P<0.05)。结论 抑制DYRK1A可减轻帕金森病模型中NLRP3炎症蛋白的激活,为帕金森病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RK1A MPP^(+)/MPTP 帕金森病 NLRP3
下载PDF
血清BMP2表达水平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李沛珊 夏欢 +1 位作者 吴勤奋 杨新玲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589-1593,共5页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表达水平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相关性。方法 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178例PD患者为PD组;来自相同地区且同...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表达水平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相关性。方法 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178例PD患者为PD组;来自相同地区且同一时间段无PD临床表现及PD家族史,并在性别、年龄上相互匹配的18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BMP2和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α-syn)的表达水平差异。采用两变量的线性相关性分析,探讨BMP2和α-syn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BMP2和α-syn表达水平对PD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BMP2对α-syn的影响。比较分析BMP2表达水平在PD组不同Hoehn-Yahr分期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间的差异。结果 PD组BMP2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t=-5.582,P<0.001),而PD组α-syn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9,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P2和α-syn呈负相关(r=-0.351,P<0.001)。ROC分析结果显示,BMP2的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599(0.540~0.657)。α-syn的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658(0.602~0.71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P2可影响α-syn表达水平,即高水平的BMP2对抑制α-syn的升高有保护作用(OR=0.951,P=0.001)。随着Hoehn-Yahr分期的增高,PD组患者BMP2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956,P<0.001);PD组患者不同MMSE评分之间的BMP2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38,P=0.323)。结论 BMP2表达水平与PD的进展有关,且高水平的BMP2对于抑制α-syn的升高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骨形态发生蛋白2 Α-突触核蛋白 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基于免疫炎症指标探讨帕金森病患者共病及联合用药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亚昙 古丽米拉·阿不都卡哈 +1 位作者 刘丹 杨新玲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09-112,120,共5页
目的基于免疫炎症指标综合分析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共病及联合用药的特点,为进一步指导和优化PD患者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新疆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2020年10月-2023年3月收治的527例PD患者为研究组,... 目的基于免疫炎症指标综合分析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共病及联合用药的特点,为进一步指导和优化PD患者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新疆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2020年10月-2023年3月收治的527例PD患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526例体检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比分析PD患者年龄、性别、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LYM)计数,及PD患者共病及联合用药分布特点。进一步对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N水平、SII、NLR升高,PLT、LYM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共病数量最多达8种,联合用药品种最多达23种。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高,共病数量及用药品种数均增加(P=0.000)。PD患者共病数量和用药品种数间存在弱强度相关性(Cramer's V=0.296,P<0.001)。亚组分析显示,长期使用神经营养药、缓泻药及第二类精神药的PD患者共病数量、用药品种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需长期服用营养神经药的PD患者比较,需长期服用营养神经药的PD患者占患者总数的53.42%,SII、NLR及N升高,LYM及PLT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需长期服用第二类精神药的PD患者比较,需长期服用第二类精神药的PD患者占患者总数的30.61%,N降低,PLT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需长期服用缓泻药的PD患者比较,需长期服用缓泻药的PD患者占总患者人数的30.61%,LYM及PL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D诊治过程中应关注患者年龄、血细胞炎症因子计数及免疫炎症指数,对及早优化PD患者外周神经营养、调节便秘及睡眠等共病及联合用药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 免疫炎症 合并症 用药特点
下载PDF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张清华 努尔比耶·艾则孜 沈娟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095-0100,共6页
探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术后AFS评分、血流灌注、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评分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在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确诊的患者,选取60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否接受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据此... 探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术后AFS评分、血流灌注、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评分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在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确诊的患者,选取60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否接受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据此将其分为实验组(人工周期治疗+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n=30),对照组(人工周期治疗,n=30)。均行宫腔镜下的宫腔粘连分离手术。实验组术后给予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同时结合人工周期方法联合治疗。对照组术后,仅给予人工周期治疗。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进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指标进行对比。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子宫动脉PI、RI、S/D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降低。2、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再粘连发生率比较,实验组的10%低于对照组的33.33%。3、实验组月经恢复正常9例,增多11例,不变10例。对照组月经恢复正常7例,不变18例,增多5例。实验组的月经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厚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以使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子宫内膜的血流灌注提高、改善月经、减少术后再次粘连发生率,增加宫腔粘连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疗法 宫腔粘连 血流灌注 子宫内膜厚度
下载PDF
外泌体miR-1246对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晓蓓 杨珊 +1 位作者 李亚昙 杨新玲 《新医学》 CAS 2024年第11期861-869,共9页
目的探讨外泌体miR-1246对帕金森病(PD)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30例PD患者(PD组)和接受体检的3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清样本,运用实时定量PCR分析外泌体中miR-1246的表达水平,... 目的探讨外泌体miR-1246对帕金森病(PD)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30例PD患者(PD组)和接受体检的3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清样本,运用实时定量PCR分析外泌体中miR-1246的表达水平,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iR-1246在PD诊断中的预测能力。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SH-SY5Y细胞建立PD细胞模型,通过Cell Counting Kit-8细胞毒性(CCK-8)实验确定MPP+的最佳作用浓度,并在成功建立的PD细胞模型中验证miR-1246的表达水平。利用TargetScan、miRWalk、miRase数据库对miR-1246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PD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上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相比,PD组血清外泌体中miR-1246表达下调[0.73(0.20,1.21)vs.2.21(1.00,3.05),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iR-1246的曲线下面积为0.88,95%CI为0.77~0.99,截断值为0.98(最佳截断值)时的灵敏度为76.74%、特异度为95.00%。GO富集分析表明靶基因作用机制涉及细胞连接组装、对肽激素的细胞反应、γ-氨基丁酸突触、突触后膜、转录辅助激活蛋白结合方面,KEGG富集分析涉及癌症中的糖蛋白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长寿调节途径、多巴胺能神经突触、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信号通路等。与正常SH-SY5Y细胞相比,在MPP+诱导的PD细胞模型中miR-1246的表达下调(2.16±1.69 vs.22.18±6.18,P<0.05)。结论miR-1246在PD患者血清外泌体及PD细胞模型中的表达下调,ROC曲线分析证实miR-1246在PD的诊断中具有预测能力,表明其或可作为P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血清外泌体 miR-1246 SH-SY5Y细胞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日间过度嗜睡的危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李沛珊 郭纪锋 +2 位作者 夏欢 谭智慧 杨新玲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48-452,共5页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伴发日间过度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22年10月至2024年5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PD患者96例,根据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伴发日间过度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22年10月至2024年5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PD患者96例,根据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评分将PD患者分为非嗜睡组(ESS≤7分)和嗜睡组(ESS>7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相关量表评分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PD伴ED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96例PD患者中并发EDS者为53例(55.2%);(2)嗜睡组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Ⅱ、UPDRSⅢ、帕金森疲劳量表(Parkinson fatigue scale,PFS)、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39项(39-item Parkinson disease questionnaire,PDQL-39)评分均高于非嗜睡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低于非嗜睡组,Hoehn-Yahr(HY)分期Ⅱ期和Ⅲ期患者比例大于非嗜睡组(均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PF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以及HY分期中的Ⅱ期和Ⅲ期是影响PD患者发生嗜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PD伴EDS的发生率较高,PFS、HAMD评分以及HY分期对于评估PD发生EDS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日间过度嗜睡 帕金森疲劳量表 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及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变化观察
16
作者 李沛珊 夏欢 杨新玲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4-38,共5页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分析二者与PD发病的相关性及对PD发病的预测效能,以明确VDR基因多态性及血清25(OH)D水平与PD发病的关系。方法 纳入178例PD患者(PD组)及同时...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分析二者与PD发病的相关性及对PD发病的预测效能,以明确VDR基因多态性及血清25(OH)D水平与PD发病的关系。方法 纳入178例PD患者(PD组)及同时期185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采用PCR法和DNA测序法检测VDR基因FokⅠ(rs2228570)和BsmⅠ(rs1544410)位点的基因分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清25(OH)D,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发病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PD发病的预测效能。结果 PD组FokI位点T等位基因与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6%、25.3%,对照组分别为37.7%、15.1%,两组比较,χ2分别为8.516、10.383,P分别为0.004、0.001。PD组BsmⅠ位点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D组血清25(OH)D水平为(16.06±6.04)ng/mL,对照组为(19.22±6.32)ng/mL,两组比较,t=-4.873,P=0.000。PD组TC型、CC型患者血清25(OH)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分别为-3.093、3.329,P分别为0.002、0.001)。当血清25(OH)D水平一致时,基因型TT、TC分别是基因型CC患PD风险的2.527及1.888倍(P均<0.05)。当基因型一致时,血清25(OH)D水平缺乏是充足水平人群患PD风险的1.918倍(P<0.05)。当基因型为TT且伴25(OH)D缺乏、基因型为TC伴25(OH)D缺乏人群患PD的风险分别是基因型为CC伴25(OH)D充足人群的4.818、3.822倍(P均<0.05)。FokⅠ位点基因型TT预测PD发病的ROC下AUC为0.610,95%CI为0.532~0.687,诊断界值为0.502,灵敏度74.5%,特异度47.4%;血清25(OH)D水平缺乏预测PD发病的ROC下AUC为0.576,95%CI为0.517~0.635,诊断界值0.466,灵敏度72.5%,特异度42.7%;基因型TT联合血清25(OH)D缺乏预测PD发病ROC下AUC为0.693,95%CI为0.588~0.798,灵敏度64.2%,特异度74.5%。结论 VDR基因FokⅠ位点T等位基因与TT基因型频率高,血清25(OH)D水平低;FokⅠ位点T等位基因和维生素D缺乏单独及共同存在均可促进PD发生,二者对PD发病风险的预测效能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基因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 维生素D 帕金森病
下载PDF
PD患者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运动并发症的关联性分析
17
作者 冯婷婷 夏欢 +2 位作者 王子豪 张明洋 杨新玲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03-208,共6页
目的研究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运动并发症的关联性。方法以2022年1月-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PD住院患者21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是否发生症状... 目的研究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运动并发症的关联性。方法以2022年1月-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PD住院患者21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是否发生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分为有运动并发症组和无运动并发症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采用SYSMEX XN-3000全自动分析仪检测两组血常规并计算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采用美国贝克曼尔特特种蛋白分析仪检测两组A-白蛋白及α1、α2、β、γ免疫球蛋白。结果与无运动并发症组比较,有运动并发症组NLR、SII和γ-球蛋白升高,A-白蛋白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I、A-白蛋白、γ-球蛋白、H-Y分期是PD运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ROC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II、A-白蛋白、γ-球蛋白和H-Y分期对预测PD运动并发症的AUC值分别为0.752、0.643、0.704、0.746,95%CI分别为0.683~0.822、0.549~0.737、0.619~0.788、0.670~0.823。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858,95%CI为0.796~0.920。结论高水平的SII及γ-球蛋白、H-Y分期和较低的A-白蛋白可增加PD发生运动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γ免疫球蛋白 运动并发症
下载PDF
血清IL-33在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障碍、主观认知下降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18
作者 戴莉莉 周涛 +4 位作者 卡力比努尔·赛买提 宋雨影 谢伊代·阿卜迪米吉提 宋向新 哈斯也提·依不来音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4期35-42,共8页
目的比较血清白介素-33(IL-33)在阿尔茨海默病(AD)、轻度认知障碍(MCI)、主观认知下降(SCD)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差异,探讨IL-33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并评价血清IL-33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AD患者46例、MCI患... 目的比较血清白介素-33(IL-33)在阿尔茨海默病(AD)、轻度认知障碍(MCI)、主观认知下降(SCD)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差异,探讨IL-33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并评价血清IL-33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AD患者46例、MCI患者42例、SCD患者51例及同期健康体检人群[健康对照(HC)组50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33的水平。比较4组的一般资料和外周血常规生化资料,分析血清IL-33水平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逻辑回归分析AD的影响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IL-33的诊断价值。结果1)4组的血清IL-3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组相比,AD组、MCI组IL-33水平较低(P<0.05);与SCD组相比,AD组、MCI组IL-33水平较低(P<0.05);与MCI组相比,AD组IL-33水平较低(P<0.05);SCD组与HC组IL-3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IL-33水平与MMSE(r=0.578,P<0.001)、MoCA(r=0.583,P<0.001)呈正相关。3)多因素Logitic回归分析提示受教育程度(OR=0.385,P<0.05)、同型半胱氨酸(Hcy)(OR=1.142,P<0.05)、IL-33(OR=0.902,P<0.05)是AD发生的影响因素;血清IL-33水平诊断AD的曲线下面积为0.865(95%CI 0.786~0.943),灵敏度为87.0%,特异度为80.0%,CUToff为49.135(P<0.05);联合受教育程度、血清Hcy水平、血清IL-33水平诊断AD的曲线下面积为0.894(95%CI 0.825~0.962),灵敏度为89.1%,特异度为83.7%(P<0.05)。结论1)血清IL-33在AD、MCI、SCD患者和健康人群中的表达水平不同,在AD患者中水平最低,在健康人群中水平最高;IL-33对SCD发生风险的影响不大。2)血清IL-33表达水平与其认知功能呈正相关。3)血清IL-33可能是AD发生的保护因素,对AD的发生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有望成为AD辅助诊断的生物标记物。4)受教育程度、血清IL-33水平、血清Hcy水平均是AD发生的影响因素,联合多因素对AD的诊断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轻度认知障碍 主观认知下降 白介素-33 认知功能
下载PDF
基于“Chou-Talalay”模型分析794例缺血性脑梗死合并周围神经损伤病例的药对配伍作用
19
作者 李亚昙 热义赛木·木尼热丁 +2 位作者 蔡静 王亚勇 邱桂林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25年第2期87-92,共6页
目的基于“Chou-Talalay”模型,分析缺血性脑梗死合并周围神经损伤(PNI)病例的药对配伍强度,为该类患者的临床用药的综合评价提供合理方法及依据。方法收集神经脑科中心2022-2023年的所有缺血性脑梗死合并PNI的患者用药信息,将排名前五... 目的基于“Chou-Talalay”模型,分析缺血性脑梗死合并周围神经损伤(PNI)病例的药对配伍强度,为该类患者的临床用药的综合评价提供合理方法及依据。方法收集神经脑科中心2022-2023年的所有缺血性脑梗死合并PNI的患者用药信息,将排名前五的缺血性脑梗死及PNI联合用药的品种品规进行药对配伍。基于“Chou-Talalay”模型和CompuSyn 1.0软件,计算药对配伍CI值并根据CI值大小,判断各配伍药对的协同/拮抗作用(CI<1.00为协同,CI=1.00为相加,CI>1.00为拮抗)及量化配伍作用程度。结果缺血性脑梗死合并PNI的患者中,缺血性脑梗死主要用药品规为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使用率为81.23%)、注射用己酮可可碱(使用率为57.43%)、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使用率为43.83%)、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使用率为43.32%)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使用率为21.41%);PNI用药品规为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使用率为11.96%)、普瑞巴林胶囊(使用率为10.45%)、甲钴胺胶囊(使用率为8.56%)、维生素B6片(使用率为5.54%)及盐酸乙哌立松片(使用率为4.41%)。按药对有效率85%计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与各PNI用药的协同作用强度最大,其次为注射用己酮可可碱和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P=0.0193);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与甲钴胺片的协同作用最强(CI=0.01),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与甲钴胺片的协同作用次之(CI=0.07);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联合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注射用己酮可可碱联合甲钴胺片、维生素B6片、盐酸乙哌立松片时,需注意可能存在拮抗作用(CI>1.00)。结论利用“Chou-Talalay”模型计算配伍药对的CI值并量化药物相互作用强度,可协助医疗机构及时评价药物联合使用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更好地持续跟踪临床用药情况提供了可行且有力的基线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u-Talalay”模型 配伍 药物相互作用 缺血性脑梗死 周围神经损伤
原文传递
血清外泌体和肺泡灌洗液miR-155及BMAL1基因在男性COPD合并失眠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与失眠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穆清爽 刘顺 +1 位作者 热依拉·牙合甫 杨新玲 《疑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1067-1071,1077,共6页
目的探究miR-155及脑和肌肉组织芳香烃受体核转运蛋白的类似蛋白1基因(BMAL1m RNA)在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失眠症患者中表达水平及与失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治急性发... 目的探究miR-155及脑和肌肉组织芳香烃受体核转运蛋白的类似蛋白1基因(BMAL1m RNA)在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失眠症患者中表达水平及与失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治急性发作伴失眠的男性COPD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急性发作非失眠的男性COPD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血清外泌体及肺泡灌洗液上清标本,检测并比较标本中miR-155及BMAL1 mRNA转录水平差异。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OPD患者发生失眠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危险因素对发生失眠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外泌体、肺泡灌洗液上清中miR-155及BMAL1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P=3.457/<0.001,4.147/<0.001,4.471/<0.001,4.336/<0.001)。相关性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外泌体、肺泡灌洗液上清中miR-155及BMAL1 mRNA表达水平升高均是COPD患者发生失眠的危险因素[OR(95%CI)=1.578(1.061~2.123)、1.955(1.208~3.164)、2.476(1.430~4.287)、2.574(1.357~4.885)],其中血清外泌体和肺泡灌洗液上清miR-155、BMAL1 mRNA及四者联合预测COPD患者失眠症发生的AUC分别为0.679、0.706、0.719、0.733和0.839,其中四项联合的预测价值最高(Z=2.932、2.771、2.693、2.553,P均<0.001)。结论COPD患者血清外泌体及肺泡灌洗液中miR-155及BMAL1水平升高与失眠症的发生显著相关,提示miR-155及BMAL1基因可能参与COPD相关性失眠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失眠症 MIR-155 脑和肌肉组织芳香烃受体核转运蛋白的类似蛋白1 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