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主流新闻网站“讲好新疆故事”报道框架研究
1
作者 许鑫 张莉 《新闻论坛》 2024年第5期16-19,共4页
新疆主流新闻网站是新疆新闻报道的重要阵地,从创立伊始便承载着新疆对外传播的重要使命。以天山网、新疆网和兵团网为考察中心,围绕新疆主流新闻网站有关“讲好新疆故事”的专题报道展开内容分析,根据欧文·戈夫曼的框架理论,运用... 新疆主流新闻网站是新疆新闻报道的重要阵地,从创立伊始便承载着新疆对外传播的重要使命。以天山网、新疆网和兵团网为考察中心,围绕新疆主流新闻网站有关“讲好新疆故事”的专题报道展开内容分析,根据欧文·戈夫曼的框架理论,运用臧国仁对框架的划分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讲好新疆故事”议题的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体裁、历史、先前事件、主要事件、结果、影响、评估、归因、情感倾向、报道来源、话语符号等纬度进行统计分析,探究新疆主流新闻网站“讲好新疆故事”报道的四重框架:经济成就框架、人物故事框架、旅游观光框架、国际交流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好新疆故事 新疆 新闻网站 框架理论
下载PDF
新疆“党徽大叔”议题传播中舆论引导力研究
2
作者 兰彩红 朱爱敏 《喀什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94-99,共6页
新形势下,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性愈加明显。新京报推出“党徽大叔”系列报道是引导主流思想舆论的典型案例,对于新时代加强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具有重要启示。论文以新京报、全国各类媒体及新疆地方媒体对“党徽大... 新形势下,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性愈加明显。新京报推出“党徽大叔”系列报道是引导主流思想舆论的典型案例,对于新时代加强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具有重要启示。论文以新京报、全国各类媒体及新疆地方媒体对“党徽大叔”的联动报道为研究对象,对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构成要素进行实证分析,并由此提出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力新路径,以期为其他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力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徽大叔” 舆论引导力 主流媒体
下载PDF
短视频赋能主流媒体法治新闻报道:价值维度、现时境况和优化路径
3
作者 刘舒雨 肖燕怜 《武汉广播影视》 2025年第3期0029-0031,共3页
全媒体时代,短视频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在法治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情境下,利用短视频进行法治新闻报道,能够满足大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法治传播中来,形成法治宣传教育的强大合力... 全媒体时代,短视频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在法治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情境下,利用短视频进行法治新闻报道,能够满足大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法治传播中来,形成法治宣传教育的强大合力。然而,目前法治新闻短视频仍存在传播主体分化,消解主流媒体权威性;人员转型面临挑战,内容选题需贴近生活;数字媒介革新短视频新闻,主流媒体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要想充分发挥法治新闻报道和法治思想传播的潜力,必须打通双循环通道,实现新闻功能;把握内容选择,加强价值指引;优化技术赋能,提升产品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新闻短视频 主流媒体 数字叙事 赋能
下载PDF
《新疆日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话语研究
4
作者 刘静怡 《新疆新闻出版广电》 2024年第3期74-77,共4页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古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新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各大新闻媒体对“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和前沿消息的具体报道也与日俱增。现采集《新疆日报》2013-2023年关于“一带一路”相关报道...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古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新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各大新闻媒体对“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和前沿消息的具体报道也与日俱增。现采集《新疆日报》2013-2023年关于“一带一路”相关报道进行整理与分析,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对文本结构、报道议题、报道版面、新闻来源以及新闻意识形态进行详细分析,全面呈现《新疆日报》对“一带一路”报道的话语特点和报道规律。在“一带一路”进入新征程时,新闻媒体如何运用新闻话语塑造国家形象,讲好“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日报》 新闻报道 新闻来源 话语特点 新闻媒体 古丝绸之路 新闻话语 一带一路
下载PDF
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与情感共通
5
作者 王宇凌 《新疆新闻出版广电》 2024年第5期74-76,共3页
博物馆是专门用于收藏、研究、保护和展示各种文化遗产和艺术品的场所。作为大众了解历史文化的桥梁,博物馆担负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命。当下,承载着文化情感属性的博物馆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丰富的馆藏展品以及新兴的媒介技术... 博物馆是专门用于收藏、研究、保护和展示各种文化遗产和艺术品的场所。作为大众了解历史文化的桥梁,博物馆担负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命。当下,承载着文化情感属性的博物馆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丰富的馆藏展品以及新兴的媒介技术,为社会大众打造了一个多元的文化媒介空间,唤起受众的文化认同。在促进受众情感共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出强有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技术 媒介空间 博物馆 文化认同 文化遗产 情感属性 历史文化背景 共通
下载PDF
网络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探析——以《同一屋檐下》第一季为例
6
作者 王涵 《新疆新闻出版广电》 2025年第1期94-96,共3页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网络综艺节目异军突起,重塑着文化娱乐领域的格局,其重要性与日俱增。网络综艺节目突破传统限制,为创作带来无限可能,在题材选取、文化融合及制作水准方面不断进阶,形成独特的文化新生态。在此背景下,传播...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网络综艺节目异军突起,重塑着文化娱乐领域的格局,其重要性与日俱增。网络综艺节目突破传统限制,为创作带来无限可能,在题材选取、文化融合及制作水准方面不断进阶,形成独特的文化新生态。在此背景下,传播与营销策略成为其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作水准 网络综艺节目 文化融合 策略探析 文化娱乐 题材选取 互联网 营销策略
下载PDF
智变时代:新闻生产模式的AI革新与伦理审度
7
作者 卢仕阳 《新疆新闻出版广电》 2025年第1期84-87,共4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新闻业的应用已从单一的辅助工具扩展至全面融入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从新闻采集、编辑、分发到反馈分析,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改变新闻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极大地提升了新闻采编工作的效率与传播精准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新闻业的应用已从单一的辅助工具扩展至全面融入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从新闻采集、编辑、分发到反馈分析,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改变新闻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极大地提升了新闻采编工作的效率与传播精准度,但其也带来了一些新闻伦理方面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伦理 人工智能技术 新闻采集 新闻业 辅助工具 新闻采编工作 新闻生产模式 反馈分析
下载PDF
追寻·保护·认同:纪录片《国宝迷踪》的多维叙事、传播机制与文化认同构建
8
作者 刘军 闫泽轩 《北方传媒研究》 2025年第2期36-40,共5页
纪录片《国宝迷踪》采用纪实影像与戏剧化演绎相结合的叙事手法,详实记录了国宝从失窃至追回的曲折历程。通过虚实相交的叙事方式、制造悬念的叙事过程、话语在地的叙事符号展现叙事策略的多维性与交叉性。其传播机制融合了互动性与情感... 纪录片《国宝迷踪》采用纪实影像与戏剧化演绎相结合的叙事手法,详实记录了国宝从失窃至追回的曲折历程。通过虚实相交的叙事方式、制造悬念的叙事过程、话语在地的叙事符号展现叙事策略的多维性与交叉性。其传播机制融合了互动性与情感性,有效地促进了观众与内容的紧密联结,激发了观众对文物保护的情感共鸣。贯穿始终的中国式话语表达成为叙事与互动的连接点,由此建构了“器物—情感—文化”的认同路径。《国宝迷踪》不仅在叙事和文化传播方面为同类型纪录片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为纪录片中的中国式话语表达树立了典范,对推动纪录片行业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宝迷踪》 叙事策略 传播机制 认同路径
原文传递
微媒体环境下农村基层的传播新路径——以新疆政务微信“最后一公里”为例 被引量:15
9
作者 艾美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4,75,共4页
新疆住村干部微信公众号"最后一公里"自2014年3月运营上线。该平台是专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中的20万下乡干部打造的新媒体平台。"最后一公里"的开通是将互联网平台技术与住村干部基层调研内... 新疆住村干部微信公众号"最后一公里"自2014年3月运营上线。该平台是专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中的20万下乡干部打造的新媒体平台。"最后一公里"的开通是将互联网平台技术与住村干部基层调研内容的一次融合,让最基层的声音通过最具时效的移动技术传播出来。"最后一公里"是政务微信运营的一种新尝试,通过互联网为新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服务,是新疆社会管理的一次创新。本文通过对"最后一公里"从3月上线至11月之间的微信推送形式、内容、语言进行调研分析,探讨了微媒体环境下农村基层传播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务微信 传播技术 微信推送 微媒体
下载PDF
大众传播对新疆现代文化的影响效果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中耀 艾美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30-132,共3页
结合新疆兵团调查情况,介绍、分析了新疆大众传播的现状,围绕大众传播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探求大众传播影响新疆文化特殊性和共性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 大众传播 新疆 现代文化
下载PDF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莉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41-43,共3页
媒介素养教育,是大众传媒时代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高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尤为迫切的问题。本文对新疆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性格及思想特点,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 媒介素养教育,是大众传媒时代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高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尤为迫切的问题。本文对新疆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性格及思想特点,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高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
下载PDF
从雾霾天气报道看气候传播主体的互动关系——以新疆和北京比较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向欢 艾积保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49-51,共3页
气候变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年日趋严重的雾霾天气对人们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不得不引起国人的重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中,气候传播主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政府、媒体、公众的角色定位及互动关系来说明新疆如何... 气候变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年日趋严重的雾霾天气对人们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不得不引起国人的重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中,气候传播主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政府、媒体、公众的角色定位及互动关系来说明新疆如何应对雾霾天气,并且通过与北京的比较研究,以期对新疆气候变化的应对有借鉴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传播 雾霾天气
下载PDF
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微信红包的兴起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馨雨 张菊兰 《今传媒》 2015年第6期105-107,共3页
2015年的新春佳节,腾讯旗下的社交型新媒介微信推出的应用——微信红包,以火爆的势头成为新年里最受欢迎的"新节目",央视春晚更是预见了新媒介的发展前景与腾讯微信合作,在春晚直播的过程中推出了由各个企业赞助投资的"... 2015年的新春佳节,腾讯旗下的社交型新媒介微信推出的应用——微信红包,以火爆的势头成为新年里最受欢迎的"新节目",央视春晚更是预见了新媒介的发展前景与腾讯微信合作,在春晚直播的过程中推出了由各个企业赞助投资的"春晚红包"。传播媒介的创新对于受众来说是一种社交与传播方式的变革,而基于这种创新基础上的腾讯、央视春晚及广告投资方的合作,却是一种互惠共赢的行为。本文结合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的传播优势与受众特性,从腾讯微信、央视、赞助商三个角度对微信红包的传播效果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红包 传播 新媒介
下载PDF
新闻写作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探析——基于中国特色新闻学思政元素的挖掘
14
作者 贺翔宇 周倩娜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76-80,共5页
“课程思政”与中国特色新闻学有着天然的亲缘性,在专业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践行“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以新闻写作课程为例,基于中国特色新闻学内涵挖掘中国特色新闻学课程思政的元素,通过教学改革模式的应用,将其有效... “课程思政”与中国特色新闻学有着天然的亲缘性,在专业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践行“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以新闻写作课程为例,基于中国特色新闻学内涵挖掘中国特色新闻学课程思政的元素,通过教学改革模式的应用,将其有效融入专业知识体系中,并建设基于中国特色新闻学思政元素挖掘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动态调整模型,以利于高效追溯和改进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为客观评价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新闻学 新闻写作 课程思政 评价体系
下载PDF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型建构——基于扎根理论的运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晓燕 李凯昂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8-127,153,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义重大。本文运用扎根理论,从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心理内部的主体性建构出发,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对访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义重大。本文运用扎根理论,从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心理内部的主体性建构出发,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与选择式编码,形成理论认知、正向情感、理想信念、实践行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主范畴,建构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型。研究发现,认知、情感、意志、实践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相关,四个因素相互渗透、共同发力,形成融“认知构建、情感融通、价值淬炼、知行合一”于一体的全过程教育机制,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个体心理维度培育的全面性与平衡性。树立认知、情感、意志与实践相统一的铸魂育人理念。在知识广度、情感厚度、意志韧度与行为力度四个维度协同发力,使学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高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 扎根理论
下载PDF
说服理论视角下抖音短视频对地域文化的传播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娴 朱爱敏 《新闻爱好者》 CSSCI 2024年第2期61-63,共3页
不同信源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多维性发掘,多技巧叠加,将日渐模糊甚至陌生的地域文化符号带回互联网用户的日常生活,在增进文化认同中坚定文化自信,拓宽了“文化强省”的建设路径,但文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亟须从文化的本质出发... 不同信源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多维性发掘,多技巧叠加,将日渐模糊甚至陌生的地域文化符号带回互联网用户的日常生活,在增进文化认同中坚定文化自信,拓宽了“文化强省”的建设路径,但文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亟须从文化的本质出发,加强说服者队伍建设,把握地域文化类短视频布局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地域文化 说服 传播策略
下载PDF
“一带一路”视角下民族文化传播的新方式——以新疆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玉铖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第5期57-58,共2页
"一带一路"的提出拓展了民族文化的传播渠道,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播。新疆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本文基于"一带一路"的视角,介绍了新疆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其进行文化传播的新方式——旅游业,以对民族文化的传播... "一带一路"的提出拓展了民族文化的传播渠道,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播。新疆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本文基于"一带一路"的视角,介绍了新疆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其进行文化传播的新方式——旅游业,以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播 少数民族 旅游业
下载PDF
“一带一路”题材微纪录片的共情传播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秀兰 周丽 《新闻世界》 2024年第3期101-103,共3页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实践不断焕发新活力。本文以微纪录片《美美与共——“一带一路”上的文明对话》为例,探析其共情传播策略。从共情传播意义看,“一带一路”题材微纪录片能促进...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实践不断焕发新活力。本文以微纪录片《美美与共——“一带一路”上的文明对话》为例,探析其共情传播策略。从共情传播意义看,“一带一路”题材微纪录片能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偏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共情传播条件看,《美美与共》具备“情境:环境条件”“内容:情感条件”“方式:身体共在”三个条件;从共情传播策略看,该纪录片通过“自我”与“他者”双重讲述加强角色认同,通过符号互动,构建共通意义空间,网状化叙事,构建集体记忆等策略,实现共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共情传播 微纪录片
下载PDF
电视剧在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中的价值发挥——以《我的阿勒泰》为例
19
作者 李鑫 赵萌 《北方传媒研究》 2024年第6期34-36,共3页
2024年,《我的阿勒泰》在网络上的爆火,给新疆阿勒泰地区带来了超高的人气,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来此打卡。拍摄地阿勒泰地区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进行城市形象传播,从而彰显城市的地域特色,宣传城市文化内涵,扩大城市形象的知名度... 2024年,《我的阿勒泰》在网络上的爆火,给新疆阿勒泰地区带来了超高的人气,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来此打卡。拍摄地阿勒泰地区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进行城市形象传播,从而彰显城市的地域特色,宣传城市文化内涵,扩大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增强城市竞争能力,实现“电视剧+”的转变。在电视剧传播城市形象的过程中,需注意挖掘当地独特优势,延伸电视剧产业链,并通过线上线下合力打造城市IP,从而提升城市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边传播 《我的阿勒泰》 城市形象
原文传递
清代新疆关帝信仰多维建构的历史记忆、文化表征与社会认同
20
作者 张晓燕 李凯昂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20,132,共15页
随着清朝重新统一新疆的历史进程,内地移民涌入新疆,关帝信仰随之广泛传播,天山南北关帝庙宇林立。这些庙宇不仅展现了清代新疆治理的智慧,更促进了多元社群的交往与交融,凝聚了情感共识与文化认同,成为新疆地区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 随着清朝重新统一新疆的历史进程,内地移民涌入新疆,关帝信仰随之广泛传播,天山南北关帝庙宇林立。这些庙宇不仅展现了清代新疆治理的智慧,更促进了多元社群的交往与交融,凝聚了情感共识与文化认同,成为新疆地区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基于对清代新疆地方志文献的深入挖掘,本文从历时性、空间性、社会性三个维度对关帝信仰进行研究。历时性建构揭示关帝信仰在新疆的源起、发展及演变,展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空间性建构分析关帝庙宇的分布情况与文化表征,凸显其地域特色与空间布局;在社会性建构方面,关帝信仰作为情感纽带与社会认同的基石,在新疆社会治理中规范了礼法德位,和谐了社会秩序,凝聚了价值认同。关帝信仰将民间祈愿与官方追求融为一体,构建了一套联通历史记忆、彰显文化表征、贯穿情感认同的融通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深刻的文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新疆 关帝信仰 多维建构 历史记忆 文化表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