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ni-CEX联合翻转课堂在小儿骨科年轻医师带教中的应用
1
作者 惠涛涛 林伟枫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217-221,共5页
探讨Mini-CEX联合翻转课堂在小儿骨科年轻医师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12月-2021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小儿骨科医师新职工、规培生、研究生及进修生28例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小儿骨科医师新职工、规培... 探讨Mini-CEX联合翻转课堂在小儿骨科年轻医师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12月-2021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小儿骨科医师新职工、规培生、研究生及进修生28例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小儿骨科医师新职工、规培生、研究生及进修生1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教学;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小儿骨科医师新职工、规培生、研究生及进修生14例作为观察组,采用Mini-CEX联合翻转课堂教学,然后评估新职工、规培生、研究生及进修生理论知识(分)、操作技能(分)以及综合能力成绩。结果 与带教前相比,观察组新职工、规培生、研究生及进修生带教后Mini-CEX量表的各项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理论成绩与操作水平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ni-CEX联合翻转课堂应用于小儿骨科年轻医师的临床带教,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小儿骨科年轻医师临床思维的建立及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提高,有效提高科室及医院临床带教水平,值得临床带教的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CEX 翻转课堂 小儿骨科 带教
下载PDF
创新驱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小儿断指再植术后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2
作者 董浩娟 侯霞 +1 位作者 董烨 惠涛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9期225-229,共5页
分析研究创新驱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教学法在小儿断指再植术后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小儿骨科护士新职工、规培生及实习生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完成分组,对照组(n... 分析研究创新驱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教学法在小儿断指再植术后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小儿骨科护士新职工、规培生及实习生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完成分组,对照组(n20)采用常规方法教学,观察组(n20)采用创新驱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教学法。带教结束后,观察新职工、规培生及实习生理论知识(分)、操作技能(分)及教学满意度。同时采用改良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量表比较两组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结果。结果 观察组新职工、规培生及实习生带教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教学方法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带教前,但带教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创新驱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教学法应用到小儿骨科小儿断指再植术后护理带教中,能够有效增强小儿骨科护士新职工、规培生及实习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且能够提高新职工、规培生及实习生的教学满意度,有效提高科室及医院护理带教水平,值得护理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 以学生为中心 综合教学法 小儿断指 术后护理 带教
下载PDF
Krackow缝合法联合缝线桥技术治疗儿童髌骨下极骨折
3
作者 殷钦 印飞 +2 位作者 顾珺 王军 林伟枫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2-474,共3页
目的探讨Krackow缝合法联合缝线桥技术治疗儿童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例髌骨下极骨折患儿采用Krackow缝合法联合缝线桥技术固定,术后早期行康复锻炼。观察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Bostman评分。结果所有... 目的探讨Krackow缝合法联合缝线桥技术治疗儿童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例髌骨下极骨折患儿采用Krackow缝合法联合缝线桥技术固定,术后早期行康复锻炼。观察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Bostman评分。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12.6月。术后无感染、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等情况发生。骨折愈合时间(3.1±0.1)月,末次随访膝关节Bostman评分(29.1±1.1)分。结论采用Krackow缝合法联合缝线桥技术治疗儿童髌骨下极骨折无需二次手术,在提供足够的骨折稳定性基础上便于患儿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撕脱骨折 KRACKOW缝合法 骨折固定术 骨折切开复位
原文传递
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足母]趾断层甲床皮瓣修复小儿甲床Ⅲ型缺损
4
作者 印飞 王军 +3 位作者 薛明宇 顾珺 林伟枫 李甲 《中华手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游离[足母]趾断层甲床复合组织瓣修复小儿甲床Ⅲ型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们应用游离[足母]趾断层甲床复合组织瓣修复小儿指端甲床Ⅲ型缺损创面6例。骨缺损行髂骨植骨,受区血... 目的:探讨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游离[足母]趾断层甲床复合组织瓣修复小儿甲床Ⅲ型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们应用游离[足母]趾断层甲床复合组织瓣修复小儿指端甲床Ⅲ型缺损创面6例。骨缺损行髂骨植骨,受区血管吻合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吻合指动脉口径0.6~0.8 mm。[足母]趾供区设计趾腹V-Y皮瓣推进修复,断层甲床供区行人工真皮修复材料覆盖。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手、足甲床外观及手指功能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断层甲床复合组织皮瓣均顺利存活。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9个月。其中2例甲板出现萎缩,未出现钩甲、疼痛、感觉过敏,甲床恢复情况根据吕桂欣等的指甲损伤修复后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2例,良4例。手指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均为优。末次随访皮瓣两点分辨觉为6~8 mm。供区[足母]趾甲生长良好,无畸形,无行走痛。结论: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游离[足母]趾断层甲床复合组织瓣修复小儿甲床Ⅲ型缺损创面,能有效恢复手指长度及甲床外观,在降低供区损伤的同时避免二期整形,是治疗小儿甲床Ⅲ型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甲床缺损 [足母]趾甲床皮瓣
原文传递
大龄儿童钳夹型股骨髋臼撞击征误诊分析(附7例报告)
5
作者 修承祥 王庆 刘帅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57,共8页
目的探讨钳夹型股骨髋臼撞击征(femor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误诊原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但在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小儿骨科被确诊为钳夹型FAI的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9髋),女2例(... 目的探讨钳夹型股骨髋臼撞击征(femor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误诊原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但在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小儿骨科被确诊为钳夹型FAI的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9髋),女2例(3髋);右侧2例,双侧5例;患儿年龄为(14±2)岁,年龄范围是12~18岁。7例患儿均进行专科体格检查明确典型症状和体征,行骨盆正位X线片观察髋臼交叉征和坐骨棘征,应用3DCT动态后处理技术观察"撞击"的发生和股髋重叠征。结果7例患儿存在腹股沟区基础性疼痛者4例(5髋),存在腹股沟区压痛者5例(7髋),屈髋内旋受限者6例(8髋),屈髋内旋诱发腹股沟区疼痛者3例(3髋),屈髋内旋使腹股沟区基础性疼痛加重者3例(3髋)。摄骨盆正位X线片,髋臼交叉征(+)7例(11髋),坐骨棘征(+)6例(11髋)。行3DCT动态后处理,7例(12髋)"股髋重叠征"均(+)。结论对临床症状、体征的认识不足是导致临床误诊的重要原因,腹股沟区疼痛或屈髋内旋受限是FAI的典型症状,3DCT动态后处理技术可进行影像解剖学诊断,X线片上髋臼交叉征和坐骨棘征(+)可作为间接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髋臼撞击征 误诊 儿童
原文传递
小儿复拇畸形术后指体侧偏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印飞 沈小芳 +1 位作者 王军 林伟枫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3-165,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复拇畸形术后指体侧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复拇畸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末次随访保留拇指轴线成角是否大于20°为结局指标,以性别、手术年龄、Wassel分型、手术切口设计、肌腱韧带处... 目的探讨小儿复拇畸形术后指体侧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复拇畸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末次随访保留拇指轴线成角是否大于20°为结局指标,以性别、手术年龄、Wassel分型、手术切口设计、肌腱韧带处理情况、骨组织矫形情况、关节固定时间为自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42例患儿,术后随访时间为16个月至7年(平均49.8个月),术后53例拇指轴线成角≥20°。Wassel分型、关节固定时间、肌腱韧带处理情况、骨组织矫形情况是小儿复拇畸形术后指体侧偏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复拇畸形术后指体侧偏与Wassel分型有关,其中DI型和IV-D型侧偏率最高。术中注重对肌腱韧带平衡的重建、根据X线片选择骨与关节的处理方式、术后个性化制定关节固定时间能避免术后指体侧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畸形 先天性 外科手术 复拇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创面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明 郭利俊 +4 位作者 李城 肖志坚 金彩平 李梦英 印飞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5-458,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采用动脉筋膜穿支为受区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小儿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手足外科和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小儿骨科共应用不携带一级源... 目的:探讨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采用动脉筋膜穿支为受区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小儿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手足外科和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小儿骨科共应用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ALTPF修复小儿足踝部创面17例,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5~14岁,平均8.2岁。致伤原因:均为车祸伤。其中左侧6例,右侧1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一期行骨折固定加肌腱、韧带、血管、神经探查修补,二期皮瓣手术时软组织缺损部位:足跟部3例,外踝部6例,足背4例,内踝部4例。创面缺损面积9 cm×5 cm~15 cm×6 cm,皮瓣切取面积10 cm×6 cm~16 cm×7 cm。血管穿支分离及受区血管吻合均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血管在肌肉穿支中分离至所需长度后断蒂,受区血管吻合采用穿支-胫前/后动脉筋膜穿支的修复方式。术后常规护架烤灯、抬高患肢、抗炎、消肿、解痉、镇痛、抗凝等治疗,出院后定期采用门诊、微信、QQ等方式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评价足踝关节功能,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提出的感觉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皮瓣感觉恢复情况。结果:17例皮瓣均完全成活,穿支血管蒂长度(7.1±1.5)cm,口径(0.6±0.2)mm,手术时间(145.7±15.4)min,术中出血量(72.5±10.4)ml。术后无血管危象、皮瓣(部分)坏死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1(平均20.3)个月,其中14例患者术后半年行皮瓣修整术;末次随访皮瓣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皮肤无溃疡发生,足踝关节功能按照AOFAS踝-后足评分为85.0±4.8分,皮瓣感觉恢复按照BMRC,结果S 3+5例,S 37例,S 25例。结论: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游离ALTPF修复小儿足踝部创面效果确切,在减少供、受区损伤的同时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源血管 足踝 超级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实时超声引导技术在小儿四肢异物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邓鑫鑫 黄海 +1 位作者 印飞 沈小芳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81-382,共2页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引导技术在小儿四肢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4年I月至2019年4月共收治小儿四肢异物21例,均采用GE LOGIQ E9仪器术中定位并实时引导下行异物取出。结果异物均顺利取出,手术用时7~25 min,切口长度0.7-3.0 cm。...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引导技术在小儿四肢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4年I月至2019年4月共收治小儿四肢异物21例,均采用GE LOGIQ E9仪器术中定位并实时引导下行异物取出。结果异物均顺利取出,手术用时7~25 min,切口长度0.7-3.0 cm。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创面不愈合、异物残留等情况发生。术后随访1~12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及学习。结论超声定位结合实时引导技术行小儿四肢异物取出具有无放射性伤害、定位精准、成功率高等优点,在缩短手术时间的同时符合微创治疗的理念,在基层医院也可普及,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儿童 实时引导 异物
原文传递
儿童肘内翻畸形影像学特点及其与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相关性
9
作者 刘帅 迮仁浩 +2 位作者 王尚玉 胡斌武 李进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5年第4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肘内翻畸形影像学特点及其与后外侧旋转不稳定(PLR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肘内翻畸形患儿21例21肘作为肘内翻组,另选取2021年11... 目的:探讨儿童肘内翻畸形影像学特点及其与后外侧旋转不稳定(PLR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肘内翻畸形患儿21例21肘作为肘内翻组,另选取2021年11—12月于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行肘关节CT检查的25例无骨折患儿25肘作为正常组,均因疑似骨折行CT检查,但已排除骨关节异常。测量两组患儿肘内翻骨性畸形指标,包括肱骨远端内旋角、肱骨远端内翻角、尺骨近端内翻角;同时评估肘内翻组患儿发生肱桡关节移位的情况。PLRI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肘内翻组患儿肱骨远端内旋角、肱骨远端内翻角均大于正常组患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肘内翻组21例患儿21肘中,6肘出现肱桡关节移位。肱桡关节移位组患儿肱骨远端内旋角大于无肱桡关节移位组患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肱骨远端内旋角是PLRI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肱骨远端内旋角是PLRI的影响因素,CT检测到的桡骨头后移位可作为PLRI的影像学诊断依据。这不仅为肘内翻合并症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评估指标,同时也为合并PLRI的患儿在实施肱骨远端截骨矫形术时,是否需同期修复外侧副韧带尺侧束的临床决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肘内翻 后外侧旋转不稳定 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Joystick技术联合克氏针、外支架固定治疗儿童难复Salter-Harris Ⅱ型肱骨近端骨折
10
作者 徐倩 印飞 +2 位作者 顾珺 王军 林伟枫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Joystick技术联合克氏针、外支架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Salter-Harris Ⅱ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手法闭合复位失败的Salter-Harris Ⅱ型肱骨近端骨折患儿9例,均采用超声引导下Joys...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Joystick技术联合克氏针、外支架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Salter-Harris Ⅱ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手法闭合复位失败的Salter-Harris Ⅱ型肱骨近端骨折患儿9例,均采用超声引导下Joystick技术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外固定架固定.全程使用超声进行监控,术前明确骨折情况,肱骨远端打入外支架螺钉作为操作杆、结合直径3.0 mm克氏针术中超声引导撬拨复位并维持位置、克氏针固定后安装组合外固定架,固定完成后再次进行超声检查骨折复位质量,并行C臂机透视验证复位状态.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闭合复位成功率100%,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肱骨近端骨骺骨桥形成等并发症,2例患儿近端外支架螺钉钉道红肿,经换药后好转.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6.3周.末次随访患儿肩关节Neer评分为90~100分,平均96.3分.结论超声引导下Joystick技术治疗儿童难复性Salter-Harris Ⅱ型肱骨近端骨折可以提高骨折闭合复位成功率、减少术中辐射;克氏针结合外支架固定能提供较好的稳定性,利于患儿早期康复锻炼,符合骨折ERAS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治疗结果 彩色多普勒 闭合复位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3DCT辅助Dega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帅 张敏刚 +1 位作者 李天友 王继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71-1076,共6页
目的通过3DCT观察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骨盆截骨术后再脱位的病理改变,模拟和预判Dega截骨术的治疗效果,探讨DDH术后再脱位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6月采用Dega截... 目的通过3DCT观察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骨盆截骨术后再脱位的病理改变,模拟和预判Dega截骨术的治疗效果,探讨DDH术后再脱位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6月采用Dega截骨术治疗的儿童DDH骨盆截骨术后再脱位27例28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9髋,女19例19髋;再手术时患儿年龄2岁4个月至8岁,平均4岁3个月;左侧17例,右侧9例,双侧1例。Tönnis分型Ⅱ型17髋,Ⅲ型8髋,Ⅳ型3髋。20髋初次手术为Salter截骨术,1髋为Dega截骨术,3髋为"保留内板完整的Dega截骨术",4髋为Pemberton截骨术。患儿术前均行骨盆-双股骨全长CT扫描并模拟手术,据此行Dega截骨术,并同期行髋关节切开复位关节囊成形及股骨近端截骨术。比较手术前后髋臼指数和Reimer指数变化,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评价术后影像学结果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7例28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6个月至3年2个月,平均2年9个月。髋臼指数由31°±8°改善至11°±4°,Reimer指数由0.78±0.21改善至0.16±0.03,再手术前与末次随访时髋臼指数和Reimer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所有Shenton线均不连续,随访时均恢复连续性。所有病例均无再脱位发生。根据改良Severin分型,优19髋,良7髋,可2髋,优良率为93%(26/28)。根据改良McKay分级,优20髋,良7髋,可1髋,优良率为96%(27/28)。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出现感染、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Dega截骨术联合髋关节切开复位关节囊成形及股骨近端截骨,治疗DDH骨盆截骨术后再脱位短期效果良好,在3DCT模拟手术的辅助下可更为精确地设计截骨方案、量化操作细节并直观判断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术 成像 三维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原文传递
闭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指骨颈骨折 被引量:13
12
作者 印飞 王军 +3 位作者 沈小芳 邹承达 刘帅 林伟枫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闭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指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我们共收治12例难复性指骨颈骨折患儿,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46 d,其中陈旧性骨折5例。手术均采用闭合克氏针穿刺清理骨痂、撬拨复位骨折... 目的探讨闭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指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我们共收治12例难复性指骨颈骨折患儿,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46 d,其中陈旧性骨折5例。手术均采用闭合克氏针穿刺清理骨痂、撬拨复位骨折断端,而后克氏针固定。术后随访患儿骨折愈合时间并采用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定法来评价患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所有患儿均闭合撬拨复位成功,术后未发生感染、皮肤坏死、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5.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2±0.2)周,术后4周拔除克氏针,行功能锻炼,手指关节功能根据TAM系统评定法评定均为优。结论闭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指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对于陈旧性骨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克氏针
原文传递
指皮瓣结合人工真皮修复儿童指端缺损伴指骨外露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帅 林伟枫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50-352,共3页
目的探讨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结合人工真皮修复儿童指端缺损伴指骨外露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我们共收治儿童指端缺损伴指骨外露9例,均行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及人工真皮覆盖术,术后定期随访并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 目的探讨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结合人工真皮修复儿童指端缺损伴指骨外露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我们共收治儿童指端缺损伴指骨外露9例,均行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及人工真皮覆盖术,术后定期随访并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观、质地和感觉,以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定方法评价指关节活动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9例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0个月,平均7.4个月,末次随访时指端皮肤及指甲外观形态均已稳定。皮瓣均顺利存活,质地柔软,平整无臃肿,皮瓣边缘及切口均无明显瘢痕凸出,颜色与周围皮肤一致。7例指甲光整,2例轻度钩甲畸形。末次随访时检查5岁以上患儿6例,皮瓣感觉均存在,两点分辨觉为4.0~7.0 mm。TAM系统评定方法评价患指关节活动度:优8例,良1例。结论联合应用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和人工真皮修复儿童指端缺损伴指骨外露可以重建指端外观和感觉,利于儿童手指功能恢复,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外科皮瓣 人工真皮 儿童
原文传递
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帅 林伟枫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6-100,共5页
目的比较关节造影下撬拨复位弹性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治疗的儿童O′BrienⅡ型和Ⅲ型桡骨颈骨折病例共41例。16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前骨折移位成角... 目的比较关节造影下撬拨复位弹性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治疗的儿童O′BrienⅡ型和Ⅲ型桡骨颈骨折病例共41例。16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前骨折移位成角平均为(67±16)°(35°~90°);25例行关节造影下撬拨复位弹性钉内固定,术前骨折移位成角平均为(63±15)°(31°~88°)。以Metaizeau影像学评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以Steele评分评价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功能和提携角大小。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19个月。术后克氏针组骨折成角平均为(4±2)°(0°~7°),弹性钉组为(3±2)°(0°~8°)。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患侧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组双侧提携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钉组双侧提携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taizeau评分克氏针组87%(14例/16例)为优,13%(2例/16例)为良;弹性钉组84%(21例/25例)为优,16%(4例/25例)为良。Steele评分克氏针组81%(13例/16例)为优,13%(2例/16例)为良,6%(1例/16例)为中;弹性钉组88%(22例/25例)为优,12%(3例/25例)为良。结论关节造影可清晰显示肱桡关节软骨面情况,便于判断肘关节整体对位关系。关节造影监视下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结合弹性钉内固定是治疗儿童O′BrienⅡ型和Ⅲ型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疗效比较研究 桡骨颈骨折 弹性髓内钉 克氏针
原文传递
筋膜瓣与带甲侧襞的靴形岛状瓣在WasselⅣ-D型复拇畸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印飞 沈小芳 +1 位作者 王军 林伟枫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53-1257,共5页
目的探讨筋膜瓣及带甲侧襞的靴形岛状组织瓣在改善WasselⅣ-D型复拇术后保留指体细小及甲侧襞不对称外观的效果。方法2014年11月至2018年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共手术治疗46例WasselⅣ-D型复拇畸形患儿,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5.5~24.0... 目的探讨筋膜瓣及带甲侧襞的靴形岛状组织瓣在改善WasselⅣ-D型复拇术后保留指体细小及甲侧襞不对称外观的效果。方法2014年11月至2018年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共手术治疗46例WasselⅣ-D型复拇畸形患儿,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5.5~24.0个月。根据尺侧主指内侧甲侧襞与外侧甲侧襞宽度的比值设计皮瓣:小于1/2时选择带甲侧襞的靴形神经血管岛状瓣,大于1/2时选择携带一侧指固有动脉的顺行筋膜瓣。术后随访时,于甲根部测量畸形指矫正后指腹周径,计算相对于健侧指腹周径的比例,并采用美学评分系统(ASS,总分18分),以及家长满意度(总分5分)对所有重建拇指进行评价。结果46例中以带甲侧襞的靴形神经血管岛状瓣修复30例,以携带一侧指固有动脉的顺行筋膜瓣修复16例,所有皮瓣无感染、坏死情况发生。术后随访10~37个月,平均19.3个月,所有患者重建拇指甲侧襞基本对称,指体周径占健侧比例为93%~103%;ASS评分38例为优(17~18分),8例为良(15~16分);家长满意度评分4~5分,平均4.83分。结论采用筋膜瓣与带甲侧襞的靴形岛状瓣对WasselⅣ-D型复拇畸形进行指体重建,可获得较好的指体周径及对称的甲侧襞外观,患者家属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多指畸形 带蒂皮瓣
原文传递
一期双叶皮瓣联合环形外支架治疗儿童桡侧列发育不良
16
作者 芮永军 沈小芳 +4 位作者 吴永伟 康永强 林伟枫 印飞 林芳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51-756,共6页
目的探讨一期采用背侧双叶皮瓣转移平衡软组织缺损,结合环形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桡侧列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例桡侧列发育不良患儿资料,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3~17岁,平均... 目的探讨一期采用背侧双叶皮瓣转移平衡软组织缺损,结合环形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桡侧列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例桡侧列发育不良患儿资料,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3~17岁,平均9.7岁。左侧3例,右侧10例,双侧1例;Bayne分型Ⅱ型1例,Ⅲ型7例,Ⅳ型6例,2例伴有脊柱侧弯,术前腕关节桡偏角平均67.3°(30°~90°)。一期采用双叶皮瓣彻底松解软组织重建动力平衡,腕关节中置后利用环形外支架固定,4例同时行尺桡骨截骨后前臂延长(3例尺骨、1例桡骨截骨)。随访指标:短期内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长期随访腕关节桡偏角、腕关节活动度。结果14例患儿术后1例患儿腕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2 d后切除坏死部分直接缝合,其余均全部成活。随访2~8年(平均3.6年),腕关节桡偏平均9.3°(2°~17°),腕关节活动屈曲平均46.7°(25°~70°),背伸平均14.7°(5°~20°)。1例尺骨延长出现截骨端不愈合,于术后9个月行植骨内固定后达到骨愈合。所有患者前臂桡偏外观明显改善,功能恢复较好。结论一期双叶皮瓣联合环形外支架固定治疗儿童桡侧列发育不良可减少手术次数,获得满意的外观和较好的功能恢复,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桡骨缺如 桡骨发育不良 外科皮瓣 外支架
原文传递
连续"十"字形皮瓣结合指体减容术治疗Poland综合征不完全并指畸形
17
作者 陈明 刘文宝 +3 位作者 郭利俊 金彩平 李梦英 印飞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连续掌背"十"字形皮瓣一次性行第2~3、第2~4或第2~5指蹼成形术结合指体减容术治疗Poland综合征不完全性并指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手足外科自2019年8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9例Polan... 目的探讨采用连续掌背"十"字形皮瓣一次性行第2~3、第2~4或第2~5指蹼成形术结合指体减容术治疗Poland综合征不完全性并指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手足外科自2019年8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9例Poland综合征手部并指畸形患儿,年龄9~48个月,平均11.5个月,其中1例为第2~3指不完全并指畸形,2例为第2~4指不完全并指畸形,6例为第2~5指不完全并指畸形,3例合并虎口狭窄。手术均采用保留掌背静脉的连续"十"字形皮瓣,一次性行第2~3、第2~4或第2~5指指蹼成形术,并指侧充分松解指神经血管束并剔除多余脂肪、纤维束带组织行指体减容,掌、背侧采用连续"Z"字皮瓣交错缝合修复侧方创面。3例合并虎口狭窄者采用"Z"字皮瓣开大虎口。统计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血管危象、皮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门诊随访采用改良Withey评分及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评价手指指蹼外观及瘢痕情况,不方便者采用微信或QQ随访。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未植皮,患者术中出血<10 ml,手术时间70~85 min,平均74.5 min,术后无动(静)脉危象、手指坏死、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10~50个月,平均23.1个月。所有患者重建指蹼外观及掌指横纹弧度接近正常,改良Withey并指矫正评分平均0.67分,VSS平均2.2分。结论保留掌背静脉的连续"十"字形皮瓣一次性行第2~3、第2~4或第2~5指指蹼成形术治疗Poland综合征不完全并指畸形具有手术时间短、安全可靠、学习周期短等优点,结合指体减容术能有效避免植皮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nd综合征 手畸形 先天性 并指 外科皮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