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南部与日本中—新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毛建仁 高桥浩 +6 位作者 厉子龙 中岛隆 叶海敏 赵希林 周洁 胡青 曾庆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44-856,共13页
重点讨论了中国东南部和日本中、新生代火成岩的时空分布及其构造环境,总结了两者的异同性。印支期和燕山早期(190~170Ma)中国东南部和日本具有不同的岩浆活动演化史。在165~150Ma期间,中国东南部广泛分布有过铝和弱过铝的S型花岗岩,... 重点讨论了中国东南部和日本中、新生代火成岩的时空分布及其构造环境,总结了两者的异同性。印支期和燕山早期(190~170Ma)中国东南部和日本具有不同的岩浆活动演化史。在165~150Ma期间,中国东南部广泛分布有过铝和弱过铝的S型花岗岩,而170~130Ma则为日本岩浆活动沉寂期。燕山晚期,中国东南部和日本都发生大规模的火山-侵入活动,同是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及其后伸展-裂解的产物,日本开始时代晚(130Ma),并一直持续到始新世(45Ma)。进入喜马拉雅期,在日本海打开之前(>15Ma),中国东南部和日本同处于大陆伸展构造环境,在日本海打开之后(<15Ma),中国东南部和日本进入完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岩浆作用 新生代 中国东南部和日本
下载PDF
中国东南沿海与西南日本白垩纪-古近纪火山-侵入岩带的地球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毛建仁 叶海敏 +4 位作者 Yutaka Takahashi 厉子龙 Weon-Seo KEE 赵希林 刘凯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4年第3期157-168,共12页
本文讨论了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南日本两条白垩纪-古近纪火山-侵入岩带的地球动力学特征。两条火山-侵入岩带的下火山岩系岩石经受了左旋走滑的韧性剪切变形而形成片理或片麻理构造。中国东南沿海火山-侵入活动的起始时间、动力变形和结束... 本文讨论了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南日本两条白垩纪-古近纪火山-侵入岩带的地球动力学特征。两条火山-侵入岩带的下火山岩系岩石经受了左旋走滑的韧性剪切变形而形成片理或片麻理构造。中国东南沿海火山-侵入活动的起始时间、动力变形和结束时间都早于日本约30Ma。西南日本高镁安山岩和埃达克岩(120~105Ma)是在大面积白垩纪岩浆作用的起始阶段由大洋俯冲板片在高温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火山-侵入活动的结束标志中国东南沿海岩浆岩带是板内环境的晶洞A型花岗岩和以流纹岩为主的双峰式火山岩;在西南日本岩浆岩带是年轻地壳挤压重熔的S型过铝质石榴石/白云母细粒花岗岩和流纹岩,不存在类似华南的壳源S型花岗岩,中国东南沿海没有代表洋壳俯冲的弧岩浆岩。两条火山-侵入岩带的源区都以幔源为主并有前寒武纪再旋回地壳物质加入,它们的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随时间推移,中国东南沿海火山-侵入岩中幔源组分增加,而西南日本则相反。华南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开始(170&#177;5Ma)是在古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背景下,大陆岩石圈减薄,陆内深断裂再活化的结果。东亚大陆边缘在晚中生代(120Ma)进入古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构造体系,但不同地段的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变形 岩浆活动 白垩纪-古近纪火山-侵入岩带 中国东南沿海岩浆岩带 西南日本岩浆岩带 古太平洋板块 俯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