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鄂尔多斯北方青铜文化时期金银器的新认识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志浩 小田木治太郎 +1 位作者 广川守 菊地大树 《草原文物》 2015年第1期113-124,共12页
本文是以上四位作者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所收藏的北方青铜文化时期的金银饰牌,以及伴随出土文物进行调查的研究成果。调查分两次进行,分别为2012年8月2日-6日和2013年8月5日-6日。本次共调查了175件文物,其中青铜器99件、金... 本文是以上四位作者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所收藏的北方青铜文化时期的金银饰牌,以及伴随出土文物进行调查的研究成果。调查分两次进行,分别为2012年8月2日-6日和2013年8月5日-6日。本次共调查了175件文物,其中青铜器99件、金器49件、银器23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青铜文化时期 金银器 荧光X射线
下载PDF
日本文物保护事业百年史 被引量:4
2
作者 泽田正昭 杜晓帆 《文博》 2000年第6期74-80,共7页
关键词 日本 文物保护事业 历史发展 国际交流 保存科学
全文增补中
日本百年石质文物保护:从技术演进到大遗址保护的全景探析
3
作者 雷欣怡(译)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29,共5页
人类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历史,启示着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和前进方向。此中,文化遗产更被誉为人类社会的指南针,是历史的重要物证。尤其近年来,政府极力主张它们应作为旅游资源被有效利用,许多地方率先加强行政效能到地方文化的振兴中,依托... 人类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历史,启示着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和前进方向。此中,文化遗产更被誉为人类社会的指南针,是历史的重要物证。尤其近年来,政府极力主张它们应作为旅游资源被有效利用,许多地方率先加强行政效能到地方文化的振兴中,依托当地历史文化,通过世界遗产名录活动的开展和文化遗产的认定,达到地方振兴的目的。像这样将文化遗产作为媒介,举办地域认同感的文化活动也成为近年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 石质文物保护 日本百年 大遗址保护 技术演进 重要物证 指南针
原文传递
罗家角遗址水稻硅酸体形状特征及其在水稻进化上的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郑云飞 芮国耀 +2 位作者 松井章 宇田津彻朗 藤原宏志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91-696,共6页
对距今约 70 0 0年的浙江省罗家角遗址 4个文化层出土的 15块陶片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 ,结果从来自第 2、3、4等 3个文化层的 5块陶片中检出了稻运动细胞硅酸体 .形状解析结果显示 :罗家角遗址水稻硅酸体的纵长、横长较小 ,形状系数较... 对距今约 70 0 0年的浙江省罗家角遗址 4个文化层出土的 15块陶片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 ,结果从来自第 2、3、4等 3个文化层的 5块陶片中检出了稻运动细胞硅酸体 .形状解析结果显示 :罗家角遗址水稻硅酸体的纵长、横长较小 ,形状系数较大 ,是一类小型硅酸体 ;利用硅酸体 4个形状特征参数进行亚种判别的判别值也较小 ,和现代栽培稻籼亚种的硅酸体更相近 .但在硅酸体的分布图上出现多峰现象 .从硅酸体形状分析结果看 ,罗家角遗址及其周围的栽培稻可能是一些以籼亚种为主 ,并混杂粳亚种的多样性群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家角遗址 水稻 硅酸体 亚种 形状特征 水稻进化
下载PDF
从南庄桥遗址的稻硅酸体看早期水稻的系统演变 被引量:10
5
作者 郑云飞 刘斌 +2 位作者 松井章 宇田津彻朗 藤原宏志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0-346,共7页
植物硅酸体分析是研究作物起源进化的一种有效方法。为了了解新石器时代栽培作物的种类以及栽培稻系统的历史变迁 ,我们从浙江省南庄桥遗址 5~ 12层中采集了 16份土样和 8份陶片及红烧土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从 14份土样和 6份... 植物硅酸体分析是研究作物起源进化的一种有效方法。为了了解新石器时代栽培作物的种类以及栽培稻系统的历史变迁 ,我们从浙江省南庄桥遗址 5~ 12层中采集了 16份土样和 8份陶片及红烧土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从 14份土样和 6份陶片中发现了稻的硅酸体 ,分别属于马家浜文化(B.C. 4 5 0 0~B.C. 380 0 )和良渚文化 (B.C. 35 0 0~B.C. 2 0 0 0 ) ,说明这个遗址及其周围从距今 6 0 0 0年左右起就已经栽培水稻了。对发现的稻硅酸体进行形状解析结果显示 ,伴随历史的发展稻硅酸体的长、宽、厚增大 ,形状系数 b/ a减小 ;在 4个形状特性的分布上看到同样的趋势 ,表明从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稻的硅酸体有一个向大尺寸、尖长型方向变化的过程。根据稻硅酸体形状解析结果 ,我们认为遗址早期的栽培稻可能是一些正在分化的多样性的群体 ,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庄桥遗址 稻硅酸体 早期水稻 系统演变 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从楼家桥遗址的硅酸体看新石器时代水稻的系统演化 被引量:3
6
作者 郑云飞 蒋乐平 +2 位作者 松井章 宇田津彻朗 藤原宏志 《农业考古》 2002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In order to make clear the historic changes of subspecies of rice cultivated in the ancientry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analysis of plant opal was carried out for Loujiaqiao site in Zhengjiang prov... In order to make clear the historic changes of subspecies of rice cultivated in the ancientry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analysis of plant opal was carried out for Loujiaqiao site in Zhengjiang province, China. It was identified that rice have been cultivated there since about 6000 years ago by detecting a great number of plant opals in soil samples and earthenware fragments from this site. Further, 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t opals of rice showed that the vertical, horizontal and lateral lengths had rise and the b/a had fell with changes of historic times, but there were some times such as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Hemudu culture dating from 5000 B.C. to 3900 B.C. and the Maqiao-Shangzhou period dating from 1700B.C. to 770B.C. when the changes were the opposite to those. Changes of discrimination scores appeared to be same as those of vertical, horizontal and lateral lengths, but those of the periods of the Hemudu culture were numerically smaller than 0.5, appeared neuter. From those result, it was proposed that the rice was varied in the periods of the Hemudu culture and would change to a great deal cultivated japonica rice from then on, but there was 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of indica rice, during those ti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楼家桥遗址 硅酸体 新石器时代 水稻 系统演化
下载PDF
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笔谈
7
作者 佟柱臣 石兴邦 +5 位作者 李学勤 麦英豪 张森水 韩伟 町田章 刘庆柱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101-108,共8页
August 1, 2000, is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ASS. On this occasion, the Institute invites some known scholars to pen conversations. Among them are Profs. Tong Zhuchen, Shi ... August 1, 2000, is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ASS. On this occasion, the Institute invites some known scholars to pen conversations. Among them are Profs. Tong Zhuchen, Shi Xingbang, Li Xueqin, Mai Yinghao, Zhang Senshui, Hanwei and Liu Qingzhu from China, and Prof. Machida Akira from Nara National Cultural Propert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Japan. Based on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 they look back on the course of the Institute as the center of Chinese archaeology in the past 50 years and place great hopes on its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 考古事业 学术研究 工作精神
全文增补中
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细石核工艺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占扬 李雅楠 加藤真二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5-303,共19页
本文研究的细石核出自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该层为桔黄色粉细砂,2008-2013年发掘,出土细石核82件,其他还有与之相关的材料。该层碳十四年龄为13402±406BP。细石核素材一般为燧石质的石片、小砾石等。根据其毛坯形状、... 本文研究的细石核出自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该层为桔黄色粉细砂,2008-2013年发掘,出土细石核82件,其他还有与之相关的材料。该层碳十四年龄为13402±406BP。细石核素材一般为燧石质的石片、小砾石等。根据其毛坯形状、细石叶剥离进度等的差异,形成了角锥形、柱形、圆锥形等各种形状。在剥离石叶过程中,曾运用过台面修理、工作面上端(细石叶头部)修正、台面更新、台面转移等调整手法。灵井石器工业的细石叶工艺是一种以角锥形(型)细石核为主的技术。通过对比,灵井与华北各地的同类细石核大小尺寸接近,与本省临近的大岗、李家沟等细石器遗址应属相同或相近技术传统的细石叶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井 细石核 许昌人 河南省
下载PDF
中国的石叶技术 被引量:12
9
作者 加藤真二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3-351,共9页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的地域性石器工业之中也有石叶技术。最典型的实例是山西峙峪的,其特征是:1)制作技术简单;2)生产小型—中型石叶;3)石料的材料较好;4)在技术体系当中的作用较低。根据这些特征的有无,可以将中国北部的石叶技...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的地域性石器工业之中也有石叶技术。最典型的实例是山西峙峪的,其特征是:1)制作技术简单;2)生产小型—中型石叶;3)石料的材料较好;4)在技术体系当中的作用较低。根据这些特征的有无,可以将中国北部的石叶技术划分为许家窑以前的阶段、许家窑阶段(10—3.5万年前)、峙峪—小南海阶段(3.5—1.7万年前)这样3个阶段。本文主张这3个阶段分别相当于欧亚大陆西部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叶技术 中国北方 峙峪 小南海 许家窑 旧石器分期
下载PDF
辽宁北票市喇嘛洞鲜卑贵族墓地出土铁器的保护处理及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万欣 张国林 +3 位作者 张克举 辻本与志一 松井敏也 和田浩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38-45,103,共9页
辽宁省北票市四家板乡喇嘛洞村三燕时期鲜卑贵族墓地出土了大批金、银、铜、铁、陶等不同质地的文物,总数达2000余件,其中铁制甲骑具装和兵器、农用工具所占的比重较大。这是东北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考古发掘中规模最大、发现最多的一次,
关键词 保护处理 铁器 出土 锈蚀 机械除锈 保护研究 初步研究 鲜卑 魏晋十六国时期 环首
原文传递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细石器功能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占扬 赵清坡 +1 位作者 鹿又喜隆 加藤真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9-796,共8页
摘要本文借鉴日本细石叶工业的研究范例,运用高倍微痕分析法对许昌人遗址第5层出土的细石器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20件细石叶多为不带使用痕迹,端刮器中19.3%带有明显使用痕迹,雕刻器、钻器、琢背小刀未发现明显使用痕迹。通... 摘要本文借鉴日本细石叶工业的研究范例,运用高倍微痕分析法对许昌人遗址第5层出土的细石器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20件细石叶多为不带使用痕迹,端刮器中19.3%带有明显使用痕迹,雕刻器、钻器、琢背小刀未发现明显使用痕迹。通过研究端刮器使用痕迹推测其可能用于鞣皮等工作。本文研究对于深入探讨许昌人遗址古人类细石器技术,以及人类的适应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探讨细石器在东北亚扩散的路径和机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昌人遗址 细石器 高倍法 功能研究
原文传递
日本佛教寺院建筑之类型和样式的意义——以构建东亚木构建筑史为目的 被引量:1
12
作者 铃木智大 唐聪 包慕萍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7年第1期51-60,共10页
'和样''禅宗样''大佛样'这三个样式概念在近代以前的日本建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站在东亚建筑史的层面看来,其中还有一些容易招致误解的部分。宗派的发展和变化是这些样式概念形成的背景。本文整理... '和样''禅宗样''大佛样'这三个样式概念在近代以前的日本建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站在东亚建筑史的层面看来,其中还有一些容易招致误解的部分。宗派的发展和变化是这些样式概念形成的背景。本文整理了日本古代到近世的佛教寺院宗派的变迁过程,并据此得出了以下结论:禅宗样其实是禅宗寺院为了标榜本派寺院建筑的'中国特色'而确立的样式。因此最重要的是禅宗样要与其他宗派惯常采用的和样样式有所区别,而并不强调是否真正与当时的中国建筑样式完全相同。其次应该将大佛样作为建筑技术用语加以理解,应认识到它与禅宗样、和样的情况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样 和样 大佛样 禅宗寺院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关于中国失蜡法出现之学史讨论——关于东亚地区失蜡法出现与发展之研究序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日)丹羽崇史 陈洪 《三代考古》 2017年第1期281-296,共16页
一、引言明确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的中国铸造技术的发展过程,对理解朝鲜、日本列岛等周边地区的金属器文化之特质尤为重要。笔者拟关注铸造技术中的失蜡法,探讨它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出现及其发展过程。失蜡法,又称蜡型法、蜡模法,是... 一、引言明确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的中国铸造技术的发展过程,对理解朝鲜、日本列岛等周边地区的金属器文化之特质尤为重要。笔者拟关注铸造技术中的失蜡法,探讨它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出现及其发展过程。失蜡法,又称蜡型法、蜡模法,是利用蜡模(原型)制作器物的一种铸造方法,也是熔模铸造技术的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蜡法 青铜器 先行研究 华觉明 曾侯乙尊盘
原文传递
中国周边地区早期“失蜡法”的比较研究——关于东亚地区失蜡法出现与发展之研究序论(2)
14
作者 黄盼(译) 《三代考古》 2018年第1期396-418,共23页
笔者在《关于中国失蜡法出现之学史讨论——关于东亚地区失蜡法出现与发展之研究序论(1)》(丹羽2008)一文中,对中国"失蜡法"[1]技术出现的相关学术研究史进行了整理、再探讨。指出为了验证春秋战国时代透空纹饰青铜器的制作... 笔者在《关于中国失蜡法出现之学史讨论——关于东亚地区失蜡法出现与发展之研究序论(1)》(丹羽2008)一文中,对中国"失蜡法"[1]技术出现的相关学术研究史进行了整理、再探讨。指出为了验证春秋战国时代透空纹饰青铜器的制作工序的相关假说,有必要进行与实物资料相对照的制作实验以及对范进行研究。并且也指出,在分铸技术已经普及的春秋战国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蜡法 熔模法 青铜器 周边地区
原文传递
从制作技术看九连墩墓地出土的青铜鼎——基于“同模品”与制作痕迹分析的战国时期青铜器生产体制及其供给形式的探讨
15
作者 唐丽薇(译) 《三代考古》 2023年第1期248-270,共23页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所在春秋战国时期被视为一个由职业氏族构成的生产组织瓦解、而由官僚机构或民间成立的生产组织出现的历史分水岭(佐藤1962)。围绕这些生产组织的相关问题,根据铭文记载的内容对青铜器生产管理机构进行复原的考察和...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所在春秋战国时期被视为一个由职业氏族构成的生产组织瓦解、而由官僚机构或民间成立的生产组织出现的历史分水岭(佐藤1962)。围绕这些生产组织的相关问题,根据铭文记载的内容对青铜器生产管理机构进行复原的考察和研究活动已进行了多年(佐藤1962,郝1972,黄1974,西村1983,佐原1984,江村1986、2000,李1994,杨2003,下田2004、2008)。进而关于晋[1]、齐、楚、徐等其他国家的青铜器生产状况以及流动工人的存在等问题亦有学者指出(佐藤19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青铜鼎 官僚机构 青铜器 流动工人 痕迹分析 生产管理机构 分水岭
原文传递
汉长安城桂宫二号建筑遗址B区发掘简报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庆柱 町田章 +8 位作者 李毓芳 刘振东 张建峰 玉田芳英 平泽毅 清野孝之 渡边晃宏 岛田敏男 长尾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1,I001-I005,I009-I010,共18页
This excav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north of the No. 2 building ruins of the Guigong Palace, which belonged to the rear pavilion complex. The remains revealed include the platform-foundation of the pavilion with th... This excav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north of the No. 2 building ruins of the Guigong Palace, which belonged to the rear pavilion complex. The remains revealed include the platform-foundation of the pavilion with the traces of mural columns, as well as passages, aprons, steps to the pavilion, patios, countyards, and the vestiges of auxiliary buildings. Among the unearthed terra-cotta objects are bricks, tiles, tile-ends, lamps, and spindle whorls, many bricks and tile-ends bearing designs and inscriptions respectively. Besides, there are iron articles and copper coins. The buildings in Area B and the high earth-rammed terrace to the north formed a complete palace complex together with the previously-excavated buildings in Area A, and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estern Han imperial pal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掘简报 建筑遗址 汉长安城
原文传递
汉长安城桂宫四号建筑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毓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15,共13页
桂宫四号建筑遗址位于汉长安城桂宫东北角,由中间通道分隔为东、西两部分建筑。西部建筑由殿堂基址及其附属建筑房屋和殿堂基址南面的庭院组成,东部建筑由殿堂基址及其附属建筑房屋、天井和西墙、北墙等组成。从建筑布局来看,桂宫四号... 桂宫四号建筑遗址位于汉长安城桂宫东北角,由中间通道分隔为东、西两部分建筑。西部建筑由殿堂基址及其附属建筑房屋和殿堂基址南面的庭院组成,东部建筑由殿堂基址及其附属建筑房屋、天井和西墙、北墙等组成。从建筑布局来看,桂宫四号建筑遗址是后妃们进行宫事活动的辅助地点及主要生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朝 长安城 桂宫四号建筑遗址 地层堆积 建筑遗迹 遗物 中国 文物考古
原文传递
论商周时期青铜簋的铸型技术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昌平 丹羽崇史 广川守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0-70,1,共11页
青铜簋是商周时期重要的器类,在约1500年的使用时间内,簋的形制变化多样,其变化既有铸造技术影响,又有社会需求的作用。讨论了簋的器形、纹饰、技术与社会需求的相互关系。簋的铸造技术大体可以折射出一般青铜容器作为礼器在不同阶段与... 青铜簋是商周时期重要的器类,在约1500年的使用时间内,簋的形制变化多样,其变化既有铸造技术影响,又有社会需求的作用。讨论了簋的器形、纹饰、技术与社会需求的相互关系。簋的铸造技术大体可以折射出一般青铜容器作为礼器在不同阶段与生产技术及社会背景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时期青铜簋铸型
原文传递
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细石器2008-2013年发掘报告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占扬 邢颖 +4 位作者 慕俊红 吴小玲 李雅楠 加藤真二 赵清坡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3,共31页
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出土大量细石器,以及与细石器共出的早期陶片和小鸟雕像等艺术品。地层为桔黄色粉细砂层,碳十四年龄为13402±406BP。出土细石核82件,细石器工具类280件。灵井细石器工业,是以角锥形(型)细石核为主体的细... 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出土大量细石器,以及与细石器共出的早期陶片和小鸟雕像等艺术品。地层为桔黄色粉细砂层,碳十四年龄为13402±406BP。出土细石核82件,细石器工具类280件。灵井细石器工业,是以角锥形(型)细石核为主体的细石叶技术和以端刮器为主要器形的细石器类型组合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井 细石器 许昌人 河南省
原文传递
汉长安城桂宫二号建筑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7
20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0,97-102+106,共17页
关键词 汉长安城 遗址 廊道 建筑 发掘简报 东西向 铺砖 壁柱 考古研究 图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