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效果 被引量:5
1
作者 董欣欣 万德燕 张廷侠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16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讨叙事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方法通过分组对照法进行研究,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配合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为叙事护... 目的探讨叙事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方法通过分组对照法进行研究,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配合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为叙事护理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BPRS总分及各因子分,治愈率和。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对照组BPRS总分在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敌对性的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采用叙事护理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能获得比传统护理方法更好的治疗效果,且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能力,满足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进一步积极配合后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叙事护理 药物治疗 护理效果
下载PDF
人类作业模式在抑郁症精神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姜德圆 张廷侠 迟佰强 《双足与保健》 2018年第3期106-107,共2页
目的对人类作业模式在抑郁症精神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纳入60例对象为该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根据其入院就诊时间均分组为:对照组用常规精神康复干预,观察组用常规精神康复+人类作业模式干预;详细... 目的对人类作业模式在抑郁症精神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纳入60例对象为该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根据其入院就诊时间均分组为:对照组用常规精神康复干预,观察组用常规精神康复+人类作业模式干预;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干预后观察组ADL与SCC评分低、GQOLI-74评分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精神康复时以人类作业模式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其ADL、SCC评分,并使其GQOLI-74评分得以提高,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以提高,社交技能亦随之充分改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升,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作业模式 抑郁症 精神康复
原文传递
心理疲劳与框架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冯申梅 常行 +1 位作者 陈玮 朱金富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探讨心理疲劳与框架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7年6月新乡医学院与河南科技学院4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者,采用配对设计将40名被试者分为心理疲劳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心理疲劳组受试者接受Flanker范式诱导心理疲... 目的探讨心理疲劳与框架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7年6月新乡医学院与河南科技学院4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者,采用配对设计将40名被试者分为心理疲劳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心理疲劳组受试者接受Flanker范式诱导心理疲劳,对照组受试者自由活动1.5 h,2组受试者于干预后均接受经济风险决策任务测试。分别于干预前后,对2组受试者进行斯坦福困倦量表(SSS)评分。观察2组受试者接受经济风险决策任务测试正确率,采用E-prime2.0编程呈现刺激并使用NeuroScan事件相关电位记录仪记录2组受试者接受经济风险决策任务测试的反应时和脑电波形。结果干预前,2组被试者S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被试者干预前、后S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疲劳组被试者干预后SSS评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P<0.05)。在反应时方面,心理疲劳主效应、框架类型主效应及二者交互均不显著(P>0.05);在正确率方面,2组框架类型主效应显著(F=11.427,P<0.01),心理疲劳主效应、框架类型与心理疲劳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在P3波幅方面,组别与脑区的交互作用显著(F=3.277,P<0.05);心理疲劳组被试者顶区P3波幅显著高于中央区和额区(P<0.05)。组别与单侧化的交互作用处于统计学边缘显著(F=2.523,P<0.10);心理疲劳组被试者右脑P3波幅高于左脑,差异处于统计学边缘显著(P<0.10)。框架类型与脑区的交互作用处于统计学边缘显著(F=2.876,P<0.10);正性框架下被试者中央区P3波幅大于额区(P<0.05)。负性框架下被试者顶区P3波幅大于中央区(P<0.05)。框架类型×单侧化的交互作用显著(F=3.300,P<0.05);负性框架下被试者中脑P3波幅高于正性框架下(P<0.05)。结论心理疲劳个体在正性框架下倾向于规避选项,在负性框架下倾向于风险选项;在右脑顶区分配了更多的注意与认知资源;负性框架下在中脑额区分配了更多的认知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疲劳 框架效应 风险决策 事件相关电位
下载PDF
厌恶启动后水平空间隐喻加工的时间特征:来自事件相关电位(ERPs)的证据 被引量:1
4
作者 常行 冯申梅 +2 位作者 陈玮 甘海英 朱金富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年第2期266-270,共5页
目的:使用语义启动范式并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究个体在道德厌恶启动后水平空间隐喻加工的特征及其神经机制。方法:先呈现启动词(道德厌恶词或非道德厌恶词),再呈现目标词(屏幕左侧词语或屏幕右侧词语),被试需判断目标词能否构成词... 目的:使用语义启动范式并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究个体在道德厌恶启动后水平空间隐喻加工的特征及其神经机制。方法:先呈现启动词(道德厌恶词或非道德厌恶词),再呈现目标词(屏幕左侧词语或屏幕右侧词语),被试需判断目标词能否构成词语。通过比较启动词与目标词的不同组合在脑电指标上的差异来考察其加工特征。结果:正确率结果显示启动词与目标词交互作用显著(F=9.37,P<0.05)。脑电结果显示(F=7.18,P<0.01),道德厌恶启动后,屏幕左侧呈现目标刺激时诱发的N400波幅[(-4.97±0.60)μV]大于非道德厌恶启动后屏幕左侧呈现刺激时诱发的N400波幅[(-3.83±0.56)μV]。结论:道德厌恶与隐喻着道德概念的水平位置(右侧)语义连接程度更高,与隐喻着不道德概念的水平位置(左侧)语义连接程度更低。个体在道德厌恶启动后,会通过倾向选择隐喻着道德概念的"右侧"水平位置来缓解厌恶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相关电位 厌恶 具身认知理论 道德概念隐喻
原文传递
厌恶启动后垂直空间隐喻加工的时间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朱金富 陈玮 +1 位作者 蒲明慧 冯申梅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6-271,共6页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和语义启动范式,探讨道德厌恶启动后对垂直空间隐喻加工的时间特征及其神经机制。方法随机选取河南省某高校22名健康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采用双字词启动范式,先呈现启动词(道德厌恶词、非道德厌恶...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和语义启动范式,探讨道德厌恶启动后对垂直空间隐喻加工的时间特征及其神经机制。方法随机选取河南省某高校22名健康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采用双字词启动范式,先呈现启动词(道德厌恶词、非道德厌恶词),然后再呈现目标词(屏幕上方的中性词、屏幕下方的中性词),要求被试对目标词的字形结构作判断。通过探讨不同组合在脑电指标上的差异来探讨其加工特征。结果行为数据中正确率的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交互作用显著(F=20.40,P〈0.01)。脑电数据中与非道德厌恶刺激[P2:(0.81±0.45)μV,N400:(-4.43±0.58)μV]相比,道德厌恶[P2:(-1.31±0.40)μV,N400:(-5.04±0.60)μV]启动后在屏幕下方的中性词出现后在相关脑区所诱发了更大的P2(F=6.50,P〈0.05)以及更大的N400(F=10.73,P〈0.01)波幅。结论行为与脑电数据共同提示,与非道德厌恶相比,道德厌恶启动后与道德的空间隐喻表现出了较高的语义连接程度,不道德的空间隐喻则表现出较低的语义连接。个体通过更倾向于道德的空间隐喻,以缓解和释放厌恶感,保持良好的自我道德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恶 概念隐喻 空间表征 事件相关电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