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以渭南市华州区为例
1
作者 李培月 李凌茜 +2 位作者 田艳 何松 寇晓梅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90,共11页
作为全球水资源中最普遍的污染物,NO_(3)^(-)主控因素和来源的识别对NO_(3)^(-)污染控制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人体健康风险、随机森林模型、同位素和MixSIAR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华州区浅层地下水NO_(3)^(-)分布特征和潜在风险,揭示了浅层... 作为全球水资源中最普遍的污染物,NO_(3)^(-)主控因素和来源的识别对NO_(3)^(-)污染控制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人体健康风险、随机森林模型、同位素和MixSIAR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华州区浅层地下水NO_(3)^(-)分布特征和潜在风险,揭示了浅层地下水NO_(3)^(-)的重要因素和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华州区浅层地下水NO_(3)^(-)浓度呈西高东低趋势分布,西南部尤为显著,NO_(3)^(-)浓度高达271mg/L。主要控制NO_(3)^(-)浓度的指标依次为:EC>ORP>Ca^(2+)>Mg^(2+)>T>TDS>HCO_(3)^(-)。NO_(3)^(-)来源以土壤氮和粪肥及污水为主,且粪便及污水对NO_(3)^(-)含量贡献率最大(63.8%),其次是土壤氮(19%)和化肥(12.7%)。长期饮用研究区NO_(3)^(-)浓度较高的浅层地下水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风险,特别是儿童,其HHRA评估风险值高达7.9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硝酸盐 N-O同位素 贝叶斯混合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健康风险评估
下载PDF
保定平原区地下水生态水位阈值的探讨 被引量:9
2
作者 靳博文 王文科 +3 位作者 段磊 马稚桐 王一 黄鑫慧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6-175,共10页
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地下水生态系统中的地下水位、水质和包气带含水率与含盐量的变化驱动着表生生态格局的演变,但目前对各变量的生态阈值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与方法体系还不完善。以保定平原区为例,采用地下水位及地下水生... 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地下水生态系统中的地下水位、水质和包气带含水率与含盐量的变化驱动着表生生态格局的演变,但目前对各变量的生态阈值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与方法体系还不完善。以保定平原区为例,采用地下水位及地下水生态环境的历史回归法、GIS法、差分网格计算法等方法,从时空角度分析了地下水位变化的驱动力以及生态效应,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水文地质单元的生态水位阈值。研究表明:(1)20世纪50—60年代,研究区依赖于地下水的生态格局基本维持着天然状态;1959—2000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局部地段出现降落漏斗;2000—2008年,地下水位骤降,降落漏斗迅速扩张,地下水与地表水补排关系发生变异;2008年至今,部分区域地下水位逐渐上升。(2)研究区内山前地带地下水生态水位埋深为10~15 m,拒马河冲洪积扇群与漕河—瀑河冲洪积扇群为5~10 m,唐河—大沙河冲洪积扇群为3~5 m,冲积平原中定州—望都范围为3~5 m,保定市为10~15 m,其余均为5~10 m,冲湖积平原环淀区域小于3 m。(3)以确定的地下水生态水位为标准,初步估算研究区现状地下水位恢复至生态水位的需水量为57.14×10^(8) m^(3)。研究成果对恢复当地地下水生态环境格局有重要意义,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生态水位的确定也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生态环境 驱动力 生态地下水位 保定平原区
下载PDF
滦河下游河水及沿岸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 被引量:110
3
作者 王晓曦 王文科 +3 位作者 王周锋 赵佳莉 谢海澜 王小丹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33,73,共10页
了解地表水和沿岸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对地下水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采集滦河河水及沿岸地下水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阴阳离子三角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水样的离... 了解地表水和沿岸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对地下水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采集滦河河水及沿岸地下水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阴阳离子三角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水样的离子特征和水化学类型的形成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出山口到入海口,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型过渡到HCO3·SO4(SO4·HCO3)型,再逐渐转变为Cl·HCO3型,而阳离子则由Ca(Ca·Mg)向Na·Ca(Na)型转化。(2)浅层地下水化学的形成受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结构的控制,在山间盆地和冲洪积扇,溶滤作用是控制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的主要作用,向下游随着含水介质颗粒变细,地下水径流速度变缓,溶滤作用减弱,蒸发浓缩作用逐渐增强,从出山口到入海口,河水和地下水的钠吸附比(SAR)不断增大,说明溶滤作用逐渐被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代替。(3)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Mg(SO4·HCO3-Ca·Mg)型。水化学形成以蒸发浓缩作用为主,同时受河床中的碳酸盐矿物和硅铝酸盐矿物溶滤作用的影响,在冲积海积平原可能存在蒸发盐岩的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河 河水 地下水 水化学 形成作用
下载PDF
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污染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艳 徐斌 刘秀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51-1464,共14页
为了研究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污染特征及人体健康风险状况,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测定,首先运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再利用GIS获取主要污染物As、Cr(Ⅵ)和NO_3^--N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借鉴美国环境保护署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为了研究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污染特征及人体健康风险状况,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测定,首先运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再利用GIS获取主要污染物As、Cr(Ⅵ)和NO_3^--N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借鉴美国环境保护署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灌区地下水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做出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As、Cr(Ⅵ)、NO_3^--N的质量浓度均超标,As对成人的致癌风险最高达3.50×10^(-4),明显超出限值1.00×10^(-4),长期暴露对当地居民带来罹患癌症的健康风险较高;As、Cr(Ⅵ)、NO_3^--N的非致癌风险从大到小排序为Cr(Ⅵ)、NO_3^--N、As,其中Cr(Ⅵ)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最高,达8.693 7,远超限值1.000 0,危害性最大。空间分布特征方面,As的致癌风险区域面积比例最高,为42.82%,As、Cr(Ⅵ)、NO_3^--N的非致癌风险区域面积比例分别高达69.19%、69.06%和66.55%,水安全问题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污染 人体健康 风险评价 泾惠渠灌区
下载PDF
基于质点运移模型的区域地下水循环规律研究——以陇东盆地为例
5
作者 王涛 王文科 +3 位作者 董英 尚海敏 李瑛 赵成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2-48,共7页
地下水循环规律研究是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前提。选取陇东盆地泾河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地下水模拟技术,确定了剖面上地下水流动方向,同时将水流系统划分为3个循环系统:局部循环系统、中间循环系统、区域循环系统。得出不同水流系... 地下水循环规律研究是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前提。选取陇东盆地泾河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地下水模拟技术,确定了剖面上地下水流动方向,同时将水流系统划分为3个循环系统:局部循环系统、中间循环系统、区域循环系统。得出不同水流系统循环深度及循环宽度,3个循环系统深度依次为20-160m、160-700m、700-1 000m,循环宽度为3-8km、8-34km、34-70km。根据流速分布特征,将流速范围〉0.01m/d、0.005-0.01m/d、〈0.005m/d分别划分为强径流带、中等径流带、弱径流带。并对各径流带地下水运行更新时间进行计算,得出强径流带更新时间小于4 109a,中等径流带更新时间为4 109-24 657a,弱径流带更新时间大于24 657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盆地 地下水循环模式 流速分布特征 地下水更新时间
下载PDF
石川河富平地下水库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继玲 周维博 +1 位作者 孙梨梨 王奕勐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43,共10页
渗透系数的空间变异性研究是进行地下水库人工回灌的基础。为研究石川河富平地下水库渗透系数的空间变化规律,引入Box-Cox变换及Johnson变换对库区65组野外双环渗水试验及勘探孔数据进行预处理,并以变异函数为工具,运用传统统计学和地... 渗透系数的空间变异性研究是进行地下水库人工回灌的基础。为研究石川河富平地下水库渗透系数的空间变化规律,引入Box-Cox变换及Johnson变换对库区65组野外双环渗水试验及勘探孔数据进行预处理,并以变异函数为工具,运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渗透系数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库区等效渗透系数变化范围为0.02~6.44 m/d,既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也服从Box-Cox变换的正态分布。渗透系数空间相关程度中等,最优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基于最优模型,渗透系数插值结果整体上呈现西北方向较大、东南方向较小的特点,在梅家坪镇及南社乡附近最大,范围为2.84~6.44 m/d,空间变异尺度小;在觅子乡、庄里镇附近变化明显,空间变异尺度大;在东上官乡南部最小,均小于0.2 m/d,变异尺度小。空间变异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气象条件、试验点及勘探点分布、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回灌位置应选择在梅家坪镇等渗透系数大,空间变异尺度小及受人为扰动影响小的地段。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库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系数 空间变异性 Box-Cox变换 Johnson变换 地下水库
下载PDF
考虑毛细饱水带的非承压含水层中仿Theis井流模型及解析解
7
作者 晋浩颖 程大伟 +3 位作者 詹红兵 杨胜科 张晓斐 张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3-574,共12页
受制于经典饱和渗流理论中自由面定位在潜水面处的局限性,非承压含水层中仿Theis井流模型存在理论基础不坚实、参数物理意义不明确等问题。为克服上述局限性,首先将自由面由潜水面移动到进气值面,以定位在进气值面处的Boussinesq方程为... 受制于经典饱和渗流理论中自由面定位在潜水面处的局限性,非承压含水层中仿Theis井流模型存在理论基础不坚实、参数物理意义不明确等问题。为克服上述局限性,首先将自由面由潜水面移动到进气值面,以定位在进气值面处的Boussinesq方程为控制方程,修正仿Theis井流模型,并推导模型的解析解;之后,构建参数反演模型,以校准模型参数,并通过分别将修正模型计算的降深和经典模型计算的理论降深与实测降深进行对比,检验修正模型的合理性;然后,利用参数敏感性分析探讨修正模型下进气值面高程的变化特征;最后,讨论进气值面处铅直方向渗流分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修正模型计算的降深曲线与实测降深曲线基本吻合;进气值面高程随与井中心的距离、给水度增大而增大,随抽水流量增大而减小。在抽水早期,进气值面高程随渗透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在抽水后期则相反。基于进气值面处水量均衡关系(基于线性或非线性方程,采用完整解或近似解)及进气值面处渗流连续性方程(基于线性方程,采用完整解)等5种情况,推导的铅直方向渗流分速度的解析表达计算结果基本吻合,曲线趋势一致,表现为随抽水时间的延长呈非线性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值面 井流模型 完整井 BOUSSINESQ方程 解析解 参数反演模型
下载PDF
基于非平稳GEV模型的城市化进程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
8
作者 吴浩然 兰甜 +3 位作者 陈永勤 吴延锐 乔田玲 李明林 《人民珠江》 2025年第1期23-31,共9页
近年来城市极端降水事件频发,极大阻碍了城市发展。为探究城市化与极端降水的关系,以深圳市为例,将城市化指标以4种参数扩展方法纳入广义极值分布(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GEV)模型中,经2次筛选获得最优模型,获得非平稳降水强度-持... 近年来城市极端降水事件频发,极大阻碍了城市发展。为探究城市化与极端降水的关系,以深圳市为例,将城市化指标以4种参数扩展方法纳入广义极值分布(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GEV)模型中,经2次筛选获得最优模型,获得非平稳降水强度-持续时间-频率(Intensity Duration Frequency,IDF)曲线,对非平稳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基于城市化指标的非平稳GEV模型性能均优于平稳模型,平稳模型适用性降低;②平稳的IDF曲线低估了所有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强度约6.3%,并高估了不及制概率;③城市化对短历时降水的影响显著,对长历时降水的影响相对较小。随着重现期的增加,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逐渐增强,每增加1 a重现期,降水强度的影响增加约0.13 mm/h。城市化影响下的非平稳性探究可以为城市应对极端降水事件提供科学依据,对城市防汛抗洪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极端降水 非平稳 GEV模型 IDF曲线
下载PDF
氟离子慢性暴露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艳斌 柴丽红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78-287,共10页
氟元素以不同的结合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适量氟的摄取有益于龋齿预防和骨骼发育,然而过量氟的摄取会对动物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近年来,大量的人类活动导致水环境中氟含量持续升高。为探究水域氟污染对中国林蛙的毒性影响,本研究以... 氟元素以不同的结合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适量氟的摄取有益于龋齿预防和骨骼发育,然而过量氟的摄取会对动物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近年来,大量的人类活动导致水环境中氟含量持续升高。为探究水域氟污染对中国林蛙的毒性影响,本研究以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胚胎为试验材料,对卵黄栓期(G12期)胚胎进行了0、0.7、4.2、19.4、42.8 mg·L^(-1)F-慢性水体暴露直至胚胎发育到变态高峰期(G42期)的研究。分别于暴露25 d和40 d后取样测定了蝌蚪全长、体长、体重和发育分期;此外,分析了F-慢性暴露对变态率、G42期蝌蚪的全长、体长、体重和后肢长以及G42期蝌蚪骨骼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25 d时,4.2 mg·L^(-1)F-处理组促进了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而42.8 mg·L^(-1)F-处理组显著抑制了蝌蚪的生长发育;暴露40 d时,19.4 mg·L^(-1)F-和42.8 mg·L^(-1)F-处理组蝌蚪的生长发育均受到显著抑制。持续进行慢性暴露78 d后,4.2 mg·L^(-1)F-处理组蝌蚪的变态率显著升高,而42.8 mg·L^(-1)F-处理组蝌蚪的变态率受到了显著抑制。此外,42.8 mg·L^(-1)F-处理组G42期蝌蚪形态指标(全长、体长和后肢长)以及骨骼发育均受到抑制。依据G42期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指标和变态率为观察指标,氟离子慢性暴露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为0.7 mg·L^(-1)。研究表明,水环境中高浓度的氟污染会对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变态和骨骼发育等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水体氟污染的生态毒性效应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离子 中国林蛙 生长发育 变态 骨化
下载PDF
秦岭北麓沣河流域矿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霍艾迪 刘琪 +3 位作者 李心悦 赵志欣 赵悬涛 满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3-231,F0003,共10页
秦岭是中国的“中央水塔”,研究秦岭北麓矿山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了评估小流域背景下人类活动对矿山生态环境的影响,该研究针对沣河流域内的重点工程祥峪铁矿区,基于遥感影像提取其1985、2002... 秦岭是中国的“中央水塔”,研究秦岭北麓矿山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了评估小流域背景下人类活动对矿山生态环境的影响,该研究针对沣河流域内的重点工程祥峪铁矿区,基于遥感影像提取其1985、2002、2010年和2022年土地利用变化,结合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该矿区生境质量变化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祥峪铁矿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由旱地逐步转变为林地和工业用地,疏林地转入面积达到18245505.71 m^(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祥峪铁矿区生境质量指数由0.50下降为0.49,标准差由0.06增加为0.09,说明生境质量有所下降,空间差异不断扩大,区域整体平均生境退化度降低,但工业用地迅速扩张对周边林地产生持续影响;生境质量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对生境质量变化的解释力达到0.82。该研究可为分析其他类似矿区生态环境演变,推动景观格局的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生境退化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祥峪铁矿区
下载PDF
黄土-古土壤互层对土壤水分运移及土体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培月 李佳慧 +2 位作者 吴健华 王远航 陈银富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大多与水在黄土中的入渗有关,而马兰黄土-古土壤互层结构对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影响显著。为揭示古土壤阻滞作用下黄土水分运移规律及其对黄土体微结构的影响,为黄土地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以陕西省... 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大多与水在黄土中的入渗有关,而马兰黄土-古土壤互层结构对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影响显著。为揭示古土壤阻滞作用下黄土水分运移规律及其对黄土体微结构的影响,为黄土地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以陕西省泾阳县南塬的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模型进行水分入渗试验,研究黄土-古土壤互层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微结构测试、分形维数和概率熵等指标的计算,分析黄土-古土壤互层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对黄土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古土壤层的透水性弱,湿润锋抵达黄土与古土壤界面处产生瞬态滞水,且随着入渗强度增加滞水时间增加;古土壤层影响下黄土与古土壤界面处的滞水会导致孔隙结构相互连通,孔隙空间平均增加4.13%,孔隙方向概率熵平均减少0.029,分形维数平均减小0.076,即古土壤层的阻水作用使得界面处黄土的孔隙空间增大,孔隙排列有序,孔隙形态规则。研究结果为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土柱试验 水分入渗 微观结构
下载PDF
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能耗及碳排放量化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惠茹 丁湛 +3 位作者 栗慧峰 蒋双全 窦妍 栗培龙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3期344-352,共9页
在沥青路面养护工程中,不同养护技术对能耗和碳排放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存在差异,不同养护技术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能耗与碳排放的特征也有所不同。为了对公路养护决策提供节能减排方面的指导,基于生命周期分析(life cycle analysis,LCA)理... 在沥青路面养护工程中,不同养护技术对能耗和碳排放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存在差异,不同养护技术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能耗与碳排放的特征也有所不同。为了对公路养护决策提供节能减排方面的指导,基于生命周期分析(life cycle analysis,LCA)理论,采用净发热值法和排放因子法分别建立了能耗与碳排放量化模型,对比分析了铣刨重铺、薄层罩面、微表处、同步碎石封层、稀浆封层5种养护技术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5种养护技术中,能耗最为密集的阶段均为材料物化阶段,该阶段的能耗占比均超过总能耗的60%;材料运输阶段的能耗值及碳排放量均最小,不到15%;建设施工阶段,混合料拌和环节对环境影响最为集中,其次是摊铺和碾压环节。5种养护技术的年均能耗值排序为:同步碎石封层>微表处>稀浆封层>铣刨重铺>薄层罩面;年均碳排放量排序为:铣刨重铺>同步碎石封层>稀浆封层>薄层罩面>微表处。因此,综合考虑节能减排及服役性能因素,薄层罩面技术表现最为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影响 养护 生命周期分析(LCA) 能耗 碳排放 量化模型
下载PDF
冻融条件下浅层黄土中温度与水分的空间变化相关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曾磊 赵贵章 +1 位作者 胡炜 黄金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23-2131,共9页
黄土高原是西北典型的季节性冻土区,在黄土斜坡冻结和融解过程中土体内的温度、水分变化显著,导致土体中含水量及地下水位发生相应的变化,诱发一系列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环境问题。选择甘肃永靖县黑方台黄土斜坡为研究区,原位监测冻结至... 黄土高原是西北典型的季节性冻土区,在黄土斜坡冻结和融解过程中土体内的温度、水分变化显著,导致土体中含水量及地下水位发生相应的变化,诱发一系列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环境问题。选择甘肃永靖县黑方台黄土斜坡为研究区,原位监测冻结至融解过程中黄土的温度和含水量,研究冻融条件下黄土斜(边)坡冻结层温度和水分及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本次监测点黄土冻结深度为52cm,黄土剖面温度表现为3个特征带:温度稳定传递带、温度变动带、温度交替显著带。温度在黄土斜(边)坡冻融过程中对水分具有控制性作用,含水量随温度变化划分为3个阶段:1小于2℃,含水量随温度呈现非线性递增趋势;22~6℃,含水量随温度呈现波动性下降;3大于6℃,水分由小幅增加直至稳定,温度影响权重减小。随着冻结土层完全融解,被冻结水分融解后向下运移,最终导致剖面含水量急剧增加,因此,冻结至融解过程中含水量发生急剧增加,是导致浅层黄土滑塌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斜(边)坡 冻融 温度 水分
下载PDF
苏里格地区致密砂岩矿物组成与微观结构及其对水力压裂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培月 何晓东 +2 位作者 周长静 解永刚 史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致密砂岩气是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致密砂岩储层的矿物组成特征与孔隙微观结构不仅会影响致密储层中天然气的赋存状态,同时也对水力压裂改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有关致密砂岩矿物成分及其微观赋存形态对气井水力压裂潜在影响的... 致密砂岩气是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致密砂岩储层的矿物组成特征与孔隙微观结构不仅会影响致密储层中天然气的赋存状态,同时也对水力压裂改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有关致密砂岩矿物成分及其微观赋存形态对气井水力压裂潜在影响的研究尚不充分,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主开采层—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下段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钻取5口气井岩心样品,利用XRF、XRD、铸体薄片、SEM及EDS能谱等技术系统分析了该段致密砂岩矿物组成、微观形貌、孔隙分布等储层特征。基于分析结果,探讨了上述储层特征因素对水力压裂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苏里格地区盒8下段致密砂岩主要为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密度介于2.44~2.56 g/cm^(3)之间,孔隙度为7.7%~12.6%,渗透率为0.16~1.42 mD,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气藏。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和黏土矿物,而长石矿物和碳酸盐矿物含量极低。其中黏土矿物含量占比为16.5%~47.4%,以高岭石、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高岭石在该区致密砂岩中广泛发育,呈书页状和蠕虫状填充于粒间孔隙及粒表,形成大量高岭石晶间孔。此外,致密砂岩中粒间孔隙、粒内溶孔、粒间裂隙及粒内缝均有发育,为致密砂岩气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矿物分析以及压裂液致密砂岩水岩实验结果显示黏土矿物稳定性对于苏里格地区致密砂岩气水力压裂效果至关重要,尤其是易分散运移的高岭石和伊利石矿物。水力压裂前需要对储层矿物成分及地层水成分展开详细研究,选择合适的黏土稳定剂优化水力压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微观形貌 黏土矿物 水力压裂 苏里格气田
下载PDF
新型铁炭微电解材料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许杰 董岁明 +1 位作者 柴丽红 杨晓明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82-1484,1487,共4页
以铁炭为原料,在传统铁炭微电解材料中添加金属化合物添加剂,通过两段烘焙工艺制得新型微电解材料。研究了新型铁炭微电解材料处理印染废水的条件及影响因素,主要研究了在不同的铁炭质量比、金属化合物添加剂、铁炭质量占微电解材料总... 以铁炭为原料,在传统铁炭微电解材料中添加金属化合物添加剂,通过两段烘焙工艺制得新型微电解材料。研究了新型铁炭微电解材料处理印染废水的条件及影响因素,主要研究了在不同的铁炭质量比、金属化合物添加剂、铁炭质量占微电解材料总质量百分比、温度以及焙烧时间等条件下制备的材料对印染废水的处理。研究表明,用铁炭质量比为1∶1,添加剂按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钙比例为5∶3∶2∶1∶1混合,铁炭质量占微电解材料总质量百分比为60%电解材料,在1 100℃下焙烧2 h制备的新型铁炭微电解材料处理印染废水效果最佳。对印染废水的COD_(Cr)、色度去除率达到76.8%,8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解材料 印染废水 COD(Cr) 色度
下载PDF
碱性离子液体催化大豆油制备生物柴油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敏 李梦耀 +2 位作者 许小英 同禄禄 王娜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82-1484,共3页
以大豆油为原料,碱性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研究反应温度、醇油摩尔比、反应时间和碱性离子液体的用量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离子液体催化大豆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是:n(甲醇)∶n(大豆油)=12∶1,反应温... 以大豆油为原料,碱性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研究反应温度、醇油摩尔比、反应时间和碱性离子液体的用量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离子液体催化大豆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是:n(甲醇)∶n(大豆油)=12∶1,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1.5 h,离子液体用量2.5%。在该工艺条件下,生物柴油产率4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碱性离子液体 制备 生物柴油
下载PDF
溴量法测定银杏黄酮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许小英 李梦耀 +2 位作者 马岚 张敏 同禄禄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58-1560,共3页
银杏黄酮属于多酚类化合物,含有酚羟基,可以和溴分子发生亲电取代反应,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银杏黄酮的化学分析方法——溴量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表明,1分子银杏黄酮可以与5分子溴反应;在一定范围内,盐酸用量、反应时间和溴试剂用量对... 银杏黄酮属于多酚类化合物,含有酚羟基,可以和溴分子发生亲电取代反应,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银杏黄酮的化学分析方法——溴量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表明,1分子银杏黄酮可以与5分子溴反应;在一定范围内,盐酸用量、反应时间和溴试剂用量对银杏黄酮与溴的反应系数影响不显著。在对银杏叶提取液浓度1.674 g/L的10次测定的标准偏差为6.48×10-5,加标回收率为98.8%。由此可见,溴量法测定银杏黄酮准确、可靠,可以用于植物提取液中黄酮的分析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黄酮 测定 溴量法
下载PDF
LS-5000氨基磷酸型螯合树脂吸附Pb^(2+)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钱涛 李梦耀 +2 位作者 王莹 马岚 舒羽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2237-2239,2242,共4页
研究了LS-5000型氨基磷酸型螯合树脂对Pb2+的吸附性能及在模拟浓缩果汁铅的去除中的应用。结果表明,LS-5000型氨基磷酸型螯合树脂在酸性条件下对Pb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静态吸附平衡时间为1 h,最大吸附量为5 527.45μg/g树脂,负载Pb2+... 研究了LS-5000型氨基磷酸型螯合树脂对Pb2+的吸附性能及在模拟浓缩果汁铅的去除中的应用。结果表明,LS-5000型氨基磷酸型螯合树脂在酸性条件下对Pb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静态吸附平衡时间为1 h,最大吸附量为5 527.45μg/g树脂,负载Pb2+的树脂可用1 mol/L的HNO3解吸,解吸后的树脂可以再利用。LS-5000氨基磷酸型螯合树脂可用于果汁、浓缩果汁中Pb2+的去除,用0.5 g树脂处理50 mL含Pb2+4.0μg/mL果汁,Pb2+的一次去除率可达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S-5000螯合树脂 PB2+ 吸附 浓缩果汁
下载PDF
双水相合成法制备聚丙烯酰胺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晓松 李梦耀 +2 位作者 郭印丽 李扬 张海龙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2期300-303,共4页
以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丙烯酰胺(AM)为单体,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PEG)水溶液为双水相,合成聚丙烯酰胺高分子絮凝剂。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PEG总量、单体总量以及pH值对相对分子质量和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 以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丙烯酰胺(AM)为单体,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PEG)水溶液为双水相,合成聚丙烯酰胺高分子絮凝剂。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PEG总量、单体总量以及pH值对相对分子质量和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体总量为4%和温度为65℃情况下,最佳工艺条件:时间60 min,引发剂1.5 mL,pH=7,PEG=9%。最佳工艺条件下,丙烯酰胺转化率为88.5%,聚丙烯酰胺相对分子质量为2.84×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相对分子质量 转化率 自由基共聚合
下载PDF
污泥CaO干化耦合蒸汽气化产气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刚 韩融 +1 位作者 陈楠 郭亚凯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3,共6页
为提高污泥干化效率并获得高品质气化合成气,研究提出污泥CaO干化耦合蒸汽气化技术。将原始污泥在不同CaO添加比例(0、5%、10%、15%、20%、25%、30%、35%,以质量分数计)下进行干化,并研究不同温度(750、800、850、900℃)下的气化效果,... 为提高污泥干化效率并获得高品质气化合成气,研究提出污泥CaO干化耦合蒸汽气化技术。将原始污泥在不同CaO添加比例(0、5%、10%、15%、20%、25%、30%、35%,以质量分数计)下进行干化,并研究不同温度(750、800、850、900℃)下的气化效果,揭示气化机制。在750℃下,添加20%CaO的干污泥气化产生的合成气中H 2纯度最高,为63.28%,产率达154.69 mL/g,低位热值(LHV)为16.15 MJ/m 3,气化冷气效率(CGE)为58.02%。气化温度升至900℃,H 2产率达196.95 mL/g。采用红外光谱(FTIR)仪分析干污泥及其气化后固相产物,结果显示CaO通过促进含氧官能团的分解来提升气化效果。CaO对合成气中CO 2的捕获作用可以驱动水煤气转化反应,提高H 2的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O 污泥干化 催化气化 富氢燃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