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C联合EST与LC联合LCBDE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7
1
作者 周新红 胡明道 +3 位作者 黄明 李文 孙锋 陈鹏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92-194,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与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在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上疗效的对比。方法对本院2007年8月至2011年8月的65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LC+...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与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在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上疗效的对比。方法对本院2007年8月至2011年8月的65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LC+EST者有33例,LC+LCBDE者有32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费用、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费用、手术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中转开腹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LC联合EST可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下载PDF
Mirizzi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敏 黄信琪 +1 位作者 谭晶 周粼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1999年第4期267-269,共3页
目的 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9例Mirizzi综合征回顾性分析,进行临床诊断分型及各种手术治疗。结果 Ⅰ型6例,行单纯胆囊切除4例,行部分胆囊切除2例;Ⅱ型2例,2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Ⅲ型1例行胆肠吻合术;Ⅳ本组末出现此型... 目的 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9例Mirizzi综合征回顾性分析,进行临床诊断分型及各种手术治疗。结果 Ⅰ型6例,行单纯胆囊切除4例,行部分胆囊切除2例;Ⅱ型2例,2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Ⅲ型1例行胆肠吻合术;Ⅳ本组末出现此型。8例Ⅰ期手术治愈。1例出现并发症:其中Ⅰ、Ⅲ型末出现并发症;Ⅱ型1例出现胆漏。结论 Mirizzi综合征是一种缺乏典型表现,是以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引起肝总管狭窄或梗阻,并发胆管炎,阻塞性黄疸和肝功能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不易术前诊断,极易造成胆道损伤而引起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 MIRIZZI综合征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许昌 罗超 胡明道 《医学综述》 2011年第8期1126-1129,共4页
近年来,随着对树突状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树突状细胞不仅是体内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激发免疫反应,而且又是调节免疫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维持免疫反应平衡及诱导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及其在... 近年来,随着对树突状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树突状细胞不仅是体内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激发免疫反应,而且又是调节免疫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维持免疫反应平衡及诱导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关注,成为免疫耐受领域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免疫耐受 T细胞
下载PDF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在移植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支良 胡明道 《医学综述》 2012年第5期667-670,共4页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诱导免疫应答的产生,同时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调节中也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目前,DC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并提出耐受性DC的概念。现就耐受性DC的体内...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诱导免疫应答的产生,同时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调节中也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目前,DC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并提出耐受性DC的概念。现就耐受性DC的体内迁移过程、体外获得以及在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为进一步理解和研究耐受性DC在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耐受 树突状细胞 移植免疫
下载PDF
共刺激通路与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免疫耐受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鹏 胡明道 《医学研究杂志》 2011年第8期154-156,共3页
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实验动物模型中应用单克隆抗体或融合蛋白联合阻断或激活共刺激分子通路,诱导免疫耐受的效果常常比单独应用的效果好,可使同种异体移植受体的存活时间大大延长。
关键词 移植免疫耐受 共刺激通路 同种异体 器官 实验动物模型 单克隆抗体 分子通路 联合阻断
下载PDF
共刺激通路与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免疫耐受
6
作者 李鹏 胡明道 《新医学》 2011年第9期625-627,共3页
在现今的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实验研究中,共刺激通路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有着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就近年来这些通路的研究成果作一回顾和总结,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器官移植的科研和临床。
关键词 共刺激通路 器官移植 免疫耐受
下载PDF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周新红 黄明 +4 位作者 胡明道 李文 孙锋 陈鹏 寸冬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5-338,共4页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将患者分成胰瘘组(39例)和非胰瘘组(147例)进行队...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将患者分成胰瘘组(39例)和非胰瘘组(147例)进行队列研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86例患者中39例发生胰瘘,其中A级26例、B级10例、C级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术前TBil、术前纠正后Alb、术后第3天Alb、胰腺残端游离长度、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是发生胰瘘的影响因素(X^2=34.990,20.480,8.212,10.890,13.561,11.505,13.820,4.539,36.59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mm、胰腺质地柔软、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是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9,3.383,1.437,1.273,11.939,P〈0.05)。结论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mm、胰腺质地柔软和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将增加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疾病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原文传递
HGF和SAM对慢性肝损伤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朱洪 肖曙峰 +4 位作者 田大广 张捷 唐波 李晗宇 李永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比较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S-腺有蛋氨酸(SAM)对大鼠慢性肝损伤时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和肝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四氯化碳和乙醇联合诱导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成模后大鼠行30%肝部分切除术,然后随机分为肝硬化对照... 目的比较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S-腺有蛋氨酸(SAM)对大鼠慢性肝损伤时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和肝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四氯化碳和乙醇联合诱导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成模后大鼠行30%肝部分切除术,然后随机分为肝硬化对照组,HGF组,SAM组,HGF+SAM组。手术当天起,肝硬化组肌内注生理盐水2 mL/d,HGF组予腹腔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0.65 mg/(100g.d),SAM组予肌内注SAM20 mg/(kg.d),HGF+SAM组同时按上述方法和剂量注射2种药物。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5d被处死,取血检测AST,ALT,ALB和TB;同时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HGF组,SAM组,HGF+SAM组术后15 d AST,ALT,TB明显低于肝硬化组(P<0.05),ALB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5);而HGF组,SAM组,HGF+SAM组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肝硬化的大鼠肝脏行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及肝储备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受损,肝脏再生亦有障碍。HGF和SAM都可促进术后肝细胞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术 肝细胞生长因子 S-腺有蛋氨酸 肝硬化 肝再生
原文传递
协同刺激分子调节机制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鹏 胡明道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3-257,共5页
目前,很多器官移植的实验研究集中在利用协同刺激分子通路的免疫调节机制来诱导免疫耐受,不少实验达到了良好的耐受效果。这些协同刺激分子的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和它们的转基因修饰的细胞或组织所诱导的移植免疫耐受具有简便经济实用... 目前,很多器官移植的实验研究集中在利用协同刺激分子通路的免疫调节机制来诱导免疫耐受,不少实验达到了良好的耐受效果。这些协同刺激分子的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和它们的转基因修饰的细胞或组织所诱导的移植免疫耐受具有简便经济实用的独特优势,在将来一定会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本文就这些通路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作一回顾和总结,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器官移植的科研和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刺激分子通路 移植免疫耐受 RNA干扰 基因工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