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整形美容外科及医学美容技术发展的辩证思考 被引量:5
1
作者 伍尚敏 鲁开化 程传贤 《医学与哲学(B)》 2010年第10期62-63,共2页
整形美容事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回顾历史,整形美容外科及医学美容技术的发展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但发展过快并非好事,作为整形美容外科医生,在工作当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地认识问题,... 整形美容事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回顾历史,整形美容外科及医学美容技术的发展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但发展过快并非好事,作为整形美容外科医生,在工作当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使整形美容外科及医学美容技术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美容外科 技术 哲学
下载PDF
昆明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4例血糖水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鸿青 胡大春 +3 位作者 范婷婷 杨丽琼 杨悦林 栗秀芳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昆明地区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血糖水平.为其合理治疗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应用生物方法检测464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及合并心功能不全住院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清蛋白(SFA)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调查对象分3组:Ⅰ组(单... 目的调查分析昆明地区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血糖水平.为其合理治疗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应用生物方法检测464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及合并心功能不全住院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清蛋白(SFA)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调查对象分3组:Ⅰ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Ⅱ组(原发性高血压心功能Ⅰ-Ⅱ级)和Ⅲ组(原发性高血压心功能Ⅲ级以上).结果调查对象FPG、SFA和HbA1c平均水平分别为(6.16±2.57)mmol/L、(2.70±0.49)mmol/L和HbA1c平均水平为(6.17±1.38)%.三组间FPG和SFA平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8.1%患者FPG水平>5.6 mmol/L,19.8%患者FPG水平>7.0 mmol/L,44.4%患者HbA1c水平>6.0%,21.3%患者HbA1c水平>6.5%.Ⅱ组、Ⅲ组患者的HbA1c平均水平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昆明地区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中,近半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糖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下载PDF
器官捐献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胤佳 李超 +5 位作者 张睿 周志刚 李志伟 董权 马继韬 李立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3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了解影响住院患者的死亡后器官捐献意愿的因素。方法 2009年12月到2010年6月期间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中随机选择1000例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对脑死亡概念的认知及死亡后器官捐献的意愿。根据问... 目的了解影响住院患者的死亡后器官捐献意愿的因素。方法 2009年12月到2010年6月期间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中随机选择1000例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对脑死亡概念的认知及死亡后器官捐献的意愿。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后器官捐献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出调查表1000份,现场回收973份,其中合格调查表906份,合格率93.1%。906例患者中,有308例(34.0%)接受脑死亡概念,有454例(50.1%)愿意死亡后进行器官捐献。男性患者有54.9%(231/421)愿意死亡后进行器官捐献,高于女性患者的46.0%(223/485);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患者中有54.8%(182/332)愿意死亡后进行器官捐献,高于大学本科以下学历患者的47.4%(272/574);接受脑死亡概念的患者有66.6%(205/308)愿意死亡后进行器官捐献,高于不接受脑死亡概念患者的41.6%(249/59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历、脑死亡概念认知是影响患者器官捐献意愿的因素(优势比分别为0.667、0.789和2.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和P<0.01)。结论男性、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接受脑死亡概念的人群更倾向于死亡后进行器官捐献,加强脑死亡概念和器官捐献的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死亡后器官捐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定向组织捐赠 问卷调查 性别因素 教育程度
下载PDF
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技术改良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李铸 李立 +5 位作者 冉江华 张升宁 刘静 刘滇生 李来邦 陈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79-1185,共7页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min,供肝修整时间(7±3)min,受体手术时间(35.0±7.3)min,无肝期为(13.0±3.0)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d,中位生存时间为21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排斥反应 DA大鼠 LEWIS大鼠 原位肝移植术 动物模型 他克莫司
下载PDF
ABCB1基因多态性对肝移植后他克莫司用量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其雨 李立 +4 位作者 李晓延 陈刚 赵英鹏 白建华 朱新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5717-5721,共5页
背景:钙神经素抑制剂他克莫司被广泛用于移植后预防排斥反应的发生,但其治疗窗狭窄,且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较大。目的:观察ABCB1基因多态性对肝移植患者移植后早期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的用量及C/D比值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01/2010-09-3... 背景:钙神经素抑制剂他克莫司被广泛用于移植后预防排斥反应的发生,但其治疗窗狭窄,且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较大。目的:观察ABCB1基因多态性对肝移植患者移植后早期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的用量及C/D比值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01/2010-09-31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暨昆明医学院附属甘美医院肝胆外科接受原位肝移植患者67例,通过检测67例肝移植受者移植后不同时间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及其用量,并利用DNA直接测序检测受体ABCB1的基因多态性,分析肝移植后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的用量及其血药浓度与ABCB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他克莫司的口服需药量在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67例肝移植患者中,ABCB1不同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分布不同,其中仅ABCB1 3435C>T基因多态性与他克莫司用量有关。提示ABCB1的基因多态性可能是患者肝移植后他克莫司药代动力学显著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ABCB1 3435C>T野生型的患者需要更高剂量的他克莫司便可达到目标血药浓度水平,检测ABCB1的基因多态性可以优化肝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克莫司 肝移植 基因多态性 药代动力学 P-糖蛋白
下载PDF
改良法构建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 被引量:9
6
作者 刘静 李江 +4 位作者 张升宁 李铸 李来帮 冉江华 李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252-3257,共6页
背景:目前有关活体肝移植后肝脏再生的研究较少。在大鼠肝移植实验中不断改进手术方法和技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是进行大鼠肝移植研究和获得可靠实验数据的基础。目的:验证以改良方法构建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的有效性。方法:选用健康SD... 背景:目前有关活体肝移植后肝脏再生的研究较少。在大鼠肝移植实验中不断改进手术方法和技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是进行大鼠肝移植研究和获得可靠实验数据的基础。目的:验证以改良方法构建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的有效性。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70对制备减体积肝移植改良前模型,100对制备减体积肝移植改良后模型。供体为雌性,受体为雄性,供体体质量比受体轻10g左右。改良前方案采用取下全肝后在修肝盆中进行减体积肝移植。改良后方案如下:供体采用单人裸眼操作,在取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修肝时将套管柄置于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的正前方,将幽门静脉结扎点外翻于套管外并置于套管柄的左侧,即肝脏的左侧;将右肾静脉结扎点外翻于套管外并置于套管柄的右侧,即肝脏的右侧;供肝套管完成后用灌注液对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进行冲洗;然后以左膈静脉为标识点进行7/0无损伤血管缝线吊线;受体采用双人裸眼配合操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左右固定位点采用"8"字形外翻缝合,后壁和前壁分别采用连续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采用改良的双袖套法,胆管支撑管法建立大鼠减体积的稳定模型。结果与结论:改良后供体手术时间为(32±2)min,修肝时间为(6±2)min,受体手术时间为(40±3)min,无肝期时间为(14±3)min。移植成功率为92%,移植后3d生存率为85%,移植后2周生存率83%。与改良前比较,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供肝的冷保存时间缩短(P<0.05)。提示改良后的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比较稳定、可靠,移植成功率较高,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研究减体积肝移植后肝脏再生提供了有效的改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体积 肝移植 大鼠 改良模型 器官移植
下载PDF
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核苷类抗乙肝药物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可能防治吗? 被引量:5
7
作者 刘静 张升宁 +3 位作者 李铸 李来帮 冉江华 李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1-814,共4页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均报道,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夫定在预防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的复发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各大中心对于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使用剂量的报道不尽相同。目的:拟验证和探讨核苷类抗乙肝药物联合小剂量...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均报道,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夫定在预防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的复发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各大中心对于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使用剂量的报道不尽相同。目的:拟验证和探讨核苷类抗乙肝药物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复发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5/2009-02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暨昆明医学院附属甘美医院肝移植中心因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行肝移植患者59例,移植前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50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15例。移植前5例给予拉米夫定治疗,1例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1例给予恩替卡韦片治疗,治疗时间为2周~1年。移植后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肌注200U/d的乙肝免疫球蛋白,1个月后根据患者的乙肝两对半的滴度情况进行调整,55例患者同时口服拉米夫定,3例服用阿德福韦酯,1例服用恩替卡韦。结果与结论:2例患者移植后出现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未检测是否为YMDD变异毒株感染,移植后1年和1年以上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率均为2%。移植前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阴性者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率为2%,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者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率为7%。提示因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而行肝移植患者,移植后服用核苷类抗乙肝药物,同时联合200U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可以很好地预防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类抗乙肝药物 乙肝免疫球蛋白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移植 复发
下载PDF
二袖套法建立恒河猴原位肝移植的稳定模型 被引量:6
8
作者 冉江华 李铸 +7 位作者 刘静 张升宁 吴淑媛 张熙冰 李来邦 李立 张鸿青 刘滇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2-768,共7页
背景:以往多应用大鼠建立肝移植模型对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进行基础研究,而灵长类非人类大动物建立肝移植模型能更接近临床肝移植的需求。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最佳方案。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 背景:以往多应用大鼠建立肝移植模型对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进行基础研究,而灵长类非人类大动物建立肝移植模型能更接近临床肝移植的需求。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最佳方案。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20次,以10只雄性作为受体,10只雌、雄不限为供体,借鉴临床肝移植和各种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使用二袖套法加肝动脉重建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与结论:20次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90%,供肝切取时间(17±3)min,供肝修整时间(35±5)min,受体移植时间(133±45)min,受体无肝期(12±4)min,术后24h存活率90%(18/20),72h存活率为80%(16/20),1周存活率50%(10/20),14只分别于术后2周内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最长存活38d,也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所有受体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胆道并发症发生。改进后的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是肝移植临床前期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袖套法 肝移植 动物模型 恒河猴 血管重建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袁勇 郭皓 +3 位作者 张毅 甘平 周东 陈嘉勇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410-2412,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IPo)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健康无特殊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S组:假手术组;IR组:缺血-再灌注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45 min,再灌注2 h;IPr组:缺血预处理组,分离SMA后给予3个...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IPo)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健康无特殊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S组:假手术组;IR组:缺血-再灌注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45 min,再灌注2 h;IPr组:缺血预处理组,分离SMA后给予3个循环的缺血及再灌注各2 min处理余同IR组;IPo组:缺血后处理组,夹闭SMA 45 min,给予3个循环的再灌注及缺血各2 min处理后再灌注2 h。再灌注结束时切取小肠行病理分析;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6、IL-10及TNF-α;计数肠外组织细菌易位菌落数(CFU/g)。结果病理损伤Chiu′s评分IPr组和IPo组明显低于IR组(P<0.05);与IR组比较,IPr组和IPo组血清IL-1β、IL-2、IL-6及TNF-α明显降低(P<0.05),而IL-10升高(P<0.05);细菌易位S组没有发现菌落,IPr组和IPo组菌落数明显少于IR组。结论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大鼠小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促炎性因子释放并能抑制细菌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再灌注损伤 大鼠 缺血后处理
下载PDF
大鼠肝卵圆细胞的增殖模型建立和体外分离培养、诱导分化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铸 李立 +4 位作者 冉江华 张升宁 刘静 李来邦 陈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3-666,671,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肝卵圆细胞(HOC)的增殖模型,探讨分离培养及鉴定HOC的方法。方法采用2-乙酰氨基芴/部分肝切除术刺激建立成体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于肝切除术后第12天切取剩余肝脏,使用胶原酶Ⅳ消化分离和Percoll梯度离心纯化肝卵圆细胞... 目的建立大鼠肝卵圆细胞(HOC)的增殖模型,探讨分离培养及鉴定HOC的方法。方法采用2-乙酰氨基芴/部分肝切除术刺激建立成体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于肝切除术后第12天切取剩余肝脏,使用胶原酶Ⅳ消化分离和Percoll梯度离心纯化肝卵圆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和RT-PCR分析法检测肝卵圆细胞标志物mRNA表达。行体外培养并添加干细胞生长因子(SC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诱导其分化。结果分离得到的肝卵圆细胞存活率达到90%,经c-kit免疫荧光显色,PCR分析显示有CK19和白蛋白mRNA表达。生长因子诱导下有向胆管细胞和肝细胞分化的特性。结论肝卵圆细胞分离纯化及鉴定方法和肝卵圆细胞成功培养,为进一步研究肝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与肝癌的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肝卵圆细胞 细胞分离 培养 分化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腹腔内活动性出血的防治体会(附69例报道) 被引量:5
11
作者 冉江华 刘静 +5 位作者 张升宁 李铸 李来邦 刘滇生 吴淑媛 李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1-753,共3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腹腔内活动性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了2006年5月~2008年4月该中心成功实施的69例肝移植,其中尸肝移植58例,亲体肝移植11例,女性占18.84%(13/69),男性占81.16%(56/69)。结果69例肝移植中早期腹腔大...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腹腔内活动性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了2006年5月~2008年4月该中心成功实施的69例肝移植,其中尸肝移植58例,亲体肝移植11例,女性占18.84%(13/69),男性占81.16%(56/69)。结果69例肝移植中早期腹腔大出血者9例,发生率为13.04%(9/69),病死率为0%(0/69)。出血发生在肝移植术后24h内6例(66.67%),2d内1例(11.11%),3d内2例(22.22%)。出血部位包括右肾上腺静脉丛出血3例、受体下腔静脉壁的分支出血2例、腹壁戳孔出血1例、腹腔渗血2例;其中,多个部位同时出血者5例。9例腹腔大出血均为成人肝移植患者,8例发生在肝移植的早期阶段(前13例肝移植),对肝移植术中手术操作,术中术后胶体和晶体液、中心静脉压的控制以及凝血功能的调控认识不够;仅1例发生在肝移植开展的后期(第63例肝移植)。均在确诊后1h内再次手术止血。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腹腔大出血是肝移植术后死亡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术中彻底止血、术中术后胶体和晶体液的调控、凝血功能的调控和术中术后中心静脉压的调控等在预防肝移植术后早期腹腔大出血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活动性出血 腹腔 防治
下载PDF
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修复滇南小耳猪胆管损伤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刚 白建华 +6 位作者 刘其雨 李晓延 朱新锋 王谦 赵英鹏 李镜锋 李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2141-2144,共4页
背景:目前胆管缺损的修复效果不佳,脱细胞真皮基质已广泛用于烧伤、疝修复、口腔黏膜及软组织修复等。目的: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滇南小耳猪胆管损伤的效果。方法:将滇南小耳猪建立胆管损伤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按修复方式分为胆肠吻... 背景:目前胆管缺损的修复效果不佳,脱细胞真皮基质已广泛用于烧伤、疝修复、口腔黏膜及软组织修复等。目的: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滇南小耳猪胆管损伤的效果。方法:将滇南小耳猪建立胆管损伤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按修复方式分为胆肠吻合组、膨体聚四氟乙烯组及脱细胞真皮基质组,胆肠吻合组进行胆肠吻合修补,膨体聚四氟乙烯组及脱细胞真皮基质组分别用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和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制成直径稍宽管状进行修补。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4个月,脱细胞真皮基质组的总胆红素低于其他2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治疗后1~4个月,其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均高于其他2组(P<0.05),表达随时间增加而降低(P<0.05)。脱细胞真皮基质组胆总管吻合口及周围组织出现胆道上皮、腺体、血管及平滑肌等再生。脱细胞真皮基质组治疗后未出现胆道狭窄、感染及排斥反应发生。结果证实,脱细胞真皮基质可生理性修复胆道并重建其功能,并发症少,生物相容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真皮基质 补片 胆管损伤 转化生长因子Β1 生物相容性 细胞外基质材料
下载PDF
肝移植术中腹腔引流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滇生 刘静 +5 位作者 吴淑媛 张升宁 李铸 李来邦 冉江华 李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487-488,共2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腹腔引流管放置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移植中心自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间成功实施的65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常规于左、右肝上和肝下放置多侧孔乳胶引流管各1根,术后通过引流管观察其腹腔出血、...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腹腔引流管放置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移植中心自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间成功实施的65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常规于左、右肝上和肝下放置多侧孔乳胶引流管各1根,术后通过引流管观察其腹腔出血、漏胆、积液、感染等情况。结果术后3d内发生大出血9例(13.8%),均行再次手术止血;术后7d内发生漏胆3例(4.6%),引流4周~2个月治愈2例,穿刺引流治愈1例;发生膈下积液5例(7.7%),3例未行治疗而自愈,2例经局部冲洗及引流后治愈;下腹部盆腔严重积液1例(1.5%),经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治愈。结论腹腔引流管的放置技术对肝移植术后出血、漏胆、膈下积液和腹腔感染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腹腔引流管 临床应用
下载PDF
JCI临床实验室评审标准在检验科危急值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钱净 施茜 胡大春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40-142,共3页
探讨应用JCI临床实验室评审标准建立检验科危急值及危急值报告制度的管理。不同的实验室应建立各自的危急值,危急值应满足临床需求,并应涵盖各专业与生命体征密切相关的项目和数值。检验科应高度重视危急值的应用及管理。
关键词 JCI评审标准 检验科 危急值 管理
下载PDF
母系遗传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的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皓 杨达宽 +2 位作者 丁翔 袁勇 郭立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5-657,共3页
目的观察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参数在母系遗传性高血压(MIEH)患者中的特征及变化。方法比较分析52例MIEH患者(研究组)与60例性别、年龄及腰围匹配的散发高血压(EH)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及ABPM的参数。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 目的观察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参数在母系遗传性高血压(MIEH)患者中的特征及变化。方法比较分析52例MIEH患者(研究组)与60例性别、年龄及腰围匹配的散发高血压(EH)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及ABPM的参数。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吸烟率、体质量指数、腰围、血糖、尿酸、血肌酐、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 MT)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分别为(1.05±0.13)mm与(0.94±0.13)mm(P<0.05)。(2)两组患者24 h、白天和夜间的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白天、夜间和24 h的平均脉压(PP)均高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中57.7%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对照组(5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患者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S-AASI)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0.39±0.09、0.53±0.18)与对照组(0.30±0.09、0.42±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相对危险度分析显示颈总动脉I MT的增厚与母系遗传因素有关(χ2MH=7.409,P<0.01,OR=3.179)。结论 MIEH和散发的EH患者动态血压表型的差别不大,但MIEH患者大动脉弹性功能和血管局部结构变化均比散发EH患者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遗传 血压监测 便携式 动脉硬化
下载PDF
超吸刀结合氩气刀在活体肝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淑媛 张升宁 +7 位作者 李铸 刘静 曹海鹰 李来邦 赵永恒 梁宇 冉江华 李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40-942,共3页
背景:活体肝移植供者的安全令人关注,供肝切取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因而移植中减少出血量和副损伤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目的:观察活体肝移植过程中超吸刀结合氩气刀应用的优势。方法:回顾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移植中心自20... 背景:活体肝移植供者的安全令人关注,供肝切取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因而移植中减少出血量和副损伤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目的:观察活体肝移植过程中超吸刀结合氩气刀应用的优势。方法:回顾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移植中心自2006-05/2010-10应用超吸刀结合氩气刀开展的26例活体肝移植,其中13例使用右半肝,9例使用左半肝,4例使用双供肝。活体供者年龄22~63岁。通过对供肝切取过程中的失血情况及供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观察,总结应用超吸刀及氩气刀进行供肝切除的优势。结果与结论:无供者死亡,且无供者因出血等原因而二次手术,仅有1例供者移植后出现胆瘘,充分引流后痊愈。右半供肝切取平均失血683mL,输血820mL,切除肝质量平均为530g。在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中应用超吸刀及氩气刀不仅可以缩短移植时间,减少移植损伤,同时也能够降低移植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联合应用超吸刀及氩气刀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供肝切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吸刀 氩气刀 活体肝移植 肝切除 移植
下载PDF
JCI评审标准在检验科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钱净 胡大春 施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1340-1341,F0003,共3页
关键词 实验室 医院 全面质量管理 JCI临床实验室评审标准
下载PDF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欣博 童中勋 +1 位作者 刘威 李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877-879,共3页
目的介绍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治疗的研究进展的文献并作一综述。结果大多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以反复呕血、便血,脾肿大,脾功能亢进为主要症状。大多数患者通过超声检查... 目的介绍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治疗的研究进展的文献并作一综述。结果大多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以反复呕血、便血,脾肿大,脾功能亢进为主要症状。大多数患者通过超声检查或者门静脉造影可以确诊。手术治疗多采取脾切除、分流术加断流术。结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外科治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外科治疗
下载PDF
受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低反应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立 张升宁 +4 位作者 冉江华 刘静 李铸 赵永恒 李来邦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研究不负载供者抗原的受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对大鼠肝移植的保护作用,探讨imDC抑制排斥反应的机理。方法以SD大鼠作为供体,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受体,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目的研究不负载供者抗原的受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对大鼠肝移植的保护作用,探讨imDC抑制排斥反应的机理。方法以SD大鼠作为供体,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受体,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移植前对受体进行不同的处理。对照组:受体未接受任何处理;环孢素A(CsA)组:术后第2 d开始给予CsA〔10 mg/(kg.d)〕灌胃;成熟树突状细胞(mDC)组:受体术前1 d经阴茎背静脉注射受体来源的mDC 1×106个/只;imDC组:受体术前1 d经阴茎背静脉注射受体来源的imDC1×106个/只。模型建立后10 d各组随机处死5只,取移植肝脏组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FasL/Fas)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结构和排斥反应,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Western blot分析检测各组Foxp3编码的Scurfin蛋白的表达。另留5只大鼠观察术后存活时间;收集血标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LT、TBIL;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2、IFNγ-、IL-4和IL-10水平。结果CsA组和imDC组术后大鼠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和m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各组大鼠血清生化检查:对照组和mDC组ALT及TBIL明显高于CsA组和imDC组(P<0.05);且IL-2和IFNγ-也明显高于CsA组和imDC组(P<0.01),但IL-4和IL-10明显低于CsA组和imDC组(P<0.01)。移植肝脏形态学检测:对照组和mDC组与CsA组和imDC组比较,排斥反应更严重(P<0.05)。Western blot检测:imDC组Foxp3编码的Scurfin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imDC通过阻断间接识别能明显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imDC可能通过以下机理诱导免疫低反应:诱导T细胞凋亡;选择性激活Th2细胞亚群,诱导Th1/Th2偏移;诱导调节性T细胞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移植 排斥反应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免疫低反应
下载PDF
恒河猴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热休克蛋白70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铸 冉江华 +5 位作者 刘静 张升宁 吴淑媛 梁宇 张熙冰 李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8-822,共5页
背景:热休克蛋白是生物体在不利环境因素刺激下应激合成的一种特殊蛋白质,热休克蛋白70参与移植免疫反应并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在恒河猴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采用改良二袖套+肝... 背景:热休克蛋白是生物体在不利环境因素刺激下应激合成的一种特殊蛋白质,热休克蛋白70参与移植免疫反应并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在恒河猴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采用改良二袖套+肝动脉重建的方法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16例,移植后受体分为急性排斥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急性排斥组围手术期不行免疫抑制治疗,对照组围手术期使用免疫抑制治疗,分别在移植后6,12,24,72h4个时间点取移植后肝脏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判断排斥反应程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热休克蛋白70表达情况。结论与结论:肝移植后72h时段内急性排斥组肝脏急性排斥反应的组织学表现重于对照组,Baff分级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从移植后开始至移植后72h两组移植肝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热休克蛋白70表达水平均有所升高,但急性排斥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未使用免疫抑制治疗的情况下,恒河猴肝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在移植后72h内即可明显观察到,热休克蛋白70在移植肝组织中表达水平也随着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进展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对肝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具有较高的预测和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70 肝移植 恒河猴 急性排斥反应 早期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