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RI与病理对照的骨肉瘤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与肿瘤微循环及乏氧性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佳璐 王瑶 +4 位作者 马焕 李梅 李鹍 丁莹莹 陶海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940-945,共6页
目的:基于MRI与病理对照,探讨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与骨肉瘤微循环和乏氧性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分析云南省肿瘤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原发于膝关节周围的骨肉瘤患者,手术前行MRI检查。... 目的:基于MRI与病理对照,探讨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与骨肉瘤微循环和乏氧性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分析云南省肿瘤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原发于膝关节周围的骨肉瘤患者,手术前行MRI检查。术后取瘤段正中矢状面组织切片,并分割为1 cm×1 cm组织块。检测每个组织块肿瘤坏死率(tumor necrosis rate,TNR)、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乏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并按照Huvos分级标准划分为反应良好组(TNR≥90%)和反应差组(TNR<90%)。在对应位置的DCE-MRI图像上,定位划分与病理样本等感兴趣区,并测量定量参数(Ktrans、Kep、Ve、Vp)。探讨各定量参数与MVD、VEGF、HIF-1α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结果:入组10例骨肉瘤患者,共取得460个肿瘤病理组织块,其中反应良好组59个(12.8%),反应差组401个(87.2%);VEGF阳性311个(67.6%),阴性149个(32.4%);HIF-1α阳性68个(14.8%),阴性392个(85.2%)。反应良好组Ktrans、Kep、Ve、Vp、MVD计数、VEGF阳性率均高于反应差组,而HIF-1α阳性率低于反应差组(P<0.05)。Ktrans、Kep、Ve与MVD具有相关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652、0.525、0.418(P<0.01)。Ve预测VEGF、Kep预测HIF-1α阳性表达的阈值、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634、0.609、63.7%、60.0%和0.115/min、0.614、42.2%、83.3%。结论:DCEMRI定量参数对骨肉瘤化疗后肿瘤微循环及乏氧性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或可为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新辅助化疗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肿瘤微环境 乏氧
下载PDF
基于MRI-病理对照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肿瘤坏死率的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瑶 李佳璐 +5 位作者 马焕 李鹍 王洪波 丁莹莹 陶海波 李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988-993,共6页
目的:基于MRI-病理对照,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参数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肿瘤坏死率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昆... 目的:基于MRI-病理对照,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参数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肿瘤坏死率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11例,于NAC前、后行常规MRI及矢状位DCE-MRI检查。NAC疗程结束后两周内经外科手术获取完整肿瘤瘤段,沿正中矢状面剖开,取厚度为5 mm病理切片并分割成大小为1 cm×1 cm的若干组织块,编号后作为与影像对照的病理样本。依靠解剖标志,确定与病理切片对应的DCE-MRI影像层面,将病灶划分为1 cm×1 cm大小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进行化疗前、后影像ROI与病理样本匹配。采用Omni Kinetics软件测量化疗前定量参数-pre-K^(trans)、pre-K_(ep)、pre-Ve、pre-Vp和化疗后参数-post-K^(trans)、post-K_(ep)、post-V_(e)、post-V_(p),并计算化疗前-后各参数差值∆K^(trans)、∆K_(ep)、∆V_(e)、∆V_(p)。采用Huvos分级标准检测每个病理样本肿瘤坏死率(tumor necrosis rate,TNR),并划分为缓解组(TNR≥90%)和未缓解组(TNR<90%)。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病理样本NAC前、后各定量参数是否存在差异。采用ROC曲线,比较NAC后DCE-MRI定量参数及治疗前后的差值预测NAC后TNR的效能。结果:入组骨肉瘤11例,共取得304个病理样本,其中缓解组59个(19.4%),未缓解组245个(80.6%)。两组化疗后K^(trans)、V_(e)、V_(p)均明显降低,且未缓解组参数值明显低于缓解组(P<0.05);化疗后缓解组K_(ep)明显升高(P<0.05),但未缓解组K_(ep)无差异(P>0.05)。两组化疗前后参数差值ΔK^(trans)、ΔV_(e)、ΔV_(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缓解组ΔK_(ep)明显低于未缓解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化疗后定量参数诊断TNR缓解效能优于化疗前-后差值,其中post-K^(trans)诊断效能最高,诊断阈值为0.663/min、AUC为0.745、灵敏度为89.83%、特异性为52.24%。结论:DCE-MRI定量参数在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TNR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即时、无创反映NAC疗效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新辅助化疗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肿瘤坏死率
下载PDF
“SPOC+翻转课堂”模式在肿瘤影像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孙诗昀 李勤勍 +4 位作者 杨军 李鹍 李卓琳 李振辉 丁莹莹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9期73-77,共5页
目的探索“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肿瘤影像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肿瘤影像的教学质量。方法抽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放射科实习的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60名,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采用混合教学... 目的探索“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肿瘤影像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肿瘤影像的教学质量。方法抽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放射科实习的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60名,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均接受章节测试、月末考核和出科考试并填写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分别统计考试成绩和调查结果。结果试验组在章节测试、月末考核、出科考试和教学效果四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提高肿瘤影像学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影像 SPOC 翻转课堂 放射科 影像学 教育模式
下载PDF
光声成像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罗玥媛 保莎莎 +2 位作者 郭效宾 杨军 廖承德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2期400-404,共5页
癌症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常规成像方法在肿瘤的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光声成像作为目前医学影像研究的新热点,相比于常规影像方法,它可以利用内源性对比剂如黑色素和血红蛋白,实时且无创地监测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物质的浓度,或... 癌症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常规成像方法在肿瘤的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光声成像作为目前医学影像研究的新热点,相比于常规影像方法,它可以利用内源性对比剂如黑色素和血红蛋白,实时且无创地监测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物质的浓度,或者通过分子靶向性外源性造影剂与抗体或多肽结合,提供关于肿瘤结构及其分子信息,从而实现形态及功能成像。近年来,光声成像为癌症的早期诊断、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肿瘤微环境的探测,以及癌症进展和治疗反应的监测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根据光声成像在肿瘤成像上展示出的独特优势,本文就此种医学成像方法在癌症诊断、分期和治疗指导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声成像 肿瘤 医学成像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杨露 欧阳治强 +4 位作者 单海燕 陈龙 朱钰 褚吉祥 廖承德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3-787,共5页
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否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有创手段获得肿瘤的病理组织并进行分子检测来确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状况,但由于采样和分析的局限... 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否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有创手段获得肿瘤的病理组织并进行分子检测来确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状况,但由于采样和分析的局限性,检测到的结果可能无法完全反应病灶部位肿瘤内和肿瘤间的异质性。影像组学可从影像图像中高通量地提取并分析大量影像组学特征数据,并将其与肿瘤基因表达相关联,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本文将对影像组学辅助诊断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影像基因组学 非小细胞肺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 突变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在肝细胞癌联合治疗后短期疗效的应用
6
作者 段茜婷 王关顺 +3 位作者 丁荣 王娜 寸红丽 杨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28-134,共7页
目的 探讨增强CT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后短期疗效(6个月内)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9例TACE联合索... 目的 探讨增强CT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后短期疗效(6个月内)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9例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CT图像,根据改良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RECIST)对介入术后6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进行评估。提取动脉期和门脉期的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根据术前一般临床危险因素、基本影像特征,建立术前临床模型。将影像组学模型加入术前临床模型,组成联合模型。分别绘制3个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分别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从1 708个影像组学特征中共筛选出11个影像组学特征值建立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模型AUC分为0.945、0.918。临床因素除了肿瘤最大径线和肿瘤数目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二者构建的临床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811、0.857。联合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AUC分别为0.958、0.95。结论 影像组学模型是预测TACE联合索拉菲尼短期疗效的一个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素,能明显提高术前临床模型的预测能力,可在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前筛选出进展危险性较高的患者,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及随访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影像组学 索拉菲尼 肝动脉化疗栓塞
下载PDF
原发性肺滑膜肉瘤的CT表现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大福 李振辉 +3 位作者 高德培 董兴祥 杨光军 封俊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89-992,共4页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滑膜肉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经组织病理确诊的7例肺原发性滑膜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7例原发性肺滑膜肉瘤的主要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病灶边界清楚,未见毛刺、空洞、空泡、胸膜凹陷等...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滑膜肉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经组织病理确诊的7例肺原发性滑膜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7例原发性肺滑膜肉瘤的主要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病灶边界清楚,未见毛刺、空洞、空泡、胸膜凹陷等征象。病灶平扫平均CT值为(40.0±9.1)HU,5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4例伴胸腔积液,未见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肺内转移。结论:肺原发性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确诊仍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肉瘤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下载PDF
原发肺黏液表皮样癌CT诊断(附14例报告)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大福 李振辉 +2 位作者 高德培 董兴祥 杨光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53-1257,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肺黏液表皮样癌(PPMEC)CT表现。方法:分析经组织病理学确诊14例PPMEC 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CT表现部位:中央型13例,外周型1例。大小及形态:病灶直径1~7 cm,12例病灶长径沿支气管走形。密度,强化及内部... 目的:探讨原发肺黏液表皮样癌(PPMEC)CT表现。方法:分析经组织病理学确诊14例PPMEC 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CT表现部位:中央型13例,外周型1例。大小及形态:病灶直径1~7 cm,12例病灶长径沿支气管走形。密度,强化及内部特征:平扫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5例内伴点状钙化,增强后轻中度强化,CT值增加范围约13~36 HU。病灶周围特征:5例位于段支气管内沿支气管生长,伴远端阻塞性炎症、不张及黏液栓。4例出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论:PPMEC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CT征像具有一定特点:多位于叶或段支气管腔,平扫密度不均匀低,增强轻-中度强化,其长径沿支气管走形,常伴气道阻塞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表皮样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乳腺不对称征象的认识及诊断策略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建萍 李振辉 +1 位作者 李卓琳 丁莹莹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8-153,共6页
乳腺实质不对称是乳腺X线摄影中较为特殊且难以定性诊断的征象之一,它可出现在乳腺组织重叠或正常变异时,也可见于许多良恶性病变中。临床针对这一征象的主要处理方法是定期复查或穿刺活检,给受检者的身心造成了一定困扰和创伤。对乳腺... 乳腺实质不对称是乳腺X线摄影中较为特殊且难以定性诊断的征象之一,它可出现在乳腺组织重叠或正常变异时,也可见于许多良恶性病变中。临床针对这一征象的主要处理方法是定期复查或穿刺活检,给受检者的身心造成了一定困扰和创伤。对乳腺不对称征象的正确诊断往往需要联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并结合临床病史进行综合分析。笔者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相关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提高对乳腺不对称征象的认识,以便于临床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乳腺炎 乳腺密度 不对称 乳房X线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振辉 高德培 +3 位作者 吴琳 董兴祥 杨光军 张大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4-247,共4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MAF)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14例MAF的CT特征,患者平均年龄(37.8±11.0)岁。结果14例MAF病灶长径平均(10.2±3.9)cm,短径平均(6.7±2.3)cm;CT平扫均呈软组织密度... 目的探讨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MAF)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14例MAF的CT特征,患者平均年龄(37.8±11.0)岁。结果14例MAF病灶长径平均(10.2±3.9)cm,短径平均(6.7±2.3)cm;CT平扫均呈软组织密度、无钙化灶;其中10例为卵圆形,2例为不规则形,1例圆形,1例分叶状;7例边界清晰;5例密度不均,其中2例可见伴气液平面,3例伴囊性变;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强化方式均为渐进性强化;5例病灶内动脉期可见肠系膜动脉分支穿行;14例均未见淋巴结肿大和腹腔积液征象。结论MAF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常发生于年轻患者;肠系膜区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少见囊变坏死、钙化,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病 侵袭性 肠系膜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外科
下载PDF
影像学科在法医人类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蓝江 李振辉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79-982,共4页
影像学科的飞速发展为法医人类学的应用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技术和方法。本文将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分别在法医人类学中种族、性别、年龄、身高的鉴定及面貌复原和颅相重合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法医人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影像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法医人类学 骨骼
下载PDF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的MRI表现
12
作者 钟穗兴 丁莹莹 +6 位作者 艾丛慧 金雁 谭静 王洪波 张荟美 李苗苗 张娅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89,共6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UPSC及3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EAC)患者的MRI表现。结果:UPS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59.0岁)大于EAC患者(51.8岁);在T_(2)WI上,UPSC信号较EAC...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UPSC及3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EAC)患者的MRI表现。结果:UPS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59.0岁)大于EAC患者(51.8岁);在T_(2)WI上,UPSC信号较EAC更不均匀(发生率分别为84.21%和44.74%),囊变坏死(分别为42.11%和5.26%)、出血(分别为21.05%和0)的发生率更高,且病灶中可见小梁样低信号影(发生率分别为31.58%和0);UPSC的ADC值较EAC低,两者分别为(0.68±0.15)、(0.84±0.15)×10^(-3)mm^(2)/s;UPSC的≥1/2肌层浸润深度比例较EAC高(分别为57.89%和42.11%);UPSC以进行性强化为主(84.21%),而EAC以早期强化为主(78.95%);以上结果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UPSC与EAC病灶的最大径均值分别为(5.1±3.8)、(3.2±1.9)cm,两者的病灶形态均以肿块型为主,强化程度均以中度-明显强化为主,以上结果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相对于EAC,UPSC具有肌层浸润程度深,病灶内易囊变坏死及出血,并可见特异性小梁状短T_(2)信号结构,DWI上扩散受限更明显,增强呈进行性强化等MRI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子宫内膜样腺癌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结直肠癌的CT表现与位置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金良 李振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15期2715-2717,共3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CT表现与位置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54例经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按病灶位置分为左半结肠癌组(327例)和右半结肠癌组(127例),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年龄、性...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CT表现与位置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54例经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按病灶位置分为左半结肠癌组(327例)和右半结肠癌组(127例),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年龄、性别、病变肠壁长度及厚度、病理亚型、组织学分级、肠壁增厚形式、强化程度、增强后低密度区比例、肠周浸润程度、合并肠梗阻、肠周淋巴结转移、肝脏和腹膜转移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肠壁增厚形式、病变肠壁长度及厚度、肠周浸润程度、强化程度、增强后低密度区比例和合并肠梗阻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于左半结肠,右半结肠CT表现具有更高的侵袭性,CT增强扫描在术前评估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直肠肿瘤 结肠肿瘤 CT
下载PDF
基于CT增强对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和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大福 代佑果 +2 位作者 杨光军 张治平 李振辉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0年第6期597-604,共8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MAF)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鉴别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病理证实的MAF(14例)和GIST(39例)的CT表现。对病灶的位置、形态和边界、强化方式、病灶内坏死、血管和空气、钙化等征象进行分析。测量长径(... 目的探讨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MAF)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鉴别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病理证实的MAF(14例)和GIST(39例)的CT表现。对病灶的位置、形态和边界、强化方式、病灶内坏死、血管和空气、钙化等征象进行分析。测量长径(LD)、短径(SD)、CT值,并计算LD/SD比值、强化程度。采用t检验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有意义的CT征象。当使用单一或多个CT特征时,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MAF多位于胃肠道外(χ2=10.437,P=0.001)、卵圆形或不规则形(χ2=9.192,P=0.004)、强化均匀(χ2=12.458,P=0.000)、病灶内无坏死(χ2=6.632,P=0.014)及强化程度低(静脉期增加CT值约23.9±8.2 HU)。当联合强化均匀和LD/SD比值诊断MAF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9%和97.4%。结论胃肠外肠系膜、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均匀强化、病灶内无坏死、LD/SD≥1.19、动脉期强期增加CT值≤22 HU、静脉期强期增加CT值≤31 HU等7个CT指标有助于鉴别MAF与GI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肠系膜 纤维瘤病 胃肠道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104例尘肺病患者的CT肺纤维化评分与肺通气功能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纪娅娟 李进丹 +4 位作者 袁贵斌 阮斌 王瑞 温勇坚 廖承德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CAS 2022年第4期297-301,共5页
目的在尘肺病患者中,定量评价肺间质纤维化程度,并了解肺间质纤维化与肺通气功能变化的规律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职业性尘肺病患者资料,采用“Camiciottoli视觉评分法”对入组病例的CT图像进行肺间质纤维化程... 目的在尘肺病患者中,定量评价肺间质纤维化程度,并了解肺间质纤维化与肺通气功能变化的规律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职业性尘肺病患者资料,采用“Camiciottoli视觉评分法”对入组病例的CT图像进行肺间质纤维化程度定量评分,分析不同期别尘肺病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与CT肺纤维化评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随尘肺病期别提高,肺功能指标(FEV_(1)、FEV_(1)/VCmax、PEF、MMEF75、MMEF50)呈下降趋势,FEV_(1)/VCmax及PEF在不同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2、3.117,P<0.05);而CT肺纤维化评分则呈上升趋势,其中纤维化评分总分、不规则的胸膜边缘、小叶间隔不规则增厚及胸膜下肺大疱在不同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04、28.890、19.251、12.919,P<0.05)。指标间相关性分析显示肺通气功能指标与CT肺纤维化评分总体呈负相关关系(r值为-0.192~-0.441)。单因素分析显示多项指标与尘肺病分期相关;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有不规则的胸膜边缘、小叶间隔不规则增厚两项评分指标与尘肺病分期显著相关(P<0.05,OR=1.767及1.385)。结论胸部CT影像及视觉评分法可对尘肺病患者的肺间质纤维化程度进行准确的量化评价,且肺纤维化评分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尘肺病分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肺病 肺间质纤维化 胸部CT 肺纤维化评分 肺通气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