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凸现地方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以晋中学院为例
1
作者 王倩 《高教学刊》 2022年第12期87-90,共4页
围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结合所处的地理位置、自身学科条件等特点,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晋中学院具体以凸现地方特色为重点,通过“渗透地方文化信息”和“嵌入地方文化课程”两个途径,以... 围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结合所处的地理位置、自身学科条件等特点,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晋中学院具体以凸现地方特色为重点,通过“渗透地方文化信息”和“嵌入地方文化课程”两个途径,以技能课和文化课两种课程形式,运用展示法、讲授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凸现出文化类课程的地方特色。重构后的课程设置既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又体现出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高校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地方特色
下载PDF
新建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探微——以晋中学院为例
2
作者 王倩 《河南教育(高教版)(中)》 2013年第12期42-43,共2页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如今又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传统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这个新兴专业的需求。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如今又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传统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这个新兴专业的需求。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方面进行初步的改革和探索,改变该专业学生学习汉语以及学习如何教汉语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现代汉语 课程改革
下载PDF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以晋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淑鹏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3期49-51,共3页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建设的方向。当前,存在着重视课程建设质量,忽视学生的专业培养质量;重视建构专业理论知识与能力体系,忽视对人文教育特色的挖掘;专业定位趋于模糊,课程体系设置中过度强调社会的多功能...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建设的方向。当前,存在着重视课程建设质量,忽视学生的专业培养质量;重视建构专业理论知识与能力体系,忽视对人文教育特色的挖掘;专业定位趋于模糊,课程体系设置中过度强调社会的多功能适应性;重视发展传统学科优势,忽视地域文化教育特色等问题。发挥特色专业建设优势,应以学生专业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精英教育为努力方向,全面深化专业建设改革;以人文教育特色为基础,将课程思政贯穿培养全过程,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强调专业定位明确性,加强师范教育力量;重视地方文化教育特色,突出地方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汉语言文学 师范类专业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培养质量 人文教育 专业定位 地方文化
下载PDF
论梁斌小说叙事的“戏剧化”特征
4
作者 武兆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80-86,共7页
梁斌的创作以对“民族形式”的自觉追求为内核,除了注重地方风俗、方言土语以外,叙事的“戏剧化”特征也是其呈现地方色彩的重要路径。在叙事“戏剧化”的倾向下,打破了小说和戏剧的界限,呈现出文本的复杂性。作家通过场景化叙事、情节... 梁斌的创作以对“民族形式”的自觉追求为内核,除了注重地方风俗、方言土语以外,叙事的“戏剧化”特征也是其呈现地方色彩的重要路径。在叙事“戏剧化”的倾向下,打破了小说和戏剧的界限,呈现出文本的复杂性。作家通过场景化叙事、情节“戏剧化”设置以及戏剧元素的插入等方式,形成了吸引读者的“有浓有淡”的叙事节奏,表征出带有淡化悲情内核的喜剧色彩、传奇性以及革命风景画的文学空间,体现了丰富的戏剧性审美书写。梁斌小说的“戏剧化”特征与他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作家在山东剧院和新世纪剧社的学习、实践经历转换为日后其小说的创作经验,而梁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也是其“戏剧化”特征形成的重要精神资源。通过梳理梁斌小说叙事的“戏剧化”特征,探索出作者对文学的艺术探索以及革命叙事的文学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斌 《红旗谱》 “戏剧化” 审美价值
下载PDF
文学理论从现代到后现代范式转型的基本问题阐述——评《文学理论:从现代到后现代》
5
作者 李青峰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2期I0014-I0014,共1页
文学理论作为探究文学本质、功能、形式和批评方法的学科,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革之中。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范式转型,更是深刻影响了我们对文学的理解和阐释。这一转型不仅标志着文学观念的更新,更反映了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作为探究文学本质、功能、形式和批评方法的学科,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革之中。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范式转型,更是深刻影响了我们对文学的理解和阐释。这一转型不仅标志着文学观念的更新,更反映了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文学理论:从现代到后现代》一书深入地探讨了文学理论从现代到后现代范式转型的基本问题,展现了这一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同时也揭示了这一转型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在这样的探讨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文学理论的演变过程,更可以洞察到社会文化变迁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学本质 后现代范式 社会文化语境 社会文化变迁 范式转型 矛盾和冲突 批评方法
原文传递
全媒体时代档案内容的跨平台传播与开发利用
6
作者 米博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9-152,共4页
全媒体时代,档案传播与开发利用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分析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移动互联网对档案传播生态的影响、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档案开发利用向社会化大众化拓展等新态势,探讨了档案内容在移动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 全媒体时代,档案传播与开发利用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分析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移动互联网对档案传播生态的影响、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档案开发利用向社会化大众化拓展等新态势,探讨了档案内容在移动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数字档案馆等渠道的跨平台传播路径与策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数字化档案资源深度开发,VR、AR技术应用,档案大数据分析与知识挖掘,以及面向公众的多元档案服务等档案开发利用的新方法与新业态,展望了全媒体时代档案事业的创新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 档案信息资源 跨平台传播 档案开发利用
下载PDF
纪录电影《人民万岁》中的历史回溯与记忆共同体意识
7
作者 魏晓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29,59,共5页
《人民万岁》是一部在新时代构建记忆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纪录电影。该片以毛泽东的一生为线索,对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历史进行了兼具温度与现实意义的历史回溯,展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通过深情讲述毛泽东与人民的... 《人民万岁》是一部在新时代构建记忆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纪录电影。该片以毛泽东的一生为线索,对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历史进行了兼具温度与现实意义的历史回溯,展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通过深情讲述毛泽东与人民的不解之缘,影片试图通过历史纪录片这一媒介储存社会成员的文化记忆并构建当下观众的集体认同,为新时代的历史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影片还通过构建城市记忆空间和多线叙事,展现了不同记忆的群体视角,让青年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通过邀请青年视频博主参与,影片将私人记忆转化为公共记忆,深化了历史记忆与认知。这种从宏大叙事到日常叙事的转变,不仅丰富了观众对伟人形象的理解,也强化了观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和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纪录片 历史记忆 记忆共同体 《人民万岁》
下载PDF
晋陕蒙交界地区晋方言咸山宕江摄舒声字口元音化现象
8
作者 刘洋 《现代语文》 2024年第8期29-34,共6页
在晋陕蒙交界地区的晋方言中,咸山宕江摄舒声字鼻韵尾弱化或脱落,部分字与果摄三等、假摄开口三等、蟹摄开口二等字合流。晋方言咸山摄阳声韵的演变承西北方音一脉,咸山宕江摄阳声韵尾的弱化,在唐末宋初已初现端倪,其演变时间应早于北... 在晋陕蒙交界地区的晋方言中,咸山宕江摄舒声字鼻韵尾弱化或脱落,部分字与果摄三等、假摄开口三等、蟹摄开口二等字合流。晋方言咸山摄阳声韵的演变承西北方音一脉,咸山宕江摄阳声韵尾的弱化,在唐末宋初已初现端倪,其演变时间应早于北方共同语。从语音演变内因的角度来说,晋方言咸山摄阳声韵尾的弱化,首先是受到低元音韵母的同化作用,其次是由于鼻韵尾自身的原因。同时,音变链移促使主要元音高化,推动韵腹整体向前移动;而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语言接触,也对这一合流现象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方言 咸山摄 宕江摄 阳声韵尾 口元音化 晋陕蒙交界地区
下载PDF
论乾嘉三大史学家咏史诗的异同
9
作者 郗韬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0-55,68,共7页
作为乾嘉时期最负盛名的三大史学家,赵翼、王鸣盛、钱大昕创作了较多优秀咏史诗。这些诗颂扬了抗击侵略的英雄,对封建道德、社会陋习、封建帝王等均有批判,体现了史学家疑古求新、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三人的咏史诗用事贴切、见解新颖... 作为乾嘉时期最负盛名的三大史学家,赵翼、王鸣盛、钱大昕创作了较多优秀咏史诗。这些诗颂扬了抗击侵略的英雄,对封建道德、社会陋习、封建帝王等均有批判,体现了史学家疑古求新、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三人的咏史诗用事贴切、见解新颖、议论精当,是乾嘉咏史诗大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人之中,赵翼思想通达,其咏史诗常把不同时期具有相同性质的人、事放在一起铺排论证,增强了论证说服力;王鸣盛部分咏史诗写景如画、色彩绚丽、含蓄典雅;作为精通蒙古语言的元史学者,钱大昕一些咏史诗可补元史之不足,但诗意较为晦涩,影响了传播。另外,钱氏少数咏史诗自注太多,虽有助于对诗意的诠释,但破坏了诗歌形式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翼 王鸣盛 钱大昕 咏史诗 经世致用
下载PDF
魏禧散文的家国情怀
10
作者 郗韬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6-40,共5页
魏禧是清初古文三大家之一,其文必有为而作,多写自己独特之见,指事精切,纵横驰骋。魏禧散文成就卓著,风骨凛然,家国情怀浓厚。魏禧对亲人至情至性,既亲切随和,又在道德、学问方面对亲人严格要求。魏禧强烈关注现实,热情歌颂明清之际反... 魏禧是清初古文三大家之一,其文必有为而作,多写自己独特之见,指事精切,纵横驰骋。魏禧散文成就卓著,风骨凛然,家国情怀浓厚。魏禧对亲人至情至性,既亲切随和,又在道德、学问方面对亲人严格要求。魏禧强烈关注现实,热情歌颂明清之际反抗清兵的忠臣义士,悲慨明王朝士风的衰颓,深切同情遭受深重苦难的民众。魏禧亦在史论、策论中积极探索去弊益民之法,虽然其中某些观点略有不切实际之嫌,但忧国忧民之心自属家国情怀。魏禧对亲人、国家的挚爱之情,值得传承、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禧散文 家国情怀 关爱亲人 关注现实 忧国忧民
下载PDF
《中国音韵学研究》中的历史比较法
11
作者 曹梦 李建校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5-60,95,共7页
汉语传统的音韵学既有从时间维度探讨语音演变历史的研究,也有从空间维度观察汉语方言差异的研究,但是都没有意识到汉语方言差异是语言变化不平衡性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及其所蕴含的时间因素。高本汉第一次用历史语言学的科学视野观察... 汉语传统的音韵学既有从时间维度探讨语音演变历史的研究,也有从空间维度观察汉语方言差异的研究,但是都没有意识到汉语方言差异是语言变化不平衡性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及其所蕴含的时间因素。高本汉第一次用历史语言学的科学视野观察汉语“活”的方言,把汉语语音研究的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结合起来,对中国音韵学、汉语方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韵学研究》 历史比较法 时间向度 空间向度
下载PDF
混合式教学课程中思政路径的探索——以中国古代小说课程为例
12
作者 郗韬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59-163,共5页
中国古代小说课程中,大量的优秀作品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有利于开展课程思政,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思政教育不能很好转化为实际行动等问题。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系统性设置思政元素,... 中国古代小说课程中,大量的优秀作品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有利于开展课程思政,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思政教育不能很好转化为实际行动等问题。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系统性设置思政元素,并较多运用情境教学与新学习方式。同时,教师也要付出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让师生都忙起来。另外,教师的言行举止也对课程思政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中国古代小说课程 情境教学 新学习方式
下载PDF
论清诗话对写景佳句的偏好
13
作者 郗韬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2-86,共5页
清人诗话多摘录写景佳句的现象较为突出,但学界关注尚有不足。文章结合历代诗话、清代政治、历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文史互证,尝试阐释此现象。研究发现:清诗话多摘录写景佳句既是诗坛审美习惯的反映... 清人诗话多摘录写景佳句的现象较为突出,但学界关注尚有不足。文章结合历代诗话、清代政治、历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文史互证,尝试阐释此现象。研究发现:清诗话多摘录写景佳句既是诗坛审美习惯的反映,更与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有相当关联。对诗话类著作深入探讨,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话 写景佳句 诗坛审美习惯
下载PDF
论汉字的具象、抽象思维和图文设计的关系
14
作者 李华 《丝网印刷》 2022年第9期63-65,共3页
从图画发展而来的象形是其他造字法的基础,这造就了中国人偏重具象的思维传统。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抽象思维得以发展,这为当代图文设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和丰富资源。
关键词 象形 具象思维 抽象思维 图文设计
下载PDF
具身传播视角下VR新闻报道的机遇、挑战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4
15
作者 强亚莉 《传媒》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0-52,共3页
具身传播将具身体验融入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为传播生态环境赋予新的内涵。随着具身传播与VR新闻报道的逐步结合,VR新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VR新闻生产方式已不符合具身传播的时代趋势,推动VR新闻报道完成具身性转向已成为VR新闻... 具身传播将具身体验融入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为传播生态环境赋予新的内涵。随着具身传播与VR新闻报道的逐步结合,VR新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VR新闻生产方式已不符合具身传播的时代趋势,推动VR新闻报道完成具身性转向已成为VR新闻领域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梳理具身传播的概念与特征,探析VR新闻报道在具身传播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VR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提供可行性策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传播 VR新闻报道 媒体融合
下载PDF
方言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实现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芳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0-53,共4页
方言文化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语言文化资源,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系统性、文化性、大众性和传承性的特点。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能够帮助学生坚定语言文化保护信念,树立语言文化保护意识,增进乡土文... 方言文化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语言文化资源,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系统性、文化性、大众性和传承性的特点。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能够帮助学生坚定语言文化保护信念,树立语言文化保护意识,增进乡土文化认同,增强语言文化自信,丰富高校语言文化教育内容,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体验性和实效性。方言文化资源应在高校课堂、和谐校园语言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文化资源 高校 课程思政教育 课堂教学 语言文化生活 社会实践
下载PDF
接受美学与当代“新民俗电影”的符号编码 被引量:2
17
作者 强亚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67,共4页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新民俗电影,电影人有意识地选取了与婚嫁关系密切,或对两性关系有所指向的民俗,以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同时以一种婉转的、留白式的表达将民俗化为有意味的形式,让文本吸引、挑战观众的召唤结构,避免了影片的庸俗化。...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新民俗电影,电影人有意识地选取了与婚嫁关系密切,或对两性关系有所指向的民俗,以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同时以一种婉转的、留白式的表达将民俗化为有意味的形式,让文本吸引、挑战观众的召唤结构,避免了影片的庸俗化。在民俗的外在形式上,电影人则将民俗包装为符合视觉时代旨趣的知觉单元,引导观众的思想升华。在这种主题呈现与艺术编码中,观众从新民俗电影中收获的不只是视听狂欢和对现实的逃离,更包含了电影人某种对文化、对民族的深沉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新民俗电影 符号编码
下载PDF
从自发走向自觉的中国民间歌谣整理与出版
18
作者 刘芳 王禾奕 《出版发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59,共8页
歌谣是民间文艺的重要文化形态之一。1918年,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的歌谣运动开启了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先河。早期的歌谣出版主要为现实服务,被当作与旧思想对抗的“软性”武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歌谣的出版着眼于歌谣本体,研究者试... 歌谣是民间文艺的重要文化形态之一。1918年,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的歌谣运动开启了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先河。早期的歌谣出版主要为现实服务,被当作与旧思想对抗的“软性”武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歌谣的出版着眼于歌谣本体,研究者试图从多角度、多侧面对歌谣进行立体深描。由此,中国民间歌谣出版走出了一条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道路。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中国民间歌谣的学术出版历程,不仅可以深化对歌谣的认知,而且能够为新时代中国民间歌谣的学术出版提出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 自觉 中国民间歌谣 整理 出版
下载PDF
河曲民歌声韵调的音色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洋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7,共7页
河曲方言对河曲民歌的音色和节奏旋律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舌尖后音发音部位前移带动同类字音色前倾;鼻韵尾的合流或脱落形成不同腔体音色的强烈对比;促声与舒声的交替浮现出跌宕起伏的音强画面;异调相押展现了河曲民歌充分的口... 河曲方言对河曲民歌的音色和节奏旋律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舌尖后音发音部位前移带动同类字音色前倾;鼻韵尾的合流或脱落形成不同腔体音色的强烈对比;促声与舒声的交替浮现出跌宕起伏的音强画面;异调相押展现了河曲民歌充分的口语性和包容性;音高的升降曲折渲染了音色的线条性。对河曲方言与河曲民歌关系的深入探讨,有望为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语料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曲民歌 走西口 声韵调 音色
下载PDF
对话李商隐:“武夷格调”的生成与“变态”
20
作者 韩凯 《汉语言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17-23,共7页
杨亿师法李商隐不同于其他西昆诗人,不局限于义山体艺术形式,承袭义山体以“清峭感怆”为特征的“圣人之体”,借鉴吸收意内言外的情感表露方式。杨亿对李商隐并非亦步亦趋,承袭中有所发展、突破,认识到义山体雕篆之弊,转益多师。《武夷... 杨亿师法李商隐不同于其他西昆诗人,不局限于义山体艺术形式,承袭义山体以“清峭感怆”为特征的“圣人之体”,借鉴吸收意内言外的情感表露方式。杨亿对李商隐并非亦步亦趋,承袭中有所发展、突破,认识到义山体雕篆之弊,转益多师。《武夷新集》所形成的“武夷格调”密切关注现实,书写视域从传统宫苑题材中解脱出来,抒发个人性情,显露自我形象。“武夷格调”与传统西昆体相比具有明显“变态”。“武夷格调”指引西昆自振,如晨星引领宋诗走向隆盛的步伐,具有不容忽视的诗歌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格调” 义山体 “圣人之体” 西昆自振 走向隆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