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护生物多样性 重在科普教育——浅谈普洱学院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馆 被引量:3
1
作者 陶川 者海云 《普洱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1-13,共3页
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情况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高校应当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普洱学院成立了"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馆",在当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 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情况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高校应当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普洱学院成立了"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馆",在当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科学教育馆 科普教育 普洱学院
下载PDF
赛教融合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普洱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李茜 郑琰 刘兴元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53期354-356,共3页
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导向方针下,积极创新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该文以普洱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创新性地提出赛教融合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此模式的内涵、建立方式和保障途径进行概述,并总结了施... 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导向方针下,积极创新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该文以普洱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创新性地提出赛教融合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此模式的内涵、建立方式和保障途径进行概述,并总结了施行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改进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构建实施提供可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教融合 应用型人才 模式创新 能力提升
下载PDF
云南边疆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以XX学院为例
3
作者 杨莉 洪清青 +2 位作者 罗钰 李孙洋 甘晓霖 《普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核心话题永不衰退,是高校德育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为了解云南边疆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核心话题永不衰退,是高校德育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为了解云南边疆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以云南边疆地区高校—XX学院为例,采用匿名的方式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云南边疆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提出具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 边疆地区高校 少数民族 大学生
下载PDF
普洱有机绿茶的生命周期碳核算
4
作者 李莹美 尚小宴 +2 位作者 罗兆杰 马立 赵旭春 《普洱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7-31,共5页
为深入研究普洱有机绿茶的生命周期碳排放情况,了解普洱有机绿茶的生产工艺及碳排放强度,从普洱有机绿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出发,以普洱有机绿茶的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为研究对象,将普洱有机绿茶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原料获得、制造、配送... 为深入研究普洱有机绿茶的生命周期碳排放情况,了解普洱有机绿茶的生产工艺及碳排放强度,从普洱有机绿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出发,以普洱有机绿茶的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为研究对象,将普洱有机绿茶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原料获得、制造、配送及销售、消费者使用及废弃处理五个阶段,对其进行碳足迹评估分析。结果表明:1 kg普洱有机绿茶的总碳足迹为7.68kg,其碳足迹含量主要以制造与使用阶段为主,其占比分别为45.57%、30.07%。由此建议,在有机茶制造和采用阶段使用更多的清洁能源等措施以减少碳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绿茶 生命周期评价 碳核算
下载PDF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以XX学院为例
5
作者 陈秋静 杨莉 《普洱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25-129,共5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关键议题,是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实践要求,强化大学生对“五个认同”的认知的必要途径,也是高校师生应自觉地肩负起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将从XX学院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关键议题,是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实践要求,强化大学生对“五个认同”的认知的必要途径,也是高校师生应自觉地肩负起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将从XX学院民族教育的个案研究的维度,锚定学校“应用型、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借助民族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究位于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XX学院通过实施系列举措,提升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特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教育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究德昂酸茶与普洱茶(熟茶)之间的成分差异 被引量:8
6
作者 毛鸿霖 杨莉 +2 位作者 肖蓉 杨卫星 侯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36-242,共7页
为了探究使用云南大叶种茶树制作不同种类的发酵茶德昂酸茶和普洱茶(熟茶)(以下简称“普洱熟茶”)之间的代谢产物差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德昂酸茶和普洱熟茶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发现,德昂酸茶和普... 为了探究使用云南大叶种茶树制作不同种类的发酵茶德昂酸茶和普洱茶(熟茶)(以下简称“普洱熟茶”)之间的代谢产物差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德昂酸茶和普洱熟茶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发现,德昂酸茶和普洱熟茶虽原料相同但因其加工方式不同,而存在较大的代谢物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以显著区分不同发酵工艺茶叶中的代谢产物,共检测出21类268种显著性差异代谢产物,占所有代谢物的63.81%,主要包括49种氨基酸类、39种脂肪酸、36种核苷酸类、29种有机酸、18种糖类。其中,麦角硫因、3,4-二甲氧基苯乙酸、3-羟基扁桃酸、氯化乙酰胆碱、2-羟基-4-甲基戊酸、米格列醇、L-脯氨酸、4,6-二氧代庚酸、丙二醇、原花青素B2、N-乙酰甘氨酸等差异代谢产物对于不同发酵工艺的茶叶不同滋味品质的形成可能具有重要贡献。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代谢通路分析发现,德昂酸茶和普洱熟茶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类物质代谢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涉及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类代谢相关的通路对不同发酵工艺茶叶的滋味品质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从植物代谢组学角度揭示德昂酸茶和普洱熟茶的代谢产物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昂酸茶 普洱熟茶 代谢组学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臭节草化学成分预试及生物碱成分薄层色谱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剑美 李学玲 +3 位作者 周仕顺 王桃林 陶川 赵锋 《云南化工》 CAS 2020年第8期93-96,共4页
臭节草是滇西南地区民间常用药物,为了解其所含的化学成分,采用植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法,初步测定其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臭节草主要含有生物碱、甙类、黄酮、还原糖、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以生物碱和糖类(还原糖和多糖)的反应最... 臭节草是滇西南地区民间常用药物,为了解其所含的化学成分,采用植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法,初步测定其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臭节草主要含有生物碱、甙类、黄酮、还原糖、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以生物碱和糖类(还原糖和多糖)的反应最为明显,用氨水和氯仿分别提取臭节草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物碱,得生物碱氯仿萃取部分0.0921g和0.0784g。采用薄层色谱技术分析臭节草生物碱的种类,采用4种展开剂展开,改良碘化铋钾显色,在365nm出检测显色斑块,只有以氯仿-丙酮-氨水(50:20:0.3)为展开系统中可看到明显的荧光点,其余三种均未观察到荧光点,其中地上部分有6个荧光点(Rf值分别为0.41,0.60,0.62,0.69,0.74和0.89),地下部分有4个荧光点(Rf值为0.39,0.54,0.68,0.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节草 生物碱 TLC 化学成分 预实验
下载PDF
光质及种子大小对普洱地区14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罗娅婷 邱其伟 崔现亮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59-966,共8页
以普洱地区14种常见植物种子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其在白光、黑暗、红光和蓝光条件下的萌发特性,并分析了种子大小与萌发率、萌发速率、萌发开始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光质对四方蒿、沙针、尖子木、藿香蓟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 以普洱地区14种常见植物种子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其在白光、黑暗、红光和蓝光条件下的萌发特性,并分析了种子大小与萌发率、萌发速率、萌发开始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光质对四方蒿、沙针、尖子木、藿香蓟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光质对大叶斑鸠菊、云南山枇花、臭灵丹、车桑子、光萼猪屎豆、葫芦茶、云南地桃花、西南宿苞豆、岗柃、中国宿苞豆10个物种的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以上物种中除中国宿苞豆外,其他物种种子萌发率均在20%以下,处于休眠状态。四方蒿种子在白光(89.9%)和红光(84.7%)下萌发率最高,红光下种子萌发最快(4.93),蓝光下种子萌发开始时间最晚(11.3d);沙针种子在白光下萌发率最高(80.4%)、萌发速率最快(2.71),在黑暗和蓝光下萌发率较低(43.9%和38%)、萌发速率最慢(0.73和0.85),白光、红光下萌发开始最早(11d),黑暗条件下萌发开始最晚(21.7d);尖子木种子萌发率在白光、黑暗、蓝光下均在86%以上,而红光下仅32%且萌发速率最慢(1.29),在蓝光下萌发开始时间最晚(13d);藿香蓟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在红光下最高(分别为71.3%和6.46),黑暗条件下最低(分别为42.5%和2.62);大叶斑鸠菊萌发开始时间在黑暗条件下最早(6d),其次是白光下(7d),蓝光和红光下较晚,分别为8d和7.7d。14个物种种子的萌发率与种子大小间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种子萌发速率、萌发开始时间与种子大小间也有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种子大小与萌发率、萌发速率和萌发开始时间的关系不会随着光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质 蓝光 红光 萌发 种子大小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普洱茶中儿茶素的超声-双水相提取工艺 被引量:7
9
作者 郑琰 赵涛 +3 位作者 吕迎春 李学玲 罗艺萍 者海云 《云南化工》 CAS 2018年第7期97-104,共8页
采用超声辅助双水相法提取普洱茶叶中的儿茶素,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儿茶素的工艺条件。分别考察了料液比、丙醇体积分数、硫酸铵质量浓度、超声时间、超声温度对茶叶中儿茶素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以5个因素为自变量,以... 采用超声辅助双水相法提取普洱茶叶中的儿茶素,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儿茶素的工艺条件。分别考察了料液比、丙醇体积分数、硫酸铵质量浓度、超声时间、超声温度对茶叶中儿茶素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以5个因素为自变量,以儿茶素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nhnken法设计5因素3水平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响应面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良好,能较好地预测儿茶素提取率。最佳提取工艺:料液比1∶37、丙醇体积分数65%、硫酸铵质量浓度0.15 g/m L、超声时间25 min、超声温度35℃,得到儿茶素的提取率为46.01%(n=5),与预测值46.08%(n=5)接近,说明该提取工艺条件是合理可行的。与单因素试验确定的最佳提取率42.46%(n=5)进行比较,响应面法优化结果使儿茶素提取率提高了3.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超声辅助提取 双水相萃取 响应面优化
下载PDF
植物园迁地保护环境下纹瓣兰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施嘉雯 钱永辉 +1 位作者 罗艳 李青青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7-408,共12页
深入了解濒危物种的繁殖特性,能为物种制定有效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于2022和2023年对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迁地保存的纹瓣兰(Cymbidium aloifolium)的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主要包括开花物候、繁育系统、花部形态... 深入了解濒危物种的繁殖特性,能为物种制定有效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于2022和2023年对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迁地保存的纹瓣兰(Cymbidium aloifolium)的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主要包括开花物候、繁育系统、花部形态特征、昆虫传粉特征以及花的挥发性成分等。结果表明,纹瓣兰的盛花期在4月中旬,单花花期7 d;群体花期约为36d。花粉活力在开花第1天时最高,约为47.15%,之后呈下降趋势。柱头在整个单花期一直具可授性,开花第2天可授性最强。人工授粉实验表明纹瓣兰自交亲和,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动自花授粉,繁育系统属于兼性异交繁育并依赖传粉者,自然结实率较低为6.9%。唇瓣的先端和基部的表皮细胞分别为锥形和指状突起,基部的指状突起细胞外附着有油脂颗粒,可能是传粉者的报酬。药帽黄色,其表皮细胞为锥形细胞,能够反射光线,可能起到吸引昆虫的作用,中华蜜蜂(Apis cerana)是纹瓣兰唯一的有效传粉昆虫。纹瓣兰的挥发性气味中(E)-乙酸-2-癸烯-1-醇酯含量最高。因此,纹瓣兰的花部结构与传粉昆虫具有显著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地保护 纹瓣兰 花部特征 繁育系统 传粉特征 中华蜜蜂
下载PDF
云南普洱食用花卉资源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陶川 《普洱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8,共8页
初步调查整理了普洱市各民族食用花卉植物资源,共116种,分别属于42科77属。分析了民间食用花卉的应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野生花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 普洱 食用花卉 应用研究
下载PDF
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咖啡果皮花青素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12
作者 李学玲 李雪 +3 位作者 任四妹 许苑南 郭洁 杨莉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1-255,共5页
为探究咖啡果皮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和体外抗氧化能力,该研究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咖啡果皮花青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咖啡果皮花青素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咖啡果皮花青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 为探究咖啡果皮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和体外抗氧化能力,该研究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咖啡果皮花青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咖啡果皮花青素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咖啡果皮花青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0℃、乙醇体积分数60%、果胶酶添加量2%、料液比1∶50(g∶mL)、提取时间40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咖啡果皮花青素得率达0.274%。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当样品质量浓度为30μg/mL时,其对DPPH、O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佳,分别为91.40%、67.28%,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6.36μg/mL、12.16μg/mL;当样品质量浓度为5μg/mL时,总还原能力最高(吸光度值为0.987)。因此,咖啡果皮花青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果皮 花青素 超声辅助酶法 提取工艺 体外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不同初加工方式云南咖啡精油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13
作者 杨莉 刘祥江 +3 位作者 李孙洋 樊竹青 李华健 李学玲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年第3期198-206,共9页
以不同初加工方式处理的6种云南咖啡生豆和熟豆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咖啡精油,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咖啡精油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咖啡精油可定性检出8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表现为水果香、坚... 以不同初加工方式处理的6种云南咖啡生豆和熟豆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咖啡精油,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咖啡精油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咖啡精油可定性检出8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表现为水果香、坚果香、青草香和焦糖香等咖啡香气特征。GC-IMS指纹图谱表明,蜜处理生豆(HR)特有的物质为异丁醛;水洗熟(烘焙)豆(WC)和蜜处理熟(烘焙)豆(HC)特有物质为乳酸乙酯、2-甲基吡嗪、2-甲基戊醛、丁酸甲酯;日晒熟(烘焙)豆(SC)特有的物质水杨酸甲酯、3-庚酮、1,8-环氧对孟烷、丙酸丁酯、2-乙基-1-己醇、2-乙基呋喃。PCA结果表明,水洗生豆(WR)和日晒生豆(SR)、WC和HC组咖啡精油之间的风味物质相似。HR与SR组咖啡精油之间挥发性物质差异性较大。该技术为咖啡精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豆 咖啡精油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物质 差异分析
下载PDF
不同品种小粒咖啡主要滋味物质指纹图谱分析
14
作者 杨莉 常国银 +3 位作者 洪清青 王蕊 李学玲 张敏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4期40-44,50,共6页
通过测定不同品种小粒咖啡豆(A2,B2,C2,D2)中咖啡因、葫芦巴碱、有机酸、单糖、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比较不同品种咖啡烘焙豆间滋味特征成分组成和含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咖啡豆色泽指数差异较小,烘焙程度均匀,水分含量为2.18%~2.... 通过测定不同品种小粒咖啡豆(A2,B2,C2,D2)中咖啡因、葫芦巴碱、有机酸、单糖、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比较不同品种咖啡烘焙豆间滋味特征成分组成和含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咖啡豆色泽指数差异较小,烘焙程度均匀,水分含量为2.18%~2.86%,失重率为11.89%~13.25%,稳定性良好。4个品种咖啡豆滋味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葫芦巴碱和咖啡因含量在C2和D2中含量最多;A2中柠檬酸、苹果酸、单糖总含量和甘露糖含量最高,酒石酸和异己酸含量最低;B2中乳酸和草酸含量最高;C2中奎尼酸、鼠李糖、半乳糖、亮氨酸及氨基酸总含量最高。通过探索不同品种咖啡的化学成分组成和品质特征,对提升咖啡风味品质、筛选优质产品及满足消费者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豆 滋味特征 品质
下载PDF
三种香茅精油的化学成分及体外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评价 被引量:19
15
作者 石小翠 曹冬花 +5 位作者 李佳 鲁建美 宋兴震 罗明楚 肖春芬 许又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3-90,共8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爪哇香茅(Cymbopogon winteranus)、柠檬草(C.citratus)和芸香草(C.distans)三种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并通过DPPH法及炎症因子NO生成量检测法评价这三种植物精油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三...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爪哇香茅(Cymbopogon winteranus)、柠檬草(C.citratus)和芸香草(C.distans)三种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并通过DPPH法及炎症因子NO生成量检测法评价这三种植物精油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三种香茅属植物精油化学成分以萜类物质为主,含量为76.35%~90.52%,其中萜醛、萜醇类物质含量最高。爪哇香茅、柠檬草和芸香草的主要成分分别为(+)-香茅醛(37.85%)、反式柠檬醛(36.12%)和香叶醇(34.76%);三种香茅属植物精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但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IC50值为(0.005±0.002)mg/mL)相比,抗氧化活性较差;在较低浓度(2~4μg/mL)时,香茅属植物精油减少LPS致炎模型的NO生成能力与10μmol/L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相当,表明这三种香茅属植物精油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其中柠檬草(IC50值为(0.472±0.121)μg/mL)的抗炎活性最好,其次为爪哇香茅(IC50值为(0.632±0.147)μg/mL)和芸香草(IC50值为(0.669±0.131)μg/mL)。因此,三种香茅属植物精油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开发成抗炎药物和抗炎功能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茅属 柠檬草 爪哇香茅 芸香草 抗氧化活性 抗炎活性
下载PDF
不同入侵程度紫茎泽兰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筱 王桔红 +2 位作者 罗娅婷 崔现亮 段富院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064-2074,共11页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是一种生态危害性较大的入侵植物。为探讨不同入侵程度下紫茎泽兰的化学计量特征,进一步揭示其营养策略与入侵机制,该研究以紫茎泽兰及其本土伴生种条叶猪屎豆(Crotalaria linifolia)为对象,测定研究了...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是一种生态危害性较大的入侵植物。为探讨不同入侵程度下紫茎泽兰的化学计量特征,进一步揭示其营养策略与入侵机制,该研究以紫茎泽兰及其本土伴生种条叶猪屎豆(Crotalaria linifolia)为对象,测定研究了轻度入侵、中度入侵和重度入侵下紫茎泽兰根、茎、叶中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与其入侵地土壤养分状况,并进一步比较了紫茎泽兰和条叶猪屎豆的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3种入侵程度下,紫茎泽兰叶N、P含量均显著大于根和茎N、P含量,将更多的N和P分配至叶,增加资源获取,以利快速生长。(2)3种入侵程度下,紫茎泽兰茎N∶P<根N∶P<叶N∶P,且茎N∶P在中度入侵下显著大于轻度入侵,在入侵过程中其茎呈现出较高的生长速率,可促进其获取更多环境资源,增强生长竞争优势。(3)与本土种条叶猪屎豆相比,紫茎泽兰具有更高的根P、茎P含量,根和茎C∶P、N∶P均显著小于条叶猪屎豆,各器官C∶N均显著大于条叶猪屎豆,显示出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及较低的资源需求量。(4)紫茎泽兰茎C和叶C、茎N和叶N均呈显著正相关,茎C∶P与根C∶P存在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对能量和资源的分配在生长和贮存之间存在权衡。研究认为,紫茎泽兰在入侵过程中采取增加地上部分的资源分配与利用以利于快速生长,同时具有较高的资源获取能力及较低的资源需求量,进而提高竞争能力,成为一种重要的入侵策略,促进其成功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入侵程度 营养利用策略 弃耕地
下载PDF
白芨及其替代品化学成分预试及薄层色谱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剑美 李学玲 +4 位作者 陈锦盛 周仕顺 陶川 漆丽萍 赵锋 《云南化工》 CAS 2020年第2期50-54,58,共6页
白芨为常用中药,市场上有不少替代品。为评价其代用价值,采用植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法、紫外分光光度法、DNS法、蒽酮比色法分别测定了白芨及其代用品的主要化学成分、总黄酮、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结果表明:白芨及其代用品所含成分相似,... 白芨为常用中药,市场上有不少替代品。为评价其代用价值,采用植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法、紫外分光光度法、DNS法、蒽酮比色法分别测定了白芨及其代用品的主要化学成分、总黄酮、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结果表明:白芨及其代用品所含成分相似,均含有氨基酸、糖类、甙类、鞣制、有机酸、生物碱、皂苷、黄酮类、酚类、内酯、香豆素及其苷类、强心苷、甾萜类等物质,其中以多糖和黄酮反应比较明显。筒瓣兰的黄酮含量最高为0.35%,其次为白芨0.20%,苞舌兰为0.10%;白芨的总糖含量最高为66.11%,依次为筒瓣兰58.41%和苞舌兰42.67%;还原糖的含量白芨2.91%,筒瓣兰为2.25%,苞舌兰2.34%。在365nm波长处苞舌兰与筒瓣兰有3个(Rf值为0.32,0.51,40.56)和2个荧光点(Rf值为0.51和0.57)与白芨一致,说明筒瓣兰、苞舌兰与中药白芨成分相似,具有一定的替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芨 替代品 化学成分预实验 TLC
下载PDF
云南重楼地上部分小极性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蒋维 李小辉 +2 位作者 万近福 梅双喜 付晓云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研究云南重楼地上部分的小极性化学成分。方法:利用HPD10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ODS柱层析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云南重楼地上部分的小极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NMR、ESI-MS)解析化合物结... 目的:研究云南重楼地上部分的小极性化学成分。方法:利用HPD10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ODS柱层析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云南重楼地上部分的小极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NMR、ESI-MS)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云南重楼地上部分中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1)、正十六碳醇(2)、7,11,15-trimethyl-3-methylenehexadecane-1,2-diol(3)、25(R)-spirost-5-en-3β,7α-diol(4)、25(R)-spirost-5-en-3β,7β-diol(5)、α-棕榈精(6)、22E-7α-methoxy-5α,6α-epoxyergosta-8(14),22-dien-3β-ol(7)、5α,6α-epoxy-(22E,24R)-ergosta-8(14),22-diene-3β,7α-diol(8)、(8R^(*),9R^(*),10S^(*),6Z)-trihydroxyoctadec-6-enoic acid(9)、tormentic acid(10)、2,6-dimethoxy-1,4-benzoquinone(11)、6-hydroxy-2-(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3,7-dioxa-bicyclo-octane(12)、2,6,2′,6′-tetramethoxy-4,4′-bis(2,3-epoxy-1-hydroxypropyl)biphenyl(13)。结论:其中,化合物1~5、7、8、10~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重楼地上部分 小极性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原文传递
不同萃取相黄果茄果实乙醇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比较分析
19
作者 李学玲 樊竹青 +3 位作者 罗银玲 孙体杰 王菲儿 许苑南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3-79,共7页
为探究不同萃取相黄果茄果实乙醇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本试验采用自由基清除法、D-半乳糖衰老模型、热板法和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分别检测了黄果茄果实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相(PFSX)、二氯甲烷萃取相(DFSX)、乙酸乙酯萃取相(EFSX)、正丁醇萃取... 为探究不同萃取相黄果茄果实乙醇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本试验采用自由基清除法、D-半乳糖衰老模型、热板法和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分别检测了黄果茄果实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相(PFSX)、二氯甲烷萃取相(DFSX)、乙酸乙酯萃取相(EFSX)、正丁醇萃取相(NFSX)和水萃取相(WFSX)五个部位的抗氧化活性、镇痛活性和抗炎活性。结果显示,不同极性部位对DPPH·的清除能力为EFSX>NFSX>DFSX>WFSX>PFSX,各相均能提高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血清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给药30 min后,DFSX、NFSX和WFSX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值(P<0.05或P<0.01),给药60 min后,PFSX、DFSX、NFSX和WFSX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值(P<0.05或P<0.01),并且对热板所致疼痛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PFSX、DFSX和EFSX能极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P<0.01),WFSX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P<0.05);WFSX、DFSX和EFSX能极显著降低组织中COX-2含量(P<0.01),DFSX和EFSX极显著降低组织中TNF-α和IL-6含量(P<0.01)。结果表明,不同萃取相黄果茄果实乙醇提取物均具有抗氧化、镇痛和抗炎活性,其中EFSX的抗氧化活性最好,DFSX和EFSX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本试验结果为黄果茄果实的药理研究与产品研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果茄 生物活性 抗氧化 抗炎 镇痛
下载PDF
铁皮石斛多糖的结构表征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学玲 白芩凡 +4 位作者 孙体杰 陈丽萍 张奇 李素丽 许苑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2-39,共8页
为深入研究铁皮石斛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以铁皮石斛为原料,提取纯化铁皮石斛多糖并表征其初步结构,从铁皮石斛多糖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对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体外氧化抑制效果两个方面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铁... 为深入研究铁皮石斛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以铁皮石斛为原料,提取纯化铁皮石斛多糖并表征其初步结构,从铁皮石斛多糖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对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体外氧化抑制效果两个方面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铁皮石斛多糖总糖含量90.17%±3.90%,蛋白质含量0.14%±0.05%,灰分含量4.47%±1.42%以及糖醛酸含量2.53%±1.02%,相对分子量23970 Da,单糖组成主要为甘露糖和葡萄糖。铁皮石斛多糖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可以抑制LDL氧化修饰体系中共轭二烯的产生,3.00 mg·mL^(−1)时铁皮石斛多糖对铜离子诱导的LDL氧化产生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抑制率为57.46%±0.56%。本研究可为开发因LDL氧化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等疾病药物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多糖 抗氧化 低密度脂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