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Ⅱ型胶原海绵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杨小红 李斯明 +2 位作者 叶惠贞 苏江 冼其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观察Ⅱ型胶原海绵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将2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制作膝关节缺损模型并随机分成2组,A组在缺损局部植入Ⅱ型胶原海绵,B组不植入以作对照。手术后2、4、6、8、10、12周分别作HE、Safranin O染色及S-... 目的:观察Ⅱ型胶原海绵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将2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制作膝关节缺损模型并随机分成2组,A组在缺损局部植入Ⅱ型胶原海绵,B组不植入以作对照。手术后2、4、6、8、10、12周分别作HE、Safranin O染色及S-100蛋白检测。结果:(1)HE染色显示A组2周后即出现新生软骨细胞,12周后新生软骨组织完全填满缺损区并与周围组织整合,而B组直至术后第12周仍由纤维组织所填充;(2)S-100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A组新生软骨细胞具有正常兔软骨细胞的表型;(3)Safranin O染色结果显示A组新生软骨细胞具有分泌软骨基质的功能。结论:Ⅱ型胶原具有较强的诱导软骨细胞生长的能力,其诱导生长的新生软骨具有正常透明软骨的表型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 膝关节软骨缺损 治疗 组织学 软骨缺损 Ⅱ型胶原
下载PDF
火针、激光火针在慢性运动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竹 刘承宜 +1 位作者 杨小红 邓树勋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51,共4页
回顾了火针的概况、慢性运动损伤局部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角度初步分析了火针、激光火针治疗慢性运动损伤的机制,总结了火针和激光火针在治疗慢性运动损伤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运动损伤 激光 应用 初步分析 传统医学 现代医学 病理学 治疗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骨-肌腱结合部愈合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董飞 陈鸿辉 +5 位作者 杨小红 王文 沈雁 梁佩红 谭见容 梁伟国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249-1252,共4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肌腱结合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骨髓穿刺、全骨髓培养法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6只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luronic F-127载体材料结合后,植入兔髌骨部分切除...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肌腱结合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骨髓穿刺、全骨髓培养法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6只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luronic F-127载体材料结合后,植入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对照组只进行手术,不植入细胞。在术后6、12、18周进行X线片、大体和组织学观察评估。[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6、12、18周实验组骨-肌腱结合部新生骨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大体观察可见实验组骨-腱结合部愈合较早。HE染色显示实验组术后6周有大量的纤维母细胞和类软骨细胞增生,并可见新骨形成;12周,髌腱与松质骨接触面软骨细胞移行带形成;18周,纤维软骨移行带排列更有序。Safranin0染色显示实验组术后6周,基质染色较深,部分骨-腱结合处可见相对浓染区;12周,基质染色范围明显减少,沿类软骨细胞走行分布;18周,类软骨细胞集中的区域染色较12周有所减退。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6、12、18周骨-腱结合部组织愈合明显,较对照组迅速。[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肌腱结合部细胞增生,促进其早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肌腱结合部 愈合
下载PDF
一种可注射自固化含锶复合胶原磷酸钙骨水泥的结构和性能 被引量:4
4
作者 叶冬平 周子强 梁伟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8期7411-7416,共6页
背景:骨科学界正致力于磷酸钙骨水泥的改性研究,通过向磷酸钙骨水泥中加入不同的添加剂,包括固化促进剂、增塑剂、抗水/血溶剂、致孔剂、增强剂,或是将生物活性物质或药物复合到磷酸钙骨水泥中,以提高其理化和生物学性能是目前该领域的... 背景:骨科学界正致力于磷酸钙骨水泥的改性研究,通过向磷酸钙骨水泥中加入不同的添加剂,包括固化促进剂、增塑剂、抗水/血溶剂、致孔剂、增强剂,或是将生物活性物质或药物复合到磷酸钙骨水泥中,以提高其理化和生物学性能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了解一种新型可注射可降解的磷酸钙骨水泥的理化性能。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试验,于2008-12/2009-05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采用部分结晶的磷酸钙,部分结晶的磷酸锶和二水磷酸氢钙,添加改性淀粉﹑Ⅰ型胶原制备了新型可注射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方法:采用X’PertPro型X射线衍射仪对磷酸钙骨水泥固化体进行相分析。采用HITA2-CHIH-800型透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磷酸钙骨水泥固化体的形貌进行观察。用维卡仪根据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C190203标准进行凝结时间的测试。使用Instron5567型万能电子材料试验机来测试固化样品的抗压强度。用注射器测试材料的可注射性,针头内径为1.6mm。通过浸泡摇动定性测试材料的抗溃散性。主要观察指标:①骨水泥水化产物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②骨水泥的凝固时间、可注射性和抗压强度。③骨水泥的抗溃散性。结果:研究表明该材料具备优良的可注射性能;添加改性淀粉显著的改善了骨水泥的抗溃散性。随着骨水泥液固比的增大,骨水泥的抗压强度下降,当骨水泥的液固比为0.3时,骨水泥的抗压强度为(48.0±2.3)MPa,当骨水泥的液固比为0.6时,骨水泥的抗压强度下降为(21.0±2.5)MPa。骨水泥的水化产物为类骨羟基磷灰石结晶,从X射线衍射图谱还可以看出,因骨水泥的水化不完全,基线水平波动较大,说明了在充分水化的条件下,骨水泥的压缩强度还能进一步提高。结论:制备的可注射含锶复合胶原磷酸钙骨水泥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强度,能满足手术条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锶磷酸钙骨水泥Ⅰ型胶原 可注射性 抗溃散性
下载PDF
应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不脱钙骨组织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谭见容 杨小红 +3 位作者 康宁 王文 陈鸿辉 梁伟国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34-536,共3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改进既往标本制作方法,探讨应用不同浓度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对骨组织包埋效果的影响,寻找不脱钙骨组织标本包埋制作的理想方法。[方法]骨组织标本取材后,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24h,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转入含有15g/... [目的]本研究通过改进既往标本制作方法,探讨应用不同浓度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对骨组织包埋效果的影响,寻找不脱钙骨组织标本包埋制作的理想方法。[方法]骨组织标本取材后,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24h,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转入含有15g/L过氧化苯甲酰的甲基丙烯酸甲酯(UMMA)中,每24h换液1次。从转入UMMA渗透液开始,每天抽滤30min,以排除组织中的气体。MMA聚合过程分为3个实验组,分别以30g/L、35g/L、40g/L三种筛选浓度加入过氧化苯甲酰,密切观察样本聚合情况。[结果]3种浓度及凝结时间观察比较,加速剂浓度为35g/L的标本,在室温25℃左右,约7d时间开始凝结,并逐渐变硬,组织与包埋剂的硬度均匀,效果理想,制作的切片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两种清晰的矿化标记;加速剂浓度为40g/L的标本,约3~4d开始凝结,但出现大量气泡影响观察及制片,效果欠佳;加速剂浓度为30g/L的标本,观察30d仍未见凝结。[结论]过氧化苯甲酰浓度为35g/L的包埋剂对不脱钙骨组织包埋效果最为理想,应用本研究方法能为骨科基础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硬组织制作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不脱钙骨 包埋
下载PDF
MDM2、P53和P27蛋白在食管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超霞 方力 杨小红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9年第5期362-366,共5页
背景与目的:探讨癌基因蛋白MDM2、抑癌基因蛋白P53以及细胞周期蛋白P27在食管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材料与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定性)检测85例食管癌存档蜡块及其癌旁黏膜中MDM2、P53和P27蛋白的表达;采... 背景与目的:探讨癌基因蛋白MDM2、抑癌基因蛋白P53以及细胞周期蛋白P27在食管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材料与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定性)检测85例食管癌存档蜡块及其癌旁黏膜中MDM2、P53和P27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上述3种蛋白在48例食管癌新鲜组织标本及其癌旁黏膜以及12例切缘相对正常黏膜中的表达。结果:从单纯性增生-轻度非典型增生-中度非典型增生-重度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进展过程的变化,发现: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均显示P53蛋白在正常食管黏膜上皮中无表达,在食管癌变早期即出现P53蛋白的积聚;而MDM2、P27蛋白在正常黏膜上皮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癌变的晚期MDM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P53和P27蛋白表达的变化可能发生在食管癌形成早期,MDM2蛋白表达的变化可能发生在食管癌变的晚期。定性和定量2种方法联合检测能更客观和准确的探讨癌基因产物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癌基因蛋白 免疫组化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免疫组化鸡尾酒法检测P504S、P63和34βE12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超霞 潘文海 +3 位作者 杨小红 方力 陈辉 华兴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9年第6期431-434,共4页
背景与目的:探讨在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组织中联合检测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P63蛋白和高分子量角蛋白(34βE12)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采用组合式单克隆抗体和双酶标记的免疫组化鸡尾酒法检测32... 背景与目的:探讨在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组织中联合检测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P63蛋白和高分子量角蛋白(34βE12)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采用组合式单克隆抗体和双酶标记的免疫组化鸡尾酒法检测32例前列腺癌(PCa)、16例前列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和4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穿刺活检标本,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检测P504S、P63和34βE12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PCa中P504S均呈阳性表达,阳性率100%,而P63和34βE12呈阴性表达;AAH中上述3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为75%;BPH中P504S均呈阴性表达,而P63、34βE12均呈阳性表达,阳性率100%;P504S、P63和34βE12抗原在PCa、AAH、BPH 3组标本中的表达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鸡尾酒法可作为前列腺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P504S是PCa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标志物,P63和34βE12联合标记基底细胞的特异性高,3者联合检测能提高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 P63 34ΒE12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胶原合成介导的软骨细胞的光生物调节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小红 刘承宜 +2 位作者 刘少杰 谭见容 梁佩红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66-270,共5页
目的:了解低强度激光照射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3周龄新西兰白兔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在2.5%新生牛血清中培养,用半导体激光(650 nm,2.96 mW/cm2)(sem iconductor laser irrad iation,SLI)照第4代软骨细胞,每天分别照射1... 目的:了解低强度激光照射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3周龄新西兰白兔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在2.5%新生牛血清中培养,用半导体激光(650 nm,2.96 mW/cm2)(sem iconductor laser irrad iation,SLI)照第4代软骨细胞,每天分别照射1 m in、3 m in、5 m in、7 m in、10 m in、20 m in,共6 d。收集激光照射后第2 d、4 d、6 d、8 d、10 d和12 d的细胞培养液,用氯胺T消化法检测羟脯氨酸(H rp)的含量。在培养至第13 d时,用X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了解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在2.5%新生牛血清中,SLI对软骨细胞具有明显的光生物调节作用:(1)在培养至第13 d时,所有剂量组在照射后XTT吸光度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3 m in、5 m in、7 m in和10 m in组的增高较为明显(P<0.01);(2)两因素重复测定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LI照射后软骨细胞合成胶原的能力在逐步增加,而对照组在培养至第2周开始H rp含量明显下降。结论:SLI照射可促进2.5%新生牛血清中兔软骨细胞增殖,这个过程可能是通过促进胶原合成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 光生物调节作用 软骨细胞 胶原 羟脯氨酸
下载PDF
低强度脉冲超声在骨-肌腱结合部纤维软骨带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小红 陈鸿辉 +3 位作者 王文 梁佩红 谭见容 秦岭 《广州医药》 2007年第3期53-56,共4页
目的研究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兔髌骨-髌腱结合部(BTJ)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兔部分髌骨切除模型,超声组在术后3天开始为期6周的LIPUS治疗;对照组在术后不给予治疗;通过组织学染色观察BTJ纤维软骨移行带的修复,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以... 目的研究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兔髌骨-髌腱结合部(BTJ)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兔部分髌骨切除模型,超声组在术后3天开始为期6周的LIPUS治疗;对照组在术后不给予治疗;通过组织学染色观察BTJ纤维软骨移行带的修复,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以评估其疗效。结果①组织学结果显示,超声组术后6周在截骨界面有大量新骨生成,BTJ可见大量新生软骨细胞;术后12周纤维软骨带初步形成;术后18周可见具有过渡结构的纤维软骨带。而对照组术后6周纤维母细胞增生,无新骨形成;术后18周出现大量新生软骨细胞,但缺乏纤维软骨带的过渡结构。②术后6、12和18周的力学测量结果显示,各组BTJ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建,三个时间点超声组的极限拉应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IPUS可使骨、软骨等多种细胞增生,通过促进新骨形成及重建纤维软骨带而加快骨肌腱结合部位的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软骨带 骨-肌腱结合部 低强度脉冲超声 生物力学试验
下载PDF
物理疗法促进髌骨-髌腱结合部损伤早期恢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鸿辉 杨小红 +3 位作者 王文 梁佩红 徐钢 秦岭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91-294,共4页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刺激(LIPUS)和功能性电刺激(FES)对兔髌骨-髌腱结合部 (BTJ)损伤愈合的影响。方法 18周龄成年雌性新西兰兔63只,建立髌骨部分切除模型,随机分为超声组、复合组和对照组。超声组在术后3 d开始为期6周的LIPUS治疗,...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刺激(LIPUS)和功能性电刺激(FES)对兔髌骨-髌腱结合部 (BTJ)损伤愈合的影响。方法 18周龄成年雌性新西兰兔63只,建立髌骨部分切除模型,随机分为超声组、复合组和对照组。超声组在术后3 d开始为期6周的LIPUS治疗,复合组在术后1-4周给予LIPUS治疗,在 5-12周给予FES治疗。通过组织学染色观察BTJ纤维软骨移行带的修复,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以评价其疗效。结果 (1)组织学结果显示,超声组和复合组术后6周在截骨界面均有大量新骨生成,BTJ可见大量新生软骨细胞;术后12周纤维软骨带初步形成;术后18周可见具有过渡结构的纤维软骨带。对照组术后6周纤维母细胞增生,无新骨形成;术后18周出现大量新生软骨细胞,但缺乏纤维软骨带的过渡结构。(2)术后 6,12和18周的力学测量结果显示,各组BTJ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建,3个时间点超声组、复合组的极限拉应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LIPUS和FES可使骨、软骨等多种细胞增生,通过促进新骨形成及重建纤维软骨带的过渡结构,从而加快骨-肌腱结合部位的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肌腱结合部 低强度脉冲超声 功能性电刺激
原文传递
高纯度猪软骨Ⅱ型胶原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斯明 杨小红 +3 位作者 方力 叶春婷 李小华 梁佩红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844-849,共6页
目的研制高纯度猪软骨Ⅱ型胶原海绵,探讨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制成膝关:审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成两组。A组20只兔的缺损区植入Ⅱ副胶原海绵,B组20只兔的缺损区旷置,不植入胶原作为对照。于术后2... 目的研制高纯度猪软骨Ⅱ型胶原海绵,探讨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制成膝关:审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成两组。A组20只兔的缺损区植入Ⅱ副胶原海绵,B组20只兔的缺损区旷置,不植入胶原作为对照。于术后2、4、8、12、24周分别做HE染色、Masson染色、Safranin0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①HE染色及Masson染色显示A组在术后2周即出现新生软骨细胞,细胞以胶原纤维为支架迁移进入缺损区,并与胶原纤维生长融合;12周后新生骨和软骨组织完全填满缺损区并与周围组织整合,而B组直至术后24周仍由纤维组织所填充;②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A组新生软骨细胞具有正常兔软骨细胞的表型;③SafraninO染色结果显示A组新生软骨细胞具有分泌软骨基质的功能。结论Ⅱ型胶原具有较强的诱导软骨细胞生长的能力,其诱导生长的新生软骨细胞具有正常透明软骨细胞的表型和功能,是良好的软骨缺损修复的生物填充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胶原 软骨 关节 缺损 修复
原文传递
低强度He-Ne激光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小红 叶惠贞 +4 位作者 李斯明 钟灿灿 沈雁 任国梅 梁佩红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8-71,共4页
目的研究低强度HeNe激光对兔软骨细胞增殖和变异的影响。方法选取3周龄新西兰白兔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分别在浓度为10%,5%,2.5%的新生牛血清(newborncalfserum,NCS)及无血清4种培养媒介中培养。采用波长为632.8nm,功率为6.5mW的HeNe激光... 目的研究低强度HeNe激光对兔软骨细胞增殖和变异的影响。方法选取3周龄新西兰白兔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分别在浓度为10%,5%,2.5%的新生牛血清(newborncalfserum,NCS)及无血清4种培养媒介中培养。采用波长为632.8nm,功率为6.5mW的HeNe激光照射软骨细胞,每天分别照射2,8,16,30和45min,共6d。在培养至第13天时,用X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了解细胞的增殖情况;用吖啶橙标记软骨细胞DNA,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软骨细胞形态及DNA的表达。结果(1)XTT结果显示,在营养缺乏培养状态中(5%,2.5%NCS),照射时间为16,30和45min的照射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与无激光照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最佳照射时间为30min,实际最佳照射能量密度为9.42J/cm2。(2)照射组软骨细胞形态与正常软骨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NA荧光信号较对照组强;未见显著的形态改变。结论低强度HeNe激光能促进兔软骨细胞的生长,使DNA表达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增殖 低强度HE-NE激光 光照射 DNA 对照组 正常 影响 牛血清 新生牛 形态
原文传递
组织工程胶原海绵支架材料的制备及孔径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秦胜男 陈鸿辉 +4 位作者 杨小红 叶春婷 康宁 谭见容 戴丽冰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20-824,共5页
制备组织工程胶原海绵支架材料,采用聚乙二醇脱水法将胶原溶液于4℃下进行分时段脱水,制得不同胶原浓度的溶液,并通过真空冷冻干燥法,制成多孔海绵材料。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万能拉力机等手段对海绵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 制备组织工程胶原海绵支架材料,采用聚乙二醇脱水法将胶原溶液于4℃下进行分时段脱水,制得不同胶原浓度的溶液,并通过真空冷冻干燥法,制成多孔海绵材料。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万能拉力机等手段对海绵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分析表征。统计结果表明,不同胶原浓度的溶液制备出不同孔径、孔隙率及平衡含水率的海绵材料,且力学性能也存在差异。从而通过控制胶原溶液的浓度,可制备不同孔径大小的海绵,以适应构建不同种类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孔径 支架材料 组织工程
原文传递
Ⅱ型胶原海绵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MRI与组织学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小红 陈鸿辉 +6 位作者 廖鹰扬 曾旭文 梁佩红 康宁 梁治平 谭见容 梁伟国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27-833,共7页
目的建立兔膝关节软骨损伤动物模型,评估自行研制的Ⅱ型胶原海绵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根据既往方法研制成Ⅱ型胶原,利用胶原的自发荧光特性测试其孔径大小;将材料移植到软骨缺损动物模型上,以随机分组对照的方式进行动物实... 目的建立兔膝关节软骨损伤动物模型,评估自行研制的Ⅱ型胶原海绵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根据既往方法研制成Ⅱ型胶原,利用胶原的自发荧光特性测试其孔径大小;将材料移植到软骨缺损动物模型上,以随机分组对照的方式进行动物实验。通过MRI联合组织病理学HE、番红O、天狼猩红偏振光染色及新生软骨面积测定、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软骨缺损修复状况。结果Ⅱ型胶原海绵自发荧光分层扫描显示其孔径为(93.26±38.40)μm,较接近最适软骨生长的孔径。通过横向比较动物实验同一时相点各组MRI对照组织学结果可以看出,Ⅱ型胶原海绵组在6周时首先出现零星、孤立的软骨信号,而番红O染色和免疫组化的结果证实新生的软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泌糖胺多糖和Ⅱ型胶原基质的功能。天狼猩红偏振光测定结果显示,Ⅱ型胶原海绵组新生软骨面积远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改进方法提取纯化的Ⅱ型胶原,无论组织病理还是MRI的结果均显示对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Ⅱ型 软骨 关节 磁共振成像 组织学
原文传递
光生物调节作用对软骨细胞基质分泌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小红 刘承宜 +2 位作者 刘少杰 谭见容 梁佩红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8-373,共6页
目的了解低强度He-Ne激光(HNL)照射对软骨细胞基质的分泌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3周龄新西兰白兔分离培养软骨细胞,采用HNL照射第4代软骨细胞后,在营养缺乏的培养媒介中培养。收集激光照射后第2,4,6,8,10和12天的细胞培养液,用氯... 目的了解低强度He-Ne激光(HNL)照射对软骨细胞基质的分泌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3周龄新西兰白兔分离培养软骨细胞,采用HNL照射第4代软骨细胞后,在营养缺乏的培养媒介中培养。收集激光照射后第2,4,6,8,10和12天的细胞培养液,用氯胺T消化法检测羟脯氨酸(Hrp)的含量;在HNL照射后第9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吖啶橙染色后细胞内DNA及RNA含量的变化,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软骨细胞的形态及细胞的分泌,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软骨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在营养缺乏的培养状态中,HNL对软骨细胞具有明显的光生物调节作用:(1)双因素重复测定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HNL照射后软骨细胞合成胶原的能力在逐步增加,而对照组在培养至第2周开始Hrp含量明显下降;(2)吖啶橙染色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HNL照射后第9天细胞的DNA含量较对照组增高;(3)HNL照射后的细胞在培养至第9天,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表面仍然有较多的分泌物和突起,而对照组的细胞已伸展和变平,缺乏分泌;(4)透射电镜观察,HNL照射后第9天的细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而对照组较多的细胞呈现出衰老现象,死亡细胞较多。结论HNL照射可能通过抑制营养缺乏引起内质网应激,促进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等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并进一步促进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生物调节作用 软骨细胞 内质网应激 Ⅱ型胶原 DNA
原文传递
低强度激光对软骨胶原合成和细胞增殖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梁军 杨小红 刘承宜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9-142,共4页
研究了810nm低强度Ga-Al-As半导体激光对兔软骨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取新西兰白兔的关节软骨细胞,用浓度为2%的新生牛血清(NCS)培养媒介培养。激光功率密度分别为1.75、3.50、5.25、7.00和8.75mW/cm2,以连续方式每天照射软骨细胞5... 研究了810nm低强度Ga-Al-As半导体激光对兔软骨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取新西兰白兔的关节软骨细胞,用浓度为2%的新生牛血清(NCS)培养媒介培养。激光功率密度分别为1.75、3.50、5.25、7.00和8.75mW/cm2,以连续方式每天照射软骨细胞5min,共5d。分别用四甲基氮唑盐(MTT)法和氯胺T消化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结果发现:第8天实验结束时,各激光照射组细胞数量随激光强度线性增加,与无激光照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最佳照射功率密度为7.00mW/cm2;第8天实验结束时,激光照射组胶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8.75mW/cm2组与3.50~7.00mW/cm2组有显著差异(P<0.05)。激光照射7.00mW/cm2组与对照组第2、4、6和8天胶原含量的测定表明,照射组胶原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其中第6天照射组胶原含量最高,与相应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胶原含量在第6天后急剧增加,第8天与照射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结果表明,低强度Ga-Al-As半导体激光能促进兔关节软骨细胞的生长,有望成为临床治疗软骨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激光 软骨细胞 增殖 胶原合成
下载PDF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在观察荧光标记和评估新骨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小红 秦岭 陈鸿辉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55-859,共5页
目的旨在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光学优势,验证其活体顺序性荧光标记与透射光图像融合的特征,证实其定量骨改建的有效性。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普通荧光显微镜对比观察,并用测定两种荧光标记的比率来评估新骨形成率。结果激光共... 目的旨在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光学优势,验证其活体顺序性荧光标记与透射光图像融合的特征,证实其定量骨改建的有效性。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普通荧光显微镜对比观察,并用测定两种荧光标记的比率来评估新骨形成率。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可明显改善厚样品的图像质量;微分干涉相差与荧光图像融合,能显示荧光标记在形态结构上的精确定位,并能同时进行定性、定量和定位分布观察。结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为评估骨代谢和骨折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检查 共焦 显微镜检查 荧光 骨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