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娩方式、胶原代谢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
作者 陈茜 王孝忠 +1 位作者 黎庆梅 黄惠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2期33-35,3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分娩方式和胶原蛋白特异性代谢产物吡啶酚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行产前检查、分娩并分娩后复查的产妇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42例,... 目的探讨不同的分娩方式和胶原蛋白特异性代谢产物吡啶酚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行产前检查、分娩并分娩后复查的产妇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42例,选择性剖宫产组40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尿吡啶酚的浓度。结果①产后6~8周压力性尿失禁的总发生率为15.9%(13/82),其中阴道分娩组为26.2%(11/42),选择性剖宫产组为5.0%(2/40),阴道分娩组产后6~8周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孕期发生尿失禁、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是产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③产后6~8周尿吡啶酚/肌酐值:阴道分娩组为(24.61±2.27)nmol/mmol,选择性剖宫产组为(22.11±3.55)nmol/mmol,阴道分娩组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及尿吡啶酚的浓度较选择性剖宫产产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分娩方式 胶原代谢 尿吡啶酚
下载PDF
PR基因H770H位点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毛婷 罗喜平 +7 位作者 谭晓嫦 江雪芳 王玉凤 黄郁馨 赵欣 付永贵 饶兴蔷 宗利丽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妇女PR基因第5外显子区H770H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0年4月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431例内异症患者(内异症组)和499例无内异症的妇女(对...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妇女PR基因第5外显子区H770H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0年4月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431例内异症患者(内异症组)和499例无内异症的妇女(对照组)的外周血,采用荧光定量PCR为基础的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HRM)技术检测PR基因H770H位点的SNP,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评估SNP与内异症的相关性。结果内异症组和对照组PR H770H位点等位基因C、T的频率分别为97.9%(844/862)、2.1%(18/862)和99.4%(992/998)、0.6%(6/998),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5.8%(413/431)、4.2%(18/431)、0和98.8%(493/499)、1.2%(6/499)、0,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86,P=0.007;χ2=8.135,P=0.004)。携带等位基因C使内异症发病风险降低(OR=0.986,95%CI为0.976~0.996),而携带T等位基因使其增高3.319倍(OR=3.319,95%CI为1.323~8.325);携带基因型CC使内异症发病风险降低(OR=0.970,95%CI为0.949~0.991),而携带CT基因型使其增高3.473倍(OR=3.473,95%CI为1.391~8.671)。结论中国汉族妇女PR基因H770H位点多态性与内异症遗传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受体 孕酮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疾病遗传易感性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
原文传递
Hpa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侵袭性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孝忠 刘丹 +3 位作者 胡喜珍 王玉凤 陈小琴 兰玉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研究Hpa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0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正常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各30例中Hpa的表达。结果 Hpa在正常子宫内膜、... 目的研究Hpa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0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正常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各30例中Hpa的表达。结果 Hpa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P<0.05),Hp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Hpa与子宫内膜癌的侵袭性相关,对Hpa的抑制有望作为子宫内膜癌的一个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乙酰肝素酶 病理类型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原文传递
苏拉明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4
作者 王孝忠 王玉凤 +3 位作者 刘丹 胡喜珍 陈小琴 兰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13期1932-1936,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苏拉明对体外培养的人子宫内膜腺癌细胞KLE株系增殖、迁移以及对肿瘤转移相关基因C-Myc表达的影响,探讨苏拉明靶向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苏拉明处理体外培养的人子宫内膜腺癌细胞KLE,分别在处理后的不... 目的通过观察苏拉明对体外培养的人子宫内膜腺癌细胞KLE株系增殖、迁移以及对肿瘤转移相关基因C-Myc表达的影响,探讨苏拉明靶向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苏拉明处理体外培养的人子宫内膜腺癌细胞KLE,分别在处理后的不同时间点,通过Celltiter-Glo Assay测定各孔发光信号并计算苏拉明处理后各组细胞的增殖率,显微镜观察迁移率,荧光定量RT-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利用SPSS 18.0软件对相关数据行统计分析,探讨苏拉明对人子宫内膜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C-Myc表达的影响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 Transwell迁移实验中与对照组(未加入苏拉明)[(243±27)个/孔]相比,300μg/ml及600μg/ml苏拉明组的KLE细胞数分别为(158±19)个/孔、(107±15)个/孔,结果显示苏拉明处理后KLE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其抑制效果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同时苏拉明能够显著抑制C-Myc基因的表达,给药3 d内,抑制率超过40%。结论苏拉明能有效抑制子宫内膜癌KLE细胞的增殖、迁移。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的靶向治疗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拉明 子宫内膜腺癌 侵袭 迁移 C-MY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