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年如一日潜心碳研究 助力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专访暨南大学生态学系副教授刘春
1
作者 刘启强 刘春 《广东科技》 2022年第7期38-42,共5页
刘春博士是暨南大学“绿色通道”引进的优秀青年人才,作为基础研究队伍中的青年翘楚,他在生态学领域开展了近10年的基础研究工作,为服务国家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目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对于如何做好基础研究,他基于自身科研实践经验... 刘春博士是暨南大学“绿色通道”引进的优秀青年人才,作为基础研究队伍中的青年翘楚,他在生态学领域开展了近10年的基础研究工作,为服务国家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目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对于如何做好基础研究,他基于自身科研实践经验认为,不仅要大胆创新、敢于失败,还要平衡好“短平快”研究与原创前沿研究、潜心研究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不断积累,以饱满的热情和耐心迎接未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研究工作 暨南大学 大胆创新 刘春 科研实践 碳中和 优秀青年人才 战略目标
下载PDF
暨南大学生态学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建刚 肖林 +1 位作者 郭佳 苏虹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年第3期46-47,131,共3页
暨南大学生态学专业实验室是水生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领导下的平台实验室。文中阐述了该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现状,剖析了现存的课程设置和实验室软件建设欠妥、缺乏专人管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成立专门的实验管理机构,建设开放... 暨南大学生态学专业实验室是水生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领导下的平台实验室。文中阐述了该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现状,剖析了现存的课程设置和实验室软件建设欠妥、缺乏专人管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成立专门的实验管理机构,建设开放实验室、重视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实验室硬件软件建设等建议。并为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专业实验室 教学实验 科研实验 开放管理
下载PDF
暨南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的办学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爱芬 许忠能 韩博平 《生态科学》 CSCD 2010年第6期582-585,共4页
暨南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于2003年依托水生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创办,2004年开始招生,由生态学系和水生生物研究中心合一单位负责建设.该专业开办7年来,己培养了80名本科毕业生.结合近年来的办学实践,该文对专业建设目标进行了审视与定位,... 暨南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于2003年依托水生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创办,2004年开始招生,由生态学系和水生生物研究中心合一单位负责建设.该专业开办7年来,己培养了80名本科毕业生.结合近年来的办学实践,该文对专业建设目标进行了审视与定位,以利进一步明确办学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本科办学的社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暨南大学 生态学本科 专业特色
下载PDF
暨南大学生态学专业植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4
作者 韦桂峰 胡韧 《生态科学》 CSCD 2009年第4期382-384,共3页
植物学实验是生态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生态学专业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师的科研特长,对实验课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教学改革研究以2007级生态学... 植物学实验是生态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生态学专业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师的科研特长,对实验课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教学改革研究以2007级生态学专业本科生为对象,从优化整合实验课内容、引导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强化实践过程三个方面,对生态学系的植物学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实验 生态学专业 改革 实践
下载PDF
生态学本科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爱芬 许忠能 +1 位作者 赵建刚 韩博平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4期215-219,共5页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生态学本科专门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深入思考和探索高等院校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生态学本科专门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深入思考和探索高等院校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专业教学特色,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专业 本科人才 培养模式
下载PDF
“答辩式教学法”在水域生态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建刚 肖林 +3 位作者 许德麟 许忠能 张修峰 林秋奇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21年第1期82-86,共5页
在多年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立足教学大纲、灵活运用实验项目“答辩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水域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包括筛选综合性较强的实验项目;加强学生课后实践和文献资料查询指导;设置汇报答... 在多年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立足教学大纲、灵活运用实验项目“答辩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水域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包括筛选综合性较强的实验项目;加强学生课后实践和文献资料查询指导;设置汇报答辩环节,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教学改革几个环节。教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法是适用于水域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较为成功的方法,并可在其他专业或相关实验课程中有条件的探索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教学改革 答辩式教学法
下载PDF
基于水生态特色的生态学毕业实习教学过程的优化与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建刚 彭亮 +1 位作者 许德麟 林秋奇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6期213-217,共5页
生态学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实习教学是生态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暨南大学生态学毕业实习是一门必修实习实践课程,论文对实习地点的选择、实习内容的安排以及实习考核等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多年实习教学的基础上... 生态学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实习教学是生态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暨南大学生态学毕业实习是一门必修实习实践课程,论文对实习地点的选择、实习内容的安排以及实习考核等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多年实习教学的基础上,对毕业实习课程的开展充分体现该专业的水生态科研优势,科研促进教学给予了肯定;教学过程逐渐改变了以往参观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课程考核方面,改变了以往学生提交实习报告老师给定成绩的单一模式,增加了学生汇报答辩,师生互动交流环节等。此外,论文也对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毕业实习 优化与实践
下载PDF
蛭态轮虫广布种污轮虫(Rotaria sordida)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
8
作者 王庆 汪文博 +1 位作者 李莹 杨宇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9-728,共10页
为了解蛭态轮虫广布种污轮虫(Rotaria sordida)在中国和全球的系统发育关系,明确蛭态轮虫遗传分化的驱动因素,采集中国10省12市的污轮虫样品,获得COⅠ基因有效序列32条,同时下载GenBank数据库中来自欧洲和大洋洲污轮虫的47条序列,分别... 为了解蛭态轮虫广布种污轮虫(Rotaria sordida)在中国和全球的系统发育关系,明确蛭态轮虫遗传分化的驱动因素,采集中国10省12市的污轮虫样品,获得COⅠ基因有效序列32条,同时下载GenBank数据库中来自欧洲和大洋洲污轮虫的47条序列,分别构建中国和全球两个地理尺度的贝叶斯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中国污轮虫COⅠ序列分为两个分类簇,其系统发育关系不仅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还与生境类型有关;全球污轮虫COⅠ序列由两个分类簇构成,分类簇内部分中国序列与欧洲和大洋洲序列形成同一分支。生境类型相同的污轮虫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推测污轮虫系统发育受到地理分布和生境异质性的共同驱动。基于广义混合Yule溯祖模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污轮虫COⅠ序列鉴定出22个单倍型和12个分子隐种;全球污轮虫COⅠ序列鉴定出45个单倍型和28个分子隐种,证明污轮虫形态学物种内具有较高的隐藏多样性,推测生境异质性对隐种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初步阐述了中国及全球污轮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补充了中国陆生生境蛭态轮虫的COⅠ基因数据库,可为中国和世界谱系的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蛭态轮虫 系统发育 生物地理 遗传多样性 COⅠ基因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域春、秋季浮游介形类生态学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郭伟龙 王亮根 +1 位作者 杜飞雁 姜仕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6-845,共10页
为了解南沙群岛海域春、秋季浮游介形类生态学特征,根据2013年春季(3月中旬至4月初)及秋季(9月)在南沙群岛开展的两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介形类生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南沙群岛海域浮游介形类物种组... 为了解南沙群岛海域春、秋季浮游介形类生态学特征,根据2013年春季(3月中旬至4月初)及秋季(9月)在南沙群岛开展的两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介形类生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南沙群岛海域浮游介形类物种组成较为丰富,记录45种隶属于2科、4亚科、19属。其中,春季有21种,秋季38种,两季均出现的共有种有14个;(2)春、秋两季浮游介形类优势种差异明显,春季优势种组成较为单一,数量低,主要生态类群为外海暖水类群和广温暖水类群,秋季优势种组成较为复杂,数量多,主要为外海暖水类群。春季优势种由后圆真浮萤、葱萤、尖头毛浮萤组成,秋季由纳米海萤、双叉真浮萤、刺喙葱萤、短形小浮萤、粗大后浮萤组成。研究表明:(1)春秋两季浮游介形类密度差异显著,密度分布不均,局部区域密度较高,与该海域局部环流密切相关;(2)浮游介形类两季平均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为0.59、1.37和0.55,秋季高于春季;(3)春季及秋季均分为岛礁群落和外海群落,群落分布随洋流改变呈季节性变化;(4)受季风影响的大环流及局部环流是浮游介形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多样性呈明显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介形类 物种组成 丰度分布 多样性 洋流 南沙群岛
下载PDF
老碳对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的贡献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恩 张振文 +3 位作者 王文科 孙长顺 苏雅玲 刘正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7-1195,共9页
传统理论认为,支撑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碳主要来自于系统内部的初级生产者,如藻类、大型水生植物等,或者来自陆源输入的新鲜且容易分解的有机质;而部分生物或非生物生产的有机碳,在冰川、冻土等环境中可停留数百年至数千年(定义为老碳),... 传统理论认为,支撑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碳主要来自于系统内部的初级生产者,如藻类、大型水生植物等,或者来自陆源输入的新鲜且容易分解的有机质;而部分生物或非生物生产的有机碳,在冰川、冻土等环境中可停留数百年至数千年(定义为老碳),由于储存环境稳定、物理化学性质顽固,难以参与水生生态系统有机碳循环.近年来这一观念不断被挑战.研究表明老碳能够参与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碳循环: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利用;被浮游动物、无脊椎动物直接或者间接摄取、或沿着营养级传递至鱼类、水禽等高级消费者.这意味着除了内部初级生产,老碳是支撑水生态系统重要的碳源.本文概述了当前老碳与水生态系统食物网关系研究最新进展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介绍放射性14C同位素技术在水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同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应关注的方向,以期促进我国水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系统 食物网 老碳 14C同位素技术
下载PDF
基于浮游植物群落的安徽太平湖水环境生态评价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俊莉 刘冬燕 +2 位作者 古滨河 李东京 吴明姝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9-947,共9页
安徽太平湖是国家重点保护湖泊,但其生态本底资料非常缺乏.于2012、2013年对太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26种,隶属7门93属,绿藻门种数最多,共40属68种;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127.12×104cells/L,蓝藻与绿藻... 安徽太平湖是国家重点保护湖泊,但其生态本底资料非常缺乏.于2012、2013年对太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26种,隶属7门93属,绿藻门种数最多,共40属68种;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127.12×104cells/L,蓝藻与绿藻相对丰度之和达61.5%;生物量平均值为0.74 mg/L,蓝藻和绿藻相对生物量之和达40.3%;太平湖优势种种类多且优势度不高;α-中污染和β-中污染指示种分别为9和28种,占总种数的7.1%和22.2%;各采样点Shannon-Wiener、Margalef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均值分别2.48、2.35和0.71.利用各种浮游植物特征参数对太平湖水营养水平的评价结果不太一致,而各指标对太平湖水质污染状况的评价较为一致,为β-α-中污染.与以往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太平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上未发生大的变化,丰度及生物量呈现增加的趋势,指示水体清洁的种类消失,新增的浮游植物种类超过50%为中污带指示种,但未见P-多污带指示种类出现,说明太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但没有达到恶化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优势种 多样性指数 生态评价
下载PDF
阿特拉津生态毒性与生物降解的研究 被引量:75
12
作者 万年升 顾继东 段舜山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52-560,共9页
阿特拉津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使用了40多年,目前仍然是应用广泛的化学除草剂之一.在许多国家及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中都检测出了阿特拉津及其降解产生的中间产物.阿特拉津在土壤和水体中的持留期较长并具有生物蓄积性,不但对粮食和... 阿特拉津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使用了40多年,目前仍然是应用广泛的化学除草剂之一.在许多国家及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中都检测出了阿特拉津及其降解产生的中间产物.阿特拉津在土壤和水体中的持留期较长并具有生物蓄积性,不但对粮食和食品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而且会扰乱和破坏生物活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全球性.因此,深入研究阿特拉津的生态风险问题及其污染水体和土壤的生物修复,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从阿特拉津生态毒性、阿特拉津降解微生物及降解途径方面,对降解阿特拉津的酶学、遗传学和生物工程研究概况作简要介绍,为更好的利用生物技术修复阿特拉津的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拉津 生态毒性 降解 化学除草剂
下载PDF
华南热带水库丰水期浮游植物群落对氮、磷、铁加富的响应——以广东大沙河水库为例
13
作者 谢静 苏宇亮 +3 位作者 吴斌 张依 肖利娟 顾继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1,共9页
富营养化是水生态系统主要的环境问题,自然条件下多种营养盐以组合形式进入水体,明确浮游植物群落对多种营养盐加富的响应对富营养化防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一座华南热带水库(大沙河水库)为例,分析了2021年枯水期(1-3月)和丰水期前期(... 富营养化是水生态系统主要的环境问题,自然条件下多种营养盐以组合形式进入水体,明确浮游植物群落对多种营养盐加富的响应对富营养化防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一座华南热带水库(大沙河水库)为例,分析了2021年枯水期(1-3月)和丰水期前期(4-6月)氮(N)、磷(P)、铁(Fe)和叶绿素a(Chl.a)浓度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原位添加实验,解析浮游植物丰度和多样性对N、P、Fe加富的响应。结果表明:与1-3月相比,4-6月期间水体总磷浓度(TP)明显升高,总铁浓度(TFe)呈增加趋势但月度间波动较大,总氮浓度(TN)在4月最低,之后缓慢增加,期间Chl.a浓度从3月的5μg/L快速增加到5月的29μg/L。原位实验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主要组成,所有营养盐添加组浮游植物丰度均有增加,但只有NP同时添加时(NP和Fe NP两组)生物量(以Chl.a表征)有显著升高;营养盐添加组细胞丰度的响应在门类和种类间差异明显,实验组组间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类差异显著,所有处理组的群落多样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和P添加及其与Fe的联合添加(N、P、NP、Fe N、Fe P和Fe NP)均导致蓝藻丰度升高,绿藻仅在NP添加组(Fe NP组和NP组)显著升高且两组没有显著差异,硅藻仅在N和P单独添加组(N和P)显著升高。上述结果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受N、P营养盐的共同影响而非单因子作用,N、P和Fe添加均影响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水库富营养化的管理尤其是蓝藻水华防治应综合考虑3种营养盐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大沙河水库
下载PDF
水稻幼苗对纳米氧化铜的吸收及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响应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涛 向垒 +5 位作者 余忠雄 莫测辉 李彦文 赵海明 蔡全英 李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80-1486,共7页
以纳米氧化铜nano-Cu O(10,100mg/L)为研究对象,以微米氧化铜micron-Cu O(10,100mg/L)及铜离子Cu2+(1.4,2.3mg/L)为对照,通过水培实验,探讨水稻对nano-Cu O的吸收积累及其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响应.结果表明,各浓度(10,100mg/L)n... 以纳米氧化铜nano-Cu O(10,100mg/L)为研究对象,以微米氧化铜micron-Cu O(10,100mg/L)及铜离子Cu2+(1.4,2.3mg/L)为对照,通过水培实验,探讨水稻对nano-Cu O的吸收积累及其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响应.结果表明,各浓度(10,100mg/L)nano-Cu O处理条件下,水稻根部及地上部铜含量(根351~1444mg/kg dw;地上部9~45mg/kg dw)总体高于micron-Cu O处理(根248~817mg/kg dw;地上部1.57~1.60mg/kg dw)及Cu2+处理(根147~220mg/kg dw;地上部14~26mg/kg dw),且在水稻幼苗根及茎透射电镜图片中均观察到nano-Cu O的存在,指示水稻可通过纳米颗粒的形式吸收、转运nano-Cu O.Nano-Cu O在水稻根细胞中主要存在于核内体中,指示内吞作用是其进入根细胞的主要方式.Nano-Cu O对水稻幼苗根系有较强的毒性作用,对各根系形态指标的抑制率为28%~74%,其中总根长、根体积和比表面积为最敏感;nano-Cu O的吸收累积及纳米效应是其水稻根系毒性的主要原因.低浓度nano-Cu O(10mg/L)胁迫时,水稻幼苗根系活力显著提高,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无显著差异;高浓度nano-Cu O(100mg/L)胁迫时,水稻幼苗根系活力和总吸收面积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 水稻 根系 形态 生理特征
下载PDF
华南地区大型水库铁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以大沙河水库为例
15
作者 张依 周史强 +1 位作者 肖利娟 张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4-952,共9页
以广东省大沙河水库为例,通过1周年的月度调查揭示华南地区大型水库铁浓度时空异质性及其影响因子,并对铁污染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水体的铁以颗粒态为主,在水平空间上,总铁浓度(TFe)随水流方向从河流区、过渡区到湖泊区逐级递;... 以广东省大沙河水库为例,通过1周年的月度调查揭示华南地区大型水库铁浓度时空异质性及其影响因子,并对铁污染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水体的铁以颗粒态为主,在水平空间上,总铁浓度(TFe)随水流方向从河流区、过渡区到湖泊区逐级递;在时间上,季节性降雨导致河流区和过渡区丰水期TFe明显高于枯水期.较高的外源性颗粒态铁输入导致河流区和过渡区长期处于铁超标状态(TFe>0.3mg/L),但随颗粒态铁减少,湖泊区极少出现铁超标.溶解性铁(DFe)的时空变化趋势与TFe类似,但DFe浓度还受水温、降雨、水深和溶解氧条件的影响,高pH值和富氧环境导致表层水体DFe浓度均值长期低于0.05mg/L.而湖下层在5~10月进入缺氧状态为底泥铁释放提供条件,湖下层DFe最高可达6mg/L,铁超标严重.建议在铁污染风险预测中应综合考虑水库外源和内源铁输入特征,为保障供水安全,应采取湖泊区湖上层取水方式避免供水铁超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水库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太湖五里湖生态修复示范区水质改善效果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章铭 于谨磊 +7 位作者 何虎 李宽意 陈非洲 关保华 胡耀辉 苏雅玲 杜瑛珣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0-244,共5页
鱼类清除和沉水植被恢复常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手段。为探讨这种生态系统修复方式对亚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太湖五里湖水质的改善效果,论文研究了五里湖生态修复区与未进行任何修复的对照湖区为期6个月(2010年7~12月... 鱼类清除和沉水植被恢复常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手段。为探讨这种生态系统修复方式对亚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太湖五里湖水质的改善效果,论文研究了五里湖生态修复区与未进行任何修复的对照湖区为期6个月(2010年7~12月)的水质监测数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以及悬浮质(TSS)浓度显著降低,分别比对照区低43.4%、48.3%、65.5%和78.9%,透明度则明显升高,约为对照区的3倍。本研究表明以鱼类清除和沉水植被恢复为主要手段的生态系统修复措施能够有效改善亚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水体的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沉水植被重建 鱼类清除 水质改善 五里湖
下载PDF
苦草根系对硝氮和氨氮的吸收 被引量:23
17
作者 徐昇 李欣 +1 位作者 钟萍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2-317,共6页
硝氮(NO3--N)和氨氮(NH4+-N)是湖泊沉积物间隙水生物可利用氮源的主要形态。论文通过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通过模拟实验分别研究了苦草根系对NH4+-N和NO3--N的吸收及其与氮浓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苦草(Vallisneria natan)根系对NH4+-... 硝氮(NO3--N)和氨氮(NH4+-N)是湖泊沉积物间隙水生物可利用氮源的主要形态。论文通过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通过模拟实验分别研究了苦草根系对NH4+-N和NO3--N的吸收及其与氮浓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苦草(Vallisneria natan)根系对NH4+-N的吸收显著高于NO3--N;根系吸收氮后向叶转移,而且NO3--N为氮源时其转移速率较高;NH4+-N浓度的变化对苦草吸收NO3--N有影响,当NH4+-N浓度小于0.072 mmol/L时,根系对NO3--N的吸收随NH4+-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后降低并趋于平稳;同时,NO3--N浓度对苦草吸收NH4+-N也有类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稳定同位素 氨氮 硝氮
下载PDF
鳑鲏对“蚌 草”关系的影响
18
作者 于谨磊 杨柳 +4 位作者 夏曼莉 候元璋 何虎 关保华 刘正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17-1826,共10页
重建沉水植物群落是修复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关键.河蚌可改善水下光照条件、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因此放养河蚌常被用于沉水植物群落恢复的并行手段.河蚌是鳑鲏产卵的重要基质,因此河蚌可能促进鳑鲏种群发展,而鳑鲏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还尚... 重建沉水植物群落是修复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关键.河蚌可改善水下光照条件、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因此放养河蚌常被用于沉水植物群落恢复的并行手段.河蚌是鳑鲏产卵的重要基质,因此河蚌可能促进鳑鲏种群发展,而鳑鲏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还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密刺苦草、大鳍鱊和背角无齿蚌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宇宙试验研究河蚌和鳑鲏对附着藻的影响,以及鳑鲏对水质和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机理.结果发现:鳑鲏显著增加了水体总磷、总溶解性磷、总悬浮物和叶绿素a浓度,而对总氮和总溶解性氮浓度的影响不显著.河蚌对苦草的相对生长率、总株数、根冠比及苦草最大叶长均无显著影响,而显著增加了苦草的单株平均生物量,这可能与河蚌组较高的附着藻生物量有关.鳑鲏未显著影响河蚌与苦草间的关系,但鳑鲏的出现显著增加了附着藻类生物量;此外,鳑鲏还降低了苦草的根冠比,而增加了苦草的最大叶长,这可能与鳑鲏引起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升高,以及植物表面附着藻生物量显著升高有关.鳑鲏属于小型杂食性鱼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广泛,与沉水植物关系密切,且易在修复后的湖泊中形成优势鱼类,因此在湖泊修复和管理中应加强此类小型杂食性鱼类的监测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鱊 河蚌 密刺苦草 湖泊生态修复 沉水植物 杂食性鱼类
下载PDF
有害生物生存权利的生态伦理观点
19
作者 许忠能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3期189-194,共6页
结合相关文献,从生态、进化、信仰与伦理的角度分析了有害生物的生存权利的依据。面对人类各种技术水平的灭害行动,有害生物一直在顽强生存发展。以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它们有生存的条件,但时刻与人类竞争。并且有害生物与人类总是有或多... 结合相关文献,从生态、进化、信仰与伦理的角度分析了有害生物的生存权利的依据。面对人类各种技术水平的灭害行动,有害生物一直在顽强生存发展。以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它们有生存的条件,但时刻与人类竞争。并且有害生物与人类总是有或多或少的亲缘关系,两者在对抗中共同进化。在信仰方面,属于生灵的有害生物有生存的权利,人类的灭害活动在一定程度下受戒律的制约。而从伦理学的观点出发,有害生物是否应有生存权利的问题受到了质疑。文中认为有害生物的生存权利要靠斗争去获得,而人类生存的一个前提就是限制有害生物的生存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权利 有害生物 生态 信仰 伦理
下载PDF
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修复中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水质改善的影响 被引量:22
20
作者 吴中奎 邱小常 +2 位作者 张修峰 刘正文 唐雅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10-1615,共6页
滤水速率的快慢是决定滤食性河蚌对水质改善与否的关键,但受蚌龄大小、食物多少和季节变化的影响.以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研究对象,设置幼龄蚌组、成年蚌组和无蚌对照组,在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后的清水态和未修复的富营养化水... 滤水速率的快慢是决定滤食性河蚌对水质改善与否的关键,但受蚌龄大小、食物多少和季节变化的影响.以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研究对象,设置幼龄蚌组、成年蚌组和无蚌对照组,在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后的清水态和未修复的富营养化水体同时进行中型系统原位实验,测定了各处理组水层中氮、磷、总悬浮物(TSS)浓度和浮游藻类生物量(用叶绿素a(Chl.a)浓度表示)的季节变化,以研究蚌龄、食物和季节变化对背角无齿蚌水质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背角无齿蚌提高了清水态水体总磷(TP)和铵态氮浓度,但对总氮(TN)、TSS和浮游藻类Chl.a浓度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其不能有效改善清水态水体水质;富营养化水体中,背角无齿蚌虽对水中TN浓度影响不显著,但显著降低了TP浓度、浮游藻类Chl.a浓度和TSS浓度;表明背角无齿蚌可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且富营养化水体中幼龄蚌的滤水速率显著高于成年蚌;幼龄蚌的滤水速率春季最大(0.132±0.018 L/(g·h)),夏季最小.因此,在富营养化水体修复前期,可通过放养本地滤食性河蚌,如背角无齿蚌,以改善水质,春季放养幼龄蚌更佳,为接下来的修复创造有利条件;而在生态修复后期的清水态水体中,单独的河蚌对水质改善效果不明显.本研究可为水生态系统保护和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河蚌 底栖动物 滤水速率 营养盐代谢 水质改善 背角无齿蚌 惠州西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