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五里湖生态修复示范区水质改善效果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章铭 于谨磊 +7 位作者 何虎 李宽意 陈非洲 关保华 胡耀辉 苏雅玲 杜瑛珣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0-244,共5页
鱼类清除和沉水植被恢复常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手段。为探讨这种生态系统修复方式对亚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太湖五里湖水质的改善效果,论文研究了五里湖生态修复区与未进行任何修复的对照湖区为期6个月(2010年7~12月... 鱼类清除和沉水植被恢复常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手段。为探讨这种生态系统修复方式对亚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太湖五里湖水质的改善效果,论文研究了五里湖生态修复区与未进行任何修复的对照湖区为期6个月(2010年7~12月)的水质监测数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以及悬浮质(TSS)浓度显著降低,分别比对照区低43.4%、48.3%、65.5%和78.9%,透明度则明显升高,约为对照区的3倍。本研究表明以鱼类清除和沉水植被恢复为主要手段的生态系统修复措施能够有效改善亚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水体的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沉水植被重建 鱼类清除 水质改善 五里湖
下载PDF
苦草根系对硝氮和氨氮的吸收 被引量:24
2
作者 徐昇 李欣 +1 位作者 钟萍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2-317,共6页
硝氮(NO3--N)和氨氮(NH4+-N)是湖泊沉积物间隙水生物可利用氮源的主要形态。论文通过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通过模拟实验分别研究了苦草根系对NH4+-N和NO3--N的吸收及其与氮浓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苦草(Vallisneria natan)根系对NH4+-... 硝氮(NO3--N)和氨氮(NH4+-N)是湖泊沉积物间隙水生物可利用氮源的主要形态。论文通过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通过模拟实验分别研究了苦草根系对NH4+-N和NO3--N的吸收及其与氮浓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苦草(Vallisneria natan)根系对NH4+-N的吸收显著高于NO3--N;根系吸收氮后向叶转移,而且NO3--N为氮源时其转移速率较高;NH4+-N浓度的变化对苦草吸收NO3--N有影响,当NH4+-N浓度小于0.072 mmol/L时,根系对NO3--N的吸收随NH4+-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后降低并趋于平稳;同时,NO3--N浓度对苦草吸收NH4+-N也有类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稳定同位素 氨氮 硝氮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浅水系统底栖和浮游藻类竞争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喻晓 张修峰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1-305,共5页
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之间的竞争关系对浅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双壳类可通过滤食控制浮游藻类,从而改变底栖藻类与浮游藻类之间的竞争结果。论文通过比较放养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蚌处理组)与不放养背角无齿蚌... 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之间的竞争关系对浅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双壳类可通过滤食控制浮游藻类,从而改变底栖藻类与浮游藻类之间的竞争结果。论文通过比较放养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蚌处理组)与不放养背角无齿蚌(对照组)系统中底栖藻类、浮游藻类的生物量和优势种等的变化,研究了滤食性双壳类对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可显著降低浮游藻类生物量,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沉积物表面光照条件,从而显著提高底栖藻类的生物量;背角无齿蚌也改变了浮游藻类的优势种,使优势种由蓝藻转变成硅藻。因此,滤食性双壳类有利于促进浅水生态系统从混水态向清水态转变,本研究结果对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修复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蚌 底栖藻类 浮游藻类 竞争
下载PDF
浮游动物调控对浮游藻类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欢 张修峰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4,共5页
浮游动物可以通过牧食作用来抑制浮游藻类的增长,同时浮游动物排泄的营养盐又可以促进浮游藻类的增长,二者的强弱是浮游动物控制浮游藻类的关键。通过人为去除处理组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研究浮游动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不同对富营养水体... 浮游动物可以通过牧食作用来抑制浮游藻类的增长,同时浮游动物排泄的营养盐又可以促进浮游藻类的增长,二者的强弱是浮游动物控制浮游藻类的关键。通过人为去除处理组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研究浮游动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不同对富营养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处理组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低于空白组,且缺乏大型枝角类溞属(Daphnia sp.);去除浮游动物显著降低了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浓度以及浮游藻类生物量(叶绿素a),同时增加了附着藻的生物量;并且影响了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对照组是空星藻(Coelastrum sp.)为优势种而处理组则为湖丝藻(Limnothrix sp.)和四集藻(Palmella sp.)。结果表明浮游动物排泄营养盐产生的上行效应大于牧食作用产生的下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浮游藻类 营养盐
下载PDF
滤食杂食性鱼类放养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炳辉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1-166,共6页
滤食杂食性鱼类是我国南方水体中常见鱼类,本文调查了放养滤食杂食性鱼类后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种类组成的变化,以探讨其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滤食杂食性鱼类放养之后,枝角类模糊秀体溞(Diaphanosoma dubium)、微型裸腹溞(Moina... 滤食杂食性鱼类是我国南方水体中常见鱼类,本文调查了放养滤食杂食性鱼类后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种类组成的变化,以探讨其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滤食杂食性鱼类放养之后,枝角类模糊秀体溞(Diaphanosoma dubium)、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和桡足类蒙古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mongolicus)、南方近镖水蚤(Tropodiaptomus australis)等丰度迅速下降,而轮虫丰度在鱼类放养一周后迅速增加,且保持较高的密度;轮虫优势种也发生了变化,调查前两周主要以臂尾轮虫(Brachionus)为主,两周后以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eidae pusilla)、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和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fissa)等个体更小的种类为主。本研究说明,滤食杂食性鱼类能够显著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个体较大的种类受到的影响较大,最后导致浮游动物群落的小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杂食性鱼类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氮磷负荷比对浅水湖泊初级生产者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吴红飞 关保华 +1 位作者 姚思鹏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1-1046,共6页
为研究氮磷营养负荷比值(N︰P)的升高对浅水湖泊初级生产者的影响,在种植刺苦草的模拟系统中,保证磷(P)负荷不变,不断增加氮(N)负荷,设置三种N︰P比(0︰1、20︰1和40︰1),比较不同N︰P负荷条件下,浮游植物、附着藻类和沉水植物的生长情... 为研究氮磷营养负荷比值(N︰P)的升高对浅水湖泊初级生产者的影响,在种植刺苦草的模拟系统中,保证磷(P)负荷不变,不断增加氮(N)负荷,设置三种N︰P比(0︰1、20︰1和40︰1),比较不同N︰P负荷条件下,浮游植物、附着藻类和沉水植物的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N︰P负荷条件下,上覆水中总氮(TN)和硝态氮(NO3–-N)含量随着N︰P的升高呈现增加的趋势,总磷(TP)则下降。浮游植物和附着藻类生物量在N︰P比为20︰1时出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处理组;刺苦草的生物量在实验结束时显著增加,但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N︰P升高能够促进浮游植物与附着藻类的生长,但超过20︰1会抑制其生长,而N︰P的变化对沉水植物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氮磷负荷比 浮游藻类 附着藻类 刺苦草
下载PDF
氮、磷对热带浅水湖泊惠州西湖蓝藻的控制 被引量:4
7
作者 周敏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湖泊富营养化常导致蓝藻生物量的增加,水质恶化。于2011年2月至12月对热带浅水湖泊惠州西湖六个湖区的蓝藻群落结构进行研究,以了解其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沉水植物为优势的元妙观湖区与南南湖蓝藻无明显的优势种;... 湖泊富营养化常导致蓝藻生物量的增加,水质恶化。于2011年2月至12月对热带浅水湖泊惠州西湖六个湖区的蓝藻群落结构进行研究,以了解其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沉水植物为优势的元妙观湖区与南南湖蓝藻无明显的优势种;平湖蓝藻优势种为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 glauca)和湖丝藻(Limnothrix sp.),南丰湖、北丰湖和北南湖的主要优势种均为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 glauca)。平湖、南丰湖、北丰湖和北南湖蓝藻丰度及生物量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相关分析显示惠州西湖夏季蓝藻生物量受氮、磷盐控制。冬季温度的影响,蓝藻生物量与氮、磷的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群落结构 富营养化 惠州西湖 磷限制
下载PDF
食物浓度对拟同形溞(Daphnia similoides)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罗晓霞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8-293,共6页
研究了不同食物(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浓度对拟同形溞(Daphnia similoides)生长繁殖的影响,实验共设7个浓度组(有机碳浓度分别为0.25,0.75,1.5,5.5,11,16,20 mg·L–1)。结果表明拟同形溞的体长、生长率、累积孵化率和内... 研究了不同食物(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浓度对拟同形溞(Daphnia similoides)生长繁殖的影响,实验共设7个浓度组(有机碳浓度分别为0.25,0.75,1.5,5.5,11,16,20 mg·L–1)。结果表明拟同形溞的体长、生长率、累积孵化率和内禀增长率mr均随着食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最高浓度20 mg C·L–1达到最高值,其体长为3.55 mm,生长率为0.23 d–1,累积孵化率为327.45个/雌,内禀增长率为0.399,显著高于最低浓度0.25 mg C·L–1组(体长为2.52 mm,生长率为0.15 d–1,累积孵化率为20.3个/雌,内禀增长率为0.12)。拟同形溞的产前发育期、存活时间则随着食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浓度为1.5—20 mg C·L–1时,拟同形溞的产前发育期为4—5天,之后随着浓度下降,产前发育期延长,0.75 mg C·L–1和0.25 mg C·L–1组的产前发育期分别为6天和7天。食物浓度越低,寿命越长,最低浓度组(0.25 mg C·L–1)的拟同形溞的寿命是62天,是最高组(20 mg C·L–1)的2.5倍。因此,拟同形溞生长与繁殖的适合浓度范围为5.5—20 mg C·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浓度 拟同形溞 生长率 存活 繁殖
下载PDF
抚仙湖近现代沉积物中长链支链烷烃和环烷烃的检出及可能的环境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永东 苏雅玲 +4 位作者 刘正文 陈向超 于谨磊 底晓丹 金苗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56-667,共12页
抚仙湖是寡营养大型淡水深水湖,在该湖近百年的沉积物中检出了高丰度的含季碳原子的长链支链烷烃(C2n支链烷烃)、长链环戊烷和长链环己烷系列化合物,其分布特征表现为独特的奇碳或偶碳模式.检出的8种C2n支链烷烃和长链环烷烃在沉积剖面... 抚仙湖是寡营养大型淡水深水湖,在该湖近百年的沉积物中检出了高丰度的含季碳原子的长链支链烷烃(C2n支链烷烃)、长链环戊烷和长链环己烷系列化合物,其分布特征表现为独特的奇碳或偶碳模式.检出的8种C2n支链烷烃和长链环烷烃在沉积剖面上具有完全一致的丰度变化,表明它们来源的一致性.同时这两类化合物与藻类和细菌来源的短链奇碳正构烷烃(<C20)、3-甲基烷烃、藿烯、多不饱和脂肪酸、植醇、甾醇、以及长链烷基二醇在剖面上具有相似的丰度变化;而与高等植物来源的长链奇碳正构烷烃具有一定的丰度变化差异,这表明C2n化合物和长链环烷烃可能与水体中藻类和细菌的输入有关,特别是低氧含量水体中改造藻类有机质的异养细菌,这与抚仙湖独特的水体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2n高支链烃 长链环烷烃 抚仙湖 生物标志物 藻类和细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