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纽带:铸牢港澳台侨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逻辑与培育路径
1
作者 张冉妮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0-105,共6页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强化港澳台侨青年对血缘、地域和历史的共同记忆,发挥历史文化的纽带作用,关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稳步推进。有鉴于此,从文化纽带、文化符号、文化情境等多维度探究港澳台侨青年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强化港澳台侨青年对血缘、地域和历史的共同记忆,发挥历史文化的纽带作用,关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稳步推进。有鉴于此,从文化纽带、文化符号、文化情境等多维度探究港澳台侨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的认同逻辑与培育路径,使其从历史进程来把握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既为铸牢港澳台侨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提供启发,也为推进“一国两制”文化统战教育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港澳台侨青年 认同逻辑 培育路径
下载PDF
概念的跨域映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概念隐喻及其修辞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涛 庞宇瑶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6,共12页
如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抽象概念进行符号表征,隐喻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修辞理念和方法。隐喻的基本修辞原理是跨域映射,即借助具体的概念域来映射抽象的概念域,以形成一种类比性的联想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新概念的知识建构。中华民族... 如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抽象概念进行符号表征,隐喻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修辞理念和方法。隐喻的基本修辞原理是跨域映射,即借助具体的概念域来映射抽象的概念域,以形成一种类比性的联想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新概念的知识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隐喻机制主要发生在话语、语义和符号三个维度。话语维度的共同体建构主要体现为一种概念隐喻实践,代表性的知识话语是“共在”“相互依存”“多元一体”。语义维度的共同体建构依赖于某种隐喻图式的激活与发明,常见的隐喻图式包括基于家庭隐喻的“互助”概念建构、基于建筑隐喻的“连接”概念建构以及基于容器隐喻的“团结”概念建构。符号维度的共同体建构主要体现为视觉隐喻和听觉隐喻两种隐喻实践,其分别通过视觉意象的再造与声音景观的建构,创设一种通往共同体认同的图像化与声音化想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中华民族共同体 概念隐喻 视觉隐喻 听觉隐喻
下载PDF
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困境与应对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联俊 胡一珂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9-44,共6页
互联网已经深度嵌入社会的各个方面,网络空间越来越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平台,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民族心理升华的产物,深刻了解对象需求以及心理变化才能凝聚民心。从认知生成... 互联网已经深度嵌入社会的各个方面,网络空间越来越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平台,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民族心理升华的产物,深刻了解对象需求以及心理变化才能凝聚民心。从认知生成、情感认同、动机诱因、自觉践行四个维度探究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分析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心理困境,包括网络信息泛化,干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网络交往虚拟化,淡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网络传播去中心化,削弱各民族共同奋斗的信念;网络平台资本化,冲击民族团结进步的舆论阵地建设。可以在网络空间凸显文化符号、增进网友社交信任、洞察网民利益诉求、强化榜样示范方面着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心理基础
下载PDF
香港地区基础教育革新中教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
4
作者 彭文平 夏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5,共15页
香港地区回归祖国前,港英政府实行无国家、无民族的教育,利用教材叙事宣扬西方文明优越论以消弭港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压制民族主义思潮以防反帝运动爆发,疏离港人民族情感以淡漠其国家认同,推销西式民主以冲淡回归前的国民教育。在进入... 香港地区回归祖国前,港英政府实行无国家、无民族的教育,利用教材叙事宣扬西方文明优越论以消弭港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压制民族主义思潮以防反帝运动爆发,疏离港人民族情感以淡漠其国家认同,推销西式民主以冲淡回归前的国民教育。在进入“爱国者治港”、由治及兴的新时期,香港地区基础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和教材,以中国语文、历史、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为抓手,致力于文化认同、历史认同、政治认同“三位一体”的整体重塑。香港地区基础教育改革有利于构筑香港地区青少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家园,有利于香港地区抵御各种风险挑战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有利于促进香港地区教育界与祖国内地的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认同 香港地区教育 教材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息传播机制研究——一项整合性理论分析
5
作者 候为刚 翟炜烨 《民族学论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3,共9页
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本质上是跨民族的信息沟通过程,信息机制连接国家意志与社会需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整合实践提供了一个融合宏观权力结构和微观认知心理因素的整合性分析框架。一方面,国家在遵循受众信息处理心智规律的... 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本质上是跨民族的信息沟通过程,信息机制连接国家意志与社会需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整合实践提供了一个融合宏观权力结构和微观认知心理因素的整合性分析框架。一方面,国家在遵循受众信息处理心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基层治理体系、完善统一的经济市场以及推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等政策供给方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受众基于情感认知路径与理性认知路径这两大心智系统的互动,处理、回应来自国家意志的外部信息,表达相应的政治效能感与文化认同感,进而呈现特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系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自主性 社会自发性 信息机制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百年历程:话语、成就与经验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淑娟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120,共12页
中国共产党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努力始终伴随其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整个过程。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思想形成、确立和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核心理念,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话语... 中国共产党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努力始终伴随其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整个过程。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思想形成、确立和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核心理念,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话语体系,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年培育的实践与上述过程相呼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成效又进一步促进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思想的成熟和话语体系的完善。百年培育史可划分为初步尝试、局部开展、全面铺开、再次被强调和成为民族工作主线等几个阶段。经过百年努力,具有内在关联且各具特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重意涵生成;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伟大祖国、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渐次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日趋成熟,成为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的理论体系。百年培育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二是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同时保持理论与政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三是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相结合;四是用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目标从两端框定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机制,审视凝聚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努力,从而正确评价百年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百年历程 “中华民族”话语 经验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面相:地位、使命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淑娟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2期14-23,共10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民族意识,是用以区隔内外进而获得内聚力的重要力量。因其内在气质的特殊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中无论是地位、使命还是实践逻辑都有别于其他组成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民族意识,是用以区隔内外进而获得内聚力的重要力量。因其内在气质的特殊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中无论是地位、使命还是实践逻辑都有别于其他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是对其主体性的重新确认,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巩固是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基础,为政治一致性提供了想象空间,也为政治团结与合作搭建了舞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为使命。在铸牢对象的内在结构上和援引资源上都与其他意识形态存在差异,因而在实践逻辑上也呈现出特殊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主体性 意识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民族复兴话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以近年中国政府涉侨言论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8
作者 潮龙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1,共11页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政府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也是动员社会的强劲政治声音。近年来,考虑到全球化时代华侨华人不断增长的跨国性特点,中国政府也跨越国家的疆界,通过民族复兴话语来构建和巩固华侨华人与中国之间共同存在的血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政府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也是动员社会的强劲政治声音。近年来,考虑到全球化时代华侨华人不断增长的跨国性特点,中国政府也跨越国家的疆界,通过民族复兴话语来构建和巩固华侨华人与中国之间共同存在的血缘、历史、文化、命运等纽带,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为发挥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独特作用而奠定情感和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复兴话语 华侨华人 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网络空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
9
作者 陈联俊 黄清霞 《探求》 2024年第6期94-103,共10页
互联网深度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网络空间已成为人民群众新型的交往活动领域,必须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型空间场域。网络空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首先,需厘清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教育要素发生... 互联网深度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网络空间已成为人民群众新型的交往活动领域,必须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型空间场域。网络空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首先,需厘清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教育要素发生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其次,从认知逻辑、心理逻辑和实践逻辑等维度,把握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要求。最后,针对当前开展这一教育存在的功能定位不明晰、教育内容有待优化、教育资源合力不足等问题,需从完善教育机制、规范教育活动秩序、优化教育要素等方面入手,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机制 教育问题
原文传递
实体描述与能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双重逻辑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淑娟 孙冉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5,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内涵丰富,就“共同体”的整体框架而言,大致包含中华民族实体自然凝聚层面和政治形塑层面两个“共同体”,其中自然凝聚层面的“共同体”一般在描述性意义上使用,而政治...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内涵丰富,就“共同体”的整体框架而言,大致包含中华民族实体自然凝聚层面和政治形塑层面两个“共同体”,其中自然凝聚层面的“共同体”一般在描述性意义上使用,而政治形塑层面的“共同体”则在规范意义上使用。描述所依托的事实是构建的前提与基础,为中华民族提供合法性基础,是其力量源泉,是构建所需的重要政治和文化资源;构建则在描述基础上刻画某种特殊交往关系,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为描述创造良好的条件。描述意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体,是历史事实,具有实体性,需要清晰的边界和明确的内涵;而构建意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种关系与维度,更具弹性。描述和构建的交织互动与不同时期国力演变密切相关,同时又都具有历史承续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需要客观的描述,也需要能动的构建,都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凝聚与再凝聚,二者交织互动,虚实结合,以在动态中实现两个“共同体”高度契合为最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 实体 构建 边界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与推进策略 被引量:2
11
作者 揭锡捷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12,共6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于中华民族作为整体性存在的社会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石。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共同体意识培育、共同体理念树立和共同体发展建设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树立关于国家、历史、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于中华民族作为整体性存在的社会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石。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共同体意识培育、共同体理念树立和共同体发展建设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树立关于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宗教的正确观念,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团结,以“认知—认同—自觉”的结构性内涵,指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目标;在现实中,应着眼于主体、客体、环体、介体全链条,从机制构建、环境营造、文化浸润、网络引导、实践强化等方面,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认知 认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原文传递
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综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谌责义 夏泉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5-137,M0006,共4页
2023年4月27日,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有关业务部门主办,暨南大学及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承办的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在广州举行。会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 2023年4月27日,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有关业务部门主办,暨南大学及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承办的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在广州举行。会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题,进行深入讨论。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潘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题演讲。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赵宗岐出席开幕式。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瑞军,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在开幕式上致辞。国家民委专职委员孙学玉主持开幕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民委主任 中国式现代化 专职委员 暨南大学 民族和宗教 副部长 孙学玉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会议综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范君(整理) 张龙平(整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3期162-169,共8页
2023年4月27日,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有关业务部门主办,暨南大学承办的“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题,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 2023年4月27日,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有关业务部门主办,暨南大学承办的“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题,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暨南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民委 中华民族共同体 会议综述 论坛 业务部门 国家机关
原文传递
网络空间统一战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联俊 夏泉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2期140-153,175,共15页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网络空间统一战线作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政治认同。网络空间统一战线可以零距离、立体化、智能化地传递政策,通过调配资源、巩固信任、价值形塑来凝聚人心,强化执政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网络空间统一战线作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政治认同。网络空间统一战线可以零距离、立体化、智能化地传递政策,通过调配资源、巩固信任、价值形塑来凝聚人心,强化执政监督的广泛性、平等性和发展性。其变量要素主要有统战主体的适应性、统战活动的互动性、统战话语的网络化等。要改进网络空间统一战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需要坚持网络统战理论方向,改进网络统战党建水平,化解网络统战矛盾;创新网络统战思维,加强网络统战阵地,提升网络统战能力;构建网络统战共同体,凝聚网络统战精神,探索网络协商民主,批驳网络错误思潮,开创新时代网络空间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统一战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努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智囊团和人才库: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1年年会学术综述
15
作者 冯悦(整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1期159-162,共4页
202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暨南大学承办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1年年会”顺利召开。本次年会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 202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暨南大学承办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1年年会”顺利召开。本次年会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会议以线上方式召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民族学 学术综述 暨南大学 智囊团 人才库 现代化
原文传递
跨媒介叙事中故事世界的述真与通达:中国当代民族动画电影的共同体认同凝聚 被引量:12
16
作者 彭佳 何超彦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4-54,157,共12页
在跨媒介叙事中,故事世界的扩张乃为其核心。其中,在故事世界的建构与扩张中,述真与通达是其得以成功施展的基础所在。聚焦于中国当代民族动画电影对传统神话的跨媒介叙事,本文指出,通过对神话符号及其思想的征用,动画电影的故事世界在... 在跨媒介叙事中,故事世界的扩张乃为其核心。其中,在故事世界的建构与扩张中,述真与通达是其得以成功施展的基础所在。聚焦于中国当代民族动画电影对传统神话的跨媒介叙事,本文指出,通过对神话符号及其思想的征用,动画电影的故事世界在述真模式的共享下实现子故事之间的通达,而故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通达则体现于其与现实存在的符号对接。此外,文本内的述真促使符号接收者完成跨世界的心理建构,在此过程中,故事世界对于符号接收者内心世界的通达体现为对神话记忆的召唤。中国当代民族动画电影为个体对历史与群体的根着提供了符号通道,透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记忆唤起,民族动画电影帮助受众进行了身份确立和自我安放,凝聚了受众的民族情感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世界 述真与通达 民族动画电影 中华民族共同体 符号学
下载PDF
海外华人共同体意识的影像书写与建构——以石之予作品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伶聪 王玉玮 《东南传播》 2023年第6期52-56,共5页
石之予作为当下皮克斯旗下首屈一指的华裔女导演,其为数不多的影像作品透露着对移民社会华裔群体的深刻关怀。认同困境、代际失衡以及性别失真等生命境遇表征着作为少数族群的华裔在移民社会面临的社会困境,以与生俱来的中国性与后天习... 石之予作为当下皮克斯旗下首屈一指的华裔女导演,其为数不多的影像作品透露着对移民社会华裔群体的深刻关怀。认同困境、代际失衡以及性别失真等生命境遇表征着作为少数族群的华裔在移民社会面临的社会困境,以与生俱来的中国性与后天习得的世界性完成混同性文化身份生产,在影像中重置华裔女性的青春恋歌和成长寓言,在跨时空对话中共构出情感、文化、审美交织的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之予 海外华人 影像 身份 共同体
下载PDF
关系研究与本土传播:一种媒介化的视野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红 刘慧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9-176,共8页
“关系”概念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本土化理论成果,它与传播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可以援用到传播学研究中。媒介作为基础设施可被视为关系研究的关键变量,以填补既有研究的缺失。在中国,关系并非一个本质化的概念,而是人们处理问题的方法... “关系”概念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本土化理论成果,它与传播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可以援用到传播学研究中。媒介作为基础设施可被视为关系研究的关键变量,以填补既有研究的缺失。在中国,关系并非一个本质化的概念,而是人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其内涵充满开放性、经验性和历史感。它可被视为传播学得以本土化的有效通道,而媒介正是其支点。媒介可通过组织时空、培养惯习、重构权力等方式逐步实现对关系形态和关系文化的重塑。因此,传播学本土化可从媒介实践入手,关注媒介对于关系形态及其文化的影响,并将其对接到诸如乡土社会的维系和变迁以及社会治理等议题的讨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研究 媒介化 本土化
下载PDF
抗战时期澳门地区华人的家国情怀表达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敏 夏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17,共12页
中国澳门与内地是守望相助、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澳门地区华人的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持续性情感,长久以来经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浸淫,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随着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在中国澳门的逐渐传播与接受,澳门地区华人... 中国澳门与内地是守望相助、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澳门地区华人的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持续性情感,长久以来经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浸淫,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随着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在中国澳门的逐渐传播与接受,澳门地区华人的“家国”情怀也经历了从传统王朝国家观念向基于中华民族认同的现代国家意识的转变。抗战时期,“毁家纾国”成为澳门地区华人理所担当之责,澳门地区民众通过“话语-行为”机制来表达自身的家国情怀。由于澳葡当局执行“中立”政策,澳门地区华人的家国情怀表达在内容和载体上,不得不因应澳葡当局的政策变化而进行相应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行为表达 澳门地区华人 抗战时期 家国情怀
下载PDF
论两个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契合与践行张力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淑娟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3-62,共10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适应时代需要相继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民族自我意识在新形势下的再度彰显与主体性的重新确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是对人“类本质”的积极回应。二...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适应时代需要相继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民族自我意识在新形势下的再度彰显与主体性的重新确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是对人“类本质”的积极回应。二者的提出有共同的理论渊源和文化背景,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脉络、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等方面具有价值上的内在统一性。而从现代政治的权力来源、两个共同体理念的内在逻辑差异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性等三个方面看,在实际践行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存在巨大张力。国家作为“虚假的共同体”既是人类进入更高阶段的必经环节,也成为进入更高阶段的障碍。毫无疑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难能可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对国家狭隘性的超越,是增进人类共同性和推进全球性政治单位构建的良好开端,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之进阶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体 “类本质” “天下无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