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在多支病变冠心病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罗伟清 黄芷钏 张少衡 《中国现代医生》 2025年第11期106-110,共5页
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支病变冠心病是预后较差的类型之一,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缺乏全面的功能性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作为一种新兴的无创定量指标,在多血管病变冠心病患者的评估中展现出良好的临... 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支病变冠心病是预后较差的类型之一,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缺乏全面的功能性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作为一种新兴的无创定量指标,在多血管病变冠心病患者的评估中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本文综述CT血流储备分数技术的研究成果,概括其局限性与不足,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研究者和临床医师在多血管病变冠心病治疗领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 多支病变 冠心病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严广东 李彪 +3 位作者 陈希伟 杨惠 杨靖涌 张少衡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850-858,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 目的:系统评价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CBM、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纳入血管内超声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中应用的相关临床研究,采用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满足要求的临床研究,共计39 3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相比,IVUS指导PCI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OR=0.80,95%CI:0.74~0.86,P <0.00001)、心源性死亡(OR=0.64,95%CI:0.48~0.85,P=0.002)、心肌梗死(OR=0.86,95%CI:0.74~0.99,P=0.04)、支架内血栓(OR=0.65,95%CI:0.49~0.88,P=0.005)、靶血管血运重建(OR=0.80,95%CI:0.68~0.93,P=0.005)、全因死亡(OR=0.68,95%CI:0.58~0.80,P <0.00001)的发生率均降低;两组靶病变血运重建(OR=0.90,95%CI:0.77~1.06,P=0.22)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VUS指导急性心肌梗死的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进一步优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PCI治疗,达到改善患者预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造影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下载PDF
急性右冠状动脉闭塞致前壁和下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例
3
作者 眭慧芳 曾芳 李丽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13-216,共4页
同时发生前壁和下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较为少见,其梗死相关血管主要为包绕心尖型左前降支闭塞。本例患者男,57岁,因被发现神志不清2 h入院。急诊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V3—V6、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1~0.5 mV。急诊冠状动脉... 同时发生前壁和下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较为少见,其梗死相关血管主要为包绕心尖型左前降支闭塞。本例患者男,57岁,因被发现神志不清2 h入院。急诊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V3—V6、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1~0.5 mV。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其梗死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近段完全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前壁和下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右冠状动脉 包绕心尖型前降支 梗死相关血管
下载PDF
半剂量与标准剂量替罗非班对中国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一项Meta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远良 李彪 +5 位作者 蒋作锋 主有峰 张少衡 王亚蓉 李荣森 李丽 《临床荟萃》 CAS 2021年第11期965-971,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半剂量与标准剂量替罗非班对中国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万方、CNKI至2021年1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应用标准剂量与半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我国老年行... 目的系统评价半剂量与标准剂量替罗非班对中国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万方、CNKI至2021年1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应用标准剂量与半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我国老年行介入治疗的ACS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根据文献检验结果行meta分析,并评价发表性偏倚。结果共检索出768篇文献,最终共纳入5篇文献,患者596例,其中半剂量组300例,标准剂量组296例。Meta分析显示:(1)疗效方面:在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前向血流3级及临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半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安全性方面:半剂量组临床出血事件低于标准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70,95%CI=(1.89,5.00),P<0.01]。半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结论对于中国老年ACS且行介入治疗患者而言,在常规双抗基础上,半剂量替罗非班安全性可能优于标准剂量替罗非班,二者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老年 替罗非班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下载PDF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围术期的抗凝治疗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杨尚珂 赵强 《医学综述》 2018年第5期931-935,940,共6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目前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案。射频消融术在围术期存在着栓塞事件、大出血事件、小出血事件等并发症,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抗凝方案对于减少围术期并...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目前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案。射频消融术在围术期存在着栓塞事件、大出血事件、小出血事件等并发症,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抗凝方案对于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传统的抗凝方案为肝素桥接法,而不中断华法林法、口服新型抗凝药等新型抗凝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也逐渐被证实并广泛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华法林 新型口服抗凝药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缺血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李荣森 韦建瑞 张少衡 《医学综述》 CAS 2021年第17期3351-3356,共6页
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一种由缺血缺氧反应产生的核转录因子,由α亚基和β亚基组成,其中HIF-1α作为其主要调节的亚基,在生理或应激状态下,通过细胞保护、血管生成和代谢调节等途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在缺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 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一种由缺血缺氧反应产生的核转录因子,由α亚基和β亚基组成,其中HIF-1α作为其主要调节的亚基,在生理或应激状态下,通过细胞保护、血管生成和代谢调节等途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在缺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HIF-1α可通过调控氧传递、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增强缺氧组织存活、缩小梗死范围以及提高缺血预适应能力等作用机制改善疾病预后,HIF-1α在缺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逐渐受到重视,其作为疾病进展或临床预后的评价指标,在缺血性心力衰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力衰竭 缺氧诱导因子-1Α 脯氨酸羟化酶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健康教育知晓率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殷文慧 王幼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第20期3045-3047,共3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健康教育知晓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6月医院心血管二区138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健康教育知晓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6月医院心血管二区138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品管圈活动,对比两组健康教育知晓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知晓率、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提高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健康教育的知晓率,改善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健康教育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家族性心房颤动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成海铭 陈松生 +2 位作者 岑运光 黄伟光 张少衡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3-550,共8页
早在1943年,Wolff[1]观察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病呈家族聚集倾向。家族性房颤(familial atrial fibrillation,FAF)作为一种遗传性疾病,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并存在遗传异质性[2]。同时,与非家族性房颤患者相比,FAF具有发病年龄早、... 早在1943年,Wolff[1]观察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病呈家族聚集倾向。家族性房颤(familial atrial fibrillation,FAF)作为一种遗传性疾病,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并存在遗传异质性[2]。同时,与非家族性房颤患者相比,FAF具有发病年龄早、药物治疗有效率低等临床特点;调整年龄和合并症等因素的影响,FAF患者与非家族性房颤患者具有相似的全因死亡率和血栓栓塞风险,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医疗与经济负担[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心房颤动 基因突变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