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的现状和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3
1
作者 肖万祥 杨婷 张炼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48-952,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患儿85例作为研究组,按1:2比例在同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未再入院病例中配对随机选取17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患儿85例作为研究组,按1:2比例在同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未再入院病例中配对随机选取17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率为2.30%,中位再入院间隔天数为5 d。研究组首次出院时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首次住院期间蓝光治疗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出生体重、胎龄、首次入院时年龄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合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比例和合并溶血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sitic分析显示,胎龄小、首次入院时年龄小、合并G-6-PD缺乏症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分别OR=1.792、1.415、2.829,P<0.05)。结论对存在胎龄小、首次入院时年龄小、合并G-6-PD缺乏症等高危因素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应加强住院及出院后管理,防止该病再入院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再入院 危险因素 新生儿
下载PDF
强化母乳渗透压对新生儿胃肠道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艾平 汤琴 +1 位作者 晋贞超 张炼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16期194-198,共5页
充足的营养对于任何胎龄出生的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都十分重要,母乳喂养被认为是所有婴儿的理想营养来源,但是母乳不能满足早产儿营养需求,因此为了避免宫外发育迟缓,部分早产儿特别是极早和超早产儿必需添加母乳强化剂和(或)营养补充剂。... 充足的营养对于任何胎龄出生的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都十分重要,母乳喂养被认为是所有婴儿的理想营养来源,但是母乳不能满足早产儿营养需求,因此为了避免宫外发育迟缓,部分早产儿特别是极早和超早产儿必需添加母乳强化剂和(或)营养补充剂。强化后的母乳渗透压不同程度的升高,普遍认为高渗透压喂养与胃肠道不良事件有关,但高渗透压与胃肠不良事件的确切相关性及其机制仍然不明。本文将回顾喂养渗透压与各种胃肠道不良事件(胃排空延迟、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之间关系的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及一些探索喂养渗透压导致各种胃肠道不良事件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早产儿 渗透压 母乳强化剂 胃排空延迟 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下载PDF
新生儿肺炎支原体垂直传播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3
作者 罗茗月 何胜男 +5 位作者 孙汝亮 严泽浩 沈楷 麦光兴 曲久鑫 熊礼宽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2年第3期429-432,共4页
性传播感染性疾病相关的支原体和衣原体主要定植于泌尿生殖道,常见的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等上行感染会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引起早产、胎膜早破等不良的妊娠结局,甚至新生儿肺炎[1-3]。肺炎支原体通常定植在上... 性传播感染性疾病相关的支原体和衣原体主要定植于泌尿生殖道,常见的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等上行感染会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引起早产、胎膜早破等不良的妊娠结局,甚至新生儿肺炎[1-3]。肺炎支原体通常定植在上呼吸道[4],是5岁以上学龄儿童和青壮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新生儿 垂直传播
下载PDF
全血细胞计数在新生儿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4
作者 罗晓斐 张炼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第1期195-198,共4页
新生儿疾病具有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利用实验室指标快速、准确的识别和判断,对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尤为重要:实验室技术的进步,包括自动化计数代替人工计数、结合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减少假阳性结果,大大提高了全血细胞计数(compl... 新生儿疾病具有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利用实验室指标快速、准确的识别和判断,对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尤为重要:实验室技术的进步,包括自动化计数代替人工计数、结合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减少假阳性结果,大大提高了全血细胞计数(complete blood count,CBC)检测时效和准确度,为新生儿疾病诊断提供了快速、准确的实验室指标,从而促进了新生儿科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文章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对目前的CBC在新生儿疾病诊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1)新的网织红细胞参数用于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探索以及新生儿贫血等疾病的诊断;(2)自动计数改进过的未成熟中性粒细胞的识别和统计用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3)自动计数得到的未成熟的血小板分数用于明确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参数 未成熟中性粒细胞 未成熟血小板 新生儿 溶血病 贫血 败血症 血小板减少
下载PDF
抵抗素样分子β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小鼠组织中的表达
5
作者 陈超丽 罗俊 +2 位作者 徐芬 晋贞超 林鸿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抵抗素样分子β(RELMβ)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小鼠组织中的表达。方法24只新生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组,NEC组行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脂多糖灌胃(5 mg/kg)造模,而对照组行母乳喂养。ELISA检测血液中RELMβ水平,Weste... 目的探讨抵抗素样分子β(RELMβ)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小鼠组织中的表达。方法24只新生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组,NEC组行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脂多糖灌胃(5 mg/kg)造模,而对照组行母乳喂养。ELISA检测血液中RELMβ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肠组织中RELMβ表达。结果NEC组血液中RELM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小肠组织中RELMβ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C新生小鼠血液中RELMβ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小鼠 抵抗素样分子β
下载PDF
T淋巴细胞激活蛋白家族2对白细胞的调控作用
6
作者 梁卉 王尊 +1 位作者 庄学玲 熊礼宽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第1期17-22,共6页
T淋巴细胞激活蛋白家族2(the linker for activator of T-cells family member 2,LAT2)蛋白是一个跨膜转接蛋白(transmembrane adaptor proteins,TRAPs),具有多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和支架功能,可捕获细胞内下游转接蛋白和效应蛋白,发挥... T淋巴细胞激活蛋白家族2(the linker for activator of T-cells family member 2,LAT2)蛋白是一个跨膜转接蛋白(transmembrane adaptor proteins,TRAPs),具有多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和支架功能,可捕获细胞内下游转接蛋白和效应蛋白,发挥生物学作用。LAT2在白细胞中呈现“表达二分法”,参与白细胞的成熟分化和免疫应答。LAT2的差异性表达与白细胞的分化成熟,髓性白血病的类型和药物敏感度以及肿瘤的预后有关。本文就LAT2的基因克隆和表达、蛋白结构和功能及其在细胞中的作用以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激活蛋白家族2蛋白 调控 细胞内信号 磷酸化 白细胞
下载PDF
益生菌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后第14天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黎红平 马丽亚 +5 位作者 肖斌 马端 张春丽 朱传瑞 黄艳 肖克林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2017年第4期264-268,共5页
目的 探讨补充益生菌对极低出生体重(very low birth weigh,VLBW)早产儿生后第14天肠道菌群的影响,为VLBW早产儿服用益生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5年1~ 12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VLBW早产儿,随机分成益... 目的 探讨补充益生菌对极低出生体重(very low birth weigh,VLBW)早产儿生后第14天肠道菌群的影响,为VLBW早产儿服用益生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5年1~ 12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VLBW早产儿,随机分成益生菌组(服用双歧杆菌和植物乳杆菌联合制剂)和安慰剂组,均在生后第1天开奶,开奶当天至校正胎龄36周每天给予益生菌或安慰剂,收集生后第1天和第14天的粪便样本,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双端测序模式对粪便样本细菌DNA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共纳入21例VLBW早产儿,其中益生菌组9例,安慰剂组12例,两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第1天,两组肠道属水平各菌群丰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样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组生后第14天粪便中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益生菌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鞘氨醇单胞菌属显著下降(P<0.05),且多样性指数呈增加态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 VLBW早产儿补充益生菌可增加肠道益生菌含量,还可能增加菌群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肠道菌群 基因 RRNA 益生菌
原文传递
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6个月内肠道菌群构成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学敏 周平 +1 位作者 马丽亚 柳国胜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72-478,共7页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6个月内肠道菌群定植特征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5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生后第1、7、14、28和180天(出院后)的粪便。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6个月内肠道菌群定植特征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5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生后第1、7、14、28和180天(出院后)的粪便。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DNA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及多样性变化。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门水平:5个时间点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中位相对丰度第1天为0.598 5(0.122 3-0.942 6),1周后上升至0.893 2(0.478 1-0.987 0),14和28 d内维持在0.943 2-0.966 0,生后第180天回落至出生水平(P值均〈0.05)。放线菌门则出现相反的趋势,生后第180天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第1、7、14和28天(P值均〈0.05)。(2)属水平:克雷伯菌属出生第1天相对丰度较低为0.003 1(0.000 8-0.026 0),7-28 d间(0.326 5-0.368 2)显著高于出生时水平(P值均〈0.05),第180天回落至较低水平[0.008 1(0.000 5-0.067 1)];埃希菌属丰度在生后1-14 d之间无显著差异,自28 d开始较前有显著上升(P值均〈0.05),180 d时显著高于住院期间其他各时间点(P值均〈0.05)。双歧杆菌出生时有一定丰度[0.000 5(0.000 1-0.004 2)],但1-28 d一直维持在极低水平,至180 d达0.045 1(0.010 2-0.124 8),较前均有显著上升(P值均〈0.05)。(3)生后第14、28 d的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生后第1天和第180天(1.81±0.71和1.89±0.56与2.33±1.29和2.26±0.55,P值均〈0.05)。结论与出生时相比,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菌群多样性下降,变形菌门、克雷伯菌属成为优势菌;出院后菌群多样性恢复,双歧杆菌属、埃希菌属等常驻菌增加。NICU住院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微生态失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胃肠道微生物组 RNA 核糖体 16S
原文传递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克雷伯菌属定植与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马丽亚 王小琴 +3 位作者 刘卓娅 赵晓丽 周平 刘方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2020年第5期326-330,共5页
目的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肠道克雷伯菌属定植与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1~12月收入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VLBWI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肠道克雷伯菌属定植与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1~12月收入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VLBWI为研究对象,收集生后第1、7、14、28、180天的粪便样本,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双端测序模式对粪便样本细菌DNA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同时记录临床信息,根据患儿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分为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克雷伯菌属相对丰度。结果共纳入53例VLBWI,其中感染组13例(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8例、肺炎5例),对照组40例,感染发生时间为生后(19.8±1.6)d,95%CI 16.5~23.0。两组VLBWI生后第7、14、28天肠道克雷伯菌属丰度均高于第1、180天(P<0.05)。生后第14天时感染组肠道克雷伯菌属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0.66±0.38比0.37±0.40,P=0.040),其余时间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比例高于对照组(84.6%比37.5%,P<0.05),其他临床资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多样性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感染发生前VLBWI肠道克雷伯菌属丰度已明显增加,减少克雷伯菌属在肠道的定植可能有助于降低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克雷伯菌属 肠道菌群 基因
原文传递
5 min即刻剖宫产和急诊剖宫产对母婴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万祥 乐静 邹彩艳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年第10期918-922,共5页
目的了解5 min即刻剖宫产和急诊剖宫产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行5 min即刻剖宫产的107例产妇为即刻剖宫产组,按照1∶2的配对比例从同时期行急诊剖宫产的6800例产妇中选取214... 目的了解5 min即刻剖宫产和急诊剖宫产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行5 min即刻剖宫产的107例产妇为即刻剖宫产组,按照1∶2的配对比例从同时期行急诊剖宫产的6800例产妇中选取214例为急诊剖宫产组。行5 min即刻剖宫产指征的前5位为胎儿严重窘迫26例、胎盘完全剥离22例、前置胎盘致产前大出血18例、羊水极少10例、重度子痫9例;行急诊剖宫产指征的前5位为轻、中度胎儿窘迫58例、臀位17例、轻中度子痫16例、胎头下降停滞16例、羊水过少16例。分析两组剖宫产术后产妇产后2 h出血量、住院费、产后心率、血压变化情况以及新生儿生后Apgar评分、死亡情况,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相关因素。结果即刻剖宫产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住院费用高于急诊剖宫产组[(363.5±126.3)比(312.2±77.4)ml,t=4.48,P<0.01;(11160±5990)比(9810±5200)元,t=2.05,P=0.04],两组产后心率[(81.8±8.2)比(81.6±7.9)次/min,t=0.23,P=0.82]、收缩压[(113.6±10.6)比(113.7±8.5)mmHg(1 mmHg=0.133 kPa),t=-0.12,P=0.90]、舒张压[(71.2±8.9)比(71.0±7.0)mmHg,t=0.34,P=0.7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刻剖宫产组新生儿生后1 min Apgar评分(8.25±2.95)分、5 min Apgar评分(9.11±2.35)分,低于急诊剖宫产组的(9.72±1.35)和(9.83±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P<0.01;t=-3.61,P<0.01);即刻剖宫产组新生儿转入NICU率为30.84%(33/107),高于急诊剖宫产组的14.49%(31/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5,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周(OR=1.31,95%CI:1.06~1.62)、新生儿出生体重(OR=1.40,95%CI:1.11~2.40)、剖宫产方式(OR=2.32,95%CI:1.15~4.78)是新生儿转入NICU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5 min即刻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多与产妇合并疾病多有关,且增加新生儿转入NICU率,对新生儿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急诊处理 预后 产后出血 重症监护 新生儿
原文传递
3p21.31微缺失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俊 邹彩艳 +4 位作者 徐芬 黎红平 黄艳 王辉林 卢光进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214-216,共3页
目的提高对3p21.31微缺失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基因特征的认识。方法分析总结1例3p21.31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基因检测方面的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20min,因"孕34+6周,生后反应低下"入院。... 目的提高对3p21.31微缺失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基因特征的认识。方法分析总结1例3p21.31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基因检测方面的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20min,因"孕34+6周,生后反应低下"入院。入院后应用染色体芯片检测技术,并采用高密度寡核苷酸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证实3p21.31区域微缺失,缺失片段大小为461kb,该缺失区域内涉及多个OMIM疾病致病基因包括有QARS及LAMB2,患儿父母染色体芯片检查结果均未发现异常。复习文献报道3p21.31微缺失综合征的临床表型,主要有智力低下/发育迟缓、肌张力低下、弓形眉毛及眼睛异常。结论发育迟缓伴眼睛异常需注意考虑3p21.31微缺失综合征可能,通过染色体芯片检测技术以及高密度寡核苷酸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帮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号染色体 3p21.31微缺失综合征 眼睛异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