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Flow技术预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大截肢事件
1
作者 李锐东 李承志 +2 位作者 张艳 王晓白 李王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iFlow技术用于预测急性下肢缺血(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10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根据术后30天内接受大截肢手术与否将其分为大截肢组(n=36)与无大截...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iFlow技术用于预测急性下肢缺血(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10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根据术后30天内接受大截肢手术与否将其分为大截肢组(n=36)与无大截肢组(n=274)。对血运重建后DSA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iFlow参数,包括达峰时间(TTP)和峰值(Peak);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TTP和Peak预测术后大截肢的最佳截断值并将其转换为二分类变量,与其他参数共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用于预测术后大截肢的独立因素。结果大截肢组TTP高于、而Peak低于无大截肢组(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TTP及Peak预测术后30天内大截肢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及0.712,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 s及1.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AF)[OR(95%CI)=3.048(1.076,8.632)]、皮肤花斑[OR(95%CI)=6.035(2.323,15.677)]、血运重建后TTP≥16 s[OR(95%CI)=8.414(3.116,22.723)]及术后48 h高肌红蛋白[OR(95%CI)=1.001(1.001,1.001)]均为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而Peak二分类变量并非独立预测因子[OR(95%CI)=0.485(0.183,1.283),P=0.145]。结论DSA iFlow参数中的TTP可用于预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30天内发生大截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下肢 截肢术 外科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皮注射泡沫硬化剂治疗肢体静脉畸形的疗效及并发症处理
2
作者 伍思意 张艳 +4 位作者 林印胜 刘玉龙 李王海 韩键 李承志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皮注射泡沫硬化剂治疗肢体静脉畸形的疗效及并发症处理。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55例肢体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DSA引导下行硬化治疗,观察术后瘤体大小变...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皮注射泡沫硬化剂治疗肢体静脉畸形的疗效及并发症处理。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55例肢体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DSA引导下行硬化治疗,观察术后瘤体大小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总结并发症的处理方案和预后情况。结果55例患者共进行了127次治疗,中位2次。治疗前后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为92.7%,术后出现术区肿胀、疼痛7例(12.7%),发热2例(3.6%),轻度过敏2例(3.6%),神经压迫症状2例(3.6%),1例(1.8%)肢体急性缺血症状,经积极治疗后均未发生正常组织和器官坏死、重要器官功能丧失、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DSA引导下经皮注射泡沫硬化剂治疗肢体静脉畸形安全有效,但其并发症需受到重视,尽早干预有利于减少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静脉畸形 泡沫硬化剂 硬化治疗 并发症 疗效
下载PDF
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艳 李承志 +2 位作者 关敏 张红 王晓白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作为股动脉顺行导丝开通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失败时的补救方法的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经股动脉顺行导丝开通失败患者,采用经患侧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腓动脉逆行穿刺导丝开通闭塞血... 目的探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作为股动脉顺行导丝开通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失败时的补救方法的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经股动脉顺行导丝开通失败患者,采用经患侧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腓动脉逆行穿刺导丝开通闭塞血管,再行球囊扩张术(PTA)和支架植入术。结果 3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血管开通后下肢缺血症状即刻得到改善,患肢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增加[(0.83±0.17)vs(0.31±0.12),P<0.01],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可以作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顺行导丝无法开通时的一种补救方法,可明显提高介入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放射学 介入性 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
下载PDF
ExoSeal血管封堵器在股总动脉顺行入路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艳 李王海 +5 位作者 王勇 林洋 李承志 张红 刘玉龙 王晓白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59-662,共4页
目的探讨ExoSeal血管封堵器在股总动脉顺行入路行下肢动脉腔内再通术治疗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3例(316条患肢)接受顺行下肢动脉再通治疗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127例患者接受ExoSeal血管封堵器对股动脉穿刺点... 目的探讨ExoSeal血管封堵器在股总动脉顺行入路行下肢动脉腔内再通术治疗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3例(316条患肢)接受顺行下肢动脉再通治疗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127例患者接受ExoSeal血管封堵器对股动脉穿刺点止血(血管封堵器组),176例患者接受传统压迫止血(手工压迫组)。记录并比较2组止血时间、实际制动时间、技术成功率及血管相关并发症。结果血管封堵器组与手工压迫组的止血时间分别为(3.68±2.40)min和(18.32±4.54)min,实际制动时间分别为(3.45±5.30)h和(10.44±14.68)h,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8.52%(133/135)和93.92%(170/18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3/135)和8.84%(16/18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封堵器组发生皮下血肿2例,腹膜后血肿1例;手工压迫组发生皮下血肿15例,穿刺侧肢体急性血栓形成1例。结论采用ExoSeal血管封堵器在股动脉顺行腔内治疗中对股动脉穿刺点止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 血管封堵器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股动脉
下载PDF
ExoSeal血管封堵器在肱动脉高位穿刺点止血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玉龙 李承志 +5 位作者 王晓白 张红 李王海 李明月 师贞爱 张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0-563,共4页
目的评估ExoSeal血管封堵器在肱动脉"高位"穿刺点止血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3例肱动脉高位穿刺患者[女17例,男36例,平均年龄(75.7±8.9)岁],按不同止血方法分为ExoSeal血管封堵器止血组(ExoSeal组,n=37)和手按压... 目的评估ExoSeal血管封堵器在肱动脉"高位"穿刺点止血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3例肱动脉高位穿刺患者[女17例,男36例,平均年龄(75.7±8.9)岁],按不同止血方法分为ExoSeal血管封堵器止血组(ExoSeal组,n=37)和手按压止血组(MC组,n=16)。分析两组间止血时间、术后制动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8±2.9)个月。结果ExoSeal组平均止血时间[(3.3±1.4)min]与MC组[(12.7±3.0)min]相比显著缩短(P<0.05),术后平均制动时间[(3.2±1.2)h]与MC组[(5.9±1.4)h]相比显著缩短(P<0.05)。围手术期ExoSeal组出现皮下血肿(<6 cm)1例,穿刺点渗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4%;MC组出现皮下血肿(<6 cm)1例,穿刺点处假性动脉瘤(瘤径3 mm)1例,穿刺点渗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8%。结论ExoSeal血管封堵器应用于肱动脉高位穿刺术后止血安全有效,可明显缩短穿刺点术后止血时间和制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封堵器 肱动脉穿刺 止血 腔内治疗
下载PDF
闭合性血管损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曹广劭 王晓白 +1 位作者 张红 乔宏宇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237-239,共3页
关键词 血管/损伤 误诊 病例报告[文献类型]
下载PDF
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在髂动脉支架内血栓治疗中致严重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郑翔 郑鸣 张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68-1669,共2页
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可在短时间内清除静脉主干血栓,解除静脉阻塞,缩短治疗时间,适用范围广,目前从静脉血栓疾病逐渐应用于动脉血栓疾病。在血栓清除过程中红细胞被破坏,细胞内钾、腺苷酸等物质释放入血常常导致一过性心动过缓。血管... 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可在短时间内清除静脉主干血栓,解除静脉阻塞,缩短治疗时间,适用范围广,目前从静脉血栓疾病逐渐应用于动脉血栓疾病。在血栓清除过程中红细胞被破坏,细胞内钾、腺苷酸等物质释放入血常常导致一过性心动过缓。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asovagal reflexes,VVR)作为一种常见而危险的并发症,发生快,症状重,若处理不及时将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本文报道1例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在髂动脉支架内血栓治疗中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心动过缓 静脉阻塞 静脉主干 血栓治疗 髂动脉支架 动脉血栓 腺苷酸
原文传递
血管内超声导引下肢动脉内膜损伤腔内修复一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刘育齐 李承志 张艳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8年第5期444-446,共3页
近年来,由于机动车事故、街头犯罪或工业事故等原因造成下肢动脉损伤的病例逐渐增多,早期识别并治疗动脉损伤对于其预后至关重要,延迟诊治而导致下肢不可逆转缺血性损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并最终导致肢体功能受损、肢体坏死的严重后果。
关键词 下肢动脉损伤 动脉内膜损伤 文献复习 腔内修复 超声导引 机动车事故 血管 肢体坏死
下载PDF
钇-90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后切除肝右叶巨块型肝癌1例
9
作者 谭家铖 李承志 +4 位作者 张艳 李王海 刘玉龙 韩键 林印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5-337,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因“右侧腹痛2年余”入院。入院查体:腹部未扪及包块,肝Murphy征(-)。肝浊音界存在,无肝区和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66840 ng/m L,白蛋白(ALB)39.7 g/L,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阴... 1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因“右侧腹痛2年余”入院。入院查体:腹部未扪及包块,肝Murphy征(-)。肝浊音界存在,无肝区和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66840 ng/m L,白蛋白(ALB)39.7 g/L,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阴性,丙氨酸转氨酶(ALT)69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8 U/L,总胆红素(TBil)23.9μmol/L,余无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钇-90微球 经动脉放疗栓塞
下载PDF
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及其联合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对比
10
作者 靳成岳 阳威 +3 位作者 杨文才 陈利芳 李扬扬 邱飞凤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8-487,共10页
目的:对比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经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与单纯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 目的:对比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经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与单纯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156例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中晚期肝细胞癌且接受TACE-HAIC联合(55例)及单纯TACE(101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消除组间差异,对比不同队列组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时间及肿瘤应答率。同时,对比不同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PSM调整前队列中,TACE-HAIC联合治疗组中位OS时间(19.7个月vs.9.8个月,P=0.010)和中位PFS时间(10.7个月vs.5.1个月,P=0.008)显著优于单纯TACE治疗组。在肿瘤应答率方面,TACE-HAIC联合和单纯TACE治疗组客观缓解率(ORR,23.6%vs.16.8%,P=0.3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ACE-HAIC联合治疗组疾病控制率(DCR,72.7%vs.60.4%,P=0.024)更优于单纯TACE治疗组。经过1∶1 PSM后,获得78例匹配后队列。在PSM队列中,TACE-HAIC联合治疗组中位OS及PFS时间分别为19.1和10.7个月,而单纯TACE中位OS及PFS时间分别为7.4和5.0个月,TACE-HAIC联合治疗组生存获益更优(P<0.05)。在肿瘤应答方面,联合治疗在整体应答率及DCR更具优势,而组间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TACE-HAIC联合和单纯TACE治疗组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单纯TACE治疗,TACE-HAIC联合方案治疗中晚期HCC具有更优的生存获益及肿瘤应答率且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化疗栓塞 肝动脉灌注化疗 肝细胞癌 倾向性匹配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承志 林印胜 +3 位作者 张红 刘玉龙 李王海 张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05-409,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接受减容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88肢),按照不同减容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3例46肢,接受置管溶栓术)、取栓组(42例49肢,接受机械血栓清除术)及旋切组...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接受减容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88肢),按照不同减容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3例46肢,接受置管溶栓术)、取栓组(42例49肢,接受机械血栓清除术)及旋切组(82例93肢,接受定向斑块旋切术)。分析各组术中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处理方式及治疗有效性。结果对溶栓组46条患肢均行置管溶栓术。取栓组中,16肢采用Angiojet取栓导管治疗,33肢采用Rotarex取栓导管治疗。旋切组中,21肢采用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72肢采用Turbo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减容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8.94%(186/188)。溶栓组、取栓组、旋切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26%(13/46)、6.12%(3/49)及6.45%(6/93)。术中并发症包括血管破裂出血14例、栓子脱落引发栓塞5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及导丝断裂1例(1条患肢),分别给予压迫止血、覆膜支架植入、栓子抽吸、置管溶栓及断裂导丝抓捕处理,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者。3组间血管破裂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后全部患者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Z=2.730,P=0.002)。结论减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确切。血管破裂出血是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且于置管溶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及时干预有利于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闭塞性疾病 减容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比较应用Forgarty导管取栓术和大腔导管血栓抽吸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建军 王晓白 +2 位作者 张红 乔宏宇 洪晓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6期427-430,共4页
目的对比DSA监视下Forgarty导管取栓术和大腔导管血栓抽吸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26例接受DSA监视下Forgarty导管取栓术(Forgarty导管组),30例接受大腔导管血栓抽吸术(大腔导管抽吸... 目的对比DSA监视下Forgarty导管取栓术和大腔导管血栓抽吸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26例接受DSA监视下Forgarty导管取栓术(Forgarty导管组),30例接受大腔导管血栓抽吸术(大腔导管抽吸组),术后接受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综合治疗后患肢踝肱指数(ABI)的变化和两种治疗方法去除栓塞物的效能。结果 56例患者患肢均恢复血流,保肢率98.21%(55/56),围术期无死亡。Forgarty导管组术后即刻ABI大于大腔导管抽吸组(P<0.001),综合治疗后,二者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栓塞物总完全清除率和总部分清除率分别为96.15%(25/26)、3.85%(1/26)和70.00%(21/30)、30.00%(9/30)。结论采用For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优于大腔导管血栓抽吸术;经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后,二者临床结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栓塞 血栓形成 Forgarty导管 下肢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艳 王晓白 +3 位作者 李承志 张红 乔宏宇 洪晓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5期339-342,共4页
目的探讨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对术前超声及MRA检查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10例患者行Silverhawk斑块旋切治疗,术后行常规抗凝治疗,定期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随访。结果 10例患者下... 目的探讨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对术前超声及MRA检查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10例患者行Silverhawk斑块旋切治疗,术后行常规抗凝治疗,定期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随访。结果 10例患者下肢动脉均再通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缺血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87±0.06,高于术前的0.26±0.06(P<0.0001)。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患肢均保肢成功。结论使用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及支架内再狭窄、闭塞病变创伤小,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动脉硬化 下肢 斑块旋切术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患者内膜剥脱术与支架植入术1年疗效Meta分析 被引量:29
14
作者 关敏 王晓白 刘小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利用Meta分析法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对颈动脉狭窄治疗1年内死亡和卒中、死亡、卒中、重度再狭窄及闭塞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评价。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搜索关于CEA及CAS治... 目的利用Meta分析法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对颈动脉狭窄治疗1年内死亡和卒中、死亡、卒中、重度再狭窄及闭塞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评价。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搜索关于CEA及CAS治疗对颈动脉狭窄的对照研究。应用RevMan4.2.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定量评价。以优势比(OR值)及双侧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尺度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本研究的文献共6篇,1037例患者接受CAS治疗,1681例接受CEA治疗,将发生死亡和卒中、死亡、卒中事件统计数据合并;累计1586例接受CAS治疗,2196例接受CEA治疗,进行再狭窄及闭塞的统计数据合并。术后1年内CAS与CEA患者死亡和卒中、死亡、卒中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OR值分别为0.81(95%CI0.56~1.18)、0.75(95%CI0.47~1.19)、0.78(95%CI0.53~1.16)。CAS患者再狭窄率高于CEA患者[OR=1.99(95%CI1.44~2.74),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CEA与CAS的1年死亡和卒中、死亡、卒中事件发生无明显差异,CAS术后重度再狭窄及闭塞率为CEA术的1.99倍。由于在缺乏足够数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情况下,纳入部分非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使论证强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有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对本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承志 张艳 +3 位作者 张红 乔宏宇 洪晓涛 王晓白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7期389-392,共4页
目的分析支架植入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NCS)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探讨国人左肾静脉支架的选用标准。方法选取接受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NCS患者3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12~9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3.5个月)。结果本组技术... 目的分析支架植入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NCS)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探讨国人左肾静脉支架的选用标准。方法选取接受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NCS患者3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12~9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3.5个月)。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100%,向各确诊NCS者左肾静脉植入14/60mm支架1枚,无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NCS相关临床症状几乎全部消失。随访期间全部支架通畅,无支架内再狭窄及临床症状复发;2例左肾静脉内支架发生移位,但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左肾静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NCS安全有效且微创。治疗国人NCS时,在满足形态学测量的前提下,推荐首先选择14/60mm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夹综合征 长期随访 腔内治疗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超选择性肾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肾出血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玉龙 王晓白 +2 位作者 乔宏宇 王林 洪晓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12期847-850,共4页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肾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术后肾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PCNL术后并发肾出血的35例患者行超选择性肾动脉分支栓塞术,栓塞材料为0.018in微弹簧圈,部分病例加用少量明胶海绵颗粒。术后随访3~24个月。结...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肾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术后肾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PCNL术后并发肾出血的35例患者行超选择性肾动脉分支栓塞术,栓塞材料为0.018in微弹簧圈,部分病例加用少量明胶海绵颗粒。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术中造影发现24例单纯肾段以下小动脉损伤,6例合并假性动脉瘤,5例合并动静脉瘘。全部35例患者均成功栓塞肾动脉出血分支,术后1~4天血尿症状消失,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选择性肾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PCNL术后肾出血安全、快速、有效,可成为其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 出血 栓塞 经皮肾镜取石术
下载PDF
320排螺旋CT灌注成像和DSA彩色编码成像评估兔急性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承志 刘育齐 +5 位作者 张红 刘玉龙 李王海 李明月 王晓白 张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6-570,共5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行CT灌注(CTP)成像和彩色编码DSA(cc DSA)成像在评估兔后肢急性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10)。兔右后肢缺血3 h后,实验组接受再灌注,对照...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行CT灌注(CTP)成像和彩色编码DSA(cc DSA)成像在评估兔后肢急性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10)。兔右后肢缺血3 h后,实验组接受再灌注,对照组仅作假手术;分别在0、6、12、24 h作双后肢影像学评估(n=10)。实验组每一时点进一步随机均分为CTP亚组和cc DSA亚组,分别获取双后肢CTP相关参数血流量(AF)、血容量(BV)、对比剂清除率(C)和cc DSA参数对比剂峰值(peak),计算双后肢各参数比值AF-R/L、BV-R/L、C-R/L和peak-R/L;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分别与AF-R/L、BV-R/L、C-R/L、peak-R/L比值作相关性分析,对AF-R/L与peak-R/L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再灌注过程开始后,AF-R/L、BV-R/L、C-R/L、peak-R/L平均比值分别由1.07±0.08、1.03±0.06、0.93±0.15和1.09±0.04下降至0.75±0.11、0.85±0.14、0.71±0.18和0.45±0.08。AF-R/L与CK、LDH、MDA、SOD血清水平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44、-0.62、0.57(P<0.05);peak-R/L与CK、LDH、MDA、SOD血清水平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71、-0.66、0.59(P<0.05),与AF-R/L间相关系数为0.70(P<0.05)。结论320排螺旋CT行CTP成像与cc DSA成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量化反映兔后肢骨骼肌I-R损伤发生及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CT灌注成像 骨骼肌 彩色编码DSA成像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劼 李玲 +1 位作者 何金爱 邓敏娉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200-1201,共2页
目的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积极配合手术及护理,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狭窄解除,缺血性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对护理满意。术后随访... 目的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积极配合手术及护理,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狭窄解除,缺血性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对护理满意。术后随访1~12个月,TCD示血流速度明显改善。结论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保证手术的前提,周密完善的术前准备、检查及术中监护是确保手术顺利的重要措施,术后的精心护理是手术成功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支架 护理
下载PDF
覆膜支架防治TIPS分流道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曹广劭 王晓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9期670-674,共5页
覆膜支架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分流道再狭窄的防治中,取得了较大进展,Viatorr支架已被证明可以更好地改善分流道通畅率。本文就各种TIPS覆膜支架的结构、性质、应用及疗效等作一综述,相信随着覆膜支... 覆膜支架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分流道再狭窄的防治中,取得了较大进展,Viatorr支架已被证明可以更好地改善分流道通畅率。本文就各种TIPS覆膜支架的结构、性质、应用及疗效等作一综述,相信随着覆膜支架的不断改善,TIPS在治疗门脉高压疾病领域中将重新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支架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 分流道 再狭窄
下载PDF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艳 李承志 +2 位作者 关敏 张红 王晓白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6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腔内治疗的286例ASO患者(347条患肢)的资料,观察围术期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及处理结果。根据患者年龄、手术时间、病变程度进行分组,统计各...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腔内治疗的286例ASO患者(347条患肢)的资料,观察围术期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及处理结果。根据患者年龄、手术时间、病变程度进行分组,统计各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98.85%(343/347)。29例出现围术期并发症(29/286,10.14%);其中严重并发症9例,包括心力衰竭5例、肾衰竭4例;一般并发症20例,包括血管破裂出血9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栓子脱落2例、假性动脉瘤1例、肢体过度灌注6例。年龄≥60岁、手术时间≥120min、病变累及长度≥10cm时,并发症发生率(12.12%、34.25%、12.36%)高于年龄<60岁、手术时间<120min、病变累及长度<10cm者(5.68%、1.88%、6.48%)。总体死亡率1.05%(3/286)。结论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和病变程度直接影响腔内治疗ASO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对腔内治疗ASO围术期并发症给予重视和及时、正规治疗,是减少不良事件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动脉硬化 腔内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