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市大气NO_(2)污染对暴露人群不同疾病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蔡东杰 杨军 +5 位作者 黄琳 陈素娟 赵文龙 董航 林国帧 王伯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950-3956,共7页
通过收集广州市2011~2015年6种疾病(非意外因素、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逐日死亡人数、逐日NO_(2)浓度以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探讨了NO_(2)暴露对不同疾病死亡的影响(相对危... 通过收集广州市2011~2015年6种疾病(非意外因素、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逐日死亡人数、逐日NO_(2)浓度以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探讨了NO_(2)暴露对不同疾病死亡的影响(相对危险度,RR值)和累积滞后效应,并进一步采用分层分析方法解析了冷季(11月至次年4月)和暖季(5~10月)NO_(2)死亡风险的差异.结果表明,NO_(2)影响急促短暂,通常持续4d.当NO_(2)浓度升高10μg/m^(3),在Lag0-4d时,人群非意外死亡人数将上升2.18%(RR=1.0218;95%CI:1.0167,1.0270),在冷季与暖季分别上升2.6%(RR=1.0260;95%CI:1.0191,1.0328)与0.57%(RR=1.0057;95%CI:0.9952,1.01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不同疾病中,NO_(2)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最大.因而NO_(2)仍然为广州地区人群健康重要的危险因素,需要加强NO_(2)排放的控制与治理,并且加强冷季健康风险预警以保护公共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2) 逐日死亡人数 健康风险 广义相加模型 季节效应
下载PDF
华南水稻秸秆焚烧期碳质气溶胶组分特征及源贡献评估 被引量:2
2
作者 蒋斌 陈多宏 +5 位作者 张涛 袁鸾 周炎 沈劲 张春林 王伯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58-2366,共9页
近年来中国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PM_(2.5)污染事件依旧频发,农作物秸秆焚烧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为探讨华南地区水稻秸秆集中焚烧情形下的碳质气溶胶组分特征,于2014年夏秋水稻收割期在“中国广东大气超级站”开展了两期在线观... 近年来中国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PM_(2.5)污染事件依旧频发,农作物秸秆焚烧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为探讨华南地区水稻秸秆集中焚烧情形下的碳质气溶胶组分特征,于2014年夏秋水稻收割期在“中国广东大气超级站”开展了两期在线观测。结果显示,夏收期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5±1.3)μg·m^(-3)和(6.6±2.5)μg·m^(-3);秋收期则是夏收期的两倍,分别为(5.8±3.9)μg·m^(-3)和(13.6±8.5)μg·m^(-3)。总碳(TC)平均占ρ(PM_(2.5))的30.9%±3.7%和26.8%±7.1%,是PM_(2.5)的重要组成部分。夏收期ρ(EC)/ρ(PM_(2.5))和ρ(OC)/ρ(PM_(2.5))均随ρ(PM_(2.5))的增加而下降,占比之和从74.0%下降至18.3%,而ρ(OC)/ρ(EC)比值则随ρ(PM_(2.5))的增加从1.7逐渐增长至4.4。而秋收期在相对稳定的源排放和静稳的气象条件加持下,ρ(EC)/ρ(PM_(2.5))、ρ(OC)/ρ(PM_(2.5))和ρ(OC)/ρ(EC)比值随ρ(PM_(2.5))的变化均维持相对稳定,ρ(EC)和ρ(OC)显著相关(r=0.91),且ρ(OC)无明显日变化特征。基于EC示踪法和K+质量平衡估算,夏收期OC受光化学反应影响显著,二次有机碳(SOC)的平均质量浓度为(3.7±2.4)μg·m^(-3),占ρ(OC)的52.1%±22.2%;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有机碳(OC_(bb))为(0.8±0.4)μg·m^(-3),占ρ(OC)的12.4%±5.9%。受强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影响,秋收期ρ(OC_(bb))平均为(8.5±5.0)μg·m^(-3),对OC的贡献高达66.6%±18.7%;而ρ(SOC)仅为(1.9±2.5)μg·m^(-3),ρ(SOC)/ρ(OC)比值降至14.5%±16.5%。与OC不同的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始终是华南地区EC的最大贡献源。秋收期生物质燃烧排放可显著提升PM_(2.5)质量浓度,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易引发污染事件,因此需重点加强对华南秋收期农作物秸秆集中焚烧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PM_(2.5) 碳质组分 二次有机碳 生物质燃烧
下载PDF
华南沿海城市PM_(2.5)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蒋斌 黄山 +8 位作者 莫立志 黄钢 伍莉娜 刘袁 李光辉 张展毅 唐静玥 钟流举 邵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基于2017年12月25日至2018年1月16日1 h时间分辨率的在线监测数据,对华南沿海城市——阳江市的大气PM_(2.5)质量浓度、化学组分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时段阳江市PM_(2.5)中主要化学组分为OM、NO_(3)^(-)、SO_(4)^(2-)、NH_(4)^... 基于2017年12月25日至2018年1月16日1 h时间分辨率的在线监测数据,对华南沿海城市——阳江市的大气PM_(2.5)质量浓度、化学组分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时段阳江市PM_(2.5)中主要化学组分为OM、NO_(3)^(-)、SO_(4)^(2-)、NH_(4)^(+)和EC,质量浓度占比分别为32.75%、25.59%、16.41%、12.37%和4.82%.相比清洁过程,两次污染过程期间NO_(3)^(-)质量浓度均为清洁过程时段的6倍以上,增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分,占比则均为清洁过程时段的2倍以上,分别占29.38%和30.81%.PMF解析结果表明,二次转化源是最主要的源,其分担率高达51.41%,其中NO_(x)二次转化源分担27.18%,是阳江市PM_(2.5)分担率最大的二次转化源.首要的一次排放源是机动车源(15.11%).污染过程期间NO_(x)二次转化源的分担率显著提升,从11.85%分别增至33.15%和36.96%,是阳江市大气PM_(2.5)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阳江市冬季PM_(2.5)污染特征已类似于大型和特大城市,即面临严峻的二次污染,应着重加强对硝酸盐的防治,同时注重机动车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沿海城市 PM_(2.5)在线监测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