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教育认证与新媒体模式下《理论力学》的教学改革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冯晶晶 郝淑英 +1 位作者 张昆鹏 刘海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38期117-118,共2页
在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为机制的教育模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作为一项技术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途径。考... 在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为机制的教育模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作为一项技术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途径。考虑到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本文从《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出发,通过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在MOOCs教学模式的视野下分析了实践结果,提出工程教育认证与新媒体模式结合下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新媒体 工程教育认证 《理论力学》
下载PDF
大学工科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0
2
作者 田禾 党璐 周世敏 《高教学刊》 2019年第10期139-141,共3页
针对大学工科传统实验考核方法对学生实验过程无法全面评价以及评分标准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主观认知等缺点,对能源动力类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在确立考核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例如增大平时实验成绩比例、细化平时成绩考核标... 针对大学工科传统实验考核方法对学生实验过程无法全面评价以及评分标准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主观认知等缺点,对能源动力类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在确立考核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例如增大平时实验成绩比例、细化平时成绩考核标准、量化期末实验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设置设计性实验加分环节和评分标准等多种手段改进实验考核方法。实践表明,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使实验课程的考核真正起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核方法 实验教学 高等教育 工科
下载PDF
慕课理念下“互联网+”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晓菲 穆浩志 +1 位作者 薛立军 牛兴华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5-609,共5页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可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慕课(MOOC),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知识实时、多维展示。慕课理念是适应信息时代,契合当代学生思维、性格特征的。结合目前高等教育实际,融入慕课理念,改变传统的大学工程制图课程的...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可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慕课(MOOC),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知识实时、多维展示。慕课理念是适应信息时代,契合当代学生思维、性格特征的。结合目前高等教育实际,融入慕课理念,改变传统的大学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方式,论述了基于慕课理念的工程制图教学的改革思路。在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课堂教学与慕课理念下"互联网+"进行有机结合,不断改进教学。实践证明"互联网+"教学模式,有效拓展了教学时空,深受学生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制图 课堂教学 慕课 互联网+
下载PDF
“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薛立军 穆浩志 孙艳芳 《创新教育研究》 2020年第6期976-982,共7页
“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修读的专业范围广、学生多,开展“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能够更为广泛地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针对“工程制图”课程内容与课程... “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修读的专业范围广、学生多,开展“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能够更为广泛地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针对“工程制图”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的相关性,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确立“工程制图”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实现途径和方法,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制图”课程思政的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制图 课程思政 教学内容 途径方法
下载PDF
基于反馈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晓菲 穆浩志 +1 位作者 牛兴华 薛立军 《中国轻工教育》 2017年第6期47-54,共8页
工程制图课程是许多工科专业的基础课,对于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机械类工程教育认证为背景,在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对基于课程达成度分析、网上反馈及其它反馈的工程制图课程... 工程制图课程是许多工科专业的基础课,对于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机械类工程教育认证为背景,在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对基于课程达成度分析、网上反馈及其它反馈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与探索。论述了反馈建立的意义、内涵及有效运用,讨论了工程制图的课程组织、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手段、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改革设想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反馈,时刻倾听学生的呼声,适时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的人才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 成果导向 反馈 工程制图 课程达成度
下载PDF
基于目标导向的联想教学法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薛立军 穆浩志 +1 位作者 王晓菲 徐艳 《中国轻工教育》 2018年第1期81-85,共5页
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部分学生由于空间想象能力稍差,不能够准确想象出形体的空间形状,进而影响投影图形的绘制。基于目标导向的联想教学法是引导学生以形体的真实形状为目标,应用常见的生活工具加上合理的引申... 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部分学生由于空间想象能力稍差,不能够准确想象出形体的空间形状,进而影响投影图形的绘制。基于目标导向的联想教学法是引导学生以形体的真实形状为目标,应用常见的生活工具加上合理的引申联想,帮助其有目的、有导向地想象空间形体形状及其投影,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利用不同的生活工具模拟不同的基本形体,详细讲解了工程制图课程中的一般及特殊位置点、线、面以及立体的截切、相贯的空间形状及其投影特性,阐述了联想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制图 联想教学法 基本形体 空间想象
下载PDF
面向新工科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工程训练Ⅱ”课程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鑫 杜明星 张惊雷 《中国轻工教育》 2021年第5期1-6,13,共7页
新工科建设对高校工科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以面向电工电子技术实习的“工程训练Ⅱ”实训课程为教学改革对象,结合雨课堂、“U+新工科智慧云”等智慧教学平台和CDIO工程教育创新理念,探索了面向新工科创新型人才的实践类课程教... 新工科建设对高校工科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以面向电工电子技术实习的“工程训练Ⅱ”实训课程为教学改革对象,结合雨课堂、“U+新工科智慧云”等智慧教学平台和CDIO工程教育创新理念,探索了面向新工科创新型人才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从实训项目的选取、实训模式的重构、混合式教学的线上线下结合、课程评价标准的量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与探索。通过对教学效果和问卷调查的分析,所提出的教学改革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工程训练 智慧管理平台 线上线下混合 量化评价
下载PDF
转子偏心效应下大范围转动弹性梁外激励非线性动力学行为与振动机制
8
作者 赵磊 翟冉 +1 位作者 闫照方 矫立宽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4,共9页
为实现大范围转动弹性梁类柔性机械的高速、安全、平稳运行,综合应用Galerkin模态截断法和Hamilton原理建立弹性梁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建立转子偏心运动微分方程;基于行波叠加原理,应用高阶Runge-Kutta法完成非线性动力学解耦;应用... 为实现大范围转动弹性梁类柔性机械的高速、安全、平稳运行,综合应用Galerkin模态截断法和Hamilton原理建立弹性梁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建立转子偏心运动微分方程;基于行波叠加原理,应用高阶Runge-Kutta法完成非线性动力学解耦;应用时、频域分析法解析转子偏心效应下弹性梁的振动机制以及外激励下的频谱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外激励响应在转子偏心效应下会衍生新的低频谐波分量,转速和激励幅值的增加会导致频域内多个低频谐波分量高于主振,易引发不同程度的间歇性振动;外激励频率提高会引起频域谱峰后移,数值仿真5~35 Hz频段的外激励,当频率为25 Hz时其低频谐波分量是主振幅值的2倍,高达0.181 mm,进而呈现明显的外激励突发性激振。因此,借助时、频域分析可有效解析具有随机性的间歇性或突发性振动产生机制,可为大型旋转柔性机械的动力学优化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范围转动弹性梁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 转子偏心效应 外激励 振动机制
下载PDF
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的几何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牛兴华 王学腾 +1 位作者 张大卫 于紫昭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29,共6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表面采用复杂曲面的机械零件越来越多。传统的基于发生线概念的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理论和方法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机床运动分析、运动控制以及加工质量控制等的需要,有必要结合几何学方法建立新的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表面采用复杂曲面的机械零件越来越多。传统的基于发生线概念的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理论和方法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机床运动分析、运动控制以及加工质量控制等的需要,有必要结合几何学方法建立新的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理论和方法体系。首先,分析了传统的基于发生线概念的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理论和方法体系,列举了传统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不足,论述了传统方法体系不能全面、严谨和精确的阐释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的本质。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学和刀具分类的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理论和方法体系,包括:(1)使用非旋转刀具,由切削刃曲线的运动扫描形成工件表面;(2)使用旋转刀具,工件表面为刀具曲面运动所形成曲面族的包络。新理论和方法体系能全面、严谨和精确地解释机械零件切削成形的几何学本质,满足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数控加工复杂曲面时刀具轨迹控制及工件表面求解的需要。最后,针对球头刀数控铣削曲面,应用共轭曲面原理给出了刀具轨迹和工件曲面的求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学 机械零件 切削成形 发生线 共轭曲面
下载PDF
以达成度结果建立生产实习课程教学体系评价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玲 李彬 薛涛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0年第11期98-100,128,共4页
结合机械工程专业认证,将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引入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以工科本科生为对象,在其现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采用生产实习方式构建实践教学框架,结合评价教学效果的达成度定量计算,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评价结果逆... 结合机械工程专业认证,将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引入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以工科本科生为对象,在其现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采用生产实习方式构建实践教学框架,结合评价教学效果的达成度定量计算,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评价结果逆向评估教学体系及其质量,进而形成一种直观、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生产实习 达成度 评价机制
下载PDF
准静态压缩下腰椎间盘破裂的力学行为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清 宋浩 +3 位作者 都承斐 孙艳芳 李琨 张春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3-499,共7页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发病原因十分复杂,长期力学负荷的积累和突然超负荷损伤通常被认为是主要病因。椎间盘突出大多受到其力学状态改变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腰椎间盘整体和内部的应力/应变特性进行研究,从而为...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发病原因十分复杂,长期力学负荷的积累和突然超负荷损伤通常被认为是主要病因。椎间盘突出大多受到其力学状态改变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腰椎间盘整体和内部的应力/应变特性进行研究,从而为腰椎间盘突出的预防和治疗提出指导。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多角度讨论椎间盘的疲劳特性和破裂机制。方法:实验采用当地屠宰4-6 h的新鲜绵羊腰椎,用其制作的椎间盘样本被用于不同实验。疲劳实验中,探索轻度破裂和疲劳应力对椎间盘疲劳特性的影响。在内部位移和载荷分布实验中,通过应用优化的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来测试椎间盘加载过程的内部位移分布,应用布拉格光纤光栅技术测量椎间盘加载过程的内部载荷分布。结果与结论:①对于正常及早期破裂腰椎间盘,疲劳前后的破裂应力-应变曲线均呈现出多段特性,主要由4个阶段组成:趾部阶段、线性阶段、屈服阶段和破裂阶段;②正常腰椎间盘的趾部阶段非常明显,而早期破裂腰椎间盘的趾部阶段几乎消失;对于正常和早期破裂腰椎间盘,疲劳后的弹性模量均略大于疲劳前的弹性模量;对于正常腰椎间盘,疲劳后的比例极限大于疲劳前;对于早期破裂腰椎间盘,疲劳后的比例极限小于疲劳前;对于正常腰椎间盘,疲劳后的屈服应力大于疲劳前;对于早期破裂腰椎间盘,疲劳后的屈服应力小于疲劳前;③腹侧纤维环应力<背侧纤维环应力;在背侧区域,外层纤维环应力<内层纤维环应力;而腹侧区域呈现相反规律;④含损伤因子的损伤本构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椎间盘损伤的力学特性,实验结果对预防日常生活中的腰椎间盘突出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破裂 本构模型 应力 应变 疲劳损伤
下载PDF
含柔性动平台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建模方法研究
12
作者 刘凉 汪博深 +1 位作者 冯建峰 赵新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17-430,共14页
针对含柔性动平台的空间并联机器人刚柔耦合问题,基于Bézier三角形与绝对节点坐标法提出一种高阶柔性三角形厚板单元模型和连续性约束条件,基于该模型分析动平台变形状态及其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自然坐标法与绝对节点坐... 针对含柔性动平台的空间并联机器人刚柔耦合问题,基于Bézier三角形与绝对节点坐标法提出一种高阶柔性三角形厚板单元模型和连续性约束条件,基于该模型分析动平台变形状态及其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自然坐标法与绝对节点坐标法建立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引入板单元第4个面积坐标的二阶梯度来描述厚度方向上的变形并解决泊松闭锁问题,结合广义-α法与牛顿迭代法求解动力学方程,并对系统静力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动平台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周期性凹陷变形对机器人空间位姿的影响与机构布局方式、质量分布和负载作用方式完全一致,系统刚性构件与柔性动平台的运动耦合方式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的非线性规律;运动轨迹误差低于1.2×10^(-12)mm,动力学方程和约束方程迭代误差均小于设定阈值10^(-6)和10^(-14),求解精度能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基于不同参数开展仿真对比分析,验证了所述方法的有效性和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三角形厚板单元 刚柔耦合 多体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CDIO理念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晓菲 穆浩志 +1 位作者 武刚 薛立军 《中国轻工教育》 2019年第1期76-80,85,共6页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何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融入CDIO教育理念,提高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奠定学生的工程制图基础,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何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融入CDIO教育理念,提高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奠定学生的工程制图基础,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对产品的形成过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增强对产品的宏观掌控意识。本文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融合CDIO理念,从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和创新素质的工程师出发,论述了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实验等方面的改革思考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IO 工程教育认证'课程改革 工程制图
下载PDF
普通高校产教融合与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发展探索
14
作者 田禾 杨祎心 刘力健 《炫动漫》 2023年第4期0211-0213,共3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构建现代产业学院成为普通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本文总结现代产业学院对产教融合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普通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探索普通高校产...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构建现代产业学院成为普通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本文总结现代产业学院对产教融合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普通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探索普通高校产业学院发展的建议与对策。研究表明,高校产教融合和现代产业学院的协同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学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推动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产业学院 普通高校 产教融合 协同发展
下载PDF
工程化软骨几何形状对缺损修复区力学行为的影响
15
作者 赵永政 刘海英 +1 位作者 张春秋 胡亚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489-2495,共7页
背景: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结果的不确定性与修复区的力学行为有关,缺损修复的形状、层深及载荷特性均不同程度地改变修复区的力学环境。目的: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在生理载荷作用下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区的力学行为。方法: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 背景: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结果的不确定性与修复区的力学行为有关,缺损修复的形状、层深及载荷特性均不同程度地改变修复区的力学环境。目的: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在生理载荷作用下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区的力学行为。方法: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基于横观各向同性的关节软骨损伤与修复的轴对称模型。分析在压缩载荷作用下,软骨不同修复形状(圆柱、圆台、正棱柱、椭圆柱形)和深度对缺损软骨修复区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形状、层深的工程化软骨对软骨修复区力学行为影响规律不同;(2)中间层缺损修复时应力集中现象最显著,深(全)层缺损修复时应力分布较合理;(3)圆柱形工程化软骨修复时的应力场及液相流场分布规律与无损软骨最为接近;临床上,可以选用圆柱形或圆台形工程化软骨进行修复,且尽量避免中间层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 数值分析 计算机辅助 应力 物理 组织工程 工程化软骨 横观各向同性 软骨缺损 修复 数值模拟 力学行为 组织构建
下载PDF
胶原在不同理化微环境下的动态自组装的生物力学研究
16
作者 时霄鹏 张春秋 王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88-488,共1页
目的在生物体内胶纤维以不同的趋向特点自组装形成成了各组织特有的结构。研究牛Ⅰ型胶原蛋白在不同基底上的组装,以及不同浓度胶原在基地上的动态生长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加入透明质酸借此研究透明质酸对于胶原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牛Ⅰ... 目的在生物体内胶纤维以不同的趋向特点自组装形成成了各组织特有的结构。研究牛Ⅰ型胶原蛋白在不同基底上的组装,以及不同浓度胶原在基地上的动态生长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加入透明质酸借此研究透明质酸对于胶原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牛Ⅰ型胶原蛋白为研究对象,将不同浓度的胶原蛋白(3、10、31μg/mL)放入不同的理化和生化微环境下(基底材质或透明质酸)经在37°恒温箱中培养一定时间(2、4、8、36 h),然后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实时扫描胶原自组装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 Ⅰ型胶原蛋白 原子力显微镜 动态生长 生物力学研究 恒温箱 胶原 自组装
原文传递
人工髋关节织构化表面摩擦学性能研究
17
作者 郝佳丽 郑清春 +3 位作者 张春秋 张曌雄 付蔚华 胡亚辉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5-61,共7页
为研究微织构形状对人工髋关节表面摩擦特性的影响,在人工髋关节表面分别设计仿生菱形织构、圆柱形织构和圆环形织构,以雷诺方程为理论研究基础建立流体动压润滑模型,用ANSYS Fluent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微织构表面润滑油膜的平均承载力和... 为研究微织构形状对人工髋关节表面摩擦特性的影响,在人工髋关节表面分别设计仿生菱形织构、圆柱形织构和圆环形织构,以雷诺方程为理论研究基础建立流体动压润滑模型,用ANSYS Fluent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微织构表面润滑油膜的平均承载力和摩擦因数,并比较不同织构形状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所选织构参数、工况参数范围内,平均承载力随着面积率增大以及滑动速度的提高均呈现上升趋势,在面积率为25%、滑动速度为0.3 m/s时达到最大;摩擦因数随着织构面积率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在面积率25%达到最小值,摩擦因数与滑动速度的关系则因织构形状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的3种形状微织构中,仿生菱形织构的摩擦学性能最佳。因此合理选择织构形状可以减少人工髋关节摩擦副表面间的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 微织构 流体仿真 减摩性能 油膜承载力
下载PDF
基于机械臂系泊的新型系泊装置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
18
作者 窦健飞 王收军 +2 位作者 陈松贵 沈文君 陈汉宝 《水道港口》 2023年第2期190-195,共6页
新型系泊装置是一种以机械臂吸盘代替传统缆绳的系泊方式,更加高效便捷,同时也更具安全性。通过对船只码头系泊的状况进行水动力分析,得到船体质心的运动响应及载荷数据,进而实现水动力条件下的系泊机械装置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到系泊工... 新型系泊装置是一种以机械臂吸盘代替传统缆绳的系泊方式,更加高效便捷,同时也更具安全性。通过对船只码头系泊的状况进行水动力分析,得到船体质心的运动响应及载荷数据,进而实现水动力条件下的系泊机械装置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到系泊工况下机械臂各关节的驱动力矩曲线,为之后机械臂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系泊装置 机械臂 动力学 系泊分析
下载PDF
TiNiCuNb合金力学性能仿真分析
19
作者 李小鹏 薛立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2-466,共5页
本研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Ti_(51)Ni_(36)Cu_(13))_(90)Nb_(10)合金进行了研究,并与已有实验进行对比以验证模拟的可靠性。研究表明,合金在力-热耦合作用时,低温卸载马氏体体积分数保持最大值不变,残余应变值最大,高温卸载时马氏体... 本研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Ti_(51)Ni_(36)Cu_(13))_(90)Nb_(10)合金进行了研究,并与已有实验进行对比以验证模拟的可靠性。研究表明,合金在力-热耦合作用时,低温卸载马氏体体积分数保持最大值不变,残余应变值最大,高温卸载时马氏体体积分数从最大值减小至消失;温度越高,合金由弹性过程向塑性变形过程转变的应力值也越大;进行局部循环加载-卸载循环应力大于屈服应力后,应力-应变加载路径与第一次相同,马氏体体积分数逐渐增加到最大值,卸载后可减小至消失;低温下增加应力至马氏体相变完成,高温时可产生形状记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_(51)Ni_(36)Cu_(13))_(90)Nb_(10)合金 残余应变 形状记忆效应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基于膝关节外骨骼张弛穿戴系统的动力学性能优化
20
作者 查理 齐文耀 +3 位作者 杨玉维 彭举 王宇宁 谢思训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3年第11期96-99,102,共5页
旨在提高下肢外骨骼的穿戴舒适性与承载有效性,设计了一种新型超越离合器驱动的张弛穿戴系统研究原型,深入开展该系统仿生工作机理的阐述及其动力学性能的优化研究。首先,鉴于下肢外骨骼人-机穿戴接触压力构造的复杂性以及相关材料力学... 旨在提高下肢外骨骼的穿戴舒适性与承载有效性,设计了一种新型超越离合器驱动的张弛穿戴系统研究原型,深入开展该系统仿生工作机理的阐述及其动力学性能的优化研究。首先,鉴于下肢外骨骼人-机穿戴接触压力构造的复杂性以及相关材料力学参数的非线性,建立以超越离合器驱动单元为主体的外骨骼张弛系统等效模型,并进行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其次,基于Ansys workbench的DesignXplorer平台,以超越离合器棘轮厚度和棘轮质心平面与轮盘质心平面间的距离等要素为优化参数,以弹簧节点的最大加速度数值、弹簧节点的最大速度数值和棘轮棘爪接触处的最大应力为优化目标,对该系统展开结构设计优化。最后,通过仿真优化前后数据对比,佐证了优化后张弛穿戴系统具有较好的动力学性能及所采用研究方法合理有效,为后续外骨骼人-机并联张弛穿戴系统的承载舒适性研究与详细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外骨骼机器人 穿戴舒适度 人-机并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