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家河水库上游水体溶解性有机物组分与来源 被引量:16
1
作者 林子深 黄廷林 +4 位作者 李凯 温成成 杨尚业 李衍庆 王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75-1283,共9页
以李家河水库上游水体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荧光光谱法解析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OM)的来源和特性,并探讨了DOM组分干湿季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李家河水库上游水体DOM由3个荧光组分组成,分别为类络氨酸(220nm,270nm/300nm)、UVA类... 以李家河水库上游水体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荧光光谱法解析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OM)的来源和特性,并探讨了DOM组分干湿季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李家河水库上游水体DOM由3个荧光组分组成,分别为类络氨酸(220nm,270nm/300nm)、UVA类腐殖质(250nm/430nm)和类色氨酸(225nm,280nm/335nm),其中类络氨酸为主要组分,但其含量干湿季变化不大,而UVA类腐殖质和类色氨酸含量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荧光特征指数表明,李家河水库上游水体DOM的来源具有显著的陆源特征,其特征在湿季更加显著.水体DOM各荧光组分在干湿季均与TP呈正相关;在湿季,类络氨酸组分与Chl-a、浊度和CODMn呈正相关,而在干季无相关性.UVA类腐殖质与DOC在干湿季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在湿季相关性(P<0.01)大于干季(P<0.05).类色氨酸与CODMn相关性也表现出湿季(P<0.01)大于干季(P<0.05)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水库 水质 溶解性有机物 干湿季 荧光光谱特征
下载PDF
线性回归方法与MLP相结合预测李家河水库的综合水质指数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玮伦 高宇轩 曹雷 《陕西水利》 2023年第6期19-21,25,共4页
为了提高水库水质的监测和管理水平,提升对城市供水的质量,采用李家河水库2021全年实测的水质指标数据(每周测试一次),通过研究对比选择了七个重要指标(分别为:总氮、氨氮、总磷、高锰酸盐系数、总铁、总锰和溶解氧)作为自变量,将反映... 为了提高水库水质的监测和管理水平,提升对城市供水的质量,采用李家河水库2021全年实测的水质指标数据(每周测试一次),通过研究对比选择了七个重要指标(分别为:总氮、氨氮、总磷、高锰酸盐系数、总铁、总锰和溶解氧)作为自变量,将反映水库水质水平高低的综合水质指数(WQI)作为因变量,分别构建、训练得到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MLP多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利用所建模型对2022年上半年水库的WQI进行预测,经与实测数据对比发现,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MLP模型相结合预测的综合水质指数明显优于两个单独模型的预测结果,WQI变化趋势的预测准确率高达95.24%;本研究所获得的这一综合水质指数复合预测模型对于李家河水库后续水质监测和生产管理会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对于同类型中小水库也具有一定的推广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河水库 线性回归模型 MLP神经网络模型 综合水质指标WQI 水质等级
下载PDF
扬水曝气装置对李家河水库水质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玮伦 高宇轩 王昊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3年第8期76-80,共5页
本文对李家河水库引水塔处定点、定期采集和测试得到的影响水质的九个重要指标(即溶解氧、电导率、浊度、高锰酸钾指数、总有机碳含量、总氮、总磷、总铁和总锰等)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扬水曝气装置开启前后水体水样在自然混合分层期、... 本文对李家河水库引水塔处定点、定期采集和测试得到的影响水质的九个重要指标(即溶解氧、电导率、浊度、高锰酸钾指数、总有机碳含量、总氮、总磷、总铁和总锰等)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扬水曝气装置开启前后水体水样在自然混合分层期、非汛期以及汛期各时间段各指标的实际变化规律,研究结论可为水库的正常运行和监管提供有益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河水库 水质指标 汛期
下载PDF
李家河水库水质评价综合指数系统的研究
4
作者 杨玮伦 高宇轩 张晓辉 《地下水》 2023年第5期120-121,124,共3页
为了更科学准确的评价水源水质,本文依据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根据李家河水库的实际情况,选择七个重要评价水质指标:总氮、氨氮、总磷、高锰酸盐系数、总铁、总锰和溶解氧,以单项指标与其标准值相比较作为基本单元的多元... 为了更科学准确的评价水源水质,本文依据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根据李家河水库的实际情况,选择七个重要评价水质指标:总氮、氨氮、总磷、高锰酸盐系数、总铁、总锰和溶解氧,以单项指标与其标准值相比较作为基本单元的多元综合水质指数系统的研究方法,研制出一套适用于水库水质分类、分级的综合指数系统;该系统包括评价依据、综合指数的计算以及评价结果的水质含义和报告方法等;利用该评价指数系统对2021年李家河水库水质情况进行系统的评价和评估,全年均为2类水质。该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小型水库水质的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河水库 水质评价 多元综合水质指数系统
下载PDF
李家河水库藻密度分布规律的预测研究
5
作者 杨玮伦 高宇轩 张晓辉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6期75-80,共6页
为了解水中藻密度与影响因子的关系,本文对李家河水库2021年16种水质监测指标值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了藻密度与叶绿素含量的强相关性,确定了影响藻密度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总磷、水温、pH值和浊度。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MLP神经网络构建藻... 为了解水中藻密度与影响因子的关系,本文对李家河水库2021年16种水质监测指标值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了藻密度与叶绿素含量的强相关性,确定了影响藻密度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总磷、水温、pH值和浊度。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MLP神经网络构建藻密度与环境因子类水质指标的相关模型。对2022年上半年藻密度分布曲线预测发现,两个模型相结合预测效果比单独模型更为准确。研究结果对中小型水库藻类预测与防治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密度 环境因子 相关性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MLP神经网络模型
下载PDF
秦岭北麓水源水库大气氮磷湿沉降特征:以李家河水库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宇轩 李凯 +5 位作者 黄廷林 张轩 张春晓 宋云霞 温成成 蔡晓春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8-317,共10页
为了解大气湿沉降对秦岭北麓水源水库营养盐输入的影响,于2022年8月—2023年7月在李家河水库开展了大气氮、磷湿沉降监测,分析了李家河水库大气氮、磷湿沉降特征与输入负荷.结果表明:李家河水库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 为了解大气湿沉降对秦岭北麓水源水库营养盐输入的影响,于2022年8月—2023年7月在李家河水库开展了大气氮、磷湿沉降监测,分析了李家河水库大气氮、磷湿沉降特征与输入负荷.结果表明:李家河水库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3.80%;湿沉降中TN浓度为0.45~8.10 mg·L^(-1),NH_(3)-N和NO_(3)^(-)-N是其主要成分,分别占TN的56.93%~64.87%和27.57%~36.37%,TN、NH_(3)-N和NO_(3)^(-)-N的湿沉降通量均在夏季达到峰值,TN的年湿沉降通量为2510.93 kg·km^(-2);湿沉降TP月均浓度一般为0.010~0.020 mg·L^(-1),但春季受极端沙尘天气的影响最高达0.042 mg·L^(-1),TP的年湿沉降通量为18.70 kg·km^(-2).研究显示,李家河水库大气湿沉降中氮输入处于较高水平,是水库不容忽视的外部污染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湿沉降 氮磷 沉降通量 污染特征 秦岭北麓水源水库
原文传递
李家河水库春季分层期nirS型反硝化菌群特征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梁伟光 黄廷林 +6 位作者 张海涵 杨尚业 刘凯文 李程遥 温成成 李伟涛 蔡晓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6-313,共8页
为探究水源水库春季分层期(3~5月)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水质的关系,以李家河水库为例,采用原位监测耦合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水体水质及反硝化细菌群落相对丰度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通过高通量测序,鉴定为4... 为探究水源水库春季分层期(3~5月)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水质的关系,以李家河水库为例,采用原位监测耦合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水体水质及反硝化细菌群落相对丰度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通过高通量测序,鉴定为4门13属,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在52.5%~70.6%,时间尺度总体呈降低趋势(P<0.05),空间尺度上表层和中层高于底层(P<0.05),表层与中层无差异(P>0.05);识别出具有反硝化功能细菌8属,其中优势菌属(相对丰度>1%)为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脱氯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在时间上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假单胞菌属在时间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此2属在空间上无差异(P>0.05);细菌多样性及丰富度变化基本一致,时间上呈先升高后减低的趋势,空间上随深度逐渐升高;(2)本研究期间水库水体ρ(总氮)为2.35~2.91 mg·L^(-1),氮素污染较为严重,3月和4月垂向水体总氮基本一致且呈降低趋势,5月ρ(总氮)高于3月和4月且表层最高;(3)冗余分析(RDA)表明,主要驱动因素为水温、溶解氧、硝氮和氨氮,且氨氮与脱氯单胞菌属呈明显负相关.综上,通过对水源水库nirS型反硝化群落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解析微污染水源水库反硝化细菌的群落变化特征,可对未来水源水体氮污染生物修复提供理论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河水库 氮污染 nirS型反硝化细菌 Illumina高通量测序 RDA分析
原文传递
扬水曝气对峡谷分层型水库藻类控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孔昌昊 黄廷林 +4 位作者 温成成 张春晓 刘宇轩 程亚 赵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255-4266,共12页
为探明扬水曝气对峡谷分层型水库中不同径向藻类生物量和结构的影响,以李家河水库为对象,对扬水曝气系统(WLAs)运行期间水体理化性质参数和藻类数量及物种进行了高频监测,采用藻类传统和功能分类法,建立了控制条件下藻类的演替规律和控... 为探明扬水曝气对峡谷分层型水库中不同径向藻类生物量和结构的影响,以李家河水库为对象,对扬水曝气系统(WLAs)运行期间水体理化性质参数和藻类数量及物种进行了高频监测,采用藻类传统和功能分类法,建立了控制条件下藻类的演替规律和控制机制.结果表明,WLAs运行12d后,径向S1~S4点藻密度削减率分别为92.7%、92.9%、92.1%和89.2%;径向S1~S4点藻属结构发生演替,绿藻(珊藻)和硅藻(短缝藻和羽纹藻)转向硅藻(针杆藻,小环藻),即“高温、大型且低比表面积(S/V)藻”转向“低温、小型且高S/V藻”;水温、光可利用率(Zeu/Zmix)、营养盐的降低和混合层深度(Zmix)的增加是扬水曝气系统控藻的主要原因;径向S1~S4点Q指数升高且TLI指数降低,表明富营养化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谷分层型水库 硅藻水华 功能藻分类 扬水曝气 径向控制
下载PDF
浅析如何加强水电站运行管理提高发电能力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争 《电力系统装备》 2019年第20期139-140,共2页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满足国民在生活中的用电需求,加强水电站的发电能力就变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水电站的管理,完备管理机制,同时运用更加先进的管理方案,能够整体提高水电站的供电能力。水电站的发电...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满足国民在生活中的用电需求,加强水电站的发电能力就变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水电站的管理,完备管理机制,同时运用更加先进的管理方案,能够整体提高水电站的供电能力。水电站的发电能力不单单与发电厂的经济收益有关,也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正在使用的发电站管理方案进行优化,主动汲取更为优化的模式,大胆寻觅,积极创新,增强管理的力度,使得水电站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 运行管理 优化管理
下载PDF
人工强制混合藻华控制研究进展:理论、技术与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温成成 董志龙 +5 位作者 李凯 李楠 王宝山 文刚 黄廷林 肖彩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801-5817,共17页
人工强制混合技术通过调控水动力条件对藻类生长和结构产生影响,已在全球湖库应用多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然而,缺少综述性整理,尤其是对不同技术应用前提、适用条件及优缺点等认识不够,导致技术错用而没有发挥其优势,出现了控藻效果差... 人工强制混合技术通过调控水动力条件对藻类生长和结构产生影响,已在全球湖库应用多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然而,缺少综述性整理,尤其是对不同技术应用前提、适用条件及优缺点等认识不够,导致技术错用而没有发挥其优势,出现了控藻效果差,甚至无效等现象.本文主要结论如下:①该类技术通过调控混合层深度(Z_(mix))控制藻类生物量与结构变化,其应用效果主要与湖库水深、混合器平面布设、系统运行方式和混合效率有关;②该类技术控藻周期(藻密度削减95%以上)约为2周,控藻推荐的Z_(mix)阈值>15m;③该类技术主要适用于深水型水体,遴选控藻技术时应考虑适用条件、成本效益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和水库 季节性藻华 人工强制混合 藻类控制 适用条件
下载PDF
长距离输水管线设计与运行技术分析
11
作者 穆朝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11期034-038,共5页
此次研究核心目的在于分析长距离输水管线设计过程当中存在供水不足以及爆管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重点在于对于长距离输水管线设计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一种具有创新的管线设计方法和措施,不仅考虑了传统设计中的各种因素,... 此次研究核心目的在于分析长距离输水管线设计过程当中存在供水不足以及爆管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重点在于对于长距离输水管线设计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一种具有创新的管线设计方法和措施,不仅考虑了传统设计中的各种因素,还结合了最新的技术手段和材料科学,以期达到更高的设计效率和安全性。对于长距离输水管线的材料选择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于不同材料的性能,成本以及耐久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研究,提出最适合材料,提高输水管线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在输水管线的运行方面,介绍了管线的运行机制,涵盖加压泵站的设置,输水管线的布局以及如何保证书水果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对加压泵站的合理布局和输水管线的优化设计,可以有效提高输水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并确保输水过程中的连续性和可靠性。探讨输水管线在实际运作过程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管道腐蚀以及堵塞和爆管等乙烯类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案,通过问题的深入分析,为长距离输水管线设计提供全面的科学指导, 力求提高输水管线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以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距离 输水管线 设计 运行技术 分析
下载PDF
节水灌溉项目后评价——以山西省汾阳市节灌工程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何靖 陈田庆 +1 位作者 孟行 刘哲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1-44,49,共5页
节水灌溉是我国解决"地水"矛盾的有效途径。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但水资源极度匮乏,为了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建设了大量的节水灌溉工程,但后评价工作未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并找出节灌工程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以山西省汾阳市... 节水灌溉是我国解决"地水"矛盾的有效途径。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但水资源极度匮乏,为了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建设了大量的节水灌溉工程,但后评价工作未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并找出节灌工程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以山西省汾阳市2005-2013年节灌工程为例,依据国家标准规范进行后评价工作,在完善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内容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后评价工作。结果表明:在指标层中,可以通过关联系数确定该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改进,并对在建、拟建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在系统层中,建设实施评价关联度最大,其次为效果评价,目标评价和社会影响评价关联度偏小,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目标层中,过程评价关联度最大,表明工程的过程评价结果较好,实际与预期目标最为接近;综合评价关联度最小,表明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针对该项目整体关联度为0.724 0,评价结果良好,但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工程运行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后评价 指标体系 灰色关联
下载PDF
砖窑湾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与治理措施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扬 董亚军 马富梅 《地下水》 2022年第4期264-265,共2页
以延安市安塞区的砖窑湾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对流域水土流失成因、危害进行分析,归纳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及存在问题,提出综合治理措施。结果显示:研究区水土流失成因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水土流失引起土地资源的破坏,阻碍农、林、牧、... 以延安市安塞区的砖窑湾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对流域水土流失成因、危害进行分析,归纳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及存在问题,提出综合治理措施。结果显示:研究区水土流失成因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水土流失引起土地资源的破坏,阻碍农、林、牧、渔各业生产,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平衡失调,引起水灾旱灾,通过实施水保林、经果林、裸露边坡治理、封育治理等多项水保治理措施进行治理,同时配套部分生产道路,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基本达到各项治理目标,但治理任务仍然艰巨。应继续加大监测和治理力度,保证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成因 治理成效 存在问题 治理措施
下载PDF
西安市黑河灌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亚军 吴扬 冯菊霞 《地下水》 2022年第5期65-68,共4页
以黑河灌区为例,对灌区范围内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并选取历史降水资料,对灌区地下水资源量、可采量进行计算。结果认为:区内潜水分为上更新统—全新统冲积、洪积砂砾卵石含水岩组和上更新统一全新统冲积砂砾卵石含水岩组两个不同成... 以黑河灌区为例,对灌区范围内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并选取历史降水资料,对灌区地下水资源量、可采量进行计算。结果认为:区内潜水分为上更新统—全新统冲积、洪积砂砾卵石含水岩组和上更新统一全新统冲积砂砾卵石含水岩组两个不同成因的含水岩组;区内潜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河流渗漏和地下径流补给,其次是大气降水入渗和灌溉水回归入渗,其排泄主要有向河流排泄、地下水径流排泄、垂向渗漏和人工开采排泄四种途径;区内潜水的动态主要表现为入渗~径流型,局部为地下水浅埋地区和入渗~蒸发型动态;灌区潜水水化学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为HCO_(3)~Ca和HCO_(3)~Ca·Ma型水。选取区内的有典型代表性的较长系列的灌溉用水和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采用水均衡法进行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从效果来看,计算结果和野外调查的实际一致,证明计算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 地下水 开采量 黑河灌区
下载PDF
西安市黑河流域径流计算分析
15
作者 董亚军 《地下水》 2022年第4期232-234,265,共4页
黑河为渭河的一级支流,为西安市主要的供水水源地。为揭示流域径流特征。基于长系列水文数据,对径流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径流计算。结果认为:黑河流域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水情随降雨的变化而变化,汛期河流的水量主要由降水补给,枯水季... 黑河为渭河的一级支流,为西安市主要的供水水源地。为揭示流域径流特征。基于长系列水文数据,对径流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径流计算。结果认为:黑河流域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水情随降雨的变化而变化,汛期河流的水量主要由降水补给,枯水季节主要依靠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掌握径流变化特征和径流计算成果可为对当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特性 计算 黑河流域
下载PDF
BQ供水工程自压输水管道水锤防护措施浅析
16
作者 党力群 《陕西水利》 2017年第6期64-65,共2页
BQ工程是利用地形高差的自压输水管道工程,由于线路长,静水头高,水锤压力大,而管道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输水管,承压能力低,加之工程的重要性,故该工程必须采取有效的水锤防护措施,以保障管道的安全运行。经多种方案比较,最后采用在管线... BQ工程是利用地形高差的自压输水管道工程,由于线路长,静水头高,水锤压力大,而管道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输水管,承压能力低,加之工程的重要性,故该工程必须采取有效的水锤防护措施,以保障管道的安全运行。经多种方案比较,最后采用在管线上安装一台减压恒压阀,三台超压泄压阀,每千米安装一台双口进排气阀的设计方案。近年来的输水运行实践证明所采用的水锤防护措施是安全有效的,且经济实用管理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压重力流 输水管道 水锤防护措施
下载PDF
持续自然混合期水体微生物特性变化及对水质改善影响研究
17
作者 宋云霞 黄廷林 +4 位作者 张轩 寇莉青 张春晓 刘宇轩 蔡晓春 《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6-227,共12页
近年来,大中型水库逐渐成为城市主要的饮用水来源,其水质安全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原位实验证明,扬水曝气系统可以破坏水库水体分层,人为诱导水体提前进入自然混合时期,比未经人为干预的水体提前了2.5个月.然而,对于持续自然混合期... 近年来,大中型水库逐渐成为城市主要的饮用水来源,其水质安全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原位实验证明,扬水曝气系统可以破坏水库水体分层,人为诱导水体提前进入自然混合时期,比未经人为干预的水体提前了2.5个月.然而,对于持续自然混合期的水体生物特性(碳代谢活性、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与水质改善之间的关系仍缺乏深入研究.为此,本文系统研究了持续自然混合期李家河水库水质参数、污染物浓度、细菌碳代谢活性、物种组成和微生物群落共生模式的时空变化.持续自然混合初期水体菌群具有较高的丰度及碳代谢活性,随着持续混合的进行,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整个持续自然混合期水体细菌群落结构以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优势属为CL500-29_marine_group(26.65%)和hgcI_clade(18.21%).共生网络分析表明持续自然混合初期细菌群落间相互作用更复杂紧密.冗余分析则表明微生物种群结构受环境因子和水质因子的共同调控.相关性分析表明功能微生物与水质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对水质改善起到积极作用.总体而言,该研究结果将为饮用水水源水质改善原位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水库 持续自然混合 生物改善 共生网络分析 污染物去除
原文传递
水源水库藻类功能群落演替特征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李衍庆 黄廷林 +4 位作者 张海涵 温成成 杨尚业 林子深 高欣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58-2165,共8页
为了解水源水库的藻类功能群落时空演替特征及水质变化,以李家河水库为例, 2018年9月~2019年6月对藻类及水质因子开展连续监测,采用功能类群划分方法对水库藻类进行了识别与分类,探讨了藻类功能群落与水质间关系,并结合WQI指数法进行水... 为了解水源水库的藻类功能群落时空演替特征及水质变化,以李家河水库为例, 2018年9月~2019年6月对藻类及水质因子开展连续监测,采用功能类群划分方法对水库藻类进行了识别与分类,探讨了藻类功能群落与水质间关系,并结合WQI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本研究共获得藻类56种,隶属于4门28属,可划分为15个功能群类,其中优势藻类功能群落分别为B、 D、 G、 J、 L0、Mp、 P、 W1和X1;李家河水库藻类结构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混合期藻密度明显低于分层期,其中混合期的主要功能藻种为小球藻和小环藻,分层期的主要功能藻种为舟形藻和针杆藻.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混合层深度和RWCS指数是驱动藻类演替的主要因子;WQI分析结果显示李家河水体水质为"良好",混合期水质略好于分层期.本研究指出扬水曝气系统可改变藻类功能群落的演替特征,有效改善水源水库水质,保障了饮水供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河水库 藻类功能群落 演替特征 RDA分析 WQI水质评价
原文传递
人工强制混合充氧及诱导自然混合对水源水库水质改善效果分析 被引量:21
19
作者 温成成 黄廷林 +5 位作者 李楠 张海涵 林子深 李衍庆 杨尚业 董亚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27-1235,共9页
为探究人工强制混合充氧与诱导持续混合对水质改善的影响及人工强制混合与自然混合的衔接条件,以李家河水库为例,于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开展水质及水文气象指标监测,分析自然过程及人工诱导混合过程各时期水温、溶解氧及水质变化特征.... 为探究人工强制混合充氧与诱导持续混合对水质改善的影响及人工强制混合与自然混合的衔接条件,以李家河水库为例,于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开展水质及水文气象指标监测,分析自然过程及人工诱导混合过程各时期水温、溶解氧及水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自然过程分层期持续时间长,混合期仅为2.5个月,人工诱导混合过程通过扬水曝气系统的运行,9月底水体达到完全混合且进入降温期,诱导自然混合条件具备,表层水温、平均气温分别为20.17℃和16.5℃,此时系统关闭后水体持续自然混合,混合周期延长至5.5个月;②自然过程污染物浓度较高,混合期表层污染物浓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氧跃层伴随热分层出现,底部厌氧周期达6个月;③相较于自然过程,人工诱导混合过程水体等温层厌氧消除且污染物控制效果良好,10月至翌年3月同期底层NH+4-N、TP、Fe和Mn浓度的削减率为76.2%、75.5%、82.2%和82.1%,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人工诱导混合过程有利于水质改善及混合作用时效的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水库 诱导混合 自然混合 水质改善 混合周期
原文传递
汛期暴雨径流对饮用水水库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程遥 黄廷林 +5 位作者 温成成 梁伟光 林子深 杨尚业 李凯 蔡晓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91-1402,共12页
为探究汛期暴雨径流对水库有机质的影响,以李家河水库为例,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法(EEMs-PARAFAC)及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法分析径流过程中4个时期(径流前、径流洪峰期、径流1周后和6周后)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及组分变化.... 为探究汛期暴雨径流对水库有机质的影响,以李家河水库为例,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法(EEMs-PARAFAC)及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法分析径流过程中4个时期(径流前、径流洪峰期、径流1周后和6周后)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及组分变化.结果表明:(1)径流洪峰期水库水体浊度、DOC含量显著升高(P <0.01),洪峰期后逐步下降;(2)紫外-可见光谱特征参数显示,径流洪峰期a(254)和a(355)显著升高(P <0.01),而E2/E3和E3/E4显著降低(P <0.01),表明暴雨径流使水库水体DOM的浓度、相对分子质量和腐殖化程度升高;(3)李家河水库共解析出4种荧光DOM组分,分别为陆源腐殖质组分(C1、C2)、微生物腐殖质组分(C3)和类色氨酸组分(C4),径流洪峰期C1~C3组分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 <0.05),表明暴雨径流大幅增加了水库DOM类腐殖质组分含量,洪峰期后C1~C4组分荧光强度不断降低,表明径流后DOM不断沉降和降解.(4)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暴雨径流后水体DOM荧光强度和浊度呈现显著的相关性(r> 0.467,P <0.05),表明DOM的减少和悬浮物沉降有关,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暴雨径流事件的各个时期水库水质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研究阐明了暴雨径流对李家河水库DOM含量和组分短期及后续影响,为饮用水水库水质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河水库 暴雨径流 溶解性有机质(DOM) 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EEM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