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千岛湖蒙古鲌种群生物学特征及资源量评估
1
作者 文峰 马玉兴 +6 位作者 梁智策 廖传松 盘家永 邵建强 何光喜 刘家寿 郭传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8,共11页
研究以千岛湖优势鱼食性鱼类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 1855)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逐月收集蒙古鲌样本431尾,对其年龄、生长、繁殖和死亡等种群生物学特征及种群资源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千岛湖蒙古鲌种群... 研究以千岛湖优势鱼食性鱼类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 1855)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逐月收集蒙古鲌样本431尾,对其年龄、生长、繁殖和死亡等种群生物学特征及种群资源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千岛湖蒙古鲌种群年龄结构完整,其中2—3龄为优势年龄组,呈现低龄化现象。种群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表现出正异速生长特征。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发现其生长系数(k=0.33)高于其他研究水域,属于快速生长类型。其生长拐点为3.23龄,拐点前后对应不同的生长阶段。千岛湖的蒙古鲌种群繁殖时间较长,种群繁殖力较高,卵径呈单峰分布,符合单批次产卵的特征,整体表现出周期主义繁殖策略。经估算,千岛湖蒙古鲌种群的初始资源尾数为34.79万尾,初始资源总量为259.4吨,开发率(E)为0.86,已超过最适利用率,表明其种群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研究为千岛湖蒙古鲌资源的保护、恢复和科学利用提供了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生态渔业 生物学特征 种群资源 蒙古鲌
下载PDF
千岛湖的渔产潜力估算及可持续发展途径 被引量:5
2
作者 洪荣华 刘其根 陈来生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5-177,共3页
千岛湖是著名风景旅游区,也是淡水鱼生产基地。通过合理的渔业经营,可以获得一定的渔业效益,同时达到水环境保护的目的。作者在估算和分析该水域渔产潜力的基础上,建议保持以鲢、鳙鱼放养为主体,维护良好的水域生态功能,以应对周围地区... 千岛湖是著名风景旅游区,也是淡水鱼生产基地。通过合理的渔业经营,可以获得一定的渔业效益,同时达到水环境保护的目的。作者在估算和分析该水域渔产潜力的基础上,建议保持以鲢、鳙鱼放养为主体,维护良好的水域生态功能,以应对周围地区带来的水域污染压力;并就千岛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预防“水华”发生的鲢、鳙维持量,以及每年应及时投入资源补充量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渔产潜力 环保渔业 可持续发展 估算 水域污染 风景旅游区 水环境保护 生产基地 生态功能
下载PDF
千岛湖有机(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邵建强 何光喜 +1 位作者 桑传其 任丽萍 《中国渔业经济》 2005年第4期35-37,共3页
本文着重介绍了千岛湖渔业在四十年开发利用基础上探索出的一条有机渔业产业链发展模式,提出了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发展之路,为全国各地大水面发展有机渔业提供了成功的模式。
关键词 有机渔业 发展模式 千岛湖 生态渔业
下载PDF
千岛湖生态牧场构建现状与发展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梦婷 邵建强 +3 位作者 汪敏 郑家平 盘家永 何光喜 《科技促进发展》 CSCD 2020年第2期249-253,共5页
千岛湖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战略水源地。60年来,千岛湖渔业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生态经营模式——"千岛湖模式"。本研究通过生态渔业、休闲渔业、文创渔业、加工渔业、品牌渔业等方式构建生态... 千岛湖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战略水源地。60年来,千岛湖渔业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生态经营模式——"千岛湖模式"。本研究通过生态渔业、休闲渔业、文创渔业、加工渔业、品牌渔业等方式构建生态牧场、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淡水生态牧场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大发挥大水面生态资源综合效益。为此,本文提出了千岛湖生态牧场发展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生态渔业 有机鱼 淡水生态牧场
原文传递
关于千岛湖发展休闲渔业的思考 被引量:3
5
作者 章期红 《中国渔业经济》 2008年第3期62-67,共6页
休闲渔业在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盛行起来,目前在许多国家已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迅猛,正逐步成为渔业和休闲经济的新亮点。本文分析了千岛湖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优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 休闲渔业在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盛行起来,目前在许多国家已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迅猛,正逐步成为渔业和休闲经济的新亮点。本文分析了千岛湖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优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发展千岛湖休闲渔业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功能定位以及发展方向。最后,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渔业 产业空间 千岛湖 思考
下载PDF
资源有限 创意无限——从鱼拓艺术创作浅谈创意渔业的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吴一祎 汪建敏 《中国水产》 2013年第1期33-35,共3页
由于长期以来对渔业资源的有限性认识不足以及渔业资源的共享性,在经济效益的诱导下,捕捞强度居高不下,渔业资源的利用仍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的状态,对渔业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在此背景下,我国渔业面临着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 由于长期以来对渔业资源的有限性认识不足以及渔业资源的共享性,在经济效益的诱导下,捕捞强度居高不下,渔业资源的利用仍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的状态,对渔业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在此背景下,我国渔业面临着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压力,而创意渔业符合发展潮流,应成为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2007年首次接触“鱼拓”这一传统艺术开始,亲历了依托鱼拓迈向“创意渔业”的无穷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创意 资源有限 艺术创作 经济效益 捕捞强度 调整结构
下载PDF
千岛湖(新安江水库)4种同域共存的鱼食性鱼类生活史策略比较研究
7
作者 文峰 马玉兴 +6 位作者 梁智策 廖传松 盘家永 邵建强 何光喜 刘家寿 郭传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05-1716,共12页
千岛湖(新安江水库)是我国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典型湖库,其渔业主要以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增殖为主,对鱼食性鱼类资源的研究和关注相对匮乏。而鱼食性鱼类是水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对维持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受... 千岛湖(新安江水库)是我国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典型湖库,其渔业主要以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增殖为主,对鱼食性鱼类资源的研究和关注相对匮乏。而鱼食性鱼类是水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对维持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受过度捕捞、生境退化等影响,千岛湖鱼食性鱼类资源下降明显。鉴于此,2021年3月—2022年12月,逐月在千岛湖收集4种同域共存的鱼食性鱼类样品1032尾,包括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大眼鳜(Siniperca knerii)和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系统研究并比较了4种鱼食性鱼类年龄、生长、繁殖等生活史策略的分化特征。结果表明,千岛湖4种鱼食性鱼类优势年龄组均未超过3龄,说明其种群呈现低龄化现象。生长式型上,翘嘴鲌和蒙古鲌属正异速生长,而大眼鳜和斑鳜属负异速生长,说明4种鱼食性鱼类具有不同的生长策略。条件系数(CF)的变化趋势与繁殖活动密切相关,其中大眼鳜的条件系数最高(1.92%±0.03%),其次为斑鳜(1.72%±0.02%)和蒙古鲌(1.14%±0.01%),翘嘴鲌的条件系数最低(0.97%±0.03%)。繁殖时间上,斑鳜最早进入繁殖期(3月),其次为大眼鳜(4月)、蒙古鲌(5月),翘嘴鲌最晚(6月)。大眼鳜和斑鳜均出现了2次繁殖高峰(5月和7月),翘嘴鲌的繁殖高峰相对持久(6—7月),蒙古鲌繁殖高峰则最为集中(7月)。繁殖力上,翘嘴鲌((254±16)粒/g)和蒙古鲌((192±10)粒/g)的相对繁殖力较高,显著高于大眼鳜((88±19)粒/g)和斑鳜((88±10)粒/g)。翘嘴鲌和蒙古鲌卵径为单峰分布,推测为单批次产卵类型;而大眼鳜和斑鳜卵径为双峰分布,推测为多批次产卵类型。综上,千岛湖4种鱼食性鱼类在生长速率、生长式型、条件系数等生长策略以及性比、繁殖力、繁殖时间、繁殖方式等繁殖策略均出现了分化,支撑其实现了同域共存。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理解鱼类同域共存机制,保护、恢复和科学利用千岛湖鱼食性鱼类资源,优化和完善鱼类群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新安江水库) 鱼食性鱼类 生活史 同域共存机制
下载PDF
千岛湖有机鱼发展模式浅析
8
作者 章期红 汪建敏 +1 位作者 洪荣华 方建军 《水产科技情报》 2004年第5期221-222,共2页
关键词 千岛湖 有机鱼 发展模式 产品品牌
下载PDF
浙江千岛湖深水区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变化格局 被引量:26
9
作者 胡忠军 孙月娟 +6 位作者 刘其根 何光喜 陈来生 曲宪成 余员龙 史文 刘国栋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5-271,共7页
2007-2008年对浙江千岛湖深水区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共调查到8种底栖动物,其中寡毛类7种,线形动物门1种.群落类型不存在季节差异,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和正颤蚓.群落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94.6ind./m^2和0.54g/m^2.双因素方差分析表... 2007-2008年对浙江千岛湖深水区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共调查到8种底栖动物,其中寡毛类7种,线形动物门1种.群落类型不存在季节差异,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和正颤蚓.群落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94.6ind./m^2和0.54g/m^2.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密度和生物量无季节变化,但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两者均是上游>中游>下游.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深、透明度显著负相关,前者与水柱混合水样的TN和TP、与底部局部水样的TP显著正相关,后者与水柱混合水样的TP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深是密度和生物量的唯一最优解释因子,随水深增加密度和生物量均呈指数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底栖动物 群落组成 密度 生物量 垂直分布 水平空间分布 季节动态
下载PDF
2007-2008年千岛湖营养盐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5
10
作者 余员龙 任丽萍 +5 位作者 刘其根 史文 刘国栋 何光喜 陈来生 洪荣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4-692,共9页
2007-2008年对千岛湖水体中5个采样点(S1,S3,S4,S8,S9)的总氮、总磷、三态氮、溶解性总磷和可溶性活性磷等进行了不同深度的逐月监测,以研究探讨千岛湖营养盐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两年间总磷、总氮和硝酸盐氮浓度都呈现从上游(S1)... 2007-2008年对千岛湖水体中5个采样点(S1,S3,S4,S8,S9)的总氮、总磷、三态氮、溶解性总磷和可溶性活性磷等进行了不同深度的逐月监测,以研究探讨千岛湖营养盐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两年间总磷、总氮和硝酸盐氮浓度都呈现从上游(S1)至下游(S9)逐渐下降的趋势;2007-2008年汛期(3-7月)位于千岛湖上游新安江干流段的样点S1各种营养盐均为全年最高.但是2007年与2008年营养盐时空分布差异显著.2008年汛期(3-7月),S1的总磷和总氮浓度分别极显著低于和高于2007年同期.相对于2007年,虽然2008年具有更高的温度,但没有增强水体热稳定性.2008年强对流天气一方面通过打破水体热分层和促进水体混合,另一方面通过雨水带来大量的地表营养盐来影响营养盐的分布.汛期高浓度的总磷在1-2个月内平均降低64.4%,最大降低88.6%,显示千岛湖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分析结果显示千岛湖营养盐时空分布总体格局是由水文、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应而形成的,而极端天气能够改变这一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时空分布 千岛湖 分层 气候 水文
下载PDF
千岛湖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46
11
作者 李培培 史文 +5 位作者 刘其根 余元龙 何光喜 陈来生 任丽萍 洪荣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8-574,共7页
为了解千岛湖在大量放养鲢鳙鱼后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文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千岛湖叶绿素a及其他10个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每月定期采样及监测.结果表明:上游河流区和过渡区叶绿素a含量存在明显的... 为了解千岛湖在大量放养鲢鳙鱼后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文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千岛湖叶绿素a及其他10个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每月定期采样及监测.结果表明:上游河流区和过渡区叶绿素a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共同特点是每年会形成春季和夏末秋初的双高峰.叶绿素a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分异性,河流区叶绿素a含量明显高于中下游区(过渡区和湖泊区).叶绿素a含量的最高峰通常出现在4-12m,最深出现在20m,春夏季出现明显分层.千岛湖叶绿素a与亚硝酸盐氮(NO2-N)、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水温(WT)和硅酸盐(SiO23-)呈低度相关,与其他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性或相关性很弱.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千岛湖叶绿素a与筛选出的几个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为:Chl.a=0.114WT+2.120CODMn+17.157SiO32--37.391NO2-N-1.9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叶绿素A 时空分布 相关分析
下载PDF
鲢鳙占优势的千岛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29
12
作者 杨丽丽 何光喜 +5 位作者 胡忠军 史文 刘其根 陈来生 王金鹏 杨卫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94-903,共10页
为了解以鲢鳙占优势的千岛湖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与水温、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方差分析、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千岛湖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3个地区的浮游动物种类、数量以及环境因子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为了解以鲢鳙占优势的千岛湖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与水温、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方差分析、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千岛湖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3个地区的浮游动物种类、数量以及环境因子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7—2008年,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15种,其中原生动物16种、轮虫51种、枝角类23种、桡足类25种。浮游动物密度在春季(2007年:840.9/L,2008年:850.5/L)形成高峰;生物量在春季(2007年:1.89mg/L,2008年:0.837 mg/L)和秋季(2007年:1.63 mg/L,2008年:0.802 mg/L)形成双高峰;现存量从河流区至湖泊区依次递减。河流区和过渡区的浮游动物密度均于4 m水层达最大值,湖泊区于8 m水层达到最大值。各位点4~12 m水层的大型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透明溞、蚤状溞、球状许水蚤等和小型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长额象鼻溞、颈沟基合溞、台湾温剑水蚤等的生物量较高。原生动物、桡足类生物量与溶解氧显著正相关;轮虫、枝角类生物量与总氮、硝态氮、浮游植物生物量极显著正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溶解氧、温度、总氮、总磷、硝态氮是影响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透明溞在2—6月份主要受到以浮游植物为食物的上行效应的影响较大,而其他月份主要受水温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垂直分布 鲢鳙 透明溞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保水渔业对千岛湖食物网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刘其根 王钰博 +6 位作者 陈立侨 陈勇 刘国栋 陈马康 何光喜 陈来生 洪荣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774-2783,共10页
为预防千岛湖连续暴发了2a(1998—1999)的蓝藻水华和改善千岛湖水质,于2000年起在千岛湖开展了以人工放养鲢鳙和控制凶猛鱼类为主要措施的保水渔业试验。作为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构建1999和2000年千岛湖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 为预防千岛湖连续暴发了2a(1998—1999)的蓝藻水华和改善千岛湖水质,于2000年起在千岛湖开展了以人工放养鲢鳙和控制凶猛鱼类为主要措施的保水渔业试验。作为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构建1999和2000年千岛湖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了实施保水渔业对千岛湖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保水渔业,使千岛湖中的银鱼和鲤生物量减少,而鲌类(主要是蒙古鲌)、鲴类和大眼华鳊等增加;使各种鱼类的捕食者和食饵生态位重叠指数下降;各主要鱼类的相互作用中,鲢、鳙对鳡、鲌的促进作用增强,鳡对鲌的抑制作用及鲌对虾类、银鱼和鲤等以及银鱼对浮游动物的抑制作用减弱,鳙对银鱼、大眼华鳊对鲤的抑制作用增强。这些影响,使千岛湖食物网结构更趋合理,如底层碎屑食性鱼类如鲴类等的增加,有利于营养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从而增强了水体对营养物的净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ECOPATH模型 保水渔业 食物网结构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千岛湖大眼华鳊形态度量学和D-loop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良杰 何光喜 +5 位作者 周小玉 贾佩峤 武震 宋固 张宏 刘其根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1-358,共8页
为了解千岛湖大眼华鳊不同地方群体的遗传分化,以千岛湖大眼华鳊为材料,通过形态度量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形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PCA)结果的散布图显示,3个群体的标本重叠在一起,表明3个水域的大眼华鳊没有发生形态上... 为了解千岛湖大眼华鳊不同地方群体的遗传分化,以千岛湖大眼华鳊为材料,通过形态度量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形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PCA)结果的散布图显示,3个群体的标本重叠在一起,表明3个水域的大眼华鳊没有发生形态上的分化。通过对线粒体D-loop区的序列分析共发现了27个变异位点,35个单倍型。NJ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均未显示出各群体有分化的趋势。3个群体的平均碱基组成差异很小,且A+T含量(64.82%)高于G+C含量(35.18%),各群体均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h)和低核苷酸多样性(π)的特点,汾口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0.968±0.018,π=0.004 76±0.000 49),临岐次之(h=0.968±0.017,π=0.004 53±0.000 41),富文最低(h=0.937±0.037,π=0.003 30±0.000 35)。各群体间均具有较强的基因流(Nm>4),其中汾口和富文之间最强(Nm=27.40)。两两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都呈现出不显著的轻度分化(Fst<0.05,P>0.05)。主成分分析和线粒体序列分析综合表明,千岛湖各水域的大眼华鳊属于一个随机交配群体。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渔业资源,建议继续保持千岛湖大眼华鳊的基因流格局,减少人为因素对该物种在库区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华鳊 形态度量学 主成分分析 D-LOOP 千岛湖
下载PDF
千岛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3
15
作者 胡忠军 莫丹玫 +5 位作者 周小玉 任丽萍 王金朋 何光喜 陈来生 刘其根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54,共9页
研究千岛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联性,为了解千岛湖水环境变动规律及水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沿水流方向在水库上中下游依次设置5个采样点,2010年对千岛湖浮游植物群落开展了周年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 研究千岛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联性,为了解千岛湖水环境变动规律及水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沿水流方向在水库上中下游依次设置5个采样点,2010年对千岛湖浮游植物群落开展了周年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223种,其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均主要由硅藻、蓝藻和绿藻组成。不同浮游植物门类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组成比例站点间无显著差异;群落总密度和生物量站点间无显著差异,但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它们的垂直分布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4~8 m水层具有最大值。Shann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空间和季节间均无显著差异,但Margalef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的季节和空间差异。聚类分析(CA)和多维尺度分析(MDS)表明,藻类物种组成在站点间无显著差异,但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即分化为春季、冬季和夏秋季3种群落类型,春季群落主要特征种为颗粒直链藻及其狭窄变种和尖尾蓝隐藻,冬季为水华鱼腥藻、颗粒直链藻狭窄变种和脆杆藻,夏秋群落为网状空星藻、水华鱼腥藻和梅尼小环藻。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温、pH值、CODMn和Chl-a显著正相关,与SD和DO显著负相关;生物量与Si O2-3-Si显著正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水温、DO和NO-3-N及pH值是影响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新安江水库
下载PDF
基于PCR-DGGE指纹图谱对千岛湖鲢、鳙肠内含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忠军 张宏 +5 位作者 赵良杰 何光喜 陈来生 王金朋 宋固 刘其根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6,23,共8页
为了解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在千岛湖中的食性差异,对千岛湖鲢、鳙肠道内的原核生物16S rDNA和真核生核18S rDNA中的可变区进行PCR-DGGE指纹图谱分析。分别得到53个原核生物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 为了解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在千岛湖中的食性差异,对千岛湖鲢、鳙肠道内的原核生物16S rDNA和真核生核18S rDNA中的可变区进行PCR-DGGE指纹图谱分析。分别得到53个原核生物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和45个真核生物的OTUs。基于Dice相似系数进行的聚类以及群落的主成分分析(PCA)显示,鲢、鳙肠道内原核生物种群略有重叠,而真核生物种群差异明显。另外,对13尾鱼类样本的肠道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多样性的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显示,鲢肠道内的原核生物的香浓多样性和物种数均显著低于鳙,而鲢真核生物的物种数要显著多于鳙。研究表明千岛湖鲢、鳙的摄食具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鳙(Aristichthys nobilis) 食物选择 PCR-DGGE 千岛湖
下载PDF
千岛湖山水资源保护实践与启示 被引量:11
17
作者 徐高福 邵建强 +1 位作者 彭方有 潘兰贵 《防护林科技》 2010年第2期59-61,72,共4页
千岛湖是1959年建造新安江水电站而筑坝蓄水形成的人工湖。50 a来,千岛湖经营者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通过及时建立管护机构、制定规划落实责任、适时抚育调整改造和联防护林依法管治等一系列封山育林措施,通过规范养殖行为、加... 千岛湖是1959年建造新安江水电站而筑坝蓄水形成的人工湖。50 a来,千岛湖经营者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通过及时建立管护机构、制定规划落实责任、适时抚育调整改造和联防护林依法管治等一系列封山育林措施,通过规范养殖行为、加大鱼种投放、加强水质监测、强化渔政管理等保水渔业手段,山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推进了千岛湖旅游业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资源保护只有树立自然循环生态系统保护、以人为本的社区环境管理、统筹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保护 封山育林 保水渔业 千岛湖
下载PDF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产业示范推广情况简介
18
作者 戴杨鑫 戴瑜来 +4 位作者 冯晓宇 谢楠 马恒甲 邵建强 康小贤 《杭州农业与科技》 2019年第3期38-42,共5页
杭州综合试验站于2011年加入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8年来,通过加强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不断修炼内功,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同时与体系岗位科学家、相关试验站专家保持沟通和学习交流,努力推动体系相关品种、技术、产品等在浙江省主... 杭州综合试验站于2011年加入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8年来,通过加强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不断修炼内功,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同时与体系岗位科学家、相关试验站专家保持沟通和学习交流,努力推动体系相关品种、技术、产品等在浙江省主要大宗淡水鱼养殖区域进行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通过主要示范基地的创建示范,对区域形成了辐射效应,推动了浙江省大宗淡水鱼产业的转型升级、产品竞争力提升以及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技术 淡水鱼 试验站 杭州 产品竞争力 持续健康发展 团队建设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基于单层刺网渔获物的千岛湖鱼类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何光喜 张峻德 +4 位作者 刘其根 任丽萍 刘国栋 余员龙 史文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97-203,共7页
根据2008年7~12月每月中旬在千岛湖3个较主要入库支流(富文、汾口镇和临岐镇)采集到的共计1781尾单层刺网渔获物的样本资料,统计分析了千岛湖天然经济鱼类资源的组成情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计采集到24种鱼类,隶属于3目、7科,以鲤科... 根据2008年7~12月每月中旬在千岛湖3个较主要入库支流(富文、汾口镇和临岐镇)采集到的共计1781尾单层刺网渔获物的样本资料,统计分析了千岛湖天然经济鱼类资源的组成情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计采集到24种鱼类,隶属于3目、7科,以鲤科鱼类为主,占总种数的70.8%;在生物量上以大眼华鳊和细鳞斜颌鲴为主,其数量和重量分别占总渔获物的59.79%和51.10%;主要渔获物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且渔获物数量与水温变化呈显著相关(R=0.828,P<0.05)。3个采样点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统计的结果显示,汾口镇鱼类的多样性指数(0.843 053)>富文(0.768 480)>临岐镇(0.629568)。从主要经济鱼类年龄结构和生长指标的测定结果得出,除翘嘴鲌外,其余鱼类品种的低龄化现象并不严重,表明当地主要使用的单层刺网及捕捞强度对多数鱼类而言尚属合理范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网箱养殖逃逸鱼类所占比例还很小,但也显示个别种类已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因此,对这些网箱逃逸的外来种鱼类在千岛湖的未来发展值得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预防它们可能对千岛湖土著鱼类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层刺网 渔获物 低龄化 逃逸鱼类 千岛湖
下载PDF
千岛湖网围放养鲢鳙鱼的水体净化功能和渔业合理经营的探讨 被引量:19
20
作者 陈来生 洪海平 +1 位作者 洪荣华 刘其根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59-261,共3页
在千岛湖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鱼,可抑制蓝绿藻的生长;让水中的 N、P 通过营养级的转化,最终以鱼产量的形式得到固定,并移出水体(捕捞)。掌握这一过程,对保护千岛湖的优质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渔业合理经营(合理放养和捕捞)... 在千岛湖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鱼,可抑制蓝绿藻的生长;让水中的 N、P 通过营养级的转化,最终以鱼产量的形式得到固定,并移出水体(捕捞)。掌握这一过程,对保护千岛湖的优质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渔业合理经营(合理放养和捕捞),不但可以生产出优质的鱼产品,而且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使渔业经营效益大为提高,从而使千岛湖的水资源在渔业利用中获得积极有效的保护,实现渔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两利、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大水面养鱼 鲢鱼 鳙鱼 水体净化 渔业经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