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2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杭州西湖底泥释磷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0
1
作者 吴根福 吴雪昌 +2 位作者 金承涛 宣晓东 李梅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7-110,共4页
为了探讨杭州西湖底泥的释磷状况,通过对钱塘江引水前后西湖水体中总磷浓度的测定,根据物质平衡原则,求得西湖底泥平均释磷速率为3.49mg/m2·d,全湖年释磷量达7.22t。此外用实验室模拟法对底泥释磷的影响因素进... 为了探讨杭州西湖底泥的释磷状况,通过对钱塘江引水前后西湖水体中总磷浓度的测定,根据物质平衡原则,求得西湖底泥平均释磷速率为3.49mg/m2·d,全湖年释磷量达7.22t。此外用实验室模拟法对底泥释磷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pH值和扰动均能不同程度地对底泥释磷产生作用,其中尤以pH值的改变和扰动影响较大;结果还显示,微生物在底泥释磷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西湖 底泥 释磷 环境因子 污泥 水质监测
下载PDF
杭州石荠苧的光合特性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被引量:26
2
作者 常杰 刘珂 +1 位作者 葛滢 秦国强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2-70,共9页
本文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条件杭州石荠(Moslahangchowensis)光合的生理生态研究,解释了1993~1995年野外种群生态和生理生态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并分析了该种的濒危机制。结果表明:(1)杭州石荠的光饱... 本文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条件杭州石荠(Moslahangchowensis)光合的生理生态研究,解释了1993~1995年野外种群生态和生理生态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并分析了该种的濒危机制。结果表明:(1)杭州石荠的光饱和点较低,在土壤水分充足时仅30kLux左右。当土壤含水率从5%增加至21%时,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初始P/L值随之增加,而光补偿点则随之降低,但当土壤湿度超过21%时,各参数的变化呈现出相反趋势。(2)在诸环境因子中,土壤含水率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最显著,土壤从湿到干,光合土壤含水率回归直线的斜率增大,土壤湿度为6%时的斜率达12.2208,是8%~10%时的2~4倍和24%~25%时的6~9倍。(3)极端干旱时的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中等偏干时最高,湿润时又降低。(4)从光合特征值、解剖结构和叶绿素含量等判断,该种应属于C3光合类型、需光量介于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之间的耐阴植物。杭州石荠的上述光合生理生态特点及其它一些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分布地的环境之间的诸多矛盾可能是造成其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石荠苎 土壤水分 光合特性
下载PDF
杭州石荠种子萌发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葛滢 常杰 +1 位作者 岳春雷 陆大根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1-177,共7页
本文研究了我国特有的、分布区极狭窄的1年生草本植物——杭州石荠(Moslahangchowen-sis)种子萌发的生理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杭州石荠种子冬天休眠,早春开始萌发;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0~35℃,20℃... 本文研究了我国特有的、分布区极狭窄的1年生草本植物——杭州石荠(Moslahangchowen-sis)种子萌发的生理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杭州石荠种子冬天休眠,早春开始萌发;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0~35℃,20℃时萌发率最高,因此其萌发的季节仅限于春季;变温处理的萌发率不高于恒温处理;全日照和黑暗条件使萌发率比最适条件的萌发率降低36%;水选上层种子的萌发率仅为7%,水选下层种子萌发率可达60%,但水选下层种子在全部种子中仅占32.6%,说明种子质量差可能是其萌发率低的重要原因。萌发率与千粒重、气介容重及电导率有显著相关;与母株生境也有一定关系,40%日照下母株所产种子的平均萌发率为24.6%,40%日照以下母株所产种子的萌发率降低;不同地区种群种子萌发率均低于35%。种子萌发率低是杭州石荠各个种群存在的共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石荠苎 种子萌发 光温条件 生理生态学
下载PDF
杭州石荠苧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葛滢 常杰 +1 位作者 陆大根 岳春雷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22,共9页
杭州石荠(Moslahangchowensis)的种子完全靠风传播,但由于种子大,传播距离不远;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2月末3月初)萌发,种子萌发率很低,尤其是水选上层种子,主要原因是质量差。杭州石荠的营养期从3... 杭州石荠(Moslahangchowensis)的种子完全靠风传播,但由于种子大,传播距离不远;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2月末3月初)萌发,种子萌发率很低,尤其是水选上层种子,主要原因是质量差。杭州石荠的营养期从3月初到8月上旬,株高在8月中旬以前基本为匀速增加,早期生长极为缓慢。形态和生殖力的环境可塑性极强,自然生长的植株冠幅变动在4~5616cm2之间。杭州石荠在自然生境中有时形成单优群落,通常与其它植物伴生。由于早期生长慢,限制了其在群落中的竞争能力,在土壤条件好的地方绝大部分被排挤掉,只是由于其极强的耐旱能力才在高温、干旱、土少的生境中得以存活。将同属不濒危的华荠与之比较,其种子小于杭州石荠,但萌发率却高于杭州石荠。华荠的植株较矮,花色不如杭州石荠鲜艳,同在路边生长,不像杭州石荠那样容易被人采摘;华荠的根较杭州石荠的根深,抗雨水冲刷能力较强。华荠在自然生境中植株投入生殖的比例大于杭州石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石荠苎 生态学特性 种子
下载PDF
杭州石荠苎(Mosla hangchowensis)种群密度制约实验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陆大根 葛滢 +1 位作者 常杰 黄承才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27-131,共5页
本文研究了我国特有、分布区极狭窄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杭州石荠苎(Moslahangchowensis)种群的密度制约规律。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种群的死亡率与密度密切相关。种群的最适密度为200~1000株/m2左... 本文研究了我国特有、分布区极狭窄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杭州石荠苎(Moslahangchowensis)种群的密度制约规律。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种群的死亡率与密度密切相关。种群的最适密度为200~1000株/m2左右。不同密度种群的平均株高、开花数等性状随时间的动态关系均符合“logistic”模型。高密度种群中60%左右的个体能完成生活史;低密度种群中80%以上的个体能完成生活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石荠苎 种群密度制约 死亡率 繁殖投资
下载PDF
嵊泗岛和杭州地区白头鹎鸣声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姜仕仁 丁平 诸葛阳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9-27,共9页
本文运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嵊泗和杭州两地白头鹎夏季的主要鸣声类型和声谱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两地白头鹎的鸣声类型,时域结构和频谱特征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可能与两地生境类型的差异有关。但在变音句鸣声的音节组合方式... 本文运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嵊泗和杭州两地白头鹎夏季的主要鸣声类型和声谱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两地白头鹎的鸣声类型,时域结构和频谱特征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可能与两地生境类型的差异有关。但在变音句鸣声的音节组合方式和单音节鸣声的构成等方面仍有共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鹎 鸣声 频谱分析
下载PDF
杭州西湖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俞大维 虞左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3-72,共10页
对杭州西湖的底栖动物,在25个布点,四季采样,共获54种。其中寡毛类22种,摇蚊幼虫18种,其它各类动物14种。如果不包括三潭内湖,则西湖中只采到21种。底栖动物的加权年平均密度为443.9个/m^2,生物量为1.473g/m^2;摇蚊幼虫的数量居次。软... 对杭州西湖的底栖动物,在25个布点,四季采样,共获54种。其中寡毛类22种,摇蚊幼虫18种,其它各类动物14种。如果不包括三潭内湖,则西湖中只采到21种。底栖动物的加权年平均密度为443.9个/m^2,生物量为1.473g/m^2;摇蚊幼虫的数量居次。软体动物相当贫乏,与该湖富营养化程度较重,底泥松软,水生植被缺乏有关。在苏堤以西3个湖区,底栖动物的数量明显高于东面两个湖区,反映了环境条件的差异。西湖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如霍甫水丝蚓等,Ig数值表明它们均呈聚集分布。然而在水草繁茂的三潭内湖,底栖动物多达48种,优势种组成也有较大差异。文中对底栖动物数量的季节变动作了分析,并对底栖动物的鱼产潜力进行了初步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群落 杭州 西湖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杭州西湖湖底附泥藻群落 被引量:2
8
作者 项斯端 吴文卫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77-183,共7页
杭州西湖在 20世纪 40年代湖底附泥藻群落以蓝藻门静水隐杆藻为优势,占 98%- 99%,而 90年代本次调查时发现随着水体富营养化底栖性的附泥藻群落由蓝藻型转变为以硅藻门放射针杆藻为优势的群落.根据1991年4月及1... 杭州西湖在 20世纪 40年代湖底附泥藻群落以蓝藻门静水隐杆藻为优势,占 98%- 99%,而 90年代本次调查时发现随着水体富营养化底栖性的附泥藻群落由蓝藻型转变为以硅藻门放射针杆藻为优势的群落.根据1991年4月及12月调查全湖各湖区该群落分为三个组合:( 1)放射针杆藻组合:外湖及北里湖,藻密度高,( 302- 575) x 10_4个· g^(-1).放射针杆藻占总藻量的412%-528%.(2)凸腹脆杆藻-放射针杆藻组合:分布在西部三个湖区.藻密度低,仅为前一组合的 113或 118.(3)静水隐杆藻组合:仅存在于三潭印月内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泥藻群落 放射针杆藻 杭州 西湖 湖底 蓝藻
下载PDF
杭州地区禾亚科植物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倪穗 郑朝宗 《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3期254-258,共5页
本文通过对杭州地区禾本科禾亚科植物的调查、采集、鉴定,取得结果为本地区的禾亚科植物有157种(其中有20个变种1变型),隶属于81属,12族.以族、属、种为单位,对本地区禾亚科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本文通过对杭州地区禾本科禾亚科植物的调查、采集、鉴定,取得结果为本地区的禾亚科植物有157种(其中有20个变种1变型),隶属于81属,12族.以族、属、种为单位,对本地区禾亚科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地区禾亚科植物各族间属、种数量相差悬殊,与地带性和族的地理分布有关.(2)属以单种或寡种为主,表明本地区植物区系的多样性(3)无特有属、种,反映该分布区地形较为单一.(4)属的分布区类型多样,具有热带到温带分布的过渡性.(5)植物区系组成复杂,种的分布以全国分布型、长江以南广布型和华东分布型占主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亚科 杭州市 虎尾草族 狐茅族 大麦族 禾本科
下载PDF
杭州湾期间带生态学研究──Ⅲ.群落结构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海明 蔡如星 邵晓阳 《东海海洋》 1996年第4期21-26,共6页
根据盐度、底质、潮流等环境生态因子及群落结构的差异,结合相似性比较及聚类分析,杭州湾潮间带生物群落可划分为三个类型:湾底群落、湾中群落和湾口群落。从湾底向湾口。群落多样性指数H'(S),丰度d值皆呈增大趋势,而优势度... 根据盐度、底质、潮流等环境生态因子及群落结构的差异,结合相似性比较及聚类分析,杭州湾潮间带生物群落可划分为三个类型:湾底群落、湾中群落和湾口群落。从湾底向湾口。群落多样性指数H'(S),丰度d值皆呈增大趋势,而优势度D值逐步减小,表明群落结构从湾底到湾。由简单趋向复杂。焦河篮蛤为杭州湾湾口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的特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潮间带 群落结构 特征种 生态学
下载PDF
杭州西湖山区青冈生态遗传学的初步研究
11
作者 于明坚 杜勤 +3 位作者 蔡飞 陈雅芳 陈启 王常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3-26,共4页
利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西湖山区3个点(保亻叔山、南高峰和九溪)的青冈种群(含无性系)进行了幼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并测算了几项遗传生态学指标.结果表明:3个点的青冈种群过氧化物酶同功酶酶谱具有两个独立变... 利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西湖山区3个点(保亻叔山、南高峰和九溪)的青冈种群(含无性系)进行了幼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并测算了几项遗传生态学指标.结果表明:3个点的青冈种群过氧化物酶同功酶酶谱具有两个独立变化的酶带区,分别由两个基因位点控制,每个位点各具两个等位基因.九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另外两个种群高.种群间的地理距离和土壤pH值对种群间遗传分化没有影响,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可能主要来源于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 青冈 过氧化物酶 同功酶 生态 遗传学
下载PDF
杭州湾期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组成与分布
12
作者 王海明 蔡如星 +1 位作者 邵晓阳 范明生 《东海海洋》 1996年第4期12-20,共9页
杭州湾潮间带生物数量比其它河口湾偏低,这与该湾粉砂质底质及强烈的水冲刷作用所导致的不稳定生境密切相关。从湾底向湾口,生物数量逐步增多,湾性分布明显;就垂直分布而言,中潮区的生物数量为最大;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栖息... 杭州湾潮间带生物数量比其它河口湾偏低,这与该湾粉砂质底质及强烈的水冲刷作用所导致的不稳定生境密切相关。从湾底向湾口,生物数量逐步增多,湾性分布明显;就垂直分布而言,中潮区的生物数量为最大;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栖息密度以夏季为最高(402个/m2),而生物量以秋季为最大(189.03g/m2),数量的低值出现在冬季。生物量的季节变动受软体动物决定,而栖息密度则受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多毛类三大动物类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潮间带 生态 生物数量 彩虹明樱蛤
下载PDF
引水对杭州西湖轮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共国 魏崇德 裴洪平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4,共4页
1990~1991年和1995年对引流钱塘江水后的杭州西湖轮虫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引水前1984年的轮虫密度为1635个/L;引水第一个五年后的1990~1991年,轮虫密度为947个/L,生物量为1268mg/... 1990~1991年和1995年对引流钱塘江水后的杭州西湖轮虫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引水前1984年的轮虫密度为1635个/L;引水第一个五年后的1990~1991年,轮虫密度为947个/L,生物量为1268mg/L,多样性指数为171,显著减少了轮虫的密度,但第二个五年后的1995年,轮虫密度又增为1495个/L,生物量0963mg/L,多样性指数降为164。引水前期和后期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引水对西湖轮虫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的生态因素分别为不同水域、季节和年份。西湖进水口轮虫群落的多样性显著优于其他湖区;春、夏季轮虫群落的多样性显著优于秋、冬季;引水后,前、后二个五年间西湖轮虫群落结构无显著变化。与轮虫生物量相关性最大的生态因素是水体叶绿素a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 轮虫 群落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杭州湾期间带生态学研究──Ⅰ.种类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15
14
作者 范明生 王海明 +1 位作者 蔡如星 邵晓阳 《东海海洋》 1996年第4期1-11,共11页
对杭州湾软相潮间带周年调查,共获底栖动物95种,以甲壳动物(34种)、鱼类(28种)、软体动物(21种)占绝对优势。生态类群以我国沿岸广温广盐性种和半成水特有种为主,生活方式多为活动性和埋栖类型。这与杭州湾水域盐度低... 对杭州湾软相潮间带周年调查,共获底栖动物95种,以甲壳动物(34种)、鱼类(28种)、软体动物(21种)占绝对优势。生态类群以我国沿岸广温广盐性种和半成水特有种为主,生活方式多为活动性和埋栖类型。这与杭州湾水域盐度低且变化幅度大及动力作用强,底质不稳定等因素密切相关。从湾底到湾口,底栖动物种类增多,组成类群逐渐从低盐的河口种向广盐的海洋种演替,表现出明显的湾性分布。种类的垂直分布是中潮区大于低潮区大于高潮区,各类群生物在潮间带呈现随机镶嵌分布,无明显的分带现象。种数的季节分布呈现更、秋两季较多、冬季最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潮间带 种类组成 生态学 底栖动物
下载PDF
青冈常绿阔叶林的碳素动态 被引量:53
15
作者 李铭红 于明坚 +2 位作者 陈启瑺 常杰 潘晓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45-651,共7页
报道了浙江建德青冈林碳素的含量、现存量、存留量、归还量、释放量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植物群落中碳素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大,一般在10%以下。其中,叶片(器官比较)、乔木层(层次比较)和春夏季(季节比较)的... 报道了浙江建德青冈林碳素的含量、现存量、存留量、归还量、释放量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植物群落中碳素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大,一般在10%以下。其中,叶片(器官比较)、乔木层(层次比较)和春夏季(季节比较)的含量稍高,根系、草本层、秋冬季的含量稍低。群落的碳素现存量为66.113t/hm2,主要集中在乔木层或常绿树种内;群落的碳素存留量为5.691t/m2·a;每年通过凋落物归还至地表的量为2.296t/m2·a;死地被物中又有0.911t/hm2·a的碳素释放至大气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 常绿阔叶林 碳素动态 森林生态学
下载PDF
铁皮石斛种子、原球茎和类原球茎体的超低温保存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王君晖 张毅翔 +2 位作者 刘峰 黄纯农 葛霁光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9-61,共3页
对珍稀濒危植物铁皮石斛的种子、原球茎和类原球茎体进行了液氮超低温保存研究。把4个月龄的种子脱水至含水量为12%~19%,能获得较高的冻后存活率(95%)和较快的恢复生长速率。种子在0.5mol/L脱落酸培养基上萌发3... 对珍稀濒危植物铁皮石斛的种子、原球茎和类原球茎体进行了液氮超低温保存研究。把4个月龄的种子脱水至含水量为12%~19%,能获得较高的冻后存活率(95%)和较快的恢复生长速率。种子在0.5mol/L脱落酸培养基上萌发3周所形成的原球茎,用玻璃化保护剂PVS2处理15min,其冻后存活率可达88%。将生长旺盛的暗培养类原球茎体的含水量在6~7d内干燥至30%±2%,其冻后存活率可达48%~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种子 原球茎 类原球茎体 超低温保存 冻后存活率 珍稀濒危植物
下载PDF
针阔混交林内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41
17
作者 杨月伟 丁平 +1 位作者 姜仕仁 诸葛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79-286,共8页
采用无线电遥测和样方法对针阔混交林内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白颈长尾雉对其栖息地的利用有较强的选择性;(2)白颈长尾雉主要在阳坡活动,春、秋、各三季活动地坡度较平缓,夏季略陡。该雉... 采用无线电遥测和样方法对针阔混交林内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白颈长尾雉对其栖息地的利用有较强的选择性;(2)白颈长尾雉主要在阳坡活动,春、秋、各三季活动地坡度较平缓,夏季略陡。该雉栖息地利用受水源距离的影响;(3)各种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团子在白颈长尾雉栖息地中食物条件和隐蔽条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叶白纸扇、油茶、山、野楷杷、毛冬青、格药柃、乌饭、木、蔷薇科植物、苔草、三脉叶紫菀和厥类植物是影响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重要植物种类;昆虫和土壤动物作为白颈长尾雉的食物在栖息地的利用中亦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针阔混交林 栖息地利用 影响因子
下载PDF
白头鹎方言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姜仕仁 丁平 +1 位作者 施青松 诸葛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61-367,共7页
对浙江省嵊泗岛、普陀岛、温岭、长兴、杭州和龙游等6个地区白头鹎的鸣声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鸣声主句的语调、音节数、持续时间、频谱特征和频率范围等均有差异,说明白头鸣鸣声中普遍存在“方言”,但它们作为同一个种在鸣声主句上... 对浙江省嵊泗岛、普陀岛、温岭、长兴、杭州和龙游等6个地区白头鹎的鸣声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鸣声主句的语调、音节数、持续时间、频谱特征和频率范围等均有差异,说明白头鸣鸣声中普遍存在“方言”,但它们作为同一个种在鸣声主句上有其共同特征:主要是鸣声频率多在1.5~3kHz的低中频段内变化,单音节的鸣叫声等都极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纲 白头鹎 鸣声 方言
下载PDF
水稻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Ⅱ.氨基酸、多胺及内源激素的变化 被引量:20
19
作者 向太和 梁海曼 +2 位作者 钟华鑫 颜秋生 张雪琴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53-359,共7页
以水稻广亲和中粳品系02428为材料,分析了其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过程中氨基酸、多胺及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1.游离氨基酸的总量是FP_(15)>MP_(45)>LP_(90),其中FP_(15)游离精氨酸的含量很高,而在MP_(45)和LP_(90)中含量剧降... 以水稻广亲和中粳品系02428为材料,分析了其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过程中氨基酸、多胺及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1.游离氨基酸的总量是FP_(15)>MP_(45)>LP_(90),其中FP_(15)游离精氨酸的含量很高,而在MP_(45)和LP_(90)中含量剧降。蛋白质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能力正好和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变化相反。2.从FP_(15)→MP_(45)→LP_(90),腐胺含量呈上升、精胺含量呈下降趋势。腐胺/(精胺+亚精胺)上升了近20倍。悬浮细胞经脱壁而成游离原生质体后,其总多胺、尸胺和腐胺的含量与悬浮细胞相比均大幅度下降,而精胺和亚精胺则有所升高。3.植物内源激素IAA、2ip的含量是LP_(90)>MP_(45)>FP_(15),ABA、ZRs的含量是FP_(15)>MP_(45)>LP_(90)。上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胚性悬浮细胞即后期悬浮细胞适合于进行原生质体培养的生理生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胚性 悬浮细胞系 氨基酸 多胺 激素
下载PDF
活性炭对鱼蛋白水解液脱色效果的探究 被引量:33
20
作者 刘惠宾 赖其法 金承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17-20,共4页
以粉末状活性炭作为脱色剂,对鱼蛋白水解液在不同条件下(活性炭用量、pH、温度和时间)进行脱色比较。结果表明:2%的活性炭用量,pH3.0,温度20℃,时间1h,鱼蛋白水解液脱色效果明显,氨基酸的损失率仅为3.5%-50%。
关键词 活性炭 Ti鱼 鱼蛋白水解液 脱色 水产制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