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鼓室注射糖皮质激素和高压氧治疗对特发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疗效 被引量:1
1
作者 金开林 赵琴 黄应亮 《中国药师》 CAS 2024年第2期302-308,共7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鼓室注射糖皮质激素(ITS)和高压氧治疗(HBOT)对全身糖皮质激素(SS)治疗失败的特发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ISSNH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ISS...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鼓室注射糖皮质激素(ITS)和高压氧治疗(HBOT)对全身糖皮质激素(SS)治疗失败的特发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ISSNH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ISSNHL患者。根据治疗方案,ISSNHL患者分为SS组、HBOT组和ITS组。观察并比较治疗前(T_(0))、治疗第5天(T_(1))、治疗3个月后(T_(2))ISSNHL患者的听力水平[纯音听阈均值(PTA)]和听力增益改变,比较不同组别治疗总有效率。采用单因素分析探索不同治疗方式ISSNHL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56例ISSNHL患者,SS组70例、HBOT组33例和ITS组53例。T_(0)时,3组患者在PTA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时,3组ISSNHL患者PT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HBOT组和ITS组PTA水平显著低于SS组(P<0.05);HBOT组PTA水平显著低于ITS组(P<0.05)。HBOT组和ITS组听力增益显著高于SS组(P<0.05),HBOT组听力增益显著高于ITS组(P<0.05)。HBOT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ITS组(P<0.05),ITS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SS组(P<0.05)。此外,无论何种治疗方案,眩晕均是ISSNHL患者听力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ITS和HBOT均可提升SS治疗失败ISSNHL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促进ISSNHL听力恢复。较IST而言,HBOT疗效更为显著,建议临床治疗优先考虑。眩晕均是SS治疗失败ISSNHL患者听力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应在临床实践中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 鼓室注射糖皮质激素 高压氧治疗
原文传递
喉内黏膜瓣技术防治声带粘连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健 王琦 +2 位作者 李贇 黄应亮 范国康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440-443,共4页
声带粘连因声带间被覆上皮的瘢痕组织桥接导致,多见于喉部外伤、放疗以及累及前联合的手术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喉内黏膜瓣技术是一种预防和治疗声带粘连比较有效的方法,利用喉内正... 声带粘连因声带间被覆上皮的瘢痕组织桥接导致,多见于喉部外伤、放疗以及累及前联合的手术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喉内黏膜瓣技术是一种预防和治疗声带粘连比较有效的方法,利用喉内正常黏膜组织覆盖创面,减少声带创面的裸露面积,可降低术后声带再发粘连的风险。该技术根据黏膜瓣取材部位的不同分为声门区黏膜瓣、声门上黏膜瓣、声门下黏膜瓣和游离黏膜移植等4类,临床根据声带病变的范围选取不同部位的黏膜瓣进行修复,多数可在显微镜或内镜下一阶段完成手术。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喉内黏膜瓣技术防治声带粘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声带粘连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带粘连 喉内黏膜瓣 修复
下载PDF
变应性鼻炎患儿免疫治疗家庭干预效果评价
3
作者 陈丽燕 高玲一 《预防医学》 2023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评价家庭干预对免疫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儿的干预效果,为改善相关疾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80例变应性鼻炎患儿随机分配入对照组和干预组,均接受免疫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措施,... 目的评价家庭干预对免疫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儿的干预效果,为改善相关疾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80例变应性鼻炎患儿随机分配入对照组和干预组,均接受免疫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措施,干预组实施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定期随访等家庭干预措施,为期3个月。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儿家长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评估患儿治疗依从率;采用症状评分、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估临床症状;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评估预后。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和疾病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家长对疾病病因、诱发因素、用药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的掌握程度评分[(9.56±0.25)、(8.84±0.62)、(9.56±0.25)、(9.14±0.55)分]均高于对照组[(7.45±0.85)、(6.76±1.36)、(7.97±0.85)、(8.14±0.46)分;P<0.05]。干预组患儿免疫治疗依从率(92.50%)高于对照组(75.00%;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儿症状评分,RQLQ评分,以及SNOT-20的鼻部症状、睡眠障碍、相关症状和情感结局4个维度评分[(3.12±0.94)、(3.31±0.87)、(6.54±2.14)、(4.11±0.58)、(5.29±1.52)、(7.52±1.85)分]均低于对照组[(3.96±1.23)、(3.87±1.02)、(8.22±2.45)、(5.24±1.03)、(6.34±2.01)、(9.19±2.69)分;P<0.05]。结论家庭干预可有效提高变应性鼻炎患儿免疫治疗依从性,改善症状,提升患儿预后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家庭干预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憩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多 周良 +1 位作者 沈敏雅 谭航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3年第3期512-515,共4页
目的 探讨影响剖宫产术后切口憩室的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总结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2年5月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4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分为观察组(切口憩室形成)和对照组(切口恢... 目的 探讨影响剖宫产术后切口憩室的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总结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2年5月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4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分为观察组(切口憩室形成)和对照组(切口恢复良好),比较两组产妇的基线资料,并对影响切口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4例行剖宫产的产妇中有52例有切口憩室形成,92例未形成切口憩室。通过单因素分析,观察组产妇年龄(30.4±4.2)岁,对照组(29.2±3.6)岁,观察组产时孕周(39.1±1.1)周,对照组39.3±0.8周,观察组新生儿体质量3.5±0.6kg,对照组(3.6±0.4)kg,观察组子宫下段形成欠佳57.7%(30/52),对照组43.5%(40/92),观察组单层缝合44.2%(23/52),对照组单层缝合47.8%(44/9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前BMI[(28.8±0.6)kg/m^(2)vs.(27.9±0.8)kg/m^(2)]、有瘢痕子宫[61.5%(32/52)vs. 27.2%(25/92)]、有胎膜早破[36.5%(19/52)vs. 13.0%(12/92)]、有妊娠合并症[28.8%(15/52)vs. 13.0%(12/92)]、有白细胞升高[76.9%(40/52)vs. 37.0%(34/92)]、子宫位置前位[19.2%(10/52)vs. 86.3%(72/92)]、手术时长(48.2±4.0 vs. 46.8±3.7)、手术出血量(210.0±3.6 vs. 206.2±4.8)和可吸收缝线单股[38.5%(20/52)vs. 87.0%(8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产前BMI、胎膜早破、白细胞升高、子宫后位、手术出血量及可吸收缝线是影响切口憩室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切口憩室与产前BMI、胎膜早破、白细胞升高、子宫后位、手术出血量及可吸收缝线密切相关,临床可针对给予相应预防措施降低CSD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切口憩室 危险因素 预防对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