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脂肪抑制增强T1WIDelta影像组学预测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口干分级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梦泽 朱翰林 +4 位作者 郗玉珍 陈浩楠 沈哲凡 姜锋 丁忠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0-675,共6页
目的 基于脂肪抑制(FS)增强T1WI构建预测放射治疗(放疗)后鼻咽癌(NPC)患者口干级别的Delta影像组学模型,并评估其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27例于诱导化学治疗(IC)后接受放疗或同步放化疗(CCRT)NPC患者IC前2周内及IC结束后鼻咽部MRI。于... 目的 基于脂肪抑制(FS)增强T1WI构建预测放射治疗(放疗)后鼻咽癌(NPC)患者口干级别的Delta影像组学模型,并评估其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27例于诱导化学治疗(IC)后接受放疗或同步放化疗(CCRT)NPC患者IC前2周内及IC结束后鼻咽部MRI。于放疗结束后1周根据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标准评估患者口干分级(0~4级),将0、1级口干归为轻度口干(n=81),≥2级口干归为重度口干(n=146)。基于IC前、后FS增强T1WI提取双侧腮腺影像组学特征,计算Delta影像组学特征值。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和随机森林算法降维,筛选最优Delta影像组学特征,构建Delta影像组学模型。按8∶2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182)及测试集(n=4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Delta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训练集及测试集NPC患者放疗后口干分级的效能;绘制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性能。结果 分别基于IC前、后FS增强T1WI提取2 286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出8个最优Delta影像组学特征并以之构建模型,其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NPC患者放疗后口干分级的AUC分别为0.762、0.733;校准曲线显示,模型对于训练集及测试集的预测性能均良好。结论 基于FS增强T1WI Delta影像组学模型能及时有效地预测NPC患者放疗后口干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磁共振成像 Delta影像组学 口干燥
下载PDF
基于影像诊断案例库联合MDT及PBL+CBL模式在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胡大成 杨斌 +2 位作者 阮玫 金正 吴林玉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0年第10期926-927,共2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医学教育发展中的重大改革,是从纯理论教育向临床医师角色过度的重要阶段。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对临床住院医生,特别是全科医生的独立阅片分析能力要求越来越高[1]。因此放射科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亟...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医学教育发展中的重大改革,是从纯理论教育向临床医师角色过度的重要阶段。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对临床住院医生,特别是全科医生的独立阅片分析能力要求越来越高[1]。因此放射科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亟待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2]。案例库教学目前在临床各学科教学中均得到广泛的认同和重视,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3]。本次研究通过试点创建消化系统肿瘤的影像诊断案例库,以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为背景,联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拟在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实践中探讨该新型模式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医学教育改革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 案例库 医学影像学 PBL MDT 案例教学法
下载PDF
鼻咽癌放疗后首次出现继发放射性鼻窦炎时间评估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3
作者 赵江 石磊 +2 位作者 郗玉珍 邹莹 丁忠祥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23期2473-2478,共6页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首次出现继发放射性鼻窦炎时间评估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及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山院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共297例初治鼻咽癌患...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首次出现继发放射性鼻窦炎时间评估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及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山院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共297例初治鼻咽癌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根据MRI影像评估首次出现放疗后继发放射性鼻窦炎时间。结合鼻窦炎首发时间及其他相关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累积总生存率、累积无进展生存率、累积无局部复发生存率、累积无转移生存率。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46.08±13.71)个月,累积总生存率、累积无进展生存率、累积无局部复发生存率、累积无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7.2%、86.1%、86.9%、86.1%。单因素分析显示,首次发生放疗后继发放射性鼻窦炎不同时间患者的T分期、N分期、国际抗癌联盟/美国抗癌联合会分期、是否化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后1个月发生的继发放射性鼻窦炎是预测累积总生存率、累积无进展生存率、累积无局部复发生存率、累积无转移生存率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T_(3)~T_(4)期是影响累积总生存率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N_(2)~N_(3b)是影响累积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累积无转移生存率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 MRI影像学上观察到放疗后较早发生的继发放射性鼻窦炎(1个月)是预测累积总生存率、累积无进展生存率、累积无局部复发生存率、累积无转移生存率的独立风险因素,可作为临床评估鼻咽癌预后的一项经济、简便、有效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疗 鼻窦炎 预后 预测因素
下载PDF
基于便携式骨龄检测仪对杭嘉湖地区儿童及青少年骨龄调查研究
4
作者 钱琦 高铖铖 +2 位作者 徐宏亮 曹黎明 马慧娟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91-296,331,共7页
目的基于便携式骨龄检测仪对杭嘉湖地区儿童及青少年骨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该地区的骨龄评估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1054名杭嘉湖地区3~18岁儿童及青少年的X线骨龄图像,并对骨龄图像进行骨龄判读,分析男性、女性的骨龄发育与生... 目的基于便携式骨龄检测仪对杭嘉湖地区儿童及青少年骨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该地区的骨龄评估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1054名杭嘉湖地区3~18岁儿童及青少年的X线骨龄图像,并对骨龄图像进行骨龄判读,分析男性、女性的骨龄发育与生活年龄的差异及Greulich-Pyle图谱法(GP)、Tanner Whitehouse Ⅲ(TW3)计分法R系列(TW3-R)和C系列(TW3-C)两种以及《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中华05》法(中华05法)中的中华05-R系列、中华05-C系列5种骨龄评估方法的变化趋势,并对身高、BMI百分位数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男性组≥3~<9岁年龄段及≥13~<18岁年龄段5种评估方法的骨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13岁年龄段间不同评估方法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组从≥3~<5岁到≥13~<15岁的年龄段5种测评方法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种骨龄评估方法所测骨龄与生活年龄的差值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TW3-R系列在所有年龄段骨龄测量结果均比较接近实际生活年龄,中华05-C系列和TW3-C系列在中间层年龄段的骨龄测量结果更为准确。结论基于便携式骨龄检测仪的5种骨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度,但无法精确反映杭嘉湖地区儿童及青少年的骨骼发育实际情况,放射科医师需结合多种评估方式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龄 深度学习 儿童 青少年 便携
下载PDF
CT值鉴别甲状腺钙化病变良恶性的价值研究
5
作者 申永超 郑家豪 +1 位作者 张乐星 梁淑慧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5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CT值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钙化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归性分析经过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良性钙化48例及恶性钙化26例的CT平扫资料,并对74例甲状腺钙化进行CT值测量。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 目的探讨CT值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钙化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归性分析经过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良性钙化48例及恶性钙化26例的CT平扫资料,并对74例甲状腺钙化进行CT值测量。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鉴别甲状腺良恶性钙化的最佳阈值及ROC曲线下最大面积,并算出相应的特异性、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准确度和约登指数。然后以最佳阈值作为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钙化的参数,通过χ2检验分析甲状腺良恶性钙化在CT灰度值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ROC曲线下方面积为0.814,95%CI:0.712~0.915,当CT值为869.5HU(为计算方便取870HU)时,特异性为69.2%,敏感度为81.3%,阳性预测值为64.3%,阴性预测值为82.6%,假阳性率为20.8%,假阴性率为30.8%,准确度为75.7%,约登指数最大为0.505。当以870HU为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钙化参数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95,P<0.001)。结论当CT值为870HU时,对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钙化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良恶性 钙化 CT值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及斑块性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戴小丽 卢卿 《心电与循环》 2024年第2期150-154,169,共6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下称冠脉)成像(DSCT-CA)在冠脉狭窄病变及斑块性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疑似冠心病(CHD)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冠脉血管造影、DSCT...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下称冠脉)成像(DSCT-CA)在冠脉狭窄病变及斑块性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疑似冠心病(CHD)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冠脉血管造影、DSCT-CA检查,以冠脉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估DSCT-CA诊断冠脉狭窄病变的价值;80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CHD的患者同时接受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比较DSCT-CA与IVUS测得的CHD患者冠脉斑块参数[包括血管外膜内面积(EEM 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重构指数(RI)、偏性指数(EI)],同时以IVUS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估DSCT-CA诊断斑块性质的价值。结果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CHD 117例,非CHD 83例;冠脉无狭窄83例,轻度狭窄33例,中度狭窄45例,重度狭窄39例。DSCT-CA正确诊断冠脉无狭窄76例,轻度狭窄28例,中度狭窄40例,重度狭窄36例;DSCT-CA与冠脉造影诊断冠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较高(Kappa=0.953,P<0.001)。DSCT-CA正确诊断CHD 104例,正确排除CHD 76例;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11.1%、84.3%;DSCT-CA诊断CHD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AUC分别为0.889、0.916、0.902。DSCT-CA诊断无狭窄、左冠脉主干狭窄、左前降支狭窄、回旋支狭窄、右冠脉狭窄的准确度分别为91.6%、92.9%、93.1%、84.6%、92.9%。DSCT-CA与IVUS测得的CHD患者EEM CSA、MLA、PA、PB、RI、E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SCT-CA正确诊断易损性斑块98个,非易损性斑块76个;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12.5%、8.4%;DSCT-CA诊断易损性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AUC分别为0.875、0.916、0.884。结论DSCT-CA在冠脉狭窄病变及斑块性质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且较冠脉造影、IVUS具有无创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 冠心病 冠状动脉狭窄 斑块性质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放射人员和场所防护建议 被引量:5
7
作者 洪志辉 朱大荣 +1 位作者 韩志江 丁忠祥 《健康研究》 CAS 2020年第1期9-11,共3页
文章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院放射科人员和场所的防护措施。科室需进行系统全员培训、规划机房安排、明确检查流程等总体部署调配,规范场所消毒与医疗废物处理,遴选放射技师并进行分级防护。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放射... 文章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院放射科人员和场所的防护措施。科室需进行系统全员培训、规划机房安排、明确检查流程等总体部署调配,规范场所消毒与医疗废物处理,遴选放射技师并进行分级防护。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放射技师充分掌握人员和场所的防护和消毒方法、遵循防护流程可降低被感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放射 防护
下载PDF
国内外肺癌筛查指南的对照解读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文辉 沈起钧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225-228,共4页
肺癌是人类主要的致死性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不到20%。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大幅度提高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目前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发布了多种肺癌筛查的指南,但内容也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会造成误解。笔者对各指南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作对... 肺癌是人类主要的致死性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不到20%。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大幅度提高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目前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发布了多种肺癌筛查的指南,但内容也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会造成误解。笔者对各指南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作对比,旨在规范国内的肺癌筛查行为,提高对肺小结节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筛查 指南 低剂量螺旋CT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及24 h双能CT检查对脑出血转化评估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丁伟莉 王天宇 +2 位作者 陈青 Sandra Fan 丁忠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3-229,共7页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介入治疗(EVT)术后不同时间段双能量CT(DECT)在鉴别脑出血转化及对比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观察不同时间段经DECT诊断的单纯对比剂外渗后续发生迟发性出血的比例。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介入治疗(EVT)术后不同时间段双能量CT(DECT)在鉴别脑出血转化及对比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观察不同时间段经DECT诊断的单纯对比剂外渗后续发生迟发性出血的比例。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因AIS进行EVT,并于术后即刻(术后0~3 h)和术后24 h[术后(24±6) h]均进行DECT扫描的患者200例,获得混合能量图[MIX相,模拟单能CT(SECT)]、虚拟平扫图像(VNC)和碘叠加图像(IOM),并将其诊断结果(出血转化、单纯对比剂外渗)与术后2~7 d头部SECT的最终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EVT术后即刻和24 h两个时间段DECT检查分别改变了20.5%(41/200)和9.5%(19/200)模拟SECT对于出血转化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P=0.002)。术后即刻DECT预测最终出血转化的敏感度为34.0%(33/97),特异度为100.0%(103/103),阳性预测值为100.0%(33/33),阴性预测值为61.0%(103/167),约登指数为0.34。术后24 h DECT预测最终出血转化的敏感度为82.5%(80/97),特异度为100.0%(103/103),阳性预测值为100.0%(80/80),阴性预测值为86.0%(103/120),约登指数为0.82。术后24 h DECT预测最终出血转化的敏感度、约登指数、阴性预测值均高于术后即刻DECT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82、46.82、20.11,均P<0.01);其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术后即刻DECT检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均为0,均P=1.000)。131例术后即刻经DECT诊断为单纯对比剂外渗的患者中有63例(48.1%)在术后2~7 d出现迟发性出血,40例术后24 h经DECT诊断为单纯对比剂外渗患者中,有16例(40.0%)在术后2~7 d出现迟发性出血。结论 AIS患者EVT术后即刻和24 h两个时间段DECT检查均改变了部分MIX相(模拟SECT)对于出血转化的诊断,其中术后即刻DECT检查改变的比例更大;术后24 h相比术后即刻DECT对于最终诊断出血转化预测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均更大;术后即刻与术后24 h DECT诊断的单纯对比剂外渗患者均有不小比例会出现迟发性出血,这可能会影响DECT复查时间的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双能CT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介入治疗 出血转化
下载PDF
多时相CTA联合彩色编码评估脑中小血管闭塞的临床价值探讨
10
作者 魏福全 杨光钊 +4 位作者 茅国群 曹玉林 侯洪涛 丁忠祥 汤路瀚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9期638-641,646,共5页
目的:探讨多时相CTA(mCTA)联合彩色编码在检测脑中小血管闭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2年9月因怀疑急性脑卒中来我院就诊的8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患者均行mCTA检查。对4名放射科医生按职称分组,A组为2名主治及以下医... 目的:探讨多时相CTA(mCTA)联合彩色编码在检测脑中小血管闭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2年9月因怀疑急性脑卒中来我院就诊的8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患者均行mCTA检查。对4名放射科医生按职称分组,A组为2名主治及以下医师,B组为2名副主任及以上医师。比较两组医师阅片做出最终诊断时长、报告医师可信度水平及定量评估诊断准确性有无差异。结果:使用彩色编码mCTA后,阅片时间显著缩短(P=0.005),诊断可信度增加(P=0.012),敏感性显著增加(P=0.001),特异性显著增加(P=0.027)。常规CTA时,B组医师比A组医师敏感性更高(P<0.001);使用彩色编码mCTA后,A组医师和B组医师敏感性分别增加了8.6%(P=0.62)和5.6%(P=0.41),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61)。结论:使用彩色编码mCTA可显著提高诊断脑中小血管闭塞的敏感性,明显提高低年资医生的诊断准确率,可作为评估脑中小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常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基于BOPPPS模式的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11
作者 韩冰 何晓 +2 位作者 潘淑淑 阮玫 韩志江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3年第10期918-920,924,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BOPPPS模式的案例教学法(CBL)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201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0名)和对照组(30名),实验组学生采用基于BOPPPS模式的CBL... 目的探讨基于BOPPPS模式的案例教学法(CBL)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201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0名)和对照组(30名),实验组学生采用基于BOPPPS模式的CBL,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授课模式。通过两组学生期末成绩、问卷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的分析阅片成绩和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6.24、-5.49,P均<0.05)。实验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总体满意度等方面评价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79、7.18、10.34、20.38,P均<0.05)。结论基于BOPPPS模式的CBL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自主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BOPPPS模式 案例教学法 医学影像学
下载PDF
安罗替尼+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浩楠 王梦泽 +1 位作者 姜锋 丁忠祥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508-513,共6页
目的观察局部晚期鼻咽癌(LA-NPC)患者在标准治疗——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中,加入安罗替尼治疗的效果及可耐受性。方法选取2021年1至9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新确诊LA-NPC患者为34例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诱导化疗[多西他赛(75 mg/m2,... 目的观察局部晚期鼻咽癌(LA-NPC)患者在标准治疗——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中,加入安罗替尼治疗的效果及可耐受性。方法选取2021年1至9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新确诊LA-NPC患者为34例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诱导化疗[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d1)、顺铂(75 mg/m2,静脉滴注,d1)和安罗替尼(12 mg,口服,1次/d,d1~14)],每3周为1个周期,治疗3个周期。放化疗为顺铂(100 mg/m2,静脉滴注,d1)和安罗替尼(12 mg,口服,1次/d,d1~14)2个周期,同时进行调强放疗(肿瘤靶区>66 Gy)。在诱导化疗结束2周和同步放化疗结束4周后,评价肿瘤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4例患者按计划完成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23例(67.6%)按计划完成5个周期安罗替尼治疗。诱导化疗后2周鼻咽部肿瘤和阳性淋巴结完全缓解率达29.4%和58.8%;治疗结束后4周客观缓解率达97.1%。治疗期间未发生5级不良反应,诱导化疗及同步放化疗期间分别发生12例(35.3%)和14例(41.2%)3~4级不良反应,其中常见的为口腔黏膜炎、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降低。结论LA-NPC患者采用安罗替尼+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肿瘤反应率,特别是在诱导化疗治疗后肿瘤完全缓解率较高,并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安罗替尼 诱导化疗 同步放化疗
下载PDF
双期增强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13
作者 邵畅 舒艳艳 +3 位作者 魏培英 高颖琪 周虹 韩志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8期716-720,共5页
超声检查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术前评估和监测过程中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与超声检查比较,CT检查不受气体和骨骼限制,能更好显示中央组淋巴结,... 超声检查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术前评估和监测过程中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与超声检查比较,CT检查不受气体和骨骼限制,能更好显示中央组淋巴结,典型淋巴结转移CT征象包括坏死或囊变、微钙化和高强化[1-2],但PTC颈部淋巴结微转移常见,多不具备典型CT征象[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桥本氏甲状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淋巴结转移 病理学
下载PDF
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与DSA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沈玉萍 洪志辉 徐洁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 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特征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目的 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特征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的9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发生动脉瘤破裂(破裂组),44例患者未发生动脉瘤破裂(未破裂组)。患者于1周内同时接受CTA检查,以DSA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CTA诊断的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指标。结果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与DSA的符合率较高,对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颈动脉段、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的检测符合率均达到100%,对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检出率均达到90%以上;通过CTA与DSA测量两组动脉瘤的瘤颈、动脉瘤最宽径、动脉瘤最长径测定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颈内动脉颅外段Ⅰa型、Ⅰb型、Ⅱ型、Ⅲ型、Ⅳ型占比及颈总动脉迂曲指数、颈内动脉迂曲指数、椎动脉迂曲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作为一种无创检测手段,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与DSA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对颅内动脉瘤参数特征检测方面与DSA检测结果无差异;但是通过CTA检测颈动脉迂曲及形态学特征评估动脉瘤是否发生破裂方面的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诊断 颈内动脉 迂曲
下载PDF
胰管结石CT值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15
作者 武春英 顾伟刚 +1 位作者 焦小飞 丁忠祥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361-365,共5页
目的分析胰管结石的CT值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2年8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的156例胰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碎石后结石残留的大小分... 目的分析胰管结石的CT值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2年8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的156例胰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碎石后结石残留的大小分为完全碎石组(n=97)与不完全碎石组(n=59),比较两组患者结石的CT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最大横截面的周长。通过ROC曲线确定各指标的最佳截止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Delong检验比较AUC差异。结果完全碎石组治疗前结石周长[(4.23±1.87)cm vs(6.21±2.51)cm,P<0.001],CT最大值[(1173.79±423.37)Hu vs(1511.81±447.60)Hu,P<0.001]、最小值[(560.97±275.41)Hu vs(831.59±374.64)Hu,P<0.001]、平均值[(900.19±356.22)Hu vs(1153.93±371.29)Hu,P<0.001]均小于不完全碎石组,完全碎石组ESWL治疗次数及首次ESWL冲击次数均少于不完全碎石组。ROC曲线分析最佳截断值,结石周长为4.675 cm,CT最大值为1137 Hu、最小值为700.5 Hu、平均值为857 Hu,其中结石周长的诊断效能最好(AUC=0.746),CT最大值、平均值具有较好的敏感性(81.4%),而CT最小值具有较好的特异性(73.2%)。Delong检验显示CT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周长的AUC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当胰管结石周长小于4.675 cm、CT最大值小于1137 Hu、最小值小于700.5 Hu、平均值小于857 Hu时,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更容易碎石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管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 计算机断层扫描值 结石周长
下载PDF
基于胸部高分辨CT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对特发性肺纤维化GAP分期的预测价值
16
作者 甄涛 胡大成 +1 位作者 姚伟 沈起钧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18期1921-1926,1931,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胸部高分辨CT(HRCT)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模型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性别-年龄-肺生理变量(GAP)分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IPF的患者67例,根据GAP分期系统分... 目的探讨基于胸部高分辨CT(HRCT)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模型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性别-年龄-肺生理变量(GAP)分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IPF的患者67例,根据GAP分期系统分成早期IPF(GAPⅠ期)40例和中晚期IPF(GAPⅡ/Ⅲ期)27例,所有患者均行胸部HRCT检查,在联影智能科研平台上的深度学习模块,基于V-net网络进行图像自动分割,同时与人工分割比较,用Dice相似性系数(DSC)评估分割模型的效能。基于自动分割结果,在影像组学模块进行影像组学分析,得到影像组学特征值,通过最小绝对紧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组学特征,并基于筛选出的特征系数计算每例患者的影像组学标签(Radscore),基于Radscore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影像组学模型对GAP分期的预测效能。结果基于V-net网络的肺间质性病变的自动分割模型显示了较好的分割效能,其DSC为0.55~0.93(0.83±0.10)。影像组学分析共得到2400个组学特征,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了8个组学特征,同时计算得到Radscore值。基于Radscore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对IPF的GAP分期显示了较好的预测效能,训练组AUC为0.862(95%CI:0.740~0.941),灵敏度为0.783,特异度为0.833,准确度为0.811;验证组AUC为0.854(95%CI:0.568~0.981),灵敏度为0.833,特异度为0.875,准确度为0.857。结论深度学习V-net网络在肺间质性病变的自动分割方面有较高的分割效能,通过基于胸部HRCT的影像组学模型有望成为IPF临床分期的新定量指标,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的诊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深度学习 影像组学 计算机断层摄影 性别-年龄-肺生理变量分期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定量分析在斑块类型鉴别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预测中的价值
17
作者 王萌 胡广柱 +2 位作者 倪子英 卢卿 吴英 《心电与循环》 2023年第6期570-574,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下称冠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在斑块类型鉴别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100例,均行CCTA检...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下称冠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在斑块类型鉴别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100例,均行CCTA检查,测定脂质体积、脂质百分比、纤维体积、纤维百分比、钙化体积、钙化百分比,其中,有易损斑块的患者57例(易损组),无易损斑块的43例(稳定组)。组间比较各测值,随访3个月,根据有无发生MACE分成MACE组和非MACE组,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测值对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易损组的脂质百分比大于稳定组,纤维体积、钙化体积、钙化百分比低于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钙化体积诊断易损型斑块的价值最高,其次为钙化百分比、纤维体积、脂质百分比。MACE组脂质百分比大于非MACE组,纤维体积、钙化体积、钙化百分比低于非MA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钙化体积预测MACE的价值最高,其次为钙化百分比、纤维体积、脂质百分比。结论CCTA斑块定量分析鉴定UAP患者斑块类型、发生MACE事件中临床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定量分析 斑块类型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的CT鉴别诊断 被引量:63
18
作者 韩志江 陈文辉 +1 位作者 舒艳艳 赖旭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的CT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75例甲状腺癌的CT资料。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在发病年龄、性别及混合钙化上无统计学差异,在发病状态、甲状腺边缘中断...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的CT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75例甲状腺癌的CT资料。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在发病年龄、性别及混合钙化上无统计学差异,在发病状态、甲状腺边缘中断征、增强后瘤体边缘情况、瘤体形态、细颗粒状钙化及囊变表现上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 结节性 甲状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和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气道壁厚度的CT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娇莉 任振义 +4 位作者 杨斌 黄晟 王利民 叶健 夏俊波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用高分辨CT(HRCT)扫描测量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患者段及亚段水平气道壁的厚度,评估支气管哮喘与EB的气道重构,探讨气道壁厚度与气道高反应性(AHR)的相关性。方法用HRCT扫描哮喘、EB、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患者... 目的用高分辨CT(HRCT)扫描测量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患者段及亚段水平气道壁的厚度,评估支气管哮喘与EB的气道重构,探讨气道壁厚度与气道高反应性(AHR)的相关性。方法用HRCT扫描哮喘、EB、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患者和健康人共58例,测量右肺上叶尖段(RB1)支气管和能显示支气管横截面的内径为1~6 mm支气管的气道壁的内外径、内外腔面积,通过公式计算出气道壁厚度与外径之比(T/D);气道腔面积(AI);气道壁面积占气道总横截面积百分比(WA%)。测量值以平均体表面积(BSA)表示。结果 RB1和1~6 mm水平的气道壁T/D/BSA健康对照组(0.13±0.02,0.15±0.08)、EB组(0.16±0.07,0.15±0.06)、CVA组(0.16±0.06,0.16±0.08)、哮喘组(0.19±0.09,0.19±0.07),哮喘组较CVA组、EB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1和1~6 mm水平的气道壁WA%各组数据从健康对照组(58.41±7.41,57.81±7.21)、EB组(64.67±7.32,64.34±6.32)、CVA组(65.27±6.72,65.37±6.52)及哮喘组(70.23±8.72,72.13±8.65)逐渐增加,哮喘组较CVA组、EB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组T/D/BSA和WA%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V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EB患者也存在气道壁增厚,但明显轻于哮喘患者,与CVA患者气道壁厚度无显著性差异。RB1和1~6 mm水平的气道壁Al/BSA面积哮喘组(6.64±2.12,3.66±1.12)、CVA组(8.66±3.52,5.76±1.52)较健康对照组(11.04±4.12,7.44±2.12)明显减小(P<0.05),EB组(11.54±3.22,7.54±1.72)较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EB患者不存在气道狭窄。结论 HRCT可测定气道壁厚度,评估患者气道重构。EB患者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气道重构,但气道壁增厚显著低于哮喘患者,提示气道重构程度不足以产生气道高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高分辨CT 气道壁厚度
下载PDF
MRI鉴别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24
20
作者 阮玫 汪登斌 +4 位作者 陈文辉 柴维敏 严福华 韩志江 杨斌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84-488,共5页
目的探讨MRI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并行腋窝MR扫描的44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分析MRI表现,包括淋巴结长径、短径、皮质厚度、ADC值、淋巴门情况、淋巴结边缘、周围脂肪间隙情况、DWI信号、强化方式... 目的探讨MRI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并行腋窝MR扫描的44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分析MRI表现,包括淋巴结长径、短径、皮质厚度、ADC值、淋巴门情况、淋巴结边缘、周围脂肪间隙情况、DWI信号、强化方式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等,并绘制的ROC曲线分析淋巴结长径、短径、皮质厚度、ADC值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者24例(24/44,54.55%),无淋巴结转移者20例(20/44,45.45%),两者淋巴结长径、短径、皮质厚度、ADC值、淋巴门是否消失、淋巴结边缘、周围脂肪间隙、DWI信号、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淋巴结长径、短径、皮质厚度及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0.765、0.848、0.749。结论 MRI在鉴别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中有重要价值,皮质厚度大于0.54cm高度提示腋窝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腋窝 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肿瘤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