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新媒介文艺外部研究——基于平台的方法
1
作者 别君华 单小曦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128,共12页
平台研究是探索和回应近20年来中国新媒介文艺平台化进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制度模式和实践经验的必然选择。将平台确立为继语言、媒介之后的外部研究和方法,可以发现作为新媒介文艺的基础设施,平台在多力合成框架下塑造了“不确定性平... 平台研究是探索和回应近20年来中国新媒介文艺平台化进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制度模式和实践经验的必然选择。将平台确立为继语言、媒介之后的外部研究和方法,可以发现作为新媒介文艺的基础设施,平台在多力合成框架下塑造了“不确定性平台文艺”。虽然可编程技术架构充分激活了文艺生产力,促使“不可能的创意阶层”兴起,但平台在多边市场的绝对主导权将生产力转化为平台资本主义掠夺剩余价值的增长点。更进一步,平台资本逻辑下的算法利维坦推动文艺生产从类型化、模板化到套路化层层异化,导致平台文艺作品以“算法化美学价值”为先。由此,激活与禁锢构成平台生产效能的辩证法,这提醒我们在反思新媒介文艺平台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具有“中国精神”的平台文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文艺 平台 文艺生产力 中国精神 外部研究
原文传递
自创生:媒介及新媒介文艺意义生成
2
作者 单小曦 刘千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6-138,160,F0003,共15页
“自创生”是用以描述系统自我生成性质的重要概念,“自创生系统”是能够自主生产、递归进化的系统。自创生理论以生成论为哲学基础,在去“本体”化的过程中建构了独特的“自体论”。按照自创生理论,媒介是典型的自创生系统。进入现代社... “自创生”是用以描述系统自我生成性质的重要概念,“自创生系统”是能够自主生产、递归进化的系统。自创生理论以生成论为哲学基础,在去“本体”化的过程中建构了独特的“自体论”。按照自创生理论,媒介是典型的自创生系统。进入现代社会,媒介系统将物质性与技术性转化为自身的生产力,展现出更为强劲的自主性,并在进阶演化和更新迭代的螺旋式生成运动中表现出递归性以及人、物、媒介之间新的缔合关系。数字新媒介系统的自创生进入了“数智化”阶段,形成了以计算法则为主导的信息生产方式,也带来了新世界即赛博空间的涌现。新媒介的数智化自创生,建构了新媒介文艺意义生成的自创生性质。从自创生视角看,新媒介文艺实践不过是数字化的人类行动者与媒介性行动者在互动耦合过程中,联合其他生产要素共同开展的自创生性文艺意义生产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媒介性与文艺性交叠衍生,数字文艺性也由此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创生 耦合关系 新媒介文艺 数字文艺性
下载PDF
第四次文代会与文艺“二为”口号的提出
3
作者 斯炎伟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28,136,共7页
第四次文代会与文艺“二为”口号之间的关系值得细考。“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非必然取自第四次文代会提出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它与“人民”这一党文艺工作的母题存在本源性联系。提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历史功绩,主... 第四次文代会与文艺“二为”口号之间的关系值得细考。“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非必然取自第四次文代会提出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它与“人民”这一党文艺工作的母题存在本源性联系。提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人民”这一概念本身,而在“人民”出现于1979年这一重要历史关头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它揭示了党对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重新选择,也向文艺工作者重返岗位发出了集结号。第四次文代会提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并非出于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盖棺定论,而是寄寓了党在文艺观念剧烈交锋的历史时期实现文艺工作平稳过渡的迫切愿望,它的提出带动了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深入探讨,并最终触发了文艺“二为”口号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第四次文代会 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文艺“二为”口号
下载PDF
构建艺术浸润式具身体验,以论带史,以论证史——美育浸润行动下大学美学与美育的教学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向荣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7,共8页
大学美学与美育教学强调教育过程学生的体验性,要培养学生的高雅趣味,这势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避免对空言说,要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使理论接地气。应当构建浸润式具身感性体验,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坚持专题研究,强调以论带史,以论证史,实... 大学美学与美育教学强调教育过程学生的体验性,要培养学生的高雅趣味,这势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避免对空言说,要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使理论接地气。应当构建浸润式具身感性体验,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坚持专题研究,强调以论带史,以论证史,实践“话语—问题”式的教学模式和教材编写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美学与美育 浸润 艺术教育 话语—问题
下载PDF
“作家中心”·“读者中心”·“数字交互”——新媒介时代文学写作方式的媒介文艺学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单小曦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6-162,共7页
1990年代以来,新媒介的发展给文学带来了两方面变化:其一,给传统的印刷文学带来了冲击;其二,催生出了不同于印刷文学的新媒介文学形态。蓬勃发展的网络文艺不仅对网络文艺批评实践提出了现实要求,也要求学界及时推进网络文艺批评理论研... 1990年代以来,新媒介的发展给文学带来了两方面变化:其一,给传统的印刷文学带来了冲击;其二,催生出了不同于印刷文学的新媒介文学形态。蓬勃发展的网络文艺不仅对网络文艺批评实践提出了现实要求,也要求学界及时推进网络文艺批评理论研究。对此,以单小曦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了独特的媒介文艺学理论。该理论认为,构建媒介文艺学的必要性来自于文学现实和理论现实两个方面。首先,文学理论必须面对文学现实,需要认识到新媒介的力量,认识到新媒介给文学带来的现实影响。在当今社会,传统纸媒印刷文学日益走向边缘,网络文学逐渐走到文学场的中心,已成大势所趋。文学理论要回应这个现实,必须面对新媒介给文学带来的新变化。其次,从理论角度来看,在印刷文化向数字文化转型的今天,书写印刷文化范式的基本观念、思维模式、理论观点、研究方法等都无法充分应对今天的新文学现实,特别是数字文学、网络文学等新媒介文学现实,这就要求今天的文艺学必须进行理论范式转换。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即力图展现媒介文艺学对当今中国网络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的阐释能力,希望引起学界的关注,以期促进中国网络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 写作方式 读者中心 学分 文艺 文学 交互 作家
下载PDF
“后人类”身体的嬗变及其媒介性——基于中国科幻文艺的考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欣 陆蓓蓓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44-53,共10页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后人类想象中的人类身体不断在科技的作用下被机械部件延伸和置换,生成为“赛博格”“信息主体”“普遍生命力”三种形式。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人类身份随之发生变化,古典的人文主义仍未彻底退场,全新的“赛博朋克...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后人类想象中的人类身体不断在科技的作用下被机械部件延伸和置换,生成为“赛博格”“信息主体”“普遍生命力”三种形式。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人类身份随之发生变化,古典的人文主义仍未彻底退场,全新的“赛博朋克”“人机文明”提供了更丰富的审美可能性。科幻文艺以其独特的“未来考古学”,构成对身体在技术中的嬗变及其后果的深刻反思。由此形成基于后人类想象的新身体美学,它以审美的方式思考着碳硅生命体超越人种、物种局限的可能性,并将促成新生命哲学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科幻文艺 媒介
下载PDF
《红楼梦》文本图像研究的新拓展——读王怀义《<红楼梦>文本图像渊源考论》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向荣 孙元 《学术评论》 2023年第4期56-60,共5页
在学界的《红楼梦》研究中,图像叙事视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路径。图像叙事凭借图形、图像传递信息形成图像文本,可以实现话语隐喻、文学文本、图像文本三者在语义层面的互释和同构。通过这种叙事模式,图像不仅可以传递可视化信息,还... 在学界的《红楼梦》研究中,图像叙事视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路径。图像叙事凭借图形、图像传递信息形成图像文本,可以实现话语隐喻、文学文本、图像文本三者在语义层面的互释和同构。通过这种叙事模式,图像不仅可以传递可视化信息,还可以传达特殊的话语隐喻,提供关于《红楼梦》研究的跨学科视角和思路,这也正是王怀义教授新著《〈红楼梦〉文本图像渊源考论》(中华书局2022年版,以下简称“王著”)的研究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研究 图像文本 文本图像 红楼梦 图像叙事 跨学科视角 可视化信息 叙事模式
下载PDF
论人工智能文艺的科技美学
8
作者 欧阳灿灿 《艺术评论》 2025年第1期8-26,共19页
当前人工智能文艺的科技生成机制是从大数据中提取普遍性的结构、规律和模式并对之进行拟合,因此人工智能文艺在某些方面具有人类文化的总体视野,其审美特征也建立在知识逻辑特征的基础之上。人工智能创造性的核心体现为对普遍性结构、... 当前人工智能文艺的科技生成机制是从大数据中提取普遍性的结构、规律和模式并对之进行拟合,因此人工智能文艺在某些方面具有人类文化的总体视野,其审美特征也建立在知识逻辑特征的基础之上。人工智能创造性的核心体现为对普遍性结构、规律和特征的拟合。从传统艺术本体论来看人工智能文艺,可能会局限在对它所体现的文艺本质论的批评,但人工智能文艺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艺术及其理论,更在于人工智能科技所激发的普遍化和大众化的艺术实践活动,带来了突破生理与技能依赖的个人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文艺 科技生成机制 拟合说 本质论 文艺实践
原文传递
重读瓦尔堡:被忽略的图像叙事建构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向荣 孙元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135,160,共11页
在瓦尔堡的图像学思想中,图像的叙事建构是他一直关注的主题,也是一个被学界所忽略的话题。瓦尔堡提出“运动附属物”概念,在图像细节边缘处寻找符号的叙事隐义。瓦尔堡认为图像叙事隐藏着古代世界的文化遗存,这种文化遗存通过“情念程... 在瓦尔堡的图像学思想中,图像的叙事建构是他一直关注的主题,也是一个被学界所忽略的话题。瓦尔堡提出“运动附属物”概念,在图像细节边缘处寻找符号的叙事隐义。瓦尔堡认为图像叙事隐藏着古代世界的文化遗存,这种文化遗存通过“情念程式”和“极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瓦尔堡的图像叙事呈现出互图叙事的特点,他通过图像间的对话,以蒙太奇的方式展示图像群的互动意义建构。瓦尔堡的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的视域,他试图运用一切可以获得的理论资源,建立一种他称之为“文化科学”的研究范式。瓦尔堡的图像叙事思想提供了图像学研究的新的参照系,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现了不同学科面对同一主题的互证与互释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尔堡 细节叙事 互图叙事 跨学科范式
下载PDF
作为超文本艺术的互动阅读游戏:聚焦“橙光”
10
作者 王若存 《美育学刊》 2024年第2期97-105,共9页
在各种数字游戏中有一类“互动阅读游戏”,其意义生产呈现出典型的超文本艺术性。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互动阅读游戏平台“橙光”,就是一个大众皆可参与的超文本艺术实践场域。橙光作品的规范在于必须具备文字、立绘、场景和声音等要素,形... 在各种数字游戏中有一类“互动阅读游戏”,其意义生产呈现出典型的超文本艺术性。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互动阅读游戏平台“橙光”,就是一个大众皆可参与的超文本艺术实践场域。橙光作品的规范在于必须具备文字、立绘、场景和声音等要素,形成一种融合、叠加各种媒介的全新艺术语言来进行复合符号的意义生产。综合橙光的玩法、叙述模式与题材等方面来看,它作为互动阅读游戏平台所不断生产的交互体验,最终都是服务于叙事的。除了复合符号与交互叙事这两个形式主义特征之外,橙光所体现的超文本艺术性还有着第三种情境主义层面上的主要特质。它以作者和读者/玩家的审美情感与身份认同为基础,参与着一种充满可能性的多元文化生活的创造和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文本艺术 互动阅读游戏 “橙光”
下载PDF
还乡者的精神隐蔽所——评张惠雯小说集《飞鸟和池鱼》 被引量:1
11
作者 斯炎伟 许志益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4-149,共6页
张惠雯的写作是出众的,她擅于从平实的日常事件中淬炼出极致细腻的内心情感,即使是看似“俗套”的故事形态,经过其颇具诗意的笔墨点染,以及灵动明净的语言叙述,也会具备一种独特的美学内涵,每每于平常处见深意。作为一名新移民作家,张... 张惠雯的写作是出众的,她擅于从平实的日常事件中淬炼出极致细腻的内心情感,即使是看似“俗套”的故事形态,经过其颇具诗意的笔墨点染,以及灵动明净的语言叙述,也会具备一种独特的美学内涵,每每于平常处见深意。作为一名新移民作家,张惠雯在小说集《飞鸟和池鱼》里集中书写了“还乡”的故事,其中的故乡文化形态和人物隐微的精神思绪等,则都呈现出种种耐人寻味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形态 语言叙述 新移民作家 美学内涵 还乡者 飞鸟 日常事件
下载PDF
数字沟通时代的媒介研究——六十年后再思《理解媒介》
12
作者 黄旦 孙玮 +9 位作者 曾军 马建标 胡翼青 孙藜 吴予敏 单小曦 范昀 吴红雨 吴冠军 唐宏峰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7-88,224,225,共44页
六十年前,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以“媒介即讯息”的论断颠覆大众认知。六十年来,麦克卢汉其人其书其言大起大落,但无论是褒是贬,始终是媒介研究所不能绕开的。在数智交往已成趋势,从互联网平台到社交平台再到镜像平台的... 六十年前,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以“媒介即讯息”的论断颠覆大众认知。六十年来,麦克卢汉其人其书其言大起大落,但无论是褒是贬,始终是媒介研究所不能绕开的。在数智交往已成趋势,从互联网平台到社交平台再到镜像平台的全新情势下,反思“媒介即讯息”,重究“人的延伸”,再理解《理解媒介》,对于推动我国媒介学研究、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于2024年9月20-22日在杭州举办“数字沟通”杭州对话会,会议主题为“‘媒介即讯息’:六十年后再思《理解媒介》”。与会学者围绕《理解媒介》讨论麦克卢汉的研究及其观点,“媒介”及媒介学研究对各学科学术研究的具体意义,以及如何立足中国的经验性场域,在麦克卢汉基础上打开新的空间和想象。现将部分专家观点与现场讨论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索与争鸣》 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 媒介研究 社交平台 专家观点 互联网平台
原文传递
影像的怀旧记忆书写及其认同话语建构——从“80后”童年动画片的怀旧现象说起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向荣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8-156,共9页
“80后”有着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特殊文化记忆和经验。童年时期的动画片对“80后”群体来说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对消逝的童年的特有文化记忆。“80后”怀旧记忆不再是单独的个体情感的抒发,而是一种集体记忆的文化现象,他们... “80后”有着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特殊文化记忆和经验。童年时期的动画片对“80后”群体来说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对消逝的童年的特有文化记忆。“80后”怀旧记忆不再是单独的个体情感的抒发,而是一种集体记忆的文化现象,他们通过集体的文化记忆实现的自我认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构了自我的身份认同,二是建构了一种代际的群体身份认同。“80后”群体影像怀旧的身份认同建构有着更深刻的话语隐喻,它是代际身份认同建构中断裂话语的隐喻表征,同时也是身份认同建构中反思性审美救赎话语的隐喻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后” 动画片 怀旧书写 文化记忆 认同话语
下载PDF
问题意识与叙事问题——论梁鸿的梁庄书写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杨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116,共6页
梁鸿的梁庄书写在非虚构写作中颇具代表性。她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客观现实,以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统摄梁庄的人物与细节,将之降解为论述问题的材料。梁鸿试图从个体经验直接透视“中国”的现实问题,而在二元对立的思维中,难免执于一端或... 梁鸿的梁庄书写在非虚构写作中颇具代表性。她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客观现实,以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统摄梁庄的人物与细节,将之降解为论述问题的材料。梁鸿试图从个体经验直接透视“中国”的现实问题,而在二元对立的思维中,难免执于一端或以偏概全。在叙事时,她的主体介入性体现在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营造氛围、塑造人物并发表议论,带有鲜明的知识分子情感色彩。这些令原本可靠的现实记录显得可疑,也最终妨碍了理论分析的逻辑性。在这种主观介入的叙事姿态下,梁鸿尽管调用了诸多语言策略,仍无法弥合知识分子话语与农民话语之间的龃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 梁鸿 梁庄书写 问题意识 叙事
下载PDF
回到叙述本身:保罗·利科的“事件解释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欣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99-107,共9页
“事件”概念在保罗·利科的使用中不再囿于话语层面,作为文学对象的“事件”被利科纳入其“事件解释学”的路径中。通过回溯叙述作为话语事件的发生状况,区分叙述话语的层级,以及反思叙述事件的意义生成机制,利科将叙事视为一种有... “事件”概念在保罗·利科的使用中不再囿于话语层面,作为文学对象的“事件”被利科纳入其“事件解释学”的路径中。通过回溯叙述作为话语事件的发生状况,区分叙述话语的层级,以及反思叙述事件的意义生成机制,利科将叙事视为一种有内在驱动力的“行动”,“事件解释学”从而构成对结构主义叙述学的批判性反思。它提醒我们,比“科学”地总结一套叙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文学——事件及其叙述本身保持好奇,理解叙事的技艺及其走向行动的潜能。利科虽然拒绝结构主义和总体化的思维方式,但他没有赋予事件具体历史的内涵,在人文主义学术话语的层面执着于解释意义创造事件的发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事件 解释学 叙述学
下载PDF
委拉斯开兹与福柯:视觉凝视的话语深渊--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向荣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2-180,共9页
“跨媒介指涉”概念的提出,将注意力放在主体媒介的间接和隐蔽意义,强调主媒介与目标媒介无声的对话与交流。以此来看1656年委拉斯开兹创作的油画《宫娥图》(也译为《宫娥》)以及福柯的解读,其实也是一种跨媒介的主题指涉,即绘画作为一... “跨媒介指涉”概念的提出,将注意力放在主体媒介的间接和隐蔽意义,强调主媒介与目标媒介无声的对话与交流。以此来看1656年委拉斯开兹创作的油画《宫娥图》(也译为《宫娥》)以及福柯的解读,其实也是一种跨媒介的主题指涉,即绘画作为一种主媒介和一种符号系统,通过符号隐喻指涉隐藏其后的话语意义,呈现图与词、图与言的跨媒介关系。福柯认为《宫娥图》人物的目光凝视,是对传统绘画视觉秩序的挑战,表征了不可见之物的可见性,是可见性与不可见性的交互叙事,展现了艺术的再现危机。重读委拉斯开兹与福柯,我们看到视觉凝视背后潜隐的复杂话语深渊,这也为我们重构艺术与现实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介性 委拉斯开兹 福柯 《宫娥图》 图像叙事
下载PDF
新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话语转型及其精神品格建构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向荣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47,191,共8页
数字化的新媒介时代开启了一个迥异于传统的新文学场域,带来了文学内涵的嬗变和文学边界的位移,也带来了文学审美现实的变迁,以及文学批评话语的转型。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以一种开放的眼光来审视文艺现象,要在研究中融汇中西、融... 数字化的新媒介时代开启了一个迥异于传统的新文学场域,带来了文学内涵的嬗变和文学边界的位移,也带来了文学审美现实的变迁,以及文学批评话语的转型。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以一种开放的眼光来审视文艺现象,要在研究中融汇中西、融合古今,吸收不同的理论资源来建构当下文学批评话语的精神品格。合理利用新媒介的技术向度,坚守本土经验立场,坚持批评的审美性、复调性和批判性品格,是建构当下文学批评理论话语精神品格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时代 文学批评 话语转型 精神品格
原文传递
《龙须沟》与城市底层社会治理
18
作者 邵宁宁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5-112,共8页
《龙须沟》是老舍1949年后最重要的创作之一,也是当代中国第一部以城市底层社会治理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如果说在当年,它的意义主要在歌颂新中国这一“当前主题”;那么到今天,则更在其中隐含的有关城市底层社会治理的那些深刻忧思。即此... 《龙须沟》是老舍1949年后最重要的创作之一,也是当代中国第一部以城市底层社会治理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如果说在当年,它的意义主要在歌颂新中国这一“当前主题”;那么到今天,则更在其中隐含的有关城市底层社会治理的那些深刻忧思。即此而言,所谓“龙须沟”的存在,就不应仅被看作是一段已然逝去的历史,而更应看作是某些犹然存在的现实。而对有关问题的解决之道的思考,也不应仅着眼于已然发生过的革命实践,而更应联系至今仍在进行的改革探索。对剧作长期被遮蔽的深层主题的发现,不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老舍,而且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性、复杂性。作品对中国社会城市化、现代过程中沦于底层和边缘那些人群的关注,对某种意义的底层沦陷的忧惧,以及贯穿其间的人道关怀和家园情思,均应看作具有某种超前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社会 堕落的忧惧 人道主义 社会治理 家园情思 龙须沟
下载PDF
在日常的泥淖中挣扎——池上小说论
19
作者 王振锋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4-149,共6页
在池上的小说中,女性之“困”是缠绕在叙事话语中的一条重要纽带。作者通过对都市女性种种悖谬性生存困境的呈现,揭示了现代女性在个体欲求与传统伦理之间的巨大罅隙,以及男权社会对女性主体存在空间的规训与钳制。池上也由此将笔触延... 在池上的小说中,女性之“困”是缠绕在叙事话语中的一条重要纽带。作者通过对都市女性种种悖谬性生存困境的呈现,揭示了现代女性在个体欲求与传统伦理之间的巨大罅隙,以及男权社会对女性主体存在空间的规训与钳制。池上也由此将笔触延伸至程式化、工具化的现代日常生活,并以女性欲望的觉醒来实现对这种异化生活的抗争,最终传达出创作主体对不断异化的现代日常生活的省察,以及对人类灵肉一致、身心统一的理想生活的强烈吁求。从叙事上看,池上十分擅长以一种内心化叙事,直击都市女性在现代异化生活中所遭受的各种复杂隐秘的生存意绪;与此同时,小说还时常借助于一种别有意味的结尾之设置,实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形态的诗性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上 日常生活 异化
下载PDF
重述启蒙运动——以彼得·盖伊《启蒙时代》为线索
20
作者 徐兆正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39,共10页
《启蒙时代》是美国文化史家彼得·盖伊关于启蒙运动的历史著作,这部著作在启蒙运动的研究史中上承卡西尔将启蒙思想与现代性加以关联的规定,下启达恩顿对启蒙运动的新文化史研究,此外这部著作还与卡尔·贝克尔等批评启蒙运动... 《启蒙时代》是美国文化史家彼得·盖伊关于启蒙运动的历史著作,这部著作在启蒙运动的研究史中上承卡西尔将启蒙思想与现代性加以关联的规定,下启达恩顿对启蒙运动的新文化史研究,此外这部著作还与卡尔·贝克尔等批评启蒙运动的观点构成争辩关系。立足学术史视野界定《启蒙时代》的源流及线索,并基于盖伊的论述,将这场横贯百年的运动的共时性内容转换为历时性的辩证运动,即两场观念之争(“雅典与耶路撒冷之争”和“古今之争”)与一整套现代性方案的提出,以之更为清晰地呈现《启蒙时代》文本内外的思想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运动 《启蒙时代》 现代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