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藜芦醇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田国燕 顾磊 杨劲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209-214,I0003,共7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SV)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NASH-HCC)小鼠模型中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选取出生后4d C57BL/6J小鼠,每只背部皮下注射STZ 200μg,4周龄时选取雄性小鼠,随机分为STZ+普通饲料组、STZ+高脂高胆固醇饲料(...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SV)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NASH-HCC)小鼠模型中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选取出生后4d C57BL/6J小鼠,每只背部皮下注射STZ 200μg,4周龄时选取雄性小鼠,随机分为STZ+普通饲料组、STZ+高脂高胆固醇饲料(HFHC)组和STZ+HFHC+RSV(RSV 400mg/kg,1次/d灌胃)组,每组10只。于16周龄处死实验小鼠,测定血清生化指标,采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I)、转化生长因子(TGF)-β、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和胆汁酸相关受体法尼醇X受体(FXR)及其下游靶基因小异二聚体伴侣(SHP)和肝细胞膜上胆汁酸盐输出泵(BSEP)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UPLC-MS/MS)检测鹅去氧胆酸(CDCA)、去氧胆酸(DCA)、牛磺β鼠胆酸(TβMCA)、甘氨胆酸(GCA)、胆酸(CA)、牛磺胆酸(TCA)、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牛磺石胆酸(TLCA)、石胆酸(LCA)等胆汁酸及总胆汁酸的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及进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积分(NAS)评定。结果与STZ+普通饲料组比较,STZ+HFHC组肝指数、AST、HDL、LDL、TC、TNF-α、MCP-1、Collagen Type I、TGF-β、GPC3 mRNA表达水平,总胆汁酸、CDCA、DCA、TβMCA含量以及脂肪变、小叶内炎症、NAS评分均明显升高,FXR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与STZ+HFHC组比较,STZ+HFHC+RSV组肝指数、FPG、ALT、AST、HDL、LDL、TC、TG,MCP-1、Collagen Type I、TGF-β和GPC3 mRNA表达水平,总胆汁酸、CDCA、DCA、TβMCA、GCA、CA、TCA、TCDCA、TLCA含量以及脂肪变、NAS评分均明显下降,FXR、SHP和BSEP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RSV具有抗NASH相关HCC的作用,可以作为治疗NASH-HCC的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肝细胞癌 白藜芦醇 胆汁酸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罗燕 施军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17-1220,共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SH/NAFLD)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之一。不同于经典的肝炎-肝硬化-肝癌疾病演变过程,近40%的NAFLD相关HCC可不经历肝硬化直接进展为HCC,表明其可能有不同的发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SH/NAFLD)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之一。不同于经典的肝炎-肝硬化-肝癌疾病演变过程,近40%的NAFLD相关HCC可不经历肝硬化直接进展为HCC,表明其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制。阐述了关于NAFLD相关HCC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细胞 肝硬化 代谢 细胞重新编程
下载PDF
PNPLA3基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钱建成 金燕 +1 位作者 罗燕 施军平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7期607-611,I0001,I0002,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PNPLA3基因多态性与肝脏损害的相关性,探讨遗传因素在中国成人NAFLD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连续收集106例NAFLD患者和10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用测序分型法和Taqman探针分型法... 目的分析中国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PNPLA3基因多态性与肝脏损害的相关性,探讨遗传因素在中国成人NAFLD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连续收集106例NAFLD患者和10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用测序分型法和Taqman探针分型法分别测定所有纳入者rs738409、rs2281135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同时测定患者肝功能(ALT、AST、GGT)、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血压、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rs738409突变纯合型GG型NAFLD组(40.6%)高于健康对照组(13.0%),CC型则NAFLD组(17.9%)低于健康对照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等位基因G的NAFLD患者CG/GG组较CC组具有更高谷丙转氨酶(ALT)[(82.03±61.25)U/L比(53.84±38.78)U/L,P<0.05]、谷氨酰转肽酶(GGT)[(83.66±52.92)U/L比(56.42±34.02)U/L,P<0.01];rs2281135突变纯合型AA型NAFLD组(24.5%)高于健康对照组(15.0%),野生GG型则NAFLD组(26.4%)低于健康对照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突变基因A的患者较GG纯合子具有更高ALT[(85.52±61.63)U/L比(53.18±32.62)U/L、GGT[(84.08±54.21)U/L比(64.00±37.85)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PLA3 rs738409和rs2281135多态性与NAFLD遗传易感性有显著相关性;PNPLA3 rs738409等位基因G和rs2281135等位基因A可增加肝损害(ALT、GGT)的风险,且与胰岛素抵抗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PNPLA3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顺铂诱导斑马鱼侧线毛细胞损伤及再生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4
作者 芈肖肖 严健 +1 位作者 李圆 施军平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0-673,共4页
目的建立顺铂诱导斑马鱼侧线毛细胞损伤及再生模型。方法采用顺铂溶液直接孵育斑马鱼方法,通过免疫组化、荧光特异性标记侧线细胞的转基因鱼活体成像、原位杂交等方法统计分析顺铂处理前后斑马鱼侧线毛细胞剩余情况以及药物撤除后毛细... 目的建立顺铂诱导斑马鱼侧线毛细胞损伤及再生模型。方法采用顺铂溶液直接孵育斑马鱼方法,通过免疫组化、荧光特异性标记侧线细胞的转基因鱼活体成像、原位杂交等方法统计分析顺铂处理前后斑马鱼侧线毛细胞剩余情况以及药物撤除后毛细胞再生情况。结果顺铂引起斑马鱼侧线毛细胞丢失具有剂量依赖效应,相同的孵育时间较高浓度的顺铂孵育后几乎可杀死全部侧线毛细胞;毛细胞再生与顺铂的毒性积累程度有关,较低浓度孵育较短时间毛细胞再生速度较快。毛细胞再生数目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72小时后可再生原有数目的90%以上。结论斑马鱼侧线毛细胞经不同浓度顺铂孵育不同时间后,其毛细胞丢失与再生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铂 毛细胞损伤 毛细胞再生 剂量依赖效应
下载PDF
顺铂引起斑马鱼侧线毛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芈肖肖 孔肖雯 +1 位作者 李圆 施军平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6年第10期585-589,共5页
目的探讨顺铂引起听觉毛细胞的死亡形式。方法利用模式脊椎动物斑马鱼侧线毛细胞易于处理和观察的优势,通过毛细胞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活体染料、长时程活体成像、TUNEL染色以及Caspase-3原位抗体组化方法分别观察顺铂孵育过程中毛细... 目的探讨顺铂引起听觉毛细胞的死亡形式。方法利用模式脊椎动物斑马鱼侧线毛细胞易于处理和观察的优势,通过毛细胞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活体染料、长时程活体成像、TUNEL染色以及Caspase-3原位抗体组化方法分别观察顺铂孵育过程中毛细胞形态变化、细胞核断裂情况以及Caspase-3活化情况,为顺铂引发听觉毛细胞的凋亡提供在体实验依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顺铂可引起斑马鱼侧线毛细胞90%丢失。长时程成像结果显示毛细胞在死亡过程中会出现逐渐固缩的现象。TUNEL染色结果表明顺铂可引起毛细胞细胞核断裂。Caspase-3抗体原位组化结果显示顺铂可导致毛细胞Caspase-3活化。结论通过细胞形态追踪、细胞核的断裂情况以及Caspase-3活化情况可得出结论顺铂通过细胞凋亡途径导致斑马鱼侧线毛细胞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实验 顺铂 毛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静息状态下大脑局部一致性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倩茹 周梦露 +3 位作者 李丹 傅丽丹 胡正祥 卢晓东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357-360,I0003,共5页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大脑局部一致性(ReHo)的改变,比较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脑部的异常改变。方法收集16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和12例健康对照组的功能影像数据,采用ReHo的数据后处理方法进行分析,获取有统计学意...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大脑局部一致性(ReHo)的改变,比较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脑部的异常改变。方法收集16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和12例健康对照组的功能影像数据,采用ReHo的数据后处理方法进行分析,获取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脑区。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帕金森病组在“关期”状态下ReHo降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右侧小脑后叶、左侧小脑后叶、左侧枕叶梭状回、左额叶内侧、左侧颞上回及前扣带回。而ReHo增加的脑区主要集中在右侧顶上小叶、右侧额下回、右侧楔前叶、左侧颞下回、左侧颞中回及左侧楔前叶。结论帕金森病患者静息状态下大脑功能存在广泛异常,多个脑区的ReHo发生改变,这可能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网络及默认网络的改变有关,从而影响了患者的运动及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功能磁共振 ReHo
下载PDF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斑马鱼侧线毛细胞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芈肖肖 严健 +1 位作者 李圆 施军平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8年第7期363-366,共4页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斑马鱼侧线毛细胞再生影响。方法利用模式动物斑马鱼侧线毛细胞可再生的优势,通过流式细胞分选助细胞类群、荧光定量PCR、整胚原位杂交以及外源添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剂和增强剂...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斑马鱼侧线毛细胞再生影响。方法利用模式动物斑马鱼侧线毛细胞可再生的优势,通过流式细胞分选助细胞类群、荧光定量PCR、整胚原位杂交以及外源添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剂和增强剂的方法,观察顺铂诱导毛细胞损伤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各因子的时空表达情况及毛细胞再生情况变化,为探究经典信号因子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毛细胞再生的影响提供在体实验依据。结果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与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顺铂处理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配体wnt2,wnt3a和关键因子ctnnb1(beta-catenin)在助细胞类群中表达量升高(P<0.05)。整胚原位杂交结果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拮抗因子dkk1a和dkk2在助细胞类群表达量下降。外源添加抑制剂,低浓度连续浸泡48小时再生毛细胞数目可达到正常组40%左右,高浓度连续浸泡48小时毛细胞再生数目仅为正常组10%左右。而在毛细胞再生前12小时时间窗添加抑制剂也可观察到毛细胞再生数目减少(P<0.0001)。外源添加增强剂,毛细胞再生数目相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过分选助细胞各因子表达变化、整胚原位杂交显示时空图谱以及外源添加抑制剂与增强剂,得出结论Wnt/β-catenin信号对斑马鱼侧线毛细胞再生是必需非充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实验 顺铂 毛细胞 斑马鱼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下载PDF
mTOR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蔡梦阳 张媛媛 +1 位作者 夏晴 张邢炜 《健康研究》 CAS 2021年第6期658-662,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一种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细胞增殖、存活、代谢、自噬、凋亡、迁移等...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一种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细胞增殖、存活、代谢、自噬、凋亡、迁移等生物学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文章综述mTOR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开发mTOR抑制剂治疗AS的原理和遇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泡沫细胞 巨噬细胞 血管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类似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斑马鱼模型疾病指征的改善情况 被引量:1
9
作者 芈肖肖 严健 施军平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42-749,共8页
目的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类似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斑马鱼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每日给予3倍正常饮食的方式喂养野生型斑马鱼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斑马鱼模型,外源给予终浓度为0.5μmol/L PF-05231023,20 d后检测其体长、... 目的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类似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斑马鱼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每日给予3倍正常饮食的方式喂养野生型斑马鱼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斑马鱼模型,外源给予终浓度为0.5μmol/L PF-05231023,20 d后检测其体长、体质量、体内甘油三酯等指标。肝脏组织切片HE染色评价病理学变化。定量PCR检测与脂质代谢、内质网应激及炎症等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在模型组斑马鱼高表达。加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类似物PF-05231023,显著降低模型组斑马鱼体长和体质量(P<0.01)、模型组体内甘油三酯的含量(P<0.05)。肝脏HE染色结果显示PF-05231023可以减轻模型组斑马鱼肝脏脂肪大泡和小泡等病变。定量PCR结果表明PF-05231023降低模型组脂质生成因子表达(P<0.01),增加脂质氧化相关因子表达(P<0.05)。PF-05231023降低模型组与炎症相关的因子表达(P<0.001)。PF-05231023降低模型组与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表达(P<0.05)。加入PF-05231023,可以减低油酸诱导HepG2细胞中的脂质和甘油三酯水平。结论加入FGF21类似物,可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斑马鱼模型的疾病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疾病 斑马鱼 指征
原文传递
BCAT1基因在胃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对SGC-790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影响机制探讨
10
作者 庄利萍 周涛 +4 位作者 原庆会 刘瑛瑛 郭君 何伟 李媛媛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21年第5期469-473,共5页
探讨BCAT1基因在胃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对SGC-790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收集2009年10月~2018年1月于都江堰市中医医院和绵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为胃腺癌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70例,经手术切除的癌组织为观察组,癌旁组织设为对照... 探讨BCAT1基因在胃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对SGC-790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收集2009年10月~2018年1月于都江堰市中医医院和绵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为胃腺癌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70例,经手术切除的癌组织为观察组,癌旁组织设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中BCAT1的表达水平,统计学软件分析BCAT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选择SGC-7901细胞作为实验对象,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siRNA BCAT1组,采用RT-qPCR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SGC-7901细胞中BCA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CCK8检测各组SGC-7901细胞的增殖水平,划痕实验检测各组SGC-7901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Ki-67和MMP-2蛋白表达。BCAT1在胃腺癌组织中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29%(38/70)和8.57%(6/70);BCAT1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以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Lauren分型和TNM分期有关(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siRNA BCAT1组BCAT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0.05),Ki-67和MMP-2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BCAT1在胃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显著相关,降低其表达能够抑制SGC-7901胃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腺癌 BCAT1 细胞增殖 侵袭 迁移 KI-67 MMP-2
原文传递
成视网膜细胞瘤结合蛋白4对Sp1介导的HIV长末端重复序列转录作用研究
11
作者 王娟 杨劲 +2 位作者 杨宗兴 程林芳 吴南屏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7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 研究成视网膜细胞瘤结合蛋白4(RBBP4)对于Sp1介导的HIV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的转录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利用脂质体共转染的方法,分别将RBBP4表达载体、Sp1表达载体与带荧光素酶标签的HIV启动子载体pHIV... 目的 研究成视网膜细胞瘤结合蛋白4(RBBP4)对于Sp1介导的HIV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的转录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利用脂质体共转染的方法,分别将RBBP4表达载体、Sp1表达载体与带荧光素酶标签的HIV启动子载体pHIV-LTR-Luc和Sp1位点突变载体pHIV-LTR-sp1-mut进行转染,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HIV LTR转录活性.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和凝胶迁移实验(EMSA)进一步研究RBBP4对Sp1在LTR上结合的影响.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在RBBP4的转染剂量为500 ng时,Sp1介导激活的相对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值由62.5下降到16(t=14.52,P〈0.01).HIV LTR上Sp1结合位点突变后,100、300和500 ng的RBBP4表达载体对HIV LTR介导的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值的影响经双尾配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97、2.357和3.162,P值均〉0.05).ChIP结果显示,当RBBP4在HIV LTR上的结合增加时,Sp1在HIV LTR上的结合量明显增加(t=11.93,P〈0.01),RBBP4在HIV LTR上结合减少,Sp1在LTR上的结合明显减少(t=11.38,P〈0.01).EMSA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ChIP结果中RBBP4对Sp1结合DNA的影响.结论 RBBP4可抑制Sp1介导HIV LTR的转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成视网膜细胞瘤结合蛋白4 长末端重复序列 转录 特殊化蛋白1
原文传递
死亡受体3基因缺陷对结肠炎小鼠肠黏膜炎症及通透性的影响
12
作者 叶月芳 周刚 +6 位作者 庄振杰 付金龙 祝思慧 朱羽琪 李国栋 贺美家 姚金妙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1年第4期334-341,共8页
目的:分析死亡受体3(Dr3)基因缺陷对不同结肠炎小鼠模型肠黏膜炎症的影响,并探讨Dr3基因缺陷与肠黏膜通透性的关系。方法:收集雌性Dr3基因缺陷(Dr3^(-/-))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各9只,分别设为Dr3^(-/-)-DSS组和WT-DSS组。两组小鼠均采用... 目的:分析死亡受体3(Dr3)基因缺陷对不同结肠炎小鼠模型肠黏膜炎症的影响,并探讨Dr3基因缺陷与肠黏膜通透性的关系。方法:收集雌性Dr3基因缺陷(Dr3^(-/-))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各9只,分别设为Dr3^(-/-)-DSS组和WT-DSS组。两组小鼠均采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连续饮用5 d、灭菌水饮用2 d为1个循环,共4个循环的方法建立慢性结肠炎模型。收集雄性WT、Dr3^(-/-)小鼠作为供体鼠,采用磁珠和流式细胞术分别筛选出WT、Dr3^(-/-)的初始T淋巴细胞并腹腔注射至免疫缺陷(Rag1-/-)小鼠和Dr3^(-/-)Rag1-/-小鼠,作为WT转移组和Dr3^(-/-)转移组,从而建立T细胞过继转移诱导的结肠炎模型。观察小鼠体质量、大便性状及潜血,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肠黏膜损伤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并计算肠炎组织学评分。通过FITC-dextran血清荧光法检测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比较两组间的DAI评分、组织学评分和FITC-dextran含量的差异。结果:(1)Dr3^(-/-)-DSS组小鼠的DAI评分在建模第12、19、26天明显高于WT-DSS组小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建模后4周,WT-DSS组小鼠直肠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盲肠和结肠(10.130±1.540比3.667±0.236和7.222±1.199,均P<0.05),提示WT-DSS组直肠炎症程度最重;Dr3^(-/-)-DSS组小鼠结肠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盲肠和直肠(11.330±1.167比7.556±1.519和9.500±0.824,均P<0.05),提示Dr3^(-/-)-DSS组结肠炎症程度最重;与WT-DSS组比较,Dr3^(-/-)-DSS组小鼠盲肠和结肠的组织学评分显著增高(盲肠:7.556±1.519比3.667±0.236,P=0.022;结肠:11.330±1.167比7.222±1.199,P=0.026),而两组直肠的组织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Dr3基因缺陷使盲肠和结肠炎症加重。(2)建模后6周,WT转移组直肠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末端、盲肠、结肠中段(均P<0.05),提示WT转移组直肠炎症最重;Dr3^(-/-)转移组盲肠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末端、结肠中段、直肠(均P<0.05),提示Dr3^(-/-)转移组盲肠炎症最重;Dr3^(-/-)转移组小鼠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末端)组织学评分显著高于WT转移组(17.667±0.943比14.667±1.167,P<0.05),且小肠的炎症细胞浸润更为明显(十二指肠:4.000±0.289比3.222±0.401,P=0.135;空肠:4.000±0.236比3.111±0.309,P<0.05;回肠:4.889±0.309比3.889±0.261,P<0.05),提示Dr3基因缺陷加重小肠炎症。(3)Dr3^(-/-)小鼠眼静脉血FITC-dextran含量明显高于WT小鼠(656.0±60.9比403.8±54.8,P<0.05),Dr3^(-/-)-DSS小鼠眼静脉血FITC-dextran含量显著高于WT-DSS组(1176.4±109.5比545.7±97.8,P<0.05),Dr3^(-/-)转移组小鼠眼静脉血FITC-dextran含量显著高于WT转移组(1270.5±112.2比711.0±71.5,P<0.05),Dr3^(-/-)Rag1-/-小鼠眼静脉血FITC-dextran含量明显高于Rag1-/-小鼠(714.5±62.9比501.8±59.8,P<0.05),提示Dr3基因缺陷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更高。结论:小鼠Dr3基因缺陷增加肠黏膜通透性,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加重实验性结肠炎的肠道近端炎症,提示Dr3基因可能通过调节肠黏膜通透性在肠道炎症中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死亡受体3 结肠炎 肠黏膜通透性 小鼠 炎症性肠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