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桂十味”药材体外抗氧化活性及保护作用
1
作者 张兵 陈聪 +3 位作者 彭彦芬 韦坤华 余启明 谭相端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9-19,共11页
目的探讨广西“桂十味”药材不同溶剂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H_(2)O_(2)诱导HepG2和L0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广西“桂十味”各味药材为原料,利用水和75%乙醇制备不同溶剂提取物,通过DPPH、ABTS自由基清除法和Fe^(3+)还原能... 目的探讨广西“桂十味”药材不同溶剂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H_(2)O_(2)诱导HepG2和L0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广西“桂十味”各味药材为原料,利用水和75%乙醇制备不同溶剂提取物,通过DPPH、ABTS自由基清除法和Fe^(3+)还原能力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采用MTT法评价提取物对H_(2)O_(2)诱导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鸡血藤水提取物表现出最强的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鸡血藤75%乙醇提取物表现出最强的Fe^(3+)还原能力;山豆根水提取物及鸡血藤75%乙醇提取物对H_(2)O_(2)诱导HepG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最强;鸡骨草水提取物及龙眼肉、莪术75%乙醇提取物对H_(2)O_(2)诱导L0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最强。结论通过比较“桂十味”各味药材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对H_(2)O_(2)诱导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可为后期“桂十味”道地药材的抗氧化研发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十味 不同溶剂提取物 抗氧化活性 抗细胞氧化损伤
下载PDF
酸枣仁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靶点及作用机制研究
2
作者 邝彤东 周乐 +1 位作者 李慧娟 吕运成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48-56,共9页
目的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分析酸枣仁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有效成分、分子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酸枣仁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TTD、pharmgKB、DrugBank及DisGeNET等数据库筛选AS疾病相关... 目的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分析酸枣仁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有效成分、分子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酸枣仁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TTD、pharmgKB、DrugBank及DisGeNET等数据库筛选AS疾病相关靶点,取两者交集靶点进行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获取关键靶点后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构建“酸枣仁有效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利用分子对接对酸枣仁核心有效成分与靶点进行验证。结果共获得酸枣仁有效成分9个,核心靶点268个,GO功能分析得到生物途径2180条,KEGG分析得到信号通路159条,其中与AS相关的信号通路主要有PI3K/AKT、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MAPK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酸枣仁皂苷A、齐墩果碱、酸枣仁环肽等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MAPK1、MAPK3、PIK3CA、PIK3CB、AKT1存在较强的结合能力。结论酸枣仁可能通过酸枣仁皂苷A、齐墩果碱、酸枣仁环肽等有效成分,作用于MAPK1、MAPK3、PIK3CA、PIK3CB、AKT1等分子靶点,进而调控PI3K/AKT、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MAPK等作用通路发挥抗A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 动脉粥样硬化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含酰肼基磺酰胺片段新型化合物的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芳耀 庞富华 马献力 《华夏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1-12,共12页
目的:对松香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寻找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方法:以去氢枞酸为原料,经三步反应合成得到N-(酰肼基磺酰基)-4-去氢枞醇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利用^(1 )H NMR、^(13 )C NMR、ESI-MS和FT-IR等方法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以5-氟尿... 目的:对松香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寻找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方法:以去氢枞酸为原料,经三步反应合成得到N-(酰肼基磺酰基)-4-去氢枞醇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利用^(1 )H NMR、^(13 )C NMR、ESI-MS和FT-IR等方法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以5-氟尿嘧啶作阳性对照,评价化合物对T-24、HepG2、MCF-7、MGC-803和Hela等5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合成15个新型N-(酰肼基磺酰基)-4-去氢枞醇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这5种癌细胞具有中等的活性,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性优于阳性药物。结论:引入酰肼基磺酰胺结构片段,可提高母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目标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和人胃癌细胞的抑制活性相对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氢枞酸 去氢枞醇 氨基甲酸酯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重楼乙醇提取物对蝮蛇毒主要酶类的抑制作用
4
作者 严之英 骆薇 +6 位作者 封紫惠 张馨月 李靖轩 包婷婷 李勇 于鸿浩 辜澜涛 《华夏医学》 2025年第2期32-40,共9页
目的检测重楼乙醇提取物对蝮蛇毒中主要酶活力的抑制作用,分析重楼乙醇提取物治疗蝮蛇咬伤的效果。方法通过平板实验检测重楼乙醇提取物对蝮蛇毒蛋白水解酶和磷脂酶A2的抑制作用,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重楼乙醇提取物对蝮蛇毒透明质酸酶活... 目的检测重楼乙醇提取物对蝮蛇毒中主要酶活力的抑制作用,分析重楼乙醇提取物治疗蝮蛇咬伤的效果。方法通过平板实验检测重楼乙醇提取物对蝮蛇毒蛋白水解酶和磷脂酶A2的抑制作用,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重楼乙醇提取物对蝮蛇毒透明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通过血凝实验来评估重楼乙醇提取物对蝮蛇毒凝血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蝮蛇毒与重楼乙醇提取物的质量比达到1∶50时,重楼乙醇提取物能显著抑制蝮蛇毒中的磷脂酶A2和蛋白水解酶活性。当蝮蛇毒与重楼乙醇提取物的质量比达到1∶50时,蝮蛇毒透明质酸酶的活性可以被重楼乙醇提取物完全抑制。此外,重楼乙醇提取物可以显著抑制蝮蛇毒凝血作用。结论重楼乙醇提取物能够有效抑制蝮蛇毒中主要酶类的活性,为治疗蝮蛇咬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楼乙醇提取物 蝮蛇毒 抑制作用
下载PDF
黄酮类化合物抗鼻咽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智强 宋家乐 周燕园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7-33,共7页
鼻咽癌是一种好发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具有易复发、早期易转移和恶性程度高等特点。目前,临床上治疗鼻咽癌主要以放疗或者化疗为主,但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腹泻、脱发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耐药性的产生是晚期鼻咽癌... 鼻咽癌是一种好发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具有易复发、早期易转移和恶性程度高等特点。目前,临床上治疗鼻咽癌主要以放疗或者化疗为主,但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腹泻、脱发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耐药性的产生是晚期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炎和抗氧化活性。近年来,在鼻咽癌防治机制方面的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可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调控鼻咽癌信号转导通路并有效增加对鼻咽癌的放疗和化疗敏感性。本文就黄酮类化合物防治鼻咽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为后续深入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鼻咽癌 增殖 凋亡 信号通路
下载PDF
α-突触核蛋白的生理功能和病理作用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童洁 黄钰婷 +2 位作者 李良贤 崔相文 金明月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18-26,共9页
α-突触核蛋白(α-Syn)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高表达的可溶性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神经元的突触前结构,通过调控突触囊泡的运输、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回收来维持正常突触功能。在病理状态下,错误折叠或过度磷酸化的α-Syn在脑内的异常沉积可诱发多... α-突触核蛋白(α-Syn)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高表达的可溶性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神经元的突触前结构,通过调控突触囊泡的运输、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回收来维持正常突触功能。在病理状态下,错误折叠或过度磷酸化的α-Syn在脑内的异常沉积可诱发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其致病机制仍处于研究阶段。阐述α-Syn的生理功能对α-Syn发病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将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新靶点、新线索。本文就α-Syn的生理功能和病理作用相关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突触核蛋白 运动功能障碍 帕金森氏病 α-突触核蛋白病
下载PDF
颌骨骨岛影像学表现分析及回顾研究
7
作者 朱红华 徐翠萍 +3 位作者 尹小萍 李秋忠 秦杰 陈正毅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5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颌骨骨岛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本文对2022年6月—202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63例颌骨骨岛患者的根尖片、全景片及锥形束CT(CBCT)影像资料进行影像学表现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颌骨骨岛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要点。结果颌骨骨岛... 目的探讨颌骨骨岛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本文对2022年6月—202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63例颌骨骨岛患者的根尖片、全景片及锥形束CT(CBCT)影像资料进行影像学表现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颌骨骨岛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要点。结果颌骨骨岛有其独特的影像表现,CBCT对临床中颌骨骨岛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结论CBCT对颌骨骨岛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是主要诊断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 骨岛 特发性骨硬化 CBCT
下载PDF
电离辐射对大鼠颌下腺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
8
作者 朱红华 徐翠萍 +3 位作者 尹小萍 李秋忠 秦杰 陈正毅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8期32-35,43,共5页
目的观察照射后大鼠颌下腺中骨桥蛋白(OPN)的表达量变化,探讨其与电离辐射引起的唾液腺分泌功能减退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照射后3d组、照射后30d组,每组5只。一次性给予照射组大鼠颌下腺区15Gy X射线照射,分别于... 目的观察照射后大鼠颌下腺中骨桥蛋白(OPN)的表达量变化,探讨其与电离辐射引起的唾液腺分泌功能减退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照射后3d组、照射后30d组,每组5只。一次性给予照射组大鼠颌下腺区15Gy X射线照射,分别于照射后3d和30d处死大鼠,摘取双侧颌下腺,固定后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大鼠颌下腺中OPN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照射后3d和30d大鼠颌下腺OPN表达量均升高(P<0.05),且照射后30d组高于照射后3d组(P<0.05)。结论照射后唾液腺分泌功能降低可能与OPN表达量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骨桥蛋白 口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