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栗木锡多金属矿田锡石特征对岩浆-热液成矿过程的制约
1
作者 韩文博 冯梦 +6 位作者 方贵聪 秦亚 冯佐海 康志强 招传 高冰冰 陈英男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92,共16页
栗木锡多金属矿田是南岭W-Sn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主要由老虎头、水溪庙、金竹源等大-中型Sn多金属矿床组成,以花岗岩型Sn-Nb-Ta矿床和(长石)石英脉型W-Sn矿床为主。然而,区内岩浆-热液成矿过程中Sn元素的迁移、富集和沉淀规律尚不... 栗木锡多金属矿田是南岭W-Sn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主要由老虎头、水溪庙、金竹源等大-中型Sn多金属矿床组成,以花岗岩型Sn-Nb-Ta矿床和(长石)石英脉型W-Sn矿床为主。然而,区内岩浆-热液成矿过程中Sn元素的迁移、富集和沉淀规律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对栗木矿田内花岗岩和(长石)石英脉中的锡石开展了阴极发光(CL)显微结构和原位主量、微量元素分析,探讨不同成因类型锡石结晶过程的控制因素,以期精细刻画Sn矿化的成矿过程。根据锡石的产出位置、共生矿物和结构构造特征,可将发育在花岗岩和(长石)石英脉中的锡石分为岩浆型锡石和热液型锡石。CL图像显示岩浆型锡石亮度较暗,矿物无明显振荡环带构造,热液型锡石亮度较大且变化杂乱,普遍可见明显的韵律振荡构造。栗木矿区内不同成因类型锡石结构特征上的差异和CL图像颜色的变化主要与锡石的结晶环境以及Ti、Fe和Nb含量有关。LA-ICP-MS原位分析结果显示,从岩浆阶段到热液阶段,锡石中Nb、Ta、Zr、Hf元素的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不同成因的锡石相同微量元素间的含量变化与元素的分配系数、成矿温度的变化、成矿流体中的挥发分以及其他矿物的分离结晶密切相关。不同成因锡石的W-Fe和U-Hf的相关关系表明,在栗木矿区中,从岩浆型到热液型锡石,成矿环境逐渐从氧化向还原环境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锡铌钽矿床 锡石 LA-ICP-MS 原位分析 栗木矿田 广西
下载PDF
广西水汶盆地晚白垩世火山角砾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2
作者 杨金豹 徐珍珍 +4 位作者 吴祥珂 杨启军 冯佐海 余红霞 白艳萍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8,共8页
利用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相学对广西水汶盆地上白垩统西垌组下段火山角砾岩的形成时代、锆石特征和角砾来源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们的地质意义。该火山角砾岩主要由大量砂岩和变质砂岩角砾、浆屑、玻璃质和细小长英质矿物组成。锆石U-P... 利用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相学对广西水汶盆地上白垩统西垌组下段火山角砾岩的形成时代、锆石特征和角砾来源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们的地质意义。该火山角砾岩主要由大量砂岩和变质砂岩角砾、浆屑、玻璃质和细小长英质矿物组成。锆石U-Pb定年结果主要集中在418~469 Ma,较年轻的为107、104和90 Ma;锆石Th/U值均大于0.1,且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具有明显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表明其为岩浆成因锆石。锆石形态研究显示,年龄老的锆石磨圆度较好,环带不清晰;年龄新的锆石磨圆度较差,环带较发育。区域地质资料显示,原来划分为新元古界的变质砂岩获得的碎屑锆石U-Pb年龄为393~456 Ma。因此,本文认为上白垩统西垌组下段火山角砾岩中418~469 Ma的年龄不是该火山角砾岩的成岩年龄,该年龄段的锆石可能来自早白垩世砂岩角砾,也可能来自曾被认为是新元古界的变质砂岩角砾。90 Ma的锆石年龄代表了上白垩统西垌组下段火山角砾岩形成之前,深部岩浆喷发活动的年龄,该岩浆活动时限比上段的石英斑岩早约7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角砾岩 锆石 地质年代学 水汶盆地 广西
下载PDF
柴北缘鱼卡含榴绿帘白云母片岩变质演化相平衡模拟及其^(40)Ar/^(39)Ar年代学研究
3
作者 杨云轩 胡荣国 +5 位作者 胡中天 杨雪松 梁尚良 吴杰 刘希军 杨启军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8,共20页
柴北缘造山带鱼卡地体中广泛出露的强面理化变泥质片岩是榴辉岩的主要围岩,主要由石榴子石、绿帘石、多硅白云母、斜长石、石英及少量绿泥石和榍石组成。为了探讨鱼卡变泥质片岩的p-T演化过程及折返阶段退变质作用的时代和折返速率,对... 柴北缘造山带鱼卡地体中广泛出露的强面理化变泥质片岩是榴辉岩的主要围岩,主要由石榴子石、绿帘石、多硅白云母、斜长石、石英及少量绿泥石和榍石组成。为了探讨鱼卡变泥质片岩的p-T演化过程及折返阶段退变质作用的时代和折返速率,对其展开了系统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和Perple_X相平衡模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基质中定向排列的多硅白云母进行了激光阶段加热^(40)Ar/^(39)Ar定年分析。岩相学观察和扫描电镜面扫描结果显示,大多数石榴子石核-幔部被大颗粒的白云母、榍石和石英包体替代,呈“环礁状”结构,仅有少量粒径较大的石榴子石发育弱的成分环带。相平衡模拟获得其变质p-T条件为1.39~1.59 GPa、515~530℃,但基于石榴子石结构和矿物包体特征以及基质中多硅白云母成分环带特征推测,研究样品应该经历过超高压变质阶段,现有的矿物组合记录了其折返阶段的退变质条件。基质中定向排列的多硅白云母激光阶段加热^(40)Ar/^(39)Ar定年获得了平坦的年龄坪,对应的坪年龄为415.2±3.8 Ma;构成坪年龄的数据点对应的等值线年龄和^(40)Ar/36Ar初始比值分别为416.1±3.9 Ma和265±32,表明不含外来^(40)Ar。综合本次^(40)Ar/^(39)Ar定年结果和区内已发表变泥质岩锆石和独居石U-Pb定年数据,获得鱼卡变泥质片岩从榴辉岩相到角闪-榴辉岩相的折返速率约3.6 km/Ma,从角闪-榴辉岩相到绿帘-角闪岩相的折返速率约0.3 km/Ma。早期的抬升可以用洋壳板片后撤或断离导致深俯冲物质在浮力和隧道环流共同作用下实现相对快速折返来解释,其后相对缓慢的折返则主要受到区域性碰撞/挤压或造山后伸展和区域性大规模花岗岩岩浆活动驱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卡地体 含榴绿帘白云母片岩 相平衡模拟 多硅白云母 ^(40)Ar/^(39)Ar定年
下载PDF
地质样品Sr-Pb柱分离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琳 刘希军 +5 位作者 张银慧 洪路兵 余红霞 李政林 莫霏 时毓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544,共9页
传统的Sr-Pb同位素分析一般需要Sr和Pb单独过柱,实验流程繁琐且费时。为优化实验流程、节约实验成本和提高实验效率,本文利用1 mL的Sr特效树脂分离柱探讨了Sr-Pb柱分离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Sr-Pb柱分离法具有较低的化学全流程空白(Sr... 传统的Sr-Pb同位素分析一般需要Sr和Pb单独过柱,实验流程繁琐且费时。为优化实验流程、节约实验成本和提高实验效率,本文利用1 mL的Sr特效树脂分离柱探讨了Sr-Pb柱分离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Sr-Pb柱分离法具有较低的化学全流程空白(Sr<0.3 ng和Pb<1 ng)和较高的Sr-Pb回收率(>90%),且能高效分离Rb和Sr,适合不同Rb/Sr值样品的高精度同位素组成分析。不同岩性的USGS岩石标样的Sr-Pb同位素组成在误差范围内均与推荐值一致,表明本实验方法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Pb柱分离 MC-ICP-MS Sr特效树脂 淋洗曲线
下载PDF
藏北中仓地区晚白垩世岩浆岩成因及其对高原早期隆升的指示
5
作者 吴浩 杨晨 +3 位作者 吴彦旺 李才 刘飞 林兆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1-281,共21页
青藏高原中部白垩纪晚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并伴随着快速的地表隆升,然而其深部动力学机制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藏北中仓地区发育的闪长玢岩和英安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分析研究,以期为区... 青藏高原中部白垩纪晚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并伴随着快速的地表隆升,然而其深部动力学机制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藏北中仓地区发育的闪长玢岩和英安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分析研究,以期为区域构造岩浆演化提供新的约束。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闪长玢岩和英安岩均形成于晚白垩世(90~85 Ma),其中闪长玢岩具有高Sr含量、低Y含量和高Sr/Y值的特点,显示与埃达克岩的亲缘性,结合其较高的Mg^(#),研究认为是增厚榴辉岩相下地壳熔体混染地幔物质的产物。英安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与闪长玢岩相似,反映了相同的岩浆源区,然而其强烈亏损Rb、Ba和Sr等易蚀变元素表明成岩后期经历了强烈蚀变作用。结合区域上同时期富Mg埃达克质岩浆爆发和大规模磨拉石沉积,本文认为青藏高原中部晚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碰撞后增厚下地壳拆沉过程,而深部拆沉同时触发了地表快速抬升,并由此形成了白垩纪古高原,为现代高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晚白垩世 岩石成因 拆沉作用 高原隆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