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基质对罗汉果组培苗炼苗的影响
1
作者 黄雪妹 李元元 +4 位作者 刘月 莫雪燕 黄荣明 陆雨梅 谭方曦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7期34-38,45,共6页
为研究不同基质对罗汉果无糖组培苗的影响,试验以6种不同基质对罗汉果无糖组培苗进行移栽炼苗试验,比较不同育苗基质对罗汉果无糖组培苗移栽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3基质植株生长最快、叶片最大、根系发达,但部分品种出现不明原因失... 为研究不同基质对罗汉果无糖组培苗的影响,试验以6种不同基质对罗汉果无糖组培苗进行移栽炼苗试验,比较不同育苗基质对罗汉果无糖组培苗移栽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3基质植株生长最快、叶片最大、根系发达,但部分品种出现不明原因失绿且补肥效果有限,不是罗汉果最适合基质。处理6为全价育苗基质(纯草炭土型)∶珍珠岩∶碳化稻壳=2∶1∶1,该基质种植的种苗生长速度仅次于处理3,且整个育苗期罗汉果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是试验中最适合罗汉果无糖苗移栽炼苗的基质。此基质在不同季节均适用,在冬季使用效果更加明显,添加碳化稻壳使基质疏松、透气、颜色变深,多吸收太阳热能,提高土温,更有利于根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基质 罗汉果 成活率 株高 碳化稻壳
下载PDF
藤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45
2
作者 欧贤红 叶勇 +2 位作者 黄秋洁 刘华钢 宋云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5-248,共4页
本文建立体外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体系,并采用连苯三酚法在碱性溶液中自氧化反应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邻二氮菲-Fe2+/H2O2体系产生羟自由基(.OH)法,在酶标仪上检测藤茶总黄酮、二氢杨梅素和杨梅素对DPPH.、O2-.和.OH的... 本文建立体外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体系,并采用连苯三酚法在碱性溶液中自氧化反应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邻二氮菲-Fe2+/H2O2体系产生羟自由基(.OH)法,在酶标仪上检测藤茶总黄酮、二氢杨梅素和杨梅素对DPPH.、O2-.和.OH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藤茶各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氧化效果,杨梅素对DPPH.的清除作用最强DPPH.IC50(2.91±0.28)mg/L,二氢杨梅素对O2-.的清除作用最强IC50(3.88±0.99)mg/L,对.OH的清除效果是杨梅素>二氢杨梅素>藤茶总黄酮。确定杨梅素和二氢杨梅素为藤茶的主要抗氧化相关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茶 二氢杨梅素 杨梅素 抗氧化
下载PDF
藤茶总黄酮及黄酮醇类化合物的抗血栓作用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叶勇 欧贤红 +2 位作者 黄秋洁 刘华钢 宋云飞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研究藤茶提取物藤茶总黄酮(TF)、二氢杨梅素(DMY)及杨梅素(Myr)的抗凝血及溶栓作用。方法采用毛细玻璃管法观察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采用下腔静脉结扎大鼠血栓模型,观察受试药物的抗血栓作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剂量(2 mg.kg... 目的研究藤茶提取物藤茶总黄酮(TF)、二氢杨梅素(DMY)及杨梅素(Myr)的抗凝血及溶栓作用。方法采用毛细玻璃管法观察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采用下腔静脉结扎大鼠血栓模型,观察受试药物的抗血栓作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剂量(2 mg.kg-1)的TF、DMY及Myr均能明显延长小鼠凝血时间(P<0.05,P<0.01);低剂量(0.5 mg.kg-1)的TF、DMY及Myr虽有延长小鼠凝血时间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腔静脉结扎血栓模型结果显示,阳性药川芎嗪、Myr及DMY各组的血栓干重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Myr高剂量组的血栓湿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TF高、低剂量组的血栓湿重、干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实验组对血栓的抑制率大小依次为:Myr高剂量组>川芎嗪组>DMY低剂量组>Myr低剂量组>DMY高剂量组>TF高剂量组>TF低剂量组。结论 Myr和DMY可能是藤茶抗血栓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且Myr的抗血栓作用稍强于D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茶 藤茶总黄酮 二氢杨梅素 杨梅素 抗凝血 抗血栓
原文传递
两种药用植物总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黄秋洁 叶勇 +2 位作者 欧贤红 刘华钢 宋云飞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6-578,共3页
目的研究藤茶总黄酮和铁包金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建立体外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氧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发生体系,检测藤茶总黄酮和铁包金总黄酮对DPPH·、O-2·和·OH的清除作用... 目的研究藤茶总黄酮和铁包金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建立体外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氧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发生体系,检测藤茶总黄酮和铁包金总黄酮对DPPH·、O-2·和·OH的清除作用。结果藤茶总黄酮对DPPH·、O-2·、·OH的清除作用比铁包金总黄酮和维生素C强,其三种体系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32±0.18),(227.41±184.45),(5.22±3.75)mg·L-1。铁包金总黄酮对DPPH·、O-2·、·OH的清除作用弱于维生素C,其DPPH.体系的IC50为(36.41±9.68)mg·L-1。结论藤茶总黄酮具有抗氧化活性,但铁包金总黄酮不能单独作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茶 铁包金 总黄酮 抗氧化
下载PDF
罗汉果内生菌及其周边土壤中产α-淀粉酶菌株的筛选 被引量:6
5
作者 赵丰丽 吴奔 +4 位作者 张昌志 范彩琴 宋云飞 杨文国 陈静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61-65,94,共6页
对罗汉果内生菌及其种植区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淀粉酶产生菌,并研究其发酵条件,结果得到15株内生菌和8株微生物,从中筛选到2株产淀粉酶高的菌株2-1(土壤)和R-4(根部内生菌)。经初步鉴定,菌株2-1为球菌,菌株R-4为芽孢杆菌,均为... 对罗汉果内生菌及其种植区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淀粉酶产生菌,并研究其发酵条件,结果得到15株内生菌和8株微生物,从中筛选到2株产淀粉酶高的菌株2-1(土壤)和R-4(根部内生菌)。经初步鉴定,菌株2-1为球菌,菌株R-4为芽孢杆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研究显示,菌株2-1产酶条件为1.0%氯化铵、0.5%酵母粉、1.0%可溶性淀粉、0.4%氯化钠,发酵温度为40℃,发酵3 d,其产酶量为127.65 U/m L;R-4菌株产酶条件为0.5%酵母粉、1.0%氯化铵、0.05%氯化钠、2.0%可溶性淀粉,发酵温度为40℃,发酵3 d,其产酶量为197.21 U/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内生真菌 Α-淀粉酶 发酵条件
下载PDF
罗汉果主要性状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为军 马小军 +3 位作者 莫长明 张慧英 孙步祥 蒋向军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84-289,共6页
以19个罗汉果无性系为材料,通过随机区组试验,对14个主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以及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果重、主要性状与甜苷V含量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果重与播种至开花日数呈显著相关,与果膨大速度、果横径、果纵径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而对单... 以19个罗汉果无性系为材料,通过随机区组试验,对14个主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以及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果重、主要性状与甜苷V含量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果重与播种至开花日数呈显著相关,与果膨大速度、果横径、果纵径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而对单果重直接贡献较大的是果横径、果纵径和授粉至成熟日数;甜苷V含量与果肉含量、水浸出物含量呈显著相关,与总糖含量、总苷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对甜苷V含量直接贡献较大的是果膨大速度、单果重和水浸出物含量。高产罗汉果优良品种的选育在重点关注果横径和果纵径的同时,也应对果膨大速度和播种至开花日数进行选择。高甜苷V罗汉果优良品种的选育应对各性状进行综合考察,加强选择总糖含量、总苷含量和水浸出物含量高及果纵径/横径比值大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性状选择
下载PDF
正交法优选二氢杨梅素微囊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7
7
作者 叶勇 欧贤红 黄秋洁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251-2252,共2页
目的选出较优二氢杨梅素微囊的制备工艺。方法利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二氢杨梅素微囊制备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二氢杨梅素含量并计算包封率。结果单凝聚法制备二氢杨梅素微囊的最佳工艺为:药胶比1∶3,明胶溶液浓度4%,搅拌速度60 r/... 目的选出较优二氢杨梅素微囊的制备工艺。方法利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二氢杨梅素微囊制备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二氢杨梅素含量并计算包封率。结果单凝聚法制备二氢杨梅素微囊的最佳工艺为:药胶比1∶3,明胶溶液浓度4%,搅拌速度60 r/min,成囊温度50℃。结论单凝聚法制备二氢杨梅素微囊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杨梅素 微囊 制备 正交试验
下载PDF
罗汉果苦果的采后处理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磊 卢凤来 +3 位作者 刘金磊 刘幼娴 宋云飞 李典鹏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44-348,共5页
采用乙烯利处理的方法对采收季节后期无法自然成熟的罗汉果苦果进行采后处理研究,以实现对罗汉果苦果废物利用.采摘20、30、40d果龄的罗汉果,进行温度、乙烯利用量、放置时间对罗汉果催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罗汉果苦果催熟的最佳条件... 采用乙烯利处理的方法对采收季节后期无法自然成熟的罗汉果苦果进行采后处理研究,以实现对罗汉果苦果废物利用.采摘20、30、40d果龄的罗汉果,进行温度、乙烯利用量、放置时间对罗汉果催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罗汉果苦果催熟的最佳条件为:30日龄以上的罗汉果、0.1% ~0.2%乙烯利浸泡2min、室温15℃以上放置2~4周,70%的果实在试验结束时表现出全面成熟.说明使用乙烯利催熟罗汉果苦果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苦果 乙烯利 催熟 皂苷含量
下载PDF
甜苷V提取型罗汉果优良品种选育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为军 莫长明 +3 位作者 马小军 张慧英 孙步祥 蒋向军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81-883,共3页
为选育甜苷V提取型罗汉果优良品种,对19个罗汉果品种的甜苷Ⅴ含量、单株产量、果肉含量、水浸出物、总糖和总苷含量6个性状进行考察研究,综合打分评价。结果表明,F018、F014、F020综合指数较高,可作为甜苷V提取型罗汉果优良品种,为罗汉... 为选育甜苷V提取型罗汉果优良品种,对19个罗汉果品种的甜苷Ⅴ含量、单株产量、果肉含量、水浸出物、总糖和总苷含量6个性状进行考察研究,综合打分评价。结果表明,F018、F014、F020综合指数较高,可作为甜苷V提取型罗汉果优良品种,为罗汉果新一代品种选育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甜苷V提取型 综合评价 选育
下载PDF
HPLC法测定瑶族藤茶中没食子酸的含量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秋洁 叶勇 +1 位作者 欧贤红 刘华钢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5764-5765,5768,共3页
采用Phenomenex(Luna)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05%磷酸(10∶90,V/V),检测波长为280 nm,流速0.8 mL/min,柱温30℃,建立了瑶族藤茶(Ampelosis grossedentata)中没食子酸的RP-HPLC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没食... 采用Phenomenex(Luna)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05%磷酸(10∶90,V/V),检测波长为280 nm,流速0.8 mL/min,柱温30℃,建立了瑶族藤茶(Ampelosis grossedentata)中没食子酸的RP-HPLC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没食子酸进样量在0.057 4~0.344 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15%(RSD=1.80%)。本法简便快捷,可用于瑶族藤茶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茶(Ampelosis grossedentata) 没食子酸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椰衣粉中多酚类物质提取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周新 牛成 +2 位作者 罗勇为 陈俊华 冯玉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310-5311,5314,共3页
[目的]探索提取椰衣粉中多酚类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浸提的方法,结合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影响椰子多酚提取的主要因素。[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对提取产率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的因素依次是乙醇体积浓度、... [目的]探索提取椰衣粉中多酚类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浸提的方法,结合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影响椰子多酚提取的主要因素。[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对提取产率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的因素依次是乙醇体积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在80℃,料液比1:12条件下,采用体积浓度为50%的乙醇溶液提取1h,椰子多酚的提取率最高。[结论]该研究确立了采用乙醇溶液作为浸提剂从椰衣粉中提取椰子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椰子多酚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衣粉 椰子多酚 提取工艺
下载PDF
葡聚糖对烟道气饱充蔗糖钙过程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平军 罗勇为 +1 位作者 胡彪 于淑娟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9-53,共5页
制糖行业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污染排放已成为影响中国甘蔗制糖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采用现代先进的FBRM、SEM、IR和XRD等仪器,观察和分析研究葡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对模拟烟道气饱充蔗糖钙生成的碳酸钙的影响:随着葡聚糖... 制糖行业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污染排放已成为影响中国甘蔗制糖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采用现代先进的FBRM、SEM、IR和XRD等仪器,观察和分析研究葡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对模拟烟道气饱充蔗糖钙生成的碳酸钙的影响:随着葡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碳酸钙颗粒形状从分叉钟乳石状变为不规则状;碳酸钙颗粒的弦长范围和不加权中位数弦长,都随着葡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减小;葡聚糖不引起方解石型碳酸钙晶格的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实现制糖产业的绿色加工和节能减排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道气 葡聚糖 碳酸钙 蔗糖钙
下载PDF
双氢杨梅素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欧贤红 叶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6期8941-8942,共2页
[目的]研究双氢杨梅素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经单剂口服给药后,收集家兔血样,经离心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于280 nm波长处进行血药浓度测定。[结果]双氢杨梅素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级消除的单室模型,Ke为(0.76±0.13... [目的]研究双氢杨梅素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经单剂口服给药后,收集家兔血样,经离心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于280 nm波长处进行血药浓度测定。[结果]双氢杨梅素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级消除的单室模型,Ke为(0.76±0.13)h-1,Ka为(0.85±0.24)h-1,t1/2(Ka)为(0.82±0.31)h,t 1/2(Ke)为(0.91±0.44)h,Tmax为(1.5±0.46)h,Cmax为(12.36±2.7)mg/L,AUC0→∞为(45.45±22.3)mg.h/L,CL/F为(4.71±1.21)L/(h.kg),V/F为(6.17±3.12)L/kg。[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灵敏,适用于双氢杨梅素的药动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氢杨梅素 药动学 紫外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三种天然提取物的减肥降脂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梁梅 赵志国 +5 位作者 卢凤来 刘金磊 陈月圆 文永新 李典鹏 孙步祥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7-132,共6页
选用Wistar雄性大鼠,喂饲高脂饲料,建立预防性肥胖高血脂模型,对苦丁茶水提取物、阿拉伯糖、乌龙茶提取物三种天然成分进行减肥降脂试验。大鼠随机分组,灌胃给药,以药物曲美减肥胶囊为阳性对照组。测定模型组、给药实验组、阳性对照组... 选用Wistar雄性大鼠,喂饲高脂饲料,建立预防性肥胖高血脂模型,对苦丁茶水提取物、阿拉伯糖、乌龙茶提取物三种天然成分进行减肥降脂试验。大鼠随机分组,灌胃给药,以药物曲美减肥胶囊为阳性对照组。测定模型组、给药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各种生化指标(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大鼠的体重、Lee′s指数和脂肪湿重等。结果表明:各给药实验组较模型对照组体重增长减慢,且下降明显,体内脂肪湿重也明显下降,同时发现L-阿拉伯糖组有极其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ee′s指数和体内脂肪含量(P<0.01)的效果。L-阿拉伯糖对肥胖症、高血脂症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L-阿拉伯糖 乌龙茶 肥胖症 高脂血症
下载PDF
罗汉果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范彩琴 张昌志 +4 位作者 龙楚媚 付强 赵丰丽 宋云飞 杨文国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6-50,共5页
为探究罗汉果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从罗汉果内生真菌中筛选8株菌株的代谢产物进行化学成分试验,用DPPH·清除法和·OH清除法测定发酵产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8株罗汉果内生真菌发酵产物通过化学... 为探究罗汉果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从罗汉果内生真菌中筛选8株菌株的代谢产物进行化学成分试验,用DPPH·清除法和·OH清除法测定发酵产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8株罗汉果内生真菌发酵产物通过化学成分定性试验,推测可能含有蛋白质、多糖、有机酸、黄酮和醌类等物质。在供试液质量浓度为1 mg/mL时,其中菌株F5发酵液对DPPH·的清除率大小顺序为乙酸乙酯萃取相(96.83%)>VC(95.77%)>氯仿相(95.24%);菌株F5发酵液对·OH的清除率大小顺序为VC(99.36%)>原液(73.56%)>水相(61.98%),表明罗汉果内生真菌发酵产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并且抗氧化的成分极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内生真菌 发酵产物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QuEChERS-LC-MS/MS法测定黄皮果中30种常用农药残留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庆科 邹品田 +3 位作者 罗勇为 陆海南 覃江克 邹华红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9-115,共7页
利用QuEChERS-LC-MS/MS法快速测定黄皮果中30种常用农药残留。该法先采用乙腈从黄皮果中振荡提取的各残留农药,经过PSA、无水MgSO。吸附净化后,再利用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待测定的30种农药在5.0、10.0和20.0μg/kg3个加标... 利用QuEChERS-LC-MS/MS法快速测定黄皮果中30种常用农药残留。该法先采用乙腈从黄皮果中振荡提取的各残留农药,经过PSA、无水MgSO。吸附净化后,再利用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待测定的30种农药在5.0、10.0和20.0μg/kg3个加标水平下,平均回收率56.3%~109.O%,相对标准偏差1.0%~10.7%,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R2达到O.9967~0.9999。该方法具有简便快捷、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可为当前黄皮果中农药多残留检测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黄皮果 农药残留
下载PDF
罗汉果内生菌的分离及α-淀粉酶抑制剂产生菌的筛选 被引量:12
17
作者 龙楚媚 付强 +4 位作者 王琪 周巧丽 赵丰丽 宋云飞 杨文国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74,共4页
该研究从广西龙胜县的罗汉果植株根中分离内生菌,并采用打洞法和Bernfeld法从中筛选出对α-淀粉酶具有抑制活性的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发酵液后进行活性部位追踪。结果表明,从罗汉果根中分离得到10株内生菌,并从中筛选到... 该研究从广西龙胜县的罗汉果植株根中分离内生菌,并采用打洞法和Bernfeld法从中筛选出对α-淀粉酶具有抑制活性的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发酵液后进行活性部位追踪。结果表明,从罗汉果根中分离得到10株内生菌,并从中筛选到2株α-淀粉酶抑制活性较高的菌株PD-3(42.51%)和PD-4(56.29%);两菌株的α-淀粉酶抑制活性物质均来自发酵液,发酵液经萃取后,菌株PD-3和PD-4抑制活性最高的萃取相分别为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对α-淀粉酶的抑制率分别为74.19%和88.46%,较阿卡波糖的抑制率(45.17%)高;菌株PD-3的正丁醇相含有多糖、黄酮等化学成分,菌株PD-4的乙酸乙酯相含有糖类、酚和醌等化学成分;两株菌株经形态观察均初步鉴定为青霉属(Penicillium),表明罗汉果内生真菌具有产α-淀粉酶抑制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内生菌 分离 筛选 Α-淀粉酶抑制剂
下载PDF
紫花苜蓿中苜蓿皂甙工业化生产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焕荣 高云 蒋旭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74-276,共3页
目的:采用大孔树脂分离技术将紫花苜蓿中苜蓿皂甙分离出来,用于制造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等功能性保健药品。方法:利用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花苜蓿作原料,按原料∶溶剂=1∶8的比例加入45%乙醇溶剂,在80℃温度下提取二次,经专用大孔树脂吸附... 目的:采用大孔树脂分离技术将紫花苜蓿中苜蓿皂甙分离出来,用于制造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等功能性保健药品。方法:利用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花苜蓿作原料,按原料∶溶剂=1∶8的比例加入45%乙醇溶剂,在80℃温度下提取二次,经专用大孔树脂吸附水洗除杂,再经30%和75%乙醇溶剂梯度洗脱,最后回收乙醇,喷雾干燥得苜蓿皂甙产品。结果:经过连续20批正常试生产,得到苜蓿皂甙平均回收率为93·8%,产品中苜蓿皂甙含量平均为80·4%,产品对原料的平均收率为1·72%。结论:试生产证明本工艺是成功的,它能一次性将产品中苜蓿皂甙含量提高到80%以上,可以直接用于制药行业,是值得推广的新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皂甙 紫花苜蓿 大孔树脂 梯度洗脱
原文传递
溶菌酶介入下发酵型罗汉果酒的制备和风味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蜜月 黄燕 +1 位作者 谢永富 夏咏梅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27,共8页
果酒发酵常需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来酵解,并用SO_(2)作为抑菌剂,而SO_(2)会导致果酒口感不佳。本实验以鲜罗汉果浆为原料研究低度罗汉果酒的酿造工艺,用溶菌酶替代SO_(2),不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用正交试验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最终... 果酒发酵常需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来酵解,并用SO_(2)作为抑菌剂,而SO_(2)会导致果酒口感不佳。本实验以鲜罗汉果浆为原料研究低度罗汉果酒的酿造工艺,用溶菌酶替代SO_(2),不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用正交试验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最终得到以红、白两种酵母为菌种的最佳发酵工艺:发酵液初始糖度分别为13°Bx、14°Bx,酵母接种量分别为0.7wt%、0.5wt%,在25℃下分别发酵4d、5d。通过该工艺酿造的罗汉果酒保留了罗汉果的风味和香味,酒液清凉,呈茶红色,口感醇厚,酸甜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酒 罗汉果 溶菌酶 正交试验
下载PDF
油茶枯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被引量:18
20
作者 焦兵 许承婷 +3 位作者 黎青 覃江克 罗勇为 杨文国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7-333,共7页
目的研究油茶枯Camellia oleifera Abel Cake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油茶枯8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HPLC、中低压制备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 目的研究油茶枯Camellia oleifera Abel Cake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油茶枯8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HPLC、中低压制备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 7建立体外炎症筛选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芦丁(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山柰酚-3-O-α-L-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2-O-β-D-木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6)、山柰酚-3-O-[2-O-β-D-半乳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7)。化合物1,4~7对LPS诱导的RAW264. 7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NO、PGE2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均能抑制RAW 264. 7细胞中NF-κB的活性、下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和环氧合酶-2 (COX-2)的表达。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7具有较强的体外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枯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炎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