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8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罔两问景”的文学影响
1
作者 高深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50-55,共6页
《庄子》“罔两问景”寓言创设“罔两”和“影子”的对话,以拟人化的手法,论述“影”与“形”的依附关系,阐发顺物自然的处世原则,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诗文既有形式的模拟,亦有借“罔两”与“影”的对话阐发人生哲理的寓言... 《庄子》“罔两问景”寓言创设“罔两”和“影子”的对话,以拟人化的手法,论述“影”与“形”的依附关系,阐发顺物自然的处世原则,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诗文既有形式的模拟,亦有借“罔两”与“影”的对话阐发人生哲理的寓言诗,又有借“形”“影”关系以抒发孤独情怀的诗歌,还有以“罔两”为题的大量赋作,都体现了《庄子》“罔两问景”寓言的广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罔两 文学影响
下载PDF
简谈古文字中特殊的形体省略现象
2
作者 徐子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2-91,共10页
在汉字发展史上,形声字存在省声、省形的变化。通过对一些相关字形的考察,发现形声字是可以完全省去声旁;表意字也可以省略形体一部分,成为一个与本身看似不相关的字。这些并不是书写者写错造成的,而是出于求简的考虑。
关键词 汉字发展史 古文字 形声字 表意字 声旁 省声 省形
下载PDF
简论清代书院制度的特点及其兴衰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宗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64-67,共4页
清代书院是清代教育机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的书院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清代书院不仅继承了传统学术的治学特点,而且还由于其受到朝廷的直接约束和管理,从而成为清朝政府培养其经世人才的阵地,呈现出浓厚... 清代书院是清代教育机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的书院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清代书院不仅继承了传统学术的治学特点,而且还由于其受到朝廷的直接约束和管理,从而成为清朝政府培养其经世人才的阵地,呈现出浓厚的官办色彩。因此,清代书院制度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利弊。甲午战争后,随着古老的封建制度的没落,书院制度也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而淡出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书院 学术活动 弊端及兴衰
下载PDF
地区学院系级资料室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雁鸣 《科技信息》 2007年第22期130-130,126,共2页
地区学院升本后,资料室建设严重滞后,不适应外延扩张、内涵发展和层次提升的办学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图书资料量少质劣;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程度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为此,应调整系级资料室的发展思路和方向,采取新的对... 地区学院升本后,资料室建设严重滞后,不适应外延扩张、内涵发展和层次提升的办学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图书资料量少质劣;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程度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为此,应调整系级资料室的发展思路和方向,采取新的对策:更新观念、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效益、构建现代化管理系统,尽快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学院 系级资料室 建设对策
下载PDF
地方性院校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5
作者 张莹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11期187-188,共2页
随着对外汉语教育教学在国内外的不断升温,对外汉语专业在国内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地方性院校也相继设立了对外汉语专业。但地方性院校本身有着一些自身与外在的不利因素,如何在现有的办学条件基础上,培养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就成为... 随着对外汉语教育教学在国内外的不断升温,对外汉语专业在国内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地方性院校也相继设立了对外汉语专业。但地方性院校本身有着一些自身与外在的不利因素,如何在现有的办学条件基础上,培养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就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从地方性院校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在培养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方面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院校 对外汉语 专业课程设置
下载PDF
合汉宋以为继,凭会院求中兴--汪吟龙生平及其儒学活动述评
6
作者 王德龙 高深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28-32,共5页
汪吟龙是近代著名的儒学活动家,早年承继家学并受桐城地域文化熏陶,经史小学功底深厚。1925年汪吟龙考取清华大学国学院研究生,师从梁启超,研究文中子,并创办《实学》杂志,以建设的立场整理国故,弘扬国粹,后成为“甲寅派”和“学衡派”... 汪吟龙是近代著名的儒学活动家,早年承继家学并受桐城地域文化熏陶,经史小学功底深厚。1925年汪吟龙考取清华大学国学院研究生,师从梁启超,研究文中子,并创办《实学》杂志,以建设的立场整理国故,弘扬国粹,后成为“甲寅派”和“学衡派”的重要成员。20世纪30年代汪吟龙热衷儒学复兴活动,参加国学会,创立中华儒学研究会,并筹办曲阜研究院,为断裂时代的儒学传承作出了贡献。汪吟龙在儒学趋向上介乎新文化运动和孔教运动之间,既反对革命派从根本上否定儒学的社会价值,也反对保守派将儒学上升为国教式的宗教工具,他追求“合汉宋以为继,凭会院求中兴”的儒学形态,希望在中西文化碰撞之际,重构社会的儒学文化根基,发挥儒学独特社会价值,恢复中国的人文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吟龙 生平 儒学传承
下载PDF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丁玲20世纪40年代的情感改造——基于对《三日杂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考察
7
作者 王冬梅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8-207,共10页
丁玲在接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创作进路。正是以《讲话》所要求的知识分子改造为基点,丁玲在有意识的下乡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情感机制,力求将个人的感觉结构内嵌到时代的精神结构之中,从《三... 丁玲在接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创作进路。正是以《讲话》所要求的知识分子改造为基点,丁玲在有意识的下乡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情感机制,力求将个人的感觉结构内嵌到时代的精神结构之中,从《三日杂记》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体现了这一情感改造的过程。在不断地深入乡土社会的过程中,丁玲重建了自己与乡村世界的联结方式,并尝试着以自身的感知为中心,重塑自己的情感结构,最终完成了知识分子的主体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延安文学 丁玲 情感改造 主体转化
下载PDF
由出土文献看儒墨战国时期的交融
8
作者 史大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8-23,共6页
儒墨在战国时期并称显学,墨子曾受业于儒术,墨家源于儒家。墨家所反对的,并不是儒家的全部,只是儒家繁缛的礼节、厚葬的奢华、沉湎的音乐、保守的宿命。儒墨在区别的同时,也有更多的相通之处。儒墨之所以能够交融,在于思想层面、社会层... 儒墨在战国时期并称显学,墨子曾受业于儒术,墨家源于儒家。墨家所反对的,并不是儒家的全部,只是儒家繁缛的礼节、厚葬的奢华、沉湎的音乐、保守的宿命。儒墨在区别的同时,也有更多的相通之处。儒墨之所以能够交融,在于思想层面、社会层面、时代层面的共通之处。儒墨具有共同的道德追求、政治诉求、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内在逻辑上有一些共通之处。墨家的“尚贤”“尚同”“兼爱”“节用”“天志”“明鬼”等思想往往可以在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等出土文献和儒家传世文献中得到印证,至于儒家辟墨、墨家非儒,恰恰能够说明战国时期儒墨思想在交锋中交融,在批判中互相吸收。儒墨合流后,墨家道德哲学则融入儒家,墨家的数理逻辑和科学精神保留在工匠技术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 儒家 墨家 战国 交融
下载PDF
新建院校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9
作者 蔡永青 《枣庄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02-103,共2页
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于弱质院校冲破重围、实现跨越式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型学生社团活动,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以读书、研讨、实践等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学习为主要形式,建立起以学生自主... 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于弱质院校冲破重围、实现跨越式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型学生社团活动,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以读书、研讨、实践等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学习为主要形式,建立起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借智引援的教育教学共同体。分析认为这项工作应该代表新建院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教学 模式 研究型社团
下载PDF
思政元素融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以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
10
作者 田甜 《传播与版权》 2022年第3期104-106,共3页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要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意在培养新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其具备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决定了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近年来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本文以枣庄学院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要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意在培养新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其具备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决定了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近年来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本文以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阐述课程思政建设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牢记培养初心、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课程创新性建设及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实践策略,并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元素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课程建设
下载PDF
论文化自信与古代文学研究“现代转向”
11
作者 姜克滨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9-126,共8页
文化自信概念的提出,启发我们重新审视当下的古代文学研究,新时代的古代文学研究必须有新的现代转向,加强新话语体系建设,重构新的研究范式。“海外汉学”“文化研究”的兴起,为新时代的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古代文学研究... 文化自信概念的提出,启发我们重新审视当下的古代文学研究,新时代的古代文学研究必须有新的现代转向,加强新话语体系建设,重构新的研究范式。“海外汉学”“文化研究”的兴起,为新时代的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古代文学研究,要以考证为中心,着重于阐发“义理”,“回归原典”,做原创性的研究,以审美化的本体阐释为法则,归纳总结文学创作规律和美学原则,提炼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从而创造新的文学理论。古代文学研究要“国际化”,一方面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走理论化、科学化道路;另一方面,推进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的英文写作和创办英文版的文学期刊,扩大中国文论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现代转向 考证 审美化本体阐释 话语体系
下载PDF
论“梅村体”与小说、戏曲的文体互动
12
作者 姜克滨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5-63,76,共10页
梅村体歌行在叙事方面独具特色,融入了当时流行的小说、戏曲的叙事结构、叙事手法,融合了“叙述体”与“代言体”叙事的优点,体现了叙事诗与小说、戏曲文体互渗的趋向。梅村体歌行深受戏曲“代言体”的影响,复杂多变的叙事结构与戏曲叙... 梅村体歌行在叙事方面独具特色,融入了当时流行的小说、戏曲的叙事结构、叙事手法,融合了“叙述体”与“代言体”叙事的优点,体现了叙事诗与小说、戏曲文体互渗的趋向。梅村体歌行深受戏曲“代言体”的影响,复杂多变的叙事结构与戏曲叙事模式有共通之处。梅村体歌行多用“分折(分幕)叙事”,不仅故事富有戏剧性、有层次性,而且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具有戏曲的特点,每幕有不同的人物“。梅村体”歌行叙事方式,从“故事体”转向“人物体”,常以小说笔法入诗,在叙述宏大的历史事件时,注重场面描写,也采用虚构手法,来加强诗歌的故事性,使人物刻画与情节发展相得益彰。叙事诗的小说化、戏曲化,梅村体是一个成功的先例,对于我们研究文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村体 歌行 小说化 戏曲化 文体互渗
下载PDF
文化自觉视域下黑龙江世居人口较少民族影像创作略论
13
作者 刘冰 黄力力 贾鲁华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3-55,共3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世居人口较少民族影像创作表现出两种取向的分化:一是在影视人类学视域下聚焦民族文化变迁,并以一种文化自觉的态度把握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二是一贯坚守国家意识形态表达的少数民族电影在市场化改革中深...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世居人口较少民族影像创作表现出两种取向的分化:一是在影视人类学视域下聚焦民族文化变迁,并以一种文化自觉的态度把握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二是一贯坚守国家意识形态表达的少数民族电影在市场化改革中深陷被边缘化的窘境。本文从烛照现实、融入主流、突破困境三个方面,阐释七十多年来黑龙江世居人口较少民族影像创作的独特文化症候,探索以“共同体”意识为指导的新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少数民族 影像创作 文化自觉 意识形态化 共同体
下载PDF
文本细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伯存 王冬梅 《枣庄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26-29,共4页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心。文本细读是走进文学本身魅力的一大途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文本细读教学法是文本细读在文学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也是现当代文学教...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心。文本细读是走进文学本身魅力的一大途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文本细读教学法是文本细读在文学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也是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细读 教学改革 路径 方法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再出发 被引量:32
15
作者 王冬梅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65-169,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启新的历史,有望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再出发的起点稳步渐进,呈现出由浅到深、由外到内、由此及彼的三大特点。再出发的视角与内涵主要是文化的挖掘,包括人本性挖掘、...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启新的历史,有望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再出发的起点稳步渐进,呈现出由浅到深、由外到内、由此及彼的三大特点。再出发的视角与内涵主要是文化的挖掘,包括人本性挖掘、日常性揭示和公共性展示。再出发的推进与突破关键在创新突破,主要是突破文化资本化思维,重塑文化保护观念;突破文化管理科层化,创新文化保护机制;突破学科界限,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再出发
下载PDF
文化强国语境下文化立国的逻辑、现实与战略 被引量:6
16
作者 卢衍鹏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1-175,共5页
文化立国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构的战略基础和价值取向,文化立国的逻辑是现代性、全球化与超越性的文化自觉,文化立国的现实是从核心价值到道德秩序的重建,文化立国的战略是实现从中国形象到文化实力的转变。
关键词 文化立国 文化自觉 核心价值 道德秩序 中国形象 文化实力
下载PDF
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 被引量:31
17
作者 卢衍鹏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1-186,共6页
何种政治、谁之文学、如何审美分别是文学研究的政治语境、政治诉求、政治审美因素,都是文学研究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文学研究中的政治包括具体的政治政策及其落实、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审美四个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 何种政治、谁之文学、如何审美分别是文学研究的政治语境、政治诉求、政治审美因素,都是文学研究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文学研究中的政治包括具体的政治政策及其落实、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审美四个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诉求包括启蒙、革命、重新启蒙、后启蒙等四个阶段,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也经历了启蒙者、被改造者、新启蒙者、智识分子等四种身份的剧烈变动,文学研究的话语形式分别为启蒙话语、大众话语、新启蒙话语、技术话语等四种类别。与以上相对应,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分为政策与制度图解、政治文化、政党政治、文化政治等四个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审美因素 文学研究 文化政治
下载PDF
主流文化的解构与文化研究的重生 被引量:19
18
作者 卢衍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4-137,共4页
中国当代主流文化已经并将继续被解构,因为消费文化的市场逻辑扰乱了主流文化的生态平衡,主流文化的保守使其丧失了关怀现实的意识、形象的形式和与时俱进的价值诉求。文化研究也陷入困局,文化研究的开放性、建构性无法掩饰其抽象性、... 中国当代主流文化已经并将继续被解构,因为消费文化的市场逻辑扰乱了主流文化的生态平衡,主流文化的保守使其丧失了关怀现实的意识、形象的形式和与时俱进的价值诉求。文化研究也陷入困局,文化研究的开放性、建构性无法掩饰其抽象性、浮躁性,必须深入中国语境和文化体制寻找文化研究之根;文化研究的批判性和反思性逐渐弱化,必须重新审视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文化研究的分化导致其不确定性,必须找到契合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节点,突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标杆价值。要实现主流文化的重塑与文化研究的重生,必须以媒体为核心打造主流文化主导的平台,推动主流文化大众化;拓展精英文化世俗化的多种渠道,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全球化的视野探求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主流文化 解构 重生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何与何为 被引量:4
19
作者 卢衍鹏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1年第6期5-10,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逻辑是理论旅行的结果,西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特殊性延异为世界性、普遍性,国际公约化命名和组织推广发展为科层化的范式学术运动和保护实践,非功利性的价值保护发展为文化"有用性"的现实博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逻辑是理论旅行的结果,西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特殊性延异为世界性、普遍性,国际公约化命名和组织推广发展为科层化的范式学术运动和保护实践,非功利性的价值保护发展为文化"有用性"的现实博弈。从文化现代化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应对当前遗产流逝的手段,也是文化创造、转型、重构的长远规划;从经济转型而言,是远古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是文化资本的承载者,是文化竞争力的强大支撑;从社会和谐而言,是连接基础价值和终极价值的中间价值,融合自然观、社会观的缓冲地带,协调他组织与自组织的管理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守性体现在观念僵化、忽视个体性、认同功能薄弱;文化激进体现在产业发展冲动超过事业管理积极性,价值规律超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有规律,资源争夺、资本滥用和知识虚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顽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逻辑 文化现实 文化悖论
下载PDF
山东文化形象的三大建构模式及其现代传承与嬗变 被引量:2
20
作者 房福贤 马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17,共7页
地域文化的认同凭借地域文化形象这一媒介,文学想象和叙事是建构形象的重要方式。山东文化形象有庙堂与民间两种形态。民间山东文化形象有三大建构模式:《水浒传》式的"好汉山东"模式,《金瓶梅》式的"世俗山东"模式... 地域文化的认同凭借地域文化形象这一媒介,文学想象和叙事是建构形象的重要方式。山东文化形象有庙堂与民间两种形态。民间山东文化形象有三大建构模式:《水浒传》式的"好汉山东"模式,《金瓶梅》式的"世俗山东"模式,《聊斋志异》式的"灵异山东"模式。20世纪文学中的山东书写,正是循着这三大建构模式发展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想象 山东文化形象 好汉山东 世俗山东 灵异山东 现代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