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绝对重力观测应用与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嘉沛 韩宇飞 +6 位作者 张新林 李忠亚 张明辉 祝杰 杨光亮 胡敏章 申重阳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3期243-257,共15页
高精度的地表重力观测是研究地球内部变形和物质运移的关键手段之一.近十几年来,随着现代精密大地测量观测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地表高精度重力观测数据的积累,绝对重力观测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和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一步深入和拓... 高精度的地表重力观测是研究地球内部变形和物质运移的关键手段之一.近十几年来,随着现代精密大地测量观测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地表高精度重力观测数据的积累,绝对重力观测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和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本文主要总结了我国绝对重力观测在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中最新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包括绝对重力观测技术(绝对重力观测网络和绝对重力数据处理),以及绝对重力在地震监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重力仪器的标定与比对观测)、地球动力学(地壳构造变形、地表物质迁移和重力场模型建立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最后,在绝对重力观测的空间分辨率、重力测网设计和重力观测新技术等方面,对绝对重力观测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各类型绝对重力仪逐渐成熟,相信绝对重力观测在应用与研究方面将会迎来更广阔的机遇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重力 地震监测 地球动力学 陆态网络
下载PDF
利用固体潮研究岩石天体的深部结构
2
作者 肖驰 李斐 +4 位作者 鄢建国 叶茂 原田雄司 郝卫峰 邓青云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5期537-551,共15页
经过地球物理学的长足发展,我们有着丰富的手段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然而对于地球之外的其他天体,研究其内部结构的手段却仍然十分有限,往往依赖于轨道探测器、着陆器以及天文观测获取的大地测量数据.在这之中,固体潮对研究其内部结构... 经过地球物理学的长足发展,我们有着丰富的手段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然而对于地球之外的其他天体,研究其内部结构的手段却仍然十分有限,往往依赖于轨道探测器、着陆器以及天文观测获取的大地测量数据.在这之中,固体潮对研究其内部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固体潮汐形变和其带来的潮汐耗散提供了关于行星内部结构,尤其是深部核幔边界及核心部分的关键信息.本文将全面地对利用固体潮汐参数(包括潮汐勒夫数及潮汐品质因子)研究岩石天体的深部结构进行综述.首先对固体潮的基本理论、潮汐参数以及黏弹性模型进行了介绍,建立了天体内部结构参数与其外部固体潮汐响应之间的关系.之后对现有利用固体潮汐参数研究水星、金星、火星及月球这些岩石天体的内部结构的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可以发现固体潮汐参数是一种对天体深部结构进行约束的有效手段.本文进一步提供了未来探测任务获取的高精度数据对研究天体深部结构的贡献.然而,目前固体潮汐参数对天体深部结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同黏弹性模型之间耗散强度的差异性问题、黏弹性模型的短周期实验数据和宏观长周期理论计算结果之间的不匹配问题等.本文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潮 潮汐响应 黏弹性 内部结构 岩石天体
下载PDF
宜昌台超导重力观测中的海潮与大气负荷效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魏工哲 刘子维 +3 位作者 江颖 张晓彤 周浩 李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298,共6页
基于2017年宜昌地震台超导重力仪观测数据,对数据预处理、极移改正和长周期趋势改正后的重力潮汐观测数据进行调和分析,获得宜昌台精确地方重力潮汐参数,选取NAO.99b和osu.Chinasea.2010海潮模型研究海潮负荷对重力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 基于2017年宜昌地震台超导重力仪观测数据,对数据预处理、极移改正和长周期趋势改正后的重力潮汐观测数据进行调和分析,获得宜昌台精确地方重力潮汐参数,选取NAO.99b和osu.Chinasea.2010海潮模型研究海潮负荷对重力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宜昌台海潮负荷变幅约为25 nm·s^(-2),经海潮改正后潮汐因子有所改善。采用时域导纳方法以及基于全球大气模型ERA-Interim计算宜昌台大气重力负荷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宜昌台大气重力导纳值为-3.2193 nm·s^(-2)·hPa^(-1),近区大气重力负荷变幅约为160 nm·s^(-2),远区大气重力负荷变幅可达70 nm·s^(-2),在进行超导重力数据处理分析时全球大气负荷效应不能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重力仪 重力固体潮 调和分析 海潮负荷 大气重力负荷
下载PDF
gPhone重力仪漂移改正方法研究
4
作者 王乐行 刘子维 +2 位作者 江颖 张晓彤 李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0,共7页
对秭归站gPhone重力仪2017年全年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各项改正后,利用4种方法进行漂移改正的对比研究,对多项式改正阶次的选取、各方法去漂移的效果评定、BEADS算法是否有效等问题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去除gPhone重... 对秭归站gPhone重力仪2017年全年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各项改正后,利用4种方法进行漂移改正的对比研究,对多项式改正阶次的选取、各方法去漂移的效果评定、BEADS算法是否有效等问题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去除gPhone重力仪数据漂移时,当阶数达到4阶、5阶左右便趋于稳定,对于一般研究推荐采用5阶多项式去漂移即可满足数据处理要求;用滤波法去漂移时需要关注边际效应,EEMD方法可操作性强,相较于小波滤波更具优势;BEADS算法能够实现趋势项拟合从而去除漂移的功能,但能否在各项研究中加以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该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弹簧型重力仪漂移改正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hone重力仪 漂移改正 多方法对比
下载PDF
东大别造山带周缘洞体应变观测与气压效应
5
作者 林俊 吕品姬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02,共8页
对东大别造山带周缘5个观测站的洞体应变观测资料进行气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1)在低频带,洞体应变、气压与固体潮三者间的相关性较弱;在中频带,由于受日月引力潮汐作用的影响,三者间两两相关性明显;在高频带,洞体应变和气压的相关性虽... 对东大别造山带周缘5个观测站的洞体应变观测资料进行气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1)在低频带,洞体应变、气压与固体潮三者间的相关性较弱;在中频带,由于受日月引力潮汐作用的影响,三者间两两相关性明显;在高频带,洞体应变和气压的相关性虽不及中频带,但随频率的增大有呈指数增加的趋势。由此可知,在中频带洞体应变对气压的响应突出。2)在2019—2022年9次短周期气压波动事件过程中,洞体应变在时域、频域、变化形态和空间传播方向等方面呈现出与气压变化相似的特征。3)结合5个观测站不同的基岩岩性、覆盖厚度和地形特征认为,麻城台的基岩岩性完整、进深大,气压响应幅度最显著,平均气压系数最大,其覆盖层岩体弹性较好;相反,金寨台的台基岩性为片麻岩,表层较破碎,气压响应幅度最小,其覆盖层岩体弹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大别造山带周缘 洞体应变 气压效应
下载PDF
基于NaCl溶液的电解抛光工艺参数研究
6
作者 龚伟明 朱威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5年第6期53-55,共3页
针对地震仪器中存在的一些形状特殊的铜质零部件,本文提出以NaCl溶液作为电解液,通过正交试验的方式确定铜片电解抛光工艺的最佳温度、电解液流速和电解液浓度,并研究了通电时间对抛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通电时间增加,铜片表面... 针对地震仪器中存在的一些形状特殊的铜质零部件,本文提出以NaCl溶液作为电解液,通过正交试验的方式确定铜片电解抛光工艺的最佳温度、电解液流速和电解液浓度,并研究了通电时间对抛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通电时间增加,铜片表面粗糙度先减小后增大。当温度为60℃、电解液浓度为50%、电解液流速为800mL/min、电流密度为50A/dm^(2)、通电100s时,铜片表面粗糙度最低,为0.17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L溶液 铜片 电解抛光 表面粗糙度
下载PDF
2020年西藏定日M_(W)5.6地震震源参数估计和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琦 李承涛 +4 位作者 赵斌 黄勇 万永革 谭凯 董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88,共17页
2020年3月20日青藏高原西南缘定日县发生M_(W)5.6地震,距2015年尼泊尔M_(W)7.9地震~250 km.尼泊尔地震,尤其是震后余滑是否触发了此次定日地震还有待研究.本文联合合成孔径雷达和区域地震波资料研究定日地震的破裂特征.首先利用近场形... 2020年3月20日青藏高原西南缘定日县发生M_(W)5.6地震,距2015年尼泊尔M_(W)7.9地震~250 km.尼泊尔地震,尤其是震后余滑是否触发了此次定日地震还有待研究.本文联合合成孔径雷达和区域地震波资料研究定日地震的破裂特征.首先利用近场形变和宽频带地震波资料,通过贝叶斯自举优化算法揭示定日地震的均匀滑动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断层几何模型并反演震源滑动分布.研究发现定日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334°,倾角~51°.破裂主要集中在约2.0~5.5 km深度范围内.破裂范围~5.6 km×4.4 km,释放总的地震矩~3.33×10^(17)N·m.最大滑动量~1.27 m,发生在3.786 km深度.破裂以正断滑动为主兼少许右旋走滑分量,同区域历史地震表现出相似的破裂机制,表明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挤压欧亚板块,在藏南地区产生了近东西向的张应力.库仑应力变化研究表明,尼泊尔M_(W)7.9地震主余震和定日地区四次历史地震共同触发了2020年定日M_(W)5.6地震,其中尼泊尔地震震后2年的余滑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占库仑应力增加总量的~40%,震后余滑在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估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定日M_(W)5.6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形变 滑动分布 尼泊尔M_(W)7.9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
下载PDF
基于多层全连接神经网络的6C地震波极化向量识别研究
8
作者 廖成旺 庞聪 +1 位作者 江勇 吴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1-335,435,共6页
利用机器学习原理,提出一种基于多层全连接(multi-layer fully connected, MFC)神经网络的六分量(six-component, 6C)地震波极化向量识别方法。首先利用6C地震波各波型极化向量数学模型和一系列仿真参数得到5种波型和噪声波型各5 000个... 利用机器学习原理,提出一种基于多层全连接(multi-layer fully connected, MFC)神经网络的六分量(six-component, 6C)地震波极化向量识别方法。首先利用6C地震波各波型极化向量数学模型和一系列仿真参数得到5种波型和噪声波型各5 000个极化向量数据集,然后随机选取其中5 000个作为测试集,其余划分为训练集,进行MFC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的综合辨识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MFC神经网络模型识别5种极化向量类型(SH波和Love波视为一类)和6种极化向量类型的效果均显著优于SVM模型,平均识别率分别达到99.786%和87.9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向量识别 六分量地震波 多层全连接神经网络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基于Cesium的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数据二三维一体化展示技术研究
9
作者 李旭东 刘坚 +1 位作者 黄勇 施峰 《价值工程》 2024年第32期146-148,共3页
为实现二维与三维数据的标准化采集与可视化展示,满足集成管理需求,本文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构建了一套涵盖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及成果展示的全流程解决方案。通过飞前检查、像控点布设及航线规划,确保影像数据的质量。... 为实现二维与三维数据的标准化采集与可视化展示,满足集成管理需求,本文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构建了一套涵盖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及成果展示的全流程解决方案。通过飞前检查、像控点布设及航线规划,确保影像数据的质量。设计数据处理流程,采用专业图像处理软件生成高精度二维正射影像与三维实景模型。依托Cesium开源框架,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高度交互式的二三维一体化展示系统。经验证,所生成的影像与模型精度达厘米级,符合我国1∶500比例尺标准,为工程测量与地震监测应急等任务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摄影测量 二维正射影像 三维实景模型 CESIUM 地震监测应急
下载PDF
一种拓展数据采集系统动态范围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润民 周云耀 吕永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72-977,共6页
针对当前台站需要使用两套采集系统分别监测记录微弱信号与大地震信号这一问题,提出一种自动切换采集模式的数据采集方法。在正常情况监测微弱信号时,采集系统使用小信号通道ADC分级采样,而当发生大震、巨震时,系统自动切换使用大信号通... 针对当前台站需要使用两套采集系统分别监测记录微弱信号与大地震信号这一问题,提出一种自动切换采集模式的数据采集方法。在正常情况监测微弱信号时,采集系统使用小信号通道ADC分级采样,而当发生大震、巨震时,系统自动切换使用大信号通道ADC采样。实验表明,采集系统单个AD数据采集模式在100 Hz采样时,动态范围达128 dB,而使用双AD数据采集模式在100 Hz采样时,动态范围可达158 dB。改进后的数据采集方法可有效提高地震信号采集动态范围,在不增加硬件成本情况下,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数据采集系统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PGA 动态范围 数据采集 自动切换
下载PDF
JCZ-360超宽频带地震计研究与实验
11
作者 周云耀 齐军伟 +2 位作者 向涯 吕永清 吴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71-775,共5页
介绍了JCZ系列超宽频带地震计JCZ-360的研究进展、定型测试、台站实验观测等情况。结果显示,JCZ-360超宽频带地震计能有效抑制外界大气压力、外部磁场干扰及温度变化对仪器的影响,性能更稳定,在超低频端噪声水平更低。JCZ-360超宽带地... 介绍了JCZ系列超宽频带地震计JCZ-360的研究进展、定型测试、台站实验观测等情况。结果显示,JCZ-360超宽频带地震计能有效抑制外界大气压力、外部磁场干扰及温度变化对仪器的影响,性能更稳定,在超低频端噪声水平更低。JCZ-360超宽带地震计不仅可以观测到全频段地震波,还可以记录到固体潮汐、地球自由振荡等信息,具备传统地震和地球物理场的综合观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CZ-360超宽频带地震计 自噪声 对比测试 综合观测
下载PDF
三峡库首区蓄放水重力效应模型的构建与观测
12
作者 李晖 刘子维 +2 位作者 江颖 张晓彤 周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67-872,共6页
通过高分遥感影像精确提取三峡库首区水体边界,对水体部分构建精密的离散化数值模型,模拟计算三峡库首区在不同蓄放水位产生的重力效应,并对秭归站2017年gPhone 101重力仪与茅坪站2019~2021年gPhone 113重力仪的连续观测数据进行精细预... 通过高分遥感影像精确提取三峡库首区水体边界,对水体部分构建精密的离散化数值模型,模拟计算三峡库首区在不同蓄放水位产生的重力效应,并对秭归站2017年gPhone 101重力仪与茅坪站2019~2021年gPhone 113重力仪的连续观测数据进行精细预处理。结果表明,在145~175 m蓄水过程中,模拟得到不同蓄水高度(间隔5 m)对岸边的重力变化值分别为0~28μGal、0~47μGal、0~60μGal、0~97μGal、0~170μGal、0~210μGal。当蓄水位升高5 m时,离岸2 km范围内存在10~20μGal的影响;当蓄水位升高30 m时,离岸5 km范围内存在30~40μGal的影响。重力残差主要反映水文重力效应信息,秭归站重力残差记录到约40μGal的重力变化,茅坪站重力残差记录到约50μGal的重力变化,重力变化趋势和水位变化呈现非常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模型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可为三峡库首区及其岸边稳定性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首区 gPhone重力仪 重力效应 数值模拟 流动重力
下载PDF
利用新型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研究微震震源定位 被引量:4
13
作者 庞聪 马武刚 +3 位作者 李查玮 江勇 廖成旺 陈国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08-714,共7页
引入并介绍6种新型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灰狼算法、鲸鱼优化算法、蝗虫优化算法、麻雀搜索算法、蚁狮算法、蜻蜓算法)的仿生原理、核心计算公式及优化特性,在经典到时差模型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型微震震源反演数学模型,利用仿真的矿山微震震... 引入并介绍6种新型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灰狼算法、鲸鱼优化算法、蝗虫优化算法、麻雀搜索算法、蚁狮算法、蜻蜓算法)的仿生原理、核心计算公式及优化特性,在经典到时差模型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型微震震源反演数学模型,利用仿真的矿山微震震源正反演数据对比分析6种方法的性能差异。结合实际矿山人工爆破数据,通过6个统计指标从精度、收敛速度、稳定性等多个角度测试这6种新型群体智能优化算法在微震震源定位中的有效性和可靠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震源定位 到时差模型 灰狼算法 鲸鱼优化算法 蝗虫优化算法 麻雀搜索算法 蚁狮算法 蜻蜓算法
下载PDF
地震与爆破波形信号的EEMD多尺度分布熵提取和WOA-SOM神经网络识别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庞聪 王磊 +2 位作者 马武刚 江勇 廖成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80-984,共5页
针对地震信号中存在大量环境噪声的问题,基于天然地震事件和人工爆破事件建立初始数据集,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技术对波形信号进行分解、降噪,提取出较纯净的各阶本征模态函数(IMF)分量,然后对前10阶分量分别计算分布熵,即EEMD多... 针对地震信号中存在大量环境噪声的问题,基于天然地震事件和人工爆破事件建立初始数据集,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技术对波形信号进行分解、降噪,提取出较纯净的各阶本征模态函数(IMF)分量,然后对前10阶分量分别计算分布熵,即EEMD多尺度分布熵,建立神经网络输入矩阵。应用鲸鱼优化算法(WOA)对自组织特征映射(SOM)神经网络参数(竞争层维数、网络训练次数)进行优化,针对不同训练样本寻找对应的最优参数值以改善模式识别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地震识别率。结果表明,EEMD多尺度分布熵结合WOA-SOM模型可有效识别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识别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自组织特征映射 鲸鱼优化算法 多尺度分布熵
下载PDF
澳大利亚大陆地壳垂向形变的GNSS影像学分析
15
作者 宋舜跃 李水平 +3 位作者 王欣 陶庭叶 朱勇超 屈小川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8-307,共10页
在地壳垂向形变监测中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分别存在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不足的问题,而GNSS影像学方法基于离散的GNSS站点速度生成地壳垂直运动的图像,可以直接揭示地壳垂直运动的连续空间... 在地壳垂向形变监测中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分别存在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不足的问题,而GNSS影像学方法基于离散的GNSS站点速度生成地壳垂直运动的图像,可以直接揭示地壳垂直运动的连续空间特性。使用GNSS影像学方法,研究了澳大利亚大陆地壳垂向形变,并通过棋盘格检验和交叉检验的方法对GNSS地壳垂直运动影像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NSS影像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剔除一些粗差的影响,并减少GNSS地壳垂直运动影像中出现零碎图斑和规则圆弧形突变边缘的问题,但同时也会剔除掉一些峰值和突变值,从而使生成的影像出现过度平滑的问题。GNSS地壳垂直运动影像表明澳大利亚将近98%的地区正在沉降,只有在澳大利亚北部部分地区和东部极小部分地区地壳呈上升运动,沉降和上升的量级基本在−3~1 mm/a之间。所有地区的垂直运动平均值为−0.76 mm/a,中值为−0.72 mm/a。本研究证实GNSS影像学方法具有合理性与正确性,GNSS地壳垂直运动影像能够准确获取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垂向形变,有助于揭示区域地壳垂向形变时空变化的细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影像学 垂向形变 澳大利亚 影像学分析
下载PDF
重震联合反演青藏高原岩石圈密度结构
16
作者 宛家宽 罗志才 吴云龙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0-482,共13页
本文联合重力和面波相速度数据反演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密度模型,揭示了密度异常分布特征,并对密度异常的成因进行了讨论.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面波相速度反演结果的横向分辨率在青藏高原东部达到1°,中部达到1.5°,西部低于2°... 本文联合重力和面波相速度数据反演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密度模型,揭示了密度异常分布特征,并对密度异常的成因进行了讨论.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面波相速度反演结果的横向分辨率在青藏高原东部达到1°,中部达到1.5°,西部低于2°,而重震联合反演结果的分辨率在青藏高原中西部均能达到1°;在波速异常和密度异常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重震联合反演的结果比面波相速度单独反演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密度模型.基于重震联合反演揭示的密度模型表明:(1)青藏高原中下地壳呈现显著的低密度、低VS异常,表明发生了部分熔融且存在地壳流通道.(2)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整体呈现高密度、低VS异常,表明上地幔可能发生了部分熔融和底侵作用.(3)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的岩石圈地幔呈现低密度、低VS异常,这可能是岩石圈地幔中橄榄岩的水合作用造成的;昆仑断裂带的低密度、低VS异常则支持该区域软流圈上涌的构造学说.(4)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地体的岩石圈地幔呈现低密度、高VS异常,符合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岩石圈结构 密度模型 重震联合反演
下载PDF
InSAR观测约束2022年门源Mw 6.7级地震同震滑动分布和库伦应力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欣 李水平 康晶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2-38,共7页
本文首先基于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影像数据,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技术,获取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w 6.7级地震的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然后根据非负最小二乘原理,反演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和同震滑动分布;最后基于断层滑动... 本文首先基于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影像数据,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技术,获取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w 6.7级地震的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然后根据非负最小二乘原理,反演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和同震滑动分布;最后基于断层滑动分布参数和库伦破裂准则,计算库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门源地震造成显著的地表变形,同震形变区范围约为33 km×22 km,升降轨最大LOS向形变量分别为-60、85 cm。同震滑动模型显示,门源地震是一次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少许逆冲的地震事件,并在地表造成长约36 km(主断层24 km,分支断层12 km)的同震破裂,主要破裂区集中在0~15 km的深度,主断层最大滑动量为2.94 m,对应深度为1.5 km,分支断层最大滑动量为1.43 m,对应深度为4.5 km;反演释放的地震矩为1.37×10^(19)N·m,相当于一次Mw 6.73级地震;结合野外考察与断层反演结果,初步判定同震发震断层为冷龙岭断裂西端,并破裂到托莱山断裂东端。同震库伦应力变化及余震分布结果表明,冷龙岭断裂东端和托莱山断裂西端库伦应力明显处于加载状态,未来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同震形变 DINSAR 滑动分布 库伦应力变化
原文传递
海域重力异常模型的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焕玲 杨蔚然 +5 位作者 张放 文汉江 胡敏章 蒋涛 蔺文奇 黎晨曦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4-285,共12页
不同于传统的重力异常模型精度分析方法,本文以马里亚纳海沟区域(140°E—150°E,10°N—20°N)为例,利用DOG球面小波提取了DTU10、DTU17和SIO V32.1模型在不同波段内的重力异常信号,对模型间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 不同于传统的重力异常模型精度分析方法,本文以马里亚纳海沟区域(140°E—150°E,10°N—20°N)为例,利用DOG球面小波提取了DTU10、DTU17和SIO V32.1模型在不同波段内的重力异常信号,对模型间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基于径向基函数的不同深度、不同分辨率的多尺度分析进行了尝试。利用DOG球面小波对各模型多尺度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尺度变小,模型间的差异在变大;DTU10、DTU17模型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10.9~43.6 km的波段内,分布在海岸、海沟、海底山附近,体现了Cryosat-2、Jason-1/GM观测数据和FES2014海潮模型的贡献;受模型构建方法不同、观测数据增多和波形重跟踪的影响,DTU17、SIO V32.1模型的差异大于DTU10、DTU17之间的差异。对传统径向基函数进行了改进,实现了多深度、多空间分辨率情况下径向基函数多尺度分析,结果略优于单一深度、单一空间分辨率径向基函数构建结果,有望应用于多源数据的重力场模型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测高 重力异常模型 球面小波 径向基函数 多尺度分析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研究综述
19
作者 胡敏章 陈石 +5 位作者 祝意青 徐新禹 周江存 郝洪涛 黄江培 刘东 《地震研究》 2025年第4期531-549,共19页
总结了50余年来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阐述了我国重力观测网与仪器、观测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地震预测应用、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需求,我国已建成了较完备的地... 总结了50余年来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阐述了我国重力观测网与仪器、观测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地震预测应用、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需求,我国已建成了较完备的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网,发展了较完善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在6.0级以上地震的中长期地点预测方面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并开展了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的探索,取得了较显著成效。未来,应从人才队伍、观测系统、机理研究等方面持续推进相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观测网 流动重力 重力变化
下载PDF
一种灰色关联分析优化ICEEMDAN的VP倾斜仪信号降噪模型
20
作者 庞聪 孙海洋 +3 位作者 刘天龙 姚瑶 李忠亚 马武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4-660,共7页
VP倾斜仪固体潮信号受仪器监测复杂环境限制,多含有大量环境噪声。为获得真实固体潮曲线,提出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优化改进的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ICEEMDAN)VP倾斜仪信号降噪模型(GRA-ICEEMDAN)。该方法首先将含噪信号进行I... VP倾斜仪固体潮信号受仪器监测复杂环境限制,多含有大量环境噪声。为获得真实固体潮曲线,提出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优化改进的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ICEEMDAN)VP倾斜仪信号降噪模型(GRA-ICEEMDAN)。该方法首先将含噪信号进行ICCEMDAN处理,得到若干个固有模态函数(IMF),并依次排列与标记;然后基于这些IMF分别计算相关系数、互信息、R^(2)、Adj-R^(2)、MSE、SSE、RMSE、MAE、MAPE、样本熵等10个评价指标值,构建IMF可信度评价指标矩阵;最后借助灰色关联分析(GRA)计算各评价指标与不同IMF之间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依据关联度大小对各个IMF进行排序,将排名靠前的IMF进行线性重构,即可完成信号降噪。仿真去噪实验和实测去噪实验均表明,GRA-ICEEMDAN模型优于卡尔曼滤波、70阶低通FIR滤波、Savitzky-Golay等经典降噪模型,能显著区分噪声成分和有效成分,原始信号分解后的重构误差与信号损失极小,可推广至其他仪器的复杂信号降噪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P倾斜仪 信号降噪 改进的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灰色关联分析 固有模态函数 样本熵 互信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