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效纳米硒合成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ZY3的分离、鉴定及其产吲哚乙酸能力
1
作者 李孟军 张思尚 +5 位作者 李娜娜 何嘉丽 龚珏 王璋倩 何毅 程水源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5-222,共8页
从富硒土壤中筛选出1株高耐硒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其菌种进行鉴定,并作生长还原动力学分析,对其纳米硒生成率、还原生成纳米硒的表征及其产生长素吲哚乙酸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ZY3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 从富硒土壤中筛选出1株高耐硒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其菌种进行鉴定,并作生长还原动力学分析,对其纳米硒生成率、还原生成纳米硒的表征及其产生长素吲哚乙酸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ZY3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最高可耐受400mmol/L亚硒酸钠。菌株ZY3的纳米硒生成能力较强,能够在16h内将5mmol/L亚硒酸钠95.5%还原为红色纳米硒;纯化后的纳米硒粒径为(158.8±1.82)nm,Zeta电位为-31.79mV,稳定性高。菌株ZY3具有较强的产吲哚乙酸能力,48h内分泌量为47.15mg/L;添加100mg/L色氨酸后,吲哚乙酸分泌量提升1.43倍。高产纳米硒的吲哚乙酸产生菌可用于生产富硒微生物肥料。期待本研究结果可为研发富硒微生物肥料和富硒农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耐硒 纳米硒 吲哚乙酸 富硒促生菌
下载PDF
《硒科学研究进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探讨
2
作者 周娇娇 桂玥 +2 位作者 刘媛涛 贺家乐 蔡杰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4年第10期0049-0052,共4页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行和普及,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中逐渐被认可。本文以《硒科学研究进展》课程为例。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分析,详细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独特优势,并重点讨论了基于该混合模式对《硒科学研究进展》课程...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行和普及,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中逐渐被认可。本文以《硒科学研究进展》课程为例。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分析,详细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独特优势,并重点讨论了基于该混合模式对《硒科学研究进展》课程中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以及教学效果评估中的具体潜在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为《硒科学研究进展》课程的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科学研究进展 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在线学习
下载PDF
共封装硒肽和VE微胶囊制备及其理化特性
3
作者 蔡杰 方媛 +3 位作者 贾继来 张碟 丛欣 程水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1-190,共10页
通过乳化-冷冻干燥联合技术构建微胶囊体系,以实现对具有不同极性的物质(亲水性硒肽和亲脂性VE)的稳态化共封装。以包埋率作为参考,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壁材浓度、硒肽和VE含量等工艺参数对包埋效果的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 通过乳化-冷冻干燥联合技术构建微胶囊体系,以实现对具有不同极性的物质(亲水性硒肽和亲脂性VE)的稳态化共封装。以包埋率作为参考,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壁材浓度、硒肽和VE含量等工艺参数对包埋效果的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表明微胶囊能够有效封装硒肽和VE,并且具有较好的水分散性,复溶后仍保持双重乳液结构。热稳定性分析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证实,相比于硒肽粉末,微胶囊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电子鼻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微胶囊体系对硒肽自身异味具有较好的遮掩效果。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微胶囊封装提高了硒肽在模拟胃液中的稳定性,并且硒肽在模拟肠液具有更低的保留率,能够被有效释放。相关研究结论将为富硒功能性食品营养补充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肽 VE 共封装 乳液 微胶囊
下载PDF
富硒与普通稻米理化性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分析
4
作者 许锐 李书艺 +7 位作者 梅新 祝振洲 周雷 施建斌 蔡沙 熊添 蔡芳 隋勇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20,共9页
富硒大米是人体日常重要的补硒来源,为了探究富硒处理对大米理化性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该研究以四个品种的籼稻(巨两优60、野香优航1573、虾稻一号、华夏香丝)和两个品种的粳稻(南粳5055、南粳9108)为实验原料,分析比较富硒组和对... 富硒大米是人体日常重要的补硒来源,为了探究富硒处理对大米理化性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该研究以四个品种的籼稻(巨两优60、野香优航1573、虾稻一号、华夏香丝)和两个品种的粳稻(南粳5055、南粳9108)为实验原料,分析比较富硒组和对照组大米的基本理化特性和蒸煮食味品质。结果显示:硒促进了大米蛋白质的积累,与普通大米相比,富硒大米蛋白质含量增加了3 wt%~16 wt%;硒对大米糊化特性、质构特性、热学性质和蒸煮品质没有显著影响;硒显著降低了米饭的食味品质(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硒与蛋白质和灰分的相关系数为0.54和0.46,与大米米饭硬度的相关系数为0.48,与米汤pH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5,与其他理化指标间几乎不存在相关关系;硒与米饭外观、口感和食味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73、-0.79。与普通大米相比,富硒大米提升了总硒、蛋白质和无机物质的含量,提升了大米的营养品质,但却降低了其食味品质。本研究为富硒大米品质研究和深加工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理化性质 蒸煮品质 食味品质
下载PDF
硒对箭叶淫羊藿有害元素吸收及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5
作者 陈春丽 王斌 +4 位作者 王恩 余海琼 王佳楠 董静洲 张燕君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0-805,共6页
以亚硒酸钠为外源硒,采用叶面和土壤施肥两种方式进行富硒栽培,研究硒对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ieb.et Zucc.)Maxim)吸收铅(Pb)、镉(Cd)、汞(Hg)、砷(As)等有害元素的影响,以及对其总黄酮、淫羊藿苷和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 以亚硒酸钠为外源硒,采用叶面和土壤施肥两种方式进行富硒栽培,研究硒对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ieb.et Zucc.)Maxim)吸收铅(Pb)、镉(Cd)、汞(Hg)、砷(As)等有害元素的影响,以及对其总黄酮、淫羊藿苷和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土壤施硒时,除As外,10 mg/kg处理组可抑制箭叶淫羊藿对有害元素的吸收,更高浓度的硒则促进有害元素的吸收;叶面施硒时,4种元素的吸收均受到抑制,且具有剂量效应。(2)箭叶淫羊藿富硒效果显著,叶片中的硒含量随硒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叶面施硒肥可促进箭叶淫羊藿叶片的生长。(3)硒处理可促进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且呈浓度依赖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叶面施硒能减少有害元素的积累,有利于药材质量的提升,未来可作为箭叶淫羊藿药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硒酸钠 箭叶淫羊藿 有害元素 黄酮类化合物
下载PDF
富硒稻谷在35℃条件下储藏品质、糊化特性及食用品质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邓琳 熊银 王月慧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4,共8页
为研究富硒稻谷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以湖北恩施(‘稻晶两优’(E0、E1))及湖北荆州生产(‘鄂中6号’(X0、X1))的富硒稻谷和非富硒稻谷为研究对象,模拟高温储藏条件(35℃、相对湿度50%),放入人工气候培养箱中加速陈化180 d,每30 d测... 为研究富硒稻谷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以湖北恩施(‘稻晶两优’(E0、E1))及湖北荆州生产(‘鄂中6号’(X0、X1))的富硒稻谷和非富硒稻谷为研究对象,模拟高温储藏条件(35℃、相对湿度50%),放入人工气候培养箱中加速陈化180 d,每30 d测定其储藏特性、糊化特性及食味品质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富硒稻谷和非富硒稻谷的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化程度不同。储藏到180 d时,非富硒稻谷(X0、E0)的发芽率分别为69.7%和65.7%,脂肪酸值分别上升了40.43%、59.74%,α-淀粉酶活力分别为0.26、0.22 U/g;富硒稻谷(X1、E1)的发芽率分别为66.7%和64.0%,脂肪酸值分别上升了53.99%和78.47%,α-淀粉酶活力分别为0.24、0.19 U/g,与对照组相比,富硒稻谷的发芽率低、α-淀粉酶活力较低,脂肪酸值高,表明富硒稻谷在储藏品质上未表现出明显优势。储藏180 d时,非富硒稻谷(X0、E0)的丙二醛含量分别为0.36μmol/g和0.28μmol/g,游离酚含量分别为341.78μg/g和371.59μg/g,游离巯基含量分别为0.68μmol/g和0.64μmol/g;富硒稻谷(X1、E1)的丙二醛含量分别为0.31μmol/g和0.24μmol/g,游离酚含量分别为368.33μg/g和399.22μg/g,游离巯基含量分别为0.89μmol/g和0.74μmol/g,与对照组相比,富硒稻谷的丙二醛含量低,游离酚和游离巯基含量高,表明富硒稻谷在储藏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在糊化特性、质构特性及食用品质上,与对照组相比,在相同的储藏期,富硒稻谷的峰值黏度高、糊化温度低,米饭硬度小、黏性大、弹性大,食味评分高。综上,富硒的稻谷在35℃下储藏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抗氧化能力和食味值,但在抗陈化方面并未展现出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稻谷 加速陈化 储藏特性 糊化特性
下载PDF
不同植物中硒含量及存在形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海远 杨伟 +3 位作者 徐波 祝振洲 朱定祥 丛欣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4期109-113,120,共6页
硒是一种微量元素,主要以硒蛋白的形式在人体内发挥重要作用。自然界中的无机硒经过各种生物吸收转化为不同有机形态的硒化合物,从而在生物体内有不同的存在形态;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介绍不同植物包括谷物类、蔬菜类、豆类... 硒是一种微量元素,主要以硒蛋白的形式在人体内发挥重要作用。自然界中的无机硒经过各种生物吸收转化为不同有机形态的硒化合物,从而在生物体内有不同的存在形态;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介绍不同植物包括谷物类、蔬菜类、豆类、水果类、茶叶及其他植物中硒的含量及其存在形态,同时简要介绍了硒元素及不同植物硒形态的营养安全性,以期为今后有机硒的应用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硒含量 硒形态 无机硒 有机硒
下载PDF
高富硒酵母菌的筛选鉴定及其产香气物质成分分析
8
作者 薛冰 庞振斌 +5 位作者 马莹 王璋倩 董星星 祝丹 程水源 何毅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7-84,共8页
结合耐硒法和红硒法从安康市平利县富硒土壤和建始县关口葡萄样品中筛选具有高富硒能力的酵母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对其生长特性进行研究,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 结合耐硒法和红硒法从安康市平利县富硒土壤和建始县关口葡萄样品中筛选具有高富硒能力的酵母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对其生长特性进行研究,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该菌株富硒发酵液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土壤和葡萄样品中筛选鉴定出一株具有高富硒能力的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G-1,其在含有50 mg/L Na2SeO3的YP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6 h后,硒含量为(1.64±0.034)mg/g,生物量为(4.80±0.034)g/L。该菌株可耐受葡萄糖200 g/L、SO2300 mg/L,乙醇体积分数6%。从戴尔有孢圆酵母G-1发酵液中共检出33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包括醇类8种、酯类10种、酸类3种、醛酮类5种、烷烃类3种以及其他类4种。与未加硒发酵液相比,富硒发酵液中增加了17种独特的挥发性化合物(如苯乙醇、9-十六碳烯酸乙酯、壬酸等),丰富了发酵液的花香、酯香和蜡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酵母 筛选 鉴定 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硒化物对肺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9
作者 游如梦 徐杰 +3 位作者 闵金瑛 张阳 魏凯 张绍鹏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25-33,49,共10页
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硒化物对肺炎的作用靶点及机制。运用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筛选常见硒化物及其靶点,再通过GeneCards、TTD数据库获取肺炎相关靶点,两者交集获得共同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得蛋... 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硒化物对肺炎的作用靶点及机制。运用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筛选常见硒化物及其靶点,再通过GeneCards、TTD数据库获取肺炎相关靶点,两者交集获得共同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得到各靶点相互作用关系并获得关键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运用Cytoscape作互作网络图;最后运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筛选出常见硒化物所得常见硒化物32个,硒化物与肺炎共同靶点79个;经拓扑学分析以及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终筛选得到2-甲氧基-2-苯基丙基(苯基)硒、(4-乙酰氨基苯基)二羟基硒和硒-丙基硒代半胱氨酸(PSC)三个关键硒化物和STAT3、SRC、PTGS2、MAPK3四个核心靶点,并揭示其通过抑制STAT3、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来作用于肺炎。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结合效果良好,说明硒化物具有一定治疗肺炎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硒化物治疗肺炎的作用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硒化物 肺炎 靶点 富集分析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对米乳品质、风味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10
作者 高小妹 隋勇 +6 位作者 祝振洲 李书艺 周雷 施建斌 熊添 蔡芳 梅新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35,共9页
为了探究乳酸菌发酵对米乳品质、风味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黑米、红米和糙米为原料,以乳粉和蔗糖为辅料,添加直投式乳酸菌发酵剂制成发酵型米乳。并以相同条件下不添加发酵剂制成的非发酵型米乳为对照,比较分析6种米乳的稳定性... 为了探究乳酸菌发酵对米乳品质、风味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黑米、红米和糙米为原料,以乳粉和蔗糖为辅料,添加直投式乳酸菌发酵剂制成发酵型米乳。并以相同条件下不添加发酵剂制成的非发酵型米乳为对照,比较分析6种米乳的稳定性、蛋白质含量、还原糖含量、总酚含量、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结果显示,乳酸菌发酵显著(P<0.05)提高了米乳的酸度、蛋白质含量、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降低了米乳的pH、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含量,对离心沉淀率无显著影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电子鼻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乳酸菌发酵后米乳中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显著提高,正己醇、苯甲醛等米乳的主要香气成分含量分别增加了0.23%~2.42%、0.11%~0.72%。乳酸菌发酵后的米乳具有特有的发酵风味。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乳酸菌发酵对米乳品质、风味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及发酵谷物饮料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乳 乳酸菌发酵 营养 风味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脉冲电场强化提取多糖-多酚复合物及其结构表征
11
作者 钟海琪 张小芸 +3 位作者 李黎 张娜 李书艺 祝振洲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05-114,121,共11页
以绿茶为研究对象,探究脉冲电场强化提取多糖-多酚复合物(Polysaccharide-polyphenol complex, PS-PP)的方法。基于单因素实验,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确定脉冲电场强化提取PS-PP的最佳条件,即电场强度为5.3 kV/cm,料液比为1∶30,提... 以绿茶为研究对象,探究脉冲电场强化提取多糖-多酚复合物(Polysaccharide-polyphenol complex, PS-PP)的方法。基于单因素实验,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确定脉冲电场强化提取PS-PP的最佳条件,即电场强度为5.3 kV/cm,料液比为1∶30,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4.5 h,此时复合物的总糖含量为35.70%,多酚含量为9.37%。进一步分析PS-PP的化学成分,结合紫外、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等技术表征其结构,发现PS-PP保留了多糖的基本结构,并呈现出多酚的特征峰,提示多糖与多酚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研究可为进一步挖掘PS-PP的生物活性及潜在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脉冲电场 多糖-多酚复合物 响应面
下载PDF
科学评估精准扶贫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评《贫困县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海涛 程威特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第10期125-125,共1页
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之一。科学地消除贫困,尤其是基于效率与可持续兼顾的消除贫困,是长久以来政府和民众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有步骤的区域开发扶贫,使得绝大多数人口摆脱了贫困,但仍然有部... 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之一。科学地消除贫困,尤其是基于效率与可持续兼顾的消除贫困,是长久以来政府和民众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有步骤的区域开发扶贫,使得绝大多数人口摆脱了贫困,但仍然有部分地区、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随着2013年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再到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我国扶贫历程步入了新的阶段。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贫困人口 脱贫攻坚 绝对贫困 精准扶贫 开发扶贫 消除贫困 科学评估 贫困县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PBL教学模式在食品生物化学-脂代谢教学中的应用
13
作者 王力 殷娇娇 《中国食品工业》 2025年第1期174-176,共3页
本文深入探讨了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脂代谢章节,特别是脂肪酸的β氧化和酮体代谢部分的实施过程。通过设计一系列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旨在培养创新... 本文深入探讨了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脂代谢章节,特别是脂肪酸的β氧化和酮体代谢部分的实施过程。通过设计一系列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旨在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从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以期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PBL教学 食品生物化学 脂代谢
下载PDF
硒化低分子果胶的制备与结构表征及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陶雯 张瑞 +2 位作者 杨宁 吴慕慈 何静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6-73,共8页
以苹果果胶为原料,经果胶酶酶解、硝酸-亚硒酸钠法超声辅助制备硒化低分子果胶,并以果胶、硒化果胶、低分子果胶作对照,采用体积排阻色谱-示差检测器-激光光散射联用技术、离子色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粒径和... 以苹果果胶为原料,经果胶酶酶解、硝酸-亚硒酸钠法超声辅助制备硒化低分子果胶,并以果胶、硒化果胶、低分子果胶作对照,采用体积排阻色谱-示差检测器-激光光散射联用技术、离子色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粒径和电位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硒含量,咔唑硫酸法检测半乳糖醛酸含量;利用体外实验研究其抗氧化活性以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硒化低分子果胶的得率为(78.07±1.66)%,硒含量达(148.29±1.97)μg/g,半乳糖醛酸含量为(68.02±3.21)%;相对分子质量集中在8.905×10^(3),在单糖组成上,硒化低分子果胶与果胶、硒化果胶、低分子果胶相同,主要由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半乳糖醛酸组成,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结构中含有Se=O、C—O—Se键,实现了低分子果胶的硒化。紫外光谱在约200 nm波长处具有果胶多糖的吸收峰,经过酶解与硒化处理后,热稳定性降低,分散度变高,体系稳定性增强。果胶、硒化果胶、低分子果胶、硒化低分子果胶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α-葡萄糖苷酶活力的抑制作用均较好,呈剂量效应关系,且硒化低分子果胶效果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化低分子果胶 制备 表征 活性
下载PDF
富硒农产品中硒代氨基酸形态及其在不同蛋白组分中的分布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为 尹金晶 +3 位作者 吴慕慈 杨宁 何静仁 张瑞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5-51,190,共8页
目的:探究富硒西兰花、富硒大豆、富硒玉米、富硒大麦苗不同溶解性蛋白组分中硒代氨基酸形态及分布情况。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测定4种富硒禾谷类和十字花科农产品中硒代蛋氨酸(SeMet)、硒代胱氨酸(... 目的:探究富硒西兰花、富硒大豆、富硒玉米、富硒大麦苗不同溶解性蛋白组分中硒代氨基酸形态及分布情况。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测定4种富硒禾谷类和十字花科农产品中硒代蛋氨酸(SeMet)、硒代胱氨酸(SeCys2)、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和硒代乙硫氨酸(SeEt)含量,并分析各硒代氨基酸在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等不同溶解性蛋白组分中的分布特点。结果:4种富硒植物的硒代氨基酸在不同蛋白组分中的含量及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富硒大豆、富硒玉米、富硒大麦苗的有机硒以SeMet形式存在,在4类蛋白组分中分布较一致且相对含量均高于66%,不存在SeEt;富硒西兰花的有机硒主要以SeCys2和SeMet为主、MeSeCys次之,前二者在清蛋白和谷蛋白组分中的分布较一致且约占有机硒含量的36%,但在球蛋白和醇溶蛋白组分中均以SeMet存在,相对含量最高达60%,其次为SeCys2约占有机硒含量的34%。富硒西兰花中存在极少量的SeEt约占有机硒含量的5%。结论:3种禾谷类农产品(富硒大豆、富硒玉米、富硒大麦苗)的不同溶解性蛋白中均以SeMet为主;而富硒西兰花的不同溶解性蛋白则以SeMet和SeCys2为主,并且其清蛋白和谷蛋白还富含较多的MeSeC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 硒形态 富硒农产品 硒代氨基酸
下载PDF
纳米硒多糖载体的构建及其抗肿瘤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晓庆 魏凌峰 +3 位作者 贾继来 周娇娇 程水源 蔡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454-460,共7页
纳米硒具有独特的性质,在食品、医药和农业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多糖是一种天然的生物聚合物,由于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被认为是合成纳米硒最有前景的载体。本文首先介绍了以多糖为模板合成纳米硒的机制以及不同种... 纳米硒具有独特的性质,在食品、医药和农业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多糖是一种天然的生物聚合物,由于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被认为是合成纳米硒最有前景的载体。本文首先介绍了以多糖为模板合成纳米硒的机制以及不同种类多糖、不同合成条件等因素对合成硒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随后,本文总结了合成多糖-纳米硒材料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为今后以多糖为载体构建纳米硒的合成方法及在医学和食品领域的潜力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多糖 载体 抗肿瘤
下载PDF
新型纳米硒材料的合成调控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娇娇 吕旭琴 +2 位作者 魏凌峰 蔡杰 程水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2-268,共7页
纳米硒具有易吸收、低毒性、生物活性高等特点,在农业、医疗、生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纳米硒不稳定、易聚集、难以回收利用。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探索制备新型纳米硒材料,并深入了解可能的有助于开发新型高效的... 纳米硒具有易吸收、低毒性、生物活性高等特点,在农业、医疗、生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纳米硒不稳定、易聚集、难以回收利用。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探索制备新型纳米硒材料,并深入了解可能的有助于开发新型高效的纳米硒的调控方法。本文主要总结了纳米硒活性调控方法,介绍了近年来纳米硒在生物传感、成像、抗菌、抗病毒、癌症治疗、抗氧化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纳米硒材料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旨在为纳米硒在营养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合成调控 生物医学
下载PDF
耐硒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亚硒酸盐还原机制的探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锐 余雍和 +1 位作者 程水源 王璋倩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05-111,共7页
微生物能将氧化形态的有毒硒转化为无毒的纳米硒(SeNPs),这种“绿色合成”方式在功能性产品开发、环境治理和医疗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巨大。本文从长期施加硒肥的大豆种植基地中筛选出菌株F4,对该菌株进行耐硒能力测定、鉴定分类、生长还... 微生物能将氧化形态的有毒硒转化为无毒的纳米硒(SeNPs),这种“绿色合成”方式在功能性产品开发、环境治理和医疗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巨大。本文从长期施加硒肥的大豆种植基地中筛选出菌株F4,对该菌株进行耐硒能力测定、鉴定分类、生长还原动力学分析,并通过体外还原试验初步探究亚硒酸钠的还原机理。结果表明:该菌属于高山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在浓度为50 mmoL/L亚硒酸钠平板中,菌株菌落存活率为37.08%,对亚硒酸钠的耐受能力可高达250 mmoL/L。在含硒培养基中的还原过程发现,菌株在前期6~14 h先生长然后在对数期中后期14~48 h对亚硒酸钠进行还原,并在稳定时期产生红色沉淀。体外还原定位试验反应体系在33℃下孵育24 h后,在培养上清和胞外多糖中观察到反应活性,添加还原型辅酶ⅠNADH下细胞质有略微变化。该芽孢杆菌可作为生产红色纳米硒的菌株,可为硒的生物转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芽孢杆菌 纳米硒 (SeNPs) 亚硒酸钠还原 还原定位
下载PDF
富硒糙米不同碾磨级分米糠蛋白的硒含量及其功能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雷 隋勇 +7 位作者 梅新 李书艺 许锐 施建斌 蔡沙 熊添 蔡芳 祝振洲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28,共9页
该研究通过分步碾磨将富硒糙米中的米糠分成五个级分,得到最外层(BF1)到最内层(BF5)的米糠和精米(MR6)原料,每一组分约占整个籽粒的2.2%(m/m)。对以上不同级分米糠及其蛋白中的硒元素分布、抗氧化活性和α-淀粉酶的抑制能力进行研究。... 该研究通过分步碾磨将富硒糙米中的米糠分成五个级分,得到最外层(BF1)到最内层(BF5)的米糠和精米(MR6)原料,每一组分约占整个籽粒的2.2%(m/m)。对以上不同级分米糠及其蛋白中的硒元素分布、抗氧化活性和α-淀粉酶的抑制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粳9108、野香优航1573和巨2优60三种稻米富硒处理后糙米中硒含量分别为356.78、842.83和1065.67μg/kg,提高了7.89~23.54倍。糙米中的硒元素分布并不均匀,在BF3组分含量最高,此后随碾减率的增加逐步降低,精米中的含量最低。相同碾减率下,富硒米糠蛋白和富硒精米蛋白的DPPH·清除率、ABTS^(+)·清除能力、·OH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均显著高于未富硒处理的普通对照组。同一品种中,在BF1~BF4级分米糠蛋白的抗氧化能力和α-淀粉酶的抑制能力最强,相较于精米蛋白,米糠蛋白均表现出更强的抗氧化活性(P<0.05)。富硒处理后,BF1、BF2、BF3和BF4组分米糠蛋白的α-淀粉酶的抑制能力显著高于普通米糠蛋白(P<0.05)。研究为富硒糙米适度加工及米糠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糙米 蛋白 碾减率 米糠
下载PDF
不同施硒方法对豇豆豆荚中硒形态与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园 熊雨舟 +5 位作者 王世岩 饶申 程华 熊银 程水源 李丽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45-152,共8页
为了确定改善豇豆硒营养的硒肥调控措施,以矮蔓豇豆美国无架豆、有架豇豆之豇28/2为试验材料,以亚硒酸钠(Na_(2)SeO_(3))、纳米硒(SeNPs)为硒源,在2个不同的生长季节分别开展硒强化栽培的定点试验。在第1季,将外源硒浓度设置为0、0.1、... 为了确定改善豇豆硒营养的硒肥调控措施,以矮蔓豇豆美国无架豆、有架豇豆之豇28/2为试验材料,以亚硒酸钠(Na_(2)SeO_(3))、纳米硒(SeNPs)为硒源,在2个不同的生长季节分别开展硒强化栽培的定点试验。在第1季,将外源硒浓度设置为0、0.1、0.5、1.0、2.5、3.0 mmol/L,研究不同硒浓度、不同硒源对豇豆豆荚中硒形态、硒含量的影响;在第2季,将外源硒浓度设置为0、0.5、2.5 mmol/L,比较不同施肥次数、不同采摘时间对豇豆豆荚中总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豇豆品种豆荚的硒含量均随施入的外源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浓度下,Na_(2)SeO_(3)对豆荚硒含量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用不同外源硒处理后,豇豆豆荚中硒的主要存在形态为MeSeCys、SeMet,在有架豇豆豆荚中,这2种形态硒含量占总硒含量的比例分别为15.20%~36.53%、63.47%~74.64%,在矮蔓豇豆豆荚中,这2种形态硒含量的占比分别为14.50%~32.31%、55.00%~100.00%;无机硒形态均只能在高浓度处理组中被检测到。用2种硒源的硒处理后,低浓度硒处理组的矮蔓豇豆第2茬采摘的豆荚中总硒含量与第1茬相比略有降低,而高浓度处理组中与此相反,其中2.5 mmol/L纳米硒处理组中第2茬采摘的豆荚中硒含量显著升高;有架豇豆的表现与矮蔓豇豆不同,2.5 mmol/L纳米硒处理组中第2茬采摘的豆荚中硒含量显著下降。在2种硒源处理下,与初花期施1次硒相比,结荚期追施1次硒对豆荚中硒含量有一定的提升效果,但在高浓度亚硒酸钠处理组中,2次施肥会造成豆荚中硒含量的下降。由结果可知,叶片喷施纳米硒、亚硒酸钠处理能够有效提高豇豆豆荚的总硒含量,且豆荚中的硒形态以SeMet、MeSeCys为主,通过豇豆叶片吸收的硒优先转化为有机硒;不同外源硒种类、施用浓度、植物基因型对豇豆豆荚累积的硒形态、含量有明显影响;用2.5 mmol/L SeNPs在豇豆初花期进行叶面喷施(如有必要可在结荚期追施1次)是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豇豆 品种 纳米硒 亚硒酸钠 施用浓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