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株经济海洋微藻细胞生长的实验室研究
1
作者 蔡卓平 李燕璇 +1 位作者 段舜山 朱红惠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501-504,共4页
目的研究角毛藻Chaetocerossp.、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叉鞭金藻Dirateriainornate和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4株经济海洋微藻的细胞生长特性,为微藻在医药学相关行业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实验方法,以添加f... 目的研究角毛藻Chaetocerossp.、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叉鞭金藻Dirateriainornate和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4株经济海洋微藻的细胞生长特性,为微藻在医药学相关行业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实验方法,以添加f/2营养液的人工海水为培养介质,在植物培养箱中利用三角瓶进行微藻培养试验,测定微藻细胞密度,并计算细胞生长速率。结果4株经济海洋微藻的细胞生长呈现明显的缓慢期、快速期和平稳期阶段。角毛藻、绿色巴夫藻、叉鞭金藻和杜氏盐藻的最大细胞密度有明显差别,分别为6.71×10^6、4.916×10^7、1.225×10^7和4.64×10^6个/mL。对4株微藻在1—5d、5~9d、9~13d和13~17d几个时间段的生长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角毛藻、绿色巴夫藻、叉鞭金藻的生长速率在1~5d阶段最大,分别为0.57、0.48、0.55/d;而杜氏盐藻的生长速率在5~9d阶段最大,为0.68/d。结论实验选用的4株海洋微藻的细胞生长特征存在一定异同,在选育微藻株系开展微藻开发利用研究时应该考虑微藻细胞生长繁殖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海洋微藻 角毛藻 绿色巴夫藻 叉鞭金藻 杜氏盐藻
下载PDF
广东南澳岛大型海藻龙须菜与浮游植物对营养盐的竞争利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银爽 欧林坚 杨宇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06-813,共8页
广东南澳岛近海是我国龙须菜养殖的重要基地。为了探究龙须菜养殖对藻华防治的贡献,分别于2016年3月、5月和6月在广东南澳岛北部海域不同养殖功能海区进行采样,研究龙须菜养殖前后海水中营养盐含量和结构的变化,分析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 广东南澳岛近海是我国龙须菜养殖的重要基地。为了探究龙须菜养殖对藻华防治的贡献,分别于2016年3月、5月和6月在广东南澳岛北部海域不同养殖功能海区进行采样,研究龙须菜养殖前后海水中营养盐含量和结构的变化,分析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对有机营养盐的水解利用,探讨龙须菜养殖对浮游植物竞争利用营养盐和生长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海区水质较清洁,无机氮磷含量较低,春季至夏季,随着龙须菜和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浓度不断下降,至6月南澳海区成为磷限制海域。在5月龙须菜生长高峰期,龙须菜养殖区和龙须菜鲍鱼混养区的DIP浓度显著低于鲍鱼区和非养殖区,龙须菜养殖区的叶绿素a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区域,亮氨酸氨肽酶(leucine amino peptide,LA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活性显著升高,表明龙须菜养殖区浮游植物受到较为明显的营养胁迫。而龙须菜收割后,该养殖区的叶绿素a含量则显著上升,甚至高于其他区域。该结果表明在南澳岛海域,龙须菜养殖通过营养竞争关系(尤其是磷)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大规模龙须菜养殖可能有助于抑制有害藻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菜 浮游植物 营养盐 亮氨酸氨肽酶 碱性磷酸酶 南澳岛
下载PDF
珠江口海域双胞旋沟藻赤潮对卤虫幼体、鱼苗和虾苗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3
3
作者 吴霓 江涛 +2 位作者 江天久 吕颂辉 桓清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28-1333,共6页
为研究2009年10月下旬在广东珠海海域爆发的双胞旋沟藻赤潮对养殖鱼类及水体中其它生物的影响,实验以卤虫幼体、金鼓鱼苗和凡纳滨对虾苗作为受试生物,在赤潮现场测试双胞旋沟藻对卤虫幼体、鱼苗和虾苗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24 h双... 为研究2009年10月下旬在广东珠海海域爆发的双胞旋沟藻赤潮对养殖鱼类及水体中其它生物的影响,实验以卤虫幼体、金鼓鱼苗和凡纳滨对虾苗作为受试生物,在赤潮现场测试双胞旋沟藻对卤虫幼体、鱼苗和虾苗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24 h双胞旋沟藻对卤虫幼体的LC50(半致死浓度)为9.55×104/mL,藻密度为2.5×103/mL的双胞旋沟藻对卤虫幼体的LT50(半致死时间)为48.5 h。60 h内该赤潮水体对鱼苗和虾苗的存活无不利影响,卤虫幼体和金鼓鱼苗均可摄食双胞旋沟藻,卤虫幼体对双胞旋沟藻的摄食率低。研究表明,双胞旋沟藻赤潮水体对卤虫幼体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但在低藻密度条件下,卤虫幼体能以该藻为食并维持其生命,双胞旋沟藻对金鼓鱼苗和凡纳滨对虾苗无急性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胞旋沟藻 卤虫幼体 金鼓鱼 凡纳滨对虾 急性毒性
下载PDF
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中光照、营养盐和共存硅藻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王艳 邓坤 王小冬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5-170,共6页
在不同光照和营养盐结构条件下半连续培养球形棕囊藻和3种硅藻,研究光照、营养盐限制和硅藻竞争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光照显著促进了藻类的生长,球形棕囊藻在低光环境下几乎不形成囊体。球形棕囊藻和3种硅藻对光限制... 在不同光照和营养盐结构条件下半连续培养球形棕囊藻和3种硅藻,研究光照、营养盐限制和硅藻竞争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光照显著促进了藻类的生长,球形棕囊藻在低光环境下几乎不形成囊体。球形棕囊藻和3种硅藻对光限制和P限制更加敏感,而在N限制环境中均具有相对较高的生物量。粒径较小的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和中肋骨条藻在营养盐和光限制条件下比粒径较大的细胞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硝酸盐是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营养基础,但是营养盐结构并未改变棕囊藻囊体形态。具有两种生活史状态有利于球形棕囊藻度过资源限制的环境,从而有利于球形棕囊藻在硅藻藻华之后再次形成藻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硅藻 光限制 营养限制
下载PDF
广东新会小鸟天堂鸟类多样性及保护策略 被引量:3
5
作者 刘谞承 汪涛 +4 位作者 赵建刚 曾嘉强 梁明易 吴锦辉 贺磊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5-962,共8页
通过小鸟天堂及其周边鸟类资源调查,研究了小鸟天堂鸟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鸟天堂共有鸟类96种,隶属14目、34科、68属,其中以非雀形目鸟为主,科、属、种各占总数的52.94%、58.82%和57.29%,其科属多样性(DG-F=0.7625)大于雀形目鸟... 通过小鸟天堂及其周边鸟类资源调查,研究了小鸟天堂鸟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鸟天堂共有鸟类96种,隶属14目、34科、68属,其中以非雀形目鸟为主,科、属、种各占总数的52.94%、58.82%和57.29%,其科属多样性(DG-F=0.7625)大于雀形目鸟类(DG-F=0.7145)。鸟类优势种共18种,约占18.75%,以鹭鸟居多,3种鹭科鸟类群落数量为6040—6290只之间,夜鹭数量最多,池鹭其次,白鹭相对较少。按居留型,留鸟和冬候鸟数量占优,各为51.04%和40.63%;区系特征表现为东洋界和古北界鸟类多,各占45.83%和41.67%。小鸟天堂内鸟类种数、物种多样性、科属多样性均大于东面英洲河沿岸和北面农业区,而相邻两处区域均以雀形目数量居多,说明小鸟天堂是该区域鸟类集中分布区,但相邻区域已不适合鹭鸟等非雀形目鸟类活动。通过鸟类群落特征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结合周边生境调查,剖析小鸟天堂面临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环保措施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会小鸟天堂 鸟类多样性 鸟类群落特征
下载PDF
敌百虫对两种赤潮微藻生长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朝晖 钟文聪 廖姿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2-108,共7页
敌百虫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有机磷农药之一,在水产养殖中主要用于防治甲壳类寄生虫。本文研究了72 h的急性暴露以及25 d的亚慢性暴露下,敌百虫对两种赤潮微藻海洋卡盾藻和锥状斯氏藻生长的影响,以了解敌百虫对海洋微藻的毒性及海洋初级生... 敌百虫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有机磷农药之一,在水产养殖中主要用于防治甲壳类寄生虫。本文研究了72 h的急性暴露以及25 d的亚慢性暴露下,敌百虫对两种赤潮微藻海洋卡盾藻和锥状斯氏藻生长的影响,以了解敌百虫对海洋微藻的毒性及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在急性暴露下,高质量浓度敌百虫能明显抑制两种藻细胞的生长,而低质量浓度则对藻细胞的生长影响不明显,敌百虫对海洋卡盾藻和锥状斯氏藻生长的72 h EC50分别为32.1 mg/L和22.1 mg/L。在亚慢性暴露下,两种藻细胞对敌百虫的敏感性相近,高质量浓度组(>25 mg/L)的藻细胞在暴露的第7~9天就全部死亡;<1 mg/L的低质量浓度组,藻细胞的生长状况与对照组相近;5 mg/L和10 mg/L质量浓度组在暴露初期对藻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但在暴露后期则明显刺激了藻细胞的生长。本研究说明水环境背景质量浓度下的敌百虫不会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但施药一段时间后,可刺激藻细胞的生长,从而增加了引发赤潮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百虫 海洋卡盾藻 锥状斯氏藻 毒性 生长抑制 微藻
下载PDF
春季海南岛近岸海域尿素与浮游生物的脲酶活性 被引量:11
7
作者 黄凯旋 张云 +3 位作者 欧林坚 吕颂辉 吕淑果 齐雨藻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4575-4582,共8页
2011年春季(4—5月),对海南岛的海口湾、澄迈湾、文昌八门湾、陵水新村湾和大东海5个海湾的尿素浓度及浮游生物的脲酶活性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其它理化环境因子,分析海南岛近岸海域尿素的可利用性及其对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可能产生的影响... 2011年春季(4—5月),对海南岛的海口湾、澄迈湾、文昌八门湾、陵水新村湾和大东海5个海湾的尿素浓度及浮游生物的脲酶活性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其它理化环境因子,分析海南岛近岸海域尿素的可利用性及其对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岛近岸水体中尿素平均浓度为2.07—3.30μmol/L,占总溶解态氮TDN含量的14%—38%,尿素占TDN比例由北向东、南方向递增。浮游生物脲酶活性为0.30—0.84μmolN.L-.1h-1,海口湾最高,从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少。各海湾较高水平的尿素和脲酶活性主要分布在排污口、养殖区或旅游区的近岸海域。硅藻为优势种,甲藻种类少且密度低,部分甲藻密度达到104—105个/L的水体,尿素和脲酶活性也处于较高水平。海区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脲酶活性或尿素占TDN比例等因子存在相关性,表明尿素是海南海域浮游植物生长不可忽略的重要氮源。尿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春季海南岛近岸海域甲藻等浮游植物的生长,可能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改变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海洋学 尿素 脲酶活性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海南岛 海湾
下载PDF
四种浮游植物生物量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纯 李思嘉 +1 位作者 胡韧 韩博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27-935,共9页
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生物量是反映其现存量的关键指标.本文利用具有3个处理组的围隔实验中的浮游植物数据,对文献中常见的计算浮游植物种群生物量和群落生物量的4种方法:标准法、细分法、粗分法和资料法进行比... 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生物量是反映其现存量的关键指标.本文利用具有3个处理组的围隔实验中的浮游植物数据,对文献中常见的计算浮游植物种群生物量和群落生物量的4种方法:标准法、细分法、粗分法和资料法进行比较,并分析采用这4种不同方法得到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叶绿素a浓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粗分法是计算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高效方法,能够保证准确度和节省时间;提高浮游植物生物量计算准确度不是影响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叶绿素a浓度相关性显著程度的关键.通过比较剔除稀有种(生物量不超过群落生物量5%的种类)前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差异,发现忽略稀有种会导致种类均匀度较高的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严重偏低,建议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计算不能一概忽略稀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生物量 计算方法 叶绿素A 稀有种
下载PDF
三氯生对羊角月牙藻生长及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义刚 刘滨扬 +5 位作者 彭颖 廖伟 武小燕 苏甜 欧瑞康 聂湘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7-365,共9页
以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nutum)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三氯生(triclosan,TCS)对羊角月牙藻生长、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CS对羊角月牙藻的96h-EC50为0.112mg·L-1,属于高毒。TCS暴露... 以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nutum)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三氯生(triclosan,TCS)对羊角月牙藻生长、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CS对羊角月牙藻的96h-EC50为0.112mg·L-1,属于高毒。TCS暴露对羊角月牙藻的叶绿素荧光中ABS/RC、PIabs、RC/CSo和OEC比例等参数有显著影响。随着三氯生浓度的增大,羊角月牙藻的叶绿素荧光中ABS/RC大幅上升,PIabs、RC/CSo和OEC比例下降;当三氯生浓度为0.256mg·L-1时,ABS/RC达到最大值,PIabs、RC/CSo和OEC比例下降为最小值,表明藻细胞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及电子链传递过程受到严重阻碍。同时,三氯生对羊角月牙藻体内抗氧化酶系中GST活性和MDA含量也有较大影响。在低浓度暴露下,GST活性随TCS浓度增加而增大,但当TCS浓度超过0.256mg·L-1时,GST活性出现显著下降,同时MDA含量达到最大,这种GST活性的下降同时伴随MDA含量的增加表明藻细胞膜系统受到较大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生 羊角月牙藻 急性毒性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变化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中国沿海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分类、分布及其藻华 被引量:28
10
作者 沈萍萍 齐雨藻 欧林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6-162,共17页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是全球海洋广泛分布的有害藻华种类。1997年 10月,中国东南沿海首次暴发了此种藻类的大规模藻华,其后陆续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河北及天津等省市沿海暴发多起同种藻华。中国近海的球形...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是全球海洋广泛分布的有害藻华种类。1997年 10月,中国东南沿海首次暴发了此种藻类的大规模藻华,其后陆续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河北及天津等省市沿海暴发多起同种藻华。中国近海的球形棕囊藻藻华呈现两大独有的特点,即藻类囊体较大(可达 3厘米),以及藻华可毒害养殖业。历经 20多年,球形棕囊藻在中国沿海已从一个"藻华新记录种"变成了"藻华常见种"。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以来,广西北部湾海域棕囊藻藻华肆虐,威胁核电冷源安全,受到了社会高度关注,也对球形棕囊藻藻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针对这一生态灾害的最新发展趋势,本文总结了 20年来中国球形棕囊藻及其藻华灾害的发生与发展状况,分别就棕囊藻的分类、生活史特征、营养特性、藻华形成的环境驱动因素、生态毒理等诸多方面开展简要综述,冀望为棕囊藻藻华的研究及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沿海 球形棕囊藻 分类 分布 生态 藻华
下载PDF
温度、光照强度及硝酸盐对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 N8)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于婷 戴景峻 +1 位作者 雷腊梅 彭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1-446,共6页
以从南亚热带水库中分离的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N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12、16、20、24、28、32℃)、光照强度(6.6、12.4、21.5、30.7、62.9、106.4μmol/(m2·s))和硝态氮浓度(0.5、1、2... 以从南亚热带水库中分离的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N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12、16、20、24、28、32℃)、光照强度(6.6、12.4、21.5、30.7、62.9、106.4μmol/(m2·s))和硝态氮浓度(0.5、1、2、4、8、16、32、64、128mg/L)下拟柱孢藻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实验设置的温度范围(16~32℃)内拟柱孢藻能够正常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4—28℃,在28℃条件下,具有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189d^-1;当温度为12℃时,拟柱孢藻叶绿素a浓度一直降低,显著低于其他温度组(16~32℃).在6.6~106.4μmol/(m2·s)光照强度范围内,拟柱孢藻均呈指数增长趋势,最适光照强度为30.7μmol/(m2·s),其比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为0.156d^-1;高光照强度(62.9~106.4μmol/(m2·s))下拟柱孢藻的比生长速率显著大于低光照强度(6.6—12.4μmol/(m2·s))处理组.拟柱孢藻开始指数增长的最低硝态氮浓度为4mg/L;硝态氮浓度为8mg/L时,拟柱孢藻达到最大比生长速率(O.155d。);当硝态氮浓度高于16ms/L时比生长速率增加不显著.高硝态氮浓度组(16~128ms/L)拟柱孢藻的叶绿素a浓度和比生长速率显著高于低硝态氮浓度组(0.5—2mg/L).研究结果说明拟柱孢藻对温度、光照和氮源均有较宽的生态位,有利于在较大空间尺度上进行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柱孢藻 生长 比生长速率 温度 光照强度 硝酸盐
下载PDF
深圳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氮磷分布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乔永民 谭键滨 +3 位作者 马舒欣 赵建刚 吴苑玲 杜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40,共7页
对采自深圳湾红树林秋茄湿地柱状沉积物的含水率(MC)、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等的含量及其垂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并结合210Pb沉积物年代测定技术,探究了近60 a来深圳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有机质、氮和磷的来源。结果表明深... 对采自深圳湾红树林秋茄湿地柱状沉积物的含水率(MC)、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等的含量及其垂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并结合210Pb沉积物年代测定技术,探究了近60 a来深圳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有机质、氮和磷的来源。结果表明深圳红树林秋茄湿地的沉积速率为1.26 cm/a,TOC、TN和TP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44%~1.41%、609.67~1 562.34 mg/kg和95.93~823.18mg/kg。随着深度增加TOC含量呈递减趋势,但在70 cm处会出现一高值。TN和TP的垂直分布格局相似,随深度增加含量递减,其中40 cm以下,递减幅度增大至底层出现最低值。通过C∶N、C∶P和N∶P的比值进一步分析了沉积物中有机质和氮、磷来源,结果表明深圳红树林秋茄湿地有机质主要来自浮游生物,氮磷的来源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来自农业污染,此后城市污染逐步取而代之成为主要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状沉积物 总有机碳 氮磷 红树林湿地
原文传递
大亚湾微表层浮游植物对无机氮磷的响应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雪 王朝晖 +2 位作者 马长江 熊毅俊 梁建新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1期34-40,共7页
为了了解微表层浮游植物对氮(N)、磷(P)营养盐的响应,于2013年6月、7月和8月采集了大亚湾海域微表层海水,设置两组N、P浓度梯度(N1:35μmol·L–1,N2:70μmol·L–1,P1:2.2μmol·L–1,P2:4.4μmol·L–1),Si为35μmol&... 为了了解微表层浮游植物对氮(N)、磷(P)营养盐的响应,于2013年6月、7月和8月采集了大亚湾海域微表层海水,设置两组N、P浓度梯度(N1:35μmol·L–1,N2:70μmol·L–1,P1:2.2μmol·L–1,P2:4.4μmol·L–1),Si为35μmol·L–1,进行N、P添加的正交实验,观察微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潜力,并在实验开始前、实验中期(培养2—4 d)以及实验结束时(培养7—10 d)测定培养液中无机氮(DIN)、无机磷(DIP)和硅酸盐(DSi)含量.实验结果显,3个月份的微表层水样均以高N高P的N2P2实验组生长最好,而低N低P(N1P1)、低N高P(N1P2)、高N低P(N2P1)组的生长状态相近;而添加单一营养盐的4个实验组(N1、N2、P1、P2)不能促进微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同时添加N、P后,浮游植物能快速生长,在培养的2—4 d内达到生物量的最高峰.与此同时,营养盐含量也在生长较好的同时添加N、P组迅速下降,特别是在N2P2组中尤为明显,说明浮游植物的快速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盐.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中N、P营养盐的输入能够促使浮游植物生物量迅速增加,而单独添加单一营养盐并不能促使浮游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微表层 生长 大亚湾 营养盐
下载PDF
镉离子对羊角月牙藻光合作用及其抗氧化酶的毒性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苏甜 李义刚 +1 位作者 欧瑞康 聂湘平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1-306,共6页
以羊角月牙藻为受试材料,研究了氯化镉对羊角月牙藻生长、叶绿素a含量、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氯化镉对羊角月牙藻的96 h的EC50为0.068 mg·L-1,属于高毒物质,对藻的生长、叶绿素的含量有明显抑制作用。随着... 以羊角月牙藻为受试材料,研究了氯化镉对羊角月牙藻生长、叶绿素a含量、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氯化镉对羊角月牙藻的96 h的EC50为0.068 mg·L-1,属于高毒物质,对藻的生长、叶绿素的含量有明显抑制作用。随着氯化镉浓度的增加,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ABS/RC大幅度上升,RC/CS0、OE0、OP0、■0等参数有所下降,PSⅡ反应中心受体侧PQ库变小,QA还原次数N变小,PSII性能指数明显下降。当氯化镉质量浓度为0.150 mg·L-1时,ABS/RC达到最大,PIabs最低,不及对照组50%。以上结果表明羊角月牙藻的光合作用中心受到严重损害,电子传递受到严重阻碍。藻细胞内MDA含量明显上升,说明镉对藻机体产生了氧化损伤。同时,镉对藻内SOD和CAT的活性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低浓度暴露时,SOD和CAT活性受到诱导,表明藻体内抗氧化系统启动,抵抗外界镉胁迫。但当暴露质量浓度达到0.108 mg·L-1时,两者活性均受到显著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镉 角月牙藻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典型环境激素壬基酚对水产品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宁 刘伟杰 +2 位作者 孙东 王瑞 段舜山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4-659,667,共7页
环境激素类物质由于其具有生态毒性、难降解与生物累积性,对水产品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典型环境激素壬基酚(NP)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的降解产物,后者作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同时也对水产生物及... 环境激素类物质由于其具有生态毒性、难降解与生物累积性,对水产品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典型环境激素壬基酚(NP)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的降解产物,后者作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同时也对水产生物及人类健康产生了危害。该文综述了壬基酚的环境激素特征及污染途径,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对水产生物的生理生态影响以及其通过生物富集和传递效应对人类健康形成的潜在威胁,可作为中国水产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参考资料,为壬基酚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激素 壬基酚 水产品 生态安全
下载PDF
微藻种质资源的采集及保存现状 被引量:7
16
作者 蔡卓平 李燕璇 +1 位作者 段舜山 朱红惠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6-400,共5页
微藻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宝贵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微藻生物资源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有充足而优良的经济微藻株系,且能实现其长期稳定的遗传特性,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微藻种质资源采集和保存技术研究。文章首先交代了微藻种质资... 微藻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宝贵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微藻生物资源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有充足而优良的经济微藻株系,且能实现其长期稳定的遗传特性,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微藻种质资源采集和保存技术研究。文章首先交代了微藻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的必要性,重点从生物质能源开发角度归纳微藻生物的资源化利用,然后对比简介国外和国内微藻种质资源采集及保存状况,指出国内微藻种质资源采集和保存面临的困境,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种质资源 采集 保存
下载PDF
温度对空心菜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建刚 刘谞承 叶长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150-153,共4页
通过设置4个温度梯度的生活污水实验,研究了温度变化对空心菜增长、分枝、生根及生物量变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空心菜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生长旺盛,培养15 d后,35℃培养条件下的空心菜增长10 cm,极显著高于另外3个温度培养条件下的植株增长... 通过设置4个温度梯度的生活污水实验,研究了温度变化对空心菜增长、分枝、生根及生物量变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空心菜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生长旺盛,培养15 d后,35℃培养条件下的空心菜增长10 cm,极显著高于另外3个温度培养条件下的植株增长(P<0.01);新生根21条,显著高于25℃培养条件时的空心菜新生根数量(P<0.05),极显著高于15℃和5℃条件下的空心菜新生根数量(P<0.01)。培养15 d后,5℃培养条件下空心菜的生物量最低,显著低于其在15℃和25℃培养条件下的生物量(P<0.05),极显著低于其在35℃培养条件下的生物量(P<0.01)。实验结果为空心菜在浮床系统中的植物选择和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空心菜 污水 生长状况
原文传递
新疆天然胡杨林地区根际微生物的种群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程冬梅 唐雅丽 +1 位作者 张坤迪 方呈祥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1-717,共7页
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现存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天然胡杨林采集了根际土壤样品,共分离纯化得到140个菌株,并真空冷冻干燥保存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随机选取其中53株细菌的基因组进行16S rDNA测序,并通过NCBI进行比对来初步鉴定。以16S... 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现存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天然胡杨林采集了根际土壤样品,共分离纯化得到140个菌株,并真空冷冻干燥保存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随机选取其中53株细菌的基因组进行16S rDNA测序,并通过NCBI进行比对来初步鉴定。以16S rRNA基因相似性低于97%时作为不同的分类单元定义,这些菌株可以划分为47个不同的分类单元。系统发育树将这些菌株聚类于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疣微菌门等5个门。其中优势种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分离菌株中潜在的新分类单元(相似性<97%)所占比例较高,约占分离总数的26.4%。其中,菌株R37与T44相关的多相分类数据已经发表于国际系统与进化微生物学杂志上,分别代表了一个新属(Parasegetibacter luojiensis gen.nov.,sp.nov.)与一个新种(Niastella populi sp.nov.)。该研究一方面对胡杨林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种群分析,了解了其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获得了大量新的菌种资源,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林 根际微生物 种群分析 16SrDNA
下载PDF
三种环境激素对四种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田斐 何宁 段舜山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1-407,共7页
近年来,海洋环境激素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考察环境激素对海洋微藻的生物毒性效应,进而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该实验研究了三氯卡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三丁基氯化锡三种环境激素对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sp.)、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 近年来,海洋环境激素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考察环境激素对海洋微藻的生物毒性效应,进而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该实验研究了三氯卡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三丁基氯化锡三种环境激素对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sp.)、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tala)、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4种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三种环境激素均可显著抑制该4种微藻的生长。三氯卡班对4种微藻的96 h-EC50分别为108.19μg·L-1、63.21μg·L-1、60.73μg·L-1和57.58μg·L-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4种微藻的96 h-EC50分别为1.42 mg·L-1、1.02 mg·L-1、1.47 mg·L-1和1.21 mg·L-1;三丁基氯化锡对4种微藻的96 h-EC50分别为3.5μg·L-1、4.36μg·L-1、0.6μg·L-1和0.6μg·L-1。三种环境激素对四种海洋微藻的毒性强弱顺序为三丁基氯化锡>三氯卡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卡班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三丁基氯化锡 海洋微藻 急性毒性
下载PDF
尖刺拟菱形藻和抑食金球藻碱性磷酸酶生理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覃仙玲 欧林坚 吕颂辉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比较研究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和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两种海洋微藻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的生理学特性,分析细胞内、外磷含量的变化对AP表达的调控。结果表明... 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比较研究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和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两种海洋微藻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的生理学特性,分析细胞内、外磷含量的变化对AP表达的调控。结果表明,尖刺拟菱形藻和抑食金球藻的AP均为诱导酶,藻的碱性磷酸酶活性(AP activity,APA)表达受到外部溶解态无机磷酸盐(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ate,DIP)与细胞内颗粒磷含量(Particulate phosphorus,PP)的共同调控。尖刺拟菱形藻APA对磷胁迫的灵敏度较高,在DIP尚高(1.80μmol·L–1)且PP充分(222.19 fmol·cell–1)的条件下,尖刺拟菱形藻就开始大量表达APA。而抑食金球藻则是在内外磷源都即将耗尽(DIP和细胞PP分别为0.26μmol·L–1和4.49fmol·cell–1)的条件下才开始大量表达APA。尖刺拟菱形藻的AP基本是结合在细胞上的,而抑食金球藻会释放一定量(6.1%—20.9%)的AP于水体中。抑食金球藻单位体积的最大APA约为尖刺拟菱形藻的73倍。尖刺拟菱形藻与抑食金球藻依靠AP水解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的能力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磷 碱性磷酸酶 尖刺拟菱形藻 抑食金球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