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太湖溇港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邓俊
谭徐明
李云鹏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年第3期13-20,共8页
如何在现代社会调适遗产保护与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一项重大课题。溇港圩田是太湖流域特有的水利类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基于对太湖溇港的由来、演变,介绍了太湖溇港灌溉工程遗产资源的内容,并通过对其价值、现状的分析,提出了...
如何在现代社会调适遗产保护与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一项重大课题。溇港圩田是太湖流域特有的水利类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基于对太湖溇港的由来、演变,介绍了太湖溇港灌溉工程遗产资源的内容,并通过对其价值、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溇港
灌溉工程遗产
保护与开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及其保护意义
被引量:
12
2
作者
李云鹏
《中国水利》
2020年第5期47-49,53,共4页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自2014年国际灌排委员会设立以来,对保护传统灌溉工程、挖掘灌溉历史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目前我国拥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19处,是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自2014年国际灌排委员会设立以来,对保护传统灌溉工程、挖掘灌溉历史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目前我国拥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19处,是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灌溉支撑了农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延续,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使灌溉工程的持续营建成为这个农业大国社会经济文化长期发展的基础。灌溉工程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治水智慧与技术经验,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在当前大力推动文化强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工程遗产
水利遗产
水利史
乡村振兴
生态水利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重庆秀山巨丰堰灌溉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
3
作者
王丽娟
李云鹏
+3 位作者
龙祖华
朱云枫
唐永弟
张伟兵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年第3期21-27,共7页
巨丰堰是重庆丘陵山区极具代表性的古代灌溉工程,位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长江支流沅江流域,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文章结合清前期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分析了巨丰堰灌溉工程创建的历史背景及创建过程、工程体系...
巨丰堰是重庆丘陵山区极具代表性的古代灌溉工程,位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长江支流沅江流域,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文章结合清前期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分析了巨丰堰灌溉工程创建的历史背景及创建过程、工程体系沿革脉络,认为以三拱桥、五拱桥渡槽的建成为标志,至晚至道光时期其现状灌区格局已初步确定、工程体系基本完善;基于工程体系特点和现状建立了灌溉工程遗产构成体系,认为现存的三拱桥渡槽是最能代表巨丰堰丘陵山区灌溉“立体化”工程技术特点的核心历史遗存;结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标准和相关研究,系统评估了遗产价值,认为巨丰堰灌溉工程遗产见证了秀山地区“改土归流”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是丘陵山区灌溉工程体系的典型代表,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科技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工程遗产
巨丰堰
水利遗产
水文化
永丰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水利史与水文化学科发展趋势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
2
4
作者
李云鹏
《中国防汛抗旱》
2022年第1期41-46,共6页
水利史与水文化是交叉学科,涉及水利工程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灾害学、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专业领域,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及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特色学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愈加重...
水利史与水文化是交叉学科,涉及水利工程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灾害学、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专业领域,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及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特色学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愈加重视,水利史与水文化学科在传统的水利史志研究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经世致用的学科特点愈发凸显。系统回顾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与水文化研究机构的沿革变迁,分析近20年该学科发展趋势与特点,总结研究进展及学科建设成果。21世纪以来,水利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齐头并进,学科交叉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历史文化传承和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水利遗产保护、水文化研究领域快速拓展,并在大运河及灌溉工程遗产等水利遗产保护利用、水利文化挖掘与传播等研究方面取得突出进展,以此为契机,水利史与水文化学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史
水利遗产保护
水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千金陂灌溉工程遗产构成及特征研究
5
作者
周波
李云鹏
+1 位作者
谭徐明
张智超
《水利发展研究》
2020年第12期69-74,共6页
千金陂—中洲围灌溉工程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长江流域鄱阳湖的支流抚河上,是我国大规模砌石结构水利工程的典型,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是长江中游典型的具有灌溉、水运、排涝、防洪等多方面功能的独特水利工程体系,2019年被评为世界灌溉...
千金陂—中洲围灌溉工程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长江流域鄱阳湖的支流抚河上,是我国大规模砌石结构水利工程的典型,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是长江中游典型的具有灌溉、水运、排涝、防洪等多方面功能的独特水利工程体系,2019年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长期以来,由于史料缺乏,有关千金陂的学术研究一直被忽略,文章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证等方法,对千金陂—中洲围灌溉工程进行学术研究,厘清了其历史沿革,明确了其工程体系及遗产构成,为其得到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金陂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中洲围
遗产特征
江西省抚州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千金陂灌溉工程遗产研究范例剖析
6
作者
周波
李云鹏
+1 位作者
谭徐明
张智超
《中国防汛抗旱》
2022年第1期96-100,共5页
千金陂灌溉工程是长江中游典型的具有灌溉、水运、排涝、防洪等多方面功能的独特水利工程体系。2019年,千金陂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以千金陂为水利史个案研究的范例,对学术研究缺失背景下研究方法的尝试进行了技术总结,厘清了工程...
千金陂灌溉工程是长江中游典型的具有灌溉、水运、排涝、防洪等多方面功能的独特水利工程体系。2019年,千金陂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以千金陂为水利史个案研究的范例,对学术研究缺失背景下研究方法的尝试进行了技术总结,厘清了工程变迁的历史脉络、工程结构体系,并对其价值进行了剖析和评估,弥补了缺失,也为水利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金陂
灌溉遗产
中洲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代水文题刻的类型、分布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
1
7
作者
李云鹏
谭徐明
邓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9-284,292,共7页
古水文题刻对历史典型场次水旱灾害水文复原、长时序水文规律研究具有重要而独特的资料价值。本文提 出了中国古代水文题刻的分类体系,基于初步调查总结分析了中国古代水文题刻的分布特征。分析认为,中国古 代水文题刻类型丰富、数量较...
古水文题刻对历史典型场次水旱灾害水文复原、长时序水文规律研究具有重要而独特的资料价值。本文提 出了中国古代水文题刻的分类体系,基于初步调查总结分析了中国古代水文题刻的分布特征。分析认为,中国古 代水文题刻类型丰富、数量较多、有一定的序列性,以记录极端水旱灾害情况为主要特征,对长时序水文规律研 究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也是重要的水利遗产。建议加强基于水利遗产的古代水文题刻保护修复与展示技术研 究,以及基于古代水文题刻的长时序水文序列、研究长时序水文规律特征分析技术方法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题刻
水利遗产
水利史
水文
水文考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浙东运河闸坝控制工程及其技术特征研究
被引量:
1
8
作者
李云鹏
杨晓维
王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3-269,共7页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河水运网络与海运联接的纽带。与大运河其他河段相比,浙东运河水系水文、控制工程有其鲜明特点。本文基于水利工程科技史的视角,对浙东运河水系构成及分段特点、浙东运河控制工程分布、闸坝工...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河水运网络与海运联接的纽带。与大运河其他河段相比,浙东运河水系水文、控制工程有其鲜明特点。本文基于水利工程科技史的视角,对浙东运河水系构成及分段特点、浙东运河控制工程分布、闸坝工程型式与功能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浙东运河宁波段极具特色的闸坝功能划分特征、闸坝结合的工程型式产生及其技术特点进行了考证、分析,从中国大运河整体视角审视浙东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的特点及其科技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浙东运河
水利工程
闸坝
工程技术特征
水利遗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灌溉工程遗产看中国传统灌溉技术特征
被引量:
11
9
作者
李云鹏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第4期94-100,共7页
灌溉工程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和人类生计具有基础支撑地位。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使灌溉工程在中国得以长期持续发展,创造了类型丰富、型式多样的传统灌溉工程,并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基于灌溉工程遗产的视角...
灌溉工程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和人类生计具有基础支撑地位。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使灌溉工程在中国得以长期持续发展,创造了类型丰富、型式多样的传统灌溉工程,并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基于灌溉工程遗产的视角,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灌溉的工程理念、规划设计、生态影响、变迁发展及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并基于当前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工作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保护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工程遗产
水利遗产
水利史
遗产保护
灌溉排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灌溉工程遗产的内涵、特征与认定标准探讨
被引量:
2
10
作者
李云鹏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年第3期3-12,共10页
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使灌溉工程在中国得以长期持续发展,创造了类型丰富、型式多样的传统灌溉工程,并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灌溉工程遗产是水利遗产中数量最多、最复杂的一类。明晰概念、科学认定灌溉工程遗产...
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使灌溉工程在中国得以长期持续发展,创造了类型丰富、型式多样的传统灌溉工程,并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灌溉工程遗产是水利遗产中数量最多、最复杂的一类。明晰概念、科学认定灌溉工程遗产,是有序有效推进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文章基于传统灌溉的内涵、传统灌溉工程分类,研究提出灌溉工程遗产的概念定义、不同于其他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操作层面应从历史年代、水利功能、历史遗存、真实性与完整性5个方面认定某项灌溉工程遗产的具体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工程遗产
水利遗产
水利史
遗产保护
水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近2000年鲁西南地区河湖水系水环境变迁脉络研究
被引量:
2
11
作者
李云鹏
郭姝姝
朱正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1-389,共9页
鲁西南地区是历史时期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交汇”区,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域水系水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剧变。本文基于历史文献,分析了几个典型历史时期区域河湖水系格局及湖泊数量、积水面积等指标,试图...
鲁西南地区是历史时期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交汇”区,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域水系水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剧变。本文基于历史文献,分析了几个典型历史时期区域河湖水系格局及湖泊数量、积水面积等指标,试图复原区域水环境变迁的大体脉络,并基于水利史的视角分析区域环境演变的动因。研究认为,黄河1128年南徙夺淮、元代京杭运河的营建及1855年铜瓦厢改道是区域水系演变的三个重要节点,不同阶段区域湖泊数量及积水面积逐渐减少,黄河变迁成为区域水环境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人类活动对其演变历程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元明清时期,会通河的开凿和经营塑造了区域相对稳定的水系格局及水环境。认知区域水环境的历史背景,总结变迁规律和蜕化原因,为当前修复区域水环境、改善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
大运河
水利史
环境史
水系变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当代都江堰灌区建设发展特征与经验研究
被引量:
1
12
作者
周波
李巾
《四川水利》
2023年第6期1-5,共5页
1949年以来,都江堰灌区发展经历了从水利基础设施数量飞速扩张、从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转变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灌区,并发挥着灌溉、城镇供水、防洪、生态环境、发电、旅游等综合效益。文章通过系统梳理...
1949年以来,都江堰灌区发展经历了从水利基础设施数量飞速扩张、从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转变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灌区,并发挥着灌溉、城镇供水、防洪、生态环境、发电、旅游等综合效益。文章通过系统梳理1949年之后都江堰灌区不同建设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总结了都江堰灌区在基础设施、水资源配置、管理体制、现代化建设、经营方式和水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与管理经验,为新时代都江堰灌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都江堰灌区
发展特征
管理经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时代李冰文化的精神内涵分析及其传承价值探讨
13
作者
王丽娟
陈曜
+1 位作者
李云鹏
朱云枫
《中国水利》
2024年第2期68-72,共5页
李冰于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科学治水的典型象征。李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关于李冰文化精神内涵的表述众说纷纭。研究认为李冰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以李冰为代表的都江堰历代治水先贤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
李冰于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科学治水的典型象征。李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关于李冰文化精神内涵的表述众说纷纭。研究认为李冰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以李冰为代表的都江堰历代治水先贤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都江堰的建设管理发展过程中、治水实践中所形成和体现的执政理念、科学思想、优秀品德及与之相关的民族情感,也是都江堰巨大作用、历史地位、独特价值的反映。本着客观、便于接受和推广的原则,提出李冰文化的精神内涵具体表述为“治水兴邦,师法自然,求实创新,人水和谐”。同时,结合国家政策以及新时代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对李冰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冰文化
都江堰
中华优秀文化
人水和谐
因地制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都江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工程科技内涵解析与现实启示
14
作者
邓俊
叶凤美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8期71-75,共5页
2000多年来,都江堰以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治水实践,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典范,研究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核心理念。“乘势”,体现了建造都江堰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利导”,体现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利用...
2000多年来,都江堰以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治水实践,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典范,研究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核心理念。“乘势”,体现了建造都江堰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利导”,体现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利用和改造。“乘势利导”是都江堰建造设计的核心理念,都江堰建设者师法自然,利用山势、地势与水势,实现了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因时制宜”是都江堰长效运行的制胜法宝,其工程一直处于与岷江河道演变相协调的动态平衡中,根据岷江流量变化趋势、内外江摆动情况、上游浅滩沙丘分布,相应地调整工程布局,增减辅助工程;同时,也要根据时局不同,调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需古为今用,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相统一。以“乘势利导”为理念把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以顶层设计集合供水、防洪、灌溉、航运等多种服务功能;以“久久为功”保持工程的生命活力;以“因时制宜、全面创新”顺应时代发展与人民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江堰
乘势利导
因时制宜
科技内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化灌区”建设的现代化意义及实施路径探讨
被引量:
8
15
作者
李云鹏
郭姝姝
《中国水利》
2021年第17期30-32,共3页
灌溉是保障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大中型灌区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很多大中型灌区水利开发历史悠久,深入挖掘灌溉文化、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灌溉工程遗产,建设“文化灌区”对灌区现代化改造建设具有突...
灌溉是保障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大中型灌区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很多大中型灌区水利开发历史悠久,深入挖掘灌溉文化、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灌溉工程遗产,建设“文化灌区”对灌区现代化改造建设具有突出的文化及现实意义。结合新时期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和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文化需求,分析加强灌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提出结合灌区现代化改造推进“文化灌区”建设的实施路径及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工程遗产
灌区现代化
水利史
水利遗产
水文化价值实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潘季驯治理黄河实践与杰出贡献——纪念潘季驯500周年诞辰
被引量:
3
16
作者
郭涛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33-1444,共12页
本文全面分析了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四次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的历史经过、历史挑战、治河主张和工程措施。总结了潘季驯在治河思想上的四大理论贡献:(1)提出了黄河治理必须抓住水少沙多、暴涨暴落的基本特征;(2)提出了解决黄河泥沙...
本文全面分析了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四次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的历史经过、历史挑战、治河主张和工程措施。总结了潘季驯在治河思想上的四大理论贡献:(1)提出了黄河治理必须抓住水少沙多、暴涨暴落的基本特征;(2)提出了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三个理论(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淤滩固堤)及其相应工程措施;(3)提出了治理清口为中心,建设洪泽湖水利枢纽,全面治理黄、淮、运的跨流域规划思想及相应工程措施;(4)提出了建设系统堤防的思想及其相应工程措施和管理制度。指出了潘季驯治河四个历史贡献:(1)推动治河工程从分流杀势到筑堤束水、固定河槽的根本转变;(2)推动了持续近200年的黄河下游堤防工程和洪泽湖枢纽的大建设;(3)基本保证了京杭运河的畅通;(4)相对减少了黄淮平原的洪水灾害破坏。同时指出,潘季驯治河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季驯
治河实践
历史贡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湖溇港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邓俊
谭徐明
李云鹏
机构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水利
史
研究
所/
水利
遗产
保护
重点
实验室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水利
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
出处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年第3期13-20,共8页
基金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项目(2020ZCK207)
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JZ0199B212019,WH0145B042021,WE0145B042021)。
文摘
如何在现代社会调适遗产保护与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一项重大课题。溇港圩田是太湖流域特有的水利类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基于对太湖溇港的由来、演变,介绍了太湖溇港灌溉工程遗产资源的内容,并通过对其价值、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
太湖
溇港
灌溉工程遗产
保护与开发
Keywords
Lake Tai
Lougangs
heritage irrigation structur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分类号
K878.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S277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及其保护意义
被引量:
12
2
作者
李云鹏
机构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水利
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出处
《中国水利》
2020年第5期47-49,53,共4页
基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专项(JZ0145B022020、JZ0199B212019、JZ0145B572016)
文摘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自2014年国际灌排委员会设立以来,对保护传统灌溉工程、挖掘灌溉历史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目前我国拥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19处,是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灌溉支撑了农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延续,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使灌溉工程的持续营建成为这个农业大国社会经济文化长期发展的基础。灌溉工程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治水智慧与技术经验,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在当前大力推动文化强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关键词
灌溉工程遗产
水利遗产
水利史
乡村振兴
生态水利工程
Keywords
Heritage Irrigation Structure
irrigation
water history
rural revitalization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分类号
S27G129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庆秀山巨丰堰灌溉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
3
作者
王丽娟
李云鹏
龙祖华
朱云枫
唐永弟
张伟兵
机构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水利
史
研究
所/
水利
遗产
保护
重点
实验室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水利
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水利
局
出处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年第3期21-27,共7页
基金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项目(2020ZCK207)
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JZ0199B212019,WH0145B042021,WE0145B042021)。
文摘
巨丰堰是重庆丘陵山区极具代表性的古代灌溉工程,位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长江支流沅江流域,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文章结合清前期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分析了巨丰堰灌溉工程创建的历史背景及创建过程、工程体系沿革脉络,认为以三拱桥、五拱桥渡槽的建成为标志,至晚至道光时期其现状灌区格局已初步确定、工程体系基本完善;基于工程体系特点和现状建立了灌溉工程遗产构成体系,认为现存的三拱桥渡槽是最能代表巨丰堰丘陵山区灌溉“立体化”工程技术特点的核心历史遗存;结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标准和相关研究,系统评估了遗产价值,认为巨丰堰灌溉工程遗产见证了秀山地区“改土归流”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是丘陵山区灌溉工程体系的典型代表,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科技价值。
关键词
灌溉工程遗产
巨丰堰
水利遗产
水文化
永丰堰
Keywords
heritage irrigation structure
Jufeng weir
water heritage
water culture
Yongfeng weir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利史与水文化学科发展趋势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
2
4
作者
李云鹏
机构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水利
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出处
《中国防汛抗旱》
2022年第1期41-46,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049)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项目(2020ZCK20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专项(WH0145B042021、JZ0199B212019、JZ1003A112020)。
文摘
水利史与水文化是交叉学科,涉及水利工程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灾害学、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专业领域,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及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特色学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愈加重视,水利史与水文化学科在传统的水利史志研究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经世致用的学科特点愈发凸显。系统回顾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与水文化研究机构的沿革变迁,分析近20年该学科发展趋势与特点,总结研究进展及学科建设成果。21世纪以来,水利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齐头并进,学科交叉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历史文化传承和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水利遗产保护、水文化研究领域快速拓展,并在大运河及灌溉工程遗产等水利遗产保护利用、水利文化挖掘与传播等研究方面取得突出进展,以此为契机,水利史与水文化学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关键词
水利史
水利遗产保护
水文化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千金陂灌溉工程遗产构成及特征研究
5
作者
周波
李云鹏
谭徐明
张智超
机构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水利
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北分公司
出处
《水利发展研究》
2020年第12期69-74,共6页
基金
中国水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JZ0145B022020,JZ0145 B572016,JZ0145C362019)。
文摘
千金陂—中洲围灌溉工程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长江流域鄱阳湖的支流抚河上,是我国大规模砌石结构水利工程的典型,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是长江中游典型的具有灌溉、水运、排涝、防洪等多方面功能的独特水利工程体系,2019年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长期以来,由于史料缺乏,有关千金陂的学术研究一直被忽略,文章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证等方法,对千金陂—中洲围灌溉工程进行学术研究,厘清了其历史沿革,明确了其工程体系及遗产构成,为其得到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千金陂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中洲围
遗产特征
江西省抚州市
分类号
S274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S256 [农业科学—农业机械化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千金陂灌溉工程遗产研究范例剖析
6
作者
周波
李云鹏
谭徐明
张智超
机构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水利
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东北分公司
出处
《中国防汛抗旱》
2022年第1期96-100,共5页
基金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项目(2020ZCK20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专项(JZ1208B022021、JZ0199B212019、JZ1003A112020)。
文摘
千金陂灌溉工程是长江中游典型的具有灌溉、水运、排涝、防洪等多方面功能的独特水利工程体系。2019年,千金陂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以千金陂为水利史个案研究的范例,对学术研究缺失背景下研究方法的尝试进行了技术总结,厘清了工程变迁的历史脉络、工程结构体系,并对其价值进行了剖析和评估,弥补了缺失,也为水利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范式。
关键词
千金陂
灌溉遗产
中洲围
分类号
K878.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水文题刻的类型、分布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
1
7
作者
李云鹏
谭徐明
邓俊
机构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水利
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出处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9-284,292,共7页
基金
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课题(JZ0145B042018,JZ0199B212019,JZ0145B572016,JZ0162B482019)
文摘
古水文题刻对历史典型场次水旱灾害水文复原、长时序水文规律研究具有重要而独特的资料价值。本文提 出了中国古代水文题刻的分类体系,基于初步调查总结分析了中国古代水文题刻的分布特征。分析认为,中国古 代水文题刻类型丰富、数量较多、有一定的序列性,以记录极端水旱灾害情况为主要特征,对长时序水文规律研 究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也是重要的水利遗产。建议加强基于水利遗产的古代水文题刻保护修复与展示技术研 究,以及基于古代水文题刻的长时序水文序列、研究长时序水文规律特征分析技术方法的探索。
关键词
水文题刻
水利遗产
水利史
水文
水文考古
Keywords
hydrological inscription
water heritage
water history
hydrology
hydrological archaeology
分类号
K878.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浙东运河闸坝控制工程及其技术特征研究
被引量:
1
8
作者
李云鹏
杨晓维
王力
机构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水利
史
研究
所
水利
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宁波市
文物
保护
管理所
出处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3-269,共7页
基金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4FY210900)
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JZ0199B212019,JZ0145B572016,JZ0145C362019)
+1 种基金
浙江省文化厅科研项目(ZW2018068)
水利部大运河文化带河道水系治理管护专项规划(2019-000011-76-01-000982)。
文摘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河水运网络与海运联接的纽带。与大运河其他河段相比,浙东运河水系水文、控制工程有其鲜明特点。本文基于水利工程科技史的视角,对浙东运河水系构成及分段特点、浙东运河控制工程分布、闸坝工程型式与功能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浙东运河宁波段极具特色的闸坝功能划分特征、闸坝结合的工程型式产生及其技术特点进行了考证、分析,从中国大运河整体视角审视浙东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的特点及其科技价值。
关键词
大运河
浙东运河
水利工程
闸坝
工程技术特征
水利遗产
Keywords
China Grand Canal
Zhedong Can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sluice/wei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
water heritage
分类号
TV91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灌溉工程遗产看中国传统灌溉技术特征
被引量:
11
9
作者
李云鹏
机构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水利
遗产
保护
中国水科院
重点
实验室
水利
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
出处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第4期94-100,共7页
基金
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JZ0199B212019、JZ0145C362019、JZ0145B022020、JZ0145B572016)。
文摘
灌溉工程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和人类生计具有基础支撑地位。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使灌溉工程在中国得以长期持续发展,创造了类型丰富、型式多样的传统灌溉工程,并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基于灌溉工程遗产的视角,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灌溉的工程理念、规划设计、生态影响、变迁发展及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并基于当前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工作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保护策略建议。
关键词
灌溉工程遗产
水利遗产
水利史
遗产保护
灌溉排水
Keywords
irrigation engineering heritage
hydraulics heritage
hydraulics history
heritage protectio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分类号
TV87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灌溉工程遗产的内涵、特征与认定标准探讨
被引量:
2
10
作者
李云鹏
机构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水利
史
研究
所/
水利
遗产
保护
重点
实验室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水利
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
出处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年第3期3-12,共10页
基金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项目(2020ZCK207)
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JZ0199B212019,WH0145B042021,WE0145B042021)。
文摘
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使灌溉工程在中国得以长期持续发展,创造了类型丰富、型式多样的传统灌溉工程,并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灌溉工程遗产是水利遗产中数量最多、最复杂的一类。明晰概念、科学认定灌溉工程遗产,是有序有效推进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文章基于传统灌溉的内涵、传统灌溉工程分类,研究提出灌溉工程遗产的概念定义、不同于其他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操作层面应从历史年代、水利功能、历史遗存、真实性与完整性5个方面认定某项灌溉工程遗产的具体标准。
关键词
灌溉工程遗产
水利遗产
水利史
遗产保护
水文化
Keywords
heritage irrigation structure
water heritage
water history
heritage protection
water culture
分类号
TV87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2000年鲁西南地区河湖水系水环境变迁脉络研究
被引量:
2
11
作者
李云鹏
郭姝姝
朱正强
机构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水利
史
研究
所
水利
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水利
部发展
研究
中心
淮安市清晏园
出处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1-389,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049)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4FY210900)
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JZ0199B212019,JZ1003A112020,JZ0145C242019)。
文摘
鲁西南地区是历史时期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交汇”区,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域水系水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剧变。本文基于历史文献,分析了几个典型历史时期区域河湖水系格局及湖泊数量、积水面积等指标,试图复原区域水环境变迁的大体脉络,并基于水利史的视角分析区域环境演变的动因。研究认为,黄河1128年南徙夺淮、元代京杭运河的营建及1855年铜瓦厢改道是区域水系演变的三个重要节点,不同阶段区域湖泊数量及积水面积逐渐减少,黄河变迁成为区域水环境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人类活动对其演变历程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元明清时期,会通河的开凿和经营塑造了区域相对稳定的水系格局及水环境。认知区域水环境的历史背景,总结变迁规律和蜕化原因,为当前修复区域水环境、改善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黄淮海
大运河
水利史
环境史
水系变迁
Keywords
the Huanghuaihai Plain
The Grand Canal
water history
environmental history
water system change
分类号
K878.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当代都江堰灌区建设发展特征与经验研究
被引量:
1
12
作者
周波
李巾
机构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四川省都江堰
水利
发展中心
出处
《四川水利》
2023年第6期1-5,共5页
基金
都江堰文化研究课题(第一批)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项目(2020ZCK207)
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JZ0199B212019、WH0145B042021、WE0145B042021)。
文摘
1949年以来,都江堰灌区发展经历了从水利基础设施数量飞速扩张、从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转变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灌区,并发挥着灌溉、城镇供水、防洪、生态环境、发电、旅游等综合效益。文章通过系统梳理1949年之后都江堰灌区不同建设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总结了都江堰灌区在基础设施、水资源配置、管理体制、现代化建设、经营方式和水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与管理经验,为新时代都江堰灌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当代
都江堰灌区
发展特征
管理经验
分类号
S274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K878.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时代李冰文化的精神内涵分析及其传承价值探讨
13
作者
王丽娟
陈曜
李云鹏
朱云枫
机构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水利
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
四川省都江堰
水利
发展中心
出处
《中国水利》
2024年第2期68-72,共5页
基金
都江堰文化研究课题(第一批)(HT202302200016)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项目(2020ZCK207)
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JZ0199B212019、WH0145B042021、WE0145B042021)。
文摘
李冰于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科学治水的典型象征。李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目前关于李冰文化精神内涵的表述众说纷纭。研究认为李冰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以李冰为代表的都江堰历代治水先贤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都江堰的建设管理发展过程中、治水实践中所形成和体现的执政理念、科学思想、优秀品德及与之相关的民族情感,也是都江堰巨大作用、历史地位、独特价值的反映。本着客观、便于接受和推广的原则,提出李冰文化的精神内涵具体表述为“治水兴邦,师法自然,求实创新,人水和谐”。同时,结合国家政策以及新时代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对李冰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李冰文化
都江堰
中华优秀文化
人水和谐
因地制宜
Keywords
Li Bing Culture
Dujiangyan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water
taking adoptive measur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分类号
TV [水利工程]
G127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都江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工程科技内涵解析与现实启示
14
作者
邓俊
叶凤美
机构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四川省都江堰
水利
发展中心
出处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8期71-75,共5页
文摘
2000多年来,都江堰以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治水实践,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典范,研究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核心理念。“乘势”,体现了建造都江堰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利导”,体现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利用和改造。“乘势利导”是都江堰建造设计的核心理念,都江堰建设者师法自然,利用山势、地势与水势,实现了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因时制宜”是都江堰长效运行的制胜法宝,其工程一直处于与岷江河道演变相协调的动态平衡中,根据岷江流量变化趋势、内外江摆动情况、上游浅滩沙丘分布,相应地调整工程布局,增减辅助工程;同时,也要根据时局不同,调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需古为今用,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相统一。以“乘势利导”为理念把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以顶层设计集合供水、防洪、灌溉、航运等多种服务功能;以“久久为功”保持工程的生命活力;以“因时制宜、全面创新”顺应时代发展与人民需求。
关键词
都江堰
乘势利导
因时制宜
科技内涵
Keywords
Dujiangyan Irrigation Project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ituation and following the natural law
adapting measures to the times
technological connotation
分类号
TV87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G122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化灌区”建设的现代化意义及实施路径探讨
被引量:
8
15
作者
李云鹏
郭姝姝
机构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水利
史
研究
所
水利
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水利
部发展
研究
中心
出处
《中国水利》
2021年第17期30-32,共3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049)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科研项目(2020ZCK20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专项项目(JZ0199A022021、JZ0199B212019、JZ1003A112020)。
文摘
灌溉是保障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大中型灌区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很多大中型灌区水利开发历史悠久,深入挖掘灌溉文化、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灌溉工程遗产,建设“文化灌区”对灌区现代化改造建设具有突出的文化及现实意义。结合新时期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和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文化需求,分析加强灌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提出结合灌区现代化改造推进“文化灌区”建设的实施路径及措施建议。
关键词
灌溉工程遗产
灌区现代化
水利史
水利遗产
水文化价值实现
Keywords
heritage of irrigation structure
irrigation district modernization
water culture value realization
分类号
S274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G129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潘季驯治理黄河实践与杰出贡献——纪念潘季驯500周年诞辰
被引量:
3
16
作者
郭涛
机构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中国
水利
水电科学
研究
院)
出处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33-1444,共12页
基金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项目(2020ZCK207)
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WH0145B042021,JZ0199B212019,WE0145B042021)。
文摘
本文全面分析了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四次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的历史经过、历史挑战、治河主张和工程措施。总结了潘季驯在治河思想上的四大理论贡献:(1)提出了黄河治理必须抓住水少沙多、暴涨暴落的基本特征;(2)提出了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三个理论(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淤滩固堤)及其相应工程措施;(3)提出了治理清口为中心,建设洪泽湖水利枢纽,全面治理黄、淮、运的跨流域规划思想及相应工程措施;(4)提出了建设系统堤防的思想及其相应工程措施和管理制度。指出了潘季驯治河四个历史贡献:(1)推动治河工程从分流杀势到筑堤束水、固定河槽的根本转变;(2)推动了持续近200年的黄河下游堤防工程和洪泽湖枢纽的大建设;(3)基本保证了京杭运河的畅通;(4)相对减少了黄淮平原的洪水灾害破坏。同时指出,潘季驯治河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
关键词
潘季驯
治河实践
历史贡献
Keywords
Pan Jixun
river regulation practic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分类号
TV85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太湖溇港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邓俊
谭徐明
李云鹏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及其保护意义
李云鹏
《中国水利》
2020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重庆秀山巨丰堰灌溉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
王丽娟
李云鹏
龙祖华
朱云枫
唐永弟
张伟兵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水利史与水文化学科发展趋势与研究进展
李云鹏
《中国防汛抗旱》
202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千金陂灌溉工程遗产构成及特征研究
周波
李云鹏
谭徐明
张智超
《水利发展研究》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千金陂灌溉工程遗产研究范例剖析
周波
李云鹏
谭徐明
张智超
《中国防汛抗旱》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中国古代水文题刻的类型、分布及特征研究
李云鹏
谭徐明
邓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浙东运河闸坝控制工程及其技术特征研究
李云鹏
杨晓维
王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从灌溉工程遗产看中国传统灌溉技术特征
李云鹏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灌溉工程遗产的内涵、特征与认定标准探讨
李云鹏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近2000年鲁西南地区河湖水系水环境变迁脉络研究
李云鹏
郭姝姝
朱正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当代都江堰灌区建设发展特征与经验研究
周波
李巾
《四川水利》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新时代李冰文化的精神内涵分析及其传承价值探讨
王丽娟
陈曜
李云鹏
朱云枫
《中国水利》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都江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工程科技内涵解析与现实启示
邓俊
叶凤美
《中国防汛抗旱》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文化灌区”建设的现代化意义及实施路径探讨
李云鹏
郭姝姝
《中国水利》
2021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潘季驯治理黄河实践与杰出贡献——纪念潘季驯500周年诞辰
郭涛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