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1-GPR的船舶航向航迹控制方法研究
1
作者 李诗杰 何家伟 +2 位作者 刘佳仑 刘泰序 徐诚祺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8-288,共11页
[目的]智能船舶在航行过程中由于环境干扰的影响,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影响会导致船舶运动控制精度不高,为提高船舶控制算法对干扰的自适应能力,提出一种控制方法。[方法]基于L1自适应控制算法和高斯过程回归(GPR),提出一种欠驱动船舶的... [目的]智能船舶在航行过程中由于环境干扰的影响,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影响会导致船舶运动控制精度不高,为提高船舶控制算法对干扰的自适应能力,提出一种控制方法。[方法]基于L1自适应控制算法和高斯过程回归(GPR),提出一种欠驱动船舶的航向航迹控制方法,并利用Lyapunov控制函数推导控制律,以证明闭环控制系统一致全局渐近稳定。利用GPR对船舶航行过程中的突发干扰和环境干扰进行建模,并通过与自适应律结合的方式达到快速消除干扰影响的效果。[结果]考虑突发干扰和时变扰动的航向与航迹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L1-GPR控制相比传统的L1自适应控制其平均绝对航向误差可减少约9.88%和23.2%,最大绝对航向误差可减少约8.49%和12.1%,能够有效减少环境干扰影响,快速达到稳定状态。[结论]所提航向航迹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抵抗航行过程中的各种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 运动控制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高斯过程回归 航向控制 航迹控制
下载PDF
基于MPC-IMFAC的船舶路径跟随控制方法研究
2
作者 李诗杰 刘泰序 +2 位作者 刘佳仑 徐诚祺 何家伟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7-325,共9页
[目的]旨在解决环境干扰和模型不确定性下的路径跟随控制问题,特别是外部风浪环境对船舶路径跟随控制的影响。[方法]在模型预测控制(MPC)控制器的基础上,引入改进无模型自适应控制(IMFAC)作为路径跟随控制补偿器,修正船舶状态与预测状... [目的]旨在解决环境干扰和模型不确定性下的路径跟随控制问题,特别是外部风浪环境对船舶路径跟随控制的影响。[方法]在模型预测控制(MPC)控制器的基础上,引入改进无模型自适应控制(IMFAC)作为路径跟随控制补偿器,修正船舶状态与预测状态之间的误差,以解决在突发横风和外部存在风浪等环境干扰下的模型精度不足问题,从而提高路径跟随控制精度。并以缩比KVLCC2船模为对象进行船舶路径跟随控制仿真实验。[结果]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MPC控制相比,MPC-IMFAC方法使船舶在突发干扰下最大绝对航向误差降低25.4%。在时变环境干扰下绝对航向平均误差减少2.6%。[结论]研究表明,该控制方法在确保路径跟随控制精度的基础上,具备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跟随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 操纵性 运动控制 自适应控制系统
下载PDF
融合COLREGs的水上交通场景认知建模
3
作者 文元桥 程小东 +3 位作者 黄亮 黄亚敏 徐顺强 钟书彬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1-161,共11页
为实现国际海上避碰规则(COLREGs)场景的语义表达与推理,让船舶具备类人的水上交通场景理解与推理能力,提出一种融合COLREGs的场景认知计算建模方法。基于COLREGs水上交通场景的语义描述,将水上交通场景解析为时间、对象、属性、关系、... 为实现国际海上避碰规则(COLREGs)场景的语义表达与推理,让船舶具备类人的水上交通场景理解与推理能力,提出一种融合COLREGs的场景认知计算建模方法。基于COLREGs水上交通场景的语义描述,将水上交通场景解析为时间、对象、属性、关系、行为、事件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构建水上交通场景的概念模型;采用本体建模实现COLREGs场景概念模型的结构化表达;通过定义语义计算操作函数和触发集搭建COLREGs场景认知计算框架,进而提出一种基于逻辑推理的场景认知计算方法。选取厦门港环境和船舶AIS数据,在场景语义抽取的基础上对COLREGs场景认知模型进行案例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数据驱动的方法,所提模型能够对场景中的对象属性、船舶行为、事件等进行描述和语义计算,并能更好地支持场景中各类要素相关知识的获取与查询。研究提出的场景认知建模方法对于船舶实现规则约束下的场景自主认知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路运输 COLREGS 水上交通场景 知识建模 知识表达 本体
下载PDF
构网型变流器功率同步控制稳定性机理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方正 黄云辉 +3 位作者 严文博 王栋 唐金锐 周克亮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01-108,共8页
构网型变流器具有“主动构网”能力,可以为电网提供阻尼和频率支撑,但在低阻抗电网下存在稳定性问题。为了研究低阻抗下构网型变流器功率同步控制稳定性机理,首先,建立了体现功率同步动态特性的构网型变流器接入交流电网小信号模型。然... 构网型变流器具有“主动构网”能力,可以为电网提供阻尼和频率支撑,但在低阻抗电网下存在稳定性问题。为了研究低阻抗下构网型变流器功率同步控制稳定性机理,首先,建立了体现功率同步动态特性的构网型变流器接入交流电网小信号模型。然后,以功率同步控制为主体,在牛顿动力学体系框架内,建立了构网型变流器接入低阻抗电网的动力学模型,将功率的偏移量分解为同步分量和阻尼分量,用以表征功率同步控制的稳定性。接着,结合模态分析和动力学特性分析,通过研究特征根轨迹和参与因子曲线,以及阻尼分量和同步分量的变化,分析了电网强度和控制参数等对功率同步控制的影响规律,揭示其内在机理。最后,通过构网型变流器接入电网的仿真模型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变流器 功率同步控制 小信号稳定性 动力学特性
下载PDF
基于虚拟母线电压控制的构网型储能变流器稳定性优化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严文博 黄云辉 +2 位作者 王栋 唐金锐 周克亮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32-1541,共10页
构网型储能变流器作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关键设备在强电网下存在稳定性问题。针对此问题,本工作提出一种基于虚拟母线电压控制的构网型储能变流器稳定性优化方法。首先,建立构网型储能变流器状态空间小信号模型,利用特征根分析法... 构网型储能变流器作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关键设备在强电网下存在稳定性问题。针对此问题,本工作提出一种基于虚拟母线电压控制的构网型储能变流器稳定性优化方法。首先,建立构网型储能变流器状态空间小信号模型,利用特征根分析法得出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强电网下稳定性变差甚至振荡失稳的结论。然后,提出基于虚拟母线电压控制的稳定性优化方法,通过改变有功功率环跟踪电网电压相位的位置等效提高电网阻抗,从而提高强电网下构网型储能变流器系统并网的稳定性。接着,分析不同工况下加入虚拟母线电压控制前后系统的特征根变化趋势和稳定性提升效果,同时也分析了虚拟母线电压控制参数中补偿系数k和时间常数t对稳定性的影响并给出一般参数设计范围。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并网模型进行时域验证,进一步搭建硬件在环实验平台进行半实物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基于虚拟母线电压控制的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在强电网下的稳定性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储能 小信号稳定性 虚拟母线电压控制 稳定性优化
下载PDF
基于三维势场模型的船舶局部路径规划方法
6
作者 王群朋 李龙浩 +4 位作者 关宏旭 刘佳仑 蔡健哲 沙正荣 张金水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6,共12页
[目的]为使局部路径规划算法更加符合船舶操纵特性,生成的参考路径更加安全可靠,提出一种三维势场建模方法。[方法]将笛卡尔坐标系转换为椭球体坐标系,解决势场分布函数的各向同性问题,通过求解拉普拉斯方程计算船舶势能分布函数,设计... [目的]为使局部路径规划算法更加符合船舶操纵特性,生成的参考路径更加安全可靠,提出一种三维势场建模方法。[方法]将笛卡尔坐标系转换为椭球体坐标系,解决势场分布函数的各向同性问题,通过求解拉普拉斯方程计算船舶势能分布函数,设计势场模型和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相结合的控制框架,提升不同场景下船舶动态实时局部路径规划的适应性。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桥区水域实际航行船舶为仿真对象,采用三维势场模型获取局部参考路径,结合MPC算法进行船舶路径跟踪控制仿真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在单船对遇场景、单船交叉会遇场景以及多船场景下,相较于传统人工势场和改进人工势场生成的参考路径,三维势场模型的局部参考路径长度、曲线平滑度、最大转向角度、平均绝对航向误差整体表现最优。可以生成距离更短、更平滑的局部路径,且更加符合船舶实际操纵习惯,在交通流量密集的场景下的抖动更加轻微。[结论]三维势场模型生成的局部参考路径可以有效识别目标船舶转向角度和船舶尺度差异,降低对周围目标船舶数量的依赖,并能有效获取船舶智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路径规划 三维势场 拉普拉斯方程 操纵性 模型预测控制 避碰 运动规划
下载PDF
船舶远程驾控卫星-岸基集成网络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7
作者 胡欣珏 李麒 +3 位作者 刘佳仑 周云龙 林楠 李诗杰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4,共10页
旨在优化现有远程驾控船舶的通信架构,以应对不同环境(如港口、深海和极地区域)下的网络连通性挑战,解决覆盖范围、网络带宽及通信延迟需求无法完全满足的问题。首先,系统梳理岸基通信网络技术和卫星通信网络技术的适用性和技术特点,深... 旨在优化现有远程驾控船舶的通信架构,以应对不同环境(如港口、深海和极地区域)下的网络连通性挑战,解决覆盖范围、网络带宽及通信延迟需求无法完全满足的问题。首先,系统梳理岸基通信网络技术和卫星通信网络技术的适用性和技术特点,深入分析远程驾控船舶在不同水域环境下的无线通信需求。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融合多种无线系统的卫星-岸基集成网络架构的设计思路,将卫星与岸基网络深度融合,以期构建智能化、稳定的船舶通信系统。通过揭示具备经济性与服务质量优势的卫星-岸基集成网络架构在复杂通航环境船舶远程驾控场景中的应用潜力,以及梳理相关关键技术及现存瓶颈问题,期望所提出的集成通信网络架构可为远程驾控船舶在多样化通航网络条件下的通信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 通信网络 卫星-岸基集成网络 远程驾控通信 通信和数据链 网络接入管理 通信优化
下载PDF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成型装置设计及功能验证
8
作者 肖峰 余一聪 +2 位作者 林杰 黄齐韧 郭智威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4,共7页
为研究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设计并搭建一种湿法单轴纤维缠绕机,该缠绕机可综合控制缠绕速度、缠绕角度、缠绕张力等成型参数,可实时采集纤维缠绕成型过程中的张力变化。选用玻璃纤维作为增强材料,环氧树脂作为基体材料,采... 为研究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设计并搭建一种湿法单轴纤维缠绕机,该缠绕机可综合控制缠绕速度、缠绕角度、缠绕张力等成型参数,可实时采集纤维缠绕成型过程中的张力变化。选用玻璃纤维作为增强材料,环氧树脂作为基体材料,采用设计的纤维缠绕机制备玻璃纤维缠绕增强的复合材料,通过力学性能和摩擦性能试验对复合材料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该缠绕机制备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得到了提升,与纯环氧树脂相比,弯曲强度增强了2.24 MPa,压缩强度增强了120.92 MPa,硬度提高了11.5HD;同时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也得到明显提升,其中平均摩擦因数均降低了0.01左右,磨损量降低了16.2%。测试结果验证了设计的缠绕机可用于制备纤维缠绕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缠绕机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 环氧树脂 玻璃纤维 成型装置
下载PDF
支撑电网频率稳定的双馈风机一次调频控制需求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屈兴武 王栋 +3 位作者 马天诚 黄云辉 熊斌宇 周克亮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8-46,共9页
大规模风电并网要求风电机组主动支撑电网频率调节,为了量化研究双馈风机提供一次调频控制的技术指标要求,以系统频率稳定为约束,首先,考虑双馈风机机电尺度的物理及控制特性,建立了刻画其动态特性的简化运动方程模型。继而分析了风机... 大规模风电并网要求风电机组主动支撑电网频率调节,为了量化研究双馈风机提供一次调频控制的技术指标要求,以系统频率稳定为约束,首先,考虑双馈风机机电尺度的物理及控制特性,建立了刻画其动态特性的简化运动方程模型。继而分析了风机一次调频系数,桨距角控制等对风机调频尺度等效惯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推导的风机等效惯量为纽带,建立了改进的系统平均频率响应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满足系统频率稳定约束的双馈风机调频参数计算方法,可量化求解给定功率扰动下频率主动支撑的最小调频增益/备用容量等参数。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了时域仿真,验证了建模和频率特性分析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馈风机 频率分析模型 一次调频 稳态频率偏差
下载PDF
我国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需求、路径与展望 被引量:5
10
作者 范爱龙 严新平 +1 位作者 李忠奎 张海颖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2,共6页
为探讨航运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性,并针对加速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对实现交通运输行业双碳战略目标的意义展开分析。通过考察航运业当前的碳排放状况,分析我国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国内外绿色航运政策需求及其对航运业... 为探讨航运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性,并针对加速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对实现交通运输行业双碳战略目标的意义展开分析。通过考察航运业当前的碳排放状况,分析我国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国内外绿色航运政策需求及其对航运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研究我国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包括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以及相应的策略与实施措施,展望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方向,提出从能源替代和运营管理两个方面促进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运业 绿色低碳 能源替代 能效提升
下载PDF
基于人工势能场的破冰船护航下船舶航行风险场建模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笛 韩吉如 +3 位作者 吴达 曹伟 张明阳 毛文刚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针对破冰船护航下船舶碰撞与冰困事故风险评估问题,本文根据破冰船与跟驰船之间、跟驰船与海冰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基于人工势能场理论提出破冰船护航下船舶航行风险场的概念和模型,其中包括破冰船风险场和海冰风险场。破冰船风险场量化... 针对破冰船护航下船舶碰撞与冰困事故风险评估问题,本文根据破冰船与跟驰船之间、跟驰船与海冰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基于人工势能场理论提出破冰船护航下船舶航行风险场的概念和模型,其中包括破冰船风险场和海冰风险场。破冰船风险场量化破冰船与跟驰船之间的碰撞风险水平,海冰风险场量化跟驰船与海冰之间的冰困风险水平。根据该模型提出破冰船与跟驰船之间安全跟驰距离的计算方法。最后基于Tian You轮2018年北极编队航行数据,应用破冰船护航下船舶航行风险场模型开展仿真实验,仿真结果验证了航行风险场模型的有效性,证明了本文建模方法能够为破冰船护航下船舶安全跟驰研究提供理论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路运输 人工势能场 极地航行 破冰船护航 船舶碰撞 船舶冰困 航行风险 跟驰距离
下载PDF
内河航道事故黑点识别自适应参数DBSCAN聚类算法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万程鹏 郭世龙 +2 位作者 曹德胜 范亮 张金奋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65-3172,共8页
内河水上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对水路运输安全、高效发展带来威胁。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参数的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方法,用于识别内河事故黑点水域。该方法支持对邻域半径ε和邻域中... 内河水上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对水路运输安全、高效发展带来威胁。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参数的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方法,用于识别内河事故黑点水域。该方法支持对邻域半径ε和邻域中数据对象数目阈值P_(min)参数的自动选取,可提高聚类分析的精度和效率。基于2010—2019年长江干线下游散货船舶事故数据开展案例研究,对各典型事故黑点段的事故特征和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得到8个事故黑点。此外,采用Getis-Ord General G聚类识别事故黑点中的高等级事故区域,得到事故黑点及高等级事故主要分布于江心洲、桥区、港口码头区域。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该方法在内河水上交通事故分布特征分析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交通运输安全 自适应参数DBSCAN 事故黑点
原文传递
内河船舶机会性互联的复杂网络模型及其时变特性
13
作者 汪洋 陈涛 +2 位作者 陈志强 吴兵 钟鸣 《交通信息与安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5,共11页
针对内河船舶间出现时空邻近的机会性现象开展建模及实证研究。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1种考虑时序特征的网络分析方法,将大尺度时间跨度上的网络聚类转化为小尺度跨度上的网络聚类,进而分析内河船舶在有限水域内的动态行为... 针对内河船舶间出现时空邻近的机会性现象开展建模及实证研究。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1种考虑时序特征的网络分析方法,将大尺度时间跨度上的网络聚类转化为小尺度跨度上的网络聚类,进而分析内河船舶在有限水域内的动态行为;考察船舶间形成邻近关系网络的时变特征,利用复杂网络表示船舶社会网络随时间的演化特性,并借助复杂网络模型对内河水域内存在较多互相熟识船舶的现象给出统计解释。基于长江下游200 km河段1个月的AIS数据,按时隙划分得到网络模型的序列,由此表现船舶间发生单跳数据交换关系的互联形态。实证结果表明:①船舶联网瞬时的度分布可用高斯分布拟合,拟合度在96%以上;②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船舶社会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和无标度特征愈加明显,网络形态在空间维度上呈现簇团情形,局部密集的组团网络由大部分静止和少量运动船舶连接起来,网络密度随时间缓慢增加至0.1左右,相对平均路径长度稳定在0.2~0.3之间,平均赋权集聚系数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最后趋于0.4~0.5,离散度较快趋向于1,并实现整体上的连通;③度值较高的船舶节点,其平均速度在不同时隙的船舶社会网络中分时段呈现相关性;④相对于船舶密度的增加,船舶在1 d内的平均友邻时间以指数形式递增,而船舶的重复相遇近似服从负指数分布。上述结果表明,内河船舶航行中数据交换关系的建立或断开是由物理空间中船舶间邻近关系的时变性决定的;内河船舶的历史交互行为对未来交互行为具有记忆性并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船联网 机会性互联 时序复杂网络模型 时变特性
下载PDF
自注意力机制驱动的轻量化高鲁棒船舶目标检测方法
14
作者 马枫 石子慧 +3 位作者 孙杰 陈晨 毛显斌 严新平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8-199,共12页
[目的]海岸监控与驾驶瞭望过程中,需要在远距离、多场景下对各种目标进行识别与跟踪。其中,船舶目标往往成像尺寸小、特征不明显,容易与其他目标混淆。为此,提出一种船舶检测方法ShipDet,通过设计专用骨干网络、改进特征提取过程、约束... [目的]海岸监控与驾驶瞭望过程中,需要在远距离、多场景下对各种目标进行识别与跟踪。其中,船舶目标往往成像尺寸小、特征不明显,容易与其他目标混淆。为此,提出一种船舶检测方法ShipDet,通过设计专用骨干网络、改进特征提取过程、约束微观检测头,旨在改善上述问题。[方法]首先,通过融合自注意力模块Swin Transformer(STR)和经典CSPDarknet53网络,构造对微小目标高度敏感的特征融合提取网络,以增强小目标特征与环境的相关关系,关联船与航道、船与船、船与岸线,显著抑制不相关信息。考虑到数据集的船舶目标分布不均匀并且尺度变化较小的特点,保留2个检测层,减少模型参数并进一步提升模型性能。最后,使用SIoU损失函数(SCYLLA-IoU)来约束检测头,降低损失函数的回归自由度,提高检测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结果]在2023ships数据集上的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船舶目标检测任务上表现较好,mAP@0.5达到92.9%,平均精度为92.1%,消耗参数量仅为35366310,整体检测性能优于其他算法。[结论]ShipDet方法将为海事监控、智能航行提供高效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目标检测 复杂环境 Swin Transformer SIoU
下载PDF
新一代航运系统的未来船舶技术展望
15
作者 严新平 刘佳仑 +1 位作者 胡欣珏 范爱龙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共4页
未来船舶技术对于新一代航运系统至关重要。为推动国际海事组织IMO所提出的航运智能化与绿色化进程,展望未来船舶技术发展方向。探讨未来船舶跨域协同架构关键技术,提出未来船舶发展的首要任务。明确以“船-岸-云”技术架构及“岸基驾... 未来船舶技术对于新一代航运系统至关重要。为推动国际海事组织IMO所提出的航运智能化与绿色化进程,展望未来船舶技术发展方向。探讨未来船舶跨域协同架构关键技术,提出未来船舶发展的首要任务。明确以“船-岸-云”技术架构及“岸基驾控为主、船端值守为辅”运行模式为核心的未来船舶发展目标。强调我国应加快相关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构建船舶岸基驾控系统,促进多领域合作,持续向造船强国和航运强国的发展目标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航运系统 未来船舶 “船-岸-云”架构 船舶智能化 船舶绿色化
下载PDF
基于延边三角形接法的24脉波移相变压器设计与电磁特性分析
16
作者 孙玉伟 林佶 +1 位作者 汤旭晶 袁成清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3,共6页
针对核心设备24脉波移相变压器,从移相原理出发进行设计,并建立场路耦合模型对电磁设计和绕组短路力进行核算,其中关键设计参数移相角与理论值最大偏差仅为0.53%。在此基础上加工实验样机进行实验,移相角度偏差最大仅为0.2°。综合... 针对核心设备24脉波移相变压器,从移相原理出发进行设计,并建立场路耦合模型对电磁设计和绕组短路力进行核算,其中关键设计参数移相角与理论值最大偏差仅为0.53%。在此基础上加工实验样机进行实验,移相角度偏差最大仅为0.2°。综合仿真与实验结果,24脉波移相变压器设计有效,且场路耦合模型适用于多脉波移相变压器的电磁仿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相变压器 电磁设计 场路耦合 短路力
下载PDF
船舶与港口装备轻量化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7
作者 郭智威 吴祖旻 +2 位作者 饶响 袁成清 严新平 《现代交通与冶金材料》 CAS 2024年第6期1-14,共14页
水运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交通方式。作为水运的主要载体和支点,船舶和港口的发展是水运贸易的重要支撑。面向新一代航运系统“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的发展需求,轻量化技术已成为船舶与港口装备发展的重要方向。... 水运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交通方式。作为水运的主要载体和支点,船舶和港口的发展是水运贸易的重要支撑。面向新一代航运系统“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的发展需求,轻量化技术已成为船舶与港口装备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阐述了船舶与港口装备的构成、运行环境与结构特点;梳理了船舶与港口装备轻量化技术的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了材料轻量化与结构轻量化的技术特征及其应用现状;结合船舶与港口装备轻量化的发展需求,展望了船舶与港口装备轻量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与港口装备 材料轻量化技术 结构轻量化技术
下载PDF
基于多时间尺度调节的构网型储能电站定容选址优化配置
18
作者 杨天鑫 黄云辉 +3 位作者 何珍玉 王栋 唐金锐 谢长君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54-64,共11页
针对目前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对电网侧储能的调节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多时间尺度调节的构网型储能电站定容选址优化配置方法。首先,为了描绘净负荷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提出了改进迭代自组织聚类与高斯混合模型结合的多时间尺度场景集生... 针对目前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对电网侧储能的调节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多时间尺度调节的构网型储能电站定容选址优化配置方法。首先,为了描绘净负荷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提出了改进迭代自组织聚类与高斯混合模型结合的多时间尺度场景集生成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场景与多时间尺度的联合优化运行模型,以处理净负荷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并对储能容量进行优化配置。然后,分析惯性常数、储能电池循环寿命与其备用容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可提升电力系统惯量与储能电池循环寿命的多目标构网型储能电站选址与容量优化方法。最后,基于中国中部某地区实际系统算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配置储能最优容量,使其满足至少90%场景下的多时间尺度调节需求。同时,利用多目标模型对储能选址与容量校正后,系统惯量分布指标与储能电池的循环寿命分别提升了28.9%和2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系统 优化配置 多时间尺度 电力系统惯量 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 不确定性 构网型控制
下载PDF
融合颜色与形状信息的铁谱磨粒链分割方法研究
19
作者 杨海 盛晨兴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188,共6页
为了对铁谱图像中的磨粒链进行有效分割,提高磨粒特征提取的精度,通过分析铁谱磨粒链图像不同区域的特点,提出一种融合铁谱图像颜色、形状特征信息的磨粒链分割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形态学运算对磨粒链分割方法,对异常大磨粒进行提取并... 为了对铁谱图像中的磨粒链进行有效分割,提高磨粒特征提取的精度,通过分析铁谱磨粒链图像不同区域的特点,提出一种融合铁谱图像颜色、形状特征信息的磨粒链分割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形态学运算对磨粒链分割方法,对异常大磨粒进行提取并断开磨粒链黏连部分,然后利用标记分水岭与灰色聚类的方法对磨粒链进行分割,最后考虑到不同磨粒链颜色信息存在差异,结合自适应阈值法对灰色聚类进行改进,从而实现磨粒链的自适应分割。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分割方法,提出的方法能有效避免过分割与欠分割,分割效果较好,适用性高,操作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粒链 形态学 标记分水岭 自适应阈值 图像分割
下载PDF
船舶艉轴机械密封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臧红双 白秀琴 +2 位作者 梁兴鑫 郭智威 袁成清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0-134,149,共6页
为探究船舶艉轴机械密封用高分子材料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的摩擦磨损性能,选用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CPU)、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玻璃纤维改性聚己二酰丁二胺复合材料(GF/PA46)与玻璃纤维改性聚四氟乙烯复... 为探究船舶艉轴机械密封用高分子材料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的摩擦磨损性能,选用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CPU)、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玻璃纤维改性聚己二酰丁二胺复合材料(GF/PA46)与玻璃纤维改性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GF/PTFE)5种材料,在载荷为0.5 MPa,线速度为7 m/s的工况下开展摩擦磨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重载、高速的工况使得CPU、PET、PBT、GF/PA46材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剥落与犁沟,摩擦因数与磨损量较大;GF/PTFE材料仅出现一些相对轻微的撕裂和磨痕,相较于CPU、PET、PBT、GF/PA46材料,GF/PTFE的平均摩擦因数分别下降了66.6%、80.4%、86.1%、87.8%,单位时间磨损量分别下降了91.7%、92.7%、88.6%、97.0%,摩擦磨损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艉轴机械密封 软环材料 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 密封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