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 被引量:15
1
作者 汪璟 李远景 +5 位作者 马勇 宗世璋 黄耀斌 张德 丘宏伟 刘干辉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5期59-61,66,共4页
目的比较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51例,按固定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其中21例行PFNA内固定(PFNA组),30例行DHS内固定(DHS组)。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 目的比较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51例,按固定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其中21例行PFNA内固定(PFNA组),30例行DHS内固定(DHS组)。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后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疗效进行比较。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短于DHS组[(52±11.90)min vs(75±23.40)min,P<0.05];术中出血量PFNA组少于DHS组[(150±50)mL vs(450±60)mL,P<0.05];后期并发症发生率PFNA组低于DHS组(4.76%vs 23.33%,P<0.05)。PFNA组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明显高于DHS组(95.24%vs 76.67%,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比DHS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隆间骨折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内固定系统 老年人
下载PDF
骨形成蛋白信号转导及调控 被引量:8
2
作者 吴礼杨 贝抗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12年第2期331-335,共5页
背景:骨形成蛋白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具有很强的诱导成骨能力。目的:对骨形成蛋白功能、信号转导及调控机制及其信号通路异常与人类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10)Medline(19... 背景:骨形成蛋白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具有很强的诱导成骨能力。目的:对骨形成蛋白功能、信号转导及调控机制及其信号通路异常与人类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10)Medline(1999/2010)数据库,检索词分别为"骨形成蛋白、骨形成蛋白受体、Smad蛋白、信号转导、信号调控"和"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receptors,Smads,Signal transduction,Signaling regulation"。从骨形成蛋白的结构与功能,骨形成蛋白信号传导通路及调控,骨形成蛋白信号通路异常与人类疾病3方面进行总结。共检索到110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47篇文章。结果与结论:骨形成蛋白主要通过Smad依赖性和Smad非依赖性2条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此过程受到细胞内外许多蛋白的调控,此外骨形成蛋白信号通路异常与人类某些疾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成蛋白 骨形成蛋白受体 SMAD蛋白 信号转导 信号调控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腰椎爆裂骨折的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方先来 孟志华 +2 位作者 贝抗胜 石广兴 吴强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6期645-647,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模式三维重建诊断腰椎爆裂骨折(LBF)的价值。方法对54例LBF患者摄腰椎X线片;采用3~5 mm层厚连续螺旋CT扫描,1.5~2.5 mm间距后重建,于AW4.0工作站行SSD、MPR及MIP、仿真椎间盘镜(VMED)三维重建;34例行腰椎MRI检查;采用...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模式三维重建诊断腰椎爆裂骨折(LBF)的价值。方法对54例LBF患者摄腰椎X线片;采用3~5 mm层厚连续螺旋CT扫描,1.5~2.5 mm间距后重建,于AW4.0工作站行SSD、MPR及MIP、仿真椎间盘镜(VMED)三维重建;34例行腰椎MRI检查;采用SSPS 16.0软件分析。结果螺旋CT与平片诊断L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7,P<0.05);SSD与MIP能取得清晰立体图,MPR能多向观察骨折细节,VMED能模拟MED显示椎管梗阻。MRI能清楚显示椎管受压及脊髓损伤。结论腰椎多模式三维重建对复杂性腰椎骨折诊断、分型与手术模拟等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腰椎爆裂骨折 腰椎/放射摄影术 成像 三维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对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不同置钉技术的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段扬 靳安民 +2 位作者 闵少雄 胡孔和 张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评估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不同置钉技术的安全性。方法8套成人颈椎CT数据,三维重建下透视模拟不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置钉技术,标记置钉点、出钉点。观察各节段钉道长度、出钉点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相关特征。结果Klekamp法、Dalcanto法、Mas... 目的评估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不同置钉技术的安全性。方法8套成人颈椎CT数据,三维重建下透视模拟不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置钉技术,标记置钉点、出钉点。观察各节段钉道长度、出钉点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相关特征。结果Klekamp法、Dalcanto法、Masakazu法在C3/4,C4/5,C5/6,C6/7四种双节段3D模型上进出钉点之间的距离(即钉道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Masakazu法、Klekamp法、Dalcanto法出钉点与其对应颈椎椎间孔内缘切线的距离表现为Masakazu法<Klekamp法<Dalcanto法(P<0.05);Klekamp法在四种双节段上出钉点与其对应颈椎上关节突前面上缘切线的距离最小(P<0.05)。Dalcanto法和Masakazu法出钉点与其对应颈椎上关节突前面上缘切线的距离接近(P>0.05);Masakazu法在四种双节段上出钉点到其对应颈椎横突孔中心矢状面的垂直距离最小(P<0.05)。Klekamp法和Dalcanto法出钉点到其对应颈椎横突孔中心矢状面的垂直距离接近(P>0.05)。结论Dalcanto法安全性优于另外两种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置钉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出钉点 置钉点 CT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胡孔和 靳安民 +4 位作者 吴广森 吴强 闵少雄 刘成龙 赵卫东 《颈腰痛杂志》 2009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评价由羟基磷灰石(HA)/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BCFC)植入椎间后重建颈椎稳定性及抗最初脱位趋向。方法在6具颈椎标本上,前路颈5-6分别植入BCFC和髂骨,三维运动稳定性实验测量运动范围;颈4-5分别植入BCF... 目的评价由羟基磷灰石(HA)/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BCFC)植入椎间后重建颈椎稳定性及抗最初脱位趋向。方法在6具颈椎标本上,前路颈5-6分别植入BCFC和髂骨,三维运动稳定性实验测量运动范围;颈4-5分别植入BCFC和髂骨,拔出力学实验测试最大拔出阻力。结果BCFC组在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运动范围均较髂骨组减少,较髂骨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后伸状态下BCFC组和髂骨组较正常组运动范围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FC的最大拔出阻力平均为117.87N(最小值97.5N,最大值135.1N)较骼骨的57.65N(最小值48.6N,最大值68.2N)大,抗脱位趋向较髂骨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CFC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重建颈椎稳定性,可满足颈椎椎间支撑融合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类 聚乳酸类 生物相容性材料 颈椎椎间融合术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实验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孔和 靳安民 +3 位作者 吴广森 吴强 闵少雄 赵卫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8期9406-9409,共4页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以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进一步比较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块的三维运动稳定性,以评价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重建...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以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进一步比较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块的三维运动稳定性,以评价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生物力学实验,于2003-08/11在南方医科大学全军及广东省重点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是利用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而成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提供(专利号为:03236843.7)。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C1~T1节段,均分为3组:正常组、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方法:在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的C5与C6椎间盘处,行颈前路环锯减压后,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分别置入自体髂骨和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正常组为完整结构标本,不予进行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利用测量系统测量3组颈椎节段间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等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在椎间盘切除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后,在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运动范围均较椎间置入髂骨组减少,较髂骨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后伸状态下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置入物与正常组比较运动范围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颈椎稳定性良好,置入椎间后较椎间置入髂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基磷灰石类 聚乳酸类 生物相容性材料 颈椎椎间融合 三维运动稳定实验
下载PDF
应用塌陷骨块顶复器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杰坤 方向 +2 位作者 刘国强 曾令国 周龙泽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塌陷骨块顶复器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8月至今,汕头大学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应用塌陷骨块顶复器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例;其中Ⅱ型骨折4例,Ⅲ型骨折4例。所有患... 目的探讨应用塌陷骨块顶复器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8月至今,汕头大学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应用塌陷骨块顶复器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例;其中Ⅱ型骨折4例,Ⅲ型骨折4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塌陷骨块顶复器复位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塌陷骨折,经皮微创植入接骨板固定骨折端。采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等数据。术后定期随访,复查影像学检查;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和Rasmussen影像学评分评估患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膝关节屈曲角度和丢拐下床负重时间。结果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00~14.00个月,平均(11.50±1.3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10个月内均骨性愈合。丢拐下床负重时间5~8周,平均(5.88±1.05)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度为95.00°~125.00°,平均(111.00±10.69)°;Rasmussen影像学评分优良率达100%;膝关节HSS评分78.00~90.00分,平均(84.25±4.89)分。结论应用塌陷骨块顶复器能将胫骨平台的塌陷骨折块解剖复位,恢复胫骨平台关节面平整;经皮微创植入钢板内固定,可最大程度地减少软组织和膝关节的损伤。术后疗效好,是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胫骨平台 骨块顶复器 微创
原文传递
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复杂性骨盆骨折 被引量:13
8
作者 方先来 贝抗胜 +2 位作者 孟志华 石广兴 胡孔和 《解剖与临床》 2009年第2期103-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SCT)多模式三维重建(MM3DR)诊断复杂性骨盆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128例均摄骨盆C线片;同时采用3—5mm层厚连续SCT扫描,1.5~2.5mm间距后重建,源像传于AW4.0工作站行SSD、MPR及MIP三维重建;采用SSPS13.0... 目的:探讨螺旋CT(SCT)多模式三维重建(MM3DR)诊断复杂性骨盆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128例均摄骨盆C线片;同时采用3—5mm层厚连续SCT扫描,1.5~2.5mm间距后重建,源像传于AW4.0工作站行SSD、MPR及MIP三维重建;采用SSPS13.0软件分析。结果:SCTMM3DR与X线片对复杂性骨盆骨折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SD与MIP能对复杂骨盆骨折获取清晰全景立体图像,MPR能多角度观察骨盆各骨骨折的细节情况。结论:MM3DR对复杂骨盆骨折诊断、分型与手术选择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骨盆骨折 放射摄影术 成像 三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