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断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1
作者 米元元 刘猛 +11 位作者 吴白女 蔡喆燚 向成林 朱丽群 包磊 田飞 黄培培 张艳红 徐芸 杨婷婷 孙亮 黄海燕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9-104,共6页
目的总结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中断预防及管理最佳证据,为防范肠内营养喂养中断提供指引。方法以循证护理方法学构建护理问题,按照“6S”证据模型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 目的总结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中断预防及管理最佳证据,为防范肠内营养喂养中断提供指引。方法以循证护理方法学构建护理问题,按照“6S”证据模型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医脉通(指南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中关于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中断预防及管理相关主题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6月1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评价和证据提取。结果共纳入34篇研究,总结了23条最佳证据,包括肠内营养中断定义、肠内营养启动时机、肠内营养评估与监测、肠内营养中断原因、肠内营养中断时机、预防和管理肠内营养中断策略、培训与教育7个方面。结论本研究总结的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断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分析肠内营养中断原因、制定临床肠内营养中断干预方案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 重症监护 肠内营养 营养中断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下载PDF
羟乙基淀粉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内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友生 瞿祥春 张恩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20期2011-2013,共3页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内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间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共64例,采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乳酸林格溶液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及...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内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间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共64例,采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乳酸林格溶液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及羟乙基淀粉)与对照组(乳酸林格溶液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腹内压(IAP)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相关指标、APACHEⅡ评分以及疗效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AP显著下降,而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IL-1、IL-8和TNF-α的下降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下降,而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联合腹腔微创穿刺引流能够有效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腹内压和炎症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羟乙基淀粉 微创穿刺引流 腹内压
下载PDF
血清PCT、hs-CRP、WBC联合检测在脓毒症患者感染类型鉴别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2
3
作者 杨友生 瞿祥春 胡松 《疑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262-126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PCT、hs-CRP、WBC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感染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脓毒症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G^+菌亚组和G^-菌亚组,根... 目的探讨血清PCT、hs-CRP、WBC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感染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脓毒症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G^+菌亚组和G^-菌亚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亚组和死亡亚组,并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54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比较各组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结果脓毒症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均远远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832、31.303、9.836,P<0.01)。G^+菌亚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水平远远高于G^-菌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438、2.393,P<0.01或<0.05),而G^+菌亚组与G-菌亚组患者的WBC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0,P>0.05)。脓毒症存活亚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与WBC水平经治疗呈时间依赖性下降,而死亡亚组不存在时间效应,且存活亚组3项指标在各时间点检测均远远低于死亡亚组,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PCT指标对于区分脓毒症G^+菌和G^-菌感染类型具有一定价值,联合检测PCT、hs-CRP、WBC有助于诊断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脓毒症
下载PDF
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杨友生 胡松 +1 位作者 瞿祥春 张恩力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5年第6期565-568,共4页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应用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应用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卡培他滨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1.90%和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CD8+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CD8+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CD8+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如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等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肯定,可保护患者的T细胞亚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仍属安全,有利于患者康复,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卡培他滨 疗效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朱国超 廖铁 +4 位作者 徐翊 杜娇 陈净 李瑞雪 彭一鹏 《医学综述》 2019年第24期5003-5006,5011,共5页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镇痛镇静效果及延迟拔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镇痛镇静效果及延迟拔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采用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对照组采用右美托咪定+0.9%NaCl注射液。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同时达到最佳镇静[-2≤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评分<0]、镇痛[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3)]的时间,最佳镇静、镇痛率,躁动发生率(RASS评分>0的患者比例),需要丙泊酚、芬太尼辅助达到最佳镇痛、镇静效果的例数及人均量,拔管期间的CPOT评分,拔管时间(进入重症医学科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吸痰拔管前、拔管即刻及拔管后30 min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及不良血流动力学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达到最佳镇静、镇痛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最佳镇静、镇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需要丙泊酚和芬太尼的比例低于对照组,需要丙泊酚和芬太尼的人均量及拔管期间CPOT评分低于对照组,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在拔管即刻升高,在拔罐后30 min降低;脉搏血氧饱和度在拔管即刻降低,在拔罐后30 min升高(P<0.05)。观察组有2例发生心动过缓,2例出现低血压;对照组2例发生心动过缓,1例出现低血压。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联合使用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在达到良好镇痛效果的同时,可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意识进行评估,且不影响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缩短拔管时间,有利于患者安全、舒适、平稳的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瑞芬太尼 右美托咪定
下载PDF
血/尿胱抑素C在老年脓毒症患者急性肾损伤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朱国超 廖铁 +3 位作者 徐翊 陈净 李瑞雪 崔军凯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9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研究血、尿胱抑素C在老年脓毒症患者急性肾损伤(AK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江汉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老年脓毒症患者76例。根据是否出现AKI分为非AKI组和AKI组,比较2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生理学指标,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 目的研究血、尿胱抑素C在老年脓毒症患者急性肾损伤(AK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江汉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老年脓毒症患者76例。根据是否出现AKI分为非AKI组和AKI组,比较2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生理学指标,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研究变量(血、尿胱抑素C及血肌酐)预测脓毒患者发生AKI的精确性。结果 76例老年脓毒症患者,27例发生了AKI,发生率为35.5%。与非AKI组比较,AKI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较高(P<0.05);SOFA评分较高(P<0.05);前降钙素均较高(P<0.05),平均动脉压较低(P<0.01)。AKI组患者的血胱抑素、尿胱抑素明显高于非AKI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血肌酐、死亡率方面,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IFLE分级,将AKI分为3级,其中出现R级(Risk)有5例,占18.5%;I级(Injury)有9例,占33.3%;F级(Failure)13例,占48.1%;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发生率为48.1%。ROC曲线显示,血胱抑素的曲线下面积为0.877,尿胱抑素的曲线下面积为0.867(P<0.01),血肌酐的曲线下面积为0.592(P>0.05)。结论联合血、尿胱抑素及尿量可早期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AK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胱抑素C 感染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后继发谵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徐翊 朱国超 +3 位作者 陈净 李瑞雪 廖铁 曾叶 《腹部外科》 2019年第5期376-380,390,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围手术期影响因素与术后继发谵妄的关联性。方法纳入武汉市第六医院于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腹腔镜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登记所纳入病人的一般情况,并记载病人各种围手术期间影响因素。以病人是否于术后3 d内继... 目的探讨腹腔镜围手术期影响因素与术后继发谵妄的关联性。方法纳入武汉市第六医院于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腹腔镜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登记所纳入病人的一般情况,并记载病人各种围手术期间影响因素。以病人是否于术后3 d内继发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D)为因变量,以病人腹腔镜围手术期多项潜在影响因素为自变量,通过组间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腹腔镜手术病人继发P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经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03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病人,其中63例病人于腹腔镜术后3 d内继发PD,剩余740例病人于术后3 d内意识状态正常。两组病人的手术类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不同意识组病人组间资料比较显示:年龄构成、合并脑梗死、手术分级、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术中气腹角度、手术耗时、麻醉诱导中低血氧饱和度(SpO2)、气腹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2)、苏醒期躁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术后6h内)、Ramsay评分(术后1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构成、合并脑梗死、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术中气腹角度、麻醉诱导中低SpO 2、NSE(术后6 h内)进入回归模型(P<0.05),其中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为独立保护因素;年龄构成、合并脑梗死、术中气腹角度、麻醉诱导中低SpO2、术后6 h内NSE含量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已明确具影响因素的病人,临床医生应予以充分重视,及时进行相关筛查,从而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有效避免P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术后谵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103例创伤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分析、诊断与治疗体会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友生 瞿祥春 +1 位作者 尚兵 胡松 《肝胆外科杂志》 2015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4年3月我院诊治的103例创伤性肝损伤患者,对其一般资料、损伤严重程度、病情诊断、治疗方法和结局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Ⅰ级肝损伤25例,Ⅱ级肝损伤17例,III级肝损伤42...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4年3月我院诊治的103例创伤性肝损伤患者,对其一般资料、损伤严重程度、病情诊断、治疗方法和结局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Ⅰ级肝损伤25例,Ⅱ级肝损伤17例,III级肝损伤42例,IV级肝损伤12例,V级肝损伤7例,VI级肝损伤0例;其中Ⅰ~Ⅱ级肝损伤选择非手术治疗,Ⅲ~Ⅳ级肝损伤选择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结果 103例患者治愈88例,治愈率约85.4%死亡15例,死亡率约14.6%;其中非手术治疗42例,中转手术治疗4例,均治愈。手术治疗61例,治愈46例,治愈率约75.4%,死亡15例,手术治疗死亡率24.6%。结论非手术治疗是生命体征稳定的肝外伤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外科手术是严重肝损伤患者治疗的主要方法,及时诊断,准确掌握手术时机,根据术中情况正确选择手术方式、酌情行损伤控制性手术、积极处理并发症是提高严重肝损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肝损伤 诊断 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损伤控制外科
下载PDF
终末期癌症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曾云波 吕吉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36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癌症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终末期癌症患者126例,患者行呕吐物及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者80例(观察组),呈阴性者46例(对照组)。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 目的探讨终末期癌症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终末期癌症患者126例,患者行呕吐物及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者80例(观察组),呈阴性者46例(对照组)。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经济收入、职业、有无烟酒史),生化指标(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应用、血红蛋白水平、血白蛋白水平、应激状态)和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肺病等)。结果观察组吸烟、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血白蛋白低、未肠内营养、处于应激状态、患有高血压和心肺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吸烟、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血白蛋白低、未肠内营养、处于应激状态、患有高血压和心肺病为终末期癌症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在终末期癌症患者治疗中应注意尽量减少非甾体类消炎药的应用,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应需有效改善动脉硬化和胃黏膜微循环,防止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癌症的治疗做更好的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 癌症 胃肠道出血 相关因素
下载PDF
非气管插管患者清醒俯卧位实施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3) 被引量:4
10
作者 米元元 蔡喆燚 +19 位作者 刘静 田飞 杨丽萍 包磊 侯善兵 顾苏 厉丽 周雪梨 徐芸 张淑梅 付小霞 李晓迪 李传圣 孙亮 张小红 漆红 袁世荧 朱丽群 黄海燕 尚游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7-351,共15页
清醒俯卧位在治疗非气管插管患者低氧血症、改善呼吸窘迫症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其操作简单、安全、经济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为了使临床医务人员能够科学、规范地为非气管插管清醒住院患者实施俯卧位,本共识制订委员会以循证医学及德... 清醒俯卧位在治疗非气管插管患者低氧血症、改善呼吸窘迫症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其操作简单、安全、经济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为了使临床医务人员能够科学、规范地为非气管插管清醒住院患者实施俯卧位,本共识制订委员会以循证医学及德尔菲方法学为指导,围绕清醒俯卧位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评估、实施、监测与安全管理、终止时机、并发症预防和健康教育7个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文献质量评价、证据综合,并经过2轮专家函询,制订了《非气管插管患者清醒俯卧位实施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3)》,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 非气管插管 清醒 俯卧位 呼吸治疗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三种大鼠肝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友生 瞿祥春 胡松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6-658,共3页
目的比较3种大鼠肝细胞原代分离培养方法的差异。方法采用原位两步胶原酶灌流法(A法)、离体两步灌流法(B法)及剪切消化法(C法)3种方法分离大鼠肝细胞,采用血细胞计数法计数肝细胞产量,采用0.4%锥虫蓝染色观察细胞活力,Percol... 目的比较3种大鼠肝细胞原代分离培养方法的差异。方法采用原位两步胶原酶灌流法(A法)、离体两步灌流法(B法)及剪切消化法(C法)3种方法分离大鼠肝细胞,采用血细胞计数法计数肝细胞产量,采用0.4%锥虫蓝染色观察细胞活力,Per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肝细胞至活力在92%以上,然后接种于杜尔伯科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糖原染色(PAS)法鉴定肝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形态,定期收集肝细胞培养液上清检测葡萄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白蛋白的水平。结果A、B、C法分离获得的肝细胞总数分别为(2.14±0.66)×10^8、(2.09±0.58)×10^8、(1.16±0.03)×10^8个/整肝,C法与A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法获得的大鼠肝细胞活力分别为(93.80±4.68)%、(84.40±2.43)%、(38.95±4.89)%,B法与A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法与A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液上清葡萄糖水平在3~11d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AST、ALT水平在培养3d后下降显著,6~9d后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白蛋白的分泌功能第7天达高峰,11d内维持在较稳定水平。培养液上清第7天上述生化指标,B法和C法与A法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3种分离方法均成功分离并原代培养了肝细胞,C法获得的肝细胞产量和活力较低。DMEM—F12培养条件下肝细胞可有效保持良好形态结构和一定的生物合成代谢能力,实验显示第5~11天为肝细胞体外功能研究的最佳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分离方法 原代培养 对比研究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