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蓝蔚青 周大鹏 +3 位作者 刘大勇 孙晓红 冯豪杰 谢晶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66-271,共6页
中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散射、反射与透射等特性来确定其成分含量的检测技术。该技术作为食品分析方法之一,在食品领域中应用广泛,从气体到液体,从匀浆到粉末,从固体材料到生物组织等样品均可进行快速精准地检测与定... 中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散射、反射与透射等特性来确定其成分含量的检测技术。该技术作为食品分析方法之一,在食品领域中应用广泛,从气体到液体,从匀浆到粉末,从固体材料到生物组织等样品均可进行快速精准地检测与定性定量分析,具有快速无损,安全高效,多组分同时测定等特点。该文在对中红外光谱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常用食品品质检测方法的主要优缺点简要说明的基础上,综述了中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产地溯源、真假掺伪、品种鉴别与品质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实例与研究进展,提出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并对其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红外光谱 食品检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壳聚糖在水产品保鲜中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嘉莉 蓝蔚青 +2 位作者 刘大勇 张溪 谢晶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1-236,共6页
在介绍水产品常用保鲜方式的基础上,分别对壳聚糖的制备方法与抑菌机制予以说明,综述了壳聚糖在水产品保鲜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同时还对壳聚糖在水产品保鲜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壳聚糖 水产品 保鲜
下载PDF
多糖类可食性膜在水产品保鲜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汪经邦 谢晶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269-278,共10页
多糖类可食性膜(polysaccharide edible membrane,PEM)具有丰富性、天然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特点,PEM保鲜技术已经成为水产品保鲜方式中的研究热点。文章简要介绍了PEM的主要组成、成膜机理、功能特性及其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同时,对... 多糖类可食性膜(polysaccharide edible membrane,PEM)具有丰富性、天然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特点,PEM保鲜技术已经成为水产品保鲜方式中的研究热点。文章简要介绍了PEM的主要组成、成膜机理、功能特性及其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改性方式进行了综述,提出应用低廉高效的成膜材料和新型的成膜方式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以期为PEM应用于水产品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多糖类聚合物 可食性膜 成膜机理 保鲜
下载PDF
微生物源生物保鲜剂对水产品腐败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4
作者 蓝蔚青 冯豪杰 +2 位作者 刘大勇 徐逍 谢晶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1-38,共8页
目的了解微生物源生物保鲜剂对水产品腐败菌作用的研究现状,延长水产品的贮藏货架期。方法分析常见水产品特定腐败菌种类、生物保鲜剂分类与主要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乳酸链球菌素、ε-聚赖氨酸、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常用微生物源... 目的了解微生物源生物保鲜剂对水产品腐败菌作用的研究现状,延长水产品的贮藏货架期。方法分析常见水产品特定腐败菌种类、生物保鲜剂分类与主要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乳酸链球菌素、ε-聚赖氨酸、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常用微生物源生物保鲜剂的抑菌机理与研究现状,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并对微生物源生物保鲜剂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结论微生物源生物保鲜剂与其他生物保鲜剂或保鲜技术相结合,能有效提高抑菌效果,发展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微生物源生物保鲜剂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3种养殖蛙类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蓝蔚青 杜金涛 +2 位作者 刘大勇 徐逍 谢晶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综合评价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林蛙(Rana dybowskii)与虎纹蛙(Rana tigrina)3种蛙类的营养成分差异。【方法】分别对3种蛙类肌肉的基本成分(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矿物质、氨基酸、核苷酸含量与挥发性风味物质... 【目的】综合评价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林蛙(Rana dybowskii)与虎纹蛙(Rana tigrina)3种蛙类的营养成分差异。【方法】分别对3种蛙类肌肉的基本成分(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矿物质、氨基酸、核苷酸含量与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牛蛙、林蛙、虎纹蛙的水分与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蛋白质质量分数分别为14.23%、17.88%与13.00%。钾是3种养殖蛙类中的主要矿物质元素,其次为钙、钠;铁元素在3种蛙中含量最高的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分别为5.76、16.44与5.09 mg/kg。肌肉中所含氨基酸种类一致,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值分别为43.40%、45.99%与39.5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98.75%、106.10%与80.87%。3种蛙类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由烃类、醛类和醇类化合物组成。【结论】牛蛙、林蛙、虎纹蛙作为常见的养殖蛙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其中林蛙蛋白质含量较高;牛蛙的矿物质元素相较于林蛙与虎纹蛙含量居中且相对均衡;林蛙的氨基酸比例及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牛蛙与虎纹蛙;牛蛙的核苷酸含量与挥发性物质含量相较于林蛙与虎纹蛙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蛙类 营养成分 风味物质
下载PDF
不同减菌化处理方式对暗纹东方鲀冷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冯豪杰 蓝蔚青 +5 位作者 刘大勇 丛建华 臧一宇 唐书文 周大鹏 谢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10-217,共8页
本实验研究了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SAEW)、臭氧水(ozonated water,OW)与乙醇溶液(ethanol water,EW)3种不同减菌化处理方式对暗纹东方鲀冷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将新鲜暗纹东方鲀分别在SAEW、OW与EW中浸... 本实验研究了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SAEW)、臭氧水(ozonated water,OW)与乙醇溶液(ethanol water,EW)3种不同减菌化处理方式对暗纹东方鲀冷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将新鲜暗纹东方鲀分别在SAEW、OW与EW中浸渍处理10 min,沥干后装入无菌聚乙烯袋中,于4℃冰箱中贮藏,以无菌水浸渍的样品为对照组(CK),贮藏期间每隔2 d分别进行微生物(菌落总数、嗜冷菌数)、理化(pH值、质构、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含量、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色差)与感官(色泽、气味、形态与弹性)等指标测定,综合评价其对暗纹东方鲀冷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处理组样品的pH值、TVB-N含量、质构、菌落总数与嗜冷菌数均优于CK组;EW处理会使其脂肪氧化速率加剧,对样品色差、感官品质的影响与其他3个组相比较大;SAEW与OW处理可有效抑制其脂肪氧化,并维持暗纹东方鲀良好的感官品质,延长其冷藏货架期1~2 d,而EW处理可延长冷藏货架期2 d。由指标间相关性分析得出,各组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嗜冷菌数)与弹性、回复力和ΔE*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TVB-N含量、TBA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合各指标结果,SAEW与OW这2种减菌化方式可用于暗纹东方鲀的冷藏保鲜,以延长其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纹东方鲀 减菌化处理 冷藏 品质变化
下载PDF
优势腐败菌对暗纹东方鲀冷藏期间品质变化影响及致腐能力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冯豪杰 蓝蔚青 +5 位作者 臧一宇 唐书文 刘大勇 徐逍 周大鹏 谢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1-197,共7页
为分析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优势腐败菌的不同接种方式对其冷藏期间品质变化影响及致腐能力。将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分别以单一和联合法接种到无菌整鱼上,依次分为... 为分析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优势腐败菌的不同接种方式对其冷藏期间品质变化影响及致腐能力。将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分别以单一和联合法接种到无菌整鱼上,依次分为荧光假单胞菌接种(P.fluorescens inoculation,PI)组、腐败希瓦氏菌接种(S.putrefaciens inoculation,SI)组、联合接种(combined P.fluorescens and S.putrefaciens inoculation,PI+SI)组,以无菌水浸渍的样品为对照组(CK),随后将各组样品置于4℃贮藏,期间每隔2 d进行微生物(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希瓦氏菌数)、理化(pH值、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含量、K值、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活力)、蛋白质(总巯基含量、肌原纤维碎片化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MFI)、内源荧光强度(intrinsic fluorescence intensity,IFI)等指标测定,结合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综合分析其品质变化,并通过腐败代谢产物产量因子分析两种优势腐败菌的致腐能力强弱。结果表明,接菌后样品的微生物生长、TVB-N含量与K值的上升速度快于对照组。两种腐败菌接种后,使样品的蛋白质氧化过程加速,促进其肌原纤维的断裂,导致鱼肉蛋白质三级结构发生变化,样品中的水分含量明显下降。其中,联合接种组样品的品质劣变速率快于单一接种组。由产量因子分析结果得出,联合接种组的致腐能力最强,其次是S.putrefaciens,P.fluorescens致腐能力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腐败菌 暗纹东方鲀 冷藏 品质 致腐能力
下载PDF
不同煎炸用油制备河豚鱼汤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性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晓朋 曾欢 +3 位作者 林柳 陶宁萍 徐逍 丛建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51-259,共9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煎炸用油制备的河豚鱼汤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结合主成分分析确定其特征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不同煎炸用油制备的河豚鱼汤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与相对含量差别较大,5种...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煎炸用油制备的河豚鱼汤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结合主成分分析确定其特征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不同煎炸用油制备的河豚鱼汤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与相对含量差别较大,5种不同鱼汤中共检出69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清汤,猪油、大豆油、花生油、橄榄油煎炸后熬煮制得鱼汤分别检测出46、30、38、32、32种。主成分分析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组鱼汤,清汤的特征风味物质为庚醛、壬醛、癸醛、反-2-癸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三甲胺;猪油煎炸后熬煮制得鱼汤的特征风味物质为己醛、庚醛、反-2-辛烯醛、壬醛、癸醛、反-2-癸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反-2-十一醛、2-戊基呋喃;大豆油、花生油、橄榄油煎炸后熬煮制得鱼汤的特征风味物质为壬醛、癸醛、反-2-癸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煎炸用油 河豚鱼汤 挥发性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相对气味活度值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不同贮藏温度对暗纹东方鲀水分迁移、质构和色泽的影响及其货架期预测 被引量:15
9
作者 汪经邦 李沛韵 +1 位作者 谢晶 刘大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81,共9页
以暗纹东方鲀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微冻(-3℃)、冰温(-1℃)、冷藏(4℃)、10℃和15℃条件下鱼肌肉中水分迁移、质构(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和色泽的变化规律,以及水分迁移对鱼肉质构和色泽的影响,同时,构建了货架期预测模型。... 以暗纹东方鲀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微冻(-3℃)、冰温(-1℃)、冷藏(4℃)、10℃和15℃条件下鱼肌肉中水分迁移、质构(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和色泽的变化规律,以及水分迁移对鱼肉质构和色泽的影响,同时,构建了货架期预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贮藏温度下鱼肉的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的相对含量(pT 21,pT 22,pT 23)随贮藏时间分别呈上升、上升后下降和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鱼肌肉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弛豫时间(T 21,T 23)波动上升,T 22对应的不易流动水先上升后下降。总体上,不同温度贮藏组的不易流动水随着贮藏时间向自由水的迁移均较明显。不同温度组pT 21和T 21对应的结合水对鱼肉的弹性、硬度和白度有较大影响。相关性拟合结果显示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TVC)、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与感官评分的相关性最高(|r|>0.95,R2>0.90),并以此建立了货架期预测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结合Arrhenius方程构建的TVC和TVB-N的时间-温度-品质的动力学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3~15℃贮藏暗纹东方鲀的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纹东方鲀 水分迁移 质构 色泽 相关性 货架期
下载PDF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脱苦前后苦味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乐彩虹 陶宁萍 徐逍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95,共9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暗纹东方鲀鱼皮内外2层皮肤微观结构,基于实验室前期优化的提取和脱苦工艺,用复合蛋白酶提取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活性炭和硅藻土对其酶解液进行吸附脱苦,最后以感官、...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暗纹东方鲀鱼皮内外2层皮肤微观结构,基于实验室前期优化的提取和脱苦工艺,用复合蛋白酶提取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活性炭和硅藻土对其酶解液进行吸附脱苦,最后以感官、电子舌、氨基酸组成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评价脱苦效果。结果表明,暗纹东方鲀鱼皮外层皮肤的刺排列规则,内层皮肤则有褶皱,不平整;胶原蛋白肽酶解液经活性炭和硅藻土脱苦后苦味感官评分为3.3,低于脱苦前评分4.8(P<0.05);经电子舌分析脱苦后苦味响应值为5.2,低于脱苦前响应值6.8(P<0.05);脱苦后疏水性氨基酸含量为29.75%,低于脱苦前含量33.63%(P<0.05);脱苦后呈苦味的物质对乙酰氨基酚相对含量为4.36%,低于脱苦前相对含量26.58%(P<0.05)。该研究用活性炭和硅藻土对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苦味物质进行吸附后取得了一定的脱苦效果,为多肽苦味物质的脱除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纹东方鲀鱼皮 胶原蛋白肽 苦味 电子舌 氨基酸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生物发酵对大口黑鲈的脱腥效果 被引量:7
11
作者 曾欢 陶宁萍 +2 位作者 张晶晶 汪立平 丛建华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42-1152,共11页
采用植物乳杆菌、酵母菌及复配适度发酵大口黑鲈,研究改善其风味的效果。利用感官分析、电子鼻和新型固相萃取整体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MMSE-GC-MS)检测不同微生物发酵处理后鲈鱼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其脱腥前后风味物质的变化... 采用植物乳杆菌、酵母菌及复配适度发酵大口黑鲈,研究改善其风味的效果。利用感官分析、电子鼻和新型固相萃取整体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MMSE-GC-MS)检测不同微生物发酵处理后鲈鱼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其脱腥前后风味物质的变化。感官和电子鼻分析结果显示处理组与对照组间气味差异明显。GC-MS结果表明,鲈鱼经生物发酵后,辛醛、壬醛、癸醛、1-戊烯-3-醇和6-甲基-5-庚烯-2-酮等腥味物质经微生物转化利用,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显示出脱腥效果。其中,植物乳杆菌处理组产生了2,3-戊二酮、香叶基丙酮等具有奶油香、花香等愉悦气味的物质,风味更协调,脱腥增香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生物发酵脱腥 挥发性风味成分 感官评价 整体材料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MMSE-GC-M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