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效果分析——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魏波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第50期177-180,共4页
国防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当前,将国防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彰显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现以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价值实现为切入点,进行问... 国防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当前,将国防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彰显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现以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价值实现为切入点,进行问卷调查,对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育人实践效果进行分析,为后续进一步巩固大学生国防素质提供依据,以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国防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育人实践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佳 《品位·经典》 2023年第18期26-28,52,共4页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丰富内涵,它是辩证统一的幸福观,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幸福观,是注重实践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形成崇尚劳动的风尚,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我们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丰富内涵,它是辩证统一的幸福观,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幸福观,是注重实践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形成崇尚劳动的风尚,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我们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优化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环境,塑造良好氛围形成教育的合力;注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实践,引导大学生参与创造幸福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大学生 教育合力
下载PDF
论青年马克思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因素、基本内涵和当代价值——基于对《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解读
3
作者 仲泓宇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11,共5页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阐述了自己对职业选择的独到见解和基本原则,表明要在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劳动实践中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其所接触的城市环境、家庭长辈及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以马克...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阐述了自己对职业选择的独到见解和基本原则,表明要在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劳动实践中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其所接触的城市环境、家庭长辈及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以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为例,从职业选择的首要责任、职业选择的制约因素、职业选择的基本准则、职业选择的基本指针四个方面解答了青年马克思职业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思想指引和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青年 职业价值观
下载PDF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课程思政:生成逻辑、现实境遇及改革向路 被引量:6
4
作者 吴加权 蒋洪 杨海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9期83-89,95,共8页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课程思政的生成,具有“双创”观培育内在需求、“三观”塑造外在要求、双重价值塑造现实诉求的三重逻辑,这内在规定了其通过实施双重价值塑造、牵引“双创”素质提升、赋能“敢闯会创”的多元目标要求。因此,针对...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课程思政的生成,具有“双创”观培育内在需求、“三观”塑造外在要求、双重价值塑造现实诉求的三重逻辑,这内在规定了其通过实施双重价值塑造、牵引“双创”素质提升、赋能“敢闯会创”的多元目标要求。因此,针对其建设、教学环节薄弱,难以达成多元目标要求的现实境遇,要围绕目标要求,打造“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元素等五维一体化的实践新样态,着力构建整体实施框架。基于此,从系统化建设、多样化教学、柔性化评价入手,积极探寻改革向路,有效聚拢教学资源要素,是促其提质增效、助力高质量就业创业的理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双创”教育 课程思政 双重价值塑造
原文传递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成效、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基于江苏省高职院校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梁晓军 吴加权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年第3期82-88,共7页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双创”型人才,成为时代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基于实践导向,不断完善“双创”教育体系,逐渐构建“双创”教育生态系统,成为高职院校应对人才培养目标变化的必然选择。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双创”型人才,成为时代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基于实践导向,不断完善“双创”教育体系,逐渐构建“双创”教育生态系统,成为高职院校应对人才培养目标变化的必然选择。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双创”建设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困境。高职院校需要从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打造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完善科学的“双创”教育运行机制等方面优化“双创”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早日建成“双创”教育生态系统强基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生态系统
下载PDF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佳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4期108-109,113,共3页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现实诉求,亦是国家稳步发展、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学生个体长远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应深刻领悟工匠精神内涵,通过纠正价值导向,奠定融合基础、重视校园文化,优化育人氛...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现实诉求,亦是国家稳步发展、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学生个体长远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应深刻领悟工匠精神内涵,通过纠正价值导向,奠定融合基础、重视校园文化,优化育人氛围、创新教学模式,巩固育人成效、加强师资培育,提升育人能力等融合路径,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劳动观,继而在职业发展中自觉践行工匠精神,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所助益的大国工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院校 思政教育 工匠精神培育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蓉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第12期115-117,共3页
农业技能培养与乡村振兴有着天然的、直接的关联,思政教育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担,农业职业教育肩负着思想道德培养与技能培养双重任务。文章阐述了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和文化建设呈现的新特点和农业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提出... 农业技能培养与乡村振兴有着天然的、直接的关联,思政教育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担,农业职业教育肩负着思想道德培养与技能培养双重任务。文章阐述了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和文化建设呈现的新特点和农业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农业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困境与乡村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问题,明确了乡村振兴视野下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德技”双修;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厚植“三农”情怀,筑梦“三农”的理想信念;助力区域发展,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拓宽生源渠道,健全农村就业激励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思政教育 乡村振兴 路径
下载PDF
“四史”教育:农牧院校教育的强引擎
8
作者 王森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3-86,共4页
开设“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课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以“四史”教育开展为研究载体,阐述“四史”教育融入农牧类高职院校的背景和必要性,分析了“四... 开设“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课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以“四史”教育开展为研究载体,阐述“四史”教育融入农牧类高职院校的背景和必要性,分析了“四史”融入农牧高职院校教育存在的历史素材提炼不充分、课堂教学形式不丰富、学生历史感不强以及农牧文化内涵不厚这四个痛点,最后通过增设“四史”教学模块、促进农牧文化与“四史”相结合、建设“四史”教学资源库以及增强“四史”实践教学提出了“四史”教育融入农牧高职院校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 高职院校 “四史”教育
下载PDF
新时代涉农职业院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策略研究
9
作者 王蓉 孙启香 +1 位作者 蒋弦 杨颖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196-198,共3页
涉农职业院校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创造性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继续进行职教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如理论学习不深入、基层党建工作不规范、特色亮点不突出等问题,因此... 涉农职业院校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创造性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继续进行职教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如理论学习不深入、基层党建工作不规范、特色亮点不突出等问题,因此,涉农职业院校应聚焦理论引领,固精神之“钙”,强化政治建设,稳方向之“舵”,协同专业发展,强组织之“基”,重队伍建设,护人才之“源”,植根沃土,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阐释乡村振兴,助力宣传“三农”政策,厚植“三农”情怀,筑梦“三农”理想,培育新时代大国“农匠”的坚强战斗堡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职业院校 基层党组织 策略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四重逻辑
10
作者 仲泓宇 周学元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4期62-66,共5页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重任人才的题中之义。从价值逻辑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具有政治价值、立德树人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思政课...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重任人才的题中之义。从价值逻辑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具有政治价值、立德树人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思政课在目标、载体和内容上具有融通性,能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从问题逻辑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存在学生对思政课认同度不高、思政教师教学能力受限和思政课教学资源开发不足等障碍。从实践逻辑看,高职院校要遵循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构建多元化教学平台等路径,加快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高职院校 思政课 逻辑维度
下载PDF
涉农高职院校“耕读观”培育:生成逻辑、现实境遇及推行路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学元 洪俊 《江苏高职教育》 2024年第5期92-98,共7页
耕读教育是涉农高职院校加强“三农”情怀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耕读观”培育,具有历史渊源、政策背景、学科发展的三重逻辑,是探索“三农”人才培养改革模式的重要抓手。针对其缺乏系统性设计、教学内容单一、结合学情不足... 耕读教育是涉农高职院校加强“三农”情怀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耕读观”培育,具有历史渊源、政策背景、学科发展的三重逻辑,是探索“三农”人才培养改革模式的重要抓手。针对其缺乏系统性设计、教学内容单一、结合学情不足的现实境遇,涉农高职院校应从系统化建设、多样化教学、科学化评价入手,探明“耕读观”培育的推行路径,推动“一懂两爱”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耕读教育 “三农”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
下载PDF
课程思政赋能高校人才培养:要素配置与行动逻辑
12
作者 周学元 吴加权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70-74,共5页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应有之义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推动高校课程思政赋能人才培养,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制度等四方面出发,优化配置相关要素,并厘清...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应有之义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推动高校课程思政赋能人才培养,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制度等四方面出发,优化配置相关要素,并厘清其逻辑起点、逻辑进路、逻辑向度和逻辑主线,进一步把握和分析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要素与逻辑,促进高校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持续提升,最终实现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等教育 要素配置 行动逻辑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启示——以泰州学派为论域
13
作者 王嘉伟 《文教资料》 2024年第8期104-107,共4页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内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萌芽,其“以身为天地之本”的观点体现了人民立场,“学而乐、乐而学”的教育思想表达了要以人民群众喜闻...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内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萌芽,其“以身为天地之本”的观点体现了人民立场,“学而乐、乐而学”的教育思想表达了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思想文化。泰州学派的思想主张与开展统一战线的要求具有契合性,对有效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以及团结人心、凝聚力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州学派 统一战线 “第二个结合” “百姓日用即道”
下载PDF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其志 王健 郑义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65-69,96,共6页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直接关系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渗透。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存在师资“重个人,轻...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直接关系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渗透。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存在师资“重个人,轻团队”,过程“重管理、轻教育”,内容“重眼前、轻长远”等突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高职院校提升就业创业教育质量路径:更新就业创业教育理念,持续推进就业创业教育软环境建设;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高职院校主体作用,促进就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高职院校 就业创业教育 质量提升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潘燕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17期87-88,共2页
课程思政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为高等教育思政课程改革带来契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全面育人为导向,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发挥思政课程育人功能,进而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为高等教育思政课程改革带来契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全面育人为导向,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发挥思政课程育人功能,进而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本文分析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目标,论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关键,提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机制
下载PDF
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鲁珺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85-87,共3页
“大思政”育人背景下,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结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挖掘劳动的育人价值,根据地区和高校特点,将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实现协同育人,培养德... “大思政”育人背景下,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结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挖掘劳动的育人价值,根据地区和高校特点,将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实现协同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具体落实中,我们需要明确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意义,认识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协同育人策略,包括:协同育人总体设计,制定科学实施方案;拓展学科育人资源,统筹思政劳育资源;重视提升师资力量,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劳模学习活动;运用融合教育基地,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通过落实以上策略,能够提高协同育人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育 思政教育 劳动教育 协同育人 契合点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温丽萍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第17期182-185,共4页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国家稳定发展的根基,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给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方式;同时,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也应用到了农业生产...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国家稳定发展的根基,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给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方式;同时,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也应用到了农业生产中,使得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分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经济 发展策略
下载PDF
基于协同育人理论的“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启香 《大学(思政教研)》 2021年第6期119-121,共3页
协同育人理论视角下,高校所开展的课程思政工作迎来了新发展阶段,借助协同育人理念,能够有效扩宽课程思政工作范围,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育人”进行更为紧密的结合,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 协同育人理论视角下,高校所开展的课程思政工作迎来了新发展阶段,借助协同育人理念,能够有效扩宽课程思政工作范围,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育人”进行更为紧密的结合,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对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深入剖析,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更新理念、搭建框架、完善体系、优化评估等方式,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工作效率,通过这种方式顺利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育人理论 课程思政 教学效率
下载PDF
大学生幸福教育的教师素养分析
19
作者 丁越勉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9期84-86,共3页
大学生幸福教育已逐渐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高校教师能够为大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知识基础、提供幸福人生引导和树立幸福形象榜样,因此,大学生幸福教育能否落实取决于高校教师队伍的素养水平。为保障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 大学生幸福教育已逐渐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高校教师能够为大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知识基础、提供幸福人生引导和树立幸福形象榜样,因此,大学生幸福教育能否落实取决于高校教师队伍的素养水平。为保障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教师需要具有合理的幸福观、优秀的道德品质、专业的幸福教育能力等素养。高校应关注教师的幸福状态和促进教师幸福教育素养的全面提升来保障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幸福教育 教师素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