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俄黑龙江跨境流域1990-2020年土地覆盖与耕地资源时空变化
1
作者 邹伟豪 王卷乐 +3 位作者 杨可明 刘梦 江嘉伟 刘亚萍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1期2-13,共12页
中俄黑龙江跨境流域的土地资源优越,是东北亚粮食生产潜力巨大的区域。掌握其过去土地覆盖和耕地变化对区域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区域长期土地覆盖和农业资源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GlobeLand 30和GLC_FCS 30数据集,获... 中俄黑龙江跨境流域的土地资源优越,是东北亚粮食生产潜力巨大的区域。掌握其过去土地覆盖和耕地变化对区域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区域长期土地覆盖和农业资源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GlobeLand 30和GLC_FCS 30数据集,获取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的30米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引入土地覆盖转移矩阵、动态度以及变化强度等模型对黑龙江流域的土地覆盖变化进行分析,重点探讨耕地资源变化及其中俄对比。结果表明:黑龙江流域土地覆盖类型中林地占主导地位,其次为草地和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占比较小。1990-2020年,耕地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中1990-2000年变化最大,而2010-2020年是耕地面积增加较为明显的时期。中俄对比分析显示,黑龙江流域内中国部分的耕地面积远多于俄罗斯部分的耕地面积,1990-2000年中国部分的耕地变化的剧烈程度也远远高于俄罗斯部分的耕地变化,但后20年有明显减弱。从共同点来看,黑龙江流域内中俄两个区域耕地变化趋势均为先减少后增加,不同之处在于1990-2020年中国区域内耕地总面积减少,俄罗斯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略有增加。研究发现人口迁移、城镇化、土地改革以及资金短缺可能是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未来开发利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 耕地资源 黑龙江流域 俄罗斯 农业发展 中蒙俄经济走廊
下载PDF
2006—20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SO_(2)浓度时空分布研究
2
作者 江奕轩 张秀英 +1 位作者 董佳琦 胡成林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7,56,共9页
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SO_(2)柱浓度数据的有效性已在多个地区得到验证,但其空间分辨率难以满足小尺度区域研究的精度需求。该文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耦合气象、夜间灯光和植被覆盖度等数据,将OMI SO_(2)浓度... 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SO_(2)柱浓度数据的有效性已在多个地区得到验证,但其空间分辨率难以满足小尺度区域研究的精度需求。该文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耦合气象、夜间灯光和植被覆盖度等数据,将OMI SO_(2)浓度数据分辨率由0.25°降尺度到1 km,进而探讨2006—20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SO_(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降尺度后的大气SO_(2)浓度数据与站点监测值具有较高一致性(R^(2)=0.74,RMSE=5.29μg/m^(3));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SO_(2)浓度空间异质性显著,值域范围为2.87~35.67μg/m^(3),高值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局地尺度上,大气SO_(2)浓度自城区向周围递减;2006—2020年大气SO_(2)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污染严重地区降速更快,冬季下降速率(1.08μg/m^(3)/a)高于全年(0.68μg/m^(3)/a)。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SO_(2)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SO_(2) 降尺度 时空分布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融合深度空间特征的TSVM自动遥感变化检测方法
3
作者 谢志伟 李文刚 +1 位作者 孙立双 苏国庆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8,共9页
为了解决直推式支持向量机(transductive support vector machines,TSVM)在样本选择自动化程度低和特征学习充分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深度空间特征与传统影像对象特征的TSVM自动高分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首先,采用基于分形网... 为了解决直推式支持向量机(transductive support vector machines,TSVM)在样本选择自动化程度低和特征学习充分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深度空间特征与传统影像对象特征的TSVM自动高分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首先,采用基于分形网络演化算法的叠置分割获取多时相高分遥感影像的影像对象,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提取遥感影像的深度空间特征,并与灰度、指数和纹理等传统影像对象特征联合构建特征空间;然后,利用卡方变换计算多维特征的加权特征差异度,采用最大期望算法和贝叶斯最小错误判别规则得到二值分割结果,依据变化概率自动将分割结果中准确率较高的部分标记为训练样本;最后,采用标记训练样本获得TSVM的多维特征空间二值分割超平面,进而完成自动变化检测。选择武汉市的两组高分数据集作为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样本自动选择,并且通过融合深度空间特征可以有效提高特征学习的充分性,平均准确率达到了88.84%,平均漏检率较仅利用传统影像对象特征的TSVM法降低了3.29个百分点,在定性和定量的变化检测有效性评价中均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置分割 样本自动选择 直推式支持向量机 变化检测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青藏高原树轮气候学研究进展综述
4
作者 徐姗姗 张子信 +2 位作者 赵志军 Muazzam SABIR 商志远 《冰川冻土》 2025年第2期522-536,共15页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与启动区,其存在深刻地改变了亚洲大气环流。为深入理解该区域气候变化的历史与未来趋势,探究青藏高原气候要素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变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至关重要。树轮作为最可靠的古气候重建代用资料之一,...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与启动区,其存在深刻地改变了亚洲大气环流。为深入理解该区域气候变化的历史与未来趋势,探究青藏高原气候要素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变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至关重要。树轮作为最可靠的古气候重建代用资料之一,在该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历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通过查询国际树轮数据库和检索关键词的方法,整理了青藏高原地区427篇文献中1436个采样点的年表数据,概述了自1990年以来该地区树轮气候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树轮宽度(TRW)指标的相关研究分布最广,涉及70个树种,年表长度多为300~600 a,超过2000 a的年表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北部,TRW多用于重建水文气候和温度。树轮最大密度(MXD)指标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横断山脉,常用研究树种为川西云杉,年表长度较短,主要用于重建生长季温度。稳定氧同位素(δ18O)主要记录水文气候信号,研究分布在横断山、祁连山及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年表长度多数短于200 a,最长可追溯至公元前4680年。稳定碳同位素(δ13C)研究较少,分布在西藏和祁连山,年表多短于200 a,最长为1171 a,可用于重建温度和水文气候。未来可通过延长MXD和同位素年表长度、多指标综合分析、改进去趋势处理等方法来提升气候重建的精度。此外,结合树轮记录与现代气象数据研究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变化,以及结合树轮生理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该地区气候变化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树木年轮 树轮气候学 气候变化
下载PDF
2015-2023年中俄黑龙江跨境流域农作物精细分类数据集
5
作者 刘梦 王卷乐 +2 位作者 李凯 江嘉伟 邹伟豪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1期22-30,共9页
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所在的黑龙江跨境流域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面临全球冲突不断增加和粮食供应链的短缺危机,加强黑龙江跨境流域农业资源的监测和开发利用,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 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所在的黑龙江跨境流域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面临全球冲突不断增加和粮食供应链的短缺危机,加强黑龙江跨境流域农业资源的监测和开发利用,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数据集以黑龙江跨境流域作为研究区,运用机器学习和样本迁移方法,构建一套全面的农作物精细分类体系。基于历史遥感影像数据以及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以Landsat和Sentinel影像为数据源,完成2015、2020和2023年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分类,总体精度超过84%,Kappa系数大于0.81。通过时空变化分析,揭示了黑龙江跨境流域农作物的格局与变化特征,对该流域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分类 Sentinel-2 LANDSAT 随机森林
下载PDF
中国稻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模拟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卢欣晴 张秀英 +2 位作者 汪振 李升峰 郭文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目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动态变化,为制定与推广耕地固碳减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3年稻田受控试验数据,校验生物地球化学脱氮—分解作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并估算2018—2020年间中国稻田生态系... 【目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动态变化,为制定与推广耕地固碳减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3年稻田受控试验数据,校验生物地球化学脱氮—分解作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并估算2018—2020年间中国稻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分析稻田生态系统土壤及作物固碳量的时空分布,评估农田生态系统在实现“碳中和”中的贡献。【结果】DNDC模型模拟的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田间观测结果一致性较高(相关系数均大于等于0.77,平均绝对误差和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3%);2018—2020年中国水稻固碳总量为523.29 Tg,作物对总固碳量的贡献率达97%以上。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的双季稻固碳能力较强,而云南、浙江和海南的相对较弱。单季稻固碳量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黑龙江、江苏和湖北的固碳量较高。湖南、福建、江西和广西的双季稻固碳量大于单季稻,双季稻固碳量占总固碳量的60%以上。【结论】DNDC模型可用于模拟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中国稻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且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量 脱氮—分解(DNDC)模型 稻田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面向对象高分影像归纳式图神经网络分类法
7
作者 谢志伟 翟帅智 +2 位作者 张丰源 陈旻 孙立双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10-1623,共14页
传统面向对象分类多采用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忽略了影像对象之间的空间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改进归纳式图神经网络的高分遥感影像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实现了光谱-空间复合节点相似度的融合系数自适应调节,以及邻域节点采样最佳数量的... 传统面向对象分类多采用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忽略了影像对象之间的空间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改进归纳式图神经网络的高分遥感影像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实现了光谱-空间复合节点相似度的融合系数自适应调节,以及邻域节点采样最佳数量的自动确定。首先,改进KNN图构建方法,采用标准差信息量评价法确定用于构建光谱特征和空间特征的复合节点相似度的融合系数;然后,利用反馈曲线法确定最佳的采样邻域节点数量,使用GraphSAGE节点嵌入完成特征表达;最后,依托Softmax函数预测节点类别。以GID和BDCI2017数据集为试验数据,本文的构图方法相较于改进前的构图方法在分类精度上有所提升。本文分类方法的平均Kappa系数和总体精度分别优于CART分类树算法、GCN算法、GAT算法、LANet算法、CCTNet算法和SLCNet算法0.31、0.14、0.13、0.12、0.08、0.02和42.31%、7.4%、6.73%、8.69%、6.03%、1.52%,并且在植被和建设用地提取上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本文方法为高分遥感影像土地覆盖分类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遥感影像 GraphSAGE 节点连接权重 聚合节点 土地覆盖分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保护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王迎英 张刘臻 +4 位作者 甄延临 张从果 董佳琦 卢学鹤 张秀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1,共7页
基于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和IBIS(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模型模拟农田、林地、草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碳汇通量,进而评估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和新增耕地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 基于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和IBIS(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模型模拟农田、林地、草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碳汇通量,进而评估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和新增耕地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林地、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均承担碳汇功能,总碳汇平均值为4439.56±3257.83 kg C hm^(-2)·a^(-1),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②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新增建设用地13702.09 km^(2),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损失8.21 Tg C,若不考虑碳汇的空间异质性,则碳汇损失7.87 Tg C;③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新增耕地1236.58 km^(2)(27.42%和25.85%转入源分别为林地和草地),导致碳汇增加0.28 Tg C;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且其碳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耕地保护政策降低了建设用地扩张引起的碳汇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 建设用地扩张 耕地保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下载PDF
语义辅助的CityGML模型一致性检测方法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永君 陈青燕 +2 位作者 杨玉娇 陈学业 孙剑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4-674,共11页
CityGML数据因建模方法、模型优化及数据转换等原因所导致的模型几何、拓扑、语义不一致性广泛存在,影响了对其的进一步应用。本文提出并构建了顾及语义约束的CityGML建筑物模型拓扑一致性规则集,设计了对CityGML LOD2/LOD3/LOD4多细节... CityGML数据因建模方法、模型优化及数据转换等原因所导致的模型几何、拓扑、语义不一致性广泛存在,影响了对其的进一步应用。本文提出并构建了顾及语义约束的CityGML建筑物模型拓扑一致性规则集,设计了对CityGML LOD2/LOD3/LOD4多细节层次建筑物模型数据进行自动检测与修复的算法,并采用OGC官网公开数据对算法进行了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构建一致性规则集具有较好的完备性,算法能够检测出CityGML建筑物模型数据存在的绝大多数拓扑不一致问题,并能对其中部分的拓扑错误和几何错误进行自动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YGML 建筑物模型 语义规则 拓扑一致性 拓扑检测
下载PDF
基于涡旋滤波的图像边缘增强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顾忠政 殷达 +4 位作者 聂守平 冯少彤 邢芳俭 马骏 袁操今(指导)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34-247,共14页
作为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手段,边缘增强技术对振幅型和相位型物体成像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基于径向希尔伯特变换的涡旋滤波技术因其能够实现各向同性边缘增强倍受关注,但传统的涡旋滤波由于中心奇点和锐利边缘引起的衍射会造成背景噪声的... 作为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手段,边缘增强技术对振幅型和相位型物体成像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基于径向希尔伯特变换的涡旋滤波技术因其能够实现各向同性边缘增强倍受关注,但传统的涡旋滤波由于中心奇点和锐利边缘引起的衍射会造成背景噪声的加剧和对比度的降低。近年来众多课题组针对涡旋滤波旁瓣抑制提出了种类各异的新型涡旋滤波器,此外基于涡旋滤波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边缘增强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文中扼要地总结了近年来几种抑制涡旋旁瓣的方法,包括拉盖尔高斯振幅调制、贝塞尔振幅调制、艾里振幅调制,并从标量涡旋滤波和矢量涡旋滤波两个方面分别综述了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边缘增强的实现方法与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瓣抑制 涡旋滤波 边缘增强
原文传递
基于OCO-3卫星观测的上海CO_(2)柱浓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英松 贾梦唯 江飞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3年第5期84-89,共6页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城市内部的二氧化碳柱浓度(XCO_(2))时空特征逐渐能够被识别。本研究基于轨道碳观测卫星(OCO-3)快拍(SAM)模式XCO_(2)观测数据,探讨了上海市2020—2022年XCO_(2)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该数据对于火电厂CO_(2)烟羽...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城市内部的二氧化碳柱浓度(XCO_(2))时空特征逐渐能够被识别。本研究基于轨道碳观测卫星(OCO-3)快拍(SAM)模式XCO_(2)观测数据,探讨了上海市2020—2022年XCO_(2)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该数据对于火电厂CO_(2)烟羽信号来源识别的能力。结果表明,上海市XCO_(2)呈现春季>冬季>夏季的特征,上海市XCO_(2)年均值为418.3×10^(-6),高于华东地区的年平均值。从XCO_(2)空间分布差异来看,中部和东北部是上海冬季XCO_(2)的高值区域,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中部人口密集,北部沿江区域大型电厂较为集中,在冬季盛行风西北风的作用下,CO_(2)被传输至东部沿江多个行政区域。此外,结合近地面风场、CO_(2)人为排放清单、电厂点源信息、对流层监测仪器(TROPOMI)卫星观测数据等,证实了OCO-3快拍模式具有探测到重点点源信号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碳观测卫星3 快拍模式 上海市 二氧化碳柱浓度 点源识别
下载PDF
基于KPCA的无线层析成像定位方法
12
作者 陆俊 柯炜 +3 位作者 金杰 陈梦玲 王彦力 左浩然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39,共9页
无线层析成像(radio tomographic imaging,RTI)技术作为无设备目标定位(device-free localization,DFL)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被定位目标不携带任何定位装置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定位,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 无线层析成像(radio tomographic imaging,RTI)技术作为无设备目标定位(device-free localization,DFL)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被定位目标不携带任何定位装置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定位,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RSS)信息容易受到环境变化和噪声的影响,RTI成像图上往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背景噪点,有时甚至还有伪目标出现在图像上.为了提高RTI成像质量,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核主成分分析(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KPCA)的增强型RTI方法,该方法利用KPCA的学习能力来提取有效受目标影响的链路特征信息,从而达到克服噪声影响和提高定位精度的目的.室内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成像质量和定位精度都要优于现有RTI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层析成象 无设备定位 接收信号强度 核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面向碳中和的中国低碳国土开发利用 被引量:81
13
作者 黄贤金 张秀英 +6 位作者 卢学鹤 王佩玉 秦佳遥 蒋昀辰 刘泽淼 汪振 朱阿兴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995-3006,共12页
基于IPAT和IBIS模型在预测人为碳排放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可行性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承载的碳汇分布。2060年我国人为碳排放预计为0.86 Pg C yr^(-1);IPCC报告中RCP 2.6和RCP 6.0情景的陆地生态... 基于IPAT和IBIS模型在预测人为碳排放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可行性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承载的碳汇分布。2060年我国人为碳排放预计为0.86 Pg C yr^(-1);IPCC报告中RCP 2.6和RCP 6.0情景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别中和33%和38%的人为碳排放。2060年林地、草地、耕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主要贡献者,占93%;与2030年比,在RCP 2.6情景下林地和草地的碳汇贡献分别下降10%和8%,而耕地上升18%;RCP 6.0情景下林地和草地的贡献分别下降7%和2%,而耕地上升4%。但若按2051—2060年间两种情景下的最高年份(2055年)的碳汇计,则分别可以中和65%、82%的人为碳排放。据此,提出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应以碳承载力为基础,聚焦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用地开发规模,对土地利用转变进行严格管控,探索制订土地利用碳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人为碳排放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 碳承载力 国土空间规划
原文传递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of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Areas and Its Prospects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14
作者 WANG Meng WANG Juanle Ochir ALTANSUKH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Identifying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areas is critical for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barriers and precisely controlling ecological risk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technologies,... Identifying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areas is critical for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barriers and precisely controlling ecological risk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technologies,many intelligent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support the identification of vulnerable ecological areas.This paper reviews the method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identifying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areas,including geographic zoning,expert integration,mathematical statistics,geographic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d unsupervised deep learning clustering methods.Additionally,we assessed several classic software tools used in ecology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Based on the review,several urgent research challenges for ecological function zoning research are proposed,such as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intelligent algorithms,big data collaborative analysis,and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ated identification software.Considering the requirements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this study proposes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area zoning,combined with the new AI research paradigm.They include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ultimodal data,increasing ecological barrier big data collaborative processing,advancing the interpretability of ecological function partitioning algorithms,developing automatic zoning software tools,and pushing the collaborative analysis of geographic big data and citizen science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barrier vulnerable zone identification ecological function zoning ecological geographical zon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resource ecology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over Long-term Changes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15
作者 SU Yuhui WANG Juanle +2 位作者 HAN Baomin Ochir ALTANSUKH Davaadorj DAVAASURE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25年第1期11-21,共11页
Evapotranspiration(ET)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The Mongolian Plateau,owing to drought,low rainfall,and extremely uneven distr... Evapotranspiration(ET)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The Mongolian Plateau,owing to drought,low rainfall,and extremely uneven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has a typical temperate continental climate.A refined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T in this region will help in establishing regulatory strategies for climate change responses,regional livestock regulation,and grassland degradation suppression.In this study,meteorological station data,precipitation data,and the Penman-Monteith model were used 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ctual ET over the Mongolian Plateau from 2011 to 2022.Results found that:(1)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T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showed a high trend in the north and east and a low trend in the middle and south.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gional annual ET,with the highest ET reaching over 500 mm and the lowest being only approximately 70 mm.(2)The annual ET values in 2013,2018,and 2019 were relatively large,varying between 80 and 500 mm,and the overall ET of the Mongolian Plateau first decreased,then increased,and then decreased.(3)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exhibits a unimodal trend of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with July being the turning point.May-September was a period of high ET,with the highest ET exceeding 100 mm.When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high,precipitation was abundant,and the vegetation ET effect was strong.Winter was a period of low ET,with a maximum ET of approximately 10 mm in January and December;the ET for the month with the lowest value was approximately zero.The quantitative inversion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study can provide method and data support for north and central Asia,and other large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man-Monteith model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PRECIPITATION Mongolian Plateau
原文传递
集成多源遥感数据的屋顶光伏发电潜力评估
16
作者 姜侯 姚凌 +1 位作者 柏永青 周成虎 《遥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01-2814,共14页
屋顶太阳能光伏系统在全球可持续能源转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屋顶光伏系统的空间分布零散且规模较小,这对于进行准确和精细的区域潜力评估构成了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该研究构建了综合多源遥感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的评估框架... 屋顶太阳能光伏系统在全球可持续能源转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屋顶光伏系统的空间分布零散且规模较小,这对于进行准确和精细的区域潜力评估构成了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该研究构建了综合多源遥感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的评估框架,结合静止气象卫星影像和深度学习反演模型估算逐小时地表太阳辐射,同时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图像分割模型提取建筑物轮廓,并集成几何光学模型模拟光伏发电过程。该框架能够揭示太阳能资源禀赋时空差异,调查可用屋顶资源总量,并确定米级分辨率以及小时尺度的光伏发电量。江苏省的案例研究验证了该框架在大区域内应用的有效性,展示了其在不同地理位置和多个时间尺度的可扩展性。估算结果显示,江苏省屋顶资源可支撑236.25 GW的光伏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可达303.81 TWh,能够满足全省41.1%的社会用电量。这项研究展示了集成多源遥感观测进行屋顶光伏潜力时空评估的可能性,为推动可持续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屋顶光伏 遥感图像分割 地表太阳辐射反演 碳减排
原文传递
Vegetation Changes from 2014 to 2023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Permafrost Reg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17
作者 LI Fengjiao WANG Juanle +1 位作者 LI Pengfei Davaadorj DAVAASURE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4年第5期1147-1159,共13页
The permafrost reg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areas to climate change.With global warming,the Mongolian Plateau permafrost is rapidly degrading,and its vegetation ecosystem is seriously threatened.To address this... The permafrost reg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areas to climate change.With global warming,the Mongolian Plateau permafrost is rapidly degrading,and its vegetation ecosystem is seriously threatened.To address this challenge,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vegetation at different permafrost degradation stages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Based on the general permafrost distribution,in this study,we divided different permafrost regions and explored the response of vege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permafrost degradation by the idea of“space instead of time”from 2014 to 2023.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1)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values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decreasing region was in the order of sporadic permafrost region>isolated and sparse permafrost region>continuous and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regions.(2)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vegetation growth in permafrost regions are different,air temperature is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of vegetation growth in isolated and sparse permafrost region(r=-0.736)and sporadic permafrost regions(r=-0.522),and precipitation is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of vegetation growth in continuous and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region(r=-0.498).(3)The response of NDVI to climate change vari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permafrost degradation.In the early stages of permafrost degradation,increase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and air temperature favored vegetation growth and increased vegetation cover,whereas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impeded vegetation growth;as the permafrost degraded,increased LST and air temperature impeded vegetation growth,whereas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promoted vegetation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golian Plateau MODIS NDVI PERMAFROST vegetation changes
原文传递
多源卫星遥感的华北平原大气NO_2浓度时空变化 被引量:20
18
作者 章吴婷 张秀英 +2 位作者 刘磊 赵丽敏 卢学鹤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5-346,共12页
为探讨1996年以来华北平原对流层NO_2柱浓度变化的空间特征,基于GOME、SCIAMACHY和OMI卫星传感器的监测数据,以SCIAMACHY的NO_2柱浓度为基准,根据建立的GOME和SCIAMACHY,SCIAMACHY和OMI之间的相关关系,校正GOME和OMI监测的NO_2数据;利... 为探讨1996年以来华北平原对流层NO_2柱浓度变化的空间特征,基于GOME、SCIAMACHY和OMI卫星传感器的监测数据,以SCIAMACHY的NO_2柱浓度为基准,根据建立的GOME和SCIAMACHY,SCIAMACHY和OMI之间的相关关系,校正GOME和OMI监测的NO_2数据;利用线性正弦曲线模型拟合方法研究1996年—2016年长时间序列华北平原对流层NO_2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华北平原对流层NO_2浓度自1996年开始持续上升,到2011年达到最高值,然后呈现下降趋势。该变化趋势主要受经济发展和环保政策的双重影响。1996年—2011年,NO_2柱浓度高值区分布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唐山市和保定市、山东德州市和济南市、安徽滁州市以及江苏南京市、常州市和无锡市,并且具有较高增长率;2012年—2016年NO_2柱浓度平均值远高于1996年—2011年NO_2柱浓度平均值,高值地区范围扩大,分布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但华北平原地区NO_2柱浓度均呈现负增长,表明"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大气环保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对流层NO_2柱浓度可以反映典型环保事件如北京奥运会、国庆阅兵和南京青奥会时期大气环保政策的实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趋势 对流层NO2柱浓度 华北平原 多源遥感 长时间序列
原文传递
激光点云的稀疏体素金字塔邻域构建与分类 被引量:6
19
作者 陶帅兵 梁冲 +2 位作者 蒋腾平 杨玉娇 王永君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703-2712,共10页
目的在点云分类处理的各环节中,关键是准确描述点云的局部邻域结构并提取表达能力强的点云特征集合。为了改进传统邻域结构单尺度特征表达能力的有限性和多尺度特征的计算复杂性,本文提出了用于激光点云分类的稀疏体素金字塔邻域结构及... 目的在点云分类处理的各环节中,关键是准确描述点云的局部邻域结构并提取表达能力强的点云特征集合。为了改进传统邻域结构单尺度特征表达能力的有限性和多尺度特征的计算复杂性,本文提出了用于激光点云分类的稀疏体素金字塔邻域结构及对应的分类方法。方法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不同尺度下采样构建稀疏体素金字塔,并根据稀疏体素金字塔提取多尺度特征,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进行初始分类;构建无向图,利用直方图交集核计算邻域点之间连接边的权重,通过多标签图割算法优化分类结果。当体素金字塔的接收域增大时,邻域点密度随其距离中心点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有效减少了计算量。结果在地基Semantic3D数据集、车载点云数据和机载点云数据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降低计算复杂性的前提下,本文方法的分类精度、准确性和鲁棒性达到了同类算法前列,验证了该框架作为点云分类基础框架的有效性。结论与类似方法相比,本文方法提取的多尺度特征既保持了点的局部结构信息,也更好地兼顾了较大尺度的点云结构特征,因而提升了点云分类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云分类 稀疏体素金字塔 多尺度特征 多标签图割 直方图交集核
原文传递
基于人为干扰度的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响应 被引量:22
20
作者 解若璠 沈永明 劳桦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1-360,共10页
为了量化人类活动对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论文以盐城滨海湿地黄沙港东北侧至四卯酉河口岸段向南延伸4 km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人为干扰指数和GIS等方法,利用1984—2020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探讨了湿地景观格局和... 为了量化人类活动对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论文以盐城滨海湿地黄沙港东北侧至四卯酉河口岸段向南延伸4 km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人为干扰指数和GIS等方法,利用1984—2020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探讨了湿地景观格局和人为干扰度的动态变化及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研究区的自然景观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人工景观持续增长,不断向海推进,并逐渐取代自然景观成为研究区的主导景观;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各斑块连接性减弱,景观多样性降低,但2013年后破碎化程度有减轻趋势;研究区人为干扰度在1984—2006年呈上升趋势,2006—2013年变化趋于平稳,2013年后干扰程度有所减轻;干扰重心由陆向海逐渐迁移,干扰贡献景观类型从耕地转为水产养殖塘。相对于研究区北部,南部区域的人为干扰度变化跳跃性大,中部核心区人为干扰则较为平稳;人类活动的干扰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影响剧烈,不同程度的人类干扰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且人为干扰过程与自然演替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立性。研究表明,将研究区多年景观动态变化与人为干扰度相结合,可以很好地把握景观变化与人类干扰之间的关系,为盐城滨海湿地的管理、保护及海岸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时空动态 人为干扰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