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6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量子化学计算软件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孟素慈 陈敏 谢吉民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50期176-179,共4页
本文针对大学化学的学科特点,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量子化学计算软件在大学化学教学的应用实例。运用形象直观的量子化学软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枯燥、深奥、抽象的化学知识和概念以一种形象、生动、直观、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 本文针对大学化学的学科特点,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量子化学计算软件在大学化学教学的应用实例。运用形象直观的量子化学软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枯燥、深奥、抽象的化学知识和概念以一种形象、生动、直观、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丰富了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密度泛函理论 计算化学 GAUSSIAN 09
下载PDF
大学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课堂效率的提高 被引量:6
2
作者 吕晓萌 谢吉民 陈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第33期78-80,共3页
结合大学化学的专业特点,就如何提高课程教学中的课堂效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将化学知识正确、高效地传授给学生提供了教学技术和技能。
关键词 大学化学 课堂效率 提高
下载PDF
大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被引量:3
3
作者 姜德立 陈敏 +2 位作者 谢吉民 倪良 孟素慈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10期198-199,共2页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历史前进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为培养适应社会并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对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大学化学 教学
下载PDF
大学化学教学的说课设计——以电极电势为例
4
作者 朱金丽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年第31期113-114,共2页
说课对于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说课作为中学各种教研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早已为广大中学教师所熟悉,但对于许多大学教师而言,说课还是比较陌生的。本文以电极电势为例,对说课包含的要素... 说课对于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说课作为中学各种教研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早已为广大中学教师所熟悉,但对于许多大学教师而言,说课还是比较陌生的。本文以电极电势为例,对说课包含的要素和说课稿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课 大学 教学设计
下载PDF
江苏大学高等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梁旭 朱卫华 《化工管理》 2020年第22期8-9,共2页
高等无机化学课程是针对研究生开设的专业性基础课程,教学知识量大、难度高,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提高高等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文章以江苏大学研究生课程高等无机化... 高等无机化学课程是针对研究生开设的专业性基础课程,教学知识量大、难度高,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提高高等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文章以江苏大学研究生课程高等无机化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的内容选择、课时分配、教学方法、考核办法以及教学过程中与化学领域交叉知识的教学方法总结了教学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无机化学 化学生物学 案例教学
下载PDF
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大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 被引量:6
6
作者 周红波 朱国兴 +1 位作者 沈小平 刘雅淑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8期68-69,共2页
本文从提高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在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科研潜质培养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较早地树立科学研究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为后续学习深造及研究生教育打下前期基础。
关键词 无机化学 科研潜质 培养 能力
下载PDF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被引量:1
7
作者 黄燕 刘华 +1 位作者 陆小青 张岐 《科教文汇》 2014年第28期53-54,共2页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高等化学教育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本文针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以及在教学中出现的部分问题,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规范化操作等综合素质的问题。
关键词 有机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 综合素质
下载PDF
医学院无机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8
作者 朱国兴 周红波 沈小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第22B期201-202,共2页
在医学类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兼顾学生的知识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能,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广大教师深入其中,竭力探索。
关键词 医学专业 无机化学 学习兴趣
下载PDF
绿色可持续化学在化学化工教育中的渗透
9
作者 汤艳峰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年第31期135-135,137,共2页
绿色可持续化学是发展生态经济和工业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持续发展大框架内的绿色化学化工,对经济、资泺、环境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化学化工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绿色... 绿色可持续化学是发展生态经济和工业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持续发展大框架内的绿色化学化工,对经济、资泺、环境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化学化工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绿色可持续化学观念,是化学工业发展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化学 可持续发展 化工
下载PDF
电荷极化光催化剂光转化二氧化碳制多碳化学品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解仲凯 施伟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14-2722,共9页
二氧化碳(CO_(2))光合成高附加值多碳化学品是缓解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的极具前景的绿色发展新技术。设计具有电荷极化活性位点的光催化剂能够有效降低C-C偶联反应能垒,进而提高光合成多碳化学品催化选择性和活性。本文综述了光催化CO_(2... 二氧化碳(CO_(2))光合成高附加值多碳化学品是缓解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的极具前景的绿色发展新技术。设计具有电荷极化活性位点的光催化剂能够有效降低C-C偶联反应能垒,进而提高光合成多碳化学品催化选择性和活性。本文综述了光催化CO_(2)还原制C_(2)化学品的相关研究,深入研究电荷不对称位点构筑的主要策略,阐明微观层面上电荷极化效应对C_(2)产物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机制,总结出极具前景的高效光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思路,为光催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展望未来,应更加注重催化剂在原子层面上的精准调控,开发出更高效、更专一的多碳产物制备系统,助力能源产业结构的低碳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二氧化碳 光催化 C-C偶联反应 电荷极化
下载PDF
前沿研究与产业进展在配位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应用
11
作者 钱军 陈纯洁 马良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9期206-207,共2页
配位化学作为无机化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在近代无机化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它已渗透到生物医药、催化合成、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与各学科有着日益广泛的联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配位化学的化学键知识... 配位化学作为无机化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在近代无机化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它已渗透到生物医药、催化合成、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与各学科有着日益广泛的联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配位化学的化学键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理论水平,为各相关专业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根据目前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将学科前沿研究成果与产业进展相结合,并应用到配位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旨在培养学生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拓展产业认知,提升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化学 前沿研究 产业进展 研究生教学 融合教学
下载PDF
前沿科技成果在有机化学人才培养中的思考与应用
12
作者 刘鹏 《化工管理》 2024年第17期32-35,共4页
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是众多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重要理论课,如何高质量完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一直是高校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前沿科技成果,尤其是诺贝尔化学奖级别的最新成果,融入有机化学方面的人才培养中有很多的优... 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是众多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重要理论课,如何高质量完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一直是高校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前沿科技成果,尤其是诺贝尔化学奖级别的最新成果,融入有机化学方面的人才培养中有很多的优点,当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和避免的地方。为此,文章论述了如何更好地将前沿科技成果融入到有机化学人才培养工作中,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全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优质人才的实践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前沿科技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含筛孔八棱锥内构件泡沫分离设备的构建及其应用
13
作者 薛静丽 方思含 +4 位作者 张才亮 韩娟 吴嘉聪 王蕾 王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目的: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含筛孔八棱锥内构件,用以强化泡沫排液,提高泡沫分离效率。方法:以重组β-葡萄糖苷酶(Glu-linker-ELP50-GB,GLEGB)发酵液为模型,考察内构件的结构参数(个数、间距、筛孔直径)和泡沫分离实验参数(温度、初始... 目的: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含筛孔八棱锥内构件,用以强化泡沫排液,提高泡沫分离效率。方法:以重组β-葡萄糖苷酶(Glu-linker-ELP50-GB,GLEGB)发酵液为模型,考察内构件的结构参数(个数、间距、筛孔直径)和泡沫分离实验参数(温度、初始蛋白浓度、气体流速、装液量)对GLEGB富集比和回收率的影响。此外,基于弹性蛋白样多肽(elastin-like polypeptides,ELPs)的温敏性,对重组β-葡萄糖苷酶泡沫液进一步纯化,并通过圆二色光谱仪(C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纯化后GLEGB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在内构件数量为5、间距为78 mm、筛孔直径为2 mm、蛋白质初始浓度为0.3 mg/mL、温度为45℃、气体流速为200 mL/min、装液量为100 mL的最佳条件下,GLEGB的蛋白富集比为2.46±0.10是对照柱的1.33倍,对重组β-葡萄糖苷酶泡沫液进一步纯化后GLEGB的纯化倍数为37.25±0.60,此外,结果证明纯化过程不会影响GLEGB的结构。结论:本研究设计的含筛孔八棱锥内构件可以有效地提高从发酵液中分离GLEGB的富集比,为泡沫分离设备的设计、研究及工艺优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分离 富集比 重组 Β-葡萄糖苷酶 内构件
下载PDF
银杏外种皮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4
作者 仰榴青 吴向阳 +1 位作者 吴静波 陈钧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1-115,共5页
阐述了银杏外种皮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的最新进展。银杏外种皮含有黄酮类、内酯类、银杏酚酸、多糖和氨基酸等化学成分 ,具有抑菌杀菌作用 ,杀虫作用 ,抗肿瘤作用 ,致突变、致癌作用 ,抗过敏作用 ,过敏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清... 阐述了银杏外种皮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的最新进展。银杏外种皮含有黄酮类、内酯类、银杏酚酸、多糖和氨基酸等化学成分 ,具有抑菌杀菌作用 ,杀虫作用 ,抗肿瘤作用 ,致突变、致癌作用 ,抗过敏作用 ,过敏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清除自由基、抗衰老等药理活性。指出了银杏外种皮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外种皮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研究进展 黄酮类 内酯类
下载PDF
离子液体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良 闫永胜 +2 位作者 侯延民 李华明 朱文帅 《冶金分析》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1-27,共7页
离子液体是由一种特定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且在室温或近于室温下呈液态的熔盐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蒸汽压,低熔点、高稳定性、电化学窗口大、酸性可调及良好的溶解度,能够溶解许多有机物和无机物,特别是离子液体的物化性能取决于... 离子液体是由一种特定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且在室温或近于室温下呈液态的熔盐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蒸汽压,低熔点、高稳定性、电化学窗口大、酸性可调及良好的溶解度,能够溶解许多有机物和无机物,特别是离子液体的物化性能取决于阴阳离子的构成和配对,被称为"可设计的溶剂"。本文综述了离子液体在萃取分离、色谱分离和毛细管电泳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作为一类安全稳定、环境友好的新型介质,离子液体在绿色化学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已成为催化化学、有机合成、电化学等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萃取 色谱 毛细管电泳 应用 进展
下载PDF
分子印迹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春香 王玲玲 +3 位作者 徐婉珍 李松田 邓月华 闫永胜 《冶金分析》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1-50,共10页
分子印迹技术具有专一性和高选择性的特点,其技术关键是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的筛选、聚合及模板分子的洗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包埋法、亲和印迹法、冷冻干燥法、表面印迹法等。在分析化学中分子印迹技术广泛用于色谱分析... 分子印迹技术具有专一性和高选择性的特点,其技术关键是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的筛选、聚合及模板分子的洗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包埋法、亲和印迹法、冷冻干燥法、表面印迹法等。在分析化学中分子印迹技术广泛用于色谱分析、环境痕量分析、膜分离、手性物质拆分,也可用于分离/富集金属离子、样品前处理、传感器、中药有效成分筛选等。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分子印迹和识别的机理,探索新的合成方法,实现分子印迹技术从有机相向水相过渡、从非极性溶剂环境转向极性溶剂环境,不断扩展新的应用领域是该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聚合物 色谱分离 固相萃取 手性拆分
下载PDF
超声波对化工过程的强化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敬生 沈琴 +2 位作者 昌庆 王娟 边选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3-568,共6页
超声波与水溶液间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变溶液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改变溶液的微观结构.这对很多化工、冶金过程,如液-液提取,熔液(液-固过程)除杂、电积、催化过程以及其他很多动力学过程都有巨大的强化作用.主要从超微细颗粒制备、... 超声波与水溶液间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变溶液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改变溶液的微观结构.这对很多化工、冶金过程,如液-液提取,熔液(液-固过程)除杂、电积、催化过程以及其他很多动力学过程都有巨大的强化作用.主要从超微细颗粒制备、熔液凝集去杂、提取、化学反应几个方面论述了超声波对化工过程的强化作用,特别强调了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和对多颗粒系统簇团分布的控制作用及其机理.目的在于引起学界和业界对这一重要过程强化工具的关注.并认为将这一重要的过程强化工具在化工冶金界大规模推广,虽然近期尚不具备条件,但其前景是光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空化效应 过程强化
下载PDF
含苯四甲酸的邻菲啰啉铜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电化学性质研究(英文)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禹 黄文浩 +2 位作者 朱敏 吴云龙 谢吉民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3-137,共5页
本文合成了铜配合物[Cu(phen)2Br](H3BTEC)(1,phen=1,10-phenanthroline,H4BTEC=1,2,4,5-benzenetetracarboxylic acid),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单晶衍射、热重和电化学性质等表征。测定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 本文合成了铜配合物[Cu(phen)2Br](H3BTEC)(1,phen=1,10-phenanthroline,H4BTEC=1,2,4,5-benzenetetracarboxylic acid),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单晶衍射、热重和电化学性质等表征。测定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971 00(19)nm,b=1.212 0(2)nm,c=1.429 0(3)nm;α=102.21(3)°,β=99.57(3)°,γ=107.64(3)°,V=1.517 74(7)nm3,Z=2,C34H21BrCuN4O8,Mr=757,Dc=1.656 g.cm-3,μ=2.098 mm-1,F(000)=762,S=1.059,最终偏离因子R=0.044 9,wR=0.086 4。该配合物中发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一维链。一方面,氢键(C-H…Br)和Br…π堆积作用将[Cu(phen)2Br]+连接成一个一维阳离子链;另外,分子间的O-H…O氢键将均苯四甲酸连成一个双层的一维阴离子链。通过结构中的C-H…O氢键作用及其他弱作用将这两条不同的一维链堆积成一个三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苯四甲酸 氢键 晶体结构 电化学性质
下载PDF
单源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In_2O_3纳米线 被引量:5
19
作者 沈小平 赵慧 武世奎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6-219,共4页
以乙酰丙酮合铟[In(acac)3](acac=acetylacetonate)作为单源前驱体,Au为催化剂,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于较低温度(550℃)下成功制得了In2O3纳米线.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能量分散光谱(EDS)对In2O3纳米线... 以乙酰丙酮合铟[In(acac)3](acac=acetylacetonate)作为单源前驱体,Au为催化剂,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于较低温度(550℃)下成功制得了In2O3纳米线.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能量分散光谱(EDS)对In2O3纳米线进行了表征;制得的In2O3纳米线具有单晶结构,平均直径约为80 nm,长度达十几微米,其生长服从气-液-固机理.光致发光研究发现,In2O3纳米线在483 nm处有一个强的发射峰,这可归因于氧空位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线 IN2O3 化学气相沉积 制备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油菜秸秆真空热解液化工艺及生物油分析1 被引量:3
20
作者 樊永胜 蔡忆昔 +3 位作者 李小华 张蓉仙 尹海云 俞宁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8-633,共6页
以油菜秸秆为原料,采用真空热解系统进行了制取生物油的中心组合实验研究,以热解终温、体系压力和升温速率为实验因子,生物油产率为实验指标,利用响应面法(RSM)对制备生物油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在最优条件下制取的生物油进行了理... 以油菜秸秆为原料,采用真空热解系统进行了制取生物油的中心组合实验研究,以热解终温、体系压力和升温速率为实验因子,生物油产率为实验指标,利用响应面法(RSM)对制备生物油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在最优条件下制取的生物油进行了理化特性和化学组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解终温、体系压力和升温速率对生物油产率有显著影响,热解终温和升温速率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获得最佳热解液化工艺条件为:热解终温490.0℃、体系压力5.0 k Pa、升温速率20.0℃·min-1,在此条件下,生物油产率可达41.65%。与预测值42.00%较为接近。油菜秸秆真空热解所得生物油的含水量为33.85%,热值为18.65 MJ·kg-1,常温下的运动黏度为4.16 mm2·s-1,密度和p H值分别为1.14g·cm·3和2.32;生物油成分较为复杂,其中多种有机物可被进一步提取用作化工原料;生物油中羧酸、醛、酮类等腐蚀性和不稳定组分含量较高,需对其进一步精制,以提高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热裂解 生物油 响应面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